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

合集下载

克己复礼教师版

克己复礼教师版

《〈论语〉选读》一课一练·克己复礼一、基础知识1.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B.盖十世希不失矣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答案】D (A.“监”通“鉴”,借鉴。

B.“希”通“稀”,少。

C.“错”通“措”,放置。

)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B.郁郁乎文.(完美)哉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C.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答案】B(A.克:约束;归:称许。

C.鲜:少。

D.期:一年。

)3.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案】D(都是连词,如果。

A. 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请问其.目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答案】C(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测度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B.食旨不甘C.举善而教不能,则劝D.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答案】D(A项中两个“是”、“臣”、“父”、“子”中的第二个均属于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甘”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中“善”形容词用作名词。

)6.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甚矣吾衰也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C.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C(C句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为主谓倒装句。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最新精选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修养的境界苏教版习题精选第二篇

最新精选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修养的境界苏教版习题精选第二篇

最新精选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修养的境界苏教版习题精选第二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A、管夷吾举于士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C、舜发于畎亩之中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此之谓大丈夫。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至:极,最。

B、无是,馁也馁:空虚。

C、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槁:枯干。

D、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平息。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的“然”字,与“无若宋人然”中的“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曰:“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恶乎长(zhǎnɡ) 馁(něi)也慊(qiè)于心B、塞(sāi)于天地间闵(mǐn)其苗揠(yà)苗C、畎(quǎn)亩傅说(yuè) 胶鬲(ɡé)D、拂(fú)乱拂(fú)士曾(zēnɡ)益【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中使用“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想要说明什么道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只管“集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都合乎义B、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做事要顺其自然C、说明教育孩子,要符合孩子自身特点,不要超前D、从反面说明,要养成正大刚直之气,不要急切地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各句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苦其心志A、苟为后义而先利B、饿其体肤C、劳其筋骨D、空乏其身【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B、人恒过,然后能改C、贫贱不能移D、威武不能屈【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论语〉〈孟子〉选读》默写教师稿

《〈论语〉〈孟子〉选读》默写教师稿

1、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P3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P13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p2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P56、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P137、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P319、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P510、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子》)P151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p22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P311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P514、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孟子》)P1515、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p221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7、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P2618、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19、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p22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P322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P822、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P1523、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P222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老师研究过去,学生才能学到新知识。

B.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研究过去的知识。

C. 学生应该专心听老师讲解以前学过的知识。

D. 只有通过研究过去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

答案:D2.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学到新知识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B. 研究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坚持下去。

C. 懂得研究,可以让人变得快乐。

D.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经过不断的练,会变得简单愉快。

答案:B3.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学问广博,并且坚定地追求,反复思考并且用心向内,才能达到真正的仁慈。

B. 研究虽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有仁慈之心。

C. 只有博学和细心之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D. 只有一心追求知识,并且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的仁人。

答案:A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尽量不去伤害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是理所应当的。

2. 请简述“事实说话”的意思。

答案:“事实说话”指的是真实的陈述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解释或歪曲。

只有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才是有利于真正了解问题的。

第三部分:论文题请以“孟子的人性观”为题,撰写一篇800-1000字的论文。

(此处省略)答案:(此处省略)。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复习资料(201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

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甲(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2)一致。

孔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认为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

乙符合。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阳场口中学2011年三月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甲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

《〈论语〉选读》测试试题和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测试试题和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测试试题参考答案1.B本选项是“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的依据,不能作为“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的依据。

2.DA.强加因果关系。

判断依据是“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

B.是非颠倒。

荀子是重力的。

判断依据是“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

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

”(《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

C.混淆程度深浅。

判断依据是“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这就很成问题了。

汉代的董仲舒……问题就更严重了。

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

3.BA.张冠李戴。

判断依据是“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

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C.以偏概全。

判断依据是“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D.是非颠倒。

判断依据是“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注意“并”字。

4.CA.过:责备/ 过错B.伐:攻打/ 夸耀C.相:辅助D.安:使……安定/ 安于,习惯于5.BA.于:介词,引进动作的直接对象,不译/ 介词,引进动作的来源,从B.以:介词,把C.则:连词,表承接关系,就,那么/ 连词,表转折,却D.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6.C②是冉有“要攻打颛臾”的原因。

③虽是孔子的话,但与原因无关。

①④⑥是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直接原因,⑤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间接原因。

7.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B.论语(lún) 传不习乎(chuán)C.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吾日三省吾身(shěnɡ)D.博学而笃志(dǔ) 思而不学则殆(dài) 答案 C 省 xǐnɡ。

2.下列对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时:按时B.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C.学而不思则罔罔:疑惑D.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优点答案 C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友人惭,下车引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D.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C A.代词,指代元方。

B.代词,指代学问和事业。

C.助词,的。

D.代词,指代“不善者”。

故选 C。

4.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

(1)人不堪其忧()择其善者而从之()仁在其中矣()(2)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答案(1)这样的代词,他们的这(2)表示顺承关系,并且表示转折关系,却解析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和用法往往不同。

因此要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并准确解释词义。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择其/善者而从之C.仁在/其中矣D.匹夫不/可夺志也答案 A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仁/在其中矣。

D.匹夫/不可夺志也。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等。

C.《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宋时期的刘义庆组织编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著作。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论语选读》课课练

《论语选读》课课练

《<论语>选读》课课练 01为政以德【教师答案版】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政以德何以伐为.B.既.富矣,又何加焉既.来之,则安之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敬事而信.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B【A动词,治理/句开语气助词,表疑问,呢;B均为时间副词,已经或…之后;C动词,信任/动词,守信;D连词,表假设,如果/副词,一定】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居其所.(位置)而众星共之庶.(众多)矣哉!B.使.(让)民以时则将焉用彼相.(宰相)矣C.小子鸣鼓而攻.(攻打)之可也有若对曰:“盍.(何不) 彻乎?”D.如杀无道,以就.(亲近)有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导)2.A【B使(役使,驱使),相(扶盲人走路的人);C攻.(声讨,批判);D劝(勤勉努力)】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于斯三者.何先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吾二臣者.皆不欲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3.D【①量词,个、种、项;②…的人;③④名词后表停顿,不译】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②使民以.时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④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4.B【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按照;③连词,表并列,并且;④连词,表目的,来】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道之以.政②则修文德以.来之③是社稷之臣也.④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5.B【①介词,②用;连词,表目的,来;③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C.子欲善而.民善矣D.禹稷躬稼而.有天下6.C【C,于是,就,其余为连词,却】7.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如之何其.彻也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俱不得其.死然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A【表反问语气,…呢;其余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或代物】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D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背诵检测题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背诵检测题

高二语文校本学习资料编制人:苏立光印480份 2008年1月4日班级:姓名:《论语》选读背诵检测题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3)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4、,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13.6)[01为政以德]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12.1)6、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3.1)7、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8、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02克己复礼]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8.5)10、丈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为夫子?”……长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04知其不可而为之]11、子曰:“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阅读练习中 庸1、请补充完整“中庸”的四个内涵:、、和。

2、简单解释“仁义”的含义:“仁”即,“义”即。

3、“乡愿”就是,孔子厌恶“乡愿”的原因是。

4、对于“狂者”“狷者”,我们应持的观点看待。

往好的讲,“狂者”是的人,“狷者”是的人。

5、“礼之用,和为贵”揭示了“和”“礼”之间的关系,请概括之:,据此可以推理出一个启示:我们不能为了达到“和”而违背了“”。

所以,“和”的结果的出现,要通过“”“”的检验。

6、(1)辨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本质区别。

“和而不同”是 “同而不和”是(2)“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7、孔子反对“乡人皆好之”的评判标准是为了让我们警惕,评判“好人”的最好人选应该是“”,因为它是“”的结果。

8、“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关系:。

9、中庸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达到“和”,作为君子、仁人,不应为了“和”而无视“恶”的行为,所以孔子厌恶 、、和。

子贡厌恶、和。

10、理解下列关系图。

过犹不及,不走极端中 道执两用中 (多变) 所贵者权仁义为准礼的检验和(包容了不同)11、掌握以下几个概念:(1)过犹不及。

(2)执其两端:“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

这就是说,在几种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个最佳结果就是“中道”。

(3)关于“中”的认识。

A.“中”不等于折中。

B.中无定体,随势而变。

(4)所贵者权(通权达变——变通)。

(5)“和”的认识:“和”绝不意味着没有或无视不同意见,相反地,中庸学说肯定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视“不同”为理所当然。

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相信唯有让介乎极端之间的各种异见,特别是对立因素充分沟通、辨析,折冲,兼容其合理因素,加以运筹统合,达到统一或调谐,方才能够得“中”,从而导致美好的结果。

4-1《论语》十二章练习(教师版)

4-1《论语》十二章练习(教师版)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基础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1—13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C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充满疑惑,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感到迷惑。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下列对前四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A.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2分)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5、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试题精编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共29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试题精编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共29页
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一、为政以德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3分)参考答案:(1)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1分)(2)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3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参考答案: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二、克己复礼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分)(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仁”是“礼”的前提,“礼”是“仁”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2分)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参考答案:(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2)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3)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

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

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2)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3)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参考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