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的病理生理及其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和肺功能变化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和肺功能变化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和肺功能变化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指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组织的感染和炎症,病理特点包括呼吸道的病变和肺组织的炎症。

本文将探讨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肺功能变化。

一、病理特点1. 支气管病变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之一是支气管病变。

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支气管黏膜的充血和水肿,黏液分泌增多。

炎症会扩散至支气管的壁层,引起炎性渗出、脓肿形成和纤维化反应。

这些病变导致支气管腔狭窄,呼吸道阻力增加,影响气体的通畅流动。

2. 肺泡炎症支气管肺炎的另一个病理特点是肺泡炎症。

由于病原体感染,肺泡壁受损,导致肺泡内炎性渗出液体的积聚。

这些炎性渗出液体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

肺泡炎症导致了肺泡腔内的炎症渗出和肺泡壁的充血,影响气体的交换和呼吸功能。

3. 肺实质受损在支气管肺炎的发展过程中,病原体感染导致肺实质受损。

受损的肺实质区域包括被炎症渗出物充填或破坏的组织区域。

这些病变区域呈现为实变或浸润性阴影,影响了正常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

肺实质受损导致气体交换的障碍,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氧合不良。

二、肺功能变化1. 气体交换受限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导致肺泡炎症和肺实质受损,从而影响气体交换。

炎性渗出物积聚在肺泡内,阻碍了气体的扩散。

肺实质受损导致肺容积减少,减少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

这些因素造成了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受限,导致低氧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

2. 通气功能下降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变化使呼吸道狭窄,呼吸道阻力增加。

这种阻力增加导致患者呼吸时需要更多的努力来维持通气功能。

肺泡炎症和肺实质受损也进一步削弱了肺的弹性,导致肺顺应性下降。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患者的通气功能下降,表现为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

3. 肺顺应性下降支气管肺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肺组织纤维化,使肺的弹性下降。

这种肺顺应性下降意味着肺的伸展性减弱,使得肺容积的变化范围变小。

患者需要更大的力量来进行吸气和呼气,呼吸变得较为困难。

《肺部感染课件: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分析》

《肺部感染课件: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分析》
介绍肺部感染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和应用注意事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炎症反应机制如何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和进展。 • 肺部感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和损害。 • 免疫系统在肺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病因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
了解社区环境中肺部感染的 常见病因。
医院获得性肺炎
深入了解医院环境中引起肺 部感染的病原体。
免疫缺陷相关肺炎
探讨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导致 的肺部感染。
临床特征及症状
支原体肺炎
探究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 疗方法。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轻型感染
口服抗生素和休息,症状通常 会得到缓解。
中-重型感染
静脉给药抗生素治疗,必要时 住院观察。
免疫系统受损
治疗原发疾病同时进行抗菌治 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感染预防措施
1 良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正确咳嗽和打喷 嚏礼仪等个人卫生习惯。
确认诊断。
3
病原体检测
使用病原学检测方法确定导致肺部感染 的具体病原体。
病例讨论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年轻患者,咳嗽、发热和胸痛一周。 老年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和乏力。 婴幼儿,高热、呼吸急促和食欲不振。
常见菌种介绍
肺炎链球菌
了解肺炎链球菌的病理特性和防 治措施。
流感嗜血杆菌
介绍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机制和 流行病学特点。
急性症状
剧烈的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热 是肺部感染的典型表现。
长期症状
疲劳、咳嗽持续超过两周和体 重下降是肺部感染的常见症状。
特殊人群表现
老年人、婴幼儿和免疫系统受 损人群的肺部感染临床特征。
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分析

病理学 肺炎

病理学 肺炎

病理学肺炎肺炎概述肺炎是指发生在肺组织的急性渗出性炎症,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分类按解剖学: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按病原学: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支原性、寄生虫性按病变性质: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干酪性、肉芽肿性一、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球菌引起,以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急骤起病,寒战,高热,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同时伴有肺实变体征和白细胞数量增多。

病因及发病机制: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当机体在诱因的作用下抵抗力降低,细菌易于侵入肺泡并繁殖,病变引起的浆液性渗出物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肺组织的变态反应。

细菌及炎性渗出物沿肺泡间孔或呼吸细支气管迅速向周围肺组织蔓延,从而波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大叶,带菌渗出物经肺叶支气管播散,可引起数个肺大叶的病变。

_射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

随着病情进展,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在消散期,_线显示炎性浸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例在起病3_4周后才完全消散。

老年患者病灶消散较慢,容易出现吸收不完全而成为机化性肺炎。

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关系1充血水肿期 2红色肝样变期 3灰色肝样变期 4溶解消散期各时期的镜下观结局及并发症1感染性休克常见于早期的重症大叶性肺炎,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和微循环衰竭,病死率较高。

2肺脓肿及脓胸患者免疫力低下,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混合感染,易并发脓肿,病变若蔓延到胸膜则引起脓胸。

3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见于严重感染时因细菌侵入血流继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4肺肉质变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褐色肉样组织。

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由其释放的蛋白质酶不足以及时溶解、清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了解疾病发展规律

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了解疾病发展规律

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了解疾病发展规律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是了解该疾病发展规律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着手,探讨肺炎疾病发展的规律。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肺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等。

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和军团菌等。

而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学校、医院等。

二、感染入侵阶段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经过呼吸道的粘膜组织。

在此过程中,病原体可能会通过粘膜的黏附分子和受体结合,实现在宿主体内的感染与定植。

有些病原体直接在呼吸道黏膜上引起感染,而有些则进一步进入肺部组织。

三、炎症反应阶段一旦病原体成功进入肺部组织,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发起炎症反应。

这一过程包括炎症介质的释放、炎性细胞的浸润和血管扩张等。

炎症反应不仅试图杀灭病原体,还会导致肺部组织损伤,同时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发热等。

四、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炎症反应导致的肺部组织损伤是肺炎的重要病理变化。

在病变过程中,肺泡壁炎症增生、渗出液体积增加、肺泡通气功能下降等现象都会出现。

临床上,患者可能表现出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低氧血症等并发症。

五、治疗与预防措施针对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治疗与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居住环境的通风以及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也是防止肺炎的重要手段。

六、未来发展前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基于对病原体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更深入理解,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例如免疫治疗和抗病毒药物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肺炎的认识和治疗手段将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了解疾病发展规律的关键环节。

病因与传播途径、感染入侵阶段、炎症反应阶段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等都是影响肺炎发展规律的重要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改变与疾病进展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改变与疾病进展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改变与疾病进展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

其感染引发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导致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就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疾病进展进行探讨。

一、病原体介绍肺炎支原体属于革兰阴性细菌,其细胞直径约为0.2-0.3微米,是一种原核细胞。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来源主要是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

二、感染途径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宿主体内。

感染途径可以是呼吸道直接接触感染、空气飞沫传播或者通过污染的物体间接传播。

三、病理生理改变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集中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系统方面。

1. 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繁殖。

这些细菌通过细胞内寄生来感染细胞,并释放毒素导致细胞损伤和细胞脱落。

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2. 免疫系统反应感染后,宿主机会启动免疫系统作出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来抵抗肺炎支原体。

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

这些炎性介质能够引起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进展。

四、疾病进展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可能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进展为肺实质损伤。

1. 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病理上可见支气管黏膜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

2. 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

病理上可见肺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及肺泡腔内渗出物等改变。

3. 肺实质损伤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引起肺实质损伤,导致肺泡壁破裂和纤维化。

这会影响肺部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和氧合功能下降。

五、预防与治疗针对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应采取以下预防和治疗措施。

1. 防止感染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和不共享个人物品等。

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减少肺炎支原体的传播。

《病理生理学》肺炎

《病理生理学》肺炎

肺炎一、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纤维素性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诱因:受寒、疲劳、醉酒、感冒、麻醉、糖尿病、肝、肾疾病等。

2、内因: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被削弱,机体抵抗力降低。

细菌侵入肺泡后,在其中繁殖,特别是形成的浆液性渗出物又有利于细菌生长,引起肺组织的变态反应,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浆液和纤维蛋白原大量渗出,细菌和炎症可沿肺泡间孔或呼吸性支气管迅速向邻近肺组织蔓延。

(二)病理变化:1、部位:病变一般发生在单侧肺,多见于左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

2、分期及特点:(1)充血水肿期,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含有大量细菌。

(2)红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少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病变肺叶颜色较红,质实如肝。

此期患者可有铁锈色痰。

纤维素性胸膜炎。

(3)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混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肺叶质实如肝,明显肿胀,重量增加,呈灰白色。

粘液脓痰,不易检出肺炎球菌。

抗体形成。

(4)溶解消散期(三)并发症:1、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某些大叶性肺炎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

2、肺脓肿及脓胸或脓气胸3、纤维素性胸膜炎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5、感染性休克二、小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发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

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支气管肺炎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支气管肺炎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支气管肺炎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支气管肺炎(Pneumonia)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支气管和肺实质之间。

它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涵盖支气管肺炎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相关内容。

一、病因学支气管肺炎可由多种不同的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细菌,尤其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引起支气管肺炎的最常见原因。

病原菌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进入呼吸道后繁殖并引起炎症反应。

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支气管肺炎的常见原因之一。

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传播,并感染上呼吸道的细胞,引起炎症反应。

常见的病毒感染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

3. 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尽管相对较少,但真菌和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引起支气管肺炎。

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体包括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等。

而寄生虫感染病原体则主要包括肺吸虫等。

二、病理生理学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发病机制、炎症反应和病变过程。

1. 发病机制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原体进入呼吸道后,通过黏附在上皮细胞上或侵入上皮细胞内引起感染,并产生毒素和代谢产物,刺激炎症反应。

2. 炎症反应支气管肺炎的特点是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刺激呼吸道黏膜和肺组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和炎性细胞渗出到肺间质和支气管腔内。

炎症细胞的释放物,如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肺组织损伤与功能紊乱。

3. 病变过程支气管肺炎的病变过程包括充血期、纤维样渗出期和修复期。

在充血期,炎症引起血管扩张和充血,并导致局部水肿。

纤维样渗出期,炎性细胞和渗出物聚集在支气管腔和肺泡内,形成渗出物和纤维血栓。

修复期,病变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但部分病例可能出现纤维化和肺不张。

肺炎的定义名词解释

肺炎的定义名词解释

肺炎的定义名词解释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肺部组织炎症。

肺炎的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肺炎的基本概念肺炎是指肺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肺泡、支气管、间质等部位的炎症病变。

这种炎症一般由微生物感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肺炎可以是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还可以由外部环境因素或其他因素诱发。

二、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肺炎的发生通常与微生物侵入呼吸道有关,其感染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以及接触传播等。

当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血液、淋巴和直接扩散等方式到达肺部,引发肺部组织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肺泡壁和间质的充血、水肿、渗出以及炎细胞浸润,最终导致肺部功能的异常。

三、肺炎的临床表现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炎症的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

另外,肺炎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膜炎症状或心脏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四、肺炎的病原微生物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病菌种类也因地域、季节和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军团菌等。

此外,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也是引起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五、肺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听诊、胸部X线片、血液检查等方法进行初步判断。

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胸部CT扫描、支气管镜检查等更进一步的检查。

肺炎的治疗原则包括及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控制炎症反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治疗等。

六、肺炎的预防和控制策略肺炎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提高免疫力、健康教育宣传、打疫苗以及控制传染源等。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隔离病例和加强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等也是有效防控肺炎的重要手段。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与分型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与分型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与分型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能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炎最为常见。

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分型对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病理生理特点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途径,进入人体后在呼吸道黏膜上引起感染。

肺炎支原体在黏膜上繁殖,释放出内毒素和一系列炎症介质,导致呼吸道炎症反应。

其主要特点如下:1. 炎症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包括局部组织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和分泌物增多等。

这些炎症反应导致呼吸道通畅性下降,阻碍氧气进入肺部,引起呼吸困难。

2. 阻滞纤毛清除功能: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后,破坏黏膜纤毛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纤毛清除功能下降。

纤毛清除功能的减退使得黏液和细菌更容易堆积在呼吸道上皮表面,促进了感染的发展。

3. 免疫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

免疫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加剧了炎症反应。

同时,机体还会产生特异性抗体,用于中和细菌毒素或促进细菌的吞噬和杀灭。

二、分型根据临床表现、病理生理特点以及机体免疫反应的状态,可以将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轻型支原体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和轻度呼吸困难等症状,体温一般不超过38℃。

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有轻度炎症改变。

2. 重型支原体肺炎:患者症状严重,呼吸困难明显,并出现发绀等症状。

体温大多高于38.5℃。

胸部X线显示肺部广泛浸润、实变和纤维化。

3. 支原体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外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肺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如中耳炎、喉炎等。

这种感染通常是在呼吸道炎症反应加剧的基础上发生的。

4. 支原体肺炎重叠感染:部分患者同时感染其他细菌或病毒,导致肺炎并发症更加严重。

此时,支原体肺炎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临床表现可能与单纯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完全一致。

三、诊断与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观察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

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

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

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支气管肺炎,是指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支气管和肺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和病理生理改变。

本文将探讨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以及其病理生理特点。

发病机制1. 感染性因素:支气管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

常见致病微生物包括肺炎链球菌、嗜肺军团菌、流感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或经口进入呼吸道,在支气管和肺组织中定植和繁殖,引发炎症反应。

2. 感染的侵袭与清除:感染开始后,病原体进入支气管和肺组织,激活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

宿主细胞通过吞噬细菌或释放抗微生物物质(如白细胞介素和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等)来清除感染。

3. 炎症反应: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是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特征之一。

炎症反应包括炎性介质的释放、血管扩张、渗出物的积聚等。

这些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到肺泡腔和支气管腔,产生痰液。

4. 肺泡水肿:炎症反应和病原体毒素的作用,导致肺泡壁出现水肿。

肺泡水肿可以增加肺泡腔内液体的积聚,限制气体交换,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5. 粘液团积:感染引起粘液过度分泌,特别是在支气管和肺组织中,导致黏稠的痰液堵塞气道。

这使得气道通气困难,增加炎症损伤和细菌滋生的风险。

病理生理特点1. 支气管痉挛:支气管肺炎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痉挛是由感染和炎症反应释放的炎症介质引起的,如组胺、白细胞介素等。

2. 肺组织破坏:感染和炎症引起肺组织破坏,包括支气管和肺泡壁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

这种破坏降低了肺组织的弹性,影响肺的功能,导致肺活量减少和呼吸功能障碍。

3. 肺泡炎症:肺泡炎症是支气管肺炎的主要表现之一。

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和病原体在肺泡内积聚,导致肺泡腔的感染和炎症反应。

4. 肺动脉压力升高:炎症反应和肺泡炎症导致肺血管舒缩失衡,使肺动脉压力升高。

这增加了右心负荷,导致右心室的扩大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总结: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包括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并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引起病理生理改变。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重症肺炎是指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入侵引起肺实质发生广泛炎症反应,
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体交换障碍、严重肺部浸润影等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严重
疾病。

由于重症肺炎发病急剧、病情危重,不及时有效治疗易导致死亡,因此
对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重症肺炎患者常有高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虚弱、乏力、头痛、心悸、失眠等非特异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咳血、意识改变等严重表现明显,并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二、影像学表现
重症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片或CT表现为双肺广泛浸润、斑片状阴影、实
变灶等,且病情发展迅速,以致呼吸困难加重、患者情况不稳定。

特别是一些
散发病例的CT表现具有明显的早期受累指征(如双肺磨玻璃样杂乱影),容
易被医生所忽略,因此对疑似病人应该要加强CT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三、病原学检查
重症肺炎病原学检查是重症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依据。

病原学检查应包括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液、尿液等标本的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四、气体交换障碍
重症肺炎患者往往出现气体交换障碍的情况,表现为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低氧血症可引起神经、心血管等重要器官的缺氧,存在较高的临床病死率。

对于气体交换障碍的判断可以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等指标具体考虑。

综上所述,重症肺炎的诊断可以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原学检查、气体交换障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病人的治疗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病死率也逐渐降低。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临床应用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临床应用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临床应用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

本文将介绍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病理生理学变化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菌侵袭: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进入呼吸道并侵袭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2. 支气管黏膜炎症: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破坏了自净能力。

3. 肺泡炎症:感染逐渐向下呈现,蔓延至肺泡,导致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肺泡充血、出血,病理分泌物增加。

4. 肺组织实变:肺泡内炎症反应引发渗出物聚集,使肺组织发生实变,肺组织弹性减弱。

5. 肺纤维化: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可引发肺组织纤维化,导致肺功能损害。

二、临床应用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了解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有助于识别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咳嗽、咳痰、发热等。

同时,明确病程和病情变化,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变化在影像学检查上的表现有助于支气管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例如,X线胸片和CT扫描可显示肺叶实变、渗出灶和纤维化等病理特征。

3. 实验室检查:了解病理生理学变化可指导支气管肺炎的实验室检查。

痰液培养和血常规可确定病原体类型,并了解感染的严重程度。

4. 治疗策略:根据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临床医生可以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如抗生素对炎症的控制、辅助通气和呼吸康复等对恢复肺功能至关重要。

5. 预防和控制:了解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有助于指导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如加强个人卫生、提高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等。

结论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病理生理学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提醒患者重视预防和控制。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在临床上表现出多样化的症状。

对于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了解其病理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临床和病理两个方面来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知识。

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下面列举了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1.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痛、咳嗽、流清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但病程通常较长,约为7-14天。

2.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

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但肺部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该类感染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病程约为2-4周。

3.婴儿肺炎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婴儿期,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鼻塞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和氧合不良。

4.感染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病程一般较长,可持续数周以上。

5.肺炎: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肺炎的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

肺部听诊可出现湿啰音,肺部X线检查可见肺实变。

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机制肺炎支原体引起感染的病理机制主要与其侵袭、繁殖以及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1.侵袭机制:肺炎支原体通过上呼吸道黏膜或者近距离接触而进入机体。

它通过诱发机体黏膜细胞的内源性内吞作用而进入细胞内。

2.繁殖机制:肺炎支原体在细胞内进行繁殖,利用宿主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自身的代谢和繁殖。

在细胞内的肺炎支原体会利用细胞内的养分进行繁殖,进而导致细胞受损和细胞功能的异常。

3.机体免疫反应:感染后,机体会引起免疫反应以抵抗肺炎支原体的侵害。

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等症状。

同时,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以及特异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来对抗肺炎支原体的感染。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症状表现的关系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症状表现的关系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症状表现的关系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症状表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疾病的症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一、病理生理学变化1. 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主要由细菌引起,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这些细菌感染会引起支气管粘膜的炎症,导致支气管通畅度下降,痰液的排出受阻。

2. 粘液分泌增多:受炎症刺激,支气管粘膜会产生过多的粘液。

粘液的过度分泌会加重支气管的堵塞,并降低防御机制,使得呼吸道更容易被细菌感染。

3. 黏液携带的细菌:由于粘液分泌增多,细菌会通过黏液进一步侵入肺部,导致炎症的扩散,从而加重支气管肺炎的病情。

4. 肺组织炎症:感染的扩散会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这些炎症反应会导致肺部的充血和水肿,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

二、症状表现1. 咳嗽:支气管肺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持续的咳嗽,伴有痰液的咳出。

咳嗽是机体排除炎症病原体和粘液的一种防御方式。

2. 咳痰:痰液的咳出是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症状,痰液通常呈黄绿色,粘稠而易咳出。

痰液中含有细菌和白细胞,对于炎症的程度及病原体的种类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3. 呼吸困难:肺部炎症会导致肺组织的充血和水肿,造成支气管通气受阻,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严重的呼吸困难可能需要辅助通气或使用呼吸机。

4. 发热: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达到38摄氏度以上。

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

5. 胸痛:病原体侵袭导致肺叶或肺段的炎症,病人会出现胸痛的不适感。

6. 乏力:支气管肺炎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消耗大量能量,使患者出现乏力、倦怠的症状。

7. 嗜睡与意识模糊:部分患者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症状,这可能与水电解负平衡或中毒有关。

三、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症状表现的关系1. 细菌感染和黏液分泌增多导致痰液的咳出和咳嗽,痰液中的细菌和白细胞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支原体肺炎衣原体。

该疾病具有一定的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了解这些分型和分期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评估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肺炎的常见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

一、病理分型1. 原发性支气管性支原体肺炎该型支原体肺炎以支气管和肺泡为主要病变区域,主要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增厚,腺体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肺泡壁亦可受到炎症影响,但严重病例中肺泡壁的改变更为明显。

此型肺炎可出现痰中带血、干咳、咳嗽等症状。

2. 弥漫性间质性支原体肺炎该型支原体肺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间质区,呈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肺泡壁及细支气管周围炎症反应增加。

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干咳、疲劳等。

3. 间质性纤维化型支原体肺炎该型支原体肺炎的特点是间质纤维化明显,肺泡壁和肺支气管无明显病变。

患者常表现为气促、胸痛、体重减轻等。

肺功能检测通常呈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二、临床分期1. 无症状期患者在此期间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可能已被感染。

在无症状期,可以通过病理查体、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发现支原体的存在。

2. 早期感染期此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适症状,如咳嗽、低热等。

在此阶段,肺部的炎症反应开始发生,但还未出现明显的肺组织病变。

3. 中期感染期在中期感染期,患者的症状开始加重,如咳嗽、咳痰、胸闷等。

肺部炎症反应更为明显,可出现痰中带血等情况。

4. 慢性期部分患者在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的情况下,病情可能进展至慢性期。

此期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咳嗽、胸痛、乏力等。

肺组织病变较为严重,如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

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一旦确诊,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并根据临床分期的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

此外,患者还需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以促进康复。

总结起来,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主要包括原发性支气管性支原体肺炎、弥漫性间质性支原体肺炎和间质性纤维化型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炎症反应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炎症反应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炎症反应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常引起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

本文将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相关的炎症反应。

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影响呼吸道黏膜,引起黏膜上皮细胞破损和细胞内病原微生物的增殖。

病原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后,与宿主上皮细胞结合并侵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损伤和细胞功能异常。

这些病原微生物会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进行复制和生长,破坏宿主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1. 细胞破损与活化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导致上皮细胞的破损和死亡,该过程释放了许多内源性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性介质等。

这些分子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和其他炎症相关细胞,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

2. 组织炎性浸润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细胞破损和活化会引发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

主要的炎症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这些细胞定向向感染部位移动,并释放炎症介质,导致组织的炎性浸润。

3. 炎性介质产生与炎症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激发机体产生多种炎症介质,例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这些炎症因子在感染部位起着调节和调动免疫细胞、促进炎症反应进程的作用,引导机体对抗感染。

二、炎症反应的机制与病理生理变化的关系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炎症反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感染源,修复受损组织,并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以促进感染部位的恢复。

1. 免疫细胞的活化与清除病原体感染时,炎症反应会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例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吞噬病原微生物、产生杀菌物质、释放细胞毒素等方式来清除病原体。

免疫细胞的活化是炎症反应的关键环节,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侵害。

2. 组织修复与再生炎症反应过程中,机体会启动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机制。

一方面,免疫细胞会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感染部位细胞的增殖和修复。

另一方面,机体还会增加血管的渗透性,加速营养物质、氧气和免疫细胞的供应,促使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引起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其感染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

1.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通过接触传播途径进入机体。

该病原菌会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以下病理生理变化的发生:(1)上皮细胞受损:病原菌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后,会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导致细胞脱落和损伤。

(2)炎症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包括炎性细胞浸润、炎性介质释放等。

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扩张、渗出液体增加,造成肺组织的水肿和炎性渗出物的形成。

(3)肺组织损伤: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肺组织的损伤,包括肺泡壁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炎性渗出物的积聚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肺组织的正常功能,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和呼吸功能下降。

2.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一般可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情况。

(1)轻型肺炎支原体感染:轻型感染一般表现为乏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一般不伴有发热或发热程度较轻。

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喉部不适等上呼吸道症状。

胸部听诊可能发现肺部干湿啰音,但通常无明显呼吸困难或肺实变的体征。

(2)重型肺炎支原体感染:重型感染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胸痛、背痛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肺部有湿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发绀、发绀、低氧血症等。

3. 诊断与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的综合分析。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和病原学培养等。

治疗方面,对轻型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采用支持治疗,包括休息、充分饮水、适当的抗炎退烧药物等。

对于重型感染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呼吸道抗菌药物等。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机制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机制

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机制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变化和机制对于了解该疾病的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其机制。

一、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学变化1.1 支气管肺炎的病因支气管肺炎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细菌感染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引起。

病毒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

真菌感染则较为少见,主要由念珠菌引起。

1.2 炎症反应的发生当呼吸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感染源产生炎症反应。

首先,感染源进入呼吸道后会刺激支气管上皮细胞释放促炎物质,如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

这些促炎物质能够激活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

其次,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致使炎性细胞和血浆蛋白渗入感染部位。

1.3 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在感染部位,炎症细胞被激活后会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趋化因子等。

这些炎症介质对支气管壁和肺泡壁的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死亡。

此外,炎症介质还能够促进炎性细胞的聚集和迁移,形成炎症灶。

1.4 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在支气管肺炎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导致肺泡壁和支气管壁的病理改变。

肺泡壁的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浸润使得肺泡的弹性减弱,影响了气体交换的功能。

支气管壁的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腔的狭窄和阻塞,使得呼吸道通畅度下降。

二、支气管肺炎的机制2.1 免疫系统的参与支气管肺炎的发生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清除病原体,限制炎症反应的发展。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大系统。

先天性免疫通过尽早识别病原体并释放炎症介质来抑制感染的蔓延。

获得性免疫则通过生成特异性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来清除病原体。

2.2 上皮细胞的防御机制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具有防御病原体的重要作用。

肺炎的病理生理及其临床表现

肺炎的病理生理及其临床表现

.由于大气环境的恶化,可吸入微浮尘颗粒,的增加,导致肺病发病率的增加,以下为大家介绍关于肺炎的病理生理极其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多种细菌均可引起大叶性肺炎,但绝大多数为肺炎链球菌,其中以Ⅲ型致病力最强。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有荚膜,其致病力是由于高分子多糖体的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

少数为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肺炎链球菌为口腔及鼻咽部的正常寄生菌群,若呼吸道的排菌自净功能及机体的抵抗力正常时,不引发肺炎。

当机体受寒、过度疲劳、醉酒、感冒、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使呼吸道防御功能被削弱,细菌侵入肺泡通过变态反应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富含蛋白的渗出物中细菌迅速繁殖,并通过肺泡间孔或呼吸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波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

大叶间的蔓延系带菌的渗出液经叶支气管播散所致。

临床表现多数起病急骤,常有受凉淋雨、劳累、病毒感染等诱因,约1/3患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

病程7~10天。

(一)寒战、高热:典型病例以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

抗生素使用后热型可不典型,年老体弱者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二)咳嗽、咳痰: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白色粘液痰或带血丝痰,经1~2天后,可咳出粘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也可呈脓性痰,进入消散期痰量增多,痰黄而稀薄。

(三)胸痛:多有剧烈侧胸痛,常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

如为下叶肺炎可刺激隔胸膜引起剧烈腹痛,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四)呼吸困难:由于肺实变通气不足、胸痛以及毒血症而引起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

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紫绀。

(五)其他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大气环境的恶化,可吸入微浮尘颗粒,的增加,导致肺病发病率的增加,以下为大家介绍关于肺炎的病理生理极其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
多种细菌均可引起大叶性肺炎,但绝大多数为肺炎链球菌,其中以Ⅲ型致病力最强。

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有荚膜,其致病力是由于高分子多糖体的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

少数为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肺炎链球菌为口腔及鼻咽部的正常寄生菌群,若呼吸道的排菌自净功能及机体的抵抗力正常时,不引发肺炎。

当机体受寒、过度疲劳、醉酒、感冒、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使呼吸道防御功能被削弱,细菌侵入肺泡通过变态反应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富含蛋白的渗出物中细菌迅速繁殖,并通过肺泡间孔或呼吸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波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

大叶间的蔓延系带菌的渗出液经叶支气管播散所致。

临床表现
多数起病急骤,常有受凉淋雨、劳累、病毒感染等诱因,约1/3患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

病程7~10天。

(一)寒战、高热:典型病例以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

抗生素使用后热型可不典型,年老体弱者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二)咳嗽、咳痰: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白色粘液痰或带血丝痰,经1~2天后,可咳出粘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也可呈脓性痰,进入消散期痰量增多,痰黄而稀薄。

(三)胸痛:多有剧烈侧胸痛,常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

如为下叶肺炎可刺激隔胸膜引起剧烈腹痛,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四)呼吸困难:由于肺实变通气不足、胸痛以及毒血症而引起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

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紫绀。

(五)其他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