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指导1
中考政治复习方案课堂5分钟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new)

1.国家制定或认可 国家强制力 强制性 普遍约束力
2.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制裁或处理 模式、标准或方向 准绳 我们生活的“卫士” 国家生活的保障
3.法律规定的义务 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4.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 严重危害性 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 必然后果
5.法律 危害性 后果 法律责任 危害性 法律责任 不可逾越的鸿沟
6.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7.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主刑 附加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6.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是刑罚?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1)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罚的种类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主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附加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3.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法律可以将其分为哪几类?
第四单元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2)心理分析:小波从沉迷网络的泥潭中摆脱 出来,说明他具有哪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2分)
答案:具有:①自尊;②自强;③理智;④意 志坚强(自制力强);⑤不怕挫折;⑥善于调控 情绪等良好心理品质。)
3)爱的积累:运用七年级教材的有关知识,谈谈党和政 府对青少年深深的情、浓浓的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2分)
答案:①学校保护,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 身心健康;②社会保护,如营业性舞厅等不得允许未成 年人进入;③司法保护,如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 件;④家庭保护,如强调父母要履行抚养未成年子女的 义务;等。
为作斗争,遇事不怯弱,以免让坏人为所 欲为;(2分)③求助于老师、家长或学校; (2分)④向有关部门反映或向法院告状。 (2分)
17、答案:(1)小石头的话不对。(1分)公民 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 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要遵守法 律和网络规则等。(2分,每点1分)
2、识记学案46---47页1---10题。把题目 标在书上。10分中
达标反馈
1、完成导学案49-51页的选择题。 2、完成14、D 4 B 5 C 6 C 7 D 8 C 9 A 10 C 11C 12D 13B
14、1)特别关注:小渡如果继续沉迷网络,可 能会给他带来哪些负面影响?(1分)
4)学会自护:在校园里,如果遇到意外险情,你会怎样 应对呢?(1分)
答案:①保持冷静,不慌乱;②及时报告老师;③及时 报警,及时求助;④有组织有秩序地避开险情;⑤运用 智慧,妥善处置;等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课

A.有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有可能走向违 法犯罪 B.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 D.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 危害性 ( A )
7.某工厂违规向洞庭湖排放超标污 水,市环保局立即责令该厂停业整 顿,并处罚款一万元。该厂的行为 属于( ) A.犯罪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 ( C )
5.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表现在( ) ①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②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制裁或处 ③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 的保障 ④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A.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 D )
6.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
3.下列最能体现出法律最主要特征 的是 A.捡到银行卡冒领存款被人民法院 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 B.城管执法人员上门调查邻里因房 屋翻新所产生的纠纷 C.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 询周活动开幕 D.农业部补贴苹果套装关键技术示 范项目 ( A )
4. 2009年9月8日,因无证醉驾造成重大人员 伤亡的孙伟铭,被四川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 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从此案中 可以看出 ①孙伟铭触犯了刑法 ②违法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法律具有强制性 ④一般违法行为也要受到法律制裁 A. ② ③ B. ①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 D )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 活会出现那些问题或有什么不便?
法治社会对公民有哪些要求: 学法、知法,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法制观念;守法、用法,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 利;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 行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和他 人的利益。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精选3篇)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精选3篇)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篇1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复习指导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丢面子的事?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3、填写P93页的表格:情景对社会的危害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相对较轻行政管理法规应受到行政制裁行政违法二相对较轻民事法律法规应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违法三比较严重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刑事违法4、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

主备人:施和平审核人:
复习
目标
了解我们身边的规则;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懂得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说明犯罪的危害,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做到防微杜渐。
情景2: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苏某起诉后,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否则赔偿损失350元。
情景3:中学生赵某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财物,得赃款400多元。法院判定赵某犯有抢劫罪,判处了赵某有期徒刑。
按照你的理解,将下列选项分别填入表格。
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
6、“违法及犯罪,犯罪及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检测
点评
小结
教后
反思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法律体现的是()
A.少数人的意志B.剥削阶级的意志
C.统治阶级的意志D.广大人民的意志
4、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
5、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型
一
二
三
读完这三则案例,你有什么感想?
生交流解答,
师归纳总结
检测
反馈
1、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
七感受法律尊严复习课件(七年级人教版思品)

7.据《重庆晚报》报道:今年16岁的小刚,父母在外地打工,一 直和外婆相依为命,去年2月份,为找点零花钱,他经常给过往的 一些小同学要钱;后来,发展到他与朋友一起实施抢劫,被判处 缓刑,随后成为南纪门街道的一名社区矫正人员。与小刚一起在南 纪门街道接受社区矫正的5名未成年人,得到了陈律师赠送的学习 用品和压岁钱。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重庆市共 有60个乡镇、社区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无一人脱管和重新犯罪。 阅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请对材料中小刚的行为进行分析。
(4)谈谈这次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知道犯罪的含义、特征、应该承担的法律责 任的年龄,以及远离犯罪应该了解的法律知识;学会在以后的学习、 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D
5.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仍然执 迷不悟,不思悔改,最终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 徒刑3年。这一案例说明( ) A.有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 B.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 D.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6.下列说法中,与“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蕴含的道 理一致的是( )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B.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学习法律,拒绝犯罪”;“知法懂法,远离犯罪”; “明辨是非,预防犯罪” 等。
(2)请你写出本次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黑板报、墙报、开展法律课堂、法律知识竞赛、“我与法” 征文大赛等
初三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

初三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复习方法】:学生自读教材,学生总结,老师点拨,讲练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二、复习:(一)、出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明确本节学习通过复习应达到的程度:(二)、学生读书解决如下问题:)本节的知识体系(整体感知教材)2)老师出示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什么是法律?P8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
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9.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P9刑罚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种类①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典型例题及解题技巧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要点一:防患于未然【要点分析】人生就像窗外的天气,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雷雨、暴风。
要想在处处危机四伏的人生海洋中乘风破浪,航行到胜利光明的彼岸,就必须防患于未然,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不至于一败涂地。
防患于未然,是对突发危机的预先准备,是对未来各种情况的预测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中国有句成语,未雨绸缪,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智者避免灾祸的良方,是降低损失的最佳措施。
在危机四伏的社会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牢牢握住防患于未然这把钥匙,打开通向安全平稳的未来的大门,并把灾难和不幸挡在门外。
【典例1】七年级学生小胡沉迷于游戏机,一放学就到网吧打游戏,后来,干脆旷课打游戏,甚至整夜不回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性格变得寡言少语。
家长、班主任多次耐心教育,他却认为网吧就是让人打游戏的,它能开,我就能去,况且,我玩的内容都是变形金刚、魔幻城堡、三国等,没有不健康的。
阅读材料,请回答:(1)你认为小胡的想法对吗?为什么?(2)你爱打游戏吗?是否和小胡一样常去网吧打游戏?今后你该怎样做?(3)请你对网吧老板说几句话。
【参考答案】1)小胡的想法不对。
沉迷于网吧,而且还旷课玩游戏,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不符合《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规定,是一种违法行为。
(2)答案略。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即可)(3)我想对网吧老板说:“网吧老板,你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请你把未成年人当作你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完成学业期间,远离你的网吧,千万别钱迷了心窍,忘了国纪国法,要关心下一代,做守法公民。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命题思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提纲【考点点击与提示】1.知道社会生活中规则的种类。
2.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
3.了解违法的含义,类别。
4.理解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5.理解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6.懂得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7.知道路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8. 知道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
9.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
10.知道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两部法律。
[练一练]一.填空1.法律是由()制定或认可,法律靠()保证实施,法律对()具有普遍约束力。
2.()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根据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和()。
4.()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5.()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6.()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7.()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性8.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包括( )和( )两大类。
9.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事罚,包括()()()()()。
10.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主要方法,包括()()()三种。
二.选择(每题只有一个答案)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作用的是()A.小王买的鞋有质量问题,在消协的作用下,商场给予退货B.李某经常有手机向张某发送侮辱性短信,被法院判决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C.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吸毒违法,贩毒有罪。
D.李某的不正当收入被没收。
2.某公安机关在抓获15周岁犯罪嫌疑人王某时,不开警车,不着警服,不扩大知情面。
这体现了()A.对未成年犯罪的宽容和理解 B.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 C.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 D.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3.近年来国家严打酒后驾驶,市民张明在深度醉酒状态下驾车,造成5死4伤的严重后果,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说明()A.酒后驾车是严重违法行为 B.凡是违法行为必然是违反刑法的行为C.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违法犯罪的武器D. 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导致犯罪4.13岁的小丽刚读完小学六年级,就被继夫送到一家理发店当学徒。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1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课时走近法律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2.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3.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4.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某某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X。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X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4.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5.理解法律与其他规则的区别,理解法律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的三个特征。
教学方法事例归纳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收集我们生活中与规则、法律有关的事例,并对事例进行分析。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材料收集情况,并对学生收集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直接指导。
〔新课导入〕1986年6月,市李某想进民族文化宫观看电子展览,可他没有入场券,也没有工作证。
当工作人员拦着检查时,他随口诌了几句“日语”,企图蒙混过关。
结果因为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1986年10月,青工徐某给长辛店消防队打报警:“长辛店某居民院着火了,请你们快来救火。
”消防队员驾着4辆消防车,火速感到现场。
结果没着火,是假火警。
搞恶作剧的徐某终于被公安局查出来。
由于徐某慌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被公安机关给予了拘留处罚。
教师总结: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讲授新课)一、我们身边的规则活动一:无规矩不成方圆两名同学上台。
一名用圆规和角尺画方和圆,另一名不用任何工具。
台下的学生比较所画的结果,得出结论:无规矩不成方圆活动二:展示图片,感受规则的作用这个现象对你有何启示?教师总结: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初三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

初三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一、法律的定义及作用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法律的尊严是指法律在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和不可侵犯性。
二、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司法解释等。
其中,宪法是最高法律,司法解释是指解释法律的文件。
三、法律的特点1.法律的普遍性:法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人民,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等。
2.法律的规范性: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强制力强。
3.法律的公平性: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4.法律的稳定性: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会频繁变化。
四、尊重法律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的权益法律的存在和实施,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例如,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民法保护了人民的财产权益。
尊重法律,就是尊重人民的权益。
2. 维护社会的秩序法律制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例如,刑法对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犯罪者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尊重法律,就是维护社会的秩序。
3. 促进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例如,经济法规范了市场经济的运行,保护了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尊重法律,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
五、感受法律的尊严1. 法律不分人法律没有任何区别对待,它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等。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法律是底线法律是不容侵犯的底线,任何人都不能违法乱纪,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的尊严需要每个人都能自觉地遵守。
3. 法律是保护伞法律的存在保障了人民的权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享受到法律所给予的保护。
4. 法律需要学习要感受到法律的尊严,我们需要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七课复习

.2、漫画赏析
启迪感悟
漫画中的孩子从第一次撒谎到第一次 杀人,这一系列转变给我们哪些警示? (至少4点)
(1)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 一个演变过程。(2)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 改正,任其发展,容易导致犯罪。(3)知 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情。(4)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5)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6)自 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 (7)我们青少年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防 微杜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李某从被警告处分到被判处有期 徒刑7年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
(3)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 逾越的鸿沟,一个人有了不良行为, 如果不及时改正就很有可能走上违法 犯罪的道路。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 于未然,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 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努力把自 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
一、知识要点:
1、什么是规则?P84 2、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分为哪几类?P85 3、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是什么?P85 4、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87-88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法律?P88 6、什么是违法行为?它可以分为哪几类?P91 7、什么是犯罪?它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P93 8、什么是主刑?什么是附加刑?他们各有哪几种? P94 9、我们青少年怎样加强自我防范?P98
二、例题分析:
1、李某在校读书时是个“打架大王”,屡次违 反学校规章制度,虽然校长和班主任经常对他 进行教育,但他仍不悔改。一天,他乘公共汽 车回家时,售票员请他买票,他竟出言不逊, 说什么“老子没钱,你敢怎么样”。售票员不 让他走,他便动手打了售票员两拳。后来,公 安部门给予他罚款并将情况通知所在学校,学 校结合李某的一贯表现,给予他警告处分,但 李某不仅不接受教训,反而对售票员怀恨在心, 伺机报复。毕业后的一天,李某纠集了几个人, 在一僻静处将售票员殴打致残后逃之夭夭。后 被逮捕归案,人民法院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 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7年。 (1)李某的行为中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 是犯罪行为?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政治七年级《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提纲.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政治教案七年级《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提纲七年级《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提纲第一框走近法律1、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p86守规则的重要性: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2、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p86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3、法律具备哪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p87(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法律在生活中有何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为什么生活离不开法律?)p89——90(1)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
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5、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法律意识?p90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6、社会道德、学生守则、国家法律三种行为规范的区别。
行为规范如何产生适用范围或对象靠什么发挥作用社会道德自然形成全国适用舆论、习惯、信念学生守则教育行政机关制定在校学生教育、行政力量国家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普遍适用国家强制力第二框法不可违。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案

1.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再审做出判决,判处刘涌死刑,立即执行。
这—案例表明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B.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C.犯罪是一种一般违法行为。
D.犯罪是应受刑罚是罚的行为。
2.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自己的子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告诫我们()A。
小错误也是犯罪。
B.小错误不断,有错不改,就可能铸成大错。
C。
违法必然导致犯罪。
D。
违法与犯罪有严格的界限。
3。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在校中学生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小李见义勇为。
C.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刑。
D.12月4日被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
4.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①《未成年人保护法》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④《教育法》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5.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A.它们都是违法行为。
B.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C.它们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D.它们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
6.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
下列同学的做法中,属于法律严禁的行为是()①李华追求穿名牌衣服。
②王东移动公路上的指示牌。
③赵歉携带危险品乘火车。
④姚林将果皮丢在草坪上。
A.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7.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A.凡是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B.凡是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凡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D。
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②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③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一) 导学课件

合作探究
2.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主要的特征 是【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准则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D.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2.解析:此题要求回答的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若对教 材熟悉,可以直接选出答案。还可以用比较法在四个选项中 进行比较,看哪项是最主要的。法律与道德比较,它是一种 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的约束力,可以说 四项都是法律的特征,但只有B才是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 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的其他特征就无法表现 和落实,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答案】 B
合作探究
1.解析:我们之所以要遵守道德和法律, 是因为二者都是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A项 说法错误,只有法律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 遍约束力;B项表述错误,只有法律是由国家立 法机关制定的;D项说法错误,只有道德是靠舆 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来维持的。答案为C。 【答案】 C 【名师提醒】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二者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来源于道德,道德靠 人们自觉自愿地履行,没有强制性;法律靠国 家强制力去执行,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 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道德是靠舆论、习惯和信 念的力量来维持的,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 定的。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合作探究
5.【杭州卷】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足球假 赌黑案于2012年2月18日进行一审公开宣判, 足协高官张某和杨某分别被判处十二年和十年 零六个月的有期徒刑。商贩黄某在地震后哄抬 物价,高价出售商品,被工商部门依据相关行 政法规吊销营业执照,并处罚款。上述案例共 同体现了法律具有的特征是【 】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法律是惩罚犯罪的有力武器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刑罚当 罚性
九年级政治教案初三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

初三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复习方法】:学生自读教材,学生总结,老师点拨,讲练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二、复习课:(一)、出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通过复习应达到的程度:(二)、学生读书解决如下问题:1)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整体感知教材)2)老师出示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1.什么是法律?p8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1)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
(2)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3)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什么是违法行为?p93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 p93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6.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 p93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7.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p9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1
第一框题走进法律复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所以,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
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4、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其含义是什么?
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即道德、纪律规章和法律。
①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②纪律规章是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根据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利益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的,在局部范围内适用的准则。
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5、填写课本88页中的表格:……
规则种类
产生
调整范围
实现手段
道德
自然形成
普遍适用
舆论、习惯、信念
中学生守则
教育行政部门
在校学生
教育行政力量
法律
国家制定或认可
全国适用
国家强制力
6、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
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第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而道德则会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7、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小郑的烦恼”:法律维护了小郑的什么权利,要求其邻里承担了什么义务?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将会怎样?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办?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假如我是小郑,我会先与这对舞迷妇夫交涉。
如果无效,再请求有关执法部门干预此事,让这对夫妇不再噪音扰民。
在这儿,法律维护了小郑的环境权益,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学习、休息是很难正常地进行的,邻居们也很难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
假如没有法律,现代社会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8、现代社会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为什么?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有时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要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9、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要求学生找一找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0、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9页漫画。
回答问题:
①你能说出两幅漫画涉及的相关法律吗?②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