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发布时间:2022-05-31T07:30:19.346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0期作者:钟煊亮[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在蓬勃发展,越来越的建筑施工项目涌现出来,在施工环境中对工程起到的重要影响的因素就是地质灾害,所以在施工前期就要做好地质灾害勘察与防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地质灾害治理与杜绝工作,只有从整体上降低施工周期内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中煤浙江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4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在蓬勃发展,越来越的建筑施工项目涌现出来,在施工环境中对工程起到的重要影响的因素就是地质灾害,所以在施工前期就要做好地质灾害勘察与防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地质灾害治理与杜绝工作,只有从整体上降低施工周期内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引言:在地灾治理施工中,对现场危险源展开科学辨识,并全面评价风险,有助于做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并有效控制施工危险源,大力防范安全事故。

这样面临该领域现场环境差、条件恶劣、作业难度大、风险大的时候,便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及相应的风险评价,来提出危险源管控方案,并以此来预防规避安全事故,达到安全生产目的。

1地质灾害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安全事故的根源,危险源的辨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就是辨识或确认危险源。

危险源的辨识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施工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构筑物、施工工艺、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等几方面进行。

危险源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能否从地灾治理工程的类别、气候环境、作业人员、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等全过程全方位入手,并考虑各施工工序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掌握各危险因素被激发的可能性,是正确进行风险评价的关键。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风险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风险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风险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风险一、城镇化带来的土地问题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土地来建设住宅、学校、医院和公共设施,加之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土地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在一些地方,政府强制征用农民土地造成了不小的不满。

同时,新建住宅区和公共设施区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和耕地资源,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对于国家粮食储备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隐患。

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城市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

在中国,城市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农村地区的资源大多被城市富裕居民收购,土地过度使用,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也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三、城镇化带来的房价波动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房价也逐渐呈现出波动的趋势,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巨大。

这种房价波动的趋势会导致一些投资者的利益受到影响。

此外,如果房价一直处于高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购房难度也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消费水平和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失衡问题城镇化带来了实际增长率,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和财富的失衡问题。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一些人口富裕,一些人口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将导致社会稳定性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建立社会保障系统,降低贫富差距,切实保障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五、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大量年轻人从农村涌向城市,导致农村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这些老年人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此外,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的不断增长,医疗和养老问题将成为国家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影响城镇化的发展。

案例分析一、土地问题案例:2012年,广东省某地政府强制征用了一批土地来修建城市,该做法引发了上千名农民的抗议,当地政府被迫停止征用土地。

二、环境污染问题案例:2015年,北京市PM2.5指数在雾霾天数中达到了70%,空气质量急剧下降,百姓因此感染呼吸道和肺部疾病等。

公共危机管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威海)

公共危机管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威海)

第一章测试1.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公共危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影响范围进行分类,可分为()。

A:组织危机B:自然危机C:国内危机D:国际危机答案:ACD2.我国的四类突发公共事件有哪几类()。

A:公共卫生事件B:事故灾难C:自然灾害D:社会安全事件答案:ABCD3.危机是已经爆发和兑现的风险,所以,风险评估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环节。

A:初始B:中间C:最后答案:A4.危机管理者要遵循风险管理的理念,进行致灾因子识别、风险分析和影响分析,体现了()原则。

A:预防性B:动态性C:系统性D:灵活性答案:A5.公共危机界定的核心是分类分级,分类分级让公共危机管理得以操作化并具有科学性,其中:分类便于高效化的公共危机管理,分级便于精细化的公共危机管理。

()A:对B:错答案:B6.风险是“未爆发”的危机,风险是假定而又会在某个时候发生并存在的一种警示;危机是“已爆发”的风险,危机是现在时的,已经发生了的没有及时能力处理的风险。

()A:错B:对答案:B7.风险管理是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预警机制。

()A:对B:错答案:B8.较大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一般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A:对B:错答案:B9.我国常见的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A:对B:错答案:A10.我国常发的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事件以及生态破坏事件等。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从世界各国历史来看,公共危机管理的缘起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导源于灾害管理,另一类导源于民防。

()A:错B:对答案:B2.20世纪下半叶是战后经济高速恢复发展的半个世纪。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突发事件的形势呈现新的特点,总体趋势是挑战更加严峻。

()A:对B:错答案:A3.自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构建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历程。

2022公需课

2022公需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体解读单选题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中排在第一位的是(B)。

2、党的百年奋斗历经了(D)大历史阶段。

3、(B)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4、(B)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5、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的时期是(C)。

6、(D)决定命运。

7、决议从(B)个方面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

8、党的(C)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

9、“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即产生了(A)。

10、(A)是党的第一份历史决议。

11、(C)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12、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B)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

多选题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BC)。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AE)。

3、中国共产党为建设(ABCDE)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4、团结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促进(ABCDE)和谐。

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包括(ACD)。

6、党的百年奋斗历经了(BCDE)历史阶段。

7、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机体的病毒,确保党(BCD)。

8、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分析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ADE)。

9、中华民族创造了(AD)奇迹。

10、在继续奋进的道路上要牢记“四个必须”,包括(ABDE)。

11、关于人才培养问题要做到(ABCD)。

判断题1、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被西方列强侮辱为“东亚病夫”。

正确2、中国共产党是仅次于美国民主党的世界第二大党。

错误3、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利益。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技术导则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技术导则
第14页/共78页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
建成区
规划区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区 1∶5万城区地质灾害测绘区 1∶2000~1∶1万
隐患点勘查1 ∶ 2 0 0 ~1 ∶ 2 0 0 0
第15页/共78页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
第16页/共78页
4 总则
技术手段:宜采用地形测量、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和实验测试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采用遥感、地理信息、快速测量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工作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调查、致灾体调查、承灾体调查、防灾减灾能力调查。工作精度: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应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比例尺1∶50000)》,了解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可能危及城镇安全的潜在远程地质灾害隐患点,精度不低于1∶50000比例尺草测的要求;城区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测绘宜在三维地形激光扫描、无人机航空摄影或高精度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比例尺为1∶5000~ 1∶10000的地形图,测绘精度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严重程度采用正测、简测或草测;地质灾害隐患点(除泥石流之外)勘查宜采用比例尺为1∶200~1∶2000的地形图,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勘查精度达到规划前期勘查并满足地质灾害稳定性和风险评价的要求。
第24页/共78页
第12页/共78页
4 总则
4.1.3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地质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的可能性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复活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建议。4.1.4 开展山区城镇1∶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区划,提出地质灾害减缓措施,从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议。4.1.5 协助当地政府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协助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4.1.6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空间数据库。

城市灾害防治应急预案

城市灾害防治应急预案

城市灾害防治应急预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各种灾害风险,如地震、火灾、暴雨、台风等。

因此,建立城市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

应急预案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采取一系列预先制定的措施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方案。

应急预案的制定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城市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水平。

首先,制定城市灾害防治应急预案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是主导者,要组织各部门协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专业机构如消防、医疗、环保等单位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技术优势,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学校、社区等要积极参与,共同配合政府开展预案演练和宣传教育工作。

其次,城市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预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环节。

预防阶段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包括对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和规划管理,加强建筑结构抗震防火能力,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水平等。

在应急处置阶段,要根据灾害性质和程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基本权益。

在恢复重建阶段,要尽快恢复正常的城市生活秩序,修复受损设施,创造更加安全和美好的城市环境。

最后,城市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随着城市发展和灾害形势的变化,预案的内容和措施也需要不断调整。

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灾害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提高信息共享和反馈效率。

加强预案培训和演练工作,提高各级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配合水平。

并且要加强与邻近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区域联动的灾害防治体系,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跨城市灾害事件。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健全预案体系,加强组织协调,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打造更为安全、稳定的城市发展环境。

愿城市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建设更加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

2024年公需科目培训试题库及答案

2024年公需科目培训试题库及答案

多选:()部门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A.中央网信办B.农业农村部C.工信部D.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E.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答案:ABCE多选:“勇者不惧”对未来表现在()。

A.自我的效能感B.乐观C.聚焦解决D.接纳E.反思答案:ABCDE多选:“至信链”被法院认可的内容包括()。

A.文字作品版权保护B.图片作品版权保护C.司法处罚固证答案:ABC多选:《关于促进云网融合加快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加快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措施中的促进多元投入,包括了()。

A.动态跟踪监测B.分解年度投资计划,确保落实到位C.按年度形成项目清单报送D.新增建设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向中小城市倾斜E.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答案:ABCDE多选:《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的发展目标有哪些?()A.重大应用场景加速涌现B.场景驱动技术创新成效显著C.推动大数据技术升级D.场景创新合作生态初步形成E.场景驱动创新模式广泛应用答案:ABDE多选:《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哪些核心内容?()A.健全完善规则制度B.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C.优化发展环境D.增强创新发展能力E.赋能经济转型发展答案:ABC多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成为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A.技术创新性突出,技术经济指标先进B.经应用推广,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显著贡献C.在推动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答案:ABC多选:《数据安全法》对政务数据提出了()的要求。

A.科学B.准确C.共享D.时效答案:ABD多选:《数字经济分类》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将其分为()。

A.数字产品制造业B.数字产品服务业C.数字技术应用业D.数字要素驱动业E.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答案:ABCDE多选:《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的基本原则有()。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提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对城市的安全管理;三是对资源性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题】城市化【关键词】城市化/贫困问题/安全问题/资源问题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高和城市的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

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2001年为37.7%,2003年已达到40.53%,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0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

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

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

我国城市化进程是逐渐加速的,从1978年至1995年这17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1995年至2003年这8年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这个时期的城市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徙限制的状况下实现的。

也就是说,过去25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遏下实现的。

2003年改革户籍制度,今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势必要加速,即比现在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更快。

假设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

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1]。

灾害护理救治链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灾害护理救治链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灾害护理救治链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当突发公共事件不可避免或者已经发生后,及时、有效的综合应急救援是唯一可以抵御突发公共事件蔓延,并可能减缓危害后果的有力措施。

综合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得当,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小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灾害,可以有效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反,综合应急救援工作开展不力,延误时机或方法错误,则可能产生应急救援风险移变,导致灾难升级与扩大化,甚至带来次生、衍生、耦合等各种灾害,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危险和损害,甚至演化为全社会公共危机。

尽管可以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管理手段来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但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适合突发公共事件需求的综合应急救援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唯一选择。

综合应急救援是指通过事前周全计划和应急措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联动力量和资源,灵活下达指令,在各类灾害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快排除事故,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人员、财产、环境造成的损失等降低至最小程度,并通过预定手段迅速稳定民心、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 综合应急救援; 能力; 理论架构; 提升内容引言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空间要素密度增加,城市面对的风险复杂程度提高。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技术支撑。

文章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交互研究现状。

根据灾害不同阶段的特点,本文从灾前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灾中的灾害救援、应急响应和灾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灾害风险管理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基本方法。

1灾害护理学特点灾害事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使得灾害护理工作也同样具有危险性、技术性、复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因此,在实施灾害紧急救援时,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应急方案非常重要。

灾害事件具有强大破坏性,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个人苦难、高度健康和经济损失等。

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思考

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思考

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思考杨艳【摘要】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hazard of land subsidence, and had a review of previous working. Then by analyz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and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of land subsidence works, it puts forward to some ideas of land subsid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macro, such as, implementing regional basic researches,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 establishing regional regime for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ilding the standard system related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etc.%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背景,针对在京津冀平原地区广泛发育的地面沉降灾害问题,分析灾害发育现状及危害,回顾既往灾害防治工作成果,解读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提出全面实施大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大京津冀联合水资源管理力度、落实区域地面沉降联防联控制度以及全力推进相关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等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设想,并对后续工作开展提出建议。

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深,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且复杂性不断提升,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风险评估体系。

本研究旨在梳理和总结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在致灾机理探究、灾害风险量化模型构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承灾体脆弱性分析以及防灾减灾策略优化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

结合历史洪涝灾害数据和实时监测预警信息,各地学者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的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诸如李吉顺等人提出的“综合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评估指标,以及针对特定区域如安徽省、江阴市、黑龙江省玉米产区的精细化风险评估实践,均体现了我国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上科学化、精准化的提升。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极端暴雨洪涝事件,诸如连云港市等地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推进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将其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并通过财政支持推动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以期有效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减轻潜在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系统回顾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历程、关键技术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灾害风险识别:首先是对潜在致灾因子——暴雨事件及其引起的洪水过程进行识别与分析,包括历史暴雨数据的统计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趋势预测以及未来情景模拟。

还需识别易受洪涝侵袭的地理区域和重要承灾体,如人口聚居区、农田、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等。

致灾可能性评估:基于水文模型、气候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量化暴雨洪涝发生的概率及强度,包括设计暴雨重现期计算、洪水频率分析以及洪水淹没范围模拟等手段,以确定灾害的潜在规模和影响程度。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风险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风险
经 济高 速发 展 和城市 繁荣 的过 程 中 .也可 能 出现另

增加了 9 . 2倍 , 城镇化 率 为 4 9 . 9 5 %, 同期 城镇 常住 人 口从 1 . 9 1 4 0亿 增加 到 6 . 7 1 】 3亿 ,增 加 了 3 . 5倍 , 其
中 户籍 人 口只 有 4 . 5 7 9 2亿 人 ,人 口城 市 化 率 只有
… …
要 实现 和容 纳这 4亿人 的农 民市 民化 ,让 这 4
亿 人 在城 市 和 城镇 中宜 居 、 宜业 、 宜养 , 就 必 须 在 城
市 化和城 镇 化发 展 的整 体架 构 中 ,有 能 够让 他们 充
融 入市 民社 会 .大部 成 为不 稳 定 的城市 最 低 收入 人
把 现有无 城 市户 籍 的 2亿多 农 民工转 为 市 民 ,之 后 按 照合理 的农 业 就业 人 口比例 。还应 把 近 2亿人 转 城镇 就业 、 生活 , 这样 粗算 下来 就 有 近 4亿 农 民需 要
转 为城 市市 民。
降最 快 的时期 ,但 正是 在这 个 时 间段( 1 9 9 6 -2 0 0 3 1 ,
农 业 部 门 的 就 业 比例 却 始 终 保 持 在 4 9 %5 0 %的 水 平, 变动差 率 在 1 —0 . 9之 间 , 几 乎可 以小 到不计 。
当时 我 的感 觉是 . 这 样发 展下 去不得 了。 城市 比
群。 以及 仍有 相 当 比例 的农 村就 业 者 。这时 , 如 果 我 们 执政 党还 要继 续 坚持 公 正公 平 和共 同富 裕 的发 展 方 针 .在 已经没 有 大量 土地 资 源 和公有 制 土地 红 利 使 同殆 尽 的情况 下 , 斡旋 余地 将 十分 有 限 。 成本 和难 度 会非 常之 大 。 由于城 镇化 过程 中对土 地 资 源又其 收 益 的下平 等分 配 , 失地 农 民损 失 巨大 . 城 争矛 盾 内 化 的社会 矛 盾一 定会 更 加复 杂 、 更加 深 刻 、 更加 尖锐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作业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作业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

对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由农业经济活动向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转换;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等。

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应对城市化挑战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城市化。

就目前来看,我认为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较大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的区域差异。

一方面受到自然和区位条件的显著影响。

中国的自然和区位条件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直接影响到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城市化水平,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东部更适合人口居住和产业发展,而海陆位置又决定了东部地区拥有更加良好的外向型经济条件,促进了其工业化的发展,进而加快了这些地区城市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快速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从“北高南低”( 北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南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向“东高西低”( 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的转变。

根据2006年的东、中、西部城镇人口比例计算,中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化率分别为: 55.0%、40.4%、35.7%。

2007 年中国城市化率大于50% 的省市区( 除内蒙古自治区外) 都分布在东部或东北,而除福建和海南两省外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都超过50%,福建和海南两省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8. 7%和47. 2%,也接近50%。

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文章编号:1673-9493 (2021) 02-0022-1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丨:10.19830/j.upi.2021.031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Applications and Explo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Urba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鲁钰雯翟国方Lu Yuwen, Zhai Guofang摘要: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空间要素密度增加,城市面对的风险复杂程度提高。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技术支撑。

文章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交互研究现状。

根据灾害不同阶段的特点,本文从灾前的预防准备、监測预警,灾中的灾害救援、应急响应和灾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灾害风险管理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基本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我国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建设过程,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灾害风险管理平台,为我国国土空间安全格局规划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A b stracts W ith the rapid d ev elo p m en t o f u rb an izatio n an d co n tin u o u s ac cu m u la tio n o f u rb an elem en ts, th e com plexity o f risks is increasing. Strengthening disaster risk m anagem ent and improving disaster prevention, m itigation and relief capabiliti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disaster losses and promote the saf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 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This paper combs the exploration of AI technology 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basic methods of AI technology 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stages:pre-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reparation, m 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disaster response during the disaster, emergency treatm ent;and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It suggests that AI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disaster risk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hina,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spatial security pattern planning and the resilient cities construction.关键词:人工智能;风险评估;灾害风险管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Key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Risk Assessment;Disaster Risk Management;Machine Learning;Neural Network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18K03022)作者:鲁钰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新特点及其形成机理

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新特点及其形成机理

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新特点及其形成机理李超超;程晓陶;申若竹;刘祺超【摘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的孕发机制、成灾机理、损失构成与影响范围等特征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洪涝灾害新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根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的新特点包括:水文特征的变异性、洪涝灾害的连锁性与洪灾损失的突变性.该文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识别了洪涝灾害链的内部关系和关键环节,绘制了洪涝灾害连锁性关系图,以历史典型灾害数据为论据,论证了洪灾损失突变性特点.基于洪涝灾害系统理论,阐明了水文特征变异性、洪涝灾害连锁性与洪灾损失突变性及其形成机理.揭示城市化背景下洪涝灾害新特点及其形成机理,对于合理把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洪涝风险的演变趋势,既有理论指导价值,又有减灾实践意义.【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9(034)002【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城市化;洪涝灾害;变异性;连锁性;突变性【作者】李超超;程晓陶;申若竹;刘祺超【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7500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4;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X915.5;TV122.1由于城建区域扩张,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系统建设等原因,城市化地区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规模受淹条件下,灾害损失显著上升。

城市对生命线系统依赖性不断增强,洪灾受影响范围远远超出受淹范围。

为了保障防洪安全,人们努力构建起综合性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工程防御标准,使防洪标准内的洪涝灾害损失得以有效减轻。

然而,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涝灾害,又会出现水灾损失急剧上升的恶劣现象。

近些年,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汛期城市“看海”几成常态。

根据2006-2016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统计数据,2006年以来,我国每年受淹城市都在100座以上(图1),其中2010年受淹城市为258座,2012年为184座,2013年为234座。

应急预案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应急预案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应急预案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们必须面对突发事件给城市带来的挑战。

突发事件不仅给居民生活和城市秩序带来威胁,还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成为确保城镇化进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提出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以确保城镇化进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1. 建立完善的指挥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指挥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

这意味着必须建立由政府部门、专家和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指挥中心。

该中心应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工作流程,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

同时,应急指挥中心应与各相关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的高效运作。

2.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

建立一支专业化、技术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培养专业化的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装备。

同时,应建立和完善紧急救援机制,确保资源能够迅速调动起来,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

3. 加强防灾减灾措施防灾减灾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危害的重要手段。

城镇化进程中,应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调研和监测,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

针对不同的风险和危害,应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安全标准、加强监管等。

4. 完善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和引导舆情非常重要。

城镇化进程中,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机制。

政府应能够迅速发布权威的、准确的信息,指导居民的应对行动,并积极引导舆论,消除不良影响。

5. 增强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灾后恢复与重建是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迅速组织恢复与重建工作,确保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的尽快恢复。

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对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规划和组织,提高当地的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总之,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需要建立完善的指挥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措施、完善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机制,以及增强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风险防范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风险防范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风险防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化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风险。

本文将就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问题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行业的主力军。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仍然严重。

首先,农民工工资低、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其次,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较差,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最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由于户口限制等原因,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

为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

同时,应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

此外,应推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减少城乡教育差距。

二、城市贫困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贫困问题一直存在。

由于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劳动力失去了工作岗位,失去了收入来源,陷入贫困。

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更加容易受到贫困困扰。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综合施策。

首先,应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提供技能培训和岗位机会,帮助贫困人口自力更生。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最后,推动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降低他们接受教育的门槛。

三、城市环境问题城镇化进程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噪音扰民等。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这些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

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城市环境。

首先,加强环境管理,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支持。

最后,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四、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管理和服务难度也在增加。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导致大量耕地被侵占。

这不仅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使得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同时,土地出让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如低价出让土地、违规改变土地用途等,也损害了公共利益。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低下。

一些新建的城区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工业厂房,而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却面临着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

这种土地资源的错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支撑不足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产业基础薄弱。

部分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过于注重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这导致城镇缺乏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难以吸引人口的聚集和就业。

一些城镇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如资源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这些产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和环境压力,容易导致城镇经济的衰退。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使得城镇在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人口市民化滞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目前人口市民化进程相对滞后。

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在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户籍制度的限制是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与公共服务的紧密挂钩,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面临诸多困难,如高门槛的落户条件、繁琐的手续等。

同时,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入学难、教育质量差等。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变与被害风险变化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变与被害风险变化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4 ) 1 - 2 5 0 0 - 2
2 . 自我期 待 的变化 农 民工 自我 期待 的最 大变化 就是 主体 意识 的加强 。随着 大

新型 城镇 化过程 中农 民工社 会 角色的转 变
( 一) 新型 城镇化 过程 中农 民 工社 会 角 色的转 变
( 一) 旧有风 险 的消解 随着 新型 城镇 化 的不断深 入 ,农 民工 的角色发 生根 本性转 变, 其社 会期待 与 自我 期待 也发 生相应 的变化 。 这 一变化 推动 了
( 二) 角色转变导 致的 期待 变化
依据 角色 理论 , “ 社会 角色 指一个 人在 给定情 景或 小组 发挥 农 民工主体 意识和 公民观念 的觉醒 , 改变 了其 他社会主 体对待农
民工被 城市 视为管 理 的对象 以及 治安 、 计用工荒 , 开始认 识的要 留住农 民工就必 须 以尊
随着 新型 城镇化进 程不 断深 入发展 , 必然带 来农 民工社会 角 量农 民工返 乡就 业和农 民工市 民化趋 势在 新型城 镇化 过程 中不 农 民工 作为“ 外地 人” 和“ 二等公 民” 的不 正常的 自 我 认同 色 的两 个 巨大转变 : 第一 , 农 民工 的社 会角 色 由“ 流 动就业 人 口” 断发展 ,
国熟 人社会 与差序格 局的社 会文化背 景下 , 受到劳务输 入地主 流 色 的转变 , 还是大 大削 弱 了农 民工 的被 害风险 。 社会 的排 斥 。但是 , 随着湖北 镇域 工业 与经济 的迅速 发展 , 以及
中 小城镇 的快速 成长 , 大量 农 民工实现 本地 就近 就业 。

城镇化趋势下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初探

城镇化趋势下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初探

城镇化趋势下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初探田建国;王玉海;谢恬恬;王晗【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12-16)【作者】田建国;王玉海;谢恬恬;王晗【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2007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救灾司和亚洲基金会合作,以7个社区作为切入点,开展了3期社区层面的灾害管理项目。

项目第一期通过摸清试点社区基本情况,构建合作机构;第二期明确社区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搭建参与平台;第三期以培训为切入点,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

项目的实施成果体现在认识转变、行为自觉、能力提升、合作加强、示范明显等几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实现了5个转变:即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由“教我做”变为“我会做”,由“我一人做”变为“和大家一起做”,由“灾后做”变为“灾前做”,由“单个社区做”变为“以点带面做”。

在此基础之上,各试点社区形成了各自特色较为鲜明的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

比较试点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会发现以往对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均质化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方各自的特点,存在过于追求标准化等问题。

社区为基础的防灾减灾工作在世界范围已经得到了一定重视。

1994年,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明确提出了“社区减灾”的各项任务,认为“在任何人都有享受安全权利的基础上,安全社区应当拥有保障安全的意识、技能、设施条件、预警系统、预防体系和工作网络”。

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基于社区层面的灾害管理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中,正逐步趋于体系化。

我国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任务。

在我国,对于灾害的预警和应急依旧是政府行为,这使基于社区参与的减灾工作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重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其中,社区居民的参与是基础,社会组织的参与是重要支持,政府的帮助是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邹亮王家卓陈志芬谢映霞【摘要】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城区范围迅速扩大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两个特点。

本文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灾害风险特点出发,以减少和躲避风险源、增强风险载体抗灾能力为目标,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视角探讨了控制城市灾害风险的手段。

城市规划应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强化规划前的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规划方案形成后的灾害风险预估、经济性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估;将安全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决策的全过程,加强防灾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从城市本底条件出发构建城市安全体系,减轻灾害风险。

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而出现的防灾投入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对灾害采取分级防御的理念,将防灾设施建设的工程性措施与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等政策性措施相配合,兼顾城市的长远规划与当前的运营管理,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防灾减灾能力的矛盾,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灾害;风险控制;综合防灾;规划评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灾害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加强城市灾害的风险控制,提高城市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是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紧要任务。

1.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1.1城市灾害风险灾害风险是在灾害产生之前,由风险源、风险载体和防灾减灾措施等三方面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们不能确切把握且不愿接受的一种不确定性态势 [1]。

城市灾害从成因来看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根据风险源和风险载体的不同,城市灾害风险可分为自然灾害风险、工业灾害风险、生命线系统安全风险、人群聚集场所安全风险、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生态环境灾害风险以及恐怖袭击与破坏等七个方面。

1.2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特点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城区范围迅速扩大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两个特点。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同时,社会财富也在向城市聚集,城市功能日趋复杂,灾害风险也不断增加。

城区范围的快速扩张改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很多曾经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危险源被居民区包围,而且没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一些城市为了获得发展空间,将新区建在了洪水、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易发的土地上;城区范围扩张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下的市政设施建设没有同步跟上,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和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城市中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常会诱发一连串的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3,4]。

例如地震除了会直接导致建筑物倒塌和基础设施破坏之外,还常会引发火灾、滑坡、洪水、危险品泄漏和传染病等次生灾害。

这些灾害具有耦合效应,作用于人员、财产密集的城市区域,灾害效应会数倍放大。

1.3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控制手段2008年,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提出了“本质安全型城市”的概念,即重在预防,重在建设,使人和物始终处在安全可控状态,并把山西省长治市作为试点建设城市[2]。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可将“本质安全型城市”的概念推广到城市建设领域:把灾害风险控制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决策要素,将安全理念贯穿城市工作的始终,从改善城市本底条件出发构建城市安全体系。

城市的灾害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工程技术和管理制度的配合。

建立本质安全型城市应在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灾害风险的构成要素采取减少或避开风险源、科学布局和合理建设工程设施、改善风险载体本身的抗灾能力等手段制定相应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对策,以减轻城市灾害风险,保障城市安全。

2.面向城市规划的灾害风险评估国内外对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已有较多研究,但涉及评估结果应用的还不够广泛。

面向城市规划的灾害风险评估应主要体现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灾害发生后可能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造成的损失以及损失程度的空间分布。

灾害风险评估为城市防灾体系布局提供现状基底,是编制和实施防灾规划的前提。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时都不是多灾种综合评估,这使得防灾规划大多是按单灾种评估结果进行内容和要点的罗列,不符合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的实际需要。

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应首先进行灾害识别,通过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人类生产生活特点及历史灾害记录,判定该区域的灾害种类。

对于每种可能发生的灾害,应用灾害分析理论评估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和灾损,给出各灾种对评估区域影响强度的排序。

在对区域内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承载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各灾种同时发生的可能性,以最不利情境为条件给出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的空间分布图。

对于灾害受季节影响较强的区域,还可绘制一系列的灾害综合风险时空分布图。

灾害风险评估只有与城市的空间布局相结合,才能对城市规划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海口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用GIS软件和ALOHA灾害模拟软件开展了城市灾害风险的综合评估,分析各灾种同时发生并产生耦合效应的最不利影响,绘制了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空间分布图(如图1),为制定防灾规划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5]。

图1 海口市城市综合灾害风险图3.城市规划中的灾害风险应对策略3.1 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完善的规划评估体系不仅包括规划前对城市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还包括规划方案形成后的灾害风险预估、防灾措施经济性评估和防灾措施对生态环境与景观的影响评估。

这些后评估对规划方案的优化有重要意义。

由于防灾设施的建设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城市防灾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必须权衡灾害风险的控制水平与防灾投入的经济性。

例如,抗震设防烈度定得越高,建设成本就越高,防灾能力也越强,灾害风险就越小;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过高的设防标准是难以落实的。

此外,城市防灾设施的建设也应与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例如提到防洪防涝,我们最直接想到的或许就是修筑堤坝、修建排水管道等工程措施。

坝筑得越高,防洪能力就越强;排水管道修得越粗,积水排得就越快。

但从另一方面考虑,过高的堤坝挡住了河湖沿岸的景观;过粗的管道排走了本应补充到城市地下的降水。

城市居民在需要安全的同时,也需要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开展这些规划方案的后评估,将灾害风险和建设成本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使规划富有准确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2 相关城市规划紧密衔接、综合协调科学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合理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中必须包含的内容,而这些要素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可见防灾是城市总体规划决策的要素之一,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防灾规划应把灾害分析与城市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使城市在安全的基础上营造更加科学完美的空间。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前,防灾应先行:通过地质勘探、资料收集和现场勘查等手段摸清规划区域的自然灾害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对地震、洪水、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可能发生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自然灾害开展论证,将灾害风险在空间上落位,从城市安全的角度为总体规划的用地选择提供决策支持,避免因初期决策失误而导致城市安全隐患,从而达到避开风险源的目的。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防灾规划应与其紧密配合,为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提供防灾安全支持,包括: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安排合理的防灾避难空间;根据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方案划定规模适度的防灾组团;以合理的防灾轴线控制火灾、传染病等灾害在城市中的蔓延。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后,防灾规划应根据总体规划方案的用地布局特点提出合理的防灾设施配置要求,包括:根据城市防洪的需要提出防洪设施的配置标准;根据城市工业、危险源、仓储的布局安排消防应急设施;根据城市人防等级、人口规模和重要设施分布情况提出人防建设要求等。

3.3 分级防御如3.1节所述,防灾投入需权衡灾害风险的控制水平与防灾投入的经济性。

此外,由于灾害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对特大灾害和灾害链产生之后各灾种耦合产生的破坏力,现有的技术条件还无法做到工程设施坚不可摧。

因此,对发展中的城市,灾害的风险控制应采取分级防御的策略,根据灾害风险大小、工程设施的重要性、人员和社会财富的聚集程度以及工程技术水平,对城市区域和各类设施划分防灾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灾害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

例如城市的供水系统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可能因地面变形或地质灾害导致管网破坏,供水建(构)筑物可能因地震产生破坏。

不同材质、不同管径的管道作为风险载体,其抗灾能力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从功能看,供水系统属城市生命线工程,灾后必须保证救灾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并随灾后重建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功能。

受地震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经济条件所限,目前还无法达到发生任何等级的地震后供水系统均不发生破坏的目标,因此应根据管网的功能和供水目标的重要性确定供水系统的防灾分级保障功能。

淮南市在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过程中即在对现状城市供水管网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方案提出供水系统的重点保障对策(如图2),保证每个组团有一个水厂维持供水功能,保证供应中心避难场所的供水管网设防标准高于其他管网并在灾后优先抢修维护[6]。

图2 淮南市供水系统抗震防灾分级保障图3.4 工程性措施与政策性措施相互配合城市的防灾需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

“硬件”指工程性措施;“软件”则是指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管理制度、宣传教育体系等政策性措施。

日本的综合规划体系则比较注重空间的安排,其空间安排的内容比较具体,并涵盖了不同的空间层面,通常包括城市结构层面、社区层面及邻里层面等;而美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比较强调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而具体空间规定的内容相对较少。

与此相比,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与日本和台湾地区比较接近,更侧重物质规划的内容,对防灾减灾规划的技术性问题比较重视,却较难准确把握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发展的方向和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形势突变时的应急策略。

城市综合防灾不仅要有防灾工程设施的建设规划,还应强化对灾害危机状态的应急管理。

2009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新址大火发生以后,有人质疑是否该区域的消防规划有问题。

城市发展需要空间,当平面发展受用地限制以后,就必然开始朝高空和地下发展,朝高密度、高容积率发展。

这样的发展固然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但也给城市安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从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看,工程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城市防灾问题。

例如对于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至今仍是个难题。

“高层建筑靠自救”在目前是普遍的共识,即高层建筑尤其是百米以上的建筑在内部发生火灾时主要依靠建筑内部的消防系统来灭火。

这就需要有先进的消防喷淋、火灾监测等“硬件”系统,还需要有完善的消防管理、人员培训等“软件”系统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作为风险载体的高层建筑本身的抗灾能力,缺少任何一项,安全都无法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