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任管理不能代替监督
信任必须要建立在有效的监督基础之上
信任必须要建立在有效的监督基础之上作者:郭思良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5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6-000-02摘要当今,有人把信任吹唬得神乎其神。
似乎一切靠信任就能管理好人和事。
殊不知,这样的思想是偏见的,做法是可怕的,后果是严重的。
管理绝不同于处朋友,首先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为此,本文力求从“信任不宜盲目的去提倡”和“完全信任势必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主张和倡导要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来增加透明度,提高信任度。
关键词信任监督信任与监督的关系信任被世人所推崇,被时代所呼唤。
彼此信任,始终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有着巨大的效能。
然而,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却被极力提倡的“信任”所迷惑,以至于在管理工作中因过于信任而导致了一些严重问题的发生。
痛定思痛,则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务必要在全社会各行业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党员干部的监督。
当然,普通人也不例外”。
事实证明,任何人都需要监督。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也不论你职位高低,一旦失去了监督,人就很容易犯错误。
盲目的倡导信任或单纯的营造信任氛围是绝对行不通的。
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对党员干部和普通员工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有效的监督监管来增加透明度,提高信任度。
信任,必须要建立在有效的监督基础之上。
一、信任不宜盲目的去提倡管理不同于处朋友,首先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前提。
目前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来看,在企业管理中是不宜极力盲目的提倡“信任”管理模式的,更不可脱离实际而无原则的去信任哪一位。
首先应大力提倡人人要恪守信任,做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才对。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
说明了世间万物纷繁复杂的道理。
据说:某单位有位职工在暗地里犯了错误,当好心的领导为了挽救他,在提醒和教育他时目的是想先给他自我坦白和改正的机会,可结果这位职工却火冒三丈,还大喊领导不信任他,似乎很委屈、很冤枉。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范文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范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是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上篇,下面是整理的《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借鉴!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范文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
条例作出的这一规定抓住了信任与监督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既解决了监督方面的认识误区,又填补了监督方面的实践空白。
辩证统一:信任是自律,监督是他律信任和监督、自律和他律辩证统一,没有监督的信任就等于放任。
作为社会现实中的人,党员、干部也有其两面性,即正面和可能滋生的负面。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就是对党员、干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两面性作出的正确价值判断。
信任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肯定,监督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可能滋生负面的预防。
信任是党组织基于党员、干部的正面、即积极的一面、阳光的一面、优秀的一面、美好的一面、可靠的一面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党员像个党员,加入党组织的大多数党员,是符合入党条件的、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干部像个干部,提拔使用的大多数领导干部,是符合党的干部标准的,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带领群众前行的向导。
从本质上讲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从主流上看他们是应该信任的。
信任体现的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一种尊重、一种肯定、一种赞赏、一种期待。
当然党员、干部能否不辜负党组织的对自己的信任就不是单纯的主观认定,而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经受考验、交好答卷。
监督是党组织基于对党员、干部可能滋生的负面、即消极的一面、贪腐的一面、堕落的一面、蜕化的一面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目前,有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四大考验”,克服不了“四种危险”,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难以自制、无法自拔,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感觉走,形成官僚的做派、走进敛财的歧路、陷于享乐的迷途、染上奢靡的风气。
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由好同志变为阶下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往我们把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代替了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好心但产生的结果并不好。
“七招”强化纪委专责监督责任
“七招”强化纪委专责监督责任作者:邢贺南来源:《企业文明》2020年第05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企业纪委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发挥纪委专责监督的作用,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有着重要意义。
破除思想障碍,把敢于监督的意识强起来。
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认清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是增进信任的根基,越是信任越要加强监督;自律不能没有监督,监督是强化自律的沃土,加强监督才能养成自律习惯;权力不能失去监督,监督是正确用权的保证,越是位高权重越要强化监督;干部不能缺少监督,监督是健康成长的保险,走得越远发展越好越要加强监督。
完善制度措施,把落实监督的办法立起来。
建立考勤严管机制,8小时内员工管理状况清——纪检委员对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重点关注的员工一定要在考勤上真抓真管,实施“三必问”对策;建立思想分析机制,8小时外员工思想状态清——每月召开一次员工思想状况座谈会,由纪检委员分时间、分层次、分类别和员工组织座谈,与员工零距离接触,给员工讲道理,办实事;建立法制教育机制,8小时外干部责任意识清——开展“做遵纪守法员工,共创和谐矿区”主题宣传教育、参观监狱警示教育、“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警示教育等活動。
紧盯党员干部,把加强监督的重点严起来。
当前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仍存在一些死角盲区,有些单位对副职党员干部的监督比较硬,对正职党员干部监督比较软;对党员干部8小时以内监督比较多,而8小时以外特别是社会交往监督比较少等等。
抓好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用权问题的监管要越来越严,对报告事项的抽查要越来越细,对社会交往的督导要越来越多,对家风培育的提醒要越来越勤。
把握基本任务,把施行监督的工作实起来。
要坚持边学习边提高,把专责监督的基本任务理解透——把学习《条例》作为各级纪检委员的首要政治任务,对照《条例》,检查纪检委员工作,查找问题不足,拿出改进措施,真正让监督成为纪检委员的主业;坚持边实践边总结,把专责监督的主要工作掌握好——必须按照《条例》规范,在纪检委员监督的主要工作上下功夫、求成效。
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4篇
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4篇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1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对于这句话,每个党员干部都需要仔细琢磨。
当下,我们有些领导对下属充满了“人情味”,对有苗头性问题的干部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老好人”,然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干部出现的小毛病、小问题,如不及时敲打、告诫,小错误会不断放大,最终不可挽回。
早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多当“保健医生”的“严管”才能让干部防微杜渐,才是对干部的真正“厚爱”。
怎样做到严管厚爱?制度规范是“标尺”。
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每一位干部检视自身言行的“镜子”,也是部门衡量管理的依据,能有效避免随意性。
执行制度是关键。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严管”就成了一句空话。
“严管”就要做到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特殊的人,不能搞“下不为例”。
查处违法违纪既要叫得响,更要抓得实,对干部而言这既是警戒,更是保护。
以人为本是核心。
“严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干部的价值,在严管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忘记对干部的关心,既要大张旗鼓肯定工作,大张旗鼓批评不足,大张旗鼓指出方向,也要教育与处理并重,表扬与批评并重,奖励与处罚并重,经验与教训并重,让干部觉得工作又搞头、又盼头,真正接受“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
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2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都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所以,我们需要好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艺,需要丰富自己的学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廉洁从教,对学生严管厚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道德的典范,更是爱心的化身。
拥有爱心、热爱学生是我们应具备的美德,也是身为教师的天职。
老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的心胸要开阔,要善解人意,用宽容的心怀包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多包容,对后进生尤其如此。
管理的本质是信任,不是监督
管理的本质是信任,不是监督来自网络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人,很多管理上的规章制度都是对人的约束和监督。
有时候制度过甚,反而起到的是副作用,人都是有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管理者要想真正领导好员工,也需要从“心”突破,制度只是辅助。
关于“管理的境界”,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不过我要讲的观点其实非常简单一一管理的高级境界是信任,而非监督。
有一个这样的话题:无论大国企还是互联网公司,无论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
但是管理的方法各有千秋,管理的幅度大相径庭,管理者的风格五花八门,管理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你认为“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与团队成员建立互信互惠的协作关系。
原因很简单,只有当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信任,并且可以互相成就的时候,这种协作关系才是健康、有效的。
否则,一切规章、制度、流程只能是“表面功夫”,员工心中不服气、不理解就会表现到行动上的不配合,即便假装配合执行也会走样。
一个值得管理者反思的现象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员工之间、主管之间、员工与上司之间变得不再“亲密无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程与规则。
原先一句话就能办的事现在要走流程,从前一个电话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要先界定规则,不再有人主动承担责任,几乎所有事都指向一个词一一“程序正义”。
诚然,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经历效率到规范的转型,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规范”的初心。
如果制定的规范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这种规范不但需要整治,还应当追究制定规范的人的责任。
或许,规范本身就是“本位主义”导向下的副产品。
另一个副作用是,这种前提就是“互不信任”的规则是会“传染”的,上行下效。
上级单位之间的互不信任,导致各种明争暗斗,会让下级单位看轻、逆反乃至效仿。
主管间的“与人斗争”会耗费掉他们大量精力,下属们也只能被动跟随,最终导致企业的衰退和不景气。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信任与监督是组织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信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诚信基础上的一种情感,而监督则是为了确保组织和个体的行为符合规定和期望而进行的一种控制手段。
在实践中,信任和监督往往需要相互配合和平衡,不能简单地用一方代替另一方。
首先,信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诚信基础上的一种情感。
在组织中,信任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合作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在个体间,信任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的基础上的,只有当组织和个体之间能够建立起相互理解和共赢的关系时,才能够形成真正的信任。
然而,信任也并不是一种完全绝对的情感,它是基于一定条件和经验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和巩固。
一旦信任被破坏或受到伤害,恢复起来将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仅仅依靠信任是不能完全保证组织和个体的行为符合规定和期望的,还需要配合监督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其次,监督是为了确保组织和个体的行为符合规定和期望而进行的一种控制手段。
在组织中,监督可以确保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规划进行,避免出现违规和失误。
在个体间,监督可以确保个体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和责任感。
监督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通过对组织和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整体效能。
然而,如果监督过于严格和僵化,就会导致组织和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压制。
相反,如果监督过于宽松和不力,就会容易滋生腐败和违规行为。
因此,监督需要与信任相互配合和平衡,既要有适度的信任,又要有必要的监督,以保持组织和个体行为的合理性和健康性。
最后,信任和监督是组织和个体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和提高效率的基石。
在组织中,信任和监督可以共同作用,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在个体间,信任和监督可以相互支持,建立起一个有序和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4篇)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信任和监督是组织中两个关键的管理概念,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之间互相制约,共同构建起一个健康、高效的工作环境。
信任和监督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一种平衡,只有正确地运用信任和监督,才能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信任是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观,它是建立在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互相理解、欣赏和尊重的基础上。
在一个充满信任的工作环境中,员工可以感受到管理者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会以更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品质。
信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管理者通过诚实、公正和透明的行为来赢得员工的信任。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员工才会真正地将自己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才能形成团队合作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然而,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监督主要是对员工的行为和工作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员工按照组织的规定和要求来完成任务。
监督是管理者对组织运行情况的了解和把控的手段,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
在一个没有监督的环境中,员工可能会出现不负责任、不遵守规则和制度的情况,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下降。
因此,监督是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管理和约束的必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性的缺陷,保证组织的秩序和稳定。
信任和监督之间的平衡是管理者需要处理的一个难题。
如果信任过于盲目,会导致员工的不负责任和敷衍塞责,影响工作效果和组织的正常运转。
相反,如果监督过于严厉和苛刻,会让员工感到压力太大,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会受到抑制。
因此,管理者需要在信任和监督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要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管理者需要积极与员工沟通,关心员工的需求和意见,尊重员工的个人情感和权益。
只有建立起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得到员工的信任,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其次,管理者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则,将工作任务和责任进行细致的划分和分工。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思想纵横)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思想纵横)关心同志、信任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决不能因为信任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督。
从一定意义上说,信任建立在人们的思想觉悟、政治品质、道德素养基础上,离不开被信任者的自律。
监督则是一种他律,是从外部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对干部成长来说,信任与监督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强调一面而否定另一面,不是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就权力运行而言,监督更重要,放弃监督就意味着放任自流,不但信任无从谈起,还会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那么,为什么一些同志不愿进行监督或接受监督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信任与监督的关系认识不清,把监督与不信任画等号,似乎对谁监督就是对谁不信任;或者将监督片面地理解为“不信任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是故意找碴儿、挑刺儿,是整人,因而对监督不习惯、不情愿甚至不允许。
其实,监督与信任非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能够增进信任:一个经得起组织和群众监督的党员干部,必能赢得组织和群众更大的信任。
反之,不讲监督的信任就难免流于轻信,放弃监督的信任就容易陷入放纵。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个心胸坦荡的党员干部,应该而且必然能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权力与监督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接受监督,这是天经地义的。
尤其应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影响恶劣,腐败行为更加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揭露和查处的难度加大;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严重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问题仍然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信任和监督是两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信任指的是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认为他们会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标准去行动和处理事物。
监督则是对他人行为和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以确保他们按照规定和约定行事。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同时信任和监督他人。
信任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和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
然而,仅仅依靠信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监督,以确保他人的行为是符合规定和标准的。
在我个人的体会中,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效果。
首先,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原因是人的本性。
虽然大部分人都是诚实和守信的,但也存在少数人不遵守规定和标准,甚至有些人有不良的动机和意图。
如果我们过于信任他人,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就会给这些不守规矩的人提供机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监督机制来辨别和防止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保护自己和组织的利益。
其次,监督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监督,我们可以及时了解他人的工作进展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
监督可以避免懒惰和拖延的行为,促使他人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监督也可以对工作质量进行把关,确保工作达到标准和要求。
如果仅仅依靠信任,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就容易出现工作进展缓慢、工作质量下降的情况,给组织和个人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监督可以防止欺骗和诈骗行为的发生。
虽然我们希望相信他人的诚实和善意,但现实中存在一些不法行为和不良动机的人。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和信任他人,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就容易被欺骗和利用。
而通过监督,我们可以发现和防止这些欺骗行为,保护自己和组织的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我有一次亲身体会到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重要性。
当时我负责组织一个重要的项目,需要与多个部门和合作伙伴合作。
我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信誉感到很放心,所以没有进行过多的监督和控制。
然而,到了项目的关键阶段,我发现一些合作伙伴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完成工作,导致整个项目受阻。
信任代替监督整改 措施
信任代替监督整改措施一、建立互信机制在组织内部建立互信机制,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通过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提高团队凝聚力,降低因监督不足导致的不信任感。
二、明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分工,确保每个成员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这样可以避免工作重叠或盲区,减少因职责不明确导致的监督难题。
三、加强沟通协作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提高团队协同作战能力,降低对外部监督的依赖。
四、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
通过制度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和偏差,降低对监督的依赖。
五、提高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简化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使组织更加高效地运转。
六、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团队成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对潜在风险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通过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降低风险对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七、优化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分析现有工作流程的瓶颈和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减少工作中的冗余和浪费,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八、定期评估反馈定期进行工作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提高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九、激励与约束并重在信任代替监督的整改措施中,既要强调激励的作用,也要注重约束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确保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保持诚信自律。
这样可以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降低对外部监督的依赖。
以信任代替监督的发言材料
以信任代替监督的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信任代替监督”。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监督是无法避免的,它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然而,监督也常常会给人们带来负面情绪,使人们失去动力,甚至引发不信任的矛盾。
因此,我认为在某些场合下,信任可以替代监督,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首先,信任可以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监督会让人们感受到压力和紧张,因为他们时刻感受到被监视的眼睛。
这种紧张状态会抑制人们的创造力,并阻碍他们的进步。
然而,当我们给予他人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正常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安心和自信。
这样一来,他们会更加放松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展现。
其次,信任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监督会让人们产生猜忌和防备的心理,导致关系的紧张和矛盾的产生。
相反,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
当我们相信他人并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品质时,他人也会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并产生回应。
这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将有助于增进合作,提升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
再次,信任可以培养个体的自律和责任感。
监督往往让人产生依赖和被动的心态,因为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完全交给外部的监管。
然而,当我们信任他人的能力时,他们将感到被认可和重视,进而会更加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他们会更加自律,自觉遵守规则和条例,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不辜负他人的信任。
最后,信任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一个人们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的环境中,人们更加愿意为他人付出,乐于帮助他人,同时也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帮助。
这种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能够为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
尊敬的各位,信任代替监督,不仅需要我们个人的努力和改变,也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建设。
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积极传递信任,用信任去取代过多的监督,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信任和监督是组织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健康、高效的管理环境。
信任是建立在个人之间或组织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它具有稳定的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以人为本的感情。
而监督则是一种有条件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手段,它强调对人行为和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信任和监督二者的关系如同管理之舟,信任是浆,监督是桨。
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方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在实践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
首先,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因为人性的局限性决定了信任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职责,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
虽然信任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少对个人行为的质疑,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利益的冲突和自我利益的诱惑。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出于私利而违反组织的规定,造成损失甚至丧失信任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监督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监督可以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手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通过监督的力量,可以有效地约束个人行为,维护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因为监督是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使命的重要手段。
在一个组织中,各个部门和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目标,他们必须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规划来开展工作。
信任可以使人们更加愿意接受组织的目标和愿景,但无法确保每个人都能按照规定的要求去执行,也无法确保人们的行为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
而监督则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指标和要求,对个人和团队的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监督,可以激励人们全力以赴地完成各自的职责,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因为监督对于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在日常工作中,个人和组织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信任可以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一个宽松和包容的环境,使其能够放开手脚去尝试、创新。
如何正确处理监督与信任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监督与信任的关系监督是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依法开展工作的重要举措,更是体现人大职能的重要载体。
然而监督与信任是一事物的同一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在平常的工作中,面对“敲打”或者“诫勉谈话”,有些干部心里就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不信任。
在此心理作用下,很多监督就“抹不开面子,走走形式便罢”,因而看起来很“刚性”的监督,实则显得很“乏力”的现象。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监督与信任的关系,是人大与被监督对象共同开展好工作的首要前提,更是做好工作落脚点所在。
为此,应从工作中增强认识、强化职责、同心同向。
一、监督就是信任如果信任一家著名企业,所以就对其产品“免检”,即使抽检也是走走过场;如果信任世界著名品牌,所以就放弃检测,一路绿灯,直到这些企业和品牌出了质量问题被曝光,被质问监督责任,才醒悟原来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从一些食品和安全事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教训是不少的。
社会学家说,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诚然,没有基本信,社会举步维艰;有了高度信任,就可节约社会成本。
如果没有质量监督部门的例行检测,企业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再高度信任的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裁减掉监督这个成本,一旦放松监督,不管原来的信任度有多高,终究会出问题,甚至会出大问题的。
故此,没有监督的信任就是轻信,信任不应是放弃监督的借口。
监督不是故意“找茬”、也不是故意“亮丑”、更不是故意“揭短”,而是根据实情的内在认识和反映,提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种制度的关怀,更是提升信任质量的保障。
由此可见,企业之事尚如此,工作之事不例外。
为此,为了工作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好或做得更好,人大开展工作监督既是人大工作职能所在,在信任中开展监督,要全心尽力去做;也是对被监督对象的理解和关心、是支持和是帮助;更是监督制度和方式下的信任、保障和促进。
二、、信任更需监督信任不是放任。
如果放任,往往被信任者会走上疏忽的轨道。
《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一句古话,意味着在做任何事情时,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达到成功。
而信任与监督则是相互关联且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
信任可以建立团队间的和谐和合作,但信任也会导致过于依赖和放松警惕。
而监督则可以防止懈怠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但监督过度又容易导致员工压力过大和不满。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在信任和监督之间取得平衡,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下面是我对于信任和监督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信任是建立在团队成员之间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团队中,如果大家都能够彼此信任,那么合作就会更加顺畅。
当我们相信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时,我们可以更加放心地将任务交给他们。
这样,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务中,而不是担心别人的问题。
同时,信任也会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当大家都感受到其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时,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工作,共同追求团队的目标。
然而,信任不能完全取代监督。
尽管我们相信团队成员,但我们仍然需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监督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监督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纠正错误和调整方向,确保团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此外,监督还可以防止团队成员的懈怠和不负责任。
虽然信任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但有时人们会因为过于依赖信任而放松警惕,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因此,监督是必需的,它可以促使大家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
在实际工作中,建立适当的信任和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赞赏团队成员的贡献。
当我们对别人的努力和付出表示认可时,可以建立起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我们也要建立透明和公正的评估制度,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这样,每个人都会明白自己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也不会有人觉得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其次,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沟通是信任和监督的桥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困难,及时解决问题。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信任和监督,是人际关系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任和监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信任的存在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心;而监督则是维护信任的必要手段。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任并不能完全代替监督。
正如一句古话所言,“相信你是我的选择,监督你是我的责任。
”在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我也深有体会。
曾经有一次,在学校里面我和我的同学都非常信任我们的老师,认为他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可是,最终我们错失了一个参加比赛的机会。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知晓比赛申请的截止日期。
我们都惊讶于老师竟然没有告诉我们申请的截止日期,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
后来,老师向我们道歉并承诺会更加注意类似的事情。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信任的确很重要,但是监督也同样不可或缺。
因此中心思想是:在人际关系中,信任和监督两者缺一不可。
虽然信任很重要,但意识到监督的必要十分重要。
我们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监督的眼光,以便更好地维护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
在关于信任和监督的讨论中,有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我们必须警惕信任会产生的负面效应,特别是我们深深信任的那些人。
”信任深思不保”,当我们信任的人出了问题时,我们也会随之难过。
这就是所谓的负面效应。
同时,监督的存在也会导致某些负面效应,例如:干涉个人隐私、打击个人尊严等。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建立信任以后,我们需要从积极、适当、合理的角度继续监督,避免产生任何负面效应。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双方合理交流的渠道,及时了解彼此的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完成监督的职责。
其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所谓的信任也不应该成为放任的理由。
当我们对他人极度信任的时候,我们不必过度纠结于对方的行为举止,从而导致最终的失误。
在这种情况下,监督的存在变得更加重要。
我认为,合理的监督应从中帮助我们了解所谓信任背后的真实意义,并在合适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监督。
最后,我认为我们必须注意到所谓监督不应是对方自由空间和尊重的侵犯。
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干部出问题、组织有责任”,平时加强管理,小事上多说着点,干部就会少犯一些错误,这是最大的爱护;党内关系庸俗化、搞一团和气,看起来是“宅心仁厚”,实际上是对干部不负责任,是害了干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干部出现的小毛病、小问题,如不及时敲打、告诫,小错误会不断放大,最终不可挽回。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有很多人因为吃一顿饭、收了一次礼,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了自己曾经鄙视的人。
怎样保证严管,怎样做好监督?
首先是明确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每一位干部检视自身言行的“镜子”,也是部门衡量管理的依据,能有效避免随意性。
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用制度、职责约束自己的言行,防止走歪路。
其次是执行制度,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到“令行禁止”。
制度、规章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特殊的人,不能搞下不为例。
再次是重视监督考核,从细处着手,多谈心交心,多回访,多从侧面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偏、处罚,促使员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最后是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施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干部的关心,做到“润物细无声”。
既要肯定工作,也要批评不足、指出方向,教育与处理并重,表扬与批评并重,奖励与处罚并重,经验与教训并重,让广大员工真正明白美好的明天是通过自己的自律、勤奋与努力争取到的,靠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走关系得到的终归会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严管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
1/ 1。
关于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思考
关于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思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信任是一种激励,监督是一种制约,把信任激励与严格监督结合起来,有助于党内监督真正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需要领导干部工作的磅礴激情和扎实干劲。
党组织的充分信任、热情激励,能够极大地激发千千万万领导干部奋发进取。
党和人民把领导干部放在一定位置、赋予一定权力,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信任,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创造了广阔舞台。
但是,信任激励不能代替严格监督,严格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如果只是一味地信任,疏于监督,甚至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掌握权力的人就有可能成为脱缰的野马,违法乱纪、自毁前程。
从近年来查处的一系列腐败案件看,权力无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或者没有被有效地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
《条例》强调,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
这就告诉我们,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
监督面前一律平等,接受监督没有特权,执行监督没有例外。
只有警钟长鸣,监督常在,才能让领导干部多一分提醒,多一分保障。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辜负信任,不拒绝监督。
一方面,要把信任当成一种考验。
党组织赋予权力,既是信任、培养,更是考验。
不能只讲信任不讲考验,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一丝一毫也不用于“自肥”,而自觉用于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要提高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
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
监督不是不让干事,而是不允许干违法乱纪的事。
领导干部不能因为监督就畏首畏尾、无所作为,而要清醒认识到,监督实际是干事的“安全带”,创业的“保险丝”。
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心得体会“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句话,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时刻铭记的道理。
这句话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务实努力的一种向导,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
首先,这句话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自身能力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身硬的能力。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才能把工作做好。
如果不能把个人的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就无法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无法为企业和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非常重视的。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相互信任和支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监督。
如果没有监督,那么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公司和团队的利益受损。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问题,就能够为企业和团队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进一步来说,“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注重思考。
我们需要多思考一些问题,避免盲目从众,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公司和团队出谋划策。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慎思明辨,尽可能做到全面客观,这样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
其次,“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善于表达。
我们需要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从而让实际工作的进展更顺利。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出现语言表达上的错误,避免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误解。
最后,“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句话还要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严谨结构,条理清晰。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避免出现问题,做好一切安排和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达到更高的质量水平。
总之,“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工作中的一种指导方针。
以信任代替监督的发言材料
以信任代替监督的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
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关于以信任代替监督的重要性。
在一个组织或团队中,建立信任是非常必要的。
信任是组织运作的基石,如果没有信任,就难以有效地合作和协作。
而以信任代替监督,则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方式来管理团队。
首先,以信任代替监督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内在动力与创造力。
当人们感到他们被信任并被给予自由去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潜力时,他们更有动力去追求卓越,并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而过度的监督往往会让人产生压力和焦虑,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创造力。
其次,以信任代替监督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团队关系。
当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信任,他们更愿意彼此支持、合作和分享知识。
这种积极的工作环境将在团队中培养出更深厚的互惠关系,促使团队更加和谐和融洽地合作。
最后,以信任代替监督可以促进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能力和承诺的信任基础上的,它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通过信任,人们有机会在安全和支持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于团队来说,信任可以促使团队成员共同成长和发展,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赢。
所以,让我们摒弃过多的监督,将信任作为管理团队和组织关系的基石。
通过建立信任,我们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并促进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信任为纽带,共创组织的繁荣和成功。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信任管理不能代替监督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有些年轻人辞职创业,一味地讲理想,讲
情怀,大搞高逼格,如充分信任员工,不打卡,不考核,放手放权。
这些老板最终大多数下场很惨。
这时,他们才知人性之复杂。
海底捞在管理上也走过很多弯路。
其董事长张勇曾经很相信信
任与情怀的力量。
当有人建议釆取“开放式厨房”,让顾客通过监
控设施可以在大厅屏幕上看到厨房及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因担心
员工在这种监督下产生不信任感和挫败感,张勇拒绝了这一新作法。
接着媒体曝光了北京市海底捞劲松店、太阳宫店卫生条件存在
违规问题,包括老鼠在后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
混洗,工作人员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
北京市食药监局
通过调查又发现了这家餐饮企业还存在消毒记录不全、餐饮具混放、未戴工作帽及口罩等问题。
这次媒体曝光与网络舆论的谴责,及其
带来的严重生意损失,使海底捞管理层认识到了,“信任不能代替
监督”。
于是,他们决定加强监督,“将开展阳光餐饮工作,做到明亮
厨房、信息化、可视化,对现有的监控设备进行硬件升级,实现网
络化监控。
”
管理的本质是监督,是重建关系。
曾经见过网络上一篇文章,
大意是“管理的本质是信任,而非监督”。
我认为,其观点在理论
上缺逻辑,在实践上缺支撑,只有从被管理者立场与期待出发的一
厢情愿。
我的看法与之恰恰相反。
我认为,管理的本质不是信任,
而是监督,是重建关系。
我这么讲,并非说信任不重要,并非说我们不需要信任,实际
上我们任何组织都非常需要信任。
因为有信任,才能上下同心,忠
诚团结,为共同的使命、愿景、目标而奋斗。
但信任不能带来信任。
如果管理的本质是信任,人们就会只讲情怀,只讲放权,只讲放手,不讲监督,不讲制度,不讲利益制衡机制。
这样的话,试错成本就
会大大增加,“人性恶”就会被释放,人与人的冲突就会加剧,问
题就会越来越多,最终使任何组织都无法做下去。
只有在做好利益分配与激励、培训与选人、考核监督等相关管
理系统的基础上,信任才会产生信任,才会有持久,人们才会变得
值得信任。
比如“亲兄弟明算帐”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要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我们的管理不能依赖信任,必须靠监
督及其它一系列管理功能。
管理的本质不是信任,那是什么呢?
管理的本质是重建“目的——手段关系”。
因为世界并非为你(企业)而建,任何先你存在的环境与要素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每个
人原来都是被自私、本能和自然情绪所左右的“小我”。
无端的信
任难免被伤害与背叛。
所以组织在引入要素时都要进行重建关系的
管理。
通过企业文化、战略计划、流程、组织、激励、监督等管理
职能,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为中心,重建组织与个人、社会与组织、大我与小我的“目的一一手段”关系,从而形成强大的组织、
强大的社会、强大的自我。
而监督,是管理与重建关系中重要的本质手段之一。
监督之所
以重要,是因为人都难以被信任:一是因为人都具有二重性,既有
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如,怠惰而偷懒,自私而损人,贪婪而
犯错,肤浅而狭隘……二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上潜在的“人性恶”都
终生无法根除,反复无常,不过是有的人表现严重些,有的人表现
轻些。
百年前的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在商场上身经百战,阅人无数。
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深知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
他曾对儿子
有过一番忠告:与他人做生意,哪怕与同一个人有过多次交易,并
且都没有发生过问题,但你每次与他做生意时还得像第一次那么谨慎。
所以,一个组织的可靠性不是建立在信任上,而是建立在一套
监督、控制与利益制衡机制上。
人们不会做你期待的事,只会做你监督的事。
有制度才有信任,有监督才能放权。
人们不会做你期待的事,只会做你监督的事。
有
过管理经验的人,对这几句话大多都会有同感。
看来,建立一个实
用有效的监督体系是管理的基石之一。
“假设坏人”的制度设计。
人靠不住,但制度靠得住。
坚持用
制度管人,要在设计制度时,要假设管理对象是“坏人”,针对其
损害公司利益的各种可能出现的“坏行为”,都制订对应的处罚办法。
用这种管理方法,可以使“坏人”无法变坏而成为好人。
如果
不能坏话说在前头,就有可能好人也会变坏。
持续改善的问题意识
与问题导向。
看看现有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中有没有犯错漏洞、有
没有可能被“坏人”利用的空子。
不断完善制度,真正将有关行为
与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疑人要用,是讲,有缺点的人,犯过错
误的人,只要有有用之处就可以任用,而不要轻易放弃,否则天下
无人可用。
用人要疑,是讲,只要是用人,不管是“疑人”,还是
大家认为的可信任的人,都必须有约束和监督机制,有要求,有检查,有考核,这样才可以避免犯错误,少犯错误,避免给组织与个
人带来风险。
在种种的诱惑与陷阱面前,单靠个人的自我约束是往
往不够的,组织也要给予严格的检查监督。
主动接受监督是一种职业化意识,也是智慧。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找我做他个人的管理顾问。
我问,为什么选择我?他说,我以
前找过管理顾问,但他们怕我,总看我的脸色做事。
听说你不一样,总把客户看成学生一样,敢训老板。
我就要找你这样的,要找一个
能够监督我的人。
这位企业家是有智慧的人,懂得人性。
不但知道
别人难以信任,而且知道自己也难以信任。
当一个人犯错或犯浑时,大多数人都不能自知与自控,还认为
自己是正确的。
如果身边有一位明白人,能够看出并指明他的错误,还告之改正办法,这是一种福分。
每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在组织和
集体面前,应该以学习的、谦虚的、愉快的心态,“接受监督”。
首先做好自律,遵守规则,然后接受组织与上级的检查与监督、考核,不自大,不骄傲,不搞特殊化,不怕麻烦,不抱怨,这是一种
职业修养和智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