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晚唐以降,尤其是入宋以后,江南文化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原本高高在上的士人文化逐渐摆脱“唯我独尊”的精英观念,开始走向普通大众,呈现出由“雅”到“俗”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话本小说、戏文、通俗诗词等文学式样的日趋流行。
二是原本局限于下层社会的民间文化逐渐突破等级观念的限制,开始跻身主流文化行列,呈现出由“俗”到“雅”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说唱、歌舞、戏剧之类艺术的空前活跃。
推动这两种文化转变的便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和不断成长的市民意识,市民文化也由此兴起。
因此,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则是无疑的。
宋代诗人大都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如现存苏轼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杜为多(李诗近千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
巨大的数量往往体现为一定的质量。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摘要:宋代诗词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因文体特点、创作心态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在雅俗走向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是宋代文化中雅俗观念的直接体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雅俗两种文化的交融。
这种现象说明,时代文化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情趣等发生改变,并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宋代诗词;雅俗走向;文化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0)04-0036-04收稿日期:2010-01-18作者简介:李冬红(1970—),女,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巴蜀书社,2004年版。
②同上。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李冬红(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9卷第4期2010年4月Vol.9No.4Apr.2010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承续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从根本上对之产生了冲击,正统雅文化悄然暗转,俗文化渐成主势,在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中生存的文人的外部面貌和内在精神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品亦体现出其不同前代的气质与内涵。
然而,宋代诗词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尤其在雅俗层面上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争议,成为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一、宋型文化与士人心态现今学界中,宋型文化已是约定俗成的工具性概念,特指宋代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是一个与前代文化传统有着深刻差异的新的文化类型,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转型,各种文化因素相应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士人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型文化首先体现在完成了从唐代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释的融合,并且形成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思想。
宋朝诗文繁荣的原因
宋朝诗文繁荣的原因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经济和艺术等方面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其中,诗文繁荣是宋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宋朝诗文繁荣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宋朝时期不断加强的教育和文化机构建设为诗文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普及,忠于政治和文化事业的士人阶层不断壮大。
这些士人往往在官府、私塾等学习机构中接受了优质的诗文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诗歌和散文创作经验,成为了诗文创作的主要力量之一。
其次,宋代的文化思潮也对诗文繁荣起到了重要影响。
宋朝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在哲学、科技、文学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诸如儒家思想、佛教禅宗、道家学说等思潮在宋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这些思潮对诗文创作的主题、意境、手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宋代社会的经济繁荣也导致了诗文繁荣。
国家安定、商业繁荣、城市发展等因素,直接促进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稳定。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财富和闲暇时间,这促进了文化需求的增长和文化创作的活跃。
此外,对于诗文繁荣的异常重要作用的是,宋朝时期在创作文学方面注重形式和语言方面的规范。
作家们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不断探索着新的文学形式,并且注重语言的优美性和文学的艺术性。
这导致了宋代文学创作风格独特,高雅清新,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宋代诗文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同层面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产生了文学艺术上的创作辉煌和文化传承上的永久价值。
浅谈宋代诗词的“雅”、“俗”之变的必然性
浅谈宋代诗词的“雅”、“俗”之变的必然性
张荣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宋代是都市经济繁荣的典型时期,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艺术的发展.宋代诗词的雅、俗走向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诗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宋诗要发展,就要独辟蹊径,于是宋诗一改唐诗恢弘之气,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偏重“言情”.宋词来自于民间小曲,这种特性决定了宋词之“俗”,然而宋代的许多文人士大夫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词逐渐走向“雅”化.宋代诗由“雅”到“俗”,词由“俗”到“雅”的这种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发展需要雅俗共存.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张荣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柳词风格的俗雅之变 [J], 梁必彪
2.俗中求雅: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 [J], 郭鹏
3.柳词风格的俗雅之变 [J], 梁必彪;
4.浅谈汉代音乐中"雅""俗"交融的必然性 [J], 王曦
5.开放与保守的交融和对抗——谈唐传奇与宋话本的“雅”“俗”之变 [J], 张惠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词繁荣发展的原因
宋词繁荣发展的原因
1.社会背景: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时期,社
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创作条件较为宽松。
2.文化环境:宋代重视教育,发展了书院教育,许多人文学艺术修养
较高,为词人提供了广泛的文化知识和交流平台。
3.文艺市场的兴盛:宋代是文艺繁荣的时期,各种文艺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宫廷音乐、戏曲、绘画等,为宋词创作提供了广泛的表达途径和
市场需求。
4.文人的追求和创新:宋词是一种以表达内心感受为核心的诗歌形式,可以表现丰富多样的情感,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深度的抒发,这与当时
文人士大夫对于感情与个体体验的注重是相契合的。
5.前人积累与传承:宋代之前的文学成果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和创作借鉴,像唐代的律诗、古乐府诗等都对宋词影响深远。
总之,宋词繁荣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
环境的积极因素外,还有文人自身的努力和追求,以及对前人成果的积极
传承与创新。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宋词,乃我国宋代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
宋词前与唐诗并称双绝,后与元曲争奇斗艳,无疑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丽闪耀的明珠。
犹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欧阳修等流芳千古的人物,无一不是宋词鼎盛的代表人物。
然则,无论宋词曾发展到何等高度,在那之前,总会有一段从有到无,从坏到好的变化过程。
在此,便谈一谈宋词如何完成由俗至雅的重大转变,乃至成为国家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化瑰宝的存在。
一.宋词的起源到出现(一)词的起源词乃诗歌的一种,始于唐朝,定型于五代,兴盛与宋朝。
词又因是合乐的歌词,故还有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等多种别称。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是一种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适合寻常百姓的通俗艺术形式。
广泛地流传之后,文人依照乐谱上声律节拍而创作新词,称为“填词”或“依声”,有些类似于当今部分先有曲,后有词的歌曲创作形式。
(二)词的音乐性“音乐性则是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
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
”①可以说,词的出现,传播,创作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撇去最初词的创作是由乐谱填词不说,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音乐传入所致。
当时以胡乐为主产生的燕尔,整齐的五言,七言诗已无法适于。
这才出现了句子长短参差不起的格律诗,亦为“词”。
这样的转变使得诗词的形式更为的灵活多变,以歌曲所唱。
(三)宋词的出现就前文提到的燕尔,最初是由北周至隋时期的民间曲与西域胡乐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宴会娱乐之用,同时期便已形成配合燕尔的词地出现,二者早在隋代民间便已流传开来。
直到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才开始写词,正式将这一文学体式引入文坛。
随后到晚唐时期,文人所作的词已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温庭筠等人所代表的“花间派”。
而后词不断成熟发展,进入人才辈出的宋代之后更是逐步呈现大观,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试论南宋中后期风雅词盛行的原因
北宋 以来 , 北方少数 民族崛起 , 尤其是 “ 靖康 ” 年 间, 金人 血洗 中原 , 江南成为红尘 中的一方净 土 , 民 移 大量南迁 , 南宋 定都于杭州 , 安江南 , 偏 南方 独绝 的 山
水 以及 魏晋 六朝 长期 积淀起 来 的柔媚 绮 丽 的吴越 文化 为 流浪南方 的文 人提 供 了审美 上 的客观 条件 和物 质基 础 ,使其在南北对峙 的乱世 中从容地发展 了闲适柔 美
1. 时代 民心 所 需
先是张浚北伐失利 , 后韩诧 胃北伐再度失败 , 北伐 的溃 败使南宋政府丧失了再战的勇气与信心 ; 再加之长期 无休 止 的备 战 与征战 , 使得南宋政府 财力 、 力 困乏 , 物 他们 已是精疲力尽 , 无力支撑 。另外 , 宋政权 内部 以秦 桧为首 的投降派为 了保全个人一 己私利 ,不 出卖 国 家与 民族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 宋政府本着息事宁人 的态度 , 曲求全 , 委 于宋孝宗隆兴二年 ( 1164 ) 与金政府 订立 了屈辱 的“ 隆兴和议 ” 。隆兴议 和结束 了双方连年 对抗 的战争局 面 , 民众真正结束 了流离失所 的奔波 , 开 始进人相 对安定 的和平时期 ,在某种程度上说 ,隆兴 “ 议和” 促进 了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 , 长达六十年之久 的和 平局面 , 使得苟延残喘 的南宋朝廷有 了机会休 养生息 , 广大 民众得 以安居 , 暂时不必忧虑 战乱 , 南方经济慢慢 复苏, 甚至出现 了繁荣状态。据周密《 武林 旧事 4序》 : 载 “ 乾道 、 淳间 , 三朝授受 , 两宫奉亲 , 古昔所无 。一时声名 文物之盛 , ‘ 号 小元 ’ 。丰亨豫大 , 至宝、 景定 , 则几乎政
2. 地 域 文化 的影 响
南渡之初 , 金人 继续南侵 , 南宋 岌岌 可危 , 国家 陷 人风雨飘摇之 中 , 朝野上下 同仇 敌J 收复抗金 的呼声 汽, 高昂。仁人 志士 内痛于秦桧等人屈膝卖 国, 外愤于金人 肆虐 , 抗敌御虏 的英雄 主义 、 国主义成为时代 的主旋 爱 律 。在这种情况下 , 以二张 、 辛弃疾为代表 的爱 国主义 词派 占据着 词 坛 主流地位 。然而在 宋金 持 续 的对抗 战 中, 战争 的硝 烟毁灭 了一切 , 覆 了和平与安定 , 年 颠 连 的征战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严重破坏 了他们正 常生活和生产 , 中原沦陷后 , 他们 大举南迁 ,士大夫 皆 “ 避地 ……衣冠奔磅于道路 者相继 ” ( 《 , 宋史》卷 四百五 十三 《 赵俊传》 “ ) 时而西北衣冠与百姓奔赴东南者 , 络 绎道路 , 至有数 十里或百里无烟舍者 。州县无官 司 , 比 比皆是 ” 。逃亡 的难 民“ 老幼扶携 于道路 , 饥疲蒙犯于风 霜, 徒从或苦于骤骚 , 乘顿不无于烦费” 。(徐梦萃《 三朝 北盟会编》 卷一百三十 四) 流落南方 的北 客面 临着种种 障碍 , 他们 抑或适应不 了“ 点滴霖 .M ,' ( 李清照《 -t . re 添字丑 奴儿》 的阴雨天气 , ) 抑或 由于语言的隔膜 , 造成交流的 焦虑 ,不解乡音 , “ 只怕人嫌我” 陈与义《 。( 点绛唇) 然 ) 而这一切对 于北客来说 , 都是能够承受 的 、 克服 的 , 更 为糟糕是惊魂未定 的流 民心 中滋长 的难 以克服 的心理 障碍 : “ 云海茫茫无处归”朱敦儒《 算子》 ;他们害怕 ( 卜 ) 流落异 乡滋生 的那份孤独 “ 孤飞 里谁相识 ” 陈与义 ( 《 忆秦娥》 , ) 他们厌倦颠簸 , 渴望安定 , 他们盼望休 战。
由柳永之词看宋词的雅俗
由柳永之词看宋词的雅俗谈论宋词常常会有许多困惑,似乎宋词诸家之间的差异太大。
他们好像在各行其是,又好像不断地争吵,有雅、俗之争,还有婉约、豪放之争。
其中雅俗之争一直是大家谈论的一个重点,那么下面我通过柳永来谈谈词的雅俗。
首先,我们知道宋人雅俗词论形成原因有六点,一是宋人理想人格的选择。
导致了对雅的追求,对俗的摒弃。
二是宋人对中和之美的再释,导致了对雅的追求,对俗的批评、三是宋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导致了对雅的推崇,对俗的鄙视。
四是宋人伦理型文化观念与消费型文化观念的互渗,导致了对雅的崇尚,对俗的贬黜。
五是宋人理学的大力张扬,影响了词论的尚雅弃俗。
六是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也推动了崇雅黜俗的进程。
下面来谈谈柳永的词与生平。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是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柳永的一生可分为2个阶段,以景佑元年中进士为界。
在前期他一个长期混迹与汴京的歌楼妓院的人,浅斟低唱的浪漫生活让他很多词都难免染上风尘之气。
像: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
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留连。
(《戚氏》)帝城当日,兰堂独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
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
(《笛家弄》)满搦宫腰纤细。
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柳双鬓。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缸,却道你但先睡。
”(《斗百花》其三)这些词中都透露着世俗的气息,写着在歌楼妓院的欢乐生活,主要表现在意俗,毫不避讳地描写情场生活,而主题又多与歌妓相关,着力刻画她们的声貌容态,其中不乏猥亵香艳之作,对女性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描画。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柳词俗,并对其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
显然这些评论是片面的。
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乏"历史"的眼光。
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及原因探析
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及原因探析一、引言雅俗之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
《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雅俗异势”的观点,自此以后,雅俗对立就成了雅俗观的中心,并以此形成了崇雅尚雅的文学传统。
但是到了宋代却发生明显变化,它在延续尚雅传统的同时,又能够在实际创作中呈现俗的层面,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趣味,也改变了以往雅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
宋代的文体,无论是诗、词、文,还是小说,因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雅俗融通的趋势,以诗歌最为突出与明显,诗歌反映出的雅俗关系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宋代雅俗观的转变。
从某种角度上说,雅俗之间的融合与互通可以说是宋代文化最外在和最深刻的变化。
故本文以宋诗为例,探究宋代文学中的雅俗变化以及形成的原因,以便更加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由雅变俗的一种简单转变,而是形成了一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互补关系,同时,也可以领略宋代文学雅俗互通的艺术魅力。
二、宋诗中雅俗互通的转变——以俗为雅纵观宋代文学,从雅俗之间的对立转化为雅俗互通交融的关系,这在宋诗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俗为雅”这四个字上。
“以俗为雅”的宗旨不是使诗歌单纯地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相反,是要创造出一种“新雅”,让这种雅更能贴合人的现实生活,拉近文学与受众群体的距离,并以此为桥梁,实现外在人生与内在风神的相通。
宋代诗人往往能够以理性和绝妙的精神来调和所謂的“俗”,从而达到另外一种高雅的境界。
具体而言,宋诗的“以俗为雅”主要体现在题材、语言和审美追求等几个方面。
宋诗的“以俗为雅”最先在题材和语言上的体现,就是把眼光投射到对俗物和俗语的运用上。
宋代以前,对生活中的俗事与俗物都鲜有关注,认为把这些内容写入诗中会降低整首诗歌的韵味。
到了宋代,梅尧臣和欧阳修首先开启了雅俗之间的变革,援日常生活中的俗事和俗物入诗,但是这在梅诗中只是一种尝试,还并未成熟,所以缺乏韵味,同时,也经不起推敲。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摘要:宋代文学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雅俗变化呈现出跟前代完全不同的走向,宋代文学以雅为宗,但同时又出现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
宋代文人不但可以接受俗文学,而且努力改造雅文学,使宋代文学达到与前人不同的新境界。
关键字:宋代文学雅俗雅俗结合以俗为雅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继承前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俗文化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主要趋势。
宋代文学也受其影响,总体呈现以雅为宗,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宋代文化的影响。
一、雅俗变化成因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远大于前朝,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十多倍,致使许多平民庶族踏上仕途,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要成分,官僚、文化与学者三位一体成为他们的主要特征。
而这一群体也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主体。
一方面,宋代士子本质仍深受儒家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努力维护传统封建的伦理道德,注重品行、操守。
加之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盛行,文人成为宋代朝廷的“顶梁柱”,那么他们所倡导的文风必然倾向典雅,例如宋初盛行的西昆体,代表作家是杨亿这样的翰林学士,他们所倡导的辞采华美,对仗工整,风格典雅等诗风在当时风行一时,独领风骚;而另一方面,这些士子骨子里本就是平民,对市民文化有归属认同感。
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士子们的观念被冲击,怡情养性,追求娱乐成为他们的自觉需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以俗为雅”的倾向。
宋代长期以来,社会较为安定,农业发展迅速,剩余农产品增多,传统的小农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城市群,市民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勾栏、瓦舍等通俗娱乐场所,市民的文化消费逐渐增多也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与印刷业发达,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也扩大了文化的消费群体。
为了有更多的读者,雅正文学也不能一直“高高在上”,也得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通俗化。
以俗为雅 推陈出新的宋诗
以俗为雅推陈出新的宋诗一、引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其中诗歌更是宋代文学的瑰宝。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人的审美观也悄然改变。
传统的宋诗是否能够与现代同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以俗为雅,推陈出新,使宋诗在当代焕发新的魅力。
二、保留传统韵味为了推陈出新,我们首先需要保留传统宋诗的韵味。
在取材上,可以采用经典的题材和意象,如山水、花鸟、季节等。
同时,也可借鉴古人的创作手法,如对偶、联句、夸张等,以保持传统诗歌的美感。
2.1 山水意象传统宋诗中山水意象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新创作中,可以选择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山水景观,如城市夜景、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等,借助流行文化元素,使山水意象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2.2 花鸟描写花鸟描写是宋诗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作中,可以选择常见的、容易引起共鸣的花鸟作为创作题材,如玫瑰花、樱花、小鸟等,同时注重对花鸟的细腻描写,赋予其更多的情感色彩。
三、以俗为雅为了使宋诗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我们需要以俗为雅,打破传统的束缚,将现代人的言语、习语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这样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富通俗性,也能吸引年轻一代对宋诗的关注。
3.1 现代用语在创作中,可以大胆使用现代人的用语,如网络流行语、俚语等。
例如,可以以“表白”为题材,表达当代年轻人的情感。
这样一方面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现代诗歌的新意。
3.2 反讽手法反讽手法是以俗为雅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描述,让人们在一种娱乐性的表达中反思社会问题。
例如,可以以城市拥堵、工作压力等为题材,通过夸张和反讽的手法,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思考现代社会的弊端。
四、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是指对传统的宋诗进行改编和创新。
通过融入当代的元素和思维方式,使宋诗焕发新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4.1 古风现评可以尝试将现代流行的评书、相声等表演形式与古典诗歌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例如,可以将评书中的语言和曲调运用到宋诗的创作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美感,又增加了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论柳永词之雅俗
关于柳永词之雅俗及成因浅析摘要:关于柳词的雅俗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论较多的热点问题。
多数文人总是持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非俗即雅。
而本文作者则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柳词的雅与俗。
即既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
并对柳词之雅俗的成因也做了简明的解释。
关键字:俗及成因,意俗,庸俗,通俗,情雅及成因,意雅及成因,语雅及成因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宋词是无法逾越的一章,而柳永在宋朝的词坛上更是无法忽视的,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
但是他也是两宋词坛备受争议的词人之一。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其词的雅俗归类上。
大部分人均持一种极端的态度,而我认为柳永的词既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
一:俗及成因历来论者对柳词之雅俗往往更倾向于吧柳词归于“浅近卑俗”一类。
我认为柳词的俗应该分为三部分——意俗,庸俗和通俗。
1.意俗就柳词而言,涉及到猥亵香艳的,对女性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意俗”作品也是有的。
如:《柳腰轻》中的“英英妙舞腰肢软”,《洞仙歌》中的“缱绻。
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等等,类似于这样低俗,浮艳之作还有很多。
当然这是柳词被历代文人定位为卑俗浅近的最主要依据,同时这也是后代文人应该摒弃的诟病。
2.庸俗词体进入晚唐五代后,经文士的改造和加工而日趋成熟,是延续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遗风而已。
这类庸俗作品也是古代士大夫对柳永之词不屑一顾的另一重要原因。
3.通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
”柳词通俗的一面往往被其词作中少量的“意俗”,“庸俗”之作所掩盖,所以后人总是难以给柳词中的通俗之作定位。
这也使得柳词雅俗争辩难以停止。
抛开偏见,柳词确实做到了通俗易懂。
如《煮海哥》,《题中峰寺》等。
4. 俗之成因我认为柳词之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是柳永本身就是一个生性浪漫,不受拘束的人。
其二,落榜后的他,心中难免有一些牢骚,因此写下一首《鹤冲天》,词中的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宋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960—1279年)发展形成。
宋代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诗尤为突出,因其朴素淡雅、婉约恬淑、抒发深情而不失热情的写作风格和诗情画意的表达形式,被中国读者视为最具魅力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体之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宋诗的特点和原因。
首先,宋诗以节奏韵义平缓自然、形象思维丰富神奇、话语美感凄美伤感、抒
发沧桑正气慷慨等特点,影响了后世诗词艺术。
比如,辛弃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玉窗琼楼,芙蓉帐暖度春宵。
”这句诗体现出了宋人表达思想的细腻,富有对自然景物的向往和热爱,把圆满的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其次,宋人崇尚重仁义,普及文化,改革经济,宋代文学道、学术思想得到较
为深入的发展,反映出知识分子思想境界的提高。
这不仅体现在诗文中对内容的重视上,也表现在作家对词语表达用法的深入研究中,众多宋词家精心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动人诗篇,令人折服的遣词造句。
最后,宋人热衷于自然,把自然视为最完美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们充分利用自
然的美丽丰富了自己的诗文内容,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生活和情感,使宋诗在中国文化中展示出独特的丰富性。
总之,宋诗之所以如此流传古今,因其朴素淡雅、婉约恬淑、抒发深情而不失
热情、节奏韵义平缓自然、形象思维丰富神奇、话语美感凄美伤感、抒发沧桑正气慷慨的等特点的具体体现,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宋朝诗歌创作背景
宋朝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
1. 政治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期,政治制度相对完善,科举制度也得到了发展。这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2. 社会背景:宋朝时期,城市经济繁荣,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这些因素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题材来源。
3. 文化背景:宋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强调诗文的教化作用。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4. 个人背景:宋朝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这也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5. 艺术风格:宋朝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追求清新自然、含蓄典雅的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也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有关。
综上所述,宋朝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社会、文化、个人和艺术风格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宋朝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浅析宋词的成因与艺术特色
浅析宋词的成因与艺术特色摘要:宋代词是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自成机杼的过程。
宋初词风沿袭五代的婉约绮丽,晏殊、晏几道是为代表。
婉约派继续深化了这种词风。
后来在国家形势的新变化下,范仲淹等尝试用词来表现新的内容,拓宽了词的意境。
至苏轼时,慨然豪放,词已获得长足发展并至蔚然大观。
这时名家辈出,佳作众多,艺术表达各具特色。
两宋之交,词人豪迈悲歌者众,爱国成为主旋律。
后来就渐至消褪了。
总之,宋代是词的巅峰。
关键词:宋词成因豪放婉约特色一.宋以前词的发展要谈宋词的形成原因,必然要谈到词的起源和它在唐、五代的发展状况。
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有宋一代词的高度繁荣并非一蹴而就。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跟乐府歌词差不多,本指一切可和乐而歌的诗体。
在唐时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
由于词在市井间,它的形态上词牌字数不定、平仄无限、叶韵较自由。
表达内容广泛:既有军政国事,又有社会时事,还有日常生活。
不少作品状物抒情雅致细腻,具有艺术水准。
相传李白写过词,如《忆秦娥·箫声咽》、《清平乐·禁庭春昼》、《清平调词三首》等,但后人也有质疑真伪。
中唐后,不少文人开始参与词的写作,张志和、韦应物、刘长卿等较为重要。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写渔夫的悠闲自在,自然而宁静。
白居易的《忆江南》更是广为传唱。
后来的温庭筠,堪称唐代词坛高手。
他的词多写女性的音容情思,用语细腻精致,如《更漏子·玉炉香》、《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等。
缺点在于题材狭隘,以外物托情而易喧宾夺主,色彩过于秾丽。
五代词首先是花间词派。
论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兼谈文体发展及文学与文化之关系(一)
论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兼谈文体发展及文学与文化之关系(一)【内容提要】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属于文体发展的问题。
文体的发展,与文化环境有着复杂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文体自身的演进规律,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然而我们在研究具体文体时,不但时常忽略文体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常常将文学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过于简单化,本文在对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问题作了简要论证之后,并以实证的方法对这些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南宋后期诗词雅化俗化文体文化环境南宋后期文坛出现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现象,不须过多论证,就可以基本确定下来、成为词学和诗学研究者公认的事实,但是由于诗、词一直处于分体研究的状态,很少有人将这两种情况并列起来对比考察,所以需要简单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南宋后期为什么会产生诗、词这种反方向发展的状况,词学研究者和诗学研究者却有不大相同的认识。
这牵涉到许多复杂问题,譬如南宋文化环境整体的雅与俗,诗、词自身发展规律及其与文化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南宋士大夫的雅俗观等等,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南宋后期词的雅化和诗的俗化词到了南宋后期,日趋雅化,姜夔及格律词派是词雅化到极致的典型代表。
姜夔的词或被称作“骚雅”,或被视为“醇雅”、“清雅”、“古雅”、“淡雅”,正如有学者所说:姜夔“以清雅之词,抒清雅之情,写清雅之意,吐清雅之气,或咏清雅之物”①。
还有学者则明确指出:“姜夔则彻底地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雅而又雅。
……姜词被视为雅词的典范。
”②古往今来的学者基本确认了姜夔词“雅”的特点。
的确,与晚唐五代以来任何词家、词派相比,姜夔的词都显示出“雅”这一特点——清虚缅邈的情思,清劲古雅的语言,清空淡雅的词风,这些特点受到时人和后人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推崇,以致南宋后期的词坛,差不多是姜夔及其格律词派的一统天下,也可以说是雅词的一统天下,这足以说明,词到了南宋后期就彻底雅化了。
然而与之相反,诗到了南宋后期,则日益俗化,刘克庄、戴复古及其江湖诗派可以说是“诗”俗化到极致的典型代表,这一点也是从宋至清诗评家的共识:尝闻之曰:江左齐梁,竞争一韵一字之奇巧,不出月露风云之形状。
宋朝的文化繁荣与诗词艺术
宋朝的文化繁荣与诗词艺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和文化精英,其中诗词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
宋朝文化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文人士人的兴盛、科举制度的推行、书院文化的繁荣以及诗词艺术的繁荣。
首先,宋朝文人士人的兴盛对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士人儒学为主流,儒学的兴盛也使得文人士人们对于文化的热爱更加浓厚。
这些文人士人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出众之作,还在政治、哲学等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才华,为宋朝社会提供了思想的指导和艺术的享受。
其次,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科举制度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公正的途径,使得更多的才子得以登上仕途之路。
这一制度的落地,使得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科举制度也鼓励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追求,在诗词、文史、经典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宋朝的书院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宋朝书院既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人学问交流的重要场所。
书院不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人们提供了读书学习的环境。
儒家经典的研讨、诗词的创作等活动都在书院中举行,这使得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活跃。
书院文化的繁荣也催生了大量的文化名人,他们的诗词艺术成就成为了宋朝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最后,宋朝诗词艺术的繁荣更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方面。
宋朝文人对于诗词的研究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宋诗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于自然、社会和情感的描绘,宋诗词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同时,宋朝的诗词作品也对后世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总而言之,宋朝的文化繁荣与诗词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互相推动着彼此的繁荣和发展。
文人士人的兴盛、科举制度的推行、书院文化的繁荣以及诗词艺术的繁荣,都为宋朝的文化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宋朝文化繁荣的影响不仅限于当时的社会,而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
宋代诗词的审美观念与文化背景
宋代诗词的审美观念与文化背景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诗词是独具特色的一份瑰宝。
宋代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而闻名于世。
在宋代,诗词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宋代诗词的审美观念与文化背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与价值。
宋代文化背景经济繁荣与市民文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自南宋建立以来,国内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市民阶层的崛起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市民文化的兴盛使得宋代文学更加社会化,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儒家思想,而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
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尽管宋代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儒学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学者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影响深远。
儒家注重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情怀,倡导“文以载道”的理念,要求文学作品要有善于表达内心情感、反映社会道德的特点。
审美观念与创作风格文学与自然的融合在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中,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
宋代诗人善于运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与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意境和感染力的佳作。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诗词作品更加自然、真实、质朴。
唯美主义与感情表达宋代文人也重视对情感的表达。
他们倡导对美的追求,推崇唯美主义的审美观念。
诗人们致力于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情感表达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使作品更加动人、引人入胜。
古诗派与新诗派在宋代,文学界形成了古诗派和新诗派两大潮流。
古诗派主张继承传统,崇尚古代先贤的作品,并且注重修辞技巧和音韵之美。
新诗派则更加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和独创性的创作方式。
这两个派别的诗人在审美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传承了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诗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情感抒发与审美享受宋代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人们情感的抒发和交流。
诗人们通过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借助诗词这一形式,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宋代诗词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因文体特点、创作心态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在雅俗走向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是宋代文化中雅俗观念的直接体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雅俗两种文化的交融。
这种现象说明,时代文化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情趣等发生改变,并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宋代诗词;雅俗走向;文化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0)04-0036-04收稿日期:2010-01-18作者简介:李冬红(1970—),女,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①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巴蜀书社,2004年版。
②同上。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李冬红(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9卷第4期2010年4月Vol.9No.4Apr.2010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承续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从根本上对之产生了冲击,正统雅文化悄然暗转,俗文化渐成主势,在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中生存的文人的外部面貌和内在精神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品亦体现出其不同前代的气质与内涵。
然而,宋代诗词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尤其在雅俗层面上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争议,成为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一、宋型文化与士人心态现今学界中,宋型文化已是约定俗成的工具性概念,特指宋代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是一个与前代文化传统有着深刻差异的新的文化类型,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转型,各种文化因素相应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士人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型文化首先体现在完成了从唐代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释的融合,并且形成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思想。
”①宋代文士既遵奉儒学,又兼爱释道,对儒释道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宋代文士在集权政治强化和理学思想盛行的文化背景下,自我调节的根本保障。
面临着自中唐以来的信仰危机,宋代文化精神开始由传统的外在宇宙论本体向内在心性论本体转型。
儒学与释道二教以心性为契合点,在思想的层面上进行融合,从看重外部事功转向注重内心修养。
在封建正统思想那里,经邦济世、建功立业无疑是雅道,而怡情养性、自我娱乐显然是俗谛。
儒家的淑世精神使宋代文士积极用世,而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教自觉解脱的主张,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在他们看来,个体生命的意义,既可通过社会事功来实现,也可在内心的适意自足中去求得,二者不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于是兴趣广泛且饱学多能的宋代文士,就有了比前代文人更多的转移和释放外界压力和内心苦闷的方法。
他们在热衷政治和享受生活的双重追求中轻松行世,体现出恪守封建政教、注重修身养性与放纵情欲本能、享受日常生活的雅俗矛盾二重性,整个社会遂形成了重实际、重致用以及世俗娱乐化的思想倾向。
同时,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主体构成在宋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体成分,官僚、文士与学者三位一体成为他们的总体特征。
②这一具有平民文化与淑世精神的新的宋代士大夫群体即时代的文化主体,使宋代士人心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既亲和认同又疏离悖反的矛盾互补现象,最终影响并塑造着宋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文学思想。
一方面他们仍深受传儒家正统思想的浸润,努力恪守封建政教规定的伦理道德,文道合一成为文学家的共同要求,对品行、节操、人格极为推重。
再加上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与宋代士大夫的极度学者化,宋代美学思想日益追求雅致。
而在崇文重教国策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诱导下,文士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新变,娱乐享受成为士林的合理要求和自觉追求,不同程度上显露出从流媚俗的情趣,与传统美学相对立的俗化倾向应时而生。
较前代而言,宋代士人的心态呈现一种对立互补的二元化格局。
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却在世俗生活中历练,在自身拥有强烈的崇雅思想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媚俗倾向,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与传统诗教的矛盾现象。
宋代士人在文化人格上都尚雅忌俗,而在文学艺术上却多主张“以俗为雅”或雅俗兼融,如苏轼说“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①。
但作诗却说:“诗须要有为而作,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②黄庭坚等人皆继承了此种思想③。
就一般文人来言,其思想言论及其潜意识与其创作实践之间已形成矛盾甚至逆反现象,如苏轼、周邦彦、辛弃疾、陆游等发表过诸多维护传统诗教传统的言论,而在他们身后却仍然留下了大量的世俗之作。
这种在文化人格上的尚雅忌俗和文学艺术上的以俗为雅,体现了雅正意识与世俗审美之间的冲突,是文化雅俗观与艺术雅俗观在作家头脑中碰撞的反映。
宋代作者在艺术审美上对俗的吸纳,表明通俗文学的审美趣味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传统思想文化。
教育与刻版印刷的普及给宋代市民阶层创造了更多学习甚至创造文化的机会和能力,不断扩大文化消费群体,促进了大众俗文化的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与雅文化的美学精神迥异的审美趣味。
而宋代文士阶层与生俱来的雅俗二面性,以及与市井俗民的交流,更使得精英高雅文化与大众世俗文化日益融合。
于是,适应文学创作与文化消费的需要,在士人的介入下,世俗文艺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或者说雅化,以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
同时市民阶层的模仿与创新,又使传统文艺得到不同程度的俗化,从而迎合士人的享乐情趣和大众的消费心理。
宋代文化“即呈现精英文化向通俗文化靠拢,通俗文化向精英文化渗透的大趋势”④,表现出强烈的雅俗文化的交融,士大夫新的精神风貌与生活理想在艺术审美领域中产生了新变与转型。
以追求内圣、精神的圆满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内核,而农耕文化土壤之上的经济发展、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复杂成分等方面,则构造了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⑤。
这种精神的自省与自足和物质的消费与愉悦,往往会使得宋代的美学思想与实际观念产生某些差异或者矛盾,但此种差异和矛盾又可以通过内修的途径进行调和。
所以,宋人既多媚俗从俗的欲望与行为,又有平衡、协调雅俗的理智和能力,于是内敛的心态、高深的修养、富足的精神与丰厚的待遇、自由的生活、世俗的享受相结合,使雅致和世俗成为宋代文士审美意趣与生活情趣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点,二者虽于外在形态上表现为冲突,但实际上是和谐共存的,这样就造就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心态。
二、诗俗与词雅的转变成因唐诗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最辉煌的时刻,宋人必须积极创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从宋初的模仿到后来的独辟蹊径,宋人走的是一条往纵深开掘的道路,最为成功或最有特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吸纳和展示。
从梅尧臣、欧阳修到苏轼,从黄庭坚、杨万里到四灵和江湖诗派,宋诗的选材角度日益生活化,精神呈现日益平民化,方法表达日益浅显化,品格追求日益平淡化,情趣展示日益世俗化。
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因而信佛不必禁断酒肉,隐居也无需远离红尘。
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的高雅与凡俗。
黄庭坚说:“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
”(《题意可诗后》)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进而雅俗相融,宋诗堪为代表。
真正的宋诗面目在欧阳修、苏轼等人手中基本成型,之后黄庭坚便开始了对诗歌的俗化,陆游在诗中更多的是用明朗晓畅的语言,甚至浅近滑易的语言去表现对日常生活的热爱,身为理学家的杨万里也大量采用浅近明白,近于口语的语言来显示大自然的灵性与谐趣,范成大更是以自然清新的农家语成就了一代伟大的田园诗人,而南宋后期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作品则更加的世俗化,无论是表现情调的亲切凡俗,还是浅易率真的艺术风格,都更能显示出世俗的气象和情调,可以说是宋代诗歌俗化的代表人物。
宋诗中“以俗为雅”的命题,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歌更加贴近现实日常生活。
可以说,俗化倾向成为宋代诗歌发展的主导方向。
在宋代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兴起和繁荣的词体文学,则更是充当了雅俗两大文化传统结合的媒介,宋型文化那种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雅俗两种文艺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的最基本特质,正是在词体文学上表现得最为直接。
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当筵填词演唱。
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语言明白浅露,少有意外之旨。
南宋词作,多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社应酬的结果,他们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多①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②苏轼:《题柳子厚诗》。
③黄庭坚《书缯卷后》:“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又《再次杨明叔韵·引》:“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
”④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⑤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巴蜀书社,2004年版。
李冬红: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2010年第4期·37·用比兴寄托之手法,接绪风骚,归之诗教,喻托传统,重现风雅,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尤其到了南宋后期,词的雅化达到了极致,清雅、古雅、淡雅、骚雅等词汇成为人们褒扬词作的常用语言,并受到广泛的认同和大力的推崇。
①总体上看,从柳永到苏轼,再从周邦彦到姜夔,词明显地表现出从俗到雅的发展进程,这恰与宋诗相反。
可见,在文化转型的宋代土壤上发展起来的诗词走着不太相同的道路,而雅与俗成为二者进程中最大的也是最为人注目的区别,但无疑,二者都无法摆脱时代文化的印记。
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是最能反映该时代的文化特质、最能体现这个时代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情境的文体,而词之所以成为宋代的代表文学,也正因为在词体身上,可照见出产生于宋代的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看到,从思想观念上讲,以追求政治功能,讲究道德教化,崇尚雅正和婉为主要特征的儒家文学及其审美理想,对诗词有着很强的限制和引导作用,使得不论宋诗的以俗为雅、雅俗相融,还是宋词的以诗为词、化俗为雅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对传统诗教雅正思想的回归和亲近。
然而在创作实践上,二者却又都表现出与儒家文化传统相悖离的一面,如低级浅俗的内容,世故庸俗的境界,浓艳俗靡的情调,浅近率露的风格,消遣戏谑的精神,游戏娱乐的功能,这一切无论在宋诗还是在宋词身上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传达出与以言志、载道和抒怀为主要特征和功能的传统文学冲突矛盾的倾向。
这种现象的出现正与宋代雅正与世俗两种文化融通的特点相合,是与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文学表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重的崇雅黜俗的审美价值取向,人们在涉及具体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时,常常有明显的褒雅贬俗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