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龄化背景下的如何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龄化背景下的如何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崔晏

来源:《经营者》2015年第04期

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是降低老年人晚年生活风险、增加生活保障、满足人们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生活转变的需要。本文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人口老龄化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0%。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老年化压力,随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及取得成果

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形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尽责、全民关怀”的方针,政府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等老年人社会化服务,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保障功能,不断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

(1)启动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域实行,养老保险实现制度上全覆盖。2011年起将新农保试点全国推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在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

(2)提高医保筹资水平,提升医疗保障能力。在全面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新医改要求,通过提高统筹基金最高支付封顶线,适当调整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统筹基金结算标准和单病种结算标准等办法,大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3)完善各项救助政策,保障城乡贫困老年人基本生活。一是提高低保老人的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尤其是加大对低保老人的扶持力度,并实行分类救助办法。二是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将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范围,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承担。三是对特困老年人实行医疗救助。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

(1)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采取政府开发养老公益岗位的方式,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公益岗位,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抚养人)等不能自理的特困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2)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加快社区日间托养照料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新增示范性日间照料站建设,使之成为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三大服务功能为一体、具有十个服务项目、总面积不低于规定面积、并建有一定面积以上文化娱乐和康复训练功能的活动中心,并配有1~2名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人员,辐射服务本社区老年人作用的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3)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在现有养老机构基础上,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政府对新建或改扩建的民营福利机构,按每张床位相应标准给予一次性初建扶持补贴。引导开展“爱晚工程”,以各市养老院为龙头实施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给予财政支付贷款贴息补助。

(三)建立联动机制,坚持制度创新,丰富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内容

(1)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设。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基本药物取消药品加成,在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条件的同时,减轻广大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的医疗负担,为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2)开展老年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其中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老年疾病防控知识宣传、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等工作积极有序地开展,使全市老年人得到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

(3)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政府设立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用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其中,特别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重点关注高龄、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存在问题

(一)各项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福利、救济、社区服务等方面。二是老年人所在企业与个人共同出资完成的养老金计划。三是商业保险与储蓄。由于我国人口基础巨大,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且农村养老保险无单位资金配套,总体资金规模有限。同时,老年人为易发病人群,且多数是慢性疾病,医疗成本巨大,虽然有相应的医疗保险制度,仍有相当大一部分需要自理。当老人出行疾病、灾害等问题时,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二)机构养老方式存在缺陷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独生子女为了的工作和学习远离父母,很多老人成了“空巢老人”,这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应对当前的形势,机构养老方式成了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手段。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多由政府出资或资助建设,由老人或者其家人出资,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老年人的日常护理。然而,相应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首先是养老机构床位数量的严重不足,许多条件好的养老院“一床难求”。而大量条件落后、人员素质低下、缺乏相应资质的养老院存在,殴打、辱骂老人的现象频频曝光,严重影响了养老机构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急需重视

老年人抑郁、自杀等新闻频见报端。许多退休老人无法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烦意乱,感觉失去人生价值,许多空巢老人、失独老人远离或者失去儿女,时常会感觉孤独、寂寞,这些心理问题急需社会和家庭共同重视。

四、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

继续巩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取得的成绩,实现覆盖,尤其是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要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公平公正,并结合实际调研和政策反馈进行调整,以保证最大程度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同时,推广补充医疗保险,以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外的各项医疗支出,实现老人大病不为难、慢性病不拖延的现象。

(二)确保多种养老制度并存

我国老龄人口众多,单一的养老模式都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我国要通过多种举措,扶持多种养老制度。一是要全面支持家庭养老制度。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弘扬尊老敬老爱老观念。其次要从制度上解决家庭养老中的经济、时间等问题。如政府可以对有家庭养老需求的家庭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所在单位可以为父母在身边的员工安排假期;在税收和房产购置过程中,也应适当考虑家庭的养老需求,让养老家庭减轻负担。二是要扶持社区养老制度。社区养老这种方式就近为老人服务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同时,由社区为老人提供服务,会使老人感到亲切和放心,每天能见到子女也可以在心理上感受到踏实。三是要大力完善机构养老制度和条件。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对养老机构进行科学衡量、评级,使各个经济水平的老人都能有相匹配的养老机构可以入住。同时要完善信息的反馈和投诉体系,使老人在权益损害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解除老人及家人的后顾之忧。

(三)关心老年人心理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