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解析
小石城山记文言文
小石城山记文言文【题解】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刂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2008-09-25 19:56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赏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赏析《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含解析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美字体赏美文唐代文儒柳宗元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
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
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求“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而其不少的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
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导读:一、《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二、《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三、《小石城山记》作者介绍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小石城山记》PPT
结构
本次演讲将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小石城山记》的背景 和作者的介绍,其次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最后是总结和感 悟。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让听众全面了解这篇文章的 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02
《小石城山记》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作者柳宗元的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 汉族,祖籍河东郡,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散 文家、诗人和思想家。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 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 柳”。
《小石城山记》的创作背景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创作的 一篇散文。
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至永州,期间他深入了解当地 的山水人文,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小石 城山记》便是其中之一。
《小石城山记》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01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 文学价值。
02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城山的奇特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叹
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贬谪期间的心境。
该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散
03
文的珍品之一。
03
《小石城山记》的内容解 析
《小石城山记》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通过对小石城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 不满和批判。
主题思想分析
作者通过对小石城山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出自然之美和生命力,表达了 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通过将小石城山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表达了对 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小石城山记》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写作手法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古文观止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下面一起来赏析下!【原文】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桥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
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
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
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
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
交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
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
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
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赏析】《小石城山记》也是“永州八记”之一。
小石城山位于永州城西北。
柳宗元以欣赏的目光描绘了小石城山的美好景致,同时借景抒情,慨叹美好的自然景物“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这些为景物鸣不平的语言,不正是为自己长期被贬荒远地区,不得施展政治才能而发出的愤激语吗?文章写景形象生动,有声有色,议论曲折有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展开全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③,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④,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⑥。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小石城山: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②西山: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潇水边。
径:一直。
黄茅岭:在今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垠(yin):边。
③睥睨(bini):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梁欐(li):屋梁。
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④箭:一种竹名,可作箭杆。
泛指竹子。
疏数:疏、密。
偃仰:俯仰,高低。
⑤中州: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文化发达地区。
夷狄:古时候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
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⑥其气之灵:指天地的灵秀之气。
古人认为它赋于人,就会造就伟大杰出的人物。
楚之南:战国时楚国的南部即今之湖南一带。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翻越黄茅岭下山,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去,沿路搜寻风景,没有发现什么景色; 另一条偏北向东去,不到四十丈远,山路中断了,被河水分开了,有一堆积石形成的小山横挡在边上。
上面的石头像城墙上的矮墙和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又突出了一座像土筑的小城堡,那里有一个像门一样的石洞。
朝里看很黑,投一块石头进去,咚咚地发出水响声,那水响声激扬清脆,许久才停止。
绕着它可以登上山,在顶上可以眺望很远,上面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出美好的树木和竹子,显得格外的奇特和坚实,它们长得有疏有密,高低适中,就像是有智慧的人安排布置在那里似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诗分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诗分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名句赏析】本文中写景的名句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这里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诗作对比】《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看见小石潭美景时喜悦的心情。
【诗作分析】这篇散文共计221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描写景物和寓含情感却恰到好处,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删减。
为什么小石城山会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呢?这当然是由小石城山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
试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有谁想到这里来呢?又有谁能和这小山产生心理共鸣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贬的柳宗元。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 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古诗小石城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小石城山记翻译赏析【小石城山记前言】《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堡坞(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ù),密。
堰(yàn),倒伏。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扩展阅读:柳宗元哲学思想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答: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检测: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Word含解析
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
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一)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回望那浮云遮望眼的长安,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在忧患之中渐渐沉淀成对当地百姓浓烈的爱。
于是,他用爱来承担浓重的忧愁,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他深谙边疆的百姓更苦,边境更需要发展。
几年的时间里,他在柳州做出了大量功绩。
他自己甘为愚人,任劳任怨,把忧愁留给自己,把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柳州的百姓。
一位教育家说: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一切才显得深刻。
我不得不说,因忧而生的爱更显得深沉。
因为那是饱含泪水的爱。
(选自中华考试网)(二)包容——柳宗元在永州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阳似血。
秋叶镀了一层金红,偶尔飘落一片,静寂无声。
失群的孤雁呜咽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地哀鸣。
单薄的长衫终难抵风中的些许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战,挺了挺身子。
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然。
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
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咬紧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怨恨!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永州。
荒蛮的永州,瘴疫猖獗,民风剽悍;阴险的政敌,不断监视,伺机发难。
怨恨,梦魇般纠葛在心头,日日夜夜,夜夜日日。
正值盛年的他,却早已须发斑白、形容枯槁、步履蹒跚,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
到永州的那天傍晚,他发现庭院一隅有株矮矮的菊,不禁自嘲地苦笑:自己就是这株墙角的菊——向前看,只一堵寂寞的高墙;向上看,唯一角狭小的天空。
《小石城山记 》解析
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 慰之词都不能代替或者抚平柳宗元心中最 真实的想法。那柳宗元相信什么呢?他心 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 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 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 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 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 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 州施展他的抱负。
垠 yí n 土堡 堡坞 wù
倘,或者
梁欐lì
疏数 cù 偃yǎn仰 傥tǎng 更gēng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两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一、景: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记叙和描写) 二、情: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慨(议论和抒情) 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 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 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 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 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 营养。
慈爱的老母的去世,对柳宗元是一大打击, 他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也是心中一道难以言 说的伤痛。以前在长安,他二十七岁那年,妻 子杨氏去世了。他没有再娶,却同一位坊间女 子有了感情,生下一个女儿,名叫和娘。由于 这位坊间女子身份特殊,他不便曝光两人的地 下恋情。所以私生女和娘长到五岁才认她为女 儿,他将和娘带到永州之后,和娘又在十岁时 夭折了! 丧妻、贬官、丧母又丧女。命运就是这样 接二连三地毫不手软地打击着柳宗元,这时候 他的身体差不多垮了,他自述“行则膝颤、坐 则髀痹”,差不多成了一个废人。
广东教育出版社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 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 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 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 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 区)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说:“中国 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 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 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 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 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 “永州八记”的问世。柳宗元的被贬, 实在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 大幸!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2
语文
唐宋散文选读
全 国 优 秀 出 版 社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广东教育出版社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 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 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 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 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 慰之词都不能代替或者抚平柳宗元心中最 真实的想法。那柳宗元相信什么呢?他心 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 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 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 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 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 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 州施展他的抱负。
为什么这么说呢?
柳宗元在被贬官期间,还创作了像 《捕蛇者说》、《三戒》等作品,表 现了柳宗元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 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小结:“是二者,余未信之”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欣赏山水, 安于现状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 南少人而多石。 永州本少人才, 甘于平庸 不甘平庸,要施展抱负 想摆脱现状
写作背景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 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 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除了写出了许多抒 发自己孤寂苦闷之情的诗歌(如《江雪》等)外,还 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等寓言、散文和史传 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 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 石”的“永州八记”。本文便是柳宗元“永州八记” 的最后一篇。
课文小结
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表面写景,实为言志,所以自然山水也是人文山水。
寄情山水的背后是……
实际上做了什么? 被贬——寄情山水—— 一直坚持在做什么?
【被贬柳州】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 话题?
“造物者的有无”。
再读理文思:
●小石山的景色,引发了作者对 “造物者之有无”问题的探讨,作者 最后是信其有,还是信其无?为什么?
品读第二段:
议论:造物者之有无?
久疑 诚有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 箭;其疏数偃仰, 类智者所施设也。
怪
果无乎?
愤
不为之中州,而列是 夷狄,更千百年不得 一售其伎,是固劳而 无用。
诗人登上山顶,所见何物?是满目“海
畔尖山”么?非也,乃是把把利剑!一把把 切割着他的寸寸愁肠。这样化虚为实的笔法, 不但把握住了胸中的“痛思”,而且把这痛思 成功地传达给了读者,使得读者仿佛也面临 利剑割肠的切肤之痛,通过这样的“同感”而 感受到诗人真切而沉痛的思乡之情。
痹” 【被贬永州】“行则膝颤、坐则髀bì
人对柳宗元的劝慰之词,那么这 两种劝慰之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不相信这两种说法?
【言外之意】
有的人说,造物者用这些美景来安慰像你(指 柳宗元)这样的人,言外之意就是,那么,你 就以欣赏山水度日吧,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也 无需终日愤愤不平,安于现状吧。 有的人说,永州这个地方的灵气,只合适造奇 石而非人才,所以永州少人才而多奇石,永州 人都是平凡人。言外之意是,永州本来就少人 才,朝廷不重视也是正常的,柳宗元无需再执 着于自己的抱负,像一个永州的普通人那样生 活下去吧,这是要柳宗元甘于平庸。
“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gǔ mǔ)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 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 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 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 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一、景: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记叙和描写) 1、作者是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 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2、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 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 门焉——山形之奇;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 激越,良久乃已——山洞之奇;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 数偃仰——山树之奇。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员外司马,是编制外不 得参与处理实际政务的闲官,一个“罪官”。 对于柳宗元的政绩来说,永州的十年对他来说 是一片空白。这不能怪柳宗元,因为统治者不 让他管事,不让从政,何谈政绩?这时候,柳 宗元个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悲惨不堪。 柳宗元远谪永州,和他一起上路的,还有 他六十七岁的母亲卢氏。柳宗元和家人到了永 州之后,连安身之地都没有,还是在一位和尚 的帮助下,寄宿在龙兴寺。卢氏年事已高,又 经过长途跋涉,再加上永州简陋的生活条件, 到永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柳宗元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 城)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 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805年,柳宗元积极参加 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失败, 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 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此后, 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 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 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
那么,作者写山石的用意何在呢? 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 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 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 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 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 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 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 题。
提示: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 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 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dá ) ,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 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 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 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 的。)
矣。”)
课文赏析:第二段
噫!吾疑造物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 无久矣。及是(到了这里),愈以为诚(确实)有。 又怪(意动用法,奇异)其不为(创造)之中州,而 (表转折,却)列(放置)是夷狄(偏僻荒远之地),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艺),是固劳 而无用。神者傥(倘,或者)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有人)曰:以慰夫贤而辱(形作动,屈辱,贬谪) 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故楚之南少(形作动,少出)人而多(形作动,多产) 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 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 愤懑之极。所以,“又怪其不为 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 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 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 愤懑之情。
小结:写石山之意图为何?
景秀却被 弃置荒地 借 象 物 征 喻 人
才高却被 放逐天涯
小石城山 柳宗元
●“是二者”有人认为这是两种
中国历史上,著名文人当中,是不是只有柳宗 元一人被贬过?还有哪些著名文人被贬?
柳宗元、苏轼、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 杜甫,欧阳修,张九龄,范仲淹等都被贬过。
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 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 州,乃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 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古人说: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确实是这样啊。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 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
慈爱的老母的去世,对柳宗元是一大打击, 他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也是心中一道难以言 说的伤痛。以前在长安,他二十七岁那年,妻 子杨氏去世了。他没有再娶,却同一位坊间女 子有了感情,生下一个女儿,名叫和娘。由于 这位坊间女子身份特殊,他不便曝光两人的地 下恋情。所以私生女和娘长到五岁才认她为女 儿,他将和娘带到永州之后,和娘又在十岁时 夭折了! 丧妻、贬官、丧母又丧女。命运就是这样 接二连三地毫不手软地打击着柳宗元,这时候 他的身体差不多垮了,他自述“行则膝颤、坐 则髀痹”,差不多成了一个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