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合集下载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改变环境和情境因素来减少犯罪的机会和诱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犯罪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犯罪人的个体特征和动机,还受到周围环境和情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犯罪是犯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一定的机会和诱惑时所做出的选择。

因此,如果能够改变这些环境和情境因素,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那么,犯罪情境预防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首先,目标强化是一种常见的情境预防手段。

通过加强对贵重物品、重要场所的保护和监管,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使犯罪人望而却步。

例如,在银行、珠宝店等场所安装坚固的防盗门窗、监控摄像头和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的盗窃犯罪。

其次,通道控制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对一些容易发生犯罪的区域进行通道限制,如设置门禁、检查站等,可以减少犯罪人的进入和逃脱机会。

比如,在小区门口设置保安岗亭,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检查,能够降低小区内的犯罪发生率。

再者,监控与监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监控、巡逻警察等,增加对公共场所的监视力度,让犯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可能被发现,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社区居民的相互监视和邻里守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犯罪。

另外,环境设计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改善照明条件、清理犯罪死角等措施,创造一个不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例如,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增加照明设施,能够减少夜间犯罪的发生。

除了上述方法,管理和控制也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物品的管理,如对枪支、毒品等危险物品的严格管控,能够降低相关犯罪的发生风险。

同时,对一些容易引发犯罪的场所,如酒吧、网吧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也能减少犯罪的滋生。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和方法具有诸多优点。

情景预防应用于环境犯罪的思考

情景预防应用于环境犯罪的思考

情景预防应用于环境犯罪的思考【摘要】环境犯罪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环境犯罪,情景预防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首先介绍了情景预防的概念和环境犯罪的影响,然后详细分析了环境犯罪的特点以及情景预防在环境犯罪中的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情景预防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还讨论了环境犯罪预防措施以及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我们强调了情景预防的重要性,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情景预防将成为未来环境犯罪预防的重要策略,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环境犯罪的有效防范。

【关键词】情景预防、环境犯罪、预防措施、社会参与、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特点、影响1. 引言1.1 了解情景预防概念情景预防是一种犯罪预防理论,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一概念最早由荷兰犯罪学家克里明·克莱梅尔提出,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犯罪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情景预防的核心理念是认为犯罪行为并非仅仅由犯罪分子的个人特征所决定,而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刺激。

在情景预防的视角下,犯罪行为被认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触发的。

通过改变环境的设计和管理,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机会,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情景预防强调的是预防性措施,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预防犯罪的发生,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加强惩罚来惩治犯罪行为。

了解情景预防的概念对于犯罪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犯罪不是孤立于个体行为之中的,而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并应用情景预防的理念,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类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1.2 环境犯罪的影响环境犯罪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环境犯罪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例如非法倾倒危险废物、非法砍伐树木等行为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环境质量。

环境犯罪会危害人类健康。

不法行为者可能会将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周围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犯罪情境预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犯罪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干预和改变,从而减少犯罪的机会和可能性。

这一理论并非着眼于犯罪人的个体特征或内在动机,而是将重点放在犯罪发生的外部情境上。

其核心理论基础包括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会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如果犯罪的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或者风险增大,他们就可能放弃犯罪。

而日常活动理论则指出,犯罪的发生需要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合适的犯罪目标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

那么,犯罪情境预防具体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是增加犯罪的难度。

比如,加强建筑物的安保措施,安装坚固的门窗、监控设备和报警系统,让犯罪分子难以轻易进入。

在公共场所,设置复杂的道路和出入口,增加巡逻警力,都能让潜在的犯罪分子感到作案的难度加大。

其次是提高犯罪的风险。

比如,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巡逻频次,提高破案率,让犯罪分子意识到一旦作案,被抓获的可能性很高。

同时,加强社区的治安管理,鼓励居民之间相互监督和守望相助,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力量,也能增加犯罪的风险。

再者是减少犯罪的收益。

比如,对于盗窃犯罪,加强对贵重物品的管理和保护,减少犯罪分子可能获取的财物价值。

在金融领域,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管,打击非法洗钱活动,让犯罪所得难以变现和使用。

另外,消除犯罪的诱因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比如,减少一些容易引发冲突和犯罪的场所,如治安混乱的酒吧、夜总会等。

对于一些容易诱发犯罪的商品,如管制刀具、毒品等,加强管理和控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犯罪情境预防,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实际的问题。

例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犯罪,其情境因素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

同时,犯罪情境预防措施的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概念、重要性、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简论。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它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和制裁,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犯罪预防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安全:犯罪预防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2. 保护公民权益:通过犯罪预防,可以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 促进社会发展:犯罪预防可以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犯罪预防的方法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措施,提高犯罪的成本和风险。

2.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对公众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降低犯罪的诱因。

3. 加强社会监管:建立健全社会监管机制,加强对犯罪行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的发生。

4. 加强警务工作:提高警察的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四、犯罪预防的效果1. 减少犯罪率:通过犯罪预防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犯罪的发生,降低犯罪率。

2. 提高社会安全感:犯罪预防可以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提高公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 促进社会和谐:犯罪预防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结:犯罪预防是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社会教育、社会监管和警务工作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减少犯罪的发生,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犯罪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惟独通过多方合作,才干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一直都十分关注。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一、心理学解释犯罪行为的理论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环境中的犯罪行为而学会犯罪。

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特别是亲密关系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2. 心理动机理论心理动机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欲望驱使所产生的。

个体可能因为求得物质利益、满足权力欲望或者寻求刺激而从事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动机理论还强调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

3.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与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有关。

根据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在幼年期经历的安全感和爱的满足对于成年后的道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缺乏爱和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在成年期表现出犯罪行为。

二、心理学预防犯罪的方法1.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对个体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社会宣传等途径进行。

心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个体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加其对于犯罪行为的认识和避免犯罪的意识。

2.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针对犯罪倾向的个体进行的一种心理干预措施。

通过对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其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对于犯罪行为的依赖。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形式进行。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对于个体的关心和重视程度。

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其从事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加强社会扶助等方式来实现。

4. 创造积极环境创造积极环境是指通过塑造社会环境,使其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包括改善经济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加强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学者和专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犯罪情境预防理论与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与具体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犯罪情境预防。

一、犯罪情境预防理论1. 犯罪环境与犯罪行为关联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犯罪环境的改善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环境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居住区的状况、商业区的治安、交通工具的设计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犯罪行为更容易发生。

2. 犯罪情境预防的核心目标犯罪情境预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变犯罪环境,使其不再吸引犯罪者去犯罪或者降低犯罪的成功率和利益。

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了物理改变和非物理手段。

物理改变指的是对环境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例如修建防护设施、加强监控措施等。

非物理手段指的是通过社会教育宣传、提升居民的警觉性等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犯罪情境预防方法1. 提高空间安全设计通过对公共场所、住宅区等空间进行安全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住宅区增加监控设备、灯光装置等,改善其照明和监控状况,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同时,在公共场所设置报警装置、安保人员等,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犯罪者被抓获的几率。

2. 建立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参与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建立社区巡逻队、实施邻里守望等,居民可以积极配合警方,及时举报可疑行为,形成犯罪预警机制。

3. 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提高公众对犯罪危险的认知和警觉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例如举办犯罪防范讲座、发布犯罪预警通告等,可以增加市民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与警惕。

同时,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市民合法自卫的能力,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降低犯罪行为的成功率。

情境犯罪预防本体理论解读

情境犯罪预防本体理论解读

也增加 了监禁的使用 , 但 美 国依 旧是发达 国家 中犯罪率最 高 的国家 。… 传统 的司法预 防在犯罪 率 高涨 的社 会 现 实 面 前 似 乎 无 能 为力 。
( 2 ) 对 社 会 预 防 效 果 的 反 思 英 国学 者 克拉 克 和考 尼 希对 2 0 世纪7 0 年代 的社 会 预 防 这 样 总 结 : 对 于 社 区 自治 小 组 或 居 民 协会 、 警 察与学校 的联系工作 、 福利 活动 、 青 年工作 等在抑制 和预防犯罪方 面 , 没 有 实 际证 据 可 以支持。_ 2 ] 社 会 预 防 项 目需 要 大 量 的资 金 支 持 , 但 其 来 源 极 为有 限 , 而 且 社 会 预 防 的价 值 取 向 又 往 往 同 其 他 社 会 发 展 目标 的 价 值 取 向冲 突 , 这 就 导 致 政 府 也 没 有 足 够 的权 威 保 障 社 会 预 防项 目 的有 效 开 展 。尽 管社 会 预 防 的 成 效 并 不 明显 , 但 犯 罪 学 家 和 实 务 部 门对 社 会 预 防 的探 索 从 未 中
罪预 防道 路— — 情 境 犯 罪预 防 。情 境 犯 罪预 防 日益 深入 人 心 ,缘 于 其 背后 厚 重 的 理 论 支撑 情 境 预 防 已发 展 为五 大 策 略 和 2 5 种 具 体 手段 ,其 显 著 特 色是 预 防措 施 手 段 具 体 化 且 可 操 作 性 强
情 境 预 防 的 实质 在 于 :通 过 增 加 犯 罪难 度 、增 大犯 罪 风 险 、 减 少犯 罪 收 益 、 减 少犯 罪诱 惑 和 消 除犯 罪借 口等 措 施 ,来 达 到 预 防 和 减 少犯 罪 的 目的 。情 景 预 防 已经成 为发 展 最 快 的 一种 犯 罪预 防 方 法 ,成 为 可 与 传 统 的 司法预 防 和社 会 预 防 并 驾 齐驱 的第 三 条 独 立 的 预 防犯 罪路 径 关 键 词 :情 境 犯 罪预 防理 论 ;理论 基 础 ;具体 策略 与 方 法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引言概述:犯罪问题向来是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有效应对犯罪行为,我们需要对犯罪形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对预防犯罪形势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1.1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对犯罪形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地区往往犯罪率较高,因为贫困和失业等问题容易导致人们走上犯罪道路。

1.2 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也是犯罪形势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从而增加犯罪的发生。

1.3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与犯罪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从而减少了犯罪的动机。

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2.1 价值观念: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对犯罪形势起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社会普遍存在着不尊重法律、不尊重他人权益的价值观念,犯罪行为就会更加容易发生。

2.2 媒体影响: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过多的暴力、犯罪题材的媒体内容容易导致人们对犯罪的认知失真,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

2.3 社会凝结力:社会凝结力的缺失是犯罪形势恶化的重要原因。

如果社会缺乏互助、合作的精神,人们就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三、技术发展对犯罪形势的影响3.1 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也日益增多。

网络犯罪的手段多样化、隐蔽性强,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挑战。

3.2 数据分析:技术发展使得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这对于预防犯罪形势的分析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犯罪行为的模式和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3 监控技术:监控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对犯罪形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清摄像头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犯罪行为更容易被监测和识别,从而降低了犯罪的发生率。

四、社会预防策略的重要性4.1 加强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提高犯罪的打击效果。

4.2 加强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人们对犯罪的认知和警惕性。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引言概述:犯罪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为了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犯罪,我们需要对犯罪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预防犯罪形势进行分析,包括社会背景、犯罪类型、犯罪原因、犯罪地点和犯罪预防措施。

一、社会背景1.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犯罪率的关系1.2 人口结构变化与犯罪形势的影响1.3 教育水平与犯罪行为的关联二、犯罪类型2.1 暴力犯罪的增加趋势2.2 经济犯罪的多样化表现2.3 网络犯罪的崛起与应对三、犯罪原因3.1 社会不公平与犯罪的关系3.2 家庭环境与犯罪行为的关联3.3 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四、犯罪地点4.1 城市与农村犯罪的差异4.2 公共场所的犯罪风险4.3 特定地区的犯罪问题五、犯罪预防措施5.1 加强社会安全意识的培养5.2 完善法律法规与执法机构建设5.3 加强社会监督与参预正文内容:一、社会背景1.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犯罪率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减少犯罪率,因为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从而减少犯罪的动机。

1.2 人口结构变化与犯罪形势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加剧,犯罪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老年人和青少年犯罪的增加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1.3 教育水平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减少犯罪率,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更加理性和守法。

二、犯罪类型2.1 暴力犯罪的增加趋势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暴力犯罪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这包括抢劫、杀人等严重犯罪行为。

2.2 经济犯罪的多样化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贪污、受贿、金融诈骗等。

2.3 网络犯罪的崛起与应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包括网络诈骗、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等,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法学的犯罪学研究犯罪心理与预防的法律视角

法学的犯罪学研究犯罪心理与预防的法律视角

法学的犯罪学研究犯罪心理与预防的法律视角犯罪心理与预防是法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而犯罪预防从法律的角度着眼,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措施来预防犯罪。

在法学中,犯罪学的研究始终注重深入探讨犯罪心理与预防的法律视角。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和犯罪预防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犯罪心理学是分析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和动机的学科。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犯罪现象。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犯罪者的个性特征、心理动机、认知过程以及犯罪行为的预测等。

1.个性特征犯罪者的个性特征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冷漠、自私、缺乏同理心等。

这些个性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

2.心理动机犯罪者的心理动机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心理动机是指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内部驱动力。

心理动机通常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

内在动机主要包括欲望满足、攻击冲动等,而外在动机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地位提升等。

3.认知过程犯罪者的认知过程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认知过程是指犯罪者对自身行为和环境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过程。

犯罪行为往往在犯罪者对环境的认知和判断中产生。

因此,通过研究犯罪者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4.犯罪行为的预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还包括对犯罪行为的预测。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个性特征、心理动机和认知过程,可以预测犯罪行为的发生概率和特征。

这对于犯罪预防和法律执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犯罪预防的法律视角犯罪预防是通过制度和措施预防犯罪的行为。

在法律视角下,犯罪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的建设制定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犯罪预防的基础。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明确规定各种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惩罚措施,并且具备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为犯罪预防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浅析犯罪的情景预防

浅析犯罪的情景预防

浅析犯罪的情景预防[摘要] 情景预防策略突破了传统的犯罪预防思路,将着眼点从铲除犯罪根源或进行法律威慑转移到改变和利用环境、增加犯罪难度与成本,从而减少或消除犯罪机会上。

这一策略经多国实践已卓见成效,而我国则未予重视,鉴于此,笔者欲通过对该策略的理论分析,及与其他犯罪预防措施的比较深刻说明情景预防理论不仅堪称理论上的创意,而且极具应用价值,我国应加强情景预防。

[关键词] 犯罪情景预防1999年10月中旬,国际预防犯罪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普遍认为,任何一个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犯罪预防则不尽然。

政府应重新审视并重视其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因为预防犯罪的成功意味着政府治理犯罪成本的降低。

就如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人从病因预防阻止发病,从而避免发病后采取诸如手术等昂贵而危险的措施。

而传统的司法预防与社会预防主要着眼于犯罪人的预防,失于被动与理想,情景预防则着眼于犯罪行为、犯罪被害人及犯罪机会的预防,具有简易、实用、操作性强的特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古典犯罪学派的产生以及1966年那美国首次对被害人调查,都标志着人们在强调司法预防与社会预防的同时更充分认识到了情景预防的重要性,从世界具体预防措施看,重心也开始向情景预防倾斜。

一、情景预防的内涵及理论背景犯罪的情景预防是指:鉴于时空、机会、条件等因素对犯罪人理性抉择和犯罪决策的影响,通过分析“人在什么情景下最容易犯罪”,针对某些特定的犯罪设计出一种较为系统或常设的方法对犯罪可能利用的环境加以规划和管理,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和成本,减少可能的犯罪回报及各种目标物对犯罪人产生吸引力的途径,以达到事前预防犯罪效果的一种犯罪预防方法。

情景预防策略由英国Rutgers大学学者罗纳得.克拉克首倡,他依据“控制环境——增加难度——减少回报——预防犯罪”这一假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目标的强化、防卫空间的设计、社区犯罪预防策略以及疏导和转移犯罪人远离被害人的策略等。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犯罪行为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安全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犯罪问题,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围绕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进行论述。

一、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人的心理过程密不可分。

心理学试图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的研究,解释犯罪行为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学解释: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犯罪行为可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不良行为而养成的。

2. 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可以导致个体的情绪失控、恐惧和暴力倾向,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3. 人格缺陷:某些人天生具有冲动控制差、孤僻、自私等人格特征,这些人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4.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二、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心理学的研究还提供了一些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几个例子:1. 早期干预:从生命的早期开始,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健康心理教育: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3. 社会支持和庇护:为容易受到犯罪影响的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和庇护,使他们有更好的环境条件来发展自己,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4. 求职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求职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因素对犯罪行为的诱导。

总结: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策略。

犯罪行为的解释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内心世界,也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了参考。

预防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论上的基础,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与评述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与评述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与评述I 张建华**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检察院。

[1] [英]戈登•休斯著,刘晓梅、刘志松译,《解读犯罪预防——社会控制、风险与后现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2] 同[1]注。

[3] 庄劲、廖万里,《犯罪预防体系的第三支柱——西方国家犯罪预防的策略》,载《犯罪研究》,2005年第2期。

[4] 同[3]注。

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是多层次的,有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和情境预防等预防手段和策略。

司法预防是 政府主导的,由司法机关实施的预防策略,它通过事 后对犯罪人实施惩罚以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具有被 动性。

社会预防是建立在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是一项规模庞大、耗资巨大、历时弥久的综合性策 略,一时难以见效。

相比之下,情境犯罪预防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等突出优势。

一、情境犯罪预防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英国Rutgers 大学学者罗纳德•克拉克首先提岀了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并对 情境犯罪预防下了定义: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Crime Prevention ),是一种从犯罪情境角度切入的预防犯罪的手段,这种预防手段不是通过改变社会或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控制和改善影响犯罪的各种情境因 素,从而达到减少犯罪的机会。

“罗纳德•克拉克强调“情境”因素在犯罪中的作用,他认为任何犯罪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特定的空间、时间、机会、条件等因素对犯罪人是否发生犯 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承受的 代价大于其收益,将会遏制犯罪分子的犯罪冲动。

因此可以通过对犯罪情境的控制,增加犯罪分子的犯罪难度,提高犯罪分子的犯罪风险,降低犯罪分子的犯罪收益,以此来减少犯罪机会,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 效果。

倒通过优化管理、设计来控制和改善犯罪的具体环境,让潜在的犯罪人意识到犯罪环境的不利,意识 到若继续实施犯罪将会造成成本增加,收益下降,从而使潜在犯罪人放弃犯罪。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

简论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旨在减少和预防各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社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本文将从犯罪预防的概念、重要性、策略和实施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和重要性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旨在减少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目的是通过预防措施的实施,削弱犯罪的动机和机会,提高犯罪行为的风险和代价,从而达到减少犯罪行为的目的。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安全: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犯罪预防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提高社会的安全性,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促进社会和谐:犯罪行为的存在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犯罪预防可以降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 保护公民权益:犯罪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犯罪预防可以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 提高社会效益: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通过犯罪预防可以减少这些成本,提高社会的效益和发展。

二、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多种多样,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犯罪预防策略和措施:1. 社会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犯罪危害的宣传和警示,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犯罪预防意识。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提高犯罪行为的法律风险和代价。

3. 加强社区管理: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加强对社区的巡逻和监控,提高社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提高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安全性:加强对公共场所、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的安全管理,提高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5. 加强警务工作:加大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警务工作的效能和水平,增强社会对犯罪的打击信心。

6.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活动,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安全稳定。

【教案】《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与评析

【教案】《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与评析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远离犯罪。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犯罪行为。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预防犯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识别犯罪行为。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预防犯罪。

3. 情景模拟法: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学会应对。

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纸质资料:发放相关法律法规、预防犯罪手册等。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案例、资讯,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简要介绍预防犯罪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识别犯罪行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情景模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学会应对。

6. 总结提升:强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预防犯罪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4. 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应对能力。

5.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教案】《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与评析

【教案】《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与评析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与评析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积极预防犯罪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1.2 教学内容预防犯罪的概念和意义。

常见犯罪类型及预防方法。

法律意识与自我防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学PPT:展示相关知识和案例。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案例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预防犯罪?引入主题: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3.2 知识讲解讲解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分析常见犯罪类型及预防方法。

3.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取经验教训。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预防和应对犯罪的方法。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5 自我防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分享成功预防和应对犯罪的经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

4.2 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看是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有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资源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或监狱,增加他们对犯罪的认识。

开展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5.2 教学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预防和应对犯罪的情景。

开展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预防犯罪知识的掌握。

6.2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互动。

八年级道法2预防犯罪教案与反思

八年级道法2预防犯罪教案与反思

八年级道法2预防犯罪教案与反思教案:八年级道法2预防犯罪教案与反思【引言】尊敬的教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八年级道法2预防犯罪教案与反思》。

预防犯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通过这份教案的学习,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并学习一些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安全。

【教学目标】1. 了解犯罪的概念和形式,认识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个人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来预防犯罪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掌握基本的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来预防犯罪的能力。

【教学方法】1. 情境式教学法:通过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犯罪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2. 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并进行合理辩论。

3. 归纳总结法:梳理并总结大家提出的预防犯罪方法和技巧。

4. 演示实践法: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犯罪案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犯罪的危害性和影响。

二、概念解释1. 讲解犯罪的概念及常见形式。

介绍抢劫、偷盗、诈骗等常见犯罪形式,并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人的伤害。

2. 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背后的原因,如贫困、道德败坏等,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辨别能力。

三、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1. 学习如何避免成为犯罪的目标。

例如,避免孤身走夜路、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等。

2. 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和隐私。

例如,保管好贵重物品、不随意泄露密码等。

3. 学习如何警觉并应对突发事件。

例如,遇到陌生人询问个人信息时要保持警惕,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报警等。

四、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1.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建议学生积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从小事做起,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2. 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确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和限度。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引言概述:犯罪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为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预防犯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分析,探讨预防犯罪的形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正文内容:1. 社会经济因素1.1 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的差距扩大,会引起犯罪的发生。

因此,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1.2 就业问题高失业率和就业机会的不足也是犯罪形势恶化的原因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2. 社会文化因素2.1 教育水平教育是塑造人们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提高教育水平,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2 媒体影响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引起犯罪行为。

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提高媒体的责任感,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3. 社会治安因素3.1 治安环境社会治安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犯罪的发生率。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治安力量的效能,有助于减少犯罪行为。

3.2 治安设施完善的治安设施是预防犯罪的重要保障。

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控,提高治安设施的完善程度,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

4. 科技因素4.1 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有助于预防网络犯罪的发生。

4.2 科技手段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犯罪侦查和打击的效率。

加强对科技手段的研发和应用,有助于提高犯罪预防的能力。

5. 法律和执法因素5.1 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有助于提高犯罪的预防效果。

5.2 执法力量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能力,有助于提高犯罪的打击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预防犯罪形势的分析涉及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治安因素、科技因素以及法律和执法因素等多个方面。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预防犯罪形势分析引言概述: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中的严重隐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预防犯罪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通过对预防犯罪形势的分析,探讨一些有效的预防犯罪措施,以期为社会安全的维护提供一些参考。

正文内容:1. 社会背景分析1.1 社会经济发展与犯罪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犯罪率也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现象增加,这些都是犯罪发生的土壤。

1.2 人口增长与犯罪率的关系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是犯罪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口过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秩序失去控制,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 犯罪类型分析2.1 财产犯罪财产犯罪是当前社会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频繁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2 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社会中最令人恐惧的一类犯罪行为。

谋杀、伤害、强奸等暴力行为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3 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

网络诈骗、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行为给人们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3. 预防犯罪措施3.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3.2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增强他们对犯罪的警惕性,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3.3 加强社会监管加强对社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安全体系,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4. 预防犯罪的挑战4.1 新技术的崛起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也运用新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如利用暗网进行交易、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解密码等,给预防犯罪带来了新的挑战。

4.2 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预防犯罪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现象增加,使得犯罪行为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4.3 国际犯罪的威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犯罪也日益猖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1)关键词: 犯罪情境预防主客观情境犯罪机会可防卫空间犯罪风险死角理论内容提要: 犯罪情境是一种与犯罪相关联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

犯罪情境预防就是在了解犯罪情境内容基础上,通过研究犯罪主客观情境因素,以社会作为载体和媒介,对犯罪进行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西方“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与我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相结合,或许可以找到适合于我国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和方法。

按照西方学者对于犯罪环境概念的认识,情境属于一种关系概念,其本身并不独立存在,只有与个人、团体相联系时才可以成为所谓的情境。

具体来讲,情境是指直接影响人形成某种动机,产生某种行动的内在与外在环境因素的总和,它有随机性、不可控制性的特点。

犯罪情境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方式,是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的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这种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犯罪环境预防观,它是在研究对犯罪进行预防过程中一条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防范的途径,犯罪情境预防的研究对于整个犯罪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本文认为犯罪人在具体犯罪情境中,如何使犯罪行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当时的情境,是主观情境因素和客观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主观情境即犯罪人的认知因素,可以理解为犯罪人对情境的解释和态度,它应该包括意图认知、责任判断、行为决策、结果价值等认知过程,而客观情境是具体情境发生时的客观因素,它影响着犯罪人所做出的犯罪行为。

如在一起杀人案件中,受害人的情况(性别、年龄等),杀人过程的激烈程度,以及杀人现场的环境状况都有可能影响到犯罪人犯罪行为决策,这些因素可以理解为客观情境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犯罪人自身的一些因素,如人的生理特点、家庭因素等也会通过其主观情境来影响其客观情境特征,形成一种人与客观情境的互动式作用,这也就是不同的犯罪人在相同客观情境中犯罪的方式也会不同的主要原因。

一、犯罪情境预防之理论(一)行为耗费理论根据美国犯罪学家德瑞克·科尼西和罗纳德·克拉克提出的“理性选择理论”的观点,犯罪人通过对犯罪行为的代价和收益进行理性的思考,比较后决定是否进行犯罪,以及犯罪的目标。

犯罪人在犯罪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行为耗费。

行为耗费是个体在取得所需资源的行为过程中所作的支付,包括个体的脑力、体力和其他资源的支付,还包括选择这一行为时,其他可选择机会的损失。

[1]每种犯罪行为都有其特性,包括要冒的危险和可能获得的利益,每个犯罪人也有自己独特的需要和技能体系,犯罪人与犯罪行为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犯罪人的行为选择。

行为耗费是个体在做出一定行为选择时必然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个体根据知识和经验估计某一行为方式的消耗可能大于所取得的资源量,可以肯定该个体不会采取这种行为而考虑其他方式。

当犯罪人对犯罪回报和犯罪消耗的理性分析的结论是他将付出较大的体力、精力和其他资源才能取得较少的犯罪收益时,他将会放弃此犯罪或转向其他目标。

其次,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会考虑到该行为被发现的机率和应受到的道德和法律惩罚。

除激情犯罪之外,其他犯罪人都会对逃避惩罚心存侥幸。

这种惩罚包括家庭、社会对其的道德谴责和法律对其的刑事处罚。

如果惩罚不可避免或难以逃避,同样他将会放弃此犯罪或转向其他目标。

例如,盗窃案件的破案率低于抢劫犯罪,抢劫犯罪的惩罚也比盗窃犯罪严厉,所以盗窃犯罪的发案率要高于抢劫犯罪,即犯罪人会放弃抢劫犯罪或者会选择盗窃。

这是犯罪人在对自己被抓获的危险性进行的预测,与其能否用其他合法手段达到目的及其进行犯罪的行为利益等信息进行分析的结果。

(二)犯罪机会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必不可少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犯罪动机、犯罪能力和犯罪机会。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人内心形成的,引起、指向和维持从事犯罪行为的内在心理过程。

犯罪能力是指犯罪行为人为实施某种犯罪所达到的犯罪技能、水平和主观条件的总和。

犯罪机会则是指犯罪现场存在的有利于犯罪行为实施的人、物、环境的基本条件,及其与上述要素相联系的时间、地点、空间特点及防范特点等诸要素的总和。

如果在犯罪过程中三个基本要素中有任何一个不发生作用,就无法最终完成犯罪行为,犯罪预防就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

行为机会是由外部条件构成的个体实施某种行为的现实可能性,行为在做出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时,必定会考虑相应的行为机会,如果发现一定的行为机会不足,就会对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做出调整。

在行为控制中,鼓励一定行为和消除一定行为,用给与或者消灭一定行为机会的办法是极为有效的。

[2]犯罪动机和犯罪能力是犯罪人的主观和自身的条件,而犯罪机会并不是犯罪人可以决定的,是不以犯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预防犯罪机会的产生在犯罪预防中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很难做到不使人产生“偷”的念头,但我们却有可能做到使人“偷不到”。

犯罪预防的目的在于控制犯罪行为机会,使犯罪人“偷”的机会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有可能成为犯罪对象的保护措施,减少犯罪机会,使犯罪人无法对其成功实施犯罪,或在实施犯罪时增加其时间耗费,提高犯罪成本和资源的耗费,或增加犯罪被发觉的机会,这样,犯罪人就会放弃犯罪,或者至少是降低犯罪的暴力程度,缩短犯罪时间,从质和量上弱化犯罪等级。

(三)可防卫空间理论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人口猛增,土地价格飞涨,城市空间的立体化、高层化、密集化现象日趋明显。

在城市生活的人们为了保持私生活的自由,或为了高效率的利用空间,纷纷建起了独立单元式的住房。

在空间的利用方法上也力争做到合理化。

由于空间利用的高度密集化和使用目的的多样化,那种效率低、目的单一或纯积木式的建筑形式己经无人问津,代之而起的是同时具备两种以上使用目的的复合式建筑,并大力普及电梯使用,以取代占地面积较大的楼梯。

私人建筑争先恐后地挤进公共空间,此外,公共或半公共空间(例如密集住宅的公共走廊、用农田改造的公园等)大大扩充,为了降低城市空间的管理、维护成本,大力推行简单化、无人化,从而导致了管理主体不明确、不稳定。

根据美国犯罪学家奥斯卡·纽曼提出的可防卫空间理论[3],可防卫空间理论的核心就是:1.最大限度延长犯罪者的作案时间;2.最大限度缩短犯罪被发现、报警的时间。

这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互动关系,空间存在于时间中,而时间也通过空间来体现,延长作案时间或缩短被发现时间即是延伸可防卫空间。

可防卫空间主要体现在四要素上,即区域性、自然性、形象和环境。

区域性体现在任何空间都是相对独立的空间,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不能涵盖所有空间,犯罪只能涉及其中某一个具体空间,不能无限制延伸,因此,对于空间的防卫总是只能在某一些子空间进行,任何空间不能平均分布防卫力量和防卫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性也可称为重点性。

自然性体现在任何空间都是自然的产物,尤其自身特定的规律,这是由每一个不同的空间特性决定的,如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任何空间都只能和自身同一,找不到各方面要素都相同的两个空间,这也是空间的独一性。

从这个观点出发,任何空间都是自然的产物,虽然也有人为建造的空间,如各种建筑物,但是建筑物一旦建成,就形成了自身风格的独立空间,既体现空间的人为特征,同时也体现出空间的自然特性。

同时,这种自然性随着与自然界、使用者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它的自然性也会逐渐变化,因此,空间的自然性是一个变量。

形象是建筑物的物理外型,以及各种建筑物的区域结构和外观。

这种形象不完全是审美中所体现出的美感,而主要是进入犯罪人视野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这种形象不完全是客观的,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特性,整洁光亮的建筑物会令犯罪人产生犯罪目的难以达到的感觉。

环境则是说空间所处的大环境,因为空间是无穷的,任何空间无不处于某一个上位空间之中,既体现出自身空间的特性,同时也体现出上位空间或者说是大空间的特征。

如果把某一社区设置于一个更大的、低犯罪率而又有高度监视的地区中,就会遏制犯罪的发生。

这四要素互相结合、互相影响,形成可防卫空间的整体性,产生一种对犯罪人潜在的震慑作用,影响潜在犯罪人对犯罪目标的选择,对犯罪对象、犯罪行为得失条件的权衡,使之对犯罪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影响犯罪人的犯罪决定。

从理论及实践角度看,可防卫空间的设计是构成犯罪预防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环境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防卫空间设计必须结合其他措施共同预防犯罪。

具体可以通过环境设计使建筑物、建筑群、街道和住宅小区具有防范性,加强城市街区和建筑物的区域性安全控制和监视作用,提高城市自身和城市居民预防犯罪和防止被害的能力,避免和减少城市区域性和监视作用出现的盲区和死角,以阻止犯罪分子利用环境的便利条件实施犯罪。

(四)死角理论死角理论是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控制理论时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全面的控制,但控制是有死角的,这遵循的是系统的观点。

日本学者伊藤滋在研究犯罪控制时也认同了死角理论,他认为对犯罪的控制存在着死角,但这种死角可以被不断发现,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来逐步限制死角,达到控制的目的。

具体的可以用改变物理环境、形态和机能来改变居民的防范措施,提高预防犯罪效果。

从城市犯罪的角度来看,娱乐场所及商业区的扩建,在城市大量储存诱发犯罪的物资;人群拥挤、杂乱,步行者的活动空间变化不定:建筑物向高层、地下发展使市民的视野受阻,不利于对犯罪活动实施监视;因盲目兴建高层密集住宅的单元式住房和电梯类隔离空间的大量增多,市民对犯罪活动的监视作用丧失殆尽。

这些都成为犯罪活动的温床。

导致犯罪发生或者有利于犯罪发生的因素为犯罪死角,包括时间死角,空间死角,心理死角和社会死角。

时间死角是无人目睹犯罪行为的空白时间。

例如:机关的办公室等房间中午午休时经常没有人,小偷可以顺利进入房间偷走财物,而不被人发现。

则午休时间就成为时间死角。

空间死角是因空间建构形成的无人监管或疏于监管的地带。

例如:夜间的地下通道、停车场、市郊小道等,人迹稀少,容易发生抢劫、伤害等恶性犯罪而没有其他目击者,成为空间死角。

心理死角是出于各种原因使人们对某些犯罪危险产生的忽视,使人们对某些犯罪危险丧失必要的警惕性。

例如:人们过于相信所居住的环境的治安状况,从心理上放松对自身安全、财物的警惕性,夏季夜里敞开门窗睡觉,使盗贼轻易入室盗窃。

社会死角是由于居民互不关心、互不联系,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削弱了社会关系中的区域性控制和监视作用而形成的有利于犯罪的环境条件。

例如:公寓中的邻居互相不认识,当陌生人进入公寓后,不能引起应有的警觉,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根据犯罪死角的特点,预防犯罪就要明确区域性和增强监视作用。

明确区域性包括:1.居民对居住的地域的一种领属感、责任心;2.当自己所属空间遇到威胁时,居民对威胁的排除;3.空间对犯罪人产生的震慑,这种震慑来自于区域的防卫,潜在的犯罪人慑于区域的防卫而放弃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