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科学理论汇总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综合研究区域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居环 境等,力图找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3 城市 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抓住整体性。
4 社区(邻里) 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中间层。
5 建筑 为“遮风雨”而建造的庇护所。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五个统筹”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储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五个统筹”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的 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 导原则。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我们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 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 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五大层次:
——全球 ——国家和区域 ——城市 ——社区(邻里) ——建筑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1 全球
研究人居环境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特 别要把眼光放在直接影响全球的共同重大问题上。如考虑 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抓住重点问题,寻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科体系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通过城市
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
三者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及共同研究如科学地进
行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场地规划,共同
2.4.1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管理)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 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各个方面, 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而不象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 社会学那样, 只是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人居环境是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吴良镛是主要倡导和理论发起人,在1993年提出发展“人居环境学”;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人居环境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可以分为“五大系统”。
在规模层次上可以分为五大层次。
(参看下图: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综合性;集约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居环境科学是:(大)科学+(大)艺术;
•人居环境科学以建筑·地景·规划为核心。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以上内容参考《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部分【一】)
1、人类聚居的定义与组成
(6)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经验 ➢经验实证 ➢抽象理论得出理论假设 ➢把理论假设进行实际验证 ➢反馈并进行理论修正
2、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1)人类聚居静态分析 ①聚居的数量和种类 1960年全球共有1409.22万个人类聚居,29.6亿人。 ➢乡村型聚居:92200个,占地35%,13.35亿人 基本特征: 基本类型: ➢城市型聚居:1400万个,占地65%,16.25亿人 基本特征: 基本类型: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聚居的定义与组成 (1)什么是人类聚居? ——————道萨迪亚斯
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是人类为了自身生活而是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人类聚居实际上指我们的生活系统。 ➢人类聚居的广义定义,人类聚居是人类为自身所做出的地域安排,是 人类活动的结果, 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为人类聚居 而行动》
人居 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开课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任课教师: 刘 杰
周莹 张世富
LOREM IPSUM DOLOR
1
人居环境
2
城乡规划
3
建筑学
城乡规划 Urban & Rural Planning
主讲教师: 张世富
雅各宾时期:重点是第三阶级和城市贫苦手工业和工业者 ①改善城市交通,增辟几条交通干到; ②开放城市基础基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③提出建筑应该追求简单,体现“建筑就像平民的道德一样单纯的”原则。
人居环境与科学导论
心 理
人 居 环 境 与 科 学
认知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行为学 社会学 哲学 逻辑学 宗教学 伦理学 历史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 治安学 火灾勘测学 经济犯罪侦查 消防措施 法学
哲 学
设计规划
历 史
平衡持续
建设技术
环境管理学 人类生态学
公 安
造型学 色彩学 人体工程学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环境管理学 文化人类学 社区空间规划 与设计 统计研究方法 人类聚居学 经济地理学 城市规划
人 居 环 境
人 群 活 动 人 类 聚 居
社会性
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同的生活需 求 分工协作的需要 合理组织各种生活空间的需要
4. 居住系统
人类、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其艺术特征
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
人居环境研究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如何安排公共空地(公共空间)和所有 其他非建筑物及类似用途的空间
水质科学与技术 交通安全 建筑设施与智能技术 给排水工程 土木工程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桥梁制造技术 自动化技术
法 知识产权学 学 监狱学
仍有大量学科 综合应用
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
1.人居环境的萌芽(19世纪末至二战前期)
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后,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寻求生活,这样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但是面临人口 的压力,许多的问题开始涌现,其中最基本的人们的居住环境开始受到了挑战,污染的河流和空气, 拥挤的交通等等。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Ebenezer Howard(霍华德),Patrick Geddes(盖迪斯),Lewis Mumford(芒福德)
商业、航海业、 工业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因素 成长与发展 中世纪城市结构 无法满足需求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统筹城乡发展
RURAL I NTEGRA TED PL ANNI NG, DE VEL OPI NG HUMAN SE L TT EMENT AND YUNF U
县 域 主体 功 能 扩 展 实 现 城 乡 协 调 发 展 实施 美 好
意识地将人居环境科学运 用于实践 ,并归纳到 美
【 章 编 号 】 1 2 2 文 ∞ —1 9 3
(01 0 ~O 0 2 1 O3 ~O3 2)
好 环境 与 和谐 社会 共 同 缔造 ”这一 主 题 上 ,很 有价 值 。希 望 云浮 在探 索 发展 模式 上 不 断创 新 创 造 经
球金融危机 、气候变化、环境危机 、能源问题 )与
曙光 。近现代的学科发展史表明,理论是因特定历
史发展时期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理论又会与实践
结合 而 发 展并 指 导 实践 。云 浮 实验 的意 义 在 于 它有
发展 统筹 区域 发展 、统筹经济 和社会发展 、统 筹人与 自然和 谐发展 、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 等 五个统 筹 推进经济 建设 、政治建设 、文 化建设 、社会 建设 四位一体 协调发展 探索 理想 人居环境模式实现 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
1 云浮市统筹发展规划 的实践成果
研 讨 会 对 人 居 环 境 科 学 在 云 浮 的 实 验 进 行 了审 视 ,从 2 1 年 6 在 云 浮 召 开 了 转 变 发 展 00 月 方 式 ,建 设 人 居 环 境 研 讨 会 ,达 成 了 云 浮 共 识 ” 以来 ,云 浮市 坚 持 统 筹 兼 顾 ,实 现 统 筹 城 乡
第3章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3)子系统的种类繁多,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种。所 以是“复杂的”。 ----- 钱学森
3.3 对外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3.3.1 融贯的综合研究
融贯学科 从外围学科中有重点的抓住与建筑学有关部分,
加以融会贯通。 更为自觉地融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地、 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人居环境问题。
3.2.2 系统思想与复杂复杂性科学
3.2.2.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1)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的物质的交换、能量的 交换和信息的交换由于有这些交换所以是“开放的” 2)如果子系统很多并有层次结构,它们之间关联关系又 很复杂,这就是“复杂巨系统” 3)组成这类复杂巨系统的子系统数量非常大成亿、上 百亿、千亿而且子系统的种类很多并且有层次结构子系 统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因此称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3.2.2 系统思想与复杂复杂性科学
3.2.2.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存在于自然界、人自身以 及人类社会.只不过以前人们没有能从这样的观 点去认识并研究这类问题 。 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开放的、巨的、复杂的、 多层次的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简化为若干方面,并抓住问题要害。
3.3对外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3.3.4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进一步概括融会,综合集成,探取综合可行的结论;
进而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3.4.1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人居环境科学名词解释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它涵盖了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装修等多个领域,旨在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性。
以下是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指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住宅、道路、公园、绿化等各项设施的布局和设计。
它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舒适、安全、便利和环保的居住环境。
2.住宅与居住区规划:指对住宅和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包括住宅的类型、布局、空间分配、配套设施等。
它的目标是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
3.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对建筑物的设计,包括建筑物的外观、结构、功能、材料等。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美观性、实用性和环保性。
4.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的布局、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等。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5.景观规划与设计:指对自然和人工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公园、花园、街道景观等。
景观规划需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6.室内设计与装修:指对室内的设计和装修,包括室内的空间布局、家具陈设、色彩搭配等。
室内设计需要考虑到室内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7.环境心理学与行为学:指研究人类在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居住环境。
8.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指研究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绿色建筑强调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则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9.地域文化与特色建筑:指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特色建筑的规划和设计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
人类聚居学概说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道萨迪斯
建筑师们关心的仅仅是建 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形状,
( C.A.Doxiaodis )针对 很少考虑人们在建筑中是
当时居住环境的恶化形势 否生活满意,工作只涉及
以及严重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中心区的纪念碑式的
阐明了两点认识:
建筑和有钱人的住宅
• 虽然道萨迪斯当时的提 议很有价值,但当时的 人们仍未意识到人类聚 居问题的严重性。即使 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 代有过两次国际性的人
居活动,但真正引起
人们的重视是在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的
巴西会议之后的事 情。
7.2 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 人类聚居的定义 • 人类聚居的分类 • 人类聚居的组成 • 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 • 人类聚居的属性
• 人类聚居主 要是指包括 乡村、集镇、 城市等在内 的人类生活 环境。
• 人类聚居学认为人类聚居 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 自然界(Nature) • 人(Man) • 社会(Society) • 建筑物(Shells) • 联系网络(Network)
• 人类聚居学研究上述五项要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每年举行一次台劳斯讨论会,直到1972年才停止.
• 1965年,在第三次台劳斯会议期间,倡议成立了世界人类聚 居学会(World Society of Ekistics).这对扩大人
类聚居学的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 1975年6月28日,在希腊病逝.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 1936-1951: 第一个阶段.作为一名城市 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先后在希腊的规 划建设部门担任各种行政负责工作.
• 50年代:第二个阶段,主要从事城市规划 和居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9章 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Page 3
9.1 聚居的基本原理
聚居的定理即聚居的自然法则。 三部分: 有关聚居发展的定理(定理1-20); 涉及聚居的内部平衡问题(定理21-25); 关于聚居的实体空间特性的定理(定理26-54)。
Page 4
9.1.1 有关发展的定理
产生(定理1-6) 发展(定理7-14) 衰亡(定理15-20)
Page 9
9.2 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
13 14 15 16 17 18 行动自由 行动的能力 安全 人的交往 人的交往 创造性
Page 10
9.2.2 人类聚居的评价及其标准
基本依据——五项原则(如表9-1) 不同层次的空间评价时,考虑每个层次聚居的特 点和对人的影响程度:
宏观上——同各种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要求相适应,同现 代的交通工具相适应,应当体现迅捷、高效的特点。 微观上——城市应该是亲切地、宜人的,在越接近人的层 次上越需要具有人的尺度。
Page 18
9.4 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
城市的理想模式——一个静态的细胞和动态的整 体结构的综合体,即在微观上每一部分都是静止 的、稳定的,在宏观上整个城市呈动态发展。 静态细胞——居住社区,规模不超过5万人„„ 动态发展——“动态城市结构”,即城市及其中 心区沿一条预先确定的轴自由扩展
Page 24
9.6 在生态学上的探索
道氏关注人类聚居同全球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问 题。 对待环境问题要防患于未然。 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是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 人类无节制的扩大生产规模。 人类要做的是引导生态方面的变化。
Page 25
在70年代,人类面临两个最大的危险: 人类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土地是有限度的、是不会 增加的。 人类缺乏从大的区域的规模直到从全球生态系统 来考虑问题,采取正确的行动能力。
人居环境科学参考文献
人居环境科学参考文献“人居环境”理论是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而城市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其规划设计在这些年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如果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创造一个绝佳的人居环境,那么就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人居环境”理论的内涵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
“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
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
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
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人居环境学导论
人居环境学导论人居环境学: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人居环境的构成: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自然系统:自然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
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类居住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人的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铁路;以及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
支撑系统是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河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的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即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讲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15个单元。
人居环境学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
(67)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里、社会、经济、交通等。
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学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城市人居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
3.地理位置:指某一实体,包括社会实体如区域联盟、国家、城市、村落等和自然实体如山脉、河流、湖泊、盆地等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
4.裂点理论:指由交通干道连接起来的两个城市中间,会出现一个断裂点,断裂点上最容易产生新的城市。
5.城市气候:指城市人居环境对大区域范围的气候条件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小地域的特殊气候现象。
6.自然资源:指作为生产原料和布局场所的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是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
7.特区城市:指改革开放后,我国为引进技术、外资、先进管理经验而制定的,以城市为依托、专门从事特殊类型经济活动的新型城市。
8.科学城:指近年来兴起的以大学或研究机构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全按照规划理论建设起来的新型城市。
9.首都城市:具有单纯政治中心职能的城市,一般是一国或地区的政治中枢,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10.绿色通道:专指城市中沿河流、海岸等设置的,被自然或半自然植被覆盖,中间一条狭窄步行道穿过的滨水绿化带,是引入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11.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象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的。
1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4.大环境:指居住区外部的周边环境,包括居住区四周的山脉、建筑、河流、道路等。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在15各聚居单元中,除规模较小的几个单元外,其他各单 元无论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土地面积上。大致都呈 1:7 的 比例关系,与中心地理论相一致。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 “五个统筹”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 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1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地方 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 是人类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2 人-- 居 --环境
人 :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科学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
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
所以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几方面作为最
人居环境学
1.提醒人们正确处理“人——建筑——城市— —自然”旳关系;
2.第二,以便将对良好旳人居环境旳追求落实 到物质旳建设上,以发明舒合适人旳居住环境 ;
3.正因为有关人居环境旳各个学科各个方面旳 研究必须落实在物质建设及空间布局上,所以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理所当然地 处于关键旳位置。
——北京菊儿胡同
4案例分析
亮点:
“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在 旳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 在可连续发展旳基础上探求 城市旳更新和发展"新四合院" 体系;非生硬替代维护古城 整体风格与肌理。
城市肌理:城市肌理是街道 、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 在宏观上旳表象;肌理图案 是由许多支路、小路和填其 间旳建筑物产生旳。
——城市: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 抓住整体性。
——小区(邻里):城市与建筑之间 旳中间层。
——建筑:为“遮风雨”而建造旳庇 护所。
——五大原则
——生态观: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 强区域城乡发展整体协调,维持区域 范围内旳生态完整性,增进土地利用 综合规划,形成土地利用旳空间体系;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旳规划机制与 管理机制;提倡生态建筑。
“整体环境”与“普遍联络”是人居环境 科学旳关键,它是开放动态和变化旳。
3人居环境科学旳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旳学科体系
小结: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 构成人 居环境科学旳大系统中旳“主导产业” ps:建筑——广义建筑学;地景——landscape architecture;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 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旳认知规模、交
流距离和半
•
公共空间;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
• 《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和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图1-10)
•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图1-11)
(2)国际发展形势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 “人类住区”(Habitat)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了住区社会、经济和环 境质量和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出八个目
• 《商君书· 徕民篇十五》: •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 (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
• 城市规划: 《考工记》:“体国经野”的营国制度,实际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包括周边阡陌的总体 规划制度。 《管子》:城市职能分工——“制图以为二十一乡,商工职乡六,士农之乡十五” 城市规模分级与组织——“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 直觉曰乡” 《周礼》《尚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40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秉承沙里宁指导 • 50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 60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 80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 方法!
1.3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 道萨迪亚斯(1913年-1975年),希腊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创立“人类集 聚学”。1954道萨迪亚斯在“人类集聚学”中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
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
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热点。
本文将从人居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聚居与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综合了建筑、地理、规划、园林、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为人类提供更加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研究居住建筑的室内外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声光热环境、绿化环境等方面。
公共空间: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包括公园、广场、街道、社区中心等。
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包括传统建筑、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功能布局、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
生态环境: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包括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规划等方面。
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问题,包括社区发展、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实践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布局、交通状况等因素,以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公共活动空间,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居住建筑设计:在居住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与自然、社会等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例如,通过合理设计建筑朝向、通风、采光等细节,可以提高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文化遗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修缮传统建筑、保护历史街区和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推广绿色建筑、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人居科学理论
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 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
Ecological Pavilions
2.生态建筑
2.中国馆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场地西侧、北侧和东侧为地上两层高的地区馆 ,其南侧为中华广场。形成以南北向主轴的统领空间,构筑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可谓独一无 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体量大:屋顶边长为138米×138米;中国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为105879平方米 。 •生态性?
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 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
Ecological Pavilions
2.生态建筑
1. 生命建筑
• • 英国馆 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圣殿”——这些触须 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
《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
参考书目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尼格尔· 泰勒著
《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英)迈克﹒詹克斯 著 《拼贴城市》 (美)柯林· 罗等 《城市的发展过程》 W· 鲍尔 《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彼得· 霍尔 《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 金经元著 《城市与区域规划(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彼得· 霍尔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斯皮罗 科斯托夫(美) 《模式语言》亚历山大 《城市建筑》 齐康
《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
课程安排
1. 绪论
2. 人居科学发展的背景
3. 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 4. 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 5. 人居科学理论vs人居环境建设现实 6. 人居科学理论研究特点及框架 7.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8.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9. 人居科学理论总结 10.随堂考试
人居环境的感知和体验研究
人居环境的感知和体验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营造宜居、健康、美学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以满足身体和心理的需求。
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和环境科学等。
本文旨在从理论到实践,探讨。
一、人居环境的感知理论感知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和认知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认知三个阶段,构成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体验。
感官是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感知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是感官心理学,它研究的是人类对于各种刺激的感官阈值、感知差异和注意力等方面的心理机制。
人们对于不同的环境刺激有不同的感知反应,比如绿色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舒适、放松和清新的感觉,而灰色的城市建筑则给人以压抑、疏离和压力的体验。
这表明人居环境的感知是由多个感官和情感、认知、文化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感知理论倡导人们在设计和规划城市和建筑时应充分考虑人们的感官需求,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舒适度。
二、人居环境的体验研究体验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是感性和主观的一种综合体验。
体验与感知密不可分,但体验更加涉及人的情感和行为层面。
人们对于环境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愉悦、满足、兴奋、焦虑、恐惧、疲劳等。
体验研究旨在了解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体验和需求,以指导设计和规划工作,并提高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
体验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和虚拟现实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人们对于城市和建筑的感官、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反应,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健康,以及如何提高人居环境的品质和可持续性。
三、人居环境的实践探索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现代社会,城市和建筑对于人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营造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成为了城市设计和规划的重要议题。
在具体实践中,有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和规划案例值得借鉴。
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
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吴良镛院士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
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人居环境指人类聚居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人居环境学的基本思路是在人居环境建设中既要调动挖掘各类人居环境资源的积极因素使之持续保持积极的状态更要注意创造条件使处于消极状态的资源转变为积极状态并通过资源整合的手段达到人居环境良性发展的目的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建筑学阶段、广义建筑学阶段和人居环境科学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态建筑
主要是一些运用生态技术等起到节能、环保、低碳作用的建筑。
•澳大建利筑亚材馆质 •展馆对流于畅光的能雕风塑能式水外能形的如利澳用大利亚旷野上 绵延起伏的弧形岩石。外墙釆用特殊的耐 风化钢覆层材料,幕墙的颜色随时间的推 移日渐加深,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 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
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 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
世博会
1. 主 题 拓 展
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 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
Ecological Pavilions
•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绿色世博”、“生态世博”是世博会主题的 重要内涵。
•世博轴在设计中充分引入生态、环保和节能的理念,并大幅度采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如通过阳光 谷及两侧草坡把绿色、新鲜空气和阳光引入各层空间; •同时利用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 •阳光谷收集的雨水储存在地下室底板,经过处理既可以用于灌溉与清洁,又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 世博园区将展示当今国际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和生态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 作为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绘,2010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作用 之一就是告诉来参观的观众什么样的城市是“Better City”。在 未来“Better City”无论如何多种多样,有一个特点他必须具备, 那就是必须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的。
2 . 生态建筑
• 三个层次的建筑 1. 植物和建筑的结合 2. 生态建筑 3. 生命建筑
• 生态不只是种两棵树。。。
印度馆 沙特馆 新西兰
馆
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 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
Ecological Pavilions
2 . 生态建筑
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 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
Ecological Pavilions
《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
参考书目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尼格尔·泰勒著 《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英)迈克﹒詹克斯 著 《拼贴城市》 (美)柯林·罗等 《城市的发展过程》 W·鲍尔 《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彼得·霍尔 《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 金经元著 《城市与区域规划(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彼得·霍尔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斯皮罗 科斯托夫(美) 《模式语言》亚历山大 《城市建筑》 齐康 《城市建筑学》(意)阿尔多·罗西 《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著,叶齐茂,倪晓晖译 《规划引介》(英)葛利德著;王雅娟,张尚武译
人居科学理论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1世纪的时候,我们憧憬着可持续的人类 住区,企盼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倡议正视这个真正不 可多得的、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来建设这 个世界,使每个人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有尊严、身体健 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
通综合体。
2 . 生态建筑
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 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
Ecological Pavilions
• 对于光能风能水能的利用
1.世博轴 •世博会期间,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 •世博会后,将成为上海第三个市级中心的都市空间景观和城市交通主轴,提供市民活动、商业服 务、交通换乘的空间。
《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
参考书目
教材: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现代城市规划》 (美)约翰·M·利维著
参考书: 《居住城市化:人居科学的视角》卢卫 《人居环境学》陆林 《西方城市规划史纲》 张京详 《中国城市规划史纲》 汪德华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 《世界城市史》,(意)L. 贝纳沃罗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 伊万.本-约瑟夫
Ecological Pavilions
2 . 生态建筑
• 对于光能风能水能的利用
设计者: 总造价:
德国SBA公司 30亿人民币(鸟巢+水立方)
设计理念: 节能、降耗、环保和生态
1.世博轴
南北长:
世博轴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入口和主轴线,地下地上各两层,为半敞10开45m式建筑。世博轴是世
博会一轴四馆五大永久建筑之一,是一个集商业、餐饮、娱东西乐宽:、会展等服务于99.5一m-1体10.5的m 大型商业、交
———《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
《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
内容提要
人居科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人居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 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 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 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 观规律,以更好的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010 World Expo Garden in Shangh 2010上海世博园规划与设计
Ecological Pavilions
2 . 生态建筑
1. 植物和建筑的结合
• 世博园内可以见到许多“点题”较直白 的建筑,如印度馆、新西兰馆、沙特馆。 覆土建筑等。。。
• 此类建筑无较多技术含量和革新,只是 将植物和建筑简单的叠加。
《人居科学理论》课程概述
课程安排
1. 绪论 2. 人居科学发展的背景 3. 国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 4. 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发展及实践 5. 人居科学理论vs人居环境建设现实 6. 人居科学理论研究特点及框架 7.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8.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9. 人居科学理论总结 10.随堂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