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初中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发生于1901年的戊戌年,因此得名。
本文将介绍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包括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1.1 甲午战争的惨败:1894年到1895年,中国和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割让台湾,赔款近百亿两白银。
1.2 国际压力的增加:在甲午战争后,各国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的侵略,并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解构和批判。
这个时期被称为“百日维新”,文化大革命,秉承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出理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倾向。
1.3 倭寇的肆虐:自甲午战争以来,一些不明身份的倭寇纷纷侵扰,给民众社会带来很大的安全威胁。
二、内容2.1 组建新军:戊戌变法的重要举措是组建了新式军队以应对严峻的国家危机,现代性和航海的发展与持续,新的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对于机械化发展的发明与运用都为组建新军队提供了技术上的必要条件.2.2 实行科举:在戊戌变法期间,科举制度得到了一些调整,不论贫富都有机会参加考试。
2.3 推行宪政:虽然戊戌变法的宪法没有得到实施,但在理念上逐渐接受了相应的现代价值观念,宪政会议也在中国其他领导人的带领下继续开会,推动了宪政的发展。
2.4 推进工业发展:广州,天津,上海等城市建立了许多新的工厂和工业企业来支持现代化的国家建设三、影响3.1 振兴国家、推动科技发展:戊戌变法试图进行一次全面的变革,而新政不仅为社会稳定的维持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且也激活了社会发展的多项因素,包括消极经济和文化现象的淘汰、创新思想的更新、城市化的推进、文化复兴等。
3.2 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更新: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开始获得海外信息和知识。
一些学者和学生开始到国外留学回来后带着新知识,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使中国在许多方面逐渐赶上西方。
3.3 逐步推进宪政:戊戌变法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实践过程中的宪政意识,帮助了中国形成了逐渐向前的宪政概念,并为未来的宪政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简介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简介一、戊戌变法背景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18 98年)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
此项改革起源于对西方列强侵华压力的应对,以及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
清朝政府在此时开始尝试进行现代化的改革,以图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二、改革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官,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工农商业,以及改革财政制度。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三、改革影响戊戌变法对清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此项改革在短短的103天内就被废止,但其影响却持续到清朝灭亡。
通过改革,人们开始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觉醒和现代化的进程。
四、改革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改革措施过于急进,缺乏政治基础和民意支持。
缺乏外部支持,受到列强的干涉和打压。
维新派领袖人物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组织能力不足。
五、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对后来的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戊戌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对现代化的渴望和对民族自尊心的追求。
六、相关人物介绍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袖,他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来推动变法。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在变法期间担任了多个要职,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谭嗣同则是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他主张激进变革,对旧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七、相关事件解析戊戌变法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如“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事件”等。
“公车上书”是指当时大量的知识分子和留学生联名上书皇帝,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事件,它是戊戌变法的开端。
戊戌变法中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中考重要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中考必考知识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国内背景:1。
甲午后,民族有了初步,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后,面临瓜分危机。
(二):1。
明治维新的影响;2。
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一)序幕:公车上书1。
时间:1895年2。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3.领导人:康有为和4.上书内容:反对同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
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帝手中.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和创办《万国公报》,在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2。
内容: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发动戊戌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五)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以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远远大于维新派.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帝.(六)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改良主义道路在行不通。
(七)历史意义:1。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或者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有利于民族的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权。
2.戊戌变法又是一场运动,在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3.戊戌变法还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治运动。
戊戌变法中考教案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戊戌变法,指的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其核心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和戊戌六君等史实。
学生已经学过变法,本节课的内容戊戌变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的,由于它还与治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已有的教材内容、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
1898.6.11-1898.9.21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政治上: 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族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资本主义的 发展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文化教育上: 变法实际上是要中国实行什么制度?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出处:《史记 ▪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 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 京应试。后来就以“ 公车”作为进京应试 举人的代称,康有为 、梁启超当时正是在 北京应试的举人,因 此这次上书被称为“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的兴起-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各省 人物 应度举人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内容 变法图强
②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③ 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三)洋务派和维新派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洋 务 派 不 和 同 维 新 派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都 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都以失败告终。 阶级 属性 根本 目的 政治 主张 依靠 对象 方式 和 道路 洋务派: 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洋务派:维护清朝统治 维新派: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洋务派: 反对任何政治改革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洋务派: 掌握实权的慈溪太后 维新派: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洋务派: 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运用政府职能,来 开展洋务运动 维新派:发动带有一定群众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良运动和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梁 启 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 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 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 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 《饮冰室合集》。
七年级历史戊戌变法
教训: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 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 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袁世凯
清光绪帝像
慈禧太后像
慈禧太后和后妃在一起
中南海瀛台
康广仁
林旭
同学们,你 们认为他的 死是否值得 呢?
; / 炒股配资 ;
法/)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の朋友第六百⑨拾四部分红尘域卡槽"你准备去哪里/叶静云用着它那双修长笔直の大腿漫无目の踢咯踢面前の石头/长腿划过优雅の弧度/完美の曲线让人心魂震荡/这些滴马开壹路带她们南行/到此刻她们都不知道它们身处何处/叶静 云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马开/"再走三日/就到咯域道/"马开回答道/"什么/叶静云の长腿瞬间停下来/直直の着马开/眼皮忍不住跳咯跳说道/"你の意思确定/"你不觉得情域太壹潭死水咯吗?皇者都可以称皇称帝/难道你不希望找壹佫好玩の地方/马开回答叶静云说道/证实咯马开の想 法/叶静云直直の站到马开の面前/长腿绷直/人很高挑/纤体柔媚/你大概不清楚域道代表什么意思/"我知道/域道确定连接两域の通道/大陆很辽阔/无边无际/拥有众多域/情域只确定大陆の壹域之壹/荒古时期/那些飞滴走地の绝强者/为咯让普通の修行者也能跨越两域/动用大能力 /**力勾勒出域道从而连接两域/有时候我真の难以想象/要连接两域/这需要何等恐怖の手段/"马开说话间忍不住感叹/很旧很慢比较/)"你说の没错/但有壹点你选择性忘记吗/叶静云眼睛清澈/盯着马开/"域道因为确定利用空间连接两域/所以域道其中空间风暴/空间戾气等都时不 时の爆发/这种力量极为恐怖/有时候连夺滴地之造化の强者都难以抵挡/你觉得我们适合去那里吗?特别确定妙彤/她此刻才具有先滴境の实力/进入域道/最轻微の风暴都能把她震杀/这点我已经考虑过/&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材料三: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A.奖励发明B.废除八股文
C.精简机构D.裁撤冗官
7.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慈禧太后”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为走救国之路,__A__七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__B__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__C__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__D__慷慨就义
8.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知识点2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改试策论,开办,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2)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3)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4)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他们宣传变法图强的观点。
知识点2 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3.变法诏令内容:(1)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4)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4.结果: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5.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6.影响: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变法失败的原因:⑴维新派力量薄弱。
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⑵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必然会遭到阻扰和破坏;(3)缺乏斗争经验,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用颁布上谕、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变革,操之过急。
7.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知识点:
1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自上而下)
2公车上书内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科举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结果失败(选)
3公车上书的标志:是维新变法的序幕。
4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了《万国公报》,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后《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纸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了。
5百日维新:时间1989.6-9
支持者:光绪帝(无实权)
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人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注意:在政治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兴民权,开国会,立宪法的政治主张,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最能得到资产阶级欢迎的是鼓励私人兴
办工矿企业,与洋务运动内容相同的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戊戌变法
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前身)。
6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成此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7 1989年九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过程: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光仁)被害。
------戊戌变法失败,历时
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8 失败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走不通。
9 评价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戊戌变法,是⼀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资产阶级君主⽴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下⾯⼩编给⼤家分享⼀些戊戌变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列强掀起⽠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盾和社会⽭盾激化,清政府⾯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康梁的维新思想:(1)理论著作: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①学习西⽅,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君主⽴宪。
(3)思想特点:将西⽅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逐渐形成。
3.百⽇维新(1)政治:⿎励官绅⼠民上书⾔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农⼯商总局,⿎励发展农⼯商业。
(3)⽂教:改⾰科举制度;⿎励私⼈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译书局。
(4)军事:建⽴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过于弱⼩,封建顽固势⼒⼗分强⼤。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民群众。
4.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场政治改⾰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资产阶级君主⽴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
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通。
戊戌变法的⾼考真题【⾼考真题例解】1.(⾼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必考知识点1、公车上书(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时间:1895年春(4)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5)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至9月,前后103天,“百日维新”。
(2)内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4)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了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重要知识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一)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部编版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专题专题06 戊戌变法(解析版)
专题06 戊戌变法知识讲解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背景:1895 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简单经过:1898 年6 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
内容P301898 年9 月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变法最终失败,前后103 天,所以称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影响(意义):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中外日报》刊文指出:“前数年,论时务谋政策者,不曰转弱为强,即曰易危为安;今则无暇为此门而语,直当曰: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
”该文表明()A.洋务运动取得成效B.维新变法缓解危机C.革命得到广泛响应D.清朝统治面临崩溃【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知道题干文章表明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媒体强调国家到了生死存亡关头,最为急迫的事务是救死、救亡,该文表明清朝统治面临崩溃,D 项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面对时局的危险,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
于是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如图所示。
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他们可能谈到的话题有()①精简政府官员,建议官民上书言事②加强八股,实行策论③裁减旧军队,加强训练新式军队④私人工矿企业发展慢,应该鼓励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①精简政府官员,建议官民多多上书言事。
③裁减旧军队,加强训练新式军队。
④私人工矿企业发展慢,应该鼓励发展都是戊戌变法的内容,符合题意。
②加强八股,实行策论与戊戌变法无关,戊戌变法中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故选:B。
3.“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上述文字出自()A.光绪帝变法诏书B.孙中山《民报》发刊词C.宣统帝退位诏书D.邹容发表《革命军》【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
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
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历史,欢迎参考!
一.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二.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C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1898)
三.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狭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广义: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知识点:事件的背景分为两方面1 国际2 国内社会变革的前提是思想的解放背景(国际)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过渡)——世界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七十年代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巩固和扩大(日俄)(国内)经济基础、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前提: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严复、康有为等)直接原因(政治):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领导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性质:爱国救亡运动(政治)直接目的:请求变法图强,救国挽救民族危亡时间:1895年春兴起:公车上书——结果:失败发展:1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2 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内容:——发展高潮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减少开销,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维新派发展改革,资产阶级参与进来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工业发展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政治言论: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时间:1898年6-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颁布结果: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失败原因:1 皇帝无实权2 变法触动顽固派利益3 双半社会(外有侵略内有封建)4 不推翻封建统治,只是通过改革实现资本主义历史意义(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教训:国家要想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必须推翻封建统治(清政府)。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第6课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9月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戊戌变法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戊戌变法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戊戌变法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记忆口诀:《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
1 8 9 8,戊戌变法,慈禧政变,六君子被杀。
1.背景: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3.时间:1895---1898年4.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5.经过:①序幕:公车上书(梁启超、康有为)②发展:严复译著《天演论》(为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③高潮:百日维新6.百日维新①背景:列强瓜分的狂潮。
②时间:1898年。
③标志:定国是诏7.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掉庸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8.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9.百日维新历时103天10.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1.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12.影响:①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②有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3.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记忆歌诀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2原始的农耕生活(一)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质及进步意义。
重点:1、公车上书意义2、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难点: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新课讲解: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核心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在位皇帝:光绪帝(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表现: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B、严复等支持《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严复结束:1898年9月,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别名:百日维新(变法历时103天)也称戊戌变法(1898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名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内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内容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变法内容文教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经济改革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知识点
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知识点2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
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
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应付财政危机,பைடு நூலகம்政府采取一些节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额度,降低官员薪俸、增加商税等,遭到官员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对,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论战,是不同阶级的意识对立和利益冲突。其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起的挑战;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风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该变法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该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资产阶级发起的改良运动。
3.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4.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的实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它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维新派和洋务派思想主张的比较:
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习什么问题上。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维新派通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正当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之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顽固派(包括洋务派),围绕着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中心是要不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直接联系起来,主张学习和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同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为变法培养人才;顽固派则声称变法就是祸乱国家,“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坚持“中体西用”,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