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一)

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一)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习目标1.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懂得什么是法律。

2.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3.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4.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这部法律的实施是由_____来保证实现的。

A.普法宣传B.道德约束C.国家强制力D.自觉遵守1.C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 )A.未成年人与法律没有什么密切联系B.只要不违法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C.只要自己奉公守法,就与法律没有关系D.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公民生活离不开法律2. 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具有的保护作用的理解能力。

法和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未成年人,更需要学习法律知识。

同时,也不能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就不用与法律打交道;也不能认为只要自己奉公守法,就与法律没有关系,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3.以下图示是几个同学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 B. C. D. 3.B4.海南中院以受贿罪判处海南文昌原市委书记谢明中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对财产予以追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其中附加刑有 ( )A.死刑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C.没收个人全部财产D.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4. D 点拨: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结合题干背景材料,D 符违法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犯罪合题意及知识点要求,应入选5.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仍然执迷不悟,不思悔改,最终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指导1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指导1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七年级政治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1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一框题走进法律复习指导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所以,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

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学生回答) 导入:那么我们应怎样预防违法犯罪,防范于未然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第一课时 走近法律 一、导入新课:利用导言中的案例导入新课。 二、新科探究: 口述教学目标与出示自学思考题: 1、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 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 3、 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4、 法律有哪些作用?
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主学习课本第 86 至 90 页的内容,教师巡视并指导自学。 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指名发言,教师加以总结归纳并板书主要内容: 思考题 1:社会是有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 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思考题 4:法律的作用:①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结合课本 88 页的小郑案 例及 89 页的相关链接加以分析归纳)②法律具有保护作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结合 89 页的两个维权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一些维权实例加以分析归纳) 三、课堂练习:
《广东学导练》中的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学法、 守法、用法是我们应有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 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五、课堂作业:
《广东学导练》中选择题。
第二课时 法不可违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 91 页的小勤案例导入新课,问:一个要强的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这样 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 要了解什么事违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新课探究: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结合课本 86 页的两幅形 成鲜明对比的交通图片加以分析归纳。)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范于未然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范于未然

二、加强自我防范
打架
(一般违法 行为)
当达到聚众斗殴,多次参与, 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情节时
斗殴
(犯罪)
偷窃
(一般违法 行为)
达到偷窃数额较大或特别巨大 多次偷窃,盗窃金融机构,数
额巨大或盗窃文物情节严重的
盗窃罪
(犯罪)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请看案例
青年刘某在校读书期间就和社会上一些不务正业 的人混在一起,经常帮人打架,被称为”小打手”。他 虽然受过学校纪律处分,仍不思悔改。
自我观察 青少年违法犯罪十大征兆
6.对遵守纪律、要求进步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和打击, 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迹或不法行为的人,把反社会的 人格或行为当作是“勇敢”的表现; 7.原本养成的生活规律出现变化,如从早起变成睡懒觉, 从注意卫生变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肮脏,或一反常 态地特别喜欢梳妆打扮; 8.道德品质起了变化,如从诚实变成爱撒谎,从谦虚变成 傲慢,从斯文变成野蛮,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 粗野,或在家长、老师面前循规蹈矩,而背后却胡作非为; 9.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或与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结 交,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 10.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 惯,如抽烟喝酒等。
对自己的危害: 浪费青春,葬送自己的未来,并且最终受
到法律的惩罚,甚至失去人身自由。
思考
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 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 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 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 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罪、抢 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题《》教学设计广州市南海中学 罗卓妍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第一目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第二目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第一目: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第二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教学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2、依据新课改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分享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方法】1.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案例、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二框第一目:复习。

提问“我们可以违法吗?”引出课题:第二框 法不可违一、 谁都不能违法(板书)书本p91小勤的故事 提问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小组活动:阅读p91-92情景,填写p93表格2、违法行为的含义(板书)提问:怎样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提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的分类(板书)提问:是否只有三个分类?(提示:违宪行为)1、 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板书)练习(学评p77 第8题)、小结第二框第二目: 复习第一目的内容 ,概括刑事违法行为特征2、 犯罪的含义(板书) 设问:如何界定“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轻或重”?结合p92例二例三3、 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结合案例填写:p94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的比较刑罚的种类回应“法不可违” 阅读p96“开玩笑”回应题目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学反思】对第四单元的教学反思:1、一些法律知识较抽象,虽然是要求“了解”,但其实很多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想知道的、有疑问的,如“主刑”和“附加刑”。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结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不论什 结论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不论什 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 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 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 ),都是违法行为 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 给社会造成危害, 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 制裁。 制裁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 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 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 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 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 社会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社会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 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 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 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 守法的好公民
我国民法通则 条规定, 第79条规定,拾 条规定 得遗失物, 得遗失物,应当 归还失主。 归还失主。
案例三: 岁的中学生赵某 岁的中学生赵某, 案例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 棱刮刀, 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 得赃款400 名小学生的财物, 棱刮刀 , 强夺 名小学生的财物 , 得赃款 多元。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 多元。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
2、对游某的处罚哪是主刑?哪是附加刑? 、对游某的处罚哪是主刑?哪是附加刑? 结论: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结论: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材料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 材料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 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理?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 告处罚 材料二:赖某好吃懒惰,游手好闲,经常到小卖部赊酒、 材料二:赖某好吃懒惰,游手好闲,经常到小卖部赊酒、烟等 物年底已累计200多元,店主人收帐,他扬言要钱没有,要命一 多元, 物年底已累计 多元 店主人收帐,他扬言要钱没有, 条,店主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其连本带息限期还清。 店主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其连本带息限期还清。 材料三: 岁学生王某手持匕首 抢夺三名小学生30元钱 岁学生王某手持匕首, 元钱, 材料三:16岁学生王某手持匕首,抢夺三名小学生 元钱,公安 机关将其抓获,人民法院认定王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机关将其抓获,人民法院认定王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1、三则材料中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三则材料中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材料一:行政违法行为; 材料二:民事违法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 材料三: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 触犯刑法 刑法 2、材料三中的违法行为具有怎样的特征? 、材料三中的违法行为具有怎样的特征? 应受刑罚处罚 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处罚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 第一框题 “走近法律”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 第一框题 “走近法律”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七年级政治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导入单元教学: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行为规范,二者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学习、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遵守法律,依法行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那么,我们青少年都能自觉地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吗?同学们,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规则、法律的认识和态度有偏差,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强,容易受环境影响,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种种不良诱惑和非法侵害,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有些偏差。

不是吗?有多少未成年人因为不知法、不懂法,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多少未成年人因为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不强,而遭受种种不良诱惑的引诱、误入歧途!有多少未成年人因为缺乏较强自我保护能力,在非法侵害行为面前而不知所措、无能为力!正是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材才编排了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的教学内容。

那么,什么是法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为什么必须遵守而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呢?我们又应该怎样预防自己走向违法犯罪和防范他人的非法侵害呢?作为未成年人,我国法律又对我们做了哪些保护性的规定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应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呢?这些就是我们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将要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思想品德: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1)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教

思想品德: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1)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教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单元计划及教案教学目标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X,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X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某某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了解一般某某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某某犯罪。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某某犯罪行为作斗争。

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某某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1、.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2、怎样预防某某。

3、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4、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教学难点1、怎样预防某某。

2、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共计五课时。

走近法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各种规则,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X;让学生理解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X作用和保护作用。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则和法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规X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有一位中学生,酷爱计算机编程,一天,他正在为自己的黑客行为沾沾自喜时,警察却把他带走了。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要懂法、守法和护法,绝不能做某某的事。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法不可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法不可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法不可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特征
(4)我国刑罚的种类
2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法不可违
请同学们看材料。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基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贯穿着方方面面,它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规范着我们的社会行为。

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法律的尊严,以及如何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一、法律的尊严是什么?法律的尊严是指法律的权威和不可侵犯性。

它是法律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法律的尊严意味着每个人都要遵守法律,无论其社会地位或财富状况如何。

法律的尊严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公平正义的保障。

二、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2.1 培养法律意识要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

了解国家法律体系和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案例和法律新闻,增强法律意识,使自己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更加理性地选择和应对。

2.2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是感受法律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仅要遵守常规的法律法规,如交通规则、合同法等,还要尊重和维护人权、民主法治等基本法律原则。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公民责任,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2.3 受到法律保护时的感受当我们受到法律保护时,会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无论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还是在寻求公正与正义时,法律都将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当我们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或争取公平正义时,我们会对法律的尊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4 尊重法律职业人员法律职业人员是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帮助我们解决法律问题的专业人才。

在与法律职业人员打交道时,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权威和专业,相信他们的公正和正义。

通过与法律职业人员的接触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法律的存在和作用。

三、法律的尊严对社会的意义3.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的尊严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当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社会才能以秩序和谐的状态运行。

法律的尊严使得违法者必须为其行为负责,并受到法律制裁,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感受法律的尊严。

2.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

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感受法律的尊严。

难点: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依法办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吗?2.法律的特征(1)讲解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国家强制力、明确性、稳定性等特点。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

3.法律的作用(1)讲解法律的作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

(2)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感受法律尊严(1)讲解法律尊严:法律尊严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等方面。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

5.尊重和维护法律(1)讲解尊重和维护法律的重要性:尊重和维护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2)讨论:如何尊重和维护法律,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6.依法办事(1)讲解依法办事的意义:依法办事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依法办事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依法办事,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2)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观念,为构建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四、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写一篇心得体会。

2.收集有关法律尊严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和尊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法律的特征、作用,以及尊重和维护法律、依法办事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新乡市中考满分作文-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法不可违课件人教版

新乡市中考满分作文-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法不可违课件人教版

温馨提示: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一
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一 般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 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 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 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 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 一个合格的公民。
•阅读课本P96事例思考:他们说的对吗?
都有其 行政违法 社会危 害性, 都违反 了法律, 民事违法 都要承 担相应 的法律 刑事违法 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
(根据其违反的 法律) 刑事违法行为
违宪行为
根据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情况,可以将违法行 为分为: (P93)
违法情节较轻,社会危害较 小,称之为一般违法行为。
不论什么原因,开玩 我不过是 笑也好,无意识也好, 只要触犯了法律,就 开个玩笑呀, 是违法行为;是不可 这也犯法吗? 原谅的都要受到法律 的制裁
他是无意之中 违法的,原 谅他吧。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拒绝,严格要求自己, 依法律己,依法办事,自觉 遵纪守法,做守法、知法、 用法的好公民。
2010年4月14日,重庆市第五中 级人民法院对文强等人涉黑案进 行一审公开宣判,以受贿罪,包 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 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数 罪并罚,判处文强死刑,剥夺 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
人全部财产。
5月21日二审宣判,重庆市 高级人民法院依法驳回文强、 周晓亚、黄代强、赵利明、陈 涛等5人的上诉,维持一审法 院的判决。
犯罪基 本特征 刑事违法性(触犯刑法)
(P94)
社会危害性(严重)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受刑罚处罚) 必然结果
4、刑罚就是刑法吗?
刑法的含义:刑法是以国 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 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 种刑罚的法律。(划书 P94第一自然段) 刑法的作用:我国刑法是 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划书P94第一自然段)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课件

看书P91,完成以下表格
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情景 对社会的 违反的 承担的法 违法 律责任 危害程度 法律 类别
J较轻 A行政法 D行政 制裁 B民法 E民事 责任 F刑事 处罚 行政违法 共同点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一 行政违 法行为 二 民事违 法行为 三 刑事违 法行为
J较轻
严重 违法 行为
K严重 C刑法
情景一:
小聪、小明兄弟俩骑车上学,路上小明捡了一只苹果手机, 想一想自己没有手机,今天运气好,自己碰上了,于是决定 将苹果手机占为己有。行至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 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聪想上学就要迟到了, 又要被班主任批评,于是他就叫小明一起闯了红灯。 请思考: (1)小明、小聪兄弟两人在路上做了什么? (2)小明、小聪兄弟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有法律依据 吗? (3)预测一下他们的结局.
第七课 感受法律尊严
第二框 法不可违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又如 何区别? 3.什么是刑法? 4.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 5.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1.(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凡不履行( ),或者作出( ),都是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 )、( )和( )。 4.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 )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就是违反( )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 )的行 为。 5.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后果:( )。 6.( )和( )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称为 ( )违法行为。 7.( )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 )行为。 8.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 )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 ( )的法律。 9.我国( )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进法律一、设计意图: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课时:1课时二、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事例“奥运会趣事”)第2届奥运会的撑竿跳高比赛,日本运动员富田把竹杆垂直竖立在横杆边,然后迅速地顺着撑竿两手交替地爬上竿顶,轻松地越过了横杆。

裁判员宣布此跳无效,原因是他没有进行助跑。

当富田了解到什么是助跑以后,就持竿慢跑了几步,把撑竿竖好后再一次重复了上述的动作……教师:这样的比赛成绩还算不算?假如体育比赛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此,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

那么,如果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思考: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多媒体展示“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学生回答: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也不能顺利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里起了维护畅通的作用。

教师: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规则。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请同学们以“我的一天”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规则。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所说的规则进行归类呢?学生回答: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教师:(学生活动:“对号入座”)试做比较,并将下面的备选内容填入空格内。

1、国家立法机关制定2、在校学生3、舆论、习惯、信念4、自然形成5、教育、行政力量6、全国适用7、教育行政机关制定8、普遍适用9、国家强制力教师:因此,我们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那么,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那里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影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学生回答:因为和纪律、道德相比,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创制形式)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丛实施来看)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纪律、法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学生活动:“请你断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8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1、舞迷夫妇的行为对吗?为什么?2、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舞迷夫妇的行为?3、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4、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学生回答:1、不对,因为他们的行为扰乱了他人的生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2、执法部门依照我国有关法律阻止了他们的侵权行为。

3、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我们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它体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

教师: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1、法律的规范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

(多媒体展示法律条文)《刑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做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卫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法律条文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学生回答:保护作用。

2、法律的保护作用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课后延伸:(创意天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一下我们的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提示: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漫画、歌曲、诗歌等)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法不可违一、设计意图: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课时:1课时二、板书设计:[新课导入]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那么,什么是违法哪?2、学生探究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①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②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教师归纳分析: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

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

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

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4、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1、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学生划书)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3、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教师归纳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