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内隐记忆1

内隐记忆1

最近,考察健忘症病人是否对记忆中无预先存在表象的新信息(如非词和无关词对等)具有正常的启动或内隐记忆,获得的结果并不一致。塞马克等(Cermark et al., 1985)发现,健忘症病人在非词的知觉确认任务上无启动效应。戴蒙得和罗津(Diamond& Rozin, 1984)用三个字母的词根来测定内隐记忆,获得了类似的结果。格拉夫和沙克特(Graf& Schecter,1987)使用完词测验发现,一些健忘症病人——其记忆障碍相当轻——对无关词对间接获得的联系具有正常的内隐记忆,而重度健忘症病人却没有对新联系的内隐记忆。莫斯科维塔等人(Moscoviten et al.,1986)用对降级的无关词对的阅读任务来评价内隐记忆,在有严重记忆障碍的病人身上观察到正常的对新联系的内隐记忆。总之,研究表明,健忘症病人能表现出对新获得信息的启动效应,但这种效应依赖于所使用的内隐记忆测验类型以及病人病情的轻重和程度。
(三)无意识学习
雷伯等人(Reber et al., 1976)关于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一系列实验中,呈现根据不同人工语法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被试者分别在内隐指导条件或外显指导条件下学习这些字母串,然后再给被试者一些未学过的,根据相同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让其识别这些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在不能有意识地、外显地知道这些规则时,被试者还是能够学会确定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在语法规则较为复杂时,记忆性的内隐学习比规则发现性的外显学习更有效。贝里(Berry,1987)等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同样观察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对内隐记忆所获得知识的意识性、抽象性以及两种学习方式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和复杂的关系。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2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2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2.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消除法、恒定法、随机取样法、等组匹配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

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好、实验结果更有价值.4. 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5.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性质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选择、控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反应变量称为因变量。

6. 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报告撰写。

7.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被试变量、环境变量.8。

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9.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描述性观察法、取样观察法、评价观察法。

10.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11。

非实验的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相关研究法.12。

心理学实验框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二是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13。

自变量的种类包括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14. 无论是古代对心理学思想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讨的“内容”上都是基本相同的,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

一、不定项选择题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B)(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2.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D)(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超常与常态儿童 (D)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二、简答1。

《普通心理学》:记忆的概述

《普通心理学》:记忆的概述

记忆的概述⼀、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如见过的⼈或物、听过的声⾳、嗅过的⽓味、品尝过的味道、触摸过的东西、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等。

这些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在⼀定条件下呈现出来,这就是记忆。

例如,我们读过的⼩说,看过的电视节⽬或电影,其中某些情景、⼈物和当时激动的情绪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各种印象,当别⼈再提起时或在⼀定的情境下,这些情景、⼈物和体验过的情绪就被重新唤起,出现在头脑中。

记忆同感知⼀样也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记忆是⽐感知更复杂的⼼理现象。

感知过程是反映当前直接作⽤于感官的对象,它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的经验,它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l.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我们参观所得的印象就是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

如我们见到过的⼈或物、看到过的画⾯、听过的⾳乐、嗅过的⽓味、尝过的滋味、触摸过的物体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

正常⼈的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通常发展得较好,在⽣活中起主要作⽤。

触觉记忆、嗅觉记忆与味觉记忆,虽然⼀般正常⼈在这些⽅⾯也都有⼀定发展,但从⼀定意义上说可称之为职业形式的记忆,因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的⼈由于特殊职业的需要,这些记忆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于缺乏视觉记忆、听觉记忆的⼈,如盲⼈或聋哑⼈等,其触觉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等会得到惊⼈的⾼度发展。

2.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对游泳的⼀个接⼀个的动作的记忆,对体操、舞蹈动作的记忆等都属于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运动、⽣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及熟练的基础,对形成各种熟练技能技巧是⾮常重要的。

运动记忆⼀旦形成,保持的时间往往很长久。

在运动记忆中,⼤肌⾁的动作不易遗忘,⽽⼩肌⾁的动作易遗忘。

2011年心理学考研专项强化名词解释及答案

2011年心理学考研专项强化名词解释及答案
12.双盲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13.等响曲线:响度不仅和声压(声音的物理强度)有关,而且和音频有关。例如,对两个频率为1000赫和100赫的声音,声压级虽然都是40分贝,但响度感觉却大不相同,1000赫声音要比100赫的声音响得多。等响曲线就是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图中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感觉是相等的,所以称为等响曲线。可以用调整法来制作等响曲线,先选定一定强度的1000赫纯音作为标准刺激,用各个不同频率的声音为比较刺激,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强度,直至和标准纯音响度感觉相等。
(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并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
2011年心理学考研专项强化名词解释及答案(2)
1.人差方程式: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二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这个等式即是著名的人差方程式,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2.自然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自然界里客观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比如很典型的月亮错觉,指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3.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内隐记忆的提出离不开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两个新兴研究领域——启动效应的研究和遗忘症的研究。有关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中较为著名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适当迁移加工理论。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1)

运动技能学习原理(1)

动作技能的基本理论
4.图式理论 苏密特(Schmidt ,1976)提出了图式理论。 所谓图式就是从具体细节内容中概括出来 并被重新赋予结构化组织的知识。苏密特 借用图式概念,强调所储存的是结构关系, 而不是详细的具体的细节,这就解决了 “储存问题,’他强调结构关系是概括化 的一般性原理,使得推知刺激情景的反应 动作成为可能,这又解决了“新异问题”。
内隐学习对技能类教学的启示
充分发挥内隐学习效用,提供多种学习模式。运
动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外显学习 虽然是认识的基本途径,却不能取代内隐学习的 功能。按照内隐学习理论,人感官接受的信息一 部分被阈上知觉所接受,并进行集中加工和理性 思考等外显学习,但还有许多信息却以无意识的 形式被阈下知觉所储存,这便是内隐学习的结果, 它时刻对外显认知起到补充和调节作用。所以我 们除了追求外显学习提高学生的技能外,还应重 视内隐学习对它的作用。
三者关系及运动技能的涵义
运动技术是客观的,外在的,是手段或表
现形式。运动技能则是通过技术加以表现 的。运动技巧是运动技能发展到高级阶段, 是高度熟练、自动化的运动技能,是运动 技术最完美地表现形式。 运动技能的涵义:运动技能(有完成的目 标;是自主的运动;要求以身体或肢体运 动来完成动作的目标;必须通过后天的学 习获得的。)
动作技能的基本理论
4.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假定有两种储存系统:再现图式和再认图式。 再现图式由反映最初条件、动作参数、反应结果等几方面 之间关系的储存信息所构成,这与亚当斯的知觉痕迹类似。 再认图式是在对给定的初始条件、情景结果和感觉序列等 已经经验过的条件下发展形成的。在有了相应的动作的经 验后,按照这一图式,学习者能够预期任何给定动作结果 的感觉序列,起到控制反应动作的作用,这与亚当斯的记 忆痕迹相似。由此可见,图式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闭环 理论的修订和发展。这不仅能够解释当前研究材料中的一 些疑问,而且也能解释许多传统的研究结论。该理论的出 现表明,动作技能学习理论从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行为主义 传统中分离出来,转而向认知理论靠近。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

(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

什么是内隐学习

什么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

而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的把这种规则说出来。

内隐学习这种神奇的效果引起无数心理学家研究的热情,一种可以似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却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外显学习的效果,这似乎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缄默知识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隐性知识的特征):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

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

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

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

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

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如何区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与无意识记、意义识记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记忆的分类是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此部分考察形式主要以事例反选或者概念反选的方式出现,由于部分考生对该知识点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

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心理学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一、把握考点第一步之辨概念: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指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它经常表现为: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

内隐记忆最初是在遗忘症患者身上发现的,表现为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再认等方面的明显缺陷,但是,他们在残词补全的测验中,完成的状况却接近于正常人。

一般在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和启动效应等方面能检验到内隐记忆。

正常人也存在内隐记忆现象,比如知觉辨认、偏好判断、语词认知、技能学习、人脸识别等,都能够找到内隐记忆的痕迹。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检索和提取的过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即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检索或提取记忆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回忆或再认。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顺序量表: 变量的值只能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没有相等的单位,不能进行算术运算。
等距量表: 变量的值可以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例量表: 变量的值具有相等的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因此可以进行加减和乘除算术运算。
反应时:从给予刺激开始到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书上定义: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多为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的时间。(书上定义: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内隐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一种长时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试者并非有意识的指导自己有用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所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关于记忆种类的知识介绍

关于记忆种类的知识介绍

关于记忆种类的知识介绍记忆是人们进行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记忆种类的知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一、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个体对感知过的事物,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记忆。

当我们感知过的事物离开我们之后,事物的具体形象会留在我们的头脑中,这种具有很明显的直观性的形象就是我们称之为表象的心理事实。

表象一般以视觉和听觉为主,但在各种感知觉的基础上也都可以形成。

例如,香蕉的表象就不仅有视觉来源的形状、颜色等,也包括味觉、嗅觉、触觉等表象来源。

2.词语记忆词语记忆是个体对主要以词语为表达方式的知识的记忆,例如概念、定理、公式等。

可见,这种记忆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最常见的一种记忆。

由于词语本身的抽象性、概括性等特征,使得个体通过词语能够了解事物的意义,因此,也有人称词语记忆为语义记忆。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词语记忆显然起着主导作用。

它是我们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主动并有意识地解决现实中问题的主要手段。

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对曾经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

个体在过去特定情境下体验过的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又会重新体验到,说明了情绪记忆的存在。

典型的情绪记忆甚至把引起情绪的事物全部忘却,而只把某一情境和某种情绪联系起来。

当这一情境或类似情境出现,就会引起说不出原因的情绪体验,如怕黑的紧张、恐惧情绪体验。

强烈的、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情绪体验保持的时间会较长且容易被再体验。

4.动作记忆动作记忆是以个体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状态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一个人从小学会游泳,长大后多年不游,也能较快地恢复,这是过去习得的运动技能得以保持的结果。

动作一旦掌握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动作记忆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将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

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知识和研究08级心本班王忠08378437摘要: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关键词:回忆,启动效应,意识,自由联想,提取,无意识,正文:1,内隐记忆的发现及提出对内隐记忆这一心理现象最早进行描述的学者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但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末,心理学中对记忆的探讨仅仅限于意识状态下的记忆规律。

1968 起年英国学者Warrington 在对健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健忘症患者虽然不能有意识地保持学习内容,在再认测验中无法辨认出先前学习过的单词,但在补笔测验中却对先前呈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正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

这一特殊记忆现象的发现激起了人类对无意识记忆的探讨的兴起。

1985 年Graf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从此内隐记忆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课题。

国内心理学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杨治良、朱滢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内隐记忆研究的学者,特别是杨治良教授20 年来一直致力于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我国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

这就反映出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

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这在内隐记忆与启动效应的关系中已有论述。

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

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或可称为内隐记忆测验,也有人称之为不自觉记忆测验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历年考试题目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历年考试题目

华东师大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普通心理学部分一、概念(10*3)1、知觉恒常性2、内隐学习3、有意后注意4、表象5、语言理解6、差别感受性7、元认知知识8、双趋冲突9、晶体智力10、气质二、简述(8*6)1、简述模式识别2、简述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3、简答需要与动机的区别与联系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5、简述笛卡尔的“二元论”是如何论述“心”和“身”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6、简述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心物同型论”和“完形趋向律”表达了什么样的假设三、论述12*61、试述人的认知系统及其基本特征2、试述扩展的记忆信息加工模型3、试述人格特质理论4、试述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5、试述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力资源和社会改造的意义6、试述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中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实验心理学部分一、名词(75分)可见语言情景变量飞现象旷场反应幂定律双盲实验匹配法加因素法外显记忆布伦斯维克比率警戒水平习惯误差二、计算25分信号检测论的d‘和β事件相关电位华东师大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史部分一、名词解释:1.心理2.言语理解3.人格(个性)4.定势5.动机6.创造想象7.意义识记8.认知能力9.表象10.注意稳定性二、简答:1、感觉的测量:2、气质类型的特征;3、列表比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和联系;4、如何衡量智商在相应总体的位置;5、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三、论述:1、问题解决及影像因素;2、举例说明能力的个别差异;3、马斯洛的价值理论;4、格式塔的组织原则;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实验心理学部分:一、简答:1月亮错觉2双盲实验3脑电图4费希纳对数定律和斯滕博格幂定律5可见言语6记忆鼓7唐德斯反应时ABC8安慰剂效应9节省法10深度视锐二、论述题:1. 什么是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它们有什么意义?2. 信号检验论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普通心理学课后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答案(总20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六章记忆1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感觉记忆或者瞬时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 25-2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还有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叫长时记忆。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三)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内隐记忆讲解

内隐记忆讲解
• 1972年Tulving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 (episodic memory)与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对记忆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82年,他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的功能。
13
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1)
• 塔尔文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即知觉表征系统,并将其细分为字词系统、结 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提取 内隐 内隐 内隐 外显 外显
16
(二)迁移加工理论
•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内 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 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 个基本假设: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 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 响不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而对 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速示辨认和词干补笔的的作业成绩不随时 间延长而下降或下降很少,再认的作业成 绩则下降很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产生的影响不同
负荷水平
任务分离程序(3)
• 任务分离的逻辑:若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 有不一致或类似的结果,就可据此推测完成这些 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 类似。当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结果相反时,就能 推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类 似这样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 实验性分离包括四种类型:单一分离、非交叉双 重分离、交叉双重分离和双向关联。
系统
程序记忆 知觉表征系统
(PRS) 语义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其它名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朱婷婷2007141058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内隐记忆实验研究1.引言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了内隐记忆的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1] .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和Werskrantz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2]Schacter(1987)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和区分。

他指出.被试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有些信息尽管不能在回忆与再认这类铡验中表现出来.但可以在完成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fragment completion)、词干补笔(word stem tom—pletion)、词汇判断(1exical decision)等。

[3]一般来说,国内内隐研究是以朱滢(1989)、杨治良(199o)等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的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为起始点的。

此后,有关内隐学习、内隐认知及内隐研究方法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内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2.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的意识记忆
(意识加工,提取需意志努力)
有意测验
记 忆
被动的意识记忆
(意识加工,提取不需意志努力)
偶然测验
被动的无意识记忆
对立测验
(从未意识到,但对当前事件有影响)
表 词干补笔测验举例
mea____ ele____
mea____ ele____
若不能回忆,则写想到 的第一个词。完成后若 再认出,右上角*标注
•1、内隐记忆的各种测验间应是随机相关的;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测验间应是随机独立的
表4
系 统
人类学习和记忆的主要分类
子系统 运动技能 认知技能 简单的条件反射 简单的联想学习 结构描述 视觉单词形式 听觉单词形式 空间的 关系的 视觉的 听觉的 提 取
其它名称
程序记忆
非陈述记忆


知觉表征系统 ( PRS) 语义记忆
启动效应 一般的记忆 事实的记忆 知识的记忆 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 个人的记忆 自传的记忆 事件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2、传输适当加工理论
• 1、 Roediger等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
• 2、编码阶段与提取阶段加工方式越一致,提取效果越好
• 3、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


基本假设:
1、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 过程(核心假设) 2、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 一样的 3、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 样的 4、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



加工分离法的争议和改进
1、针对独立性假设的质疑 2、无意图的意识记忆的混淆
3、针对反应偏向问题的修正
3、SPI理论
• 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并且 认为不同记忆系统间相互联系的特点在于加工过程的特异 性, 即各系统间信息以串行方式编码, 以并行方式储存, 信 息的提取在系统间是独立的。
(六)应用
临床 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攻击性态度 性别刻板印象 域下启动 纯粹接触效应 其他 记忆错觉现象 行为错漏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启动效应 域下启动 社会认知 领域
(一)含义 (二)研究领域 (三)研究方法 (四)特点 (五)理论解释 (六)应用 (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比较
(一)含义
•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个体需要有意识或 者主动的提取某些信息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 记忆。
• 直接测验:再认、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全部和部分 报告法等
• 三角度量法(实验逻辑):
学习 词表
再认
随机分两组
直接测验指导语
间接测验指导语
由于两组被试接受了同样的测验信息(但在测验阶段。
研究结果表明:再认与外显的回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 再认与残词补全测验之间相关不显著。
加工分离法
• 20世纪90年代初,雅各比(Jacoby)等人提出 • 思想来源:再认记忆的双加工模型 • 思想逻辑: 自动提取
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4、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概念驱动过 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等加工过程, 正是句子的精细编码以及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因素,提高 了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 • 5、内隐记忆测验非常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 程的匹配程度,并几乎都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 所以影响概念加工的各种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就没有影响, 而行为特征方面的变量对内隐记忆就会有很大影响;反之 亦然。
只有意识提取 只有自动提取 共同作用
R(1-A) A(1-R) RA
• P (“旧” І 包含)=R+A-RA=R+A(1-R); (1) • P (“旧” І 排除)=A(1-R); (2)
• R= P (“旧” І 包含)- P (“旧” І 排除); (3) • A= P (“旧” І 排除)/(1-R); (4)
(Warrington 和 Weiskrantz,1970)
•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
V1只影响测验A但不影响测验B,自变量V2只影响测验B但不影 响测验A。
实验条件 a1 b1 测验A 测验B b2 b1 a2 b2
• 交叉的双重分离:某一自变量对测验任务A和B存在
相反方向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
报告人:郑佩霞
(一)含义
(二)研究领域 (三)研究方法 (四)特点 (五)理论解释 (六)应用 (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比较 (一)含义 (二)研究方法 内隐 学习 (三)特点 (四)理论解释
内隐 记忆
内隐记忆 与 内隐学习
区 别 联 系
整 合
(五)实验研究趋势
(六)应用
思考
一、内隐记忆
传统
• 1、信号检测论; • 2、非参数模型; • 3、信息论
任务
分离法
研究方法
认知神经 科学研究
加工 分离法
• 1、ERP; • 2、PET与fMRI
•实验性分离:指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 相反结果的情形。 “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 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 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 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 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 生了”( Tulving )。

无 小

大 大
记忆负荷量
系列位置效应

不明显

首因、近因效应
二、内隐学习
(一)含义 (二)研究方法 (三)特点 (四)理论解释 (五)实验研究趋势 (六)应用
(一)含义
• 内隐学习: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能陈述出他们行为 所遵循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左栏 有意测验 学习阶段学过的词
同时 意识到学习阶段出现
右栏 另外的词 另外的词
偶然测验 想到的第一个词 对立测验 最先进入意识但又不是学习阶段学过的词
部分能用学习阶段的词, 但尽量不要用
加工分离法的争议和改进
1、针对独立性假设的质疑 2、无意图的意识记忆的混淆 3、针对反应偏向问题的修正
在再认测验中,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成分的贡献 均受到反应偏向的影响,尤其当包含与排除测验的测 试条件不同时,这种作用可能严重影响测量指标的精 确性。
控制组
遗忘症患者
缺陷
两 种 测 验 的 可 比 性
逻 辑 上 的 循 环 论 证
测 验 的 纯 净 性
匹配比较法
改进
• 提取的意识性标准(基本逻辑):在直接和间接测 验的实验材料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某些自变量影响间 接测验成绩而不影响直接测验,而有一些自变量影响 直接测验而不影响间接测验。
• 匹配比较法:从域下知觉的研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包含匹配和比较两个要点。“匹配”是指把直接测验 和间接测验在任务形式和加工操作上匹配起来(如杨 志良等人1994的研究)。比较是指比较直接测验与间 接测验在操作成绩上的差异,进而得出内隐记忆存在 与否的判定标准,即只要间接测验表现出比直接测验 还高的感受性,就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
熟悉性提取 再 认
自动的、无意识的
内隐记忆
意识性提取
有意识的
外显记忆
• 两种测试条件:
1、包含条件:
• 自动提取和意识性提取共同促进作业成绩
2、排除条件:
• 自动提取和意识性提取对作业成绩的影响相反
Jacoby(1991)的实验
学习
实 验 测验
(再认) 指导语 如:communicate
1:视觉呈现单词,要求被试阅读并重排变位字;
实 验 性 分 离
单一分离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交叉的双重分离 双向关联
• 单一分离:对于某一自变量的两个操作水平,在一个
测验任务上产生显著性差异,但在另一个测验上没有显著差异。
控制组 遗忘症患者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自由回忆 再认 模糊字辨认 词干补笔 0.55 0.75 0.45 0.69 0.44 0.45 0.47 0.58
(1)扩展模型
(2)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
• 扩展模型:
• 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 干扰项目可能由于一种“前实
验熟悉性”而被当作“旧”项目来对待,因而所有测试项 目都可以被认为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熟悉性,其熟悉水平可 以用正态分布来描述。对一些项目的学习可以暂时增加其 自动提取水平,进而影响这些项目的熟悉性分布。在测试 过程中,被试利用熟悉性设定自己的判断标准,当测试项 目超出了这个标准时判断为“旧”,反之判断为“新”。 被试的判断标准随测试条件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对测 试项目判断的击中率和虚报率。
表2 根据项目类型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结果求得的R和A
项目类型
测试类型 包含测验 排除测验 0.80 0.48 0.18 0.69 0.29 0.37 0.22 0.67
加工数据 意识性提取 (R) 0.51 0.11 自动提取 (A) 0.59 0.42
变位字 视觉呈现词 新词 听觉呈现词
学习阶段的加工深度能影响意识性提取的概率,却对自动提取 的贡献概率不大
•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个体没有意识到, 但却在特定的任务上表现出来的记忆。 • 间接测验: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偏好测验、明度辨 别、词汇判断等
(二)研究领域
• • • • • 1、重学中的节省 2、域下刺激的作用 3、启动效应 4、内隐学习 5、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
(三)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