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1

合集下载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
内隐记忆是令人奇迹般的记忆力,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则是一种实践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内隐记忆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内隐记忆的重要性,并阐述它如何被用于心理学的研究。

内隐记忆也被称为隐性记忆,它是指一种未经意识感知的、非语言的记忆。

它可以是有形的,如深层的生理情绪行为,也可以是无形的,如记住一种情境的气氛、概念或感觉。

它们共同构成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个整体把握,包括对我们日常观察到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感知,以及潜在了解和参与性活动。

在心理学研究中,内隐记忆经常被用于探讨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恐惧和焦虑。

它们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明白人在进行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情绪和行为的时候,是如何基于内隐记忆的动机决策的。

内隐记忆还可以被用来探究其他心理问题,比如学习技能、情绪调节、自我意识和同理心等。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可以被应用于实际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特殊心理紊乱等,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根据他们不同地记忆类型,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对寻求更有效的记忆训练技巧、记忆技能和学习技能也有重要的价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隐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隐记忆的作用,并利用它来解决心
理学上的研究和实际上的心理治疗和咨询问题。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应注重内隐记忆的贡献,更多地探究它们在结构、机制和效果上的发展,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完整的概念框架和有价值的见解。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通过对孙国仁《内隐记忆研究进展》一文
和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一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归纳,见表 1。
表 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内隐记忆
\
识记(输 有意识或无意
入)

提取(输 出)
无意识
加工深 度
没有影响
保持时 时间越长遗忘

越慢
记忆负 荷量
没有影响
呈现方 式
社会视野
MING RI FENG SHANG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述
文 | 李萌萌
摘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概念、区别
以及它们的研究方法各方面,对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进行了简单概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明
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研究方法;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理论
基础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
心理学家 Wiliam Mcdougall 是最早使用“内
把学习过或者不确定是否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
“旧”,把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新”,
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排除测
验中,把不确定是否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旧”,
把学习过和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判断为“新”,控
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的方向是相反的。
得出以下公式:
I=C+U(l 一 C)
(1)
E=U(l 一 C)
2、加工分离程序
加 工 分 离 程 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简称 PDP) 是在实验性分离法的基础
上提出的,分为启动型和再认型两类:
1)启动型加工分离程序:是在后测实验中,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 间接测பைடு நூலகம்的主要方法
• 补笔测验: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残图)补全 • 知觉再认:单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模糊字
内隐记忆: • 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
对如何从事一件事,如何做出某种技巧性的活动等的记 忆。
这种记忆有几个特性: 一、不需要太多的认知资源就可以执行。 可以同时做 几个事情。 二、执行过程中,无法从中打断。 一旦某种程序被引 发了,就无法中断其运作,所可能造 成一些问题。 三、是一种自动化的历程,很难在意识层面介入其运作的 过程。 很难用口语描述执行的程序。
• 知觉辨认:在学习阶段,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项目。然 后将这些呈现过的项目与未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在 速示仪或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小于5ms]一个一 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加以辨认。一般来说,被试将 学习阶段呈现过的项目辨认出的概率高于未呈现项目,两 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呈现项目的启动量[内隐记忆的指标]。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
加工深 度不影响内 隐记忆;但 对外显记忆 则有非常明 显的影响。
•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 记忆慢的多。
•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 生的影响不同 • 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 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罗德格等人研究了记 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 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 辨认测量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 加的影响。
61.51 54.17
42.92 56.50

51长时记忆:内隐记忆和前瞻性记忆

51长时记忆:内隐记忆和前瞻性记忆

如果被试能有意识地回忆其属于第一个词表,就
会作出“新”的反应; 如果被试不能回忆但感到熟悉,就会将这个项目
判断为第二个词表项目,而作出“旧”的反应
排除测验中判断第一个词表中的项目为“新”的概率若
小于 包含测验中被试判断为“旧”的概率,就说明存在
一种能让人产生熟悉感但却不能回忆的内隐记忆!
实验条件分为两种: 完全注意:要求被试记住所列单词以备测验 分散注意:被试阅读单词时完成复杂的听力任务, 而且不被告知随后将有记忆测验
实验假设: 完全注意条件下,外显记忆起作用 分散记忆条件下,内隐记忆起作用
如果只有外显记忆起作用,那么“包含测验”
中补全后的词汇均来自词表(100%),“排 除测验”补全后的词汇均不来自词表(0%)。 如果只有内隐记忆起作用,那么“包含测验” 中的补全后的词汇包含在词表中的概率与 “排除测验”一致(比随机填写偏高一点)。
内隐记忆常用的研究方法:间接测验 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 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 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间接测验的主要方法
补笔测验: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残图)补全 知觉再认:单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模糊字
内隐记忆是否存在的证明上存在循环论证之嫌。首先研究 者假设,直接测量对应于外显记忆,间接测验对应于内隐 记忆。然后再使用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证明内隐记忆存在。
内隐记忆缺乏更多的证明手段,在内隐记忆还没有
被证明之前就武断的认为间接测验测量的是内隐记
忆(这个前提不一定正确),然后又用间接测验的 结果去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问题是如果前提一定 正确,还需要用实验结果去证明吗?
内隐记忆和前瞻性记忆

内隐记忆实验简介

内隐记忆实验简介

内隐记忆英文名称:IMPMEMORY简介: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 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 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试述内隐记忆及其应用

试述内隐记忆及其应用

2 内隐记忆 的智力特点 . 内隐记忆并非完全独立于 I ( Q 很可能是 由于造 成I Q低下的原因多种多样 , 其中或者包括较严重的 与内隐记忆有关 的脑损伤 )但较之于外显记忆 , , 内 隐记忆和 I Q的关系实在不算密切 。 J
3 内隐记忆 的效果 和保 持 、 . 遗忘 的特点 内 隐记 忆在 时 间历 程 中是存 在 遗 忘 的 , 遗忘 程


内 隐记 忆 的概念 及 其特点
似乎始终保持稳定 。内隐记忆不 存在 明显 的年 J
龄特 点 , 而外显 记忆 随年 龄变化 较大 , 其发 展 曲线呈
( ) 一 内隐记 忆的概 念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 回忆的条件 下, 个体的过去经验对 当前任务 自动产生影响的现 象, 因为 内隐记 忆 是在 研 究 精 神病 患者 的启 动效 应 中发现的, 所以人们 常把 内隐记忆 和启动效应作 为 同等概念使用。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 回忆其本身 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内隐记忆的
试 述 内隐 记 忆 及 其 应 用
杨 晴
( 商丘师范学 院 教育科学学 院 , 河南 商丘 4 6 0 ) 7 0 0
摘 要: 2 0世 纪 8 0年代 Sh ce 和 C a 首次提 出了 内隐记 忆这 一概 念 , c at r rf L 内隐记 忆逐 渐成 为认 知
心理 学 中记忆研 究的热 点 问题 。近 年 来 , 心理 学家通过 内隐记 忆与 外显 记 忆 的对 比研 究探 讨 了 内
著 的人 群差异 和 年 龄差 异 。在外 显 记 忆 中 , 随着 刺 激呈 现 时 间的延 长 , 接 测验 成 绩 提 高 。 而在 内隐 直
置特点对知觉性 内隐记忆影 响很小 , 而对外显记忆 却很大等。知觉性 内隐记忆还有个体差 异不显著 性、 生物适应性的特点 , 在大脑机制上具有顽强的抗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记忆的分类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选或者概念反选的方式出现,由于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一、把握考点第一步之辨概念: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指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经常表现为: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

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

一般在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和启动效应等方面能检验到内隐记忆。

正常人也存在内隐记忆现象,比如知觉辨认、偏好判断、语词认知、技能学习、人脸识别等,都能够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再认。

内隐记忆 刘怀英

内隐记忆 刘怀英

• 包含测验的指导语为:“请您在20个下划线处 填上符合规律的字母。如果您对呈现字母 排列的规律没有把握,凭直觉填上符合规律 的字母亦可,勿留空白,时间为1分钟20秒 • 排除测验的指导语为:“请您在20个下划线处 填上字母,但不要使之符合呈现字母的规律, 以便我们准确了解您是否真正找出了规律。 时间为1分钟20秒”
• 加工分离程序及实验 • 内隐记忆脑生理机制的相关研究 • 内隐记忆的方法学进展——神经网 络模型
加工分离程序
• Jacoby,1991 • 实验基本步骤:学习 再认(“包含”和 “排除”测验) • 实验逻辑:再认可以分为基于熟悉性的提 取和基于意识提取 基于熟悉性的提取:刺激表征、感知觉整合 (自动提取,等同于内隐记忆) 基于意识的提取:概念加工、编码操纵、精 细加工(意识提取,等同于外显记忆)
各种值的计算方法
• P:被试在实质实验的包含测验中填空使用符合 规则字母的比例 • Q:被试在实质实验的排除测验中填空使用符合 规则字母的比例 • R:被试在两个参照实验的排除测验中填空使用符 合规则字母的比例均值(随机偶然因素) • A\B(外显记忆和内隐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实质实验中对作业的 贡献):由参照实验的参数,通过回归方程进行 估计。
内隐记忆的方法学进展—神经网 络模型
• 不特别关心一个任务属于内隐记忆还是外 显记忆 ,而是考虑表面上各不相同的任务是 否能用同样的一套规则进行解释。 • 联结主义的记忆观:记忆是将获得的知识 储存和读出的神经过程 • 联结主义关心的记忆问题:如何用权重的变 化来解释记忆的变化。记忆的变化与联结 权重的变化之间是等价的
参照实验和实质实验
• 参照实验:被试学习不符合任何规则的随机项目 构成的材料,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使用(包含)或 不使用(排除)符合规则的项目完成作业。被试 在测验中所反映的,只能是记忆的影响, (排除了 XY的影响?)我们不难据此估计出外显记忆和内 隐记忆应有的贡献,随机因素(包括被试的偏好、项 目使用的频率等)导致的与规则吻合的概率也可由 参照实验的排除测验来确定。 • 实质实验:用有规则的字母让被试进行学习和测 试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可怕的内隐记忆

可怕的内隐记忆
的无 意 识 的影 响 , 有 时 又 叫 自动 的 无 意
子 主体 是 有着 影 响作 用 的 。 小烨 5岁 后 的 成 长 过 程 中 只 要 一 看 到 饺 子 就 莫 名
业 工作 了, 他 在同事们 的鼓励下 参加 了

次技 术竞赛 , 不但取 得 了名次 , 还 得
识记忆。小烨在 心理 咨询师 的协助下 ,
带 着 困惑 走 进 心 理 咨 询 室 之 前 都 百 思 不得 其 解 : 好 好 一 个 大活 人 咋 就 不 敢 吃 饺子?
小烨和 心理咨询 师面谈后 , 才恍然 大悟 , 原来是 “ 内隐记忆 ” 让 自己害怕吃
饺 子 的。内 隐记 忆和 外显 记 忆 是 有 关 记
长大 了 , 出落成 美丽 的少女 , 儿 时 的那

【 职场心理 】
N G

小 烨 从 大 学 毕 业 参 加 工 作 不 到 三
位 病人在 吃饺子 , 还 给 自 己吃 , 自 己
饺子被训斥 、 被打 , 还 可能生病死掉 , 对
年, 1 6 0厘米 的个头 ,人长 得文 静 、 秀
气, 且 工 作态 度认 真 , 虚 心好 学 , 热 心
为什么会这样。小烨身体健康 , 检查没 发现 问题 , 但在 多次同事聚餐 中大 家发
类似 的情况 , 就会 自动产生 条件 反射效
应, 让她 有儿 时吃饺 子后被训 斥 、 被 打
但吃饺子之后被打 、 被训斥 的痛 苦情绪 体验 与死亡 建立 了链接 ,成 为 内隐记 忆, 被贮存在无意识里 。内隐记忆虽然
不能被人意识 到, 但 它 却 影 响着 人 的 心
理活动和行 为, 在 人 的 成 长 过 程 中 一 旦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变量影响了自由回忆,酒精 中毒被试的成绩显著高于科萨科夫综合征被试; 但被试变量对单词联想没有影响,两类被试的作 业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当然,单一分离并不必然 表明两种心理加工的存在。同一心理加工可能对 其中一项测验任务敏感,而对另一测验任务不敏
感,因而导致单一分离现象。
(2)非交叉的双重分离:实验自变量X影响任务A但 不影响任务B,而Y只影响任务B但不影响任务A。
2、启动分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 重复启动:学习阶段的启动物与测验阶段的目标 词相一致

间接启动:学习阶段的启动物与测验阶段的目标 词在某一方面相似,如音似或形似;
内隐记忆采用重复启动范式
(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1、分技能学习和重复启动两类


健忘症病人能获得某些追踪的运动技能;
沃林顿和韦克朗茨的研究:健忘症病人的自由回 忆和再认成绩差斯,但给于内隐指令能获得与正 常人同样的启动(熟悉的词,词干补笔),表现 出对一系列熟悉词的正常保持。
2、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影响;
3、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
4、某些因素可以影响外显记忆,但对内隐记忆则没 有影响(Graf & Schacter,1987)
例如:


如加工深度分散注意影响外显记忆(回忆、再认) 而不影响内隐记忆;
改变字体不影响外显记忆(回忆、再认)而影响 内隐记忆;
•新
先学习一个词表
• -------• --------• --------
•旧
•新
•新 •旧
• ---------• ---------• -------• ---------• --------
•新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2024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2024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内隐记忆是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加工和利用的记忆形式。

内隐记忆实验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项内隐记忆实验的设计和结果,以探讨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正文:1. 实验设计- 参与者招募:从学生群体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参与者;-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系列与实验目标相关的刺激词汇或图像;- 实验任务设定:设计一系列任务,如判断刺激是否重复、识别曾见过的刺激等;- 实验条件随机分组:将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过程- 给予指导说明:向参与者解释实验目的、任务要求和流程;- 任务练习:为参与者提供几个练习任务以熟悉实验环境;- 实验任务执行:让参与者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任务的执行;- 数据记录与保存: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正确率等数据。

3. 实验结果- 实验组数据分析:分析参与者在实验任务中表现的数据,比较其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等指标;- 对照组数据分析:同样分析对照组参与者在实验任务中的数据;- 数据对比与统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内隐记忆的影响;- 结果解释分析:解读实验结果,归纳内隐记忆对认知的影响。

4. 实验讨论- 结果解释与验证: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潜在机制讨论:探讨内隐记忆的潜在形成机制,如神经基础、学习规律等;- 实验局限性分析:分析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 进一步研究设想: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5. 总结通过该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是显著的。

实验结果表明了内隐记忆在学习和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在各种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项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重要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一种长期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

通常指这样一种情况,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内容无法从言语中报告出来。

外显记忆:指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亦可称之为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

外显记忆系统包含对事实和事件的一种意识,通常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它主要关注“知道”这一层面的内容。

外显记忆系统要求个人意识的参与。

两者区别:1.保持时间。

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干扰形式。

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3.记忆负荷。

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呈现形式。

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

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两者联系:(1)内隐记忆和外显一记忆在总体上是分离的关系;但是两类记忆之间也存在着重叠。

(2)内隐记忆和外显一记忆之间的重叠并非唯一不变的,而可能根据加工阶段具体编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重叠可能并非单独的加工成分,而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复杂的加工进程,并在不同编码条件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表现。

总结:对于两种记忆的不同解释多重记忆系统:)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有多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密切,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标准。

子系统间相互独立。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

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系别:元培计划班级:03级姓名:攸佳宁同组成员:韩逊,郑尧,李婧思第10组实验日期:2005年11月15日教师评定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摘要该实验采用任务分离的实验范式,通过再认和知觉辨认的方法测量19名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以验证内隐记忆的客观存在,并希望考察内隐记忆的特点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内隐记忆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本实验中它的保存量显著小于外显记忆的保存量,同时,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独立的。

关键词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再认知觉辨认任务分离1.导言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测验。

这些测验都被认为是测量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的。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都一直集中于对外显记忆的研究,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

[1]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 , 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 ,1985)。

[2] 由于外显记忆的研究历史悠久,人们对外显记忆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等比较熟悉,因此本文以下主要介绍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特点、研究范式以及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1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广泛论述过记忆的特性,但他们都只关注外显记忆。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也大量探讨了外显提取和搜索的加工过程,然而,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到过内隐记忆。

最早涉及到内隐记忆的是笛卡尔,他在1649年的著作“The Passions of the Soul”中谈到,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恐惧的经验会一直保留在他的大脑中,但是他本人却不记得这段经历。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001]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001]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1.导言人类记忆具有相当简单的认知功能,从前阅历对记忆测验成果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_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多年来,讨论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得出相对全都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靠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M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试验性分别。

早在20世纪60年月对遗忘症病人的讨论中就已发觉二者的分别现象(WarringtonE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从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掌握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果差,表现出记忆缺陷。

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掌握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2023)。

在再认阶段,试验采纳类似Rugg试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缘由。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觉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纳这一范式的缘由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纳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许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别不肯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A,2000)。

缘由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

”(PallerKA.,2000)试验在再认阶段实行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胜利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假如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姓名唐贤学号222010306011003 专业心理学(师)年级 2010 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同组人姓名王俊、刘前旭成绩内隐记忆唐贤222010306011003(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级师范专业重庆400715)摘要: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并通过对结果和数据的分析,评判被试的再认能力和记忆能力的高低。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虚报1.前言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内隐记忆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表现

内隐记忆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表现
还有 一些 任务 , 如词 干 补笔 反 映 了被试 的无 意识 的 自
18 9 5年 Ga r f和 Shc r提 出 内 隐 记 忆 这 一 概 念 以 cat e
来 』 内隐记忆 受 到 了 国 内外 学 者 的广 泛 关 注 , 在 , 现 它 已经 成为 当代认知 心理 学 的研 究热点 之一 。随着 内 隐记忆研 究 的深入 , 开始 涉 及 到社 会 生 活 的各 个 方 也
词来完 成测 验 , 如果这 种 回忆 失败 , 也可 用其 他任何 适 合 的信 息 , 即在包含 测验 中 , 试利 用有 意识提 取和无 被 意识 熟悉 性两 种 加工 来 完 成 任务 。而在 排 除 测验 中 ,
要 求被试 用首 先想 到 的 , 又不 能 是 先 前学 习过 的词 但 来 完成 测验 。排 除测验 实际上 包含 这样一 种逻辑 ——
动 的无意 识 的记 忆 现 象 J 。内 隐记 忆 的 研 究 与 启 动 效应 关系 紧密 , 在某 种程 度 上 两 者是 现 象 和本 质 的关 系 。启 动效应 是 现 象 , 内隐记 忆 是 本质 。关 于 内隐 记 忆 的实 验研究 中 , 大都 是 通 过 观测 启 动 效应 现 象 来设 计 , 动效应 是 内隐记忆 研究 的一 个重要 指标 。 启
13 研 究方 法 目前 内隐记忆 研究 方法 主要有 两种 : . 任务分 离法 、 工 分 离法 。任务 分 离 法 是 以被 试 在不 加
某 项 任 务 。 16 年 起 英 国 学 者 War g n 和 98 rnt i o
We kat 在对 健忘 症 患者 启 动效 应 的研 究 中发 i rnz s d 现: 健忘症 患者虽 然不 能 有 意识 地 保 持 学 习先 前 学 习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不同 干扰对线索回忆作业成绩有明显的影响 干扰对词对补全作业成绩的影响不明显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 由于内隐记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无一种 理论能够成功地解释所有的内围已化现象。目前影响 最大、争议最热烈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说这二 种理论。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这二种理论。
(一)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
• Tulving主张人的记忆是由多重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s)构成的。该理论认为记忆由多个 不同的子系统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 加工过程组成。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 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在该理论看来,内隐记 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子系统。
提取 内隐 内隐 内隐 外显 外显
16
(二)迁移加工理论
•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 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 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 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 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 1972年Tulving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 (episodic memory)与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对记忆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82年,他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的功能。
13
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1)
• 塔尔文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即知觉表征系统,并将其细分为字词系统、结 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负荷水平任务类型1648填字组词490452684855线索回忆外显757864064548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不同的影响呈现方式任务类型视觉视觉听觉视觉填字组词内隐61514292线索回忆外显54175650雅克比和达拉斯jacobydallas1981发现学习阶段所用听觉方式呈现材料测验阶段用视觉方式呈现材料可减弱启动效应使以单词辨识为指认的内隐记忆成绩显著降低而对以再认为指标的外显记忆则没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考察健忘症病人是否对记忆中无预先存在表象的新信息(如非词和无关词对等)具有正常的启动或内隐记忆,获得的结果并不一致。塞马克等(Cermark et al., 1985)发现,健忘症病人在非词的知觉确认任务上无启动效应。戴蒙得和罗津(Diamond& Rozin, 1984)用三个字母的词根来测定内隐记忆,获得了类似的结果。格拉夫和沙克特(Graf& Schecter,1987)使用完词测验发现,一些健忘症病人——其记忆障碍相当轻——对无关词对间接获得的联系具有正常的内隐记忆,而重度健忘症病人却没有对新联系的内隐记忆。莫斯科维塔等人(Moscoviten et al.,1986)用对降级的无关词对的阅读任务来评价内隐记忆,在有严重记忆障碍的病人身上观察到正常的对新联系的内隐记忆。总之,研究表明,健忘症病人能表现出对新获得信息的启动效应,但这种效应依赖于所使用的内隐记忆测验类型以及病人病情的轻重和程度。
(三)无意识学习
雷伯等人(Reber et al., 1976)关于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一系列实验中,呈现根据不同人工语法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被试者分别在内隐指导条件或外显指导条件下学习这些字母串,然后再给被试者一些未学过的,根据相同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让其识别这些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外显地知道这些规则时,被试者还是能够学会确定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在语法规则较为复杂时,记忆性的内隐学习比规则发现性的外显学习更有效。贝里(Berry,1987)等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同样观察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对内隐记忆所获得知识的意识性、抽象性以及两种学习方式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和复杂的关系。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
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indirecttest),或可称为内隐记忆测验(imPlicit memory test),也有人称之为不自觉记忆测验(unaware memory test)o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
导致人们主张存在着多重记忆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有意识的外显恢复——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其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
(二)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
尽管支持阈下知觉的早期实验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Eriksen, 1960),但最近利用新的实验技术所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不为被试主观知觉到的刺激,能被知觉系统作出高水平的加工(Fowler, et al., 1981; Marcel,1983)。一些实验证明,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因而也不能被外显地记住的刺激,能够对不需要有意识地恢复阈下刺激的任务行为成绩发生影响。这些任务包括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及创造想象性故事和幻想(imag-inative story and fantasy production)等。最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在被试很少或没有对阈下刺激的外显记忆的条件下,存在着对这些刺激的内隐记忆。威尔逊和扎琼(Wilson& Zajone, 1980)给被试者呈现几何图形,由于呈现时间仅1毫秒,因此,被试者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这些图形。由强迫再认作指标的外显记忆仅在随机水平上,然而,当给被试者呈现两个图形——其一是呈现过的,另一是新出现的——并要求他们选择较喜欢的一个图形时,却表现出明显的内隐记忆,被试者明显地偏向喜欢已呈现过的那个图形。谢蒙(Seamon,1983)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曼德勒等人(Mandleret al.,1987)的研究表明,产生随机水平外显记忆的短暂刺激呈现能对非情感判断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给被试者短暂呈现一个令人讨厌的形容词能影响他对目标词的判断,尽管事实上他缺乏对这些词的外显再认(Bargh,1986)。刘易基(Lewiki,1985)发现,在给被试者阈下呈现一个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如 old-tree)后,再问及有关名词的问题时(如Is a tree big orold tree),被试者趋于选择呈现过的形容词。
二、内隐记忆现象的理论解释
(一)什么是内隐记忆
上面,我们已对记忆中的新生领域——内隐记忆——作了一些介绍,但什么是内隐记忆呢?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在经典的词汇确定测验中,要求被试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字母串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做出词的决定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在词的确定测验中(Feustel et al., 1983)给被试短暂呈现某一刺激,然后要求他们确认它。通过与新项目的比较,由被试对新近呈现项目确认精度的提高或确定新近呈现项目所需呈现时间的下降来反映启动。这两类内隐测验都可以归入重复启动的范畴。词汇确定测验也可用于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的研究中,进行单词识别的有关规律的探索。精确地说,重复启动范式与间接启动范式是有差别的,重复启动要求前后两次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间接启动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刺激有所差别(Roediger et al., 1990)。
(四)启动效应
绝大部分的内隐记忆研究工作都是关于启动效应这一现象的。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字汇确定(lexical decision)、词的确认(word identification)、以及词根或词段完词 (word stem or fragment completion)。在词汇确定测验中(Scarborough, Gerard& Cortese, 1979),要求被试者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字母串在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作出词的决定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在词的确认测验中(Feustel,Shif-frin& Salasoo, 1983),给被试者短暂呈现某一刺激,然后要求他们确认它,通过与新项目的比较,由被试者对新呈现项目确认精度的提高或确定新近呈现项目所需呈现时间的下降来反映启动,在完词测验中(Graf,Squire& Mandler 1984),给予被试者一个词根(例如 tab___, table)或词段(例如__ss__ss__,assassin),要求他们用想到的第一个合适的词来完成它。由对在先前学习词表上的词的使用的增加来反映启动。
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使用重复(直接)启动范式,包括前面介绍的四类测验以及偏好判断、单词提取等。使用间接启动范式也可以进行内隐记忆研究。比如在音似和形似启动中,学习阶段的启动物和测验阶段的目标词是在某一特征上相似。由于这种相似,先前对启动物(prime)的接触也可以导致对目标词(target)作业的反应时或正确率提高或其他影响。
除技能学习和重复启动现象之外,健忘症病人在其他情景下还表现出内隐、外显的分离。沙克特(Schacter et al., 1987)等人证明,健忘症病人能学习一些虚构的关于人们的信息,但不能外显地记得他们刚被告知过此信息。且健忘症病人对先前呈现的旋律有偏好的现象。他们还发现,在一个短暂的接触之后,健忘症病人能较快地发现隐藏的图形。在上述情形下,被试均缺乏对实验材料和学习片段本身的外显恢复。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自20世纪初50年代以来,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概括起来,内隐记忆主要来自五个不同但又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以及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一)再学时的节省
斯莱梅卡等人 (Slamecka et al., 1985)认为,可以把再学时的节省当作内隐记忆的指标,再学一个先前学过的词表并不依赖于先前学习片料。而对那些不能再认和回忆的材料,由于曾经学习过,再学时就会缩短时间——表现为节省,这就可以认为是内隐记忆的作用。纳尔逊(Nelson,1978)发现,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项目也表现出节省。
(五)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有关健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研究可分为两大类:技能学习和重复启动。其中,技能学习的研究是由米尔纳和科金等(Milner& Corkin et al.,1968)开始的。他们发现,健忘症病人虽不能外显地记得他曾完成过某一任务,但能获得诸如追赶旋转体和镜形跟踪等运动技能。健全的运动技能学习和大致正常的知觉和认知技能在其他健忘症病人身上也得到了证明
内隐记忆(一)(2007-01-27 23:21:46)转载 分类: 学习笔记
在当今心理学的研究中,记忆课题已成为最为活跃的领域,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的日新月异,引人注目。传统的记忆研究,常把注意力集中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外显的恢复。这些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标准的记忆测验方法,如前面讲到的自由回忆、再认、全部报告和部分报告等方法。此类研究曾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研究中占了绝大部分篇幅。自艾宾浩斯以来,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有关记忆的实验研究,使我们对记忆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记忆可简明地描述为刺激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基于记忆持续时间及其他性质的不同,记忆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或称三个类型的记忆。根据加工深度理论,它们只属于一种记忆类型,不同的只是它们的处理水平,尽管研究者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材料和实验条件各不相同,但这些研究间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把记忆仅看作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