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合集下载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爱情悲剧《牡丹亭》解析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爱情悲剧《牡丹亭》解析

《牡丹亭》:汤显祖创作的不朽之作引言作为中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以他的才华和创造力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就是《牡丹亭》,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悲剧之一。

《牡丹亭》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精巧的结构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和观众,至今仍然倍受推崇。

本文将对这部杰作进行深入的解析,以探索其引人入胜的魅力。

情节概述《牡丹亭》是一部以离奇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戏剧作品。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梅儿之间的悲剧爱情。

杜丽娘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柳梅儿则是一个俊雅风流的年轻男子。

他们在牡丹亭相遇,立即相互爱慕。

然而,由于一些意外的情况,他们的爱情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悲剧元素《牡丹亭》作为一部悲剧,表现出许多典型的悲剧元素。

首先,宿命的力量在该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杜丽娘和柳梅儿的相遇是注定的,但他们的相爱却被不可抗拒的命运所阻止。

他们被迫分离,命运对他们的残酷性质让人深感同情。

其次,《牡丹亭》中的角色都有着强烈的爱情,但却无法实现他们的爱情。

他们之间的隔阂和冲突是悲剧的重要因素。

情感纠葛、误会和冲突引发了悲伤和不幸的结局。

深刻的情感描写《牡丹亭》的另一个引人入胜之处是其深刻的情感描写。

作者通过文字巧妙地描绘了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冲突。

杜丽娘和柳梅儿的爱情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人深感动容。

读者和观众可以深刻地理解和共鸣他们追求爱情的坚持和痛苦。

作者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角色们的悲伤和失望。

角色们的言语、动作和表情都充满了情感张力,使人们对他们的遭遇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惋惜。

精巧的结构《牡丹亭》的结构非常精巧。

整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杜丽娘和柳梅儿相遇并相爱的牡丹亭之夜,他们分别的日子和最后的重逢。

第一部分以牡丹亭之夜为背景,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梅儿相遇的情景。

这一部分描写了他们的初次相见和随后的甜蜜时光,给人一种美好而浪漫的感觉。

第二部分讲述了杜丽娘离开柳梅儿后的日子。

牡丹亭爱情悲喜命运转折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爱情悲喜命运转折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爱情悲喜命运转折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中一部重要的悲喜剧,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剧情转折以及深刻的爱情主题,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以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同名故事为基础,面向两位有缘人之间的悲喜命运进行了精彩的演绎。

在剧作中,我们能见证主人公柳湘莲与观一这对悲喜情侣的爱情经历以及他们的人生命运。

剧作开篇,我们看到柳湘莲在牡丹亭中遇见了来自京城的学士观一,两人一见钟情。

他们的爱情故事开篇便蕴含着命运的转折:虽然两人深情相爱,但观一却身负重病,不得不匆匆离开。

这一转折意味着悲剧即将上演,我们不禁为他们的爱情遗憾不已。

接下来,剧情推进到第二幕,我们见证了柳湘莲的期待转变为绝望。

在观一离开多年以后,柳湘莲目睹周围环境的变化,开始怀疑观一是否还会回来。

她的心情在这一时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满怀希望到感到无望,观众们不禁为她的遭遇心生同情。

第三幕是整个剧作的转折点,它以一场奇幻的梦境为背景,展现了柳湘莲与观一的命运再次交织。

在梦中,两人终于相聚,感受到了彼此深深的爱意,然而,命运再次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柳湘莲被迫醒来,发现观一已经结婚并生了孩子,她的心情再次陷入极度的绝望和痛苦之中。

这一幕的剧情转折令观众震撼,同时也对命运的无情感到深深的触动。

在剧作的最后一幕,我们见证了观一意外遇害的悲剧结局。

柳湘莲为了与观一相聚,她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她的祈祷终于被上天垂听,柳湘莲获得了成全自己和观一重新相聚的机会。

然而,这个机会是以观一生命的牺牲来换取的。

他们在极度痛苦和悲伤中完成了他们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拥抱。

剧情的这一转折不仅让观众深陷悲伤之中,同时也对这对悲喜情侣的坚持和付出表示敬佩。

总的来说,牡丹亭是一部以悲喜命运转折为主线的古典戏曲,它以精湛的表演、动人的剧情和深刻的爱情主题,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反映人物命运的起伏,剧作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残酷。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

闺塾>>赏析汤显祖1.<<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

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

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

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

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

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

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

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

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他的《牡丹亭》,却以大团圆的方式收场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他的《牡丹亭》,却以大团圆的方式收场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他的《牡丹亭》,却以大团圆的方式收场《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创作的剧本。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代剧坛,有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然而就在《西厢记》方兴未艾之际,《牡丹亭》横空出世,《牡丹亭》自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一度造成“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戏曲演出奇迹。

《牡丹亭》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它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作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着较为明显的多线并行的叙事空间与时空叙事艺术,这体现了汤显祖叙事技巧的成熟,彰显了“情”的主体思想,也奠定了汤显祖《牡丹亭》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字义仍,有东方莎士比亚的称号。

20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首先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汤显祖也因此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显祖生于1550 年,比莎士比亚年年长14岁,两人都在1616年去世。

目前,连维基百科都盖章认定,汤显祖是“与莎士比亚同期及影响力相若的伟大剧作家”。

剧本内容《牡丹亭》主要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自由的爱情。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

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有一天,身为广东南雄府尹的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女儿聘请了家庭教师陈最良,陈最良在课堂上讲到《诗经》中的“关关雎鸠”时,触动了杜丽娘心中的情丝。

上完课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

在梦中,杜丽娘遇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

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

《牡丹亭》的爱情模式及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牡丹亭》的爱情模式及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牡丹亭》的爱情模式及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摘要:明清文人传奇的代表作《牡丹亭》的爱情模式符合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但其中的人鬼交替、生死还魂还是对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尤其是在主题“至情”思想的延续上都对后世的才子佳人小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牡丹亭》爱情模式才子佳人小说影响明代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明清文人传奇的代表作,才子佳人的大团圆结尾与人鬼相恋的故事情节是《牡丹亭》爱情模式的一大亮点。

作为明代爱情题材戏剧的代表作,《牡丹亭》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牡丹亭》的爱情模式《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后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

它套用了儒家传统的大团圆的创作套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柳梦梅的掘坟,杜丽娘的还魂,他们的爱情历经腐朽家长的阻挠、生死的离别、人鬼的交替,最终连皇帝都被他们的至情所感动,他们以“奉旨成婚”的完满结局告终,这样的结局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也是传统戏曲的爱情结构模式。

自从干宝《搜神记》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各种各样人鬼间的际遇,各种小说中也时不时地出现这样的故事,人鬼相恋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小主题。

而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因果轮回”说很是盛行,同时作者也将人物的某些想法在虚构的情节中加以描写,使得文学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文本中杜丽娘在读《关雎》后内心的欲求就开始“激荡”,在遇见了年轻、儒雅的男子之后,梦中的杜丽娘唤醒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然而现实与虚幻是有着本质差距的,杜丽娘相思而病,到了《冥判》一齣,杜丽娘在阴间地府里大胆地吐露了自己的内心。

之后二人鬼魂相恋,这一切都是在讲述人鬼之间的爱情纠葛。

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恋情是穿越了生死的至情,这种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故事情节其实是在现实与虚幻、人鬼相恋中表达一种内心诉求无法实现的矛盾与挣扎,这也是对社会压抑人性的一种讽刺。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现象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现象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在结局的处理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

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文化意蕴引言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戏剧艺术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就其产生渊源而言,它和中华文化尚圆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戏剧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的发展,宋元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

当然,中国疆域广大,一方有一方之风气,地域文化差异极大,再加上不时的政治分裂,也就导致了戏剧形制的差异,譬如南戏于杂剧。

不过,在对结局的处理上,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

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一、大团圆结局与传统文论观戏曲离不开剧本,剧本的创作离不开文学。

所以“大团圆”式结局与中国文学自身追求“中和”之美的美学风范和“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态度有关。

(一)中国文学强调和谐、平衡、统一的美,即“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文化大力推崇的美学规范,是指符合适中原则的和谐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庸之道进入审美意识转化而成的,二者在意义之上是有联系的而且有相通之处。

实际上中庸兼有中和之意。

中庸之道的根本含义就是对立方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发展,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以保持整体上的融洽和谐。

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一名年轻的魔法师在森林中漫步,偶然遇到了一群神秘生物。

他们告诉魔法师,宇宙中存在一个被称为“大团圆”的元结局,它代表着所有故事的最完美的结束。

这个元结局不仅在文学、电影和戏剧中受到欢迎,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拥有着广泛的影响。

那么,大团圆为何会成为元结局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在了解大团圆成为元结局的原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大团圆。

简单来说,大团圆是指在故事结尾时,主人公经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后,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实现了自我成长,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美好的生活。

这种结局往往伴随着冲突的解决、正义的实现以及美好的希望。

大团圆作为元结局,首先是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渴望看到正义得到伸张,善良得到回报,而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种向往和追求在故事中得到了满足,使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此外,大团圆还鼓励人们相信善良和正义的力量,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当然,大团圆元结局并非完美无缺。

有时这种结局可能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要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很多时候正义可能无法得到伸张,有情人也可能无法终成眷属。

因此,我们在欣赏大团圆结局时,也要理性看待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有人可能会质疑,大团圆元结局是否只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这样回应:虽然大团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逃避,但是它同时也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在欣赏大团圆结局时,我们应该同时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努力使自己的理想成为现实。

大团圆之所以成为元结局,是因为它既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鼓励了人们相信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尽管这种结局有时过于理想化,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大团圆元结局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可能,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信心和勇气。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中语⽂《牡丹亭》赏析汇总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中学⽣在语⽂课上如何写这篇⽂章的赏析呢?下⾯店铺给⼤家带来⾼中语⽂《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牡丹亭》赏析(⼀) 戏剧是⼀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学、⾳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社会反映社会⽣活。

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的莎⼠⽐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有以下⼏点: 第⼀,⽤浪漫主义⼿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说《杜丽娘慕⾊还魂》,⼴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说的基础上,进⾏了脱胎换⾻的创造,把⼩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活紧密结合,⽤更丰满的⼈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追求个性⾃由、⾃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长在官宦家庭,家教⾮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师阻⽌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游玩,并触景⽣情,伤感⾃⼰韶华将逝,未成佳配。

回到书房,做了⼀梦,梦见⾃⼰遇到⼀英俊书⽣,并向她求爱,俩⼈云⾬和谐,爱得⼗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瞌睡,⼤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

从此,她郁郁寡欢,⼀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个叫柳梦梅的书⽣,赶考,住在⼩姐坟丘附近。

柳公⼦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

杜丽娘以⿁⾝与柳公⼦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不是⼈⾝,如果公⼦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就可合做⼀处,与公⼦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柳公⼦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的阳⽓吹⼊杜丽娘的⼝中,杜丽娘活了过来。

团圆结局成因n

团圆结局成因n

⑧◎陆萼庭 昆剧演 出史稿 、 1 8页 20年 月 版 6 第 6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9 7年 6月 第 1 第 1 4页 、第 18 版 5
l 3页 5
这 种 情 节 构 建 . 的 蕴 涵 了 作 者 的 政 治 理 想 , 的包 容 进 了 对 生 活 的 美 好 想 象 . 的 则 是 有 有 有
个幻 想 都是 一 个愿 望 的 满 足 . 是 对 一 个 未 满 足 的现 实 的校 正 。 ” 所 以 , 元 杂 剧 中 , 管 剧 都 ③ 在 不
跃 在 当今 的戏 曲舞 台上 。
参 考 文献 :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18 9 2年 6月 第 1 第 8 3页 、 版 0 第 1 4 -1 4 3 4- 3 5页 、 1 2 第 4 6页 、 1 4 -1 4 第 5 6 5 7页 、 第
出想 象 中 的抗 争 为 此 虽 然 有 些 情 节 不 免 牵 强 , 变 过 于 突 兀 , 那 是 作 者 在 文 学 世 界 里 自我 转 但
⑩ 赵 天 为 古代 戏 曲 选 本 中 的 《 丹 亭 》 构 建 的理 想 王 国 .艺 术 本 身 就是 一 种 补 偿 的 手 段 . 术 家 就 是 去 寻 找 那 种 能满 足 他 内在 欲 望 牡 “ 艺
阅者 之 心 。 矣 !” 形 形 色 色 的 团 圆结 局形 成 了 元 代 杂 剧 中 亦 悲 亦 喜 、 悲 交 融 、 尽 必 定 甘 难 ① 喜 苦 来 的 特 有 的 构 戏 方 式 这 种 文 学 现 象 的形 成 . 我 国 的历 史 传 统 、 家 和 观 众 所 生 活 的 时代 背 和 作 景 、 观 情 感 以 及 由 此 衍 生 的 心 理期 待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联 系 主 首 先 . 创 作 者 的 角 度 来 说 。 杂 剧 的 “ 团 圆 ” 局 是 作 者 在 文 学 世 界 里 对 自我 构 建 的 从 元 大 结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新解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新解
家 经 过 努 力 创 作 出 一 部 作 品 , 一 定 意 义 上 来 说 并 在
说来 , 是 脑筋 简单 、 力 薄弱 的文学 , 耐人 寻思 , 只 思 不 不 能 引 人 反 省 ”。 … ” 迅 先 生 也 持 强 烈 的 批 判 态 鲁 度 : 国人 的精 神 , 很 喜 欢 团 圆 的 , … 所 以凡 “中 是 …
me ni g. a n
Ke y wor s: Mu Da —i g; a py e d n Ta a z Du Lii n d n tn h p n i g; ng Xi n u; n a g
王 国 维 先 生 在 《 楼 梦 评 论 》 三 章 《< 楼 梦 > 红 第 红 之 美 学 上 之 价 值 》开 篇 云 : 吾 国 人 之 精 神 , 间 的 “ 世 也 , 天 的也 , 代 表 其 精 神 之 戏 曲 小 说 , 往 而 不 乐 故 无 著 此 乐 天 之 色 彩 : 于 悲 者 终 于 欢 , 于 离 者 终 于 始 始 合 , 于 困 者 终 于 亨 … … ” 就 是 被 人 争 论 不 休 的 始 这 “ 团 圆 ”。胡 适 在 《 学 进 化 观 念 与 戏 剧 改 良 》中 大 文 态 度 鲜 明 地 说 : 这 种 ‘ 圆 的 迷 信 ’ 是 中 国 人 思 “ 团 乃
显 祖 之 手 , 大 团 圆 结 尾 绝 不 能 与 才 子 佳 人 小 说 一 其 概 而 论 , 是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人 性 内 涵 和 深 刻 的 哲 学 而
思考 。
接 受 美 学 认 为 : 文 学 文 本 是 一 个 多 层 面 的 开 “
放 式 的 图 式 结 构 , 的 存 在 意 义 和 价 值 仅 仅 在 于 人 它 们 可 以 对 它 作 出不 同 的 解 释 , 些 解 释 既 可 以 因 人 这 而 异 , 可 以 因 时 代 的 变 化 而 有 所 不 同 ”。 一 个 作 也 j

多重视域下的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研究

多重视域下的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研究

多重视域下的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研究作者:刘赵莹王军涛来源:《卷宗》2019年第12期摘要:中国古典戏剧的特色之一便是大团圆结局,元杂剧更是如此。

虽然大团圆结局因为种种缺点经常遭到人们的否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肯定大团圆结局所特有的优点。

汤显祖的传奇之作《牡丹亭》,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大团圆结局原来的模式。

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民族心理以及戏剧的结构等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交融;戏剧结构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传奇杰作,该剧以柳梦梅中状元、皇帝主婚解决了剧中的矛盾,最终也是夫荣妻贵来收场,这样的结局未能逃脱大团圆结局的模式,但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1]。

该剧的大团圆结局丝毫没有生搬硬套之感,而是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同时大团圆结局也更能够深化作品的反封建思想,肯定了杜丽娘、柳梦梅艰难曲折的斗争,也展示了“至情”的力量是无穷的,鼓舞人们为了自由和幸福而斗争,使得作品的意义得到升华。

1 传统文化的影响1.1 儒家文化的影响幺书仪在《谈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中说:“从元杂剧许多看来是生硬的大团圆结局中,可以看出它们在一个特殊的方面反映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伦理观念怎样左右着作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心理。

”[2]文学艺术必然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种文化,而这三种文化中当属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中庸之道”,这也正是儒家在汉代成为独尊之术的原因。

儒学主张和谐稳定的学说,儒家又以“中和”为美,所以在汉代以后,几乎历代统治者都尊崇儒学。

“中庸之道”体现在美学领域就是“中和为美”,中和为美就是中正的、和谐的就是美的。

一直以来,“中庸之道”的思想都深深地影响着世人,而且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文人的创作之中。

在戏剧的创作过程之中,我们很少会有像西方那样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悲剧,不会有那种坏人得不到惩罚或者即是坏人得到了惩罚,但是好人也不一定就会得到好报的结局。

评《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

评《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



,
冥 誓 定情
,
:

作夫妻
,


这 种 两 情 相 属 的 精 神上 的 契
在 谈 临 川 四 梦 的 成 因 时 他说



,
:

因情成
合 虽 然 很 坚 贞 但 毕 竟 人 鬼 殊 途 作 家不 满足 于 离魂 恋或 连理 枝 比 翼鸟 双 飞 蝶式 的 物化 补偿
, 、 、 ,
梦 因梦成 戏

, ,
,
慕 之情

对 此 作者 解 释 说
:

梦 中之 情 何 必 非
,
,

,
,
真?


说 明 梦是 丽 娘 的 真情 促 成 的 是 她 在 无
,
才 子佳 人大 团圆 的 固定模式 俗不可 耐 令 人 生 厌 明 代 汤 显 祖 的 传 世 名 作《牡丹 亭 》 也是 以 团 圆 作 结 我 们 又 应 如 何认 识 和 评 价 呢 ? 该 剧
,
工 思 任指 出
若 士 以 为情 不 可 论理 死不

的 爱 情 设计 的 种 种 设 想 恋 爱 和 礼 教 的 斗 争 基 木上 限于 主人 公个人精 神生 活领域 情和 理的 冲 突 还 没有 实 质 性 地 直 接 正 面 展 开
, , , “ , 。
更 好 地 斗 争 和团 圆 结 局 既 出人 意 料 又 在 情 理
其次 从 戏剧 冲
,
,
之 中 浪 漫 色 彩一 贯 到 底 增 强 了戏 剧 效 果

,

想 内成 因 中见

对于《西厢记》《牡丹记》的结局的观点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对于《西厢记》《牡丹记》的结局的观点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对于《西厢记》《牡丹记》的结局的观点写一篇评论性文章《西厢记》与《牡丹亭》均以“大团圆”作结,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影响与承继关系。

尽管这种结局形式没有脱离男女爱情关系中某种固定的悲欢模式,但是站在历史文化、艺术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之,两剧的团圆结局更突出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思想内蕴,明晰地展示了元明两代进步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轨迹:而其局限性.既是作家主观思想的袒露,也是元明不同文化思潮对作家影响的反映。

笔者以元明社会历史为出发点.就两剧团圆结局之优劣得失进行比较性地论析。

(一)《西厢记》描写的是观实生活中的团圆.创作基调比较欢快,闪现看喜剧的元彩;《牡丹亭》表现的是女主人公死而复活后的团圆,创作基调偏于沉重,透露着悲凉的气氛,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途径的团圆结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并曲而同工地揭示了孕育两剧诞生的历史时期的某些本质特征。

《西厢记》诞生在外来文化冲击较大的元代。

元蒙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轻视和破坏旧有的正统道德观念,在客观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再加之战乱的创伤,致使许多有识之士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决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以真实的目光正视历史,直面人生、从而酿就了意识形态领域新因素的滋生。

在文坛上,这种新因素主要表现在人与艺术自身意识的党际上,一批进步的元代作家勇敢地与儒家诗改规范的“非礼勿动”的信条相抗衡.创造出一代最有影响社富真实感的文学。

王实甫就是杰出的代表《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王实甫将元稹美化张生对女性始乱终弃的行为进行再度创新谱成了一曲“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颂歌、强化了《西厢记》主题的反封建精神。

元稹的自怜与悲叹变成了幸福的团圆,这一美好结局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是作家受意识形态领域内某些因素的感染而勇敢开拓的结果。

客观环境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只有在受外来文化冲击、汉民族的封建礼法观念尤其是程朱理学遭到抨击之后,才能激发艺术家创新的勇气。

崔莺鹭、张生在爱情婚姻理想上的追求代表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中新生力量的某种思想意向,他们间封建势力代表老夫人的抗争则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旧思想冲撞的写照,而喜剧的表现风格则给人们以斗争的勇气和光明的期望。

《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3题。

屮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

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 其成因是多方而的。

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懣。

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

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

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喑、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來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

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川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刷作屮得以实现。

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到了明清两代,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

比如《宝剑记》和《鸣风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

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

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

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

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

中国的老百性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S底层,在现实生活屮,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

他们不能接受好人的悲剧结局,各不得坏人没有恶报的结果。

他们需要舞台上的精神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刷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牡丹亭》引发的爱情故事曲折离奇!

《牡丹亭》引发的爱情故事曲折离奇!

《牡丹亭》引发的爱情故事曲折离奇!草夕寸品文史:大家好,欢迎来到草夕寸品文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首诗一个故事。

诗人擅长写诗,善于抒情,却不知道,许多诗词的背后都隐藏着诗人的感情和动人的故事。

找寻诗词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诗词的魅力原来无限大,从此更会爱上这首诗。

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都是出于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直到千百年后,仍然能令读者引发共鸣。

或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或是送别的哀伤与不舍,或是排解自己的孤独,或是诉说郁闷不得志。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情感与智慧的凝结,有的诗词的背景故事更是令人唏嘘,令人惊叹。

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比诗词更动人!这首诗十分经典,经久流传。

诗人表达了一见倾心的美好和失而不可复得的惆怅,无论是人、是物,人们总会经历这样的感受: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这样的情感引起了千百年来后世读者的共鸣,这是一种人生的永恒遗憾,是一种对错过的失望和落寞。

这首诗用“去年”和“今年”的对比,把诗人两次的不同境遇,而产生的物是人非之感描写的令人感动,和刘希夷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一样的境界,同样的情怀,读来令人心痛不已。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非常曲折离奇,感人肺腑。

诗人崔护举进士不第,仕途不顺,心情不悦。

趁着清明节,想要放松一下。

于是崔护到长安城南郊外踏青郊游,也许是游玩的时间久了,或者是春光明媚,不知不觉崔护累了,感到口渴,这时恰好看到有一户大宅院,于是敲门讨水喝,只见开门的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小姐。

此时的崔护年轻英俊,一表人才,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

但是崔护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碍于封建礼教的约束,两个年轻人谁都没有表明心意,都不知道彼此的情谊。

喝完水,崔护就走了,但是他的心中始终难忘这个美丽的女子,后来因为学业压力,暂时无暇顾及。

第二年的清明,科举考试成功的崔护,又想起了那位美丽的小姐,他想着故地重游,也许还能相见。

《牡丹亭》中的爱情与命运

《牡丹亭》中的爱情与命运

《牡丹亭》中的爱情与命运引言作为明代戏剧作品《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还魂记》为基础,在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重新创作下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版本。

《牡丹亭》以流离失所的大唐公主杜丽娘与贵族青年柳梦梅之间的禁忌爱情为主线,同时通过命运的安排讲述了人生的曲折和无奈。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牡丹亭》中的爱情与命运,展示出这部戏剧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爱情的诺言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纯真与坚贞。

作为大唐公主,杜丽娘在出征途中与柳梦梅相遇,并相互倾心。

他们在牡丹亭下许下了永不分离的诺言,象征着他们对爱情的坚定承诺。

杜丽娘说:“自古萧郎好色,犹胜夸何氏之庭,剧可小酌,不足为犯忧思。

一旦情投意合,愿捎新婚之歌。

”这里表明他们所期盼的是一段幸福美满的爱情。

命运的玩弄然而,《牡丹亭》揭示了命运的无情玩弄。

在杜丽娘与柳梦梅答应相守之际,彼此相隔千里。

命运阻拦了他们的相见,杜丽娘被强迫与他人结婚。

柳梦梅感到失望和绝望,让人们对命运的无奈有了更深的思考。

正如柳梦梅所说:“天造地设,末造此石,恶乎寄人篱下为卑庸。

我已天家世业,不辱门户,命非奴婢所知;奈痴心常系。

”柳梦梅的痛苦通过生动的表达,使得观众深刻体会到他的苦闷和困境。

命运所带来的挫折和磨难成为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爱情的背景。

爱情的抉择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被迫与他人结婚,然而她依然深深地爱着柳梦梅。

面对逼婚的命运,杜丽娘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她选择服下魂丹,抛弃人世间的一切,以期与柳梦梅在来生中相聚。

这个决定不仅表明了杜丽娘对柳梦梅的爱与执着,也展现了她对命运的无畏挑战。

她说:“若或来生,定共无他。

若或不来,又奈何?”杜丽娘的选择或许与我们现实中的抉择不尽相同,但她的爱情与命运的较量却让我们反思了人生的权衡与选择。

命运的安排尽管杜丽娘已经放弃了一切,但她与柳梦梅的命运却被再次安排了一次相遇的机会。

在一个神秘的境地中,他们的灵魂重聚,继续他们被命运所打乱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学生姓名:李永前指导教师:摘要: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问世以来备受青睐,明代及后世的改编、译注和评论层出不穷。

传统观点认为该剧作“奉旨团圆”的结局不过是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本文笔者却从西方神话原型的角度,认为这是汤显祖在高举“至情”的旗帜下谱写的一曲爱情神话的赞歌,并以此为背景对剧作大团圆结局进行新的解析。

汤显祖“奉旨团圆”结局的安排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

此外,笔者还从汤显祖的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以及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兴起和个性解放思潮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牡丹亭;团圆结局;神话原型;人文关怀;个性解放戏剧《牡丹亭》是明代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1]《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2]、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情况。

关于大团圆结局,则历来的研究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圆”结局说起》[3]、《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4]、《中国传统悲剧“团圆”结局的人文阐述》[5]、《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6]和《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7]等,却没有具体地针对《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赋予作品的理想色彩,不过是伟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圆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索历程在大团圆结局安排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圆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

对牡丹亭结局的观点

对牡丹亭结局的观点

对牡丹亭结局的观点
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开口承认了这桩亲事,便也就由不得他人再有异议,《牡丹亭》一戏方才因此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这种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却似乎只是某种程式,中国古代众多才子佳人小说,以才子高中金榜题名,御赐良缘传作佳话为结局的例子不在少数。

XX先生总结道,“中国人的精神,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

”XX先生对这种大团圆式结局的批判态度则更为鲜明:“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这种‘团圆’的小说戏剧,根本说来,只是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文学,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

”模式一旦固定,情节的魅力便不免要大打折扣,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等词也很难再与之相对应。

不仅如此,单调重复的相似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引发读者共鸣的感染力,影响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前人对大团圆结局的这种诟病是有道理的,且就单论《牡丹亭》,主角对于封建礼教的激烈反叛与封建社会背景下圆满的结局毕竟也是不和谐的。

XXX高中状元,皇帝亲自主婚的结局似乎又是对于封建制度的一次歌功颂德,正如先前学者所认为的,《牡丹亭》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解放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是对其中特别戕害人性、极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

不得不说,这种结局方式对于个性解放意识的彰显是有所减损的。

《牡丹亭》结局探微

《牡丹亭》结局探微

《牡丹亭》结局探微李小雨【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6【摘要】《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

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Readers generally consider The Peony Pavilion's ending as a happy one,but Du Bao,a character in thestory,always disapproves of the unconventional marriage of Du Liniang,his daughter and Liu Mengmei.Thus,The Peony Pavilion's ending is not a happy ending in a traditional sense.The storyline of The Peony Pavilion presents to play audiences and script reader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romanticized world,thus giving the play a touch of deeper and richer social significance.【总页数】3页(P18-20)【作者】李小雨【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37.2【相关文献】1.略论《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团圆结局 [J], 陆力2.死而复生与生而复死——《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结局比较 [J], 李志忠3.《牡丹亭》大团圆结局新解 [J], 马瑜;楚爱华4.评《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 [J], 孟庆茹5.新古典民歌《牡丹亭》演唱风格探微 [J], 陈立;贾亚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学生姓名:李永前指导教师:摘要: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问世以来备受青睐,明代及后世的改编、译注和评论层出不穷。

传统观点认为该剧作“奉旨团圆”的结局不过是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本文笔者却从西方神话原型的角度,认为这是汤显祖在高举“至情”的旗帜下谱写的一曲爱情神话的赞歌,并以此为背景对剧作大团圆结局进行新的解析。

汤显祖“奉旨团圆”结局的安排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

此外,笔者还从汤显祖的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以及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兴起和个性解放思潮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牡丹亭;团圆结局;神话原型;人文关怀;个性解放戏剧《牡丹亭》是明代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1]《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2]、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情况。

关于大团圆结局,则历来的研究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圆”结局说起》[3]、《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4]、《中国传统悲剧“团圆”结局的人文阐述》[5]、《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6]和《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7]等,却没有具体地针对《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赋予作品的理想色彩,不过是伟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

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圆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索历程在大团圆结局安排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圆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

一、团圆结局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质上是一种英雄的历险是她灵魂的冒险尝试。

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开篇之初就赋予了杜丽娘这种巨大的至情能力。

《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从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桂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8] 神话原是人通往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社会和谐的指南。

这一题词鲜明地揭示出了“至情”的杜丽娘入梦、觉醒、留念、死亡、灵魂找寻、复活和回归的整个历程;另一方面,同时也显示出了与世俗的“情”相抵抗的封建专制的“理”之强大和在几乎“情”之荒原上生活的杜丽娘的成长危机,这就形成了“英雄”历险探索的现实背景。

而这次的历险任务艰巨、意义更为重大,它还象征着她青春期的心理转化和精神的成长。

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还魂而生,并与之并肩来对抗社会礼教的巨大压制,且还通过“至情”来对礼教荒原进行救赎并带回挚爱的福音,以此来寻求对改变之后的社会的回归并与之和谐相处。

因此,在“奉旨团圆”的结局安排之下,杜丽娘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使命和历险救赎的任务,也就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

汤显祖高举“至情”的旗帜有力地谱写了一曲瑰丽而完美的爱情神话。

(一).逃出荒原与死亡杜丽娘生活的社会现实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情感荒原。

那是一片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严酷声音笼罩之下黑暗汪洋,海面甚至透露不出一丝“情”的光亮。

在这样的社会里,杜丽娘的处境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加悲惨。

莺莺身边陪伴着一个聪明伶俐、热情活泼的丫环红娘,关键时刻热心的红娘还为其出谋划策,传话语、递诗笺,甚至不顾严刑拷打在老夫人面前据理力争使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莺莺的母亲普救寺奔丧期间为免莺莺无聊寂寞在佛寺无人之际还允许红娘带领游玩;莺莺还可以在游玩之际巧遇痴情的张生,并与其听琴赠诗。

然而,杜丽娘终日只是呆在绣房之内,甚至会因女红之余绣房里闲眠而被父亲杜宝责骂,并被父亲拿“读诗书知礼”来规劝。

更加残酷的是,连母亲甄氏都不确定自己生活多年的家里还有个后花园,她衣服上绣了成对的花儿也会受到安守礼教毒害的母亲的指责。

在父母亲的严格管教下,杜丽娘连与男子谋面的机会都没有,爱好天然的情性也被严格压制。

这种残酷的封建礼教的压抑是杜丽娘逃出情感荒原的客观现实背景。

杜丽娘在面临“年已及笄”的门槛之际,花园游春的打破禁忌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启发开启了她被礼教荒原封闭的心灵。

自然之美和爱带来“情”的启蒙,唤醒了她的灵魂,使她发现了自我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

在姹紫嫣红和断井颓垣的鲜明对比中,她深深地意识到了礼教荒原中的生命危机。

被唤醒的灵魂不再甘于沉睡,纵使荒原之中无法与男子谋面,她就转而在一场春梦中遇到了梅树下手执柳枝的秀才,并与他经历了“性”的启蒙和爱的温存。

这番情欲启蒙显然是在礼教压抑下心理和生理的全面爆发,却引发她通往发现和追寻自我之路,杜丽娘已经开始了精神的成长。

梦中之爱无所比拟,从此她拥有了自己的感觉和个体意识,这完全是一个内在的世界。

灵魂之爱的体验使她不安于父母和社会的制约,但在礼教垄断的荒原上根本开不出绚丽的情花,更不可能结出一粒果实。

在寻梦不得重返梦境而感伤时,她便以誓愿寄托情思。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

”[9]她为思念梦中之爱而病而死,她的生命看似在礼教的荒原上枯萎了,从反面更深层次来思考实则是一种对荒原的抛弃和逃逸,更是灵魂的一种自我保存之道。

死亡是完全走向内在,变成了一场通往内在、自我肯定的考验,也是从严酷的危机与巨大的困境中逃遁的出口。

写真的自画像留下了美丽生命的线索和信念,为不久后灵魂的探索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 寻找爱情的圣杯与回生爱情神话理论中与心中所爱结为一体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意味着更进一步的心理与精神的转化。

杜丽娘寻找爱情的圣杯同样也是她回生与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生前的写真自画像则是她寻求情爱之旅的线索和突破口。

像所有的历险英雄,生命在荒原上枯萎之后,她必须进入难以捉摸的黑森林,降到地狱深处与毒龙搏斗,消除内心的恐惧,增强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因此从《冥判》一出开始的旅程刚刚起步,杜丽娘就在阴森的地狱里经受了胡判官的审判和十二花神的对证,才肯定了梦中情人柳梦梅的现实存在并确认与他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

经过积极争取和大胆的询问追求,杜丽娘终于赢得了保持肉身的权利和寻找真爱的自由。

心理转化后,杜丽娘在冥府三载主动而大胆地寻找柳梦梅。

当在梅花观魂游时听到书生“姐姐、姐姐”的呼唤,声声真切感人,她就大胆地敲门而入,见到自己的画像确认了眼前的书生就是自己梦中所爱。

一旦确认之后,便与他完成了性的结合、实现了寻梦死亡后灵魂一直找寻的爱的满足。

终于,找寻到了礼教荒原中失落的爱情,也就克服了生命的危机。

杜丽娘寻觅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就踏上了回生的路程。

回生前,心里转化后的杜丽娘也不曾忘记对柳梦梅的考验和锻炼。

对柳梦梅的真实告白既是她对自己对爱人认知的考验也是对柳梦梅心理和情性的考验。

几度结合之后,她不能忘记荒原上“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压制,在柳梦梅许婚为妻的前提下才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态表明自己非东邻之女而本是他的梦中情人。

这是一步险棋,因为一旦柳梦梅迟疑或者拒绝,英雄历险将无法完成。

然而痴情的柳梦梅并没有因她是鬼而被吓倒,反而在杜丽娘的嘱托下将真情付诸行动。

他面临着私自开坟治罪的危险毅然而然的为杜丽娘开坟并为她还阳进行精心的呵护和照料。

柳梦梅开坟象喻着杜丽娘在爱情中完全复活,她从黑暗的冥界走入了带有情爱亮光的现实,归返那曾经令她窒息而死的荒原世界。

获得真爱就是获得生命,爱情神话的本质就是向阳的生机是光明与和谐。

(三).爱的救赎与团圆神话中英雄冒险的真正目的是救赎,是对现实的救赎。

杜丽娘寻找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必须超越欲望和恐惧,解放个人之爱的偏执,扩大自我的人性品格,从狂野的热情中生发出慈悲,将爱的救赎带回荒原,为荒原注入“情”的生机和活力,为现实创造和谐与光明。

真爱真情的精神实质不是排斥与自闭,而是接纳和开放,必须能够包容并解救她生活的现实世界,这就是杜丽娘回生后奉旨团圆结局的意义。

唯有如此设置,才能体现出“至情”世界的美好,才能显示救赎后世界的和谐与美满。

复活后的杜丽娘青春期转化完成,心里已经成熟,并力求达到与情注后的社会和谐共处。

面对柳梦梅“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的诧异,她说:“秀才,比前不同。

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10]跨入婚姻门槛后的杜丽娘体现了心脑合一的成熟人格。

婚后,由柳梦梅接替她开始寻父之旅。

寻父意味着寻求改善并回归父亲象征的社会精神秩序,在创造和谐的社会过程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还魂固然不易,融入社会救赎荒原更加艰难。

英雄冒险的最后这段历程,他们必须继续奋斗,必须为现实的爱情力争存在的合法性。

先婚后奏是英雄设计的另一步险棋。

因为他们必须以个人的方式而不是妥协来挑战封建礼教的约束。

赢取社会的承认才能张显至情至爱的胜利和爱的救赎。

《硬拷》一出,面对杜平章的考问,柳梦梅据理力争。

“我为他礼春容、叫的凶,我为他展幽期、耽怕恐,我为他点神香、开墓封,我为他唾灵丹、活心孔,我为他偎熨的体酥融,我为他洗发的神清莹,我为他度情肠、款款通,我为他启玉肱、轻轻送,我为他温香、把阳气攻,我为他抢性命、把阴程迸。

”[11]一连十个“我为他”气如排山倒海汹涌而来,给顽固迂腐的杜宝强烈的一击。

面对无保亲送亲人的诘难,杜丽娘也毫不胆怯,“保亲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而柳梦梅以“这正是阴阳配合正理”来抗争“胡为”的指责。

皇帝面前公堂之上,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真情告白,赢得了了“剧奏奇异,敕赐团圆”的结局。

至此,杜丽娘的爱情历险终于达到真正的终点,英雄历险原型模式也得到了完美的表述。

神话纯粹是情感的产物,是诗与梦的同源,也是人类内在共通的语言。

神话使人了解自己的存在,帮助人度过生命危险,解放人的思想,在个人与社会间建筑桥梁,维持生命平衡。

《牡丹亭》在“敕旨团圆”结局的安排下有力地塑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美丽而完整的爱情神话,显示出了至情的神奇魅力。

爱情神话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爱情本为人类最激烈最精微的情感,能够激发生命的全部力量,并能启发人的心智、促进性格形成。

但传统礼教约束是一种强烈的统一专制,它偏重于社会功能并要求人们绝对服从理法权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