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性焦虑
性的操作焦虑
夫妻性生活中,不少丈夫出于种种原因而产生操作焦虑。
操作焦虑是性焦虑的一种,表现为过分关注自己或配偶的性表现,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由自在的、能够带来无穷乐趣的性体验中。
操作焦虑几乎是所有性功能障碍的普遍原因,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
消除操作焦虑的关键在于,医生必须使病人完全松弛和安定,让病人毫无心理负担投入到以体验性快感为主导的性生活中。
有时,简短的心理咨询就能够使病人将注意力从性的表现转移到性体验中去。
无言的责备何先生是因早泄来诊治的。
他在一个对外贸易的机构里工作。
他的第一次早泄发生在一年前。
那天他出国考察回来,一下飞机就给妻子挂电话,妻子在电话里欣喜地说,家里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他回家共进晚餐。
回到阔别一个月的家,何先生感到无限亲切。
小小的二人世界被妻子收拾得一尘不染,窗明几净。
厨房里妻子正专注地往汤里放盐。
何先生放下手中的行李,悄然走到妻子身后,妻子一回头,刚要张嘴说什么,却被丈夫的热吻堵住了。
何先生抱起妻子往卧室走去,妻子却挣脱他的双手把他推进了浴室,那里等待着他的是满满一池热水和干净的浴巾浴衣。
何先生脱去衣服却没有让妻子离开,他热烈地拥吻妻子并想做爱,可是他刚接触到妻子的肌肤,还来不及插入就射精了。
事后,妻子足足清洗了将近一小时,她一向就十分注意卫生,精液那特殊的气味使她从一开始就感厌恶,认为男人的精液就和女人的经血一样,都是十分肮脏的;因此,结婚后她形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做爱之后都十分认真地清洗下身,直到她认为完全没有一点气味为止。
今天,是结婚以来丈夫第一次把精液射到她的身体上,这使她在心理上感到极不舒服。
那晚,她没和丈夫一起进餐。
此事令何先生产生了负罪感,他一向极爱妻子并深知妻子的洁癖。
那天是他第一次强求做爱却发生了早泄,不仅没有让妻子得到欢愉反而弄脏了她的身体,这使他十分尴尬和内疚。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次做爱都精神紧张诚惶诚恐,担心再发生类似情况。
可是,何先生越怕,射精时间就越发控制不好,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何先生在潜意识里总想尽快结束性事。
聊一聊焦虑症
聊一聊焦虑症焦虑症是指在日常情况下,出现强烈、过度和持续的担忧和恐惧,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顶峰。
这种症状会干扰日常活动,难以控制。
常见的焦虑症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和分离焦虑障碍等。
持续性的强烈的心理担忧与恐惧是焦虑症的表现,特别是出现了强烈的紧张不安感,并且具有睡眠障碍以及心率增快等情况就要警惕是否为焦虑症了,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一旦患病需要格外关注,积极的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以下就对焦虑症的一些知识作一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焦虑症识别以及防治有所帮助。
1、什么是焦虑症?焦虑症亦被称作为焦虑性神经症,该疾病在神经症当中比较常见,主要的特征表现为患者具有焦虑情绪体验,在患病后患者会出现不由自主的紧张、担忧以及控制的坐立不安,出现一系列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表现,例如尿频、心悸、大量出汗以及手抖等,而这种情况与我们正常产生的焦虑情绪有明显不同,比如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程度更为严重,并且其焦虑的发生与客观事实和所处的环境之间严重不符,亦或是焦虑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那么这就是一种病理性焦虑,也就是焦虑症,这种焦虑情况对于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焦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会诱发抑郁症,最终可导致患者自伤甚至自杀,产生严重的后果。
2、焦虑症的发生与哪些原因有关?焦虑症的病因错综复杂,目前关于此疾病的确切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还无法充分明确,主要有身心两方面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在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比如生物因素方面该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特点,也就是存在家族焦虑症病史的人此疾病的患病概率会比其他人更高。
人的情绪是由大脑当中的情绪控制环路所进行控制的,其结构包含了前额叶、前扣带、杏仁核以及下丘脑等,如果上述结构或者是功能方面出现了障碍那么就可能引起焦虑障碍。
心理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内外部原因造成过度的精神紧张、压抑、担忧甚至恐惧时,此时如果不能采取恰当的防御措施便有可能引起焦虑症。
两性知识我国大学生性问题现状(二)(2024)
引言: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性问题也变得愈发复杂和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大学生性问题的现状,并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概述: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性问题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一方面,现代社会对性的认知不断深入,年轻人更加开放,性观念相对于过去的改变令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性并保持积极的性态度;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性信息,从而导致性问题的增加和多样化。
正文:一、大学生的性教育现状1.1性教育在我国大学中的地位:性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并不够重视,往往只是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存在,实际操作不足。
1.2性教育的障碍与困境:保守的性观念、家庭的封闭教育以及缺乏专业的性教育师资等,都成为限制大学生性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题2.1性别认同与性别焦虑: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存在困扰,以及社会对性别形象的带来的焦虑。
2.2性自卑与自尊心问题:大学生在性方面的经验不足和自身条件的不自信增加了性自卑的情绪,对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性行为与性传播问题3.1性行为的开放程度:大学生性行为的开放程度较高,性交易等非法行为屡禁不止。
3.2性传播疾病的蔓延:大学生在性行为中对于性传播疾病的防范意识普遍较低,导致性传播疾病的蔓延。
四、大学生性侵与性骚扰问题4.1性侵与性骚扰的定义:性侵和性骚扰的定义有待进一步明确,导致大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容易感到困惑。
4.2基于权力关系的性骚扰:大学生中存在基于权力关系的性骚扰,如教师对学生的性骚扰等。
五、大学生性健康与保护问题5.1性器官健康与保护:大学生对于性器官的健康保护意识普遍不足,容易导致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5.2性行为保护措施的普及:避孕措施和安全性行为的普及度不高,增加了性健康问题的风险。
结论:我国大学生性问题的现状呈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大学生性教育的力度,提升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意识,加强性传播疾病的宣传与防控,明确性侵与性骚扰的定义以及加强对性器官健康的保护和安全性行为的普及等措施。
孩子青春期现了性心理问题怎么办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第二个加速期。
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他们的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
同时性功能也开始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
虽然性发育逐渐成熟,但很多孩子的性心理却处于明显滞后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性困惑,或者性心理障碍。
出现问题时就需要心理疏导来及时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的性心理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呢?洛阳心理咨询根据长期以来接触到的青少年性心理个案,大致总结如下:1、严重手淫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手淫现象在青春期男孩子中存在比较普遍。
通过手淫释放一下性焦虑和性压力,原则上讲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有些青春期孩子手淫过度频繁,让自己陷入到内在心理冲突之中,一方面想手淫,另一方面却又害怕影响到身体健康,这样的冲突不仅不会减少手淫的次数,还会增加手淫的频率,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更重要的是有一大部分孩子手淫后,会产生懊悔、沮丧、羞耻、恐惧、焦虑和担心,这是最要命的,这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对孩子早晨极大的影响,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自卑心理严重,封闭自我,回避人际交往等,严重的出现抑郁、自杀自残、自闭现象。
2、性取向问题。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异性的探索与兴趣,比以往任何阶段都强烈,但你会发现一些孩子开始有喜欢同性的倾向。
在和他们交流中,他们会直言不讳的告诉你,他们是同性恋。
其实这个阶段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还不能完全说是同性恋。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3、性指向问题。
有些孩子不知道为啥,对异性的丝袜、裤头、内衣、内裤特别感兴趣,偷偷地藏匿这些物品,有些对异性的某一个身体部位有特别强烈的性兴奋,譬如乳房、大腿、脚等,甚至还有对同性的脚、腿有很强烈的性感觉。
4、性身份认同问题。
有些孩子不认同自己的性身份,讨厌自己的性别,内心强烈希望变性。
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1, 204–20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4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陈 坚 王东宇(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 350007)摘 要 存在焦虑是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是哲学、文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心理学领域,存在焦虑理论主要包括罗洛·梅的焦虑本体论,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及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理论等等。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量表测量法,但尚不成熟。
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与同一性地位的关系,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等等。
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概念研究的丰富、研究对象的拓宽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等。
关键词 存在焦虑;焦虑本体论;心理健康 分类号 R395; B84-0661 引言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车文博,2003)。
众所周知,人类对于焦虑的研究由来已久,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对焦虑下过定义。
但究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19世纪初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焦虑理论。
他从本体论角度认识焦虑,认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克尔凯郭尔,1844/2005);二是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提出的焦虑理论,包括“第一焦虑理论”和“第二焦虑理论”,即受压抑的力比多是焦虑的原因或自我是焦虑的原因。
这两种焦虑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者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研究奠定了基础,导致了霍妮、沙利文等人焦虑观的出现;前者则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焦虑理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这种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具有“本体论”性质,是人的本体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对于这类焦虑,美国首届“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席布根塔尔首次以“存在焦虑”予以定义,即“存在焦虑”是由人的生存境况决定的,它产生在人的本体论的被给予性(指人最根本的生活状况和条件)基础之上,是人在面对自身与世界的被给予性及其间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主观状态(杨鑫辉,2000)。
焦虑的反思者——再读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与风 险 的出 现 , 重 从 制 度性 方 面 对 风 险 社 会 理 论 着 进行 了剖 析并 做 出 了很 多 具有 积 极 性 的探 索 。吉登 斯认 为 , 这样 一个 “ 控 的世 界 ” 每 个人 都 如 同被 在 失 , “ 铁笼 ” 围蔽 般 处 在 各 种 风 险 之 中 , “ 控 的世 所 而 失
5 — 2
莫名 的 、 持续 的焦 虑 成 为 现 代 社 会 人 们 的一 个 基 本
特征 。
我 阐释 的角 度 解 析 了 自我 认 同 , 调 了 自我 所 具 有 强 的反 思性 和 能 动 性 特 征 , 通 过 他 人 对 我 们 的评 断 是
社会 价值 标 准的 碎 片化 。即 吉登 斯 认 为 的 与 时
述 自我认 同理论 。他睿 智地认 识到 了现代社会 已成为一个“ 失控 的世界 ” 。在这个世 界 中, 人们 处于“ 存在 性焦虑 ” 的 状 态。而这种 焦虑 又对人 们寻求“ 本体性安全” 造成 了种 种障碍。他认 为 , 主动 面对风 险与维护保护 壳是人们 重构本
体性安 全、 实现 自我认 同的有效途径 。虽然吉登斯 的 自我认 同理论 的鸟托邦 色彩显而 易见 , 但仍 具有建设 性 , 对我们
天覆 地 的变 化 , 机 与 风 险 的 凸现 也 前 所 未 有 。在 危 无 序 和断 裂 的 时 空 中 , 们 开 始 混 沌 了 , 不 清 过 人 分 去 、 在 和将 来 , 失 了 自我 , 现 迷 随之 而来 的 是 人 们 的 迷茫 与无 所 适 从 。 在 这 种 巨 大 的变 迁 中 , 们 的生 人
21 0 2年 5月
江苏 教育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
Ju a o i guIstt o d ct n ( oi cec ) o r l f a s ntue f u ai S cM Sine n Jn i E o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存在焦虑的关系研究
现 在投 入 和 将 来 投 入愿 望都 能 对 存 在 焦 虑 产 生 显 著 预 测 力 .但 现 在 投 入 的 负 向 预测 力 最 为 明显 。相 对 于 存 在 焦 虑
大学生的存在焦虑 与考试焦虑水平 显著相关 [ 6 1
收 稿 日期 :2 0 — 1 1 0 9 1- 7
对别人 负 责但又恐 惧 与别人 建立密 切关 系 .认为别
人与 自己存 在根本性 的 区别 .在工 作 中无 法投人[。 1 4 1
作 者 简 介 : 陈 坚 ,男 ,福 建 师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心 理 系博 士生 。E al lgnj ao.o e 。 m i eed@yhocm. :c n 王 东 宇 ,女 ,福 建 师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心 理 系副 教 授 。E ah w y 1 6 @ 1 3 e m。 m i d 9 4 6 .o
其 他 维 度 . 自我 同一 性 各 因 子 对无 意 义 与 空 虚 焦虑 的 预测 力 最 大 关键 词
分 类号
大 学 生 .存 在 焦 虑 . 自我 同一 性 。
G4 43
1 问题 提 出
存 在 焦虑 (x t t la xe )是 人 本 主义 心 e ie i n i y s na t
进 程 中 .人类 在面 I 临自身存 在 困境时 的一种 情绪 状 态 。它 具有 普 遍性 、根 本性 和 弥漫 性 。一 般 认 为 , 本 体论焦 虑体 现为个体 存在 受威 胁时 的反应 .表 现
为人的基 本价值 受到威 胁 时的反 应 .也 表 现为对 死
心理咨询与治疗期末考试重点
心理咨询与治疗期末考试重点一、心理防御机制: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超我有冲突时出现焦虑,自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付那些引起焦虑的威胁或危险,而它是运用防御机制来控制本我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轻焦虑。
二、精神分析理论:注重问题的过去,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幼儿期的精神创伤和痛苦体验造成的,幼儿期未能解决的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欲望是问题的根源,会在人生其他阶段以心理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分析来访者幼年经历,找到原因,通过顿悟,使来访者心理发生改变。
三、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显部分,是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部分。
四、前意识:是界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平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提醒可以进入意识,是可以招回到意识中的那部分经验和记忆。
五、潜意识(或无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招回的部分,但通过分析可以被揭示出来的,它们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包括个人原始的冲动和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六、整体性问题:第一个方面是人的整体性属性,人的身体和精神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意味着人是统一的、完整的。
第二个方面是人与环境构成了人—环境的统一体,也就是人和环境是相互依赖的。
格式塔治疗是整体性的,关注的是构成整体的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不是关注彼此孤立的部分。
个体的行为不是由外部或内部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做出选择的。
七、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不带价值判断地表达对人的基本尊重,接纳人有权产生自己的感受,对当事人的接纳与关怀是无条件的。
由此创造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转变自我概念的气氛,无论当事人当时的感受如何,治疗师都应予以理解,甚至是珍视。
八、靶行为:对患者自身心理,生理和环境进行分析,需要改进的问题行为中的具体目标。
九、厌恶治疗:是一种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当某种适应不良行为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时,当即给予一定程度的痛苦刺激,如电刺激、针刺、或催吐;经反复实施,适应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建立条件联系,从而消除目标行为。
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人生的意义与目的
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诞生的一种哲学流派,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关注人类生活的存在状态和个体自身的体验。
在存在主义的理念下,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一、人类的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者,拥有自主决策的能力,任何事物和环境都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个体通过自主决策和行动来定义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因此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是个体主观而独特的。
然而,个体的自由与责任是相互联系的。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孤独而无意义的,只有通过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个体才能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目的。
正是通过个体的责任与义务,人生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二、个体的存在焦虑存在主义者认为,个体在面对存在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焦虑和无力感。
人生的无常性、不确定性和终极的死亡都给个体带来了存在焦虑。
个体在感受到这种焦虑时,必须自觉地去面对它,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个体要通过真实地面对焦虑和无力感,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无常,才能够超越这种存在困境,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目的。
三、选择与道德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中,选择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个体通过自主决策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起道德责任。
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受限制的选择权,但选择权背后也伴随着应对后果的责任。
道德是存在主义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个体需要通过自主选择和承担责任来创造自己的道德秩序。
四、合理性与虚无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主观而独特的,没有固定的答案。
同时,存在主义也承认存在人生的虚无感和无意义。
然而,存在主义并不认为虚无是消极的。
虚无感本身也是存在的一部分,通过认识和面对虚无,个体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虚无感也促使个体更加珍惜当下,并强调个体应该通过自主决策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人生意义。
焦虑情绪对性生活的影响
焦虑情绪对性生活的影响性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然而,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却对人们的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焦虑情绪对性生活的影响,并提供一些缓解焦虑情绪的建议。
一、焦虑情绪如何影响性生活焦虑情绪的存在往往使人处于紧张、担忧和压力之中,从而使得人们的性生活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1.1 心理压力与性欲下降焦虑情绪常常与心理压力紧密相连,过高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性欲下降。
焦虑情绪不仅会让人失去对性行为的兴趣,还会使得人们难以达到性高潮,甚至影响到勃起或性交的过程。
1.2 完美主义与性自信心下降焦虑情绪常常伴随着完美主义的倾向,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性能力、体貌和性技巧有较高的要求。
然而,过高的要求往往使得人们对自己的性表现产生怀疑和不安,从而影响到性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
1.3 担忧与性交质量下降焦虑情绪使人们过度担忧性行为中的各种问题,例如避孕、性疾病传播等,从而影响到性交质量。
担忧不仅会使性行为变得紧张和不自然,还会增加性行为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性生活的满意度。
二、缓解焦虑情绪的建议为了改善焦虑情绪对性生活的影响,以下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情绪,提升性生活的质量。
2.1 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每个人对于放松的方式各有不同,可以通过运动、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
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帮助放松思绪,缓解身心压力。
2.2 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良好的沟通与信任是性生活顺利进行的基础。
通过与伴侣坦诚相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建立互信关系,能够减少焦虑情绪的发生,并提升性生活的满意度。
2.3 改变不切实际的期望放松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改变不切实际的期望,能够减轻焦虑情绪对性生活的负面影响。
注重享受性行为的过程,而非过度关注结果。
2.4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长期存在的焦虑情绪,寻求专业帮助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心理咨询师或性治疗师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人们解决焦虑情绪对性生活的困扰。
信任危机:大学生个体存在性焦虑的根源剖析
安全感 是个 体精 神状 态 正常 、 心理 健康 的重 要标 志之 一 。 具有 安全 感 的人 能感 到被认 同 、 被接 纳 , 在社 会交 往 中能 够获 得 能量 、 到温 暖 和热 情 , 验 到 自 感 体
一
、
大学生个体存 在性焦虑 的现象剖析
己是群体 中的一员 , 感到整个世界充满友善 、 仁慈 、 美 好, 自己的人生充满价值 , 愿意为 自己的理想努力奋
斗 , 他人 抱信 任 、 良 、 对 善 宽容 、 友好 、 热情 的态 度 。相 反 , 有 安全 感 的人 则 常 常感 到 被 拒绝 、 冷 落 和歧 没 被 视 , 到 孤独 、 感 被遗 弃 , 时常将 其 他 人视 为 是 功利 的 、 恶的、 自私 的 , 他 人抱有 信 任 、 慢 、 对 傲 不友 好 、 敌视 的 态 度 , 至 经常 感 到身 心 疲惫 、 经错 乱 、 恶 梦 , 甚 神 做 不 停地 为 自身安全 或 自己物 品 的安全 而躁动 不安 。 些 这 大学 生不 仅常 常感 到缺 乏安 全感 , 有个 别大 学生 还 还 具 有 明显 的强迫 症 特 征 , : 复做 同一件 事 情 并 无 如 反 多 大 意义 的事情 、 复病 态地 自责 、 感 到罪 恶 感 沉 反 总 重 、 分 的羞 怯 、 独 , 至 自杀 意 向明显 、 过 孤 甚 有多 次 自 杀幻 觉 出现等 等 。 ( ) 三 主观 幸福感 低 主观 幸福 感 主 要是 指 人们 在 对 其 自身 的生 活 状
在对 大学生 自杀 问题 的深度调 研 中 , 我们 发现 不 少大 学生存 在着 焦虑 、 抑郁 、 缺乏安 全 感 、 主观 幸福感 低、 自我矛 盾或 自我分 裂等 精神 或心 理 问题 。
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其特点是长期存在的、过度的、难以控制的焦虑和担忧。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和区分患者的症状,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该疾病。
首先,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患者必须持续感到过度的焦虑和担忧,且这种焦虑和担忧不受控制,持续时间至少为6个月。
其次,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神经紧张、烦躁、易激惹、肌肉紧张、注意力集中困难等。
另外,患者可能会出现对多种事件和活动的过度担忧,例如工作、家庭、健康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无缘无故的焦虑和担忧,甚至在没有明显的触发因素的情况下也会感到焦虑和担忧。
最后,这种焦虑和担忧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明显的困扰,影响其社交、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功能。
除了以上的主要诊断标准外,医生在诊断广泛性焦虑障碍时还需要排除其他焦虑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的可能。
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伴有其他身体疾病或药物滥用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焦虑症状的表现和诊断。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症状评估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此外,医生还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和生活状态,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准确地诊断和区分患者的症状,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摆脱焦虑的困扰,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因此,医生需要充分了解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抑郁症的五因素模型
在借鉴了精神分析文献中各种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五个关键领域的、关于抑郁的整合心理动力概念化模型。
这五个特征是:1、自恋的破碎基础不稳固的独立自我,对感知的或真实的丧失和拒绝感到高度敏感,导致较低的自尊水平,转而引发抑郁情感、存在性焦虑和对自恋受伤的反应性愤怒。
2、冲突的愤怒愤怒、指责和嫉妒指向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破坏,困惑于哪些是个体需要负责的,而哪些不是,朝向自我的愤怒及随后的抑郁情感。
3、严厉的超我以及内疚和羞耻的体验将感受和愿望视为坏的或错误的,怀疑爱是否能超过攻击,导致消极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批评,在某些个案中,混淆现实和幻想。
4、对自我或他人的期待是理想化或贬低较高的自我期待或对他人的理想化,往往突然转换成去理想化和贬低,导致失望,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愤怒,而后自尊降低。
5、对痛苦情感的性格防御使用特定的防御方式(如否认、投射、被动攻击和反向形成),导致抑郁增强(要么世界充满敌意,要么自我受到攻击),而分裂是对攻击的一种性格防御,使其无法以促进人格发展的方式得到整合。
抑郁症心理动力的、发展的和环境的因素:无意识冲突,尤其与愤怒和攻击有关;生存焦虑。
自恋的障碍和身份的丧失——从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常见的自恋敏感和过度关注,到更深层的、刚刚开始出现的自恋人格特征。
严厉的超我,包括极度痛苦的内疚或羞耻。
这往往潜藏于青春期抑郁之下;对自我和他人的理想化和诋毁。
这可能会形成一个不断失望与失去希望的循环,有可能导致绝望。
早期关系、丧失和关系性创伤带来的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和代际间丧失或创伤带来的影响;青少年期,俄狄浦斯冲突的重现与青春期开始萌生的性欲。
再次唤起了俄狄浦斯的议题,往往是更猛烈的方式,造成家庭和同伴关系的极大困惑,引发孤独感和失败感。
对所有这方面的防御,可能加剧了抑郁的症状。
“二元对立秩序”下的现代性症状-论文
“二元对立秩序”下的现代性症状- 论文关键字:存在自然理性世界逻辑目的手段秩序“臭名昭著的二重性”在其“现代性三部曲”之一的《现代性与矛盾性》中,齐格蒙特.鲍曼念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的密令,进入了现代性的密室。
沉吟片刻,他从里面拎出了这样的一件东西――现代性“同时产生出解药和毒药”的“臭名昭著的二重性”。
[1]据说,现在爱美的女士就被这种“二重性”牵着鼻子走。
她们为了美,经常擦化妆品;而化妆品导致皮肤病――于是为了让皮肤细嫩洁白,她们不得不去美容。
“毒药”和“解药”都产生于让自己的存在得以凸显的“美的渴望”。
现代性的“二重性”还可以在现代社会折射出其它诸多斑点。
比如核武器。
这个总让人感觉到头上好像悬着一把剑(就叫“撒旦之剑”吧)的东西无疑是“毒药”,可恰恰因为它是如此地让人心惊肉跳,拥有核武器的双方都克制着不敢再大打出手,继续玩一战、二战那样的英雄行为,因此它看起来居然成了惨酷的大国战争的“解药”(“毒药”的巨大风险是另一个问题)。
又比如市场经济。
它现在已几乎被公认为“解药”(说它是“毒药”的国家都已瓦解、变色、陷入困境,或已“改邪归正”),有赖于它,一个国家才有可能与“发达”、“富裕”,乃至一些人所说的“民主自由”联系在一起。
但它同时又是一种“毒药”:一切都变成了商品,包括人格;贫富悬殊,而这被视为只能归咎于谁也无力和有理由反抗的“市场法则”。
不用说,崇拜“自由市场”的世界也是一个原始丛林,游戏规则不变,但玩法变了。
想想有些荒谬:一边搞破坏,一边搞建设;一边搞建设,一边搞破坏—或者说搞建设的时候又是在搞破坏,搞破坏的时候又是在搞建设。
不把伊拉克打个稀巴烂,又何来喂饱美国一些公司的“战后重建”?鲍曼一语道破天机:解决问题的手段恰恰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现代人被这个“二重性”折磨得疲惫不堪,使现代生活成为一种危险的游戏。
既然无法斩断这个“二重性”,那么人们在“毒药-解药”、“解药-毒药”的逻辑循环中只能不断地扬弃既存状态,将问题推向未来。
中学生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焦虑是人类在特定情境中面对不确定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能使个体更加警觉和有所准备,以应对潜在的威胁。
但是,当持续存在的焦虑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发展时,就成为了一种问题。
中学生的焦虑普遍存在,可能由学习压力、成长难题、社交问题、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引起。
如何缓解和解决中学生焦虑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校、家庭、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我同一性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阶段,反映了个体对于自我认同的探索和建立过程。
人们需要经历不同的角色转换(如从孩子到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具有连贯性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
中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需要应对严格的学习要求和日益增长的社会期望,同时面临许多同龄人间关系的问题。
中学生的目标设置、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逐渐成型,这个过程中能否建立起正确的自我同一性,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和幸福感。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学生焦虑与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焦虑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1. 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中学生焦虑与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包括:(1)中学生焦虑水平的特点是什么?(2)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是什么?(3)中学生焦虑与自我同一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4)焦虑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机制是什么?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编制合适的问卷,收集中学生的焦虑和自我同一性数据,分析中学生焦虑和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2)实验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学生的焦虑进行干预,观察其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探究焦虑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机制。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预期成果:(1)了解中学生的焦虑水平和自我同一性的特点,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焦虑与隐匿性焦虑如何辨识和处理隐匿性焦虑
焦虑与隐匿性焦虑如何辨识和处理隐匿性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况,经常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而隐匿性焦虑则是一种不易被察觉和辨识的焦虑表现,它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往往只有细心观察和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察觉到。
本文将介绍焦虑和隐匿性焦虑的定义,探讨如何辨识和处理隐匿性焦虑。
一、焦虑与隐匿性焦虑的定义焦虑指的是一种与紧张、担忧和不安相关的情绪状态,它可以在面对挑战或压力时出现。
焦虑通常伴随着身体上的不适,如心慌、胸闷、失眠等。
隐匿性焦虑则是指那些倾向于掩盖或隐藏自己焦虑情绪的人们所经历的焦虑。
这种焦虑可能源于个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压力、恐惧、忧虑等,但他们往往不会向外界表达出来,导致他人无法准确察觉到他们的焦虑状态。
二、辨识隐匿性焦虑的迹象由于隐匿性焦虑并不容易被外界察觉,辨识这种焦虑的迹象需要更多的观察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可能表明存在隐匿性焦虑的迹象:1. 内心的痛苦和紧张:隐匿性焦虑的人往往在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紧张,但他们并不会展现出来,因此需要更加敏锐地观察。
2. 健康问题:隐匿性焦虑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失眠、压力过大引起的生理症状等。
3. 社交回避:隐匿性焦虑的人可能会有社交回避的倾向,他们害怕在社交场合中引起关注或暴露自己的焦虑情绪。
4. 完美主义倾向:隐匿性焦虑的人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不愿意让自己被他人看到脆弱的一面。
三、处理隐匿性焦虑的方法当我们发现自己或他人存在隐匿性焦虑时,以下方法可以帮助处理这种焦虑:1. 沟通与倾诉:鼓励隐匿性焦虑的人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思绪。
倾听和理解是理解他们内心痛苦的第一步。
2.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隐匿性焦虑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健康,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治疗师的帮助。
他们能够提供更为专业的辅导和治疗。
3. 接受自己的情绪:隐匿性焦虑往往是内心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进行抑制和隐藏的结果。
接受自己的情绪,并意识到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能够帮助减轻焦虑。
情境性焦虑
焦虑的四种“模样”生活中一些面临焦虑困扰的人通常都不完全符合临床对焦虑症的诊断。
临床诊断中,对焦虑障碍的判定有着非常具体的标准,但这些往往会使临床判断标准更为“严苛”。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焦虑症状和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差距性。
对此,基于咨询师的工作经历,我从符合现实生活角度建立了一个相对简单的焦虑分析模式。
此模式并非诊断类模型,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和认识不同类型的焦虑困扰。
01情境焦虑情境焦虑也称为状态焦虑,指因为特定情境引起的不安或焦虑状态。
例如,近两年对于新冠病毒的爆发,部分人群会感到强烈的担忧和不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面对生存和生活目标出现威胁时,感到焦虑是非常正常的。
事实上,在面临生存挑战时,极大部分的人都会对此感到焦虑。
进化生物学家认为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适当焦虑反而是有助于生存的。
然而,当焦虑情绪过分蔓延,或是在威胁消退后很长时间仍然存在,那么就要需要考虑以下其他焦虑类型,并采取措施加以干预和缓解。
02生理焦虑判断焦虑是由于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引起的,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咨询来辅助确定。
当出现坐立不安、经常抠指甲或头发、心跳加速、高血压等情况时,就需要考虑生理因素。
生理焦虑一般是由于神经递质或调节兴奋状态的激素失衡引起,例如GABA、血清素、甲状腺素等。
在某些情况下,神经递质或激素本身的失衡就会直接导致焦虑情绪,同时也会引起焦虑情绪加重,陷入恶性循环。
著名心理学家沙克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提出,高度唤醒的生理状态,如心率和血压升高可能会引发交感神经系统“战斗或逃跑”反应,引起焦虑的主观感受。
随后,持续、加剧的焦虑感会引发觉醒的进一步提升,从而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那么此时,就需要一些外在因素打破循环,对此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呼吸训练或冥想等放松训练,来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减缓或停止交感神经系统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缓解焦虑情绪。
03心理焦虑心理焦虑更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它多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当中。
焦虑:当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症候
作者: 肖伟胜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400715
出版物刊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3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当代中国;文化症候;价值焦虑;本体焦虑;道德焦虑;感性生存
摘要:孜孜以求追寻现代化梦想而迅速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当代社会,幽灵般无处不在的焦虑成了这一社会转型期最重要的文化症候与审美风尚之一。
如果从精神价值观念、社会形构、生活方式三个文化向度入手进行分析,当代社会有三种存在性焦虑形态:现代性“逐新”迷思引发的价值焦虑;全球化时代风险意识触发的本体焦虑;由炫耀性消费激发的道德焦虑。
这些焦虑相互裹挟缠绕,共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情绪漩流,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下千千万万普通男女日常鲜活的面容与感性生存方式。
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总1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1、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是个人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升学危机、性心理危机等。
这些危机是大学生生命中必要和重大的转折点,每一次发展性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阶梯。
2、境遇性危机。
境遇生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如交通事故、人质事件、突然的绝症或死亡、被人强暴、自然灾害等。
3、存在性危机。
存在性危机是指一些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是伴随重要的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的冲突和焦虑的危机。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端的恐惧——谈存在性焦虑
焦虑多半是有原因的,不管是担心明天的考试、拚业绩、还是因为家人生病,推根究底时,通常能找出一个或几个理由,让我们知道自己在紧张些什么。
但是,你也许有过一种经验:不知道为什么紧张,或者说,无缘无故地感到不舒服。
这是一种很难说的体验,也许是空虚、也许是彷徨、也许只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倘若我们仔细分析,也许能够找出一些征候出来,譬如你在担心一些早已被遗忘的事情,或者,你遇到了一些情境,回想起过去的痛苦经验。
这在弗罗依德式的精神分析中、或者是结构主义的家族治疗,都常常被提出。
但是,我们继续将这些问题推到极点,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焦虑竟然是没有来源的,换句话说:你也许可以用现在的诸事不顺、早年的家庭经验等等来解释目前的焦虑,但是终究有一些是我们无法解释的。
这些难以言喻,却又普遍存在的焦虑,在二十世纪前叶颇为盛行的哲学——存在主义当中,却能找到一些可能得答案,这些答案,后来也被纳入了心理治疗当中。
什么是存在性焦虑呢?我们得先谈谈什么是存在。
从古典的形上学来看,根据希腊三哲之一——亚里士多德等等的见解,存在是一种万物的根本,正因先有它,然后才有其它万物,用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件事物都不存在了,你还谈它个屁?先存在,才能谈它的本质;不存在,那你谈它的本质都是鬼扯。
鸡蛋存在,飞机存在,鸟兽存在,人类也存在。
这些都存在,所以才能被我们所讨论,试想,一个在两亿年前绝种、又没留下化石的细菌,如今不存在了,我们根本不会去讨论它。
所以,存在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思考对象的根本。
因为鸡蛋、飞机、鸟兽、人类都存在,所以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存在物。
但是在这么多种的存在物当中,有没有什么是不一样的呢?在启蒙运动以后、承继理性主义精神而推演开来的科学主义,多半秉持着分析性的思考概念,所以,存在物都是一样被分析、被讨论的。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末、齐克果等哲人出现后,人们开始注意到:人类这种存在物似乎不太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不一样在于人类会思考,人类具有可变性(也许动物也能思考,但至少我们不是动物,不必去关心他们能不能思考)。
套句存在主义的话:人类是先存在了,才开始找寻本质——你我都是先活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被生在这个地方,被这样的父母抚养,我们胡里胡涂就来到这个世界,先存在了,然后才开始找寻自己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透过学习与工作来界定自己。
在二十世纪初的存在哲学大师:海德格与沙特的著作中,我们看到了人们与生俱来的荒谬性:我们都是莫名其妙来到这个世界的。
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你为什么就是它?你为什么会有这个遗传?你为什么会活在这样的家庭?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个性?
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机缘?
没有一样是你我所知道的。
我们就像被人用丢的,丢到了这个世界。
即所谓的“被投掷性”。
但是,我们却往往不甘愿接受这样的命运。
所以,我们会不断努力,求学、工作、找寻另一半,这就是我们想克服万难,为自己的荒谬找寻一个答案——我们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能做到什么事。
用哲学术语来讲:我们被投掷到这个世界,然后,又不断将自己朝未来投掷出去。
一些算命师称前者为“命”,后者为“运”,也是类似的道理。
但是,日常的生活却有一种特性,就是透过媒体、日常经验,来让我们忘掉自己的这种使命。
记得小时候,我们对世界感到好奇,对自己感到好奇,我们会问:“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又将往哪里去?”但是慢慢长大,工作一忙,我们就忘了这些事情,我
们会接受于社会的安排,为了加薪而高兴,为了股票下跌而悲伤,我们慢慢忘掉了自己的本性。
在哲学里,我们便从「人」的角色,变成了「非人」。
我们跟社会的每一个份子一样,为了同样的事情高兴,为了同样的事情悲伤,没有个性,只有一样的脸孔。
但是,有一样东西会提醒我,阻止我们继续这样沉沦下去的——那就是死亡。
死亡是存有的毁灭。
正因为有死亡这档子事,我们不管愿不愿意,都得接受生命有限的观念。
尽管金钱可以买到万物、尽管任何事情都有人可以代劳,就是死亡这条路只能你自己去走,即使王永庆,也没有办法请别人替他死。
这时,我们就不能在沉沦于这个非人状态了,我们得觉醒起来,发现自己实在找不到存在的理由,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死亡逼迫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找到自己存在的本质——这就是存在的焦虑。
为了避免存在的焦虑,我们都会用很多方式来麻痹自己,像最常见的一句话:“不要想就好了嘛!”,以及饮酒、旅游、玩乐、上班等等,都是很普遍的方法,但可惜的是——谁不会去想?酒终究有醒的一刻,旅游终究得回来,上班终究有下班的一刻。
尤其,到了午夜梦回,或者深夜独处时,没有朋友,没有工作能够再分担你我的责任了,存在的焦虑就会再度出现,用个“存在与时间”一书中,颇富诗意的一句话“来自良心的呼唤”,这个良心就会呼唤着我们,叫我们惊觉时间之有限,我们得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们胡里胡涂地来到这个世界,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又即将胡里胡涂地离开这个世界。
为什么?
这就是存在的焦虑。
一种来无影,去无踪,只有在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才会在内心深处呼唤你的焦虑。
创伤与心理重建
南亚的大地震,对大多数人而言,无异是个梦魇,许多人在一夕之间就得面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不管是家园的残破,还是亲友的苦难,乃至自己也可能是灾难中的幸存者。
在这样的伤痛经验中,除了现实生活的安顿之外,如何协助自己或亲友调适心理的创伤,也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因为,在重大灾难事后,往往也是当事人需要面对漫长的痛苦的开始,如何以较具心理卫生的态度来帮自己或亲友渡过这段内心的旅程,是我们要学习的课题。
认识失落的经验
失落:生命的生离死别与伤痛,如亲人的去世、离婚、重大疾病、残障或其它不幸,若妳自己或亲友在此事件中蒙受重大伤痛损失,妳可以提醒自己以下的反应都是自然的,妳需要一些时间与勇气加上正确的态度与有效的支持去走过哀悼的历程。
面对失落可能的心理历程:
在听到坏消息的剎那,所产生的反应都是正常合理的,有人晕倒,有人出乎异常的冷静,有人涕泪纵横,若没有歇斯底里也不表示你不在乎,若是哭泣,也不表示你是个弱者。
其实在这沈痛的打击下,能流泪是件好事,以下几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至数年的功夫去疗伤止痛,了解这些过程将有助于处理你的悲伤。
震惊与麻木:茫然,难以接受这事实,想否认事实,堵住痛苦的感受,在受到打击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你真的不愿意去感觉与承认眼前的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
否认与退缩;渴望与追根究底:不断的问「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藉由着眼于「假如怎样」的想法企图挽回不幸或获得对事情的控制
醒悟与痛苦:想要事情有所不同的期望逐渐破灭,愤怒、绝望与沮丧起伏心中
适应与新生:接受失落的事实,把它整合进新的生活
一般对伤痛的误解:
1.你永远无法走出这样的阴影
2.只有时间会冲淡不幸,治疗一切
3.保持忙碌,悲伤自然过去
4.换个环境,避免触景伤情就可以
5.痛苦只能自己承担,没有人可以帮你
6.我的悲伤不算什么,别人还有更不幸的
7.我必须坚强,难过只会愈陷愈深,更难自拔
8.既然事情无法改变,难过也没有用
健康的态度:
1.妳可以藉由哭泣与支持走出阴影
2.只有妳愿意把不幸整合进入你的生活,愿意经历哀悼的过程,温地舔自己的伤口,就是走向疗愈之路
3.逃避只会延缓伤痛的复健
4.必要时改变环境或许有益,但仍须容许自己哀悼
5.公开说出你的悲伤或痛苦有助于疗愈。
或者妳可以寻求心理谘商悲伤治疗等的专业协助
6.妳的悲伤是重要的,真实的,需要你的疼惜
7.痛苦是自然的反应,流泪有助于哀伤的释放
8.难过与哭泣是走向心理康复的过程
如何协助亲友面对伤痛
若妳有亲友处于伤痛中妳可以
1.允许她说出对整个事件的描述
2.对亡者的各种感觉
3.支持与接受他表达情绪,允许他哭泣,甚至可以帮她说出她的心情,「妳一定很难接受」「妳很遗憾来不及…」
4.肢体的抚触与拥抱
5.协助他找到支持团体或有关的社会资源,必要时请心理谘商机构或精神科协助
认识创伤后压力征候反应
若妳亲身经历这次的恐怖经历,以下的反应是正常的,如果持续数周妳都处在这种困扰中,那么也可以寻求专业协助
1.脑海中反复上演灾难的画面,或持续的恶梦
2.持续地避开与创伤有关的刺激
3.持续的过渡警觉,显的亦怒,烦躁
4.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失神
5.消沈或沮丧感
压抑悲伤的代价与征兆
若我们无法与自身的痛苦接触,那这些冰冻的悲伤,会阻塞心理能量的自然流动,就像乌云满布的天空需要下雨才能与过天青,心中的阴霾需要眼泪的洗涤才能净化。
若是这样的自然历程被阻断则会有以下的征兆值得注意:
1.强迫性追念
2.木乃伊化:希望与死者有关的一切都维持不变
3.自残行为
4.幻象
5.劫后幸存的罪恶感
6.预期性的悲伤
7.转移作用的照顾:强迫性地照顾一些类似自己遭遇的人
8.突然的怒气
9.情感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