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法律的尊严
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一)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习目标1.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懂得什么是法律。
2.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3.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4.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这部法律的实施是由_____来保证实现的。
A.普法宣传B.道德约束C.国家强制力D.自觉遵守1.C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 )A.未成年人与法律没有什么密切联系B.只要不违法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C.只要自己奉公守法,就与法律没有关系D.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公民生活离不开法律2. 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具有的保护作用的理解能力。
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未成年人,更需要学习法律知识。
同时,也不能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也不能认为只要自己奉公守法,就与法律没有关系,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3.以下图示是几个同学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 B. C. D. 3.B4.海南中院以受贿罪判处海南文昌原市委书记谢明中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对财产予以追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其中附加刑有 ( )A.死刑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C.没收个人全部财产D.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4. D 点拨: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结合题干背景材料,D 符违法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犯罪合题意及知识点要求,应入选5.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仍然执迷不悟,不思悔改,最终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进法律一、设计意图: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课时:1课时二、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事例“奥运会趣事”)第2届奥运会的撑竿跳高比赛,日本运动员富田把竹杆垂直竖立在横杆边,然后迅速地顺着撑竿两手交替地爬上竿顶,轻松地越过了横杆。
裁判员宣布此跳无效,原因是他没有进行助跑。
当富田了解到什么是助跑以后,就持竿慢跑了几步,把撑竿竖好后再一次重复了上述的动作……教师:这样的比赛成绩还算不算?假如体育比赛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此,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
那么,如果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思考: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多媒体展示“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学生回答: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也不能顺利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里起了维护畅通的作用。
教师: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指导1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七年级政治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1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一框题走进法律复习指导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所以,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
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33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打牌时与同学发生 矛盾,遂陆续杀死四名同学。给社会造成了重大危 害,也给自己、家人带来了恶果。
2004年3月16日凌晨,公安部通缉的重大杀人在逃 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中)被押进审讯室。3月15日晚, 经群众举报,公安部通缉的重大杀人在逃犯罪嫌疑人马 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被公安干警抓获。2004年2月23 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发现4名大学生被杀死在宿 舍内,当地公安机关经工作,认定作案人系该校生化学 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公安部于2月 24日发出A级通缉令,3月1日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 通缉令,号召人民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查 缉马加爵。 经初步审查,马加爵交代了因与4名被害 同学发生矛盾,为报复泄愤,于2月13日至15日先 后将4名同学杀害的犯罪过程。
3月16日,马 加爵在三亚看
守所里面对前
来采访的记者 痛哭流涕。
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到国家司法
的特殊保护。但是,犯罪对自己、对家 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 利。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 上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我年龄小与 犯罪无关、年龄小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 非常错误的。
二、加强自我防范
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与每
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青 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 事做起,预防违法小事做起,预防 违法犯罪。
老人们常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银”,俗 话也讲:“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 以灭身”,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 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 的合格的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 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要划清是非界限
我国有一部《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这部
感受法律的尊严3防患于未然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 犯罪法》(P97)
(1)制定本法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 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 制定的。
(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
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 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
课堂小结
防 患 于 未 然
巩固提升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 )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 远离违法犯罪 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 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在我们身边存在的 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 ) ①旷课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 读物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 该……( ) 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 ②维护法律的尊严 ③自觉依法自律 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 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行为表现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 具 传播淫秽读 物
毒害他人身心 影响身心健康,走 健康诱导犯罪 上违法犯罪道路
令父母担心
4、陈某的事例我们明白了什么?受 到什么启示?
• 很多犯罪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铸 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 到违法行为,从违法行为到犯 罪的轨迹。
二、加强自我防范
探究三: ★思考:加强自我防范可以从哪几方面着 手? 答: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 的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②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 观念,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做一 个有道德的人。 ③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 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自觉遵纪守法, 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谨慎交 友,防患于未然。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班级 姓名成绩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我国法律作为 的体现,通过规定和 ,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 、 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 违法行为,指违反 的行为;② 违法行为,指违法 的行为;③ 违法行为,指违反 的行为。
4.刑罚,又叫 、 ,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5.选择下列项目填表。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②在校学生 ③舆论、习惯和信念 ④自然形成 ⑤教育、行政的力量 ⑥全国适用 ⑦教育行政机关制定 ⑧普遍适用 ⑨国家强制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6.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 )。
A.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7.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8.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 )。
A.制定或认可 B.制定或实施C.广义或狭义D.习惯与执行 9.法律体现的是( )。
A.少数人的意志B.剥削阶级的意志C.统治阶级的意志D.广大人民的意志4分,共12分)10.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
A.道德谴责的行为不一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B.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C.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D.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意志C.无论国家制定法律,还是国家认可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D.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12.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B.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C.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D.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予以维护的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3.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14.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15.有人说,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唯一准则。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结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不论什 结论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不论什 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 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 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 ),都是违法行为 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 给社会造成危害, 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 制裁。 制裁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 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 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 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 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 社会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社会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 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 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 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 守法的好公民
我国民法通则 条规定, 第79条规定,拾 条规定 得遗失物, 得遗失物,应当 归还失主。 归还失主。
案例三: 岁的中学生赵某 岁的中学生赵某, 案例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 棱刮刀, 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 得赃款400 名小学生的财物, 棱刮刀 , 强夺 名小学生的财物 , 得赃款 多元。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 多元。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
2、对游某的处罚哪是主刑?哪是附加刑? 、对游某的处罚哪是主刑?哪是附加刑? 结论: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结论: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材料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 材料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 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理?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 告处罚 材料二:赖某好吃懒惰,游手好闲,经常到小卖部赊酒、 材料二:赖某好吃懒惰,游手好闲,经常到小卖部赊酒、烟等 物年底已累计200多元,店主人收帐,他扬言要钱没有,要命一 多元, 物年底已累计 多元 店主人收帐,他扬言要钱没有, 条,店主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其连本带息限期还清。 店主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其连本带息限期还清。 材料三: 岁学生王某手持匕首 抢夺三名小学生30元钱 岁学生王某手持匕首, 元钱, 材料三:16岁学生王某手持匕首,抢夺三名小学生 元钱,公安 机关将其抓获,人民法院认定王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机关将其抓获,人民法院认定王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1、三则材料中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三则材料中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材料一:行政违法行为; 材料二:民事违法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 材料三: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 触犯刑法 刑法 2、材料三中的违法行为具有怎样的特征? 、材料三中的违法行为具有怎样的特征? 应受刑罚处罚 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处罚
第七课《法不可违》案例
练习(一)
1、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 × ) 2、犯罪行为一定违法。( √ )
下列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D
犯罪
)
A
违法
犯罪
B
违法
C
违法
犯罪
D
违法
犯罪
请你判定下列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1、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 (民事违法行为) 2、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刑事违法行为) 3、父母不让子女上学,回家务农。 4、盗窃。 5、拒绝交纳税收。 6、侮辱他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人的争斗引来不少路人围观,致使该路口交通
堵塞,一片混乱。
断一断
1、乙、丙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 由各处以200元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2、乙因逆向骑车被交警罚款50元。
行政违法行为
3、经保修部门检查,乙的手表受损,价 值100元。
民事违法行为
4、经鉴定,乙多处受伤,脾脏破裂,右眼视网膜 脱落。
2010年4月14日,重庆市第五中 级人民法院对文强等人涉黑案进 行一审公开宣判,以受贿罪,包 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 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数 罪并罚,判处文强死刑,剥夺 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
人全部财产。
5月21日二审宣判,重庆市 高级人民法院依法驳回文强、 周晓亚、黄代强、赵利明、陈 涛等5人的上诉,维持一审法 院的判决。
都有其 行政违法 社会危 害性, 都违反 了法律, 民事违法 都要承 担相应 的法律 刑事违法 责任
断一断
某日下班时间,甲骑车经过某路口时与逆
向骑车的乙相撞,乙新买的手表也被撞坏。甲
政治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人教课标
3、青少年为什么要远离违法犯罪 ?
1、我们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到国家司法的特殊保护,但 是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 对社会,都有百害 而无一利。 2、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二、加强自我防范
打架
(一般违法 行为) 当达到聚众斗殴,多次参与, 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情节时
斗殴
(犯罪)
偷窃
(一般违法 行为)
达到偷窃数额较大或特别巨大 多次偷窃,盗窃金融机构,数 额巨大或盗窃文物情节严重的
盗窃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思考: 1、为何制定本法? 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
一、认清犯罪危害
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 ?
1.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道德水平高、法 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 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2. 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 难免会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可能违法, 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 的表现。
的一封信,以儿子的名义给父亲写一封 回信,写出真实想法。
课堂小结
防 患 于 未 然
认清犯 罪危害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 关系 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 要远离违法犯罪
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加强自 我防范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 容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相同点、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它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示?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初中政治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知识点练习十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初中政治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知识点练习十第1题【单选题】为了博取网民眼球,南通一女子在微博上散布有关禽流感的谣言,引起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该女子因虚构事实而受到警方治安处罚。
该女子的行为( )①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②是违法行为③危害了社会与他人,最终也自食其果④仅仅是不道德行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5岁的李强独自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他被两个穷凶极恶的歹徒截住,他们持刀威胁李强,让他把钱和手机都交出来。
李强看看周围,发现这个偏僻的地方没有其他人。
于是他将钱和手机都交给了歹徒。
歹徒扬长而去,李强很快报案,向警察说明了事件的经过和歹徒的特征。
你认为李强的表现是( )A、李强贪生怕死,助长了歹徒的嚣张气焰B、李强面对不法侵害采取了有效的自我保护C、李强应该不顾一切与歹徒搏斗,必要时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D、李强这种行为会使社会治安恶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2016年8月,山东接连发生电信诈骗学生案件。
除辛苦积攒的学费、生活费被骗尽,更有两个鲜活的年轻生命在悲愤交加中陨落。
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公民个人应该( )①不在网上购物,远离网络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电信诈骗③培养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和坚强意志④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隐私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刘某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一千万元;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最,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有( )A、有期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死刑C、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D、有期徒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初中生张某在长途客车上看到有小偷作案后,悄悄在手机上写下“你的钱包被偷了,小偷在车门处”几个字给失主和司机看,这一机智的做法最终使得小偷被抓,避免了损失。
政治七年级下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感受法律的尊严)人教课标
当时违规吗? 假如体育比赛当中
都是这种场景,那
会是一种什么样 子…… ?如何解
决?
1823年,在英格兰一所大学的一场足 球比赛中,一位队员,突然做出了一个惊 人的举动:他跳起来用手接住队友的传球, 直奔对方球门,把球扔了进去。双方对这 个进球是否有效争执不下,因为当时没有 规则可依。后来,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 题,英国足协制定了“不许用手触球和持 球跑动”的足球比赛规则,并成为全世界 通用的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在我国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它代表了谁的意志和利益? 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我国法律的阶级本质)
警察
法庭
军队
监狱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有本事你告我去,我爸是李刚” 。
最终 “官二代”李启铭依法受到了相应 的惩罚。这说明了法律对哪些人具有约束力?
法律对全体社会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法律对人们的言行具有规范作用 李启铭醉酒驾车,致一死一伤,交通肇事罪成 立,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年。
刑法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 车的,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 逐竞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严重威胁,情节恶劣的,处拘 役,并处罚金。 突出表现为: 法律规定我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行为。 另一个表现: 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
生活中的规则
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 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 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2020七年级政治感受法律的尊严典型例题及解题技巧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要点一:防患于未然【要点分析】人生就像窗外的天气,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雷雨、暴风。
要想在处处危机四伏的人生海洋中乘风破浪,航行到胜利光明的彼岸,就必须防患于未然,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不至于一败涂地。
防患于未然,是对突发危机的预先准备,是对未来各种情况的预测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中国有句成语,未雨绸缪,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智者避免灾祸的良方,是降低损失的最佳措施。
在危机四伏的社会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牢牢握住防患于未然这把钥匙,打开通向安全平稳的未来的大门,并把灾难和不幸挡在门外。
【典例1】七年级学生小胡沉迷于游戏机,一放学就到网吧打游戏,后来,干脆旷课打游戏,甚至整夜不回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性格变得寡言少语。
家长、班主任多次耐心教育,他却认为网吧就是让人打游戏的,它能开,我就能去,况且,我玩的内容都是变形金刚、魔幻城堡、三国等,没有不健康的。
阅读材料,请回答:(1)你认为小胡的想法对吗?为什么?(2)你爱打游戏吗?是否和小胡一样常去网吧打游戏?今后你该怎样做?(3)请你对网吧老板说几句话。
【参考答案】1)小胡的想法不对。
沉迷于网吧,而且还旷课玩游戏,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不符合《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规定,是一种违法行为。
(2)答案略。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即可)(3)我想对网吧老板说:“网吧老板,你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请你把未成年人当作你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完成学业期间,远离你的网吧,千万别钱迷了心窍,忘了国纪国法,要关心下一代,做守法公民。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命题思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基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贯穿着方方面面,它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规范着我们的社会行为。
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法律的尊严,以及如何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一、法律的尊严是什么?法律的尊严是指法律的权威和不可侵犯性。
它是法律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法律的尊严意味着每个人都要遵守法律,无论其社会地位或财富状况如何。
法律的尊严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公平正义的保障。
二、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2.1 培养法律意识要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
了解国家法律体系和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案例和法律新闻,增强法律意识,使自己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更加理性地选择和应对。
2.2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是感受法律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仅要遵守常规的法律法规,如交通规则、合同法等,还要尊重和维护人权、民主法治等基本法律原则。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公民责任,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2.3 受到法律保护时的感受当我们受到法律保护时,会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无论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还是在寻求公正与正义时,法律都将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当我们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或争取公平正义时,我们会对法律的尊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4 尊重法律职业人员法律职业人员是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帮助我们解决法律问题的专业人才。
在与法律职业人员打交道时,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权威和专业,相信他们的公正和正义。
通过与法律职业人员的接触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三、法律的尊严对社会的意义3.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的尊严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当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社会才能以秩序和谐的状态运行。
法律的尊严使得违法者必须为其行为负责,并受到法律制裁,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法不可违-示范教案
法不可违一、教学目标1.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2.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三、教学准备收集与课时内容密切相关的新闻热点事件(文本、图片、视频均可)、其他相关图片资源。
四、相关资源【课程引入】报假警违法吗;公交车打扰司机的行为案例;【知识解析】认识违法行为类别;椰子能随便偷摘吗;探究“凭本事借的钱”要不要还?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之中,当我们遇到紧急危险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例如火灾、纠纷等。
学生:拨打119、110教师:我们看看下的漫画情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上图片是资料“【课程引入】报假警违法吗?”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
)教师小结:报假警首先是一种违法行为,别看这两个简单的数字,但是意义重大,是无数需要帮助人的救命电话,当我们因为自己个人的“好玩”或者胡乱编造而拨打电话时,都会侵占这这些人的救命机会,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行为。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奉献社会,首先就要做一名守法的公民。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吸引学生的兴趣,对社会中“报假警”的违法行为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明确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争做守法公民。
讲授新课(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活动一:公交车打扰司机的行为提问:在公交车上的这种行为对吗?会造成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挖掘,结合当下的部分现实新闻加以引导,旨在引导得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无小事。
教师小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教师小结:在公交车上扰乱正常行驶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造成了重庆坠江事件等惨剧的发生,所以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
公民基本权利 公民基本权利 基本 人身权利
第 三 课
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最根本的、 最根本的、首要人身权
身 份 权
人 格 权
生命健康权
基础
人身自由权
基本保障
人
名誉权 肖像权 姓名权 隐私权
第 四 课
权
本节课需要复习的考点
的隐私。 的隐私。 (7)维护隐私权的方法:①没有被侵犯时: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 维护隐私权的方法: 没有被侵犯时: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 要 尊重 ; ③人与人之间要相互
要求: 参照答案,同桌互改,错 要求: 参照答案,同桌互改, 两道以内的视为过关。 两道以内的视为过关。
(1)在公民的人格权中,生命健康权居于首要地位。是公 在公民的人格权中,生命健康权居于首要地位。 在公民的人格权中 首要地位 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基础。 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2)人身自由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 人身自由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 人身自由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 权利的基本保障 基本保障。 权利的基本保障。 权利, (3)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 核心 权利,集中体现为 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 肖像权、 名誉权 、肖像权、 姓名权 、 隐私权 等。 (4)侵害名誉权的表现: 侮辱 、 诽谤 。 侵害名誉权的表现: 侵害名誉权的表现 (5) 侵害姓名权的表现: 盗用他人姓名 、冒用他人姓 侵害姓名权的表现: 名。 (6)尊重隐私的道德要求包括:①要树立隐私意识;②要 强 尊重隐私的道德要求包括 尊重隐私的道德要求包括: 要树立隐私意识;
事件背景: 事件背景:广州白云机 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 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 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 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 的脸上, 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 种施舍态度, 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 他的自尊,他说: 他的自尊,他说:宁可 饿死、 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 种施舍。 种施舍。
2012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感受法律的尊严
2012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感受法律的尊严 教材解析:七下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东肥城汶阳镇初级中学 明勇杰 【知识纵览⾼屋建瓴】 【攻坚克难学海导航】 1.法律的特征、作⽤及我国法律的本质,是本课的重点。
可以利⽤教材中出现的三幅照⽚直观的理解法律的三个特征。
要结合年度内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官名⼈受惩处等现实材料区分三个特征,并懂得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国家强制⼒来的保证实施。
对“法律的作⽤”,可以⽤教材中“舞迷夫妇”的案例加以理解。
2.“法不可违”是本课的难点。
知道违法⾏为的含义、犯罪⾏为的含义(判断标准)及刑罚的种类。
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判断是否犯罪。
3.“防患于未然”是本课的重点,是对青少年的践⾏要求。
从“怎么办”的⾓度,就“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这⼀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对策,特别是对青少年⾃⾝,可以联系“⾃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法制观念、提⾼道德素质”等知识点综合思考、分析。
本课由“⾛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了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犯罪等内容。
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引导学⽣逐步认识和理解,最终引领学⽣提⾼认识,引领践⾏。
本课知识较为抽象,要⽤好教材中创设的⼏个情景活动,并结合社会⽣活加深理解。
【命题预测把握⽅向】 分析这⼀课要搞清楚如下命题⾓度:法律的特征、作⽤;违法、犯罪、刑罚;犯罪的危害;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等。
预计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对本课的考查,将依托“三⿅”奶粉事件,⼀系列腐败分⼦受到法律制裁,未成年⼈违法犯罪等热点及部分漫画来命题。
【关注社会链接热点】 1.2008年12⽉1⽇,卫⽣部通报指出,截⾄11⽉27⽇,全国累计报告因⾷⽤三⿅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29万余⼈。
原三⿅集团董事长⽥⽂华被判⽆期,张⽟军、耿⾦平被判死刑,⾼俊杰被判死缓,张彦章、薛建忠被判⽆期。
九年级政治教案初三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
初三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复习方法】:学生自读教材,学生总结,老师点拨,讲练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二、复习课:(一)、出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通过复习应达到的程度:(二)、学生读书解决如下问题:1)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整体感知教材)2)老师出示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1.什么是法律?p8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1)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
(2)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3)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什么是违法行为?p93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 p93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6.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 p93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7.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p9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感受法律尊严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发表一篇关于“感受法律尊严”的演讲。
法律,是国家的基石,是社会的纽带,是公民的守护者。
它如同一把利剑,守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着人民的合法权益。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法律尊严的感受。
首先,法律尊严体现在它的权威性。
在我国,法律是国家的最高行为准则,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必须遵守法律。
法律尊严不容侵犯,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种权威性,使得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法律尊严体现在它的公正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你是贫富贵贱,无论你是权贵还是平民,法律都一视同仁。
在法律的框架下,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着相应的义务。
这种公正性,使得法律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
再次,法律尊严体现在它的严谨性。
法律是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才得以颁布实施的。
它严谨规范,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
在法律的指引下,人们可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遵守法律规定,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法律尊严还体现在它的严肃性。
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都必须严肃认真。
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种严肃性,使得法律具有极大的震慑力,有效遏制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如何感受法律尊严呢?首先,我们要尊重法律。
尊重法律,就是尊重国家的权威,尊重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自觉遵守法律,做到守法、用法、护法。
其次,我们要宣传法律。
通过多种渠道,向身边的人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
再次,我们要维护法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同时,我们要关心法律制度的完善,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们要践行法律。
将法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法律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础训练
C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在维 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 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 的平衡,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这部法律的实 施是由_____来保证实现的。 • A.普法宣传 B.道德约束 • C.国家强制力 D.自觉遵守
D
• 3、法律在日常生活的作用有哪些? • (1)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 义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 以制裁。 • (2)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 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 (3)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并通过 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 生活的有序与和谐。
A
• 5.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 ,但他仍然执迷不悟,不思悔改,最终因持刀抢 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一案例说明 • A.有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有可能走向违法犯 罪 • B.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 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 • D.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 害性
• 8.什么是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 (1)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 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 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 第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 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 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 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 守法的人; • 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抵制 不良心理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 要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不为”,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 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 参考答案: • (1)是。因为这伙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性,触犯了刑事法律,应受到刑事处罚。 • (2)远离犯罪,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远离 犯罪,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多考虑可能 引起的后果。
A
• 13.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严禁考试作弊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每位公 民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这是因为(不定项选择 ) • A.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 • B.要维护良好秩序,就必须限制人们的自由 • C.人们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 D.这些规定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16.据《重庆晚报》报道:今年16岁的小刚,父母在外地打 工,一直和外婆相依为命,去年2月份,为找点零花钱, 他经常给过往的一些小同学要钱;后来,发展到他与朋友 一起实施抢劫,被判处缓刑,随后成为南纪门街道的一名社 区矫正人员。与小刚一起在南纪门街道接受社区矫正的5 名未成年人,得到了陈律师赠送的学习用品和压岁钱。重 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重庆市共有60个乡镇 、社区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无一人脱管和重新犯罪。 • 阅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 (1)请对材料中小刚的行为进行分析。 • (2)材料中的小刚从找点零花钱到参与抢劫,这说明了 什么?
• 9.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 (1)刑罚 •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 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 (2)种类 • ①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 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 ②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应的刑罚方法,包括罚 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 4.什么是违法行为? •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 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 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 5.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 •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 • 6.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 •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 7.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断一断
11.某日下班时间,甲骑车经过某路口时与
逆向骑车的乙相撞,甲新ຫໍສະໝຸດ 的手提电脑也重重地跌落在地。甲乙发生争吵,正巧甲的儿子丙
下班经过,不问青红皂白上前重重地打了乙几
拳,当场把乙打倒在地,三人的争斗引来不少
路人围观,致使该路口交通堵塞,一片混乱。
断一断
1、甲、乙、丙三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 由各处以50元罚款。
BCD
• • • • •
14.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不定项选择) A.张某随地乱扔垃圾 B.刘某酒后驾车 C.赵某将他人打成重伤 D.韩某多次持刀抢劫
ACD
• 15.下列说法中,与“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 罪”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不定项选择)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B.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D.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课20140522
一、基础知识
• 1.什么是法律?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一 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 和利益的体现。
• • • •
2.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1)材料中的小刚经常向过往小同学要钱属于一 般违法行为;参与抢劫属于犯罪行为。 • (2)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 ,就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因此,我们只有防微杜 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 10.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和作用 是什么? • (1)目的: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 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 (2)作用: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 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 了明确的是非界线。
11.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违法犯罪?
行政违法行为
2、乙因逆向骑车被交警罚款50元。
行政违法行为
3、经保修部门检查,甲的手提电脑严重受损,价 值1万元。(乙)
民事违法行为
4、经鉴定,乙多处受伤,脾脏破裂,右眼视网膜 脱落。(丙)
刑事违法行为
• 12.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主要 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 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 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 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 死,造成直接财产损失2.5亿元。请问: • (1)这伙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 (2)我们青少年如何远离犯罪?
• • • • •
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未成年人与法律没有什么密切联系 B.只要不违法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 C.只要自己奉公守法,就与法律没有关系 D.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公民生活离不开法律
B
• 3.以下图示是几个同学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的理 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
B
C
D
D
• 4.海南中院以受贿罪判处海南文昌原市委书记谢 明中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 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判处有期徒刑3年,对财产予以追缴;两罪并罚决 定执行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中附加刑有 • A.死刑 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C.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 D.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