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合集下载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时间的一种世界观和世界观,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概括和特殊表现形式。

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集大成者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以其深刻的见解,诗性的语言以及特立独行的作风,成为了整个20世纪哲学界的标志性人物,拥有大批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等观点。

然而时代的变化,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批评和褒奖不一,萨特的思想在一些学者那里甚至被批的一无是处,直至今天,萨特的思想仍是哲学界争议不断的话题。

但是纵观历史文化背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或多或少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生活的发展。

法国存在主义思潮既是一种文学思潮,也是一种哲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末,二战之后更是发展迅速。

毫不夸张的说,存在主义思潮跨越了文学的界限,影响到当时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则是最具代表性且最完备的。

它力图以超越主客观之分的存在论取传统的思维方式。

它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从某种程度或者角度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什么呢。

意思是,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人先是“存在”,然后被存在的人才能发现人自己的本质。

我对存在主义的理解,萨特所要证明的人之初存在,没有本质,也没有规定性。

“存在”是发现“本质”的先决条件。

萨特对存在和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这里所说的存在,既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绝对精神,而是人的自我和自我精神或主观性。

客观世界只有依赖人的主观性才能表现出来,发现其本质。

萨特认为“意识是一种自发的活动。

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是同时出现的,意识一出现就是对某物质的意识,意识对象在心中出现的时候,意识这种虚无的概念才能附着在该对象身上,成为对某物的意识,才从无为有。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思想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思想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思想萨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理论提出了许多颠覆以往传统伦理学和哲学的观点,其中包括对自由意志的重新解释。

在萨特的哲学中,自由不是一项天赐福利,而是一项个人义务。

这篇文章将讨论萨特哲学中的自由观念。

首先,萨特抨击了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观点,即认为人类有固有的本质或目的。

他认为,这种观点将人类束缚在其父辈和传统的限制下,人们必须按照某种预定的目的或规律行事。

萨特认为,人类从一开始就是自由的,他们没有预先确定好的目的或本质,因此,人类可以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萨特的自由观念不仅仅停留在道德和个人自由方面,它涉及到社会和政治层面。

他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而这种权利必须基于某种形式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自由,而是深度的自由,是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萨特看来,一切规律都是由人创造的,因此,并不存在客观的规律或法则来限制人类的行为。

为实现个人自由,每个人都必须负责当下的行动和决策,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建立在这种责任和选择上的。

萨特还提出,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对人类自由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萨特主张,社会制度应该允许未来的命运是由人创造的,未来的命运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行动。

因此,萨特反对极权主义政府和独裁政治制度,因为这些制度会限制人类自由,阻碍他们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萨特的自由观念有一些显著特点。

首先,他认为自由是一项责任和义务,不是一项权利,人类必须为自己的行动负责。

其次,萨特反对我们司空见惯的“本质主义”概念,认为人类的生命和价值应该由个人决定。

最后,萨特认为,社会制度应该允许人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命运,这将推动人类自由的实现和发展。

总之,萨特的自由观念是在抨击传统哲学中一些常见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旨在解放人类思想和行为,推动人类自由发展的实现。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人性、自由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对二战后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事实,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人在世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求自身真正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哲学家们所说的“本质先于存在”。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的体现。

人在生命中每时每刻都要承担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是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意味着人只能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没有任何外部的因素和权威可以影响到自己的选择。

如此一来,人的存在就没有了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自己就要成为自己生命的裁判者。

这种自我裁判的过程决定了人的存在质量,成为了人的核心气质。

同时,萨特认为,自由是伴随责任而来的。

在自由选择之后,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完全的责任。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都离不开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因此也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承担是构成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

萨特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和舒适的环境下,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要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更要承担起自己行为的后果。

只有把自己置于自由的位置上,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是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权利。

它没有被任何人或任何力量赋予,它从未被剥夺过,也不可能被剥夺。

因此,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从内心中寻找自己的自由,放开一切束缚和限制,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之,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像萨特所建议的那样,探索自己的自由,承担自己的责任,追求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并把握机会让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公正。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浅析《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禁闭》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一部小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存在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人的自由、孤独和存在的意义三个方面,浅析《禁闭》中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

一、人的自由存在主义认为,人在世界中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人的存在是自由的。

在小说中,主人公吉诺被囚禁在一间牢房中,完全失去了自由。

吉诺憎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这可以理解为他对束缚自己自由的现状的无力和不满。

尽管他的自由受到限制,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是自由的。

他反复回忆着过去的生活,思考着困境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这种内心的自由,体现了存在主义中强调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二、孤独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孤独的,他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在小说中,吉诺被禁闭在一间窄小的牢房中,失去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他对窗外的街道发出恍惚的绝望,这种孤独感表现了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脆弱联系,他被剥夺了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和与社会互动的可能性。

三、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个人需要给予人生意义。

在小说中,吉诺认为他被禁锢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才遭受了禁锢和折磨。

他尝试理解这种现象的含义和意义,并且寻找自己的存在的本质。

类似这种思考,强调了存在主义中人类自我创造和赋予人生意义的思想。

总的来说,《禁闭》中展示了存在主义思想的多个方面:人的自由、孤独和存在的意义。

这些思想反映了法国作家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深刻理解和阐述,对于探究人类和社会、寻求人生意义的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作用。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他的作品对20世纪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主张个体的自由和选择是最重要的,而且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萨特的思想中,存在和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从萨特的思想出发,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萨特认为存在优先于本质。

在他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存在先于本质”。

这个口号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决定了他们的本质。

而不是他们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这种观点对传统哲学中以本质而非存在为基础的思想提出了质疑,也反映了萨特对个体自由的强调。

萨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但同时也有绝对的责任。

人们的存在是纯粹自由的,没有其他因素可以限制他们的自由。

但这种自由也意味着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承担起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萨特以此来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选择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萨特认为存在是一种焦虑的状态。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中,他提出了存在的焦虑这一概念,强调了人们在自由选择中所面临的痛苦和焦虑。

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由选择的存在,他们的选择会决定他们的命运,但这种选择又是如此不确定和困难,因此人们往往会感到茫然和痛苦。

但正是通过这种焦虑,人们才能够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存在和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他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自由是一种负担和焦虑的状态。

而通过承担自由的负担和面对存在的焦虑,人们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自我。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于当代人们思考自由、责任和存在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思想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思想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思想萨特存在主义是存在主义中的一种哲学流派,它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的真正存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独立选择的权利和责任。

萨特的自由观思想对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推动了人类解放的进程。

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是自我创造的,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目的。

这种自由观思想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人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在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中创造自己的人生。

萨特坚信,人类的自由是不可剥夺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行动的自由。

这种自由源于我们内在的意识和理性,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和约束所决定。

萨特认为,人类在行动和选择中应该保持独立和自主的精神,而不是受到别人的支配和束缚。

萨特还认为,人类的自由是一种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行动的后果和责任,因为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影响着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需要在行动中考虑到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萨特的自由观思想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政治制度应该支持人类的自由和独立,而不是把人群体化和限制人的自由。

政治制度应该允许人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选择,而不是抑制人的自由,以维护特定的统治阶级或利益集团。

萨特的自由观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受各种约束和限制,而萨特的自由观思想提醒大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性,不要受到社会压力和规范的束缚。

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并且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

总之,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和责任,它是一种推动人类解放的哲学思想。

这种自由观思想不仅对于人类的存在和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改变也具有启发作用。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主义哲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派别。

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被公认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探讨而闻名。

在他的著作中,萨特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存在和自由意志的观点,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萨特的生平、思想核心以及对当代哲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浅析。

一、萨特的生平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05年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区,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曾成为法兰西学院的会员,并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

萨特曾在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并于1929年获得了职业资格。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被唤醒的人》、《存在与虚无》等。

在他的一生中,萨特还积极参与法国社会和政治活动,对许多政治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二、萨特的思想核心1. 存在优先于本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核心是基于一种“存在优于本质”的观点。

他认为人在诞生之初是一张白纸,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

人的存在是一种选择和行动,而不是被外部条件和传统习俗所决定。

人们的自由意志会在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中得到体现,而不是受到任何预定的本质或目的的约束。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指出:“存在之因是自由,是纯然的自由。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的存在,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他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即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不能借口外部的条件或者环境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2. 情境主义另一个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情境主义”。

他认为人的存在和行为是由情境所决定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的选择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情境主义强调了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责任和自由意志,同时也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最新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精品

最新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精品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导语:在萨特建立存在主义的之前,存在主义一直是就个体的人本身来考察人,小编来论析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在世界进入垄断时期,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社会也以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压抑和窒息着个体的人,存在主义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个体的人的思考。

在这种思考中包含着对人的异化的关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谴责。

但是由于存在主义囿于个体的人,对人的情感、情绪等潜意识的因素作非理性的把握,看不到人的理性的力量,看不到人作为阶级的实践活动能够对社会进行的变革。

因而,存在主义陷入到对人的现实命运的悲叹之中,成为人们自哀自怜的悲观厌世哲学。

50 、 60 年代,萨特试图改变存在主义哲学的这一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求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存在主义,使存在主义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

因而,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萨特建立起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它是存在主义的变种,但由于萨特在阐发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大量地阅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一度被马克思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征服,并时常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这就造成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的一种误解,似乎萨特是一个用存在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的确,萨特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存在主义可以为马克思主义输进新鲜的血液。

事实上,萨特所作的工作恰恰相反,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他 50 、 60 年代以后所作的工作,正是在极力用马克思主义来为存在主义“输液”。

应当承认,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从克尔凯郭尔到萨特本人的《存在与虚无》所代表的传统的存在主义有所不同,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萨特把个体的人放置到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但由于他的基本立场是存在主义的,所以他不可能在这种考察中形成正确的结论,即不可能在历史的进步中找到人的全面解放的道路。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1. 引言1.1 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其本质,而非相反。

萨特还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前提,即“存在优于本质”,这意味着个体在选择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困境,因为人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选择,还要面对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

正是通过对这种存在的绝望和无力感的体验,人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理念:存在先于本质和人类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类没有固定、确定的本质或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

这与传统的哲学观点相悖,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质或目的,而存在主义则否认了这种观点。

萨特强调人类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人不是被生活、社会或命运所决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在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由带来了责任和焦虑,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根源于人的无意义存在。

他认为人类生而为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这种无意义的存在使得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

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无休止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类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力图揭示人类的自由、责任和焦虑。

通过否定固有的本质和目的,萨特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创造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的观点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2.2 萨特的自由意志观念萨特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

他指出,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但在这种无意义中,人被赋予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文学摘要沙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

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沙特,加缪,波伏娃等。

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沙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沙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沙特的创作1、存在主义文学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

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

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

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

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

例如沙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沙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沙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作者:李佳霖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3期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探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探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探析文章从核心问题、理论基础以及主要内容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认为,萨特哲学是探求人的意志、人的自由为核心的理论,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其理论深受笛卡尔和胡塞尔思想的影响,反映了西方社会追求克服人的异化、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愿望,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萨特本人还通过戏剧及其他的方式深挖、探寻人的自由这一永恒的主题,在当今世界,对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的自由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自由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二十年代在德国正式形成,并迅速在法国、美國和其他西方国家流传开来,五十到六十年代初成为西方世界最时髦的哲学,至今仍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流传广影响大的唯心哲学流派之一。

萨特便是这种哲学的典型代表人物。

萨特比其他存在主义者更加突出地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把人的存在即人的主观心理意识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可以称为“人学”。

他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声称存在主义是“唯一给人以尊严的理论”,是“唯一不把人还原为客体的理论”,是“一种使人的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并主张每一真理,每一行动,都包含有人的背景和人的主观性两者在内。

”[1]八十年代,萨特的著作流传到中国,迅速在年轻人当中形成一股“萨特热”,这一时期,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萨特的思想,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中国这片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土壤中很好地融合,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这些问题进行简介和探究。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哲学是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根本看法,同人类社会某一具体时期面临各个层面的问题紧密相关,如物质生产实践、阶级斗争、人类认识都密切联系。

萨特所处的年代,正是面对着西方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接连酿成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不仅摧毁了物质世界,而且给人们的精神世界留下了严重的创伤。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评析萨特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思想深刻而复杂,对人类存在和自由意志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中,主要包含了自由意志、绝对责任和虚无等核心概念。

首先,萨特强调了人类的绝对自由。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我们没有任何先天的本性或目的,我们的生命完全由自己创造。

这种自由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起为自己和他人的选择造成的后果。

萨特用“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观念来表达这种自由主义的立场,强调了我们可以选择并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萨特认为人类的存在充满了孤独和绝对的责任。

他指出,我们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在为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的选择对于他人和整个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做出明智的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绝对的责任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并没有逃避责任的可能。

此外,萨特明确了人类生活中的虚无现象。

他认为,人类存在于一个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和被遗弃的,没有神或超自然力量可以解决我们的困境。

因此,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根据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寻找生活的意义。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和死亡的终结感,但也唤起了我们对自由和责任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深刻而复杂,对人类自由意志、绝对责任和虚无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萨特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自由主义伦理观,强调了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虽然萨特的理论充满了困惑和挑战,但它激励着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责任和选择,以更加自由和真实的方式生活。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为核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只有通过选择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萨特强调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存在就是选择,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

人类的自由是一种负面的自由,即自由的不安。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但要为这些选择负责任。

他在《人类的尊严》一书中列举了多个例子,说明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困惑和不安。

萨特关注个体的存在。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和社会的“客观化”倾向,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他主张人们应当重视自己的具体存在和经验,并且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萨特还强调存在的孤寂和绝对的自由。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没有他人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存在和选择。

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存在和选择,没有什么规则或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他在《恶魔》中提出了“绝对的自由”概念,即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限制我们的选择。

萨特提出了“他人的存在即是地狱”的观点。

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试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

他人的存在成为我们的困扰和束缚,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无法完全自由地选择和定义自己。

萨特存在主义之我见

萨特存在主义之我见

萨特存在主义之我见一、存在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首先在德国出现的的一个资产阶级流派。

最先提出的是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

卡尔·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萨特则是存在主义在法国以至整个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

不同存在主义者的政治态度、思想理论有不少差异,但作为存在主义者,他们的基本理论却往往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萨特的哲学活动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段时间进行的。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境况之中。

大战中,法国处于法西斯占领者的铁蹄之下,广大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学生因此成了法西斯践踏的主要对象。

“自由、平等、博爱”之口号也成了法西斯嘲弄的对象。

战后,法国虽然摆脱了被占领状态,社会生产和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日渐富裕。

然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危机并未消失,知识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人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受物的支配了。

总之,人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正是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和流传的。

二、存在主义与自由观(一)“自在”与“自为”。

在萨特看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他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要研究萨特的存在主义,首先应从这两个概念着手。

所谓“自在的存在”,就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自身并不具有意识,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张智博伊卓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要: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德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哲学流派。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被公认为其创始人,萨特则是存在主义在法国以至整个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

贯穿其思想始终及其各个方面成为他全部活动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在其思想发展后期还一再宣布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二者之间他宁肯选择存在主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异化中图分类号:B0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089—01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它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了。

德国资产阶级在国内外的艰难处境不能不使他们产生忧虑烦恼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

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首先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而萨特的主要哲学活动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段时期进行的。

德国法西斯势力以及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悲观颓废的情绪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世界观。

而由萨特所代表的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众的存在主义运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都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萨特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传统在二十世纪最有创造性的一个继承者”。

二、存在主义者把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当作其哲学的主要使命。

海德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本体论的存在哲学”。

萨特则称自己的哲学为“现象学的本体论”,并把这一名称当做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的副标题。

萨特在谈论《存在与虚无》中一开始就提出要以所谓“现象学一元论”来取代“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他明确的宣布,他所说的“现象”“并不像本体的康德式的现象”,即不承认在现象后面还有一个作为其来源的自在之物。

作为本质的现象。

显现既不在对象中,他们当然就不是客观的东西,而只能是主观的东西。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作者:刘云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6期【摘要】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其根本观点是把个体人的非理性纯粹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萨特始终处在存在主义的前沿,深刻思考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问题,从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萨特的存在主义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绝对自由性和责任的承担,这对于个体人的生存的价值的启发和意义至关重要。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责任一、现象学本体论这里的本体探讨的是人的个体世界的基础性问题,这也是萨特存在主义的整个基石。

萨特通过研究现象而最终使本体显现,首先是排除了三种现象,分别是唯物主义式的客观物、唯心主义的经验表象和人的经验常识。

萨特以此现象学排除法得出了在人类意识中具有构成意识的内在结构,具有意向性,即指向外物、构成外物的认知能力。

在意向性使意识指向外物之前,意识处于无时空、无对象的纯粹状态,没有思考与反思,这种反思前的意识状态即是个体人的意识世界的根基,也就是本体,具有非对象性的一体性,是先验的自我状态。

而进入反思的状态,个体人的意识本体状态就会在时空中发生分裂,产生经验。

由此看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康德的先验哲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的意识内部具有一套固有的认识事物的框架,在这套框架的背后存在着使其发生作用的能力,构成整个先验哲学之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严格规定了先验与经验的关系。

同时萨特也发展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探究到人类意识的根基,为其整个哲学大厦奠定了基础。

二、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明确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自在的存在指的就是反思前的意识状态,无主客二分,是纯粹意向性状态。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无法真正认识。

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反思的意识状态。

萨特存在主义解析

萨特存在主义解析

现象学本体论1.现象学一元论萨特前期的最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的主要目标是提出所谓现象学本体论。

也就是用“现象的一元论”来取代“使哲学感到困惑的二元论”。

“现象的一元论”指的是胡塞尔以来用现象学方法来超越主客、心物、思有等对立的理论。

萨特接受了胡塞尔用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来统一和消除心物、思有二元对立的基本观点,但又有如下两点区别,一是他企图从纯粹意识现象出发进一步揭示存在的意义,建立现象本体论,二是他摒弃了被胡塞尔当作意向性活动的来源的先验自我。

同胡塞尔一样,萨特把现象学一元论所说的现象就是存在、本质的直接显现。

在现象后面并没有一个作为其本原的自在之物或基质。

现象并不是作为与本质不同的东西而与本质处于对立地位,也不是作为与内在的东西不同的外在的东西而与外在的东西处于对立地位。

现象作为其本身的存在的直接显现,既不是内的,也不是外的,而既是外又是内。

正象电流本身就是物理化学作用的集合体而并不是表示在其后还有什么作为电流的基础的东西一样,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总体的系列,在它们之后并无作为其基础的东西。

现象显示什么,它就绝对是什么。

现象作为其本身的在的显现并不隐藏本质,而是启示本质,它本身就是本质。

反过来说,本质并非隐藏于现象之后的东西,它只是作为显现的系列的联系,它本身就是显现。

萨特认为,从这种现象出发,不仅可消除内在的和外在、本质和现象、潜力和行动的二元论,也可进而消除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等等的二元论。

一句话,现象的一元论可以取代和消除一切二元论。

但是,萨特并不认为现象的存在就是一切存在。

现象的存在是存在的直接显现系列,这种显现出来的系列只能是有限的,而存在本身可以采取的显现系列在原则上却是无限的。

例如,我所看到的桌子的存在作为现象的存在是桌子本身的存在的有限的显现,而桌子本身的显现方式是无限的。

萨特由此要求把现象的存在与存在的现象区分开来。

他认为这种区分,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把存在的现象归结为现象的存在,那无异乎把存在归结为感知,把桌子归结为对桌子的知觉,而这实际上就会以新的方式重复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唯心主义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文学
摘要
沙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

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沙特,加缪,波伏娃等。

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沙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沙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沙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

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

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

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

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
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

例如沙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沙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沙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沙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

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的痛苦状况继续下去。

《禁闭》最终展示了沙特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这一观点:不管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多么痛苦,但他的精神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本来的自由意志去作出决定,去行动,而不应该像《禁闭》里的人一样,放弃选择自由的权利,坐以待毙,把自己关在不是地狱却比地狱更加痛苦,更加受折磨的地方——心灵的地狱。

此外,《戏剧》这一戏剧还体现出沙特存在主义剧作的一些突
出特点:“既有高屋建瓴,惊世骇俗的哲里主题,又有犀利有力的台词,丝丝入扣的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恶心》是沙特于1938年发表的小说,在存在主义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中用了大量笔墨记录洛根丁对一切都感到很厌倦的一种心理,并具体表现为一种生理上的“恶心”感受,甚至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对所接触与目睹的一切,都感到恶心,即使是咖啡馆掌柜的吊带也让他产生恶心的感受。

但是在沙特的笔下却把这种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有论者就这样认为:“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她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沙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和感受,体验。

它既是一种主体的反应。

那就正照映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沙特的关于“存在”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恶心》中建立的。

二、沙特存在主义美学
沙特的存在主义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而且他的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他的存在主义美学尖锐地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以及整个欧洲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上的危机,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具有内在力量的文化生命力和开拓力的面貌,存在主义美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引起了当代人的误解,与此同时,也因他具体的介入世事而遭到了非议:有一位作家这样形容当时人们对存在主义理论的误解:母亲威胁淘气的孩子时喜欢说:“放乖点儿,不然我把存在主义者们叫来,他们会把你吃掉的!”
其实存在主义与以前的超现实主义相比,在态度和理论上都显得温和多了,它是以对旧有文学传统的具有自觉意识的超越和具有以绝对否定为前提的狂奋面貌出现的,它另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的敏感以及对这种敏感所进行的哲理性升华而形成的美学体系,《恶心》就是一种对事物和人类境遇处于高度
敏感状态的带有普遍性的揭示的文学杰作,在这里,沙特反复写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阐述感觉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构成了其存在主义理论的最基本面貌。

三、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和人道主义内涵
1、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
存在主义文学的最重要观念是“自由选择”,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哲学,强调的就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自由。

是一种存在论层面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意味着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通过把人的个体界定为可以自由选择的存在,而使人的生命和意识走向一种真正的自觉。

“荒诞体验”是存在主义文学对世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和感受,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沙特1937年发表于《新西兰评论》上的短篇小说《墙》就是集中传达对世界的荒诞体验的文学作品。

不过,这种荒诞体验在沙特的创作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恶心”和焦虑感。

焦虑感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例如长篇小说《恶心》,其中就写出了主人公洛根丁面对周围一切人和事都有一种厌倦和恶心的感受。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的恶心,其背后的深层心理则是一种焦虑,一种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焦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焦虑也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一大心理和文学主题。

从而赋予了存在主义文学一种哲理化的形式。

2、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
存在哲学是存在文学的基石,对存在哲学知之甚少的人们之所以对存在文学还抱有浓厚的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它涉及了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类思想的解放等这些永放光芒的思想,成为人类永不厌倦的话题,那么什么是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人道主义提倡人在不依赖超自然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和判断,是“一切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哲学代名词”沙特从骨子里便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日记
体小说《恶心》便表现出了他早年存在主义的冲动或者是一种本能,小说主人公的工作与当前生活并未太多的联系,与他人的交往也仅限于一个与他处境和心境相似的“自学者”不与任何人交谈,不接受任何人的东西,当然也不给予任何人东西,他的“恶心”感完全出自本能,是一种十足的冲动。

向读者所传达的只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从那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沙特的主导思想是:人应该去与众不同地思考,感受和观察,并且最终与众不同地去行动,这就体现出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人应该在绝望中寻找和选择出路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论》第2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柳鸣九:《来自恶心感与迷茫感——萨特:从<恶心>到<墙>》第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
(3)柳鸣九:《『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第5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4
(4)吉利编著,《朗曼英国文学指南》,第575页,朗曼出版社,1978
(5)《西方文学概观》,喻天舒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6)《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7)《『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柳鸣九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7
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