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改订律例;裁撤 冗员;澄清吏治
政治 允许官员上书言事
奖励农工商业发 展;举办商会、农 取消旗人由国家 经济 会等民间团体;改 供养的特权,令 革财政,编制国家 其自谋生计 的预算决算 精练陆军,改习洋 军事 操;添置船舰,扩 裁汰旧军 建海军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 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 文教 书局;准许设立报馆、 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 发明
3.结果 一些保守派官员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 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1)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显示了知识 分子的群体力量。 (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变法运动从 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三、戊戌变法的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强学会 (1)创立:1895 年,文廷式和康有为先后在北京和上 海创立强学会。 (2)宗旨: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3)主要成员:维新派、开明人士、洋务派和传教士 等。
(4)结果:遭到朝廷封禁或解散。
2. 《时务报》 (1)创刊:1896 年 8 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2)影响: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 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3.意义 (1)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2)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 面逐渐形成。
二是企图借变法之机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 权。 从维新派这方面看: 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软弱 性和妥协性。 康有为早在宣传维新思想之初就高举托古改 制的大旗,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依据;
后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 施,但没有提变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四、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新政) 1.施政纲领 1898 年初,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提出具体 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很多学生因为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从小游历各地等原因,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必要性: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主张(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
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
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高三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高三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光绪二十二年(1898年),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戊戌变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中国的晚清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外患和内忧的严峻局势。
外患主要指的是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而内忧主要包括华洋之争、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等问题。
二、戊戌变法的目的戊戌变法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来振兴中国。
具体目标包括:加强国防力量、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政府机构、加强教育、加强财政管理等。
三、戊戌变法的重要措施1. 设立学堂和兴办新式学校: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通过开设学堂和兴办新式学校,提倡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培养新一代的国家人才。
2. 重组政府机构:戊戌变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政府机构改革,包括废除六部,设立新的政府机构,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反腐能力。
3. 推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注重发展工业、军事和交通等领域,以增强中国的国力。
4. 实行新式税务制度:戊戌变法改革了中国的财政制度,实行新式税务制度,提高财政收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与影响戊戌变法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力量的分裂、抵制和反对,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阻力。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
然而,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推行,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和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五、戊戌变法的启示1. 知识改变命运:戊戌变法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科学知识和现代化观念,启示我们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承,才能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2. 创新与改革:戊戌变法倡导创新精神和改革思维,今天的我们也要勇于创新和改革,积极面对社会变革和挑战,推动国家的进步。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重点内容,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有帮助!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1.历史背景(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康梁的维新思想:(1)理论著作: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
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点。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戊戌变法的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世纪末,中国逐渐走向危机。
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经济面临巨大的危机,清王朝的统治遭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试图。
二、戊戌变法的性质和特点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政治变革,它是为了挽救中国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
特点有以下几点:1. 以自强为主题;2. 西学东渐,学习外国制度;3. 推动民族经济和文化现代化;4. 改革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5. 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1. 推行新政,实行宪政制度;2. 改革教育制度,倡导科学知识;3. 建设新型军队,提高国防实力;4. 保护民间产权,加强税收征收;5. 消除外族特权,防止外国侵略。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 清王朝内部反对;2. 保守势力的阻挠;3. 社会冲突的加剧;4.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5. 西方列强的干涉。
五、戊戌变法的意义1. 第一次尝试进行现代化改革;2. 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奠定了基础;3. 以西学为基础推进改革的尝试;4. 推进民族工业和经济现代化的开端;5. 推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总之,戊戌变法是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
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历史。
戊戌变法的知识点也极其丰富,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主干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主干知识梳理一、雅典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1、背景原因:(1)国家政治体制:君主制→贵族共和制。
(2)主要矛盾: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激化,政局动荡——根本原因。
(3)挽救危机的尝试——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失败。
(4)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米危机。
(5)梭伦执政。
总之,贵族政治已成雅典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西方民主政治基础。
经济:推动农工商业发展。
(2)局限:中庸(中立、折中、调和)原则不能彻底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共2次)1、背景原因:(1)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
(2)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特权,获取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3)一些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
(4)秦国落后,诸侯卑秦。
(5)法家思想形成发展。
(6)秦孝公为富国强兵而求贤,支持变法。
(7)商鞅舌战群臣、徙木立信、严惩反对势力,扫除变法思想、政治障碍。
立。
推动秦国封建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政治威望日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最大。
法家思想成为秦国统治思想。
(3)消极:严刑峻法、加强思想控制,对后来秦朝暴政埋下祸根。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1、背景原因:(1)北魏建立与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3)社会矛盾激化(民族(拓跋部与其他民族)矛盾、阶级(统治者与人民)矛盾、统治阶级(拓跋贵族之间及其与汉族官僚)内部矛盾)和统治危机——根本原因。
(4)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
化恢复发展、洛阳繁盛。
(3)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4)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5)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1069年开始)1、背景原因:(1)北宋初期加强集权措施,导致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内忧(农民起义、财匮)外患(辽夏威胁、兵虚)的统治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依存并加剧。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总结讲义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改革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
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国近代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 考点解析
五、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时代背景:(一)国际: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二)国内:1、政治: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4、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二、.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冯桂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西方进步的制度,但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二)康、梁维新思潮1、康有为:(1)内容(特点):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2)原因:A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C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
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3、谭嗣同: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
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4、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四川省古蔺县中学214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历史根源社会背景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资本输出形式危害政治性贷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抢夺路权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开采矿山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开办工厂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设银行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强租或割占地区势力范围实质影响德国胶州湾山东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英国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间:19世纪末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特点: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潮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专题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 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 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思考: (1)依据材料一,回答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 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2)材料二说明梁启超的思想观点是什么?这对维新 思想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提示:(1)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 坚持“中体西用”而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 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观点:变法图强。影响: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3)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 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 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 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影响 (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社会政治制度,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 路。
a.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 b.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建立。 2.成立保国会,在“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下, 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
[思维点拨] 从康梁维新思想宣传到“公车上书” , 表明维新运动由思想宣传阶段进入到政治实践阶段。
要点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 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2.国内局势: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①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 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9讲
史论要旨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层
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 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 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 国国情。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二 百日维新的特点
第9讲
1.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 上至上层建筑(政治、 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 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 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三、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第9讲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误区提醒 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 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 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 免的历史局限性。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
识记知识点:
1. 公车上书的概况: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由于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的手中。
2. 公车上书的作用:公车上书未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上书的内容流传很广,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 《时务报》:1896年创刊,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鼓吹维新,风行海内外。
4. 《天演论》:严复翻译,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百日维新的概况: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在短短的三个多月里,光绪帝陆续颁布了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海外。
谭嗣同等六人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理解知识点:
1.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一失败而告终,但有力地冲击了封
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人民版)
D.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 实践
38
巩固: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 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
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
39
巩固: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 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 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 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 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 商进行“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 行君主立宪; 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没有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运动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失败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戊戌 变法
戊戌
政变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3、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 发展(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4、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思想、理论基础)
Ó ¢ ¹ ú ¶ í ¹ ú 720 650 2800
共计 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资源, 6420英里 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渗透。
420 300
1530
(截至1898年11月)
µ Â ¹ ú
± È À û Ê ±
· ¨¹ ú
à À ¹ ú
1895-1913年列强在华开办的企业(10万以上)
人教版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汇总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898年
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背景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纸是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变着,天下之公理也”)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变法内容: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其他内容读读)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戊戌六君子”
5.仅存硕果是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
6.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7.失败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戊戌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戊戌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戊戌变法的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1)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的准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1、理论准备(1)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3)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4)谭嗣同与《仁学》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__④__,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这样,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就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组织准备(1)“公车上书”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__⑤__的政治活动。
(2)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又在上海成立了强学会。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⑥__”。
1、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2、主要内容戊戌政变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
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其他与新政相关的人士或被囚禁,或遭罢黜。
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1、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__⑦__和少数帝党官僚,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2、变法的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_⑧_运动。
(2)意义: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次__⑨__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参考答案:①马关条约②民间设厂③孔子改制考④进化论⑤爱国救亡⑥百日维新⑦光绪帝⑧改良⑨思想解放要点精析要点一: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条件1、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马关条约》签订图2 公车上书图3 《时局图》(1)图2反映的事件和图1有什么关系?(2)图3反映了什么问题?(3)从以上图片获得的信息中,请说明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迁移知识的能力。
第(1)问注意两幅图的直接因果关系。
回答时注意语言的概括性。
第(2)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3)问明确三幅图之间的关系及说明的问题。
图2、3所示的民族危机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1)《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内引起反响,康、梁发动“公车上书”。
(2)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要点二:列表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政议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兴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按新法训练军事军队,填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典型例题】1、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下列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兼有“除旧”和“布新”的是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裁撤冗员C.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D.设立京师大学堂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设问要求:下列戌变法的措施中,兼有“除旧”和“布新”的是,由此排除C项,C项属于戊戌变法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但在变法措施中没有明确提出;B项属于“除旧”的措施;D项属于“布新”的措施。
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材料二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2)材料一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4)依据材料说明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一的理解,“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意为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就必须实行政治制度变革。
实质内容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2)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词句“变科举”“变官制”,联想到百日维新有关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回答其体现。
第(3)问材料二体现了戊戌变法法令实施的情况。
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
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君民共治。
(2)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等。
(3)“悉达天听”证明了“官民上书言事”得到了实施;但不是“人人封章……举国鼓舞欢蹈”,因为维新改良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4)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要点三: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及一成一败的原因1、相同点:①从背景看: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商品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民反封建斗争;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从方式和性质看:都通过最高统治者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从内容看:都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④从作用看: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一成一败的原因①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前,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和商人对自己的政治地位日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而中国封建统治的危机虽已十分严重,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仍十分强大。
②领导力量明治维新,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维新的领导者,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有军队和基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新政府,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变法的失败。
③具体措施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令,但变法法令贪大求快,过于急促;且更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未掌握政治实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④国际环境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正处在自由竞争阶段,正在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波及世界,日本搭上了时代列车,而且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受的外部压力。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在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高潮已经掀起,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干涉中国内政,妄图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中国的改革受外部干涉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