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是谁在拨动你发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条橙》:是谁在拨动你发条


《发条橙》海报,与《摩登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一个人不能选择,他也不再为人。
——电影里的神父
小时候,我被问过一个脑筋急转弯。至今每次吃苹果时,我都能想起来。
问:“吃苹果的时候,吃到几条虫子最可怕?”
答:“半条。”(因为那半条被吃下去了。)
——这是标准答案,以我小时候的智商是答不出来的。
其实,吃到虫子也不是什么特别可怕的事情。
有人说,如果在菜叶上看到很多虫眼,至少说明它没有洒很多农药。
时至今日,吃苹果时已经很少能吃到虫子,似乎虫子也不再爱吃我们的苹果了。
而此时,我却又生出别的担忧:苹果里会不会吃出其他什么东西呢?
——比如,发条(clockwork)。
“发条苹果”,你或许没见过;但“发条橙子”——好吧,你或许也没见过——但你应该听说过!
1962年,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写了一部幻想小说,描绘了在英国的不久的将来(其实也就是70年代)发生的故事。这部小说就叫《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年,大概觉得作家的预言很灵,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将《发条橙》搬上荧幕。——不过,这位“邪恶”的导演却删掉了小说散发人性光辉的最后一章,使其成为一部饱受争议的邪典电影(cult film)。
这部邪典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研究过,它为什么叫“发条橙”。——反正我是研究过的:
在英语中有一句俚语,叫“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意思是指“一个像上了发条的橙子一样的怪胎”(即外表自然,内心机械)。而且,orange与orang非常接近,orang是猩猩的意思。在马来语中,orangutan是指一种森林人。据说,《发条橙》小说原著的作者曾在马来西亚生活过,那么,a clockwork orange自然是指“一个上了发条的人”了。
一个上了发条的人,听起来很奇怪吧。但事实上并不奇怪,或许你的身体里就有一个clockwork,也就是发条。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类似乎就是一个由外界环境控制的“发条橙”,其行为的习得不过是“刺激—反应”,算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条件反射。比如,你们班新来了一位美女班主任,于是,你变得越来越爱学习。
2·操作性条件反射。比如,有一次你出色地解答了一道难题,班上的女同学似乎与你更亲近了,于是,你变得越来越爱学习。
3·观察学习/社会学习。比如,你虽没有解出难题,但你看到班上小王同学答对了,然后女同学似乎与他更亲近了,于是,你也变得越来越爱学习。
4·言语学习。比如,你们班主任虽是个男人,但他整天跟你说

“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你同样变得越来越爱学习。
现在,你是不是有些恍然大悟:“原来我是这样变得爱学习的啊!”甚至,你是不是还有点怀疑:“难道我爱学习就没有一点出于我自己的原因吗?”
——有吗?
1913年,年轻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ston)高举行为主义大旗,以反对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的精神分析说。他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要研究就应该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他的观点可以用这样一段著名(也有人说是臭名昭著)的话来说明,即“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或者乞丐、小偷,不要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华生、女助手与实验中的婴儿


看来,华生同志似乎是一个上发条的熟练工——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乞丐、小偷——他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使任何一个人变成他想要使其成为的人。
但实际上,华生还没有这么狂妄。就在上面那段话的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我承认这言过其实了,但持相反言论的人们也是如此,并持续了数千年。”有原话为证:I am going beyond my facts and I admit it, but so have the advocates of the contrary and they have been doing it for many thousands of years。这些“持相反言论的人们”真是坏得很,往往把后面这句话故意丢掉。
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比起华生在行为主义领域的激进精神,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战期间,斯金纳曾训练鸽子为炸弹导航,他把鸽子绑在炸弹上,让它们一直啄啊啄调整炸弹的飞行方向,这恐怕就是导弹版的“让子弹飞”。他还与当时为国防服务设置的“科研处”签订了“鸽子制导炸弹”合同,并训练了46只鸽子严以待阵。不过,最终因为电子导航技术发展导致这一计划流产。不然,一只只“发条鸽”(clockwork pigeon)就会华丽诞生!

斯金纳和他的鸽子


1948年,斯金纳还写了一本小说叫《沃尔登第二》(Walden Two),小说描绘了在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下形成的社会生活。这部小说表达了斯金纳对理想的、科学控制的社会的展望: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开始,就通过奖励(正强化)进行严格的训练,所有的行为都受到控制,以服务于全体公民的利益和幸福。
然而,这个在“发条作用”(clockwork)下运转的社会,究竟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Utopia),还是一个糟透的敌托邦(dystopia)? 还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本质上,斯金纳的《

沃尔登第二》和《发条橙》中要打造的理想社会何其相像!
只不过,这位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终究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一些。斯金纳更多强调的是使用正强化来塑造好的行为,而不要使用惩罚。(这恐怕与斯金纳的童年经历不无关系,小时候他老爹经常带他去参观监狱来吓唬他。)但不幸的是,《发条橙》中使用的路德维克疗法正是一种惩罚——学心理学的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行为治疗中的一种厌恶疗法



当亚历克斯准备去接受路德维克疗法时,影片中的神父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问题是这个技术是否真的能使人向善,善由心生,善良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当一个人不能选择,他也不再为人。”
在厌恶治疗的作用下,亚历克斯很快被“治好”了。
他远离了暴力、远离了色情,甚至远离了他喜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因为实验者把这段音乐作为了治疗录像的背景音乐!
而当亚历克斯被作为成功的试验品展示时,影片中的神父又出场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这孩子没有真正的选择,不是吗?自我利益、对生理疼痛的害怕,驱使他做出古怪的自谦行为。这个做法明显缺乏诚意。他不再是一个犯错者了,但也不是一个能做道德选择的生灵了。”
亚历克斯成了一个彻底的“发条橙”!

当亚历克斯出狱后,他回到家中,家里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他爸妈收养的一位的青年。当亚历克斯走上大街,碰到以前他侮辱过的老乞丐,遭到了一群乞丐的殴打。这时,有两位警察走过,而这两位警察正是他以前欺负过的小伙伴,无疑又遭到了这两个家伙无情的报复。而最惨的还在后头,当他跑到一户人家求救时,没想到去的正是以前他们打劫和强暴过女主人的那一家。
此时的亚历克斯,却是连动怒的念头都不能有,否则他就会感到恶心、要呕吐。最后,终于,他被他曾经最喜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逼得跳下了楼!
如今,你若再问我:“吃苹果的时候,吃到几条(虫子)最可怕?”
以我现在的智商和学识,我一定狡黠地回答你:“发条。”
事实上,比起橙子或苹果中的发条——更可怕的是,那些安置在我们身体里的发条!
那些安置在我们身体里——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爱学习”,使我们变成“沃尔登第二里的好公民”,使我们变得没有思想只有行动像一只钟——的发条!
当一个发条(clockwork)控制了一只钟(clock),它就控制住了一个人。
没听说吗?——钟表发明了时间,我们丧失了生命。
正如马克思说的:“如果人是一件商品,如果他被作为一个物来对待,如果人们之间的普遍关系是物

对物的关系,这只是因为从他那里购买他的时间是可能的。”
好吧!不扯那么深奥的了。在你彻底变成了一块钟表之前,还是静下心来,去看一看是谁在拨动你身体里的发条吧!——你是为何去读那个专业,你是为何去做那份工作,你是为何和他/她在一起,你是为何整日不停地运转、一刻不歇?
而这一切又是否都出于你自己的意愿?要知道,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一样可以破坏你的内在兴趣,甚至破坏你由内而发的创造力!对于此点,各位可以读一读美国教育学家艾尔菲尔?科恩(Alfie Kohn)的一本书,叫《奖励的惩罚》(Punished by Rewards),其副标题是《金星奖章、激励计划、A分、赞扬和其他贿赂带来的麻烦》。
好。如果仔细阅读了前面的文章——你知道了“你是谁”,分析了“你的无意识”,那么,接着应该去看看到底是谁在拨动你的发条了!
不要让条件反射无形之中操纵了你,也不要让操作性条件反射简单强化了你;不要让观察学习以别人的经验轻易替代了你,更不要让他人的言语肆意指挥着你——你的行为只能出自你自己的意愿!
人不是由发条控制的,这是人的唯一高贵之处!
知识链接

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为研究对象,更不用说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了。它所说的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反应。它的基本公式是“刺激—反应”(S-R)。因此,又有人称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肌跳心理学”。许多行为主义者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并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后天环境所决定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Waston)。1913年华生发表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可算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诞生的标志。这篇文章开篇写道:“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绝对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是行为的预测与控制。”不过,若要追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起源,应该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以及他的狗(话说当年狗狗的胃液还卖了不少钱,帮巴甫洛夫弥补了不少研究经费)。当巴甫洛夫一摇铃铛,不用食物出现,狗就产生唾液,自此,伟大的条件反射就被发现了。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石。行为主义心理学遵从一切从实验出发,客观公正,探索规律、预测行为。虽然,对于研究人的科学来说,这显得十分的机械和“不科学”,但无可否认

的是,当今的心理学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
什么是行为疗法及厌恶疗法

行为疗法(behavioral therapies)实际上不是指一种单一的、固定的疗法,它包括了多样的和不断发展的许多疗法。1995年,贝拉克和何森(Bellack and Hersen)在《行为治疗技术百科全书》中就已鉴定出150多种行为治疗方法。如今,此书出版20多年后,又发展出了很多新的并经过验证的方法。行为治疗师们使用的技术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强化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生物反馈、认知重建、正念冥想,等等。行为治疗的焦点在行为改变上,在行为治疗师看来,行为无好无坏,每一种行为都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在治疗中,行为治疗师往往是主动的,给来访者提供一些指导或示范,由于目标具体,行为治疗通常见效较快,疗程较短。当然,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它改变的是仅仅是行为而非人格。不过,从最易改变的行为入手,从而引发来访者其他方面的变化,是这一疗法的一大优点。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行为疗法中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即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刺激等,与当事人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通俗地讲——我随便举个例子啊——就是把一件令你欲罢不能的事件(如偷摸异性)与一件令你痛不欲生的事件(如当众暴打)建立一个条件反射,使你一准备伸手就想起被暴打和羞辱的感觉,而不是偷摸带来的性快感。是的,结果十有八九你是不敢再偷摸异性了,不过,糟糕的是,可能弄得你连该摸的时候也不敢摸了。
厌恶疗法会给当事人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因此治疗师在决定采用此法之前,务必向当事人解释清楚,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记住,治疗师应把厌恶疗法作为最后一种选择,换句话说,能不用它就不用;再换句话说,留它有何用!(别的办法总是有的。)
PS:下一部电影是知名度很高的《心灵捕手》哦,恐怕这是学心理学课上放映频率最高的教学影片了。那么,我们就谈一谈如何做好一名“心灵捕手”,即作为一位名捕的基本素质有哪些?谈完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这篇该说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了,嗯,还有罗杰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