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赏析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翻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古诗文《赤壁》赏析
古诗文《赤壁》赏析赤壁唐朝: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注解及译文【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赤壁鉴赏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古诗 , 就是一个艺术作品, 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 或表达某种情感, 或描绘某种期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
诗歌 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 思维独到, 见解新颖, 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今天,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 去的大江之滨, 观“赤壁”而思史, 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 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 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 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 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 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 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 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 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 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 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 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 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 诗和绝句。
赏析唐诗《赤壁》
赏析唐诗《赤壁》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首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作者通过描述折断的戟和沉入沙中的铁,勾勒出一幅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象。
这里的“铁未销”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中东风的作用进行了大胆的假设。
如果东风没有如期而至,那么周瑜将无法借助火攻取得胜利。
这里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暗指东吴的两位美女孙尚香和大乔,她们被曹操俘虏,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诗人感慨江山如画,英雄辈出。
这里的“豪杰”既包括了赤壁之战中的英雄豪杰,也包括了历史上其他著名的英雄人物。
这种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高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赤壁》这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赤壁(杜牧)原文及赏析
赤壁(杜牧)原文及赏析
赤壁(杜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杜牧所作,以表达他对自然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大自然壮丽景色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流转不止,自然界变幻莫测。
白日尽于山顶,黄河潮水注入大海,暗示人生亦随时间流动不止,不可逆转。
这种景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一种壮观和宏伟的意境。
再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入思考。
人们常常希望通过努力去达到更高的目标,不满足于现状。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可以理解为追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
“更上一层楼”则是进一步努力的象征,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追求更高更好的人生。
整首诗的意境优美,意蕴丰富。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人生的境遇,表达了对生活和人生追求的思考。
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时间、自然和人生的感慨,让读者在读完诗后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以景写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赤壁这个地名,让人们联想到历史上的大战和英雄豪杰,赋予了这首诗更深远的意义。
杜牧在这首诗中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色,启示了人们应努力追求度过自己的一生,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
这种追求和思考,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杜牧的《赤壁》以简练而优美的文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思考人生境遇,表达了对于生活、时间和人生的感慨。
通过赏析这首诗,读者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和追求产生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 赤壁 赏析
杜牧赤壁赏析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杜牧所作,描述赤壁之战,赞美了周瑜和二乔(小乔和大乔)的军事才能和美貌,深切表现了战争中的残酷与人性的深刻感情。
诗中的第一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反映了古战场上激烈的战争环境,战士失去了战利品,深陷艰难之境。
而“自将磨洗认前朝”则表现出战士不畏强敌而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主旨落实到人物描写上。
描写了周瑜的文武双全,但最终境遇悲苦;又写出了小乔、大乔姐妹的美貌与纯洁,但素面朝天的作法藏匿了所虚受的官宦侍女们的多少嘲讽和嫌弃。
总而言之,杜牧通过精彩的文学形式和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古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和人性的脆弱与复杂。
同时,赞美周瑜和二乔的理念,也颂扬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和无畏困难的勇气,以及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赤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赤壁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赤壁赵翼赏析
赤壁赵翼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他通过一支断戟,沉没在沙中,虽未销蚀,但已残破,来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未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这种物是人非的慨叹,自然不免令人悲从中来。
可是诗人却说“折戟沉沙铁未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接下来,“自将磨洗认前朝”,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磨洗认前朝,磨洗掉铁锈,识别出原来是什么东西。
这实际上是借这件事引起对前朝的回忆。
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这两位美女就是大乔和小乔。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色无双。
小乔是东吴名将周瑜的夫人,也是一位绝色的美女。
如果当时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没有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大、小乔就会被曹操所俘虏,成为曹操的铜雀台中的歌姬了。
这就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涵义。
这首诗把一场重大战役的成败归结为定于一时的风向变化,用小事件来反映大问题,这是杜牧咏史怀古诗中常见的手法。
诗人别出心裁地通过大小乔这两个主要人物来评价赤壁之战的影响,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美人如此命运和地位也能成为一种微妙的暗喻:连大小乔都要被曹军战乱所影响,可见形势的危急。
总的来说,《赤壁》这首诗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它通过一支断戟和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成功背后机遇的感慨。
赤壁古诗赏析
赤壁古诗赏析1、《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译文及注释2、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3、赏析赏析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赤壁》(杜牧)评析
《赤壁》(杜牧)评析原文:《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这首诗构思精妙。
它分两个层次:前二句记事,由“折戟”起兴;后二句议论,却在“东风”上做文章,把整首诗写活了。
杜牧不愧是驾驭七绝的高手。
一开篇,诗人就巧用“折戟”渲染出一种古战场的气氛。
在长江边上的赤壁古战场,发掘出一件沉没在沙层里的断戟。
它虽然浸泡在江水中,却还没有烂掉。
诗人把它拿起来,磨去铁锈,冲洗干净,从铭文中辨认出,这是前朝三国时所铸造的兵器。
第二句,围绕“折戟”,连用了“将”“磨” “洗”“认”四个动词,使诗人联想到战争双方的周瑜和曹操。
周瑜以弱胜强,关键在于火攻;火攻取得成功,关键是靠东风。
曹军不谙水战,错误地连接船舰,使首尾相连。
当时正刮东南风,吴军乘机派出纵火的船舰,张帆直插曹操的水军,把他们的船舰烧着。
周瑜乘曹军大乱,率领精兵进击,战胜了对方。
如果从正面议论这件事,难免流于一般化。
诗人却从反面来说: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的话,曹操就可能变成胜利者,把大乔和小乔夺去,置于铜雀台上,作为自己的姬妾。
铜雀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因楼顶置大铜雀而得名。
“春”,指春情,属于戏谑之笔。
“二乔”,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二乔归曹操所有,就是东吴的灭亡。
凭借东风,周瑜功成名就;没有东风,周瑜恐怕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后二句诗尖锐、活泼、巧妙、幽默。
杜牧通古今、有才略,但没有遇到“东风”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周瑜身上借题发挥。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
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思维独到,见解新颖,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今天,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这篇杜牧《赤壁》赏析是来自于语文网小编的分享,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牧《赤壁》解析
杜牧《赤壁》赏析《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春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一首对其诗义一向争论颇多的咏史诗,今世专家沈祖棻以为,杜牧自傲知兵(杜牧喜好谈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这是借史事抒其胸中积郁不平之气,也隐约暗含类同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宣布的“时无英豪,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这或许是迄今为止看来最为合理的观念,不过应当说杜牧也有或许是表示军事战争中一般存在很大的偶尔性。
但这篇文章仅仅试图寻觅其它或许的合了解说。
这首诗很或许写于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
有研究者以为,“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必定”。
可是好像很难看出这一点。
宇文所安《回忆》是这么解说这首诗的:“建安十三年(208),北方军阀曹操引重兵挥师下江南,此刻汉朝末代皇帝现已形同虚设,曹操自命为皇帝的“保护人”。
到长江后,曹操预备了一支舰队用来攻打南边的吴国,吴国宣称它既不归于汉王朝管辖,也不接受曹操的控制。
当曹操的舰只停靠在赤壁时,吴国的水军指挥周瑜,也是吴王的连襟,领导了一次勇敢无畏的突击。
吴国的火船乘着久等而至的春风,直扑曹操的兵船,北方的军舰出于防卫的思考用铁链拴在一同,成果悉数被焚毁。
这场战争打破了曹操降服南边、从头一致我国的期望。
不过,假定他降服了吴国,他必定要把乔氏姐妹作为战利品带回北方,乔氏姐妹是其时最美的女子——一个是国王的老婆,另一个是周瑜的老婆。
假定舰队没有被摧毁,假定乔氏姐妹被带到北方,那么,在曹操身后,她们俩就会像曹操的别的妻妾相同被终身拘禁,老死在为她们死去的夫主建筑的铜雀台里。
赤壁大战以后六百馀年,诗人杜牧(803-853)在一柄锈戟上发现了作业的这种并未发作的成果,这柄锈戟即是在赤壁找到的。
他写了一首题为《赤壁》的诗……同很多发现古物的诗篇相同,这儿也触及很多除去掩盖物、擦掉水垢和试着补上失掉有些以康复原貌的作业。
这一系列作业的意图是要认出找到的终究是啥东西。
《赤壁》杜牧翻译、主题思想
《赤壁》杜牧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旨】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赤壁》赏析
初二语文古诗赏析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译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光剑影。
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三国大局不定,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今河北临漳县)(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春恨无限了。
1、此诗又见李商隐集。
赤壁:今湖北浦圻县西北赤壁山,在长江南岸,即三国时赤壁大战之地。
三国时赤壁大战之地。
2、不与:若不与。
、不与:若不与。
3、铜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建造铜雀台,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层百一间。
”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赏析一:赏析一: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
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
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
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
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
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
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才被称为“杜工部”。
他的《赤壁》诗以写景形象生动、情感真挚而著名,堪称中国古代诗词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赤壁》这首诗进行赏析。
《赤壁》这首诗词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
诗中运用了写景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赤壁战场的壮丽景色和激烈战斗的场面。
诗的开篇直接进入主题,令人惊叹的描绘了长江水波翻滚、箭雨纷飞的壮丽景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通过这四句诗,杜牧巧妙地将诗意引入到赤壁战场。
诗句中运用了“折戟沉沙”和“铜雀春深”这样的形象词,使得整个战场充满了烟火和生机。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杜牧继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人物的形象。
他通过描述曹操、周瑜和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身份,塑造了诗中的主要角色。
比如,他写道:“千里孤坟无处说,所在哀笳弄晚风。
想当年落笔付齐宣,纵使当时横戈马,残丝断角如今在。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到了历史的长河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雄壮和悲壮。
在诗的后半部分,杜牧以游子的身份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消逝。
他提到了孤坟和悲笳,将读者的情感引向深处。
在叙事中,他依托历史事件,展现出自己作为一个时代的人,对历史变迁和战争的反思。
最后,他用“残丝断角”来暗示时间的残酷,人事的消逝。
这样的描写更加增强了整首诗的悲壮氛围。
《赤壁》这首诗词的结构非常紧凑,情感真挚,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象和激烈的战争场面,以及对人事消逝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全诗以纵横押韵构成的典雅诗句,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赞美,展现了杜牧深沉的文学才华。
《赤壁》这首诗词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杜牧对战争的思考。
杜牧通过写景描绘了赤壁战场壮丽的景色,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既有壮丽的描绘,又有深沉的思考,是一幅将历史与个人情感结合的杰作。
杜牧的《赤壁》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经典之作,不仅因为其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也因为其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赤壁》杜牧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比如他的著名咏史诗《赤壁》,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以小见大。
诗人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鉴赏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及赏析
【导语】杜牧的古体诗题材⼴阔,笔⼒峭健,近体诗则以⽂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雄姿英发”的特⾊相结合,风华流美⽽⼜神韵疏朗,⽓势豪宕⽽⼜精致婉约。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牧《⾚壁》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译⽂⼀⽀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磨⼜洗发现这是当年⾚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个战役──⽕烧⾚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乎周郎。
后任吴军⼤都督,曾参与⾚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座楼台,楼顶⾥有⼤铜雀,台上住姬妾歌*,是曹操暮年⾏乐处。
⼆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乔,⼀嫁军事统帅周瑜,称⼩乔,合称“⼆乔”。
创作背景 这⾸诗是诗⼈经过⾚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矶⼭)这个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写下的。
诗⼈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作。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流逝⽽物是⼈⾮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净出来辨认⼀番,发现原来是⾚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进⼀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杜牧《赤壁》赏析
杜牧《赤壁》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
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思维独到,见解新颖,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杜牧《赤壁》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这篇杜牧《赤壁》赏析是来自于语文网小编的分享,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赤壁》赏析
杜牧创作的《赤壁》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下面是该诗的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折戟⑴沉沙铁未销⑵,
自将⑶磨洗⑷认前朝⑸。
东风⑹不与周郎⑺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⑼。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白话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羞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诗人用“铜雀春
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拓展阅读:杜牧小故事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
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
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
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
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
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