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合集下载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百家争鸣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以孔子、墨子为代表,这时候的思想还有很多理想主义色彩,并不为执政者所接受。

而到了战国时期,则是商鞅,吴起,孙膑、苏秦,李斯等法家、兵家、纵横家的舞台,更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因而得以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以实行。

战国七雄法家先秦法家思想主要有法、术、势和教四个方面。

依照侧重点不同,法家可划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摒弃礼乐和道德教化,一切断于法;齐法家主张法教兼重,主张礼、法兼容。

秦晋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是战国变法的主要人物,其中李悝、吴起、商鞅以“法”为主,申不害以“术”为主。

法就是赏罚奖惩的制度,主要目的是发掘民力和加强集权。

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尽地利之教”,就是削夺贵族的封地分给平民,从无偿占有变成合理的税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土地。

吴起变法重点打击贵族。

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贵族已传三代若无军功的就收回爵禄,将收回的爵禄拿来奖励军功,提高将士的作战积极性。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奖励耕战,是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升级版。

除了授民于田和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推行了更为广泛和具体的措施激发民力。

比如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计算军功大小的方法简单粗暴,以斩首计。

一仗下来,活着的秦军腰间都挂着一串敌军脑袋,数一下脑袋就行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爱国主义,士兵上了战场就是想活命,而秦军奋力厮杀却是为了爵位。

这就好比敌军是绵羊,而秦军是虎狼。

绵羊奋力一搏只是为了逃脱虎口,而虎狼拼命杀戮是为了吃上肥美的羊肉。

在起跑线上,秦军就已把别国军队远远甩在身后。

开发民力的最终目的是集权于中央,而集权的基础就是依法治国。

让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法律的执行力,民众才会遵法守法,国家才能通过法律凝聚民力。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2012年05月19日21:21:12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其中儒墨道法影响力最大。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孔子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

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十大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庄子、关伊子、张道陵、葛洪、陈抟、邱处机、王常月、陈撄宁、易心莹。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

诸子百家先秦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概述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近代吕思勉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一、儒家(崇古思想):代表人物:孔丘、曾参、卜商、公羊高、卜商、左丘明、谷梁俶(chù)、颜回、孟轲、荀况、鲁仲连、告子等作品:四书五经、《荀子》、《景子》、《徐子》、《芈子》、《宓子》、《世子》、《羊子》、《宁越》、《子思子》、《王孙子》、《漆雕子》、《公孙尼子》、《鲁仲连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孔丘像墨翟像四、法家(法治思想):代表人物:商鞅、李悝(kuī)、管仲、子产、慎到、吴起、申不害、韩非、李斯等作品:《法经》、《管子》、《申子》、《李子》、《处子》、《慎子》、《商君书》、《韩非子》等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韩非子,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1)主张:儒:“仁政”。

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墨: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法: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胜于古代;实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

(4分)
(2)原因: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儒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赞成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反对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墨家: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反对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奢侈与残暴行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②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儒家;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主张体恤民力.实行仁政;法家:无视民力,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墨家:同情人民,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
(3)产生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仁政”成为汉、唐初期统治者施政的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为秦始皇采用,成为建立封建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汉、唐统治者所采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墨家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热爱科学、礼让谦恭的传统美德。

(4分)。

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总结儒、道、墨、兵、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五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思想特点和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的总结,共计1000字。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核心,强调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

儒家思想强调孝悌之道,尊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权威,认为个人德行和礼仪的恪守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儒家思想主张的仁德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感恩、友善和谦卑。

儒家思想的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广泛传播,并且对中国古代的政策制定和社会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由解放。

道家思想强调道德真谛的追求和尊重自然规律,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无为而治和非争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个体的修养和自身文明的提升探索,对于人类发展的哲学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反对战争,以墨子为主要代表。

墨家思想反对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公,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主张以爱、和平和公正为原则,推崇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

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寻求社会公平和国家和平提供了理论基础。

兵家思想的核心是兵法,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

兵家思想关注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强调兵者、国家安全和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作,提出了“计”、“谋”、“军”等重要概念,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厉的统治,以商鞅、韩非为代表。

法家思想认为严格的法律制度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主张以法律为准绳治理国家和社会。

法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政法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综上所述,儒、道、墨、兵、法五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与自然和谐共生;墨家思想提倡兼爱和反对战争,追求公平和和平;兵家思想关注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格的统治。

先秦主要法律思想流派及其特点分析

先秦主要法律思想流派及其特点分析
荀子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1.“天人相分”、“明分使群”的社会史观(关键是发挥 “人君”的作用) 2.“化性起伪”的人性论 提出“性恶论”,主张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 指“人为”,指通过后天的礼义训导去改变人的恶性。为 了避免人的恶性自由发展给社会带来危害,他还主张制定 礼义来确定人们的身份地位,约束人们的行为。
一、推崇礼治 (一)维护礼的权威 (二)向往礼所规定的等级制度 (三)追求礼所包含的人道精神; (四)强调礼对刑法的指导意义。 二、重视德治 (一)重视民众的价值 (二)重视教化的作用 (三)主张少用刑罚,反对滥用死刑 三、强调人治 (一)强调君主的决定性作用 (二)主张尊贤使能 (三)强调人对法的支配作用
主要法律思想流派: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先秦时期法律思想流 派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历史 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王 室衰弱,诸侯并起。为了 争夺天下,战争连年不断。 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溃, 土地私有制产生,社会经 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思想 的发展。战乱动荡,各国 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 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私学的兴起与讲学的出现, 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 想分子
具体内容: 1.礼的继承性思想:孔子既注重西周礼制的传承。也强调对 夏、殷两朝的礼制有选择地继承。 2.礼的权威性思想: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主张,认 为只有由天子做主,制定礼乐,决定战争,天下才会太平, 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当权者要遵守礼 制,以提高礼的权威性。 3.礼的等级性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先“正名”,纠正 各种违反君臣、父子等级名分关系的行为,从而严格遵守 礼的等级制度,对违反礼的等级制行为很痛恨。 4.礼的规范性思想:认为礼既是严格的政治等级制度,也是 一种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把礼作为立身处世和处理人际 关系的基本准则。 5.礼刑关系:重礼轻刑,强调礼的主导地位,用礼指导刑罚。

先秦儒、墨、道、法家君臣关系理论浅析

先秦儒、墨、道、法家君臣关系理论浅析

之臣群 �也 害 之 子 天 � 大 博 之 侯 诸 故是 “ 。权夺臣重止
�(� ” 。位主易必 �贵 防 �臣宠远疏要必势主君 � 》臣爱 《 �
太臣人 �身 其 危 必 �亲 太 臣 爱 “ 。位 之 主 君 夺 想在刻
�(� 刻时时们他 �信 可 不 子 臣 � 》内备 《 � ” 。 也 主 弑 君劫
有以所世此 �上 其 处 傲 怠 主 人 而 �休 之臾须无 �也心君 其觇窥者臣人为故 �也 事 不 得 不 而 势 于 缚 �亲之肉骨 有非 �君 其 于 之 臣 人 “ 。系 关 力 权 、系关害利的裸裸赤 是 只 系 关 臣 君 为 认 子 非 韩— — —者 成 大 集 之 家法 � 》体
�(� ” 。也 者 �权君 � 重轻 之周 、亡 之 纣 者 昔 “ � 》主人 《 �
自 们 人 于 在 因 原 本 根 的 乱 混 种 这 成 造 为 认 子墨 �代 年乱混的 ”贼相人与人 �篡 相 家 与 家 �攻 相国与国 “ 个 一 是 代 年 的 活 生 子 墨 。的 开 展 说 学 此 绕围是则想思 的他其 � ”爱兼 “ 是心核想思的中其 �面方个十 ”鬼明 “ 、 ”志天 “ 、 ”葬 节 “ 、 ”用 节 “ 、 ”乐 非 “ 、 ” 命非 “ 、 ”同尚 “ 、 ”贤尚 “ 、 ”攻 非 “ 、 ”爱兼 “ 有 要 主 想 思 的 子墨。想思 要主的子墨了现体书一 》子墨 《 — — —作 表代家墨 识 认 的 系 关 臣 君 对 家 墨 #" � 》苟
。究研论理学法 、史律法事从要主 �师讲院学法政学大峡三 �人桃仙北湖 �女 � � $ )(’& � 平秀陈 �介简者作 #! $ %" $ #""� ! 期日稿收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摘要: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以及纵横家等流派的思想,这些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深入分析各家思想中人才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人才;选拔;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的传统的人才思想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积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

儒家的唯才是举,道家的自我发展,墨家的任人唯贤、以德为先,法家的用其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各家的人才思想1.儒家的人才思想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该学派共同的宗旨是一致的。

儒家关于培养人才首要标准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

而其有道德的内涵又极为丰富,首先就是忠与孝,仁与义。

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仁义二字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

其次就是中庸之德。

儒家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

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

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儒家思想对于人才还有以下标准:首先就是要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成为一个有气节的人。

其次还要具有“博学于文”的知识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习中要有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兴趣以及独到的见解。

最后还要具有“躬行君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温故而知新”的创新能力。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

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君道论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高峰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流派,其中以儒家、道家和法家最为著名。

这三个流派在对君道的论述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本文将从先秦儒家、道家、法家的角度出发,对君道论研究进行探讨,并通过五个例子阐述它们各自对君道的理解和实践。

一、先秦儒家君道论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在于“仁爱”、“礼治”和“中庸”,而君子德行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构成之一。

在儒家看来,君子应该具备的德行包括中正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温和、尊重上级、敬畏天地等等。

而君子的行为和对待人民的态度,也应当符合这些德行的要求。

君子之道就是用这些德行来丰富自己、尊重他人、治理国家,又称“仁政”。

1. 仁爱为天下之大道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仁者爱人,施于人则温,怀德于人则信,得人之心则备矣。

”的确,仁爱是儒家君道理念的核心,它要求君子有着广阔的胸怀和深厚的爱心,能够爱人如己,体谅他人,慷慨助人,善待下属,以德治国。

2. 大义兴天下儒家认为,君子必须站在道义的高度去审视一切事物和行为,脚踏实地、明察秋毫。

以大义为前提,以理论为准绳,才能构建一个充满道德和规范的政治秩序。

3. 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种处事态度,不偏不倚,大体平衡。

在君子的标准中,中庸就是指矫枉过正或者是过于偏颇都是不妥的,应该追求平衡,以人性为本,既能解决问题,也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4. 人治政治儒家认为,在一个国家中,要实现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必须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政治体系,强化君王的德行,使其真正体现民心。

儒家从君子个人的德行和榜样入手,培养和推广一群特别的人,即“君子”,让“君子”成为治国的主体。

这种治国方式,被儒家称为“人治”。

5. 行以明道对于君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洁身自好,以身作则,遵循德行,行出道理,从而将良好的德行和行为评判标准,传递给子后代。

二、先秦道家君道论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另一种思想流派,道家强调“道”这个概念,认为这个世界上观察到的所有事情都有相应的“道”,而人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道”的规律,追求并实践这些规律以达到某种境界。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人才观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人才观

易中天:先秦诸⼦的⼈才观2019-09-05儒⽴德、墨尚贤、道任性、法务实,如何理解,⼜如何运⽤?先秦时代是中华⽂化的⼤繁荣、⼤发展时期,先秦诸⼦的思想观念和学说,对后世学⼈影响极⼤,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才观?2011年深圳论坛上,易中天为⼤家娓娓道来。

儒⽴德儒家的⼈才观是德才兼备。

儒家认为,只有⼠才能做到德才兼备。

春秋战国时代的⼟,是第四等贵族,是贵族中的最低等。

先秦时代把⼈分成三等:贵族,平民和奴⾪。

贵族⼜分四等:天⼦、⼤夫、诸侯、⼠。

有恒⼼是⼠最⼤的特点。

孟⼦曾说,⽆恒产则⽆恒⼼。

⽽⽆恒产⽽有恒⼼的,只有⼠。

所以儒家对⼠要求很⾼。

曾⼦说:“⼠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才是国家的栋梁,“⼠”其实相当于后代说的读书⼈。

所以中国传统的读书⼈,讲究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

因此,⼠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必须接受成年礼仪。

周代的制度,⽆论贵族还是平民,都要举⾏成年礼。

⼠的成年礼上,⾸先要⾏冠礼;同时要佩剑。

剑在中国古代是最⾼贵的兵器。

佩剑意味着责任与担当。

儒家对⼠有“修齐治平”的要求。

修⾝包括道德的教育和才艺的教育,是为德才兼备。

修⾝之后,辅助⼤夫,就叫齐家;辅助诸侯,这叫治国;辅佐天⼦,就叫平天下。

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当时⼈才的四个等级,《论语》说,“学⽽优则仕,仕⽽优则学”。

儒家的⼈才观的范围很狭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除此之外,儒家不视为⼈才。

评说:德才兼备,可以作为理想来追求,但在执⾏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求全责备。

⾦⽆⾜⾚,⼈⽆完⼈,⽠⽆滚圆,⼈⽆⼗全,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要以这个⼈的⼀点点⼩⽑病去否定他的全盘。

要分门别类地对待所谓⼈才,不能设⼀个统⼀的标准,⽤―⼑切的办法。

墨尚贤墨家的⼈才观是⽤⼈唯贤。

圣⼈是天才,不是⼈才。

贤⼈才是⼈才。

⾄于怎么⽤⼈呢?墨家认为:各尽所能、机会均等。

墨家认为,社会的改⾰,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要做到以下⼏点:第⼀,⾃⾷其⼒。

墨⼦认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不劳动,⽽⼈劳动。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排名不分先后)1.儒家: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XXX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XXX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心。

2.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墨家:墨家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4.法家: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法家提出的思想,其范围涉及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5.阴阳家:阴阳家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源于XXX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许的"六经"。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看法,提出了宇宙演化论。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开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6.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所谓合纵连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纵横家,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辨家,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战国斗争的局势。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

浅析儒墨道法四家法律思想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00级2班易柏一大家都知道,自西周中后期起,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各级宗主贵族的世袭统治出现全面危机,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古代宗族国家逐步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是一个剧烈动荡与重大变革的社会时代,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各方纷纷形成自己的学说与学派,即我们熟知的“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中比较突出的是儒、墨、道、法四大家,这四大家都有各自的法律思想。

但是,为什么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惟有法家的思想倍受推崇,而其他学派的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呢?这正是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儒家有哪些重要的法律思想。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极端鄙视社会变革,极力推崇“礼治”、“德治”,其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样,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他一心想恢复西周的宗法等级秩序和传统礼乐制度。

这种思想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这一时期各诸侯王都很少去朝拜周天子,王室的衰微,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导致“大国争霸”局面的形成。

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出现更是体现了传统制度的“礼崩乐坏”,标志着夏、商、周确定的宗法等级制度彻底崩溃。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维护“礼治”。

(一)、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名分,维护贵族的利益。

(二)、坚持“亲亲为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反对在犯罪问题上父子互相告发。

二、提倡“德治”,主张“仁政”。

(一)、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反对滥用死刑和族刑,一人犯罪不应该灭其九族。

(二)、重教化,反对不教而杀。

儒家认为统治者统治人民不能主要靠刑罚,而应靠教化。

(三)、重视民众。

儒家的民本思想,尤其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主张对君主专制统治是一种挑战。

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

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

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关于人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便一直是学术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直至目前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早在几千年前,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墨、道、法遵循不同的思维路线,形成了其各自完整的人性论。

一、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孔子关于人性论的论述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广泛吸收学生。

他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需求,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

除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关于人性问题,孔子还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尽其心也,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

”进而逐层展开了他的内涵精微的性善说。

首先,孟子认为人的天性中有“大体”、“小体”之分。

认为人皆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心”实际上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人真正的本性。

基于上面两点,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自身就具有可以使他成为君子、圣人的“善”的本能,因此“修身”不须外求,人只需要对自身的善性加以存养扩充就足够了。

从教育学的角度,儒家提出了人向善的原始根据,为封建道德教育取得成效提供了可能性。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学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学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学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儒、道、墨、法四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四个思想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这四个学派的学说分别有什么特点和异同呢?居士我慢慢为你分析。

我们可以依据他们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将这四个学派大致分为两类,儒、道、法三家都提倡“无为”,可以算作一类,而墨家提倡有为,单独算作一类。

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无为的。

首先我们来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虽然现在我们提起道家就说“老庄”,但是老子和庄子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直到魏晋时期人们才将老子和庄子放在一块儿说,在此之前人们说的是“黄老道家”。

老子的身份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加上国家档案馆馆长。

因此他能看到历朝历代的文件、史书、档案等等,自然在总结历朝盛衰兴亡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老子的身份背景决定了这本书注定是一本写给君主看的政治书籍。

抛开《道德经》中形而上学的内容,可以将其精髓总结为四个字: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经常提到“无为”,如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

老子说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要妄为,不要肆意扩张自己的欲望,要顺应自然规律,辅助百姓自我发展而不加制约。

这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也就不会混乱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与西方十八世纪流行的一句口号暗合:“最懒惰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而老子早于西方一两千年就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真的是十分伟大。

不过老子并没有具体地说到底怎样才能“无为而治”,一切全靠人自己去体悟,因此就给儒家与法家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庄子是一位看管漆园的小吏,所以古书上说到漆园吏便是指庄子,也有种说法认为漆园是个地名。

但是不管怎么说,庄子都是个小吏,没有显赫的身份,不像老子那样在中央任职。

儒墨道法四家怎么看待人才问题

儒墨道法四家怎么看待人才问题

先秦诸子,又叫诸子百家,号称百家,实际上是九到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家,儒、墨、道、法,儒墨道法四家怎么看待人才问题呢?我总结了这样12个字,以便大会写总结报告和媒体发表报道。

“儒立德,墨尚贤,道任性,法务实”,这是他们的基本观点,我一个一个地讲。

儒家,儒家的人才观是什么呢?德才兼备。

儒家认为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

什么人能够做到德才兼备呢?士人,也只有士才能做到德才兼备。

儒家的人才观是把人才圈定在这个范围内的,他不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他认为只有士人才可以。

什么是“士”呢?春秋战国时代的士,是第四等贵族,也就是最低等的贵族。

先秦时代人分三等,第一等叫贵族,第二等叫平民,第三等叫奴隶。

贵族又分四等,天子、大夫、诸侯、士,士是最低等的贵族。

他的特点是什么呢?有恒心。

孟子曾经说过,无恒产则无恒心。

就是一个人没有一个固定的资产,他做事是不会一以贯之的。

接着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的,只有士。

士就是人才。

所以儒家对士要求很高。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就是士才是国家的栋梁,那么这个士就相当于后代说的读书人。

所以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讲究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

我们大家都应该熟悉《毕业歌》,《毕业歌》就是代表这样一种观点。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就是士是要成为国家栋梁的。

因此,士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必须接受成年礼仪。

周代的制度,男人和女人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成年以后要给他举行成年礼。

什么时候呢?女孩子15岁,男孩子20岁。

可见我们古人老早3000年就知道男孩成熟比女孩慢。

所以现在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男孩和女孩,是不是女孩成熟快,男孩成熟慢。

所以咱们《兵役法》规定,男孩12岁当兵,《婚姻法》规定,男孩22岁结婚。

这说明什么呢?女人比敌人还难对付。

我们古人老早就知道,男女青年的成年时间是不一样的,女孩15岁、男孩20岁,然后举行成年礼。

那么在成年礼上,作为士这一级贵族他要做哪些事呢?第一,要改变发型;我们古人是留全发的,小孩子头发长出来了,往两边梳,头发中分,往两边梳,叫两髦。

战国时代儒法墨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战国时代儒法墨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战国时代儒法墨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战国是历史巨变的时期,周朝的政治制度完全崩溃,在阶级斗争错综复杂、矛盾很尖锐的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比较著名,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儒、法、墨、道家.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创始人是墨子,他以一个车工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所以他便成了当时下层民众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兼爱"是墨学的中心思想.《经》上说:"仁,体爱也."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的兼爱论,认为爱人如爱己.在他看来,人是"兼".既然都是人,就无差等爱,才是兼爱."非攻"的实质是反对侵略战争.在《非攻》中,他写道:"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粮食缀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可见,侵略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多大的苦痛!代表中下阶级利益的墨子怎能不反对?当然对正义战争他还是赞成的.墨子的政治思想是"尚同",他认为"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出于无政长,是故选择天子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尚同"的目的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一中国,这是合理的一面.但是这种思想也有片面性.墨子推崇"天志",这种宗教思想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墨子过于强调耳目之实,相信有鬼,还有他生活的时代,迷信之风盛行,但"天志"不绝对是反动的,如墨子认为"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了衡量是非利害的"三表法"."三表"即"三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就是要研究历史,不能事事仿古;"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就是要研究实际情况,依据广大人民的经验办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就是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检验效果.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庄子哲学中,"道"无疑是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大宗师》中讲到"道"是"生天生地","先天地生",庄子的道与老子有区别,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庄子所说的"道"却成了主观精神的东西,指的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自由境界,引导人们去追求精神的逍遥和解脱,去寻求精神和生命最终的安顿之所,让精神从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中获得解放.这正是庄子"道论"的基本精神,从这里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庄子竭力逃避现实.他不要有任何作为,不计较自己的毁誉,不感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安命的表现.并且,当他摆脱掉了一切苦恼和生死,他就达到了"真人"的境界,这是庄子理想中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还把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他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认为对立双方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并从相对主义走向不可知论.在他的思想理论中,贵贱,大小,有无不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认识者观察事物时的主观偏见决定的.所以可以看出,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和绝对的相对论的结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有两个代表人物,其中一个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孟子也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也视"仁"为思想核心,孟子说"忍者,心也",又说"仁也者,人也,和而言之,道也".所以说"仁"就是变"人心"为仁心".从"舍生取义"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唯有人比生命更重要.孟子的治国思想也发扬"仁"的思想,他提出得民心,则得天下,此即"治国之本",是孟子最高的思想境界,我认为"民有恒产","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为身"全部都是孟子"仁政"的表现".可以看出,孟子的仁发展了孔子的富民思想.同时,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成为定局,所以他在政治上实行温和的改良,而反对激进的改革.他主张"法先王",实行"托古改制",这实际上是为巩固新型的封建政权提供理论基础.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由此看来,知仁行义",无论是做人或者治国,都是非常重要的.孟子的性善论,是他的仁证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先天就具有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些基本道德品质的萌芽.据他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他称为"四端"."四端"如果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但孟子绝不是为了"人性善"而大谈"人性善",孟子大谈"人性善"是为了"知善宜,行善事",从而为施仁政,行王道服务.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在封建社会中起了重大的影响,在封建统治者鼓吹人性恶而镇压人民时,性善论对人民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既不是正统的儒家,又不是典型的法家,而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的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地主阶级思想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应该先说说荀子的"人性恶"观点.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有欲望就不能不追求,大家都片面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不能不发生争斗,发生争斗就使社会秩序紊乱.总之人性与礼仪是相违背的.性恶论同样是唯心主义的,但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去伪从善的重要,也有积极意义.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古代圣人才立君立法以治之.荀子认为,用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禁示那些由于人的本性恶而引起的偏险,淫乱和罪恶.同时,治理天下国家必以礼,礼是治国治民之本,而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法是维护礼的,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法对于那些争利的奸险小人是一种惩治.故荀子主张,治理国家应礼法并用,礼和法对诸侯国是同等重要的."隆礼至法"是诸侯国君必须重视的治国的基础理论."知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重要的,光辉的哲学命题.荀子认为天,即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的,任何人也不能改变,大自然的规律虽然不能改变,但人民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即知天命而用.他还第一次从理论上吧人与自然界区分开来,他的观点有唯物论倾向,但也有局限性.韩非子虽然不是法家的创始人,但他却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一听名字就可以知道他是注重依法治国的.法家主张君主专制.韩非总结历史上的成败教训以及前朝法家的学说和理论,认为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皆是国君治理天下之法,术法对国君来说,就像衣食一样,缺一不可.他还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臣下有可能对国君行奸徇私,以篡夺权利的方式和情况,去提醒国君,希望引起国君的注意,防微杜渐,严防大臣们的舞弊,从而加强国君的威权.他还认为,国君在全体臣民中享有威望,使臣下信服,手中必须掌握邢赏大权,也就是对臣民要有德,有刑.法家主张改革,将时代分为"上古""中古""当今"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同,形势变化,政策也要变化.韩非子说"今欲以先王之政,至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段话说明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跟着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这种思想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同时他也集成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是自私自利的,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是建筑在利害矛盾的基础上,他认为不可能使人民心悦诚服的供统治者剥削,必须用暴力加以强迫,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剥削阶级立场.韩非子对世界的认识方面持辩证,唯物的态度,特点是与政治结合,他主张把复杂的事物排比,进行比较,不报任何成见的去研究对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主干不要歪曲,就会有正确的态度,这样处理事务就不会犯错误.。

《儒,法,兵,道,墨家思想总结》

《儒,法,兵,道,墨家思想总结》

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

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2、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

“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3、法家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

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4、儒家(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思想主张包括: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法之争5人性是个问题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法之争5人性是个问题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法之争5人性是个问题内容简介: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与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也不做,即“无为”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

法家怎么个“另类”呢?法家思想的精髓,即“横行霸道”“两面三刀”,法家思想的出现与儒墨道三家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一位儒家老师为何会教出两位法家学生呢?法家思想的根源究竟在哪?全文:解说:法家思想的精髓,即“横行霸道”“两面三刀”,法家思想的出现与儒墨道三家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一位儒家老师为何会教出两位法家学生呢?法家思想的根源究竟在哪?韩非的思想其实与儒墨道三家都有关联,因为韩非是先秦诸子最后一位,他的思想与前面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评,那韩非的思想受了哪些影响?首先是老子的冷静。

前面讲儒道之争时讲过老庄。

老和庄其实是不同的,一个重要不同就是老庄寡情,庄子善感。

读老子的书是冷冰冰的,韩非的书也是冷冰冰的。

韩非和老子是诸子中最冷的。

孟子和墨子是诸子当中最热的。

前面也讲过了孟子和墨子的共同点就是行侠仗义,一腔热血,而老子和韩非的特点是冷眼旁观。

热情的人他就想救世;冷峻的人他就想批评。

所以老子和韩非都是冷眼旁观。

有话说旁观者清,所以老子和韩非有时,我说是有时候比其它诸子看问题要深刻透彻,就因为他们冷。

韩非与墨子也有关联,韩非继承的是老子的冷峻,墨子的功利,韩非和墨子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功利主义者,是讲功利讲利的。

不过他们讲的利不同,墨子是讲天下之利,韩非是讲君王之利,但都讲利。

所以在诸子中倒是韩非在某种程度表现出对墨家的同情。

比方有人说墨子的文章怎么一点文采都没有,先秦诸子中最没文采或说语言最素朴的就是《墨子》。

韩非就替他辩护了,讲两个故事:一个叫秦伯嫁女,一个叫郑人买珠。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摘要: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以及纵横家等流派的思想,这些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深入分析各家思想中人才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人才;选拔;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的传统的人才思想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积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

儒家的唯才是举,道家的自我发展,墨家的任人唯贤、以德为先,法家的用其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各家的人才思想1.儒家的人才思想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该学派共同的宗旨是一致的。

儒家关于培养人才首要标准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

而其有道德的内涵又极为丰富,首先就是忠与孝,仁与义。

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仁义二字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

其次就是中庸之德。

儒家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

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

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儒家思想对于人才还有以下标准:首先就是要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成为一个有气节的人。

其次还要具有“博学于文”的知识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习中要有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兴趣以及独到的见解。

最后还要具有“躬行君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温故而知新”的创新能力。

关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的具体措施,儒家也有其一定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摘要: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以及纵横家等流派的思想,这些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深入分析各家思想中人才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人才;选拔;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的传统的人才思想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积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

儒家的唯才是举,道家的自我发展,墨家的任人唯贤、以德为先,法家的用其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各家的人才思想1.儒家的人才思想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该学派共同的宗旨是一致的。

儒家关于培养人才首要标准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

而其有道德的内涵又极为丰富,首先就是忠与孝,仁与义。

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仁义二字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

其次就是中庸之德。

儒家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

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

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儒家思想对于人才还有以下标准:首先就是要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成为一个有气节的人。

其次还要具有“博学于文”的知识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习中要有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兴趣以及独到的见解。

最后还要具有“躬行君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温故而知新”的创新能力。

关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的具体措施,儒家也有其一定的方法。

(1)举荐人才,主张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门第、年龄、辈分的限制来选拔人才,对年轻有才华的人可以破格录用。

(2)选拔过程中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个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否一致来考察人才是否合格。

(3)检验人才需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人的行为结果、行为过程、香味的动机乃至个人的醒悟、爱好等全方位考察人才。

(4)评价人才的过程中重视舆论的作用,人的品行、才能往往通过舆论有所体现,需要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

(5)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举直错诸往”,把优秀的人才放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

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主张还未能完全跳出宗法制下是世卿世禄用人制度的框架,但他提出的一系列的唯才是举、观言察行、知人善用、量才而用和反对求全责备等等的思想主张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道家的人才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庄子,道家的思想以“道”来诠释宇窗物,主张道法自然,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的人才观是将人才分为理想人和现实人两类,提出了理想人——圣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受外物诱惑保持自身精神气节自主人。

而对现实的人才,老子认为贤才是上善、上士、善人,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明确有道即贤的标准,并以此标准将君主分为五等,以“太上”为最高,其他根据民众对君主的态度来区分,依次为“亲之”、“誉之”、“畏之”、“侮之”。

而士列三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所以老子的人才皆是按“道”行事,以“道”划分。

庄子也提出了自己理想人才,称为“真人”,或为“至人”、“神人”。

“真人”类似于老子的“圣人”,也是不受外界异化而保持真我本性的理想人,但庄子进一步论述真人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三个要素入手,一为忘物,脱于万事世俗;二为齐生死,坦然面对生死;三为忘已,无关牵挂欲求,追求天人合一。

道家人才思想对于各类人的定义明确,内涵丰富,不仅分层次,还细分等次。

道家对于人才要求不追求名利,脱于世外,要善于知足,勤于实践,把这些作为人才所应具有的高贵品质,但尊崇无为处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却有十分消极的遏制人才发展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弊端。

道家的人才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政治理想之上的,政治理想的虚无飘渺,必然使建立在其上的人才思想虚幻空洞,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从而为现实所摈弃。

2.法家的人才思想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

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是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学派。

法家思想在人才的选拔上,提出首先是任人唯才、非贤,在推举人才上,讲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不任人唯亲,唯才是取,不以出身。

重视人的才能。

在人才的选用上,法家人物普遍反对“贤”者,这个“贤”即是儒家的标准:“有德者”。

韩非子完全从公用观点出发,认为:“国有贤者,国之忧也。

”反对君主任用所谓的“隐士贤人”。

人才要证明其有用,不要为虚名所累。

商鞅则干脆认为治国要任用“奸民”,因“良民”有德,讲道义,有良心,不肯揭发他人罪恶,于治国无利,而“奸民”则为利所驱,必互相监视,动辄举报,于治国有利。

法家在选拔人才上,还讲究以法择人,“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度也。

”在人才的选用上,必须建立一种选拔制度,有一种制度保障,就可以避免人才的选拔上的主观性、随意性,还可以避免人事任用中的弊端与漏洞。

在如何用人上,法家的原则首先是量才用人,用人所长。

“使鸡司晨,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不统一的,全能全才是没有的,无能无才也罕见,善于用人者,总是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上不过,臣不诬能。

”使其各称其职、各安其位。

其次讲求任人以事,重要性就在于“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

”有没有才能,授之以事则立现:“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智愚分矣。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不肖者得于不任。

”最后任用人才,要责之以功。

“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矣。

”功利观本来就是法家理论的出发点,如果所用之人无“功”,没有工作实绩,没有什么建树,那么就不能称得上人才。

“功”也是赏赐、提拔的依据。

依功用人,不能招致百姓的不平与非议。

法家的人才思想对儒家贤才思想提出异议,法家更重要的是重视人才的能力而不是道德,同时对于人才的管理提出以需要严格和规范的制度要求,这是人才管理上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尽管当时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但这一新思想对于人才的管理依然有一定的启发。

3.墨家的人才思想墨家的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其学说成于儒家和道家,但在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墨家的人才标准也是贤人。

即德行宽厚、言谈雄辩、博通道术、多才多艺、上下调和、清正廉洁者。

可以说,墨子所说的贤人是德才兼备的能人。

首先,在个人素质方面,必须德才兼备。

贤者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它包括德行、才能、学问、三个方面,而在这三者中间,德行是首要的,是根本,其次方为才能和学问。

其次,在行为上。

墨子提出的为贤之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勤以教人”,让有力气的人赶快去帮助别人,有财物的人努力去分给别人,有方法的人勉励地教人。

从德行方面要求人向善。

贤者任官,则应勤政,早朝晏退,早出暮入。

墨家的发展迅速,不断壮大,吸收了各式各样的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提出一套具体而完善的措施。

(1)选贤不分等级,在墨子的理论中论述了三条基本的原则“举义不避贵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

推举公义,回避私怨。

不避贵贱”强调的是“有能”的人就举用。

(2)以能授官,以德就列,听贤人们的言论,考核他们的行为,观察他们的办事能力而谨慎地授予官职。

但是“听其言”往往只是片面的,不能够具体全面的了解这个人。

于是墨子深入的提出与“迹其行”相结合。

通过一个人的讲话和对他行为表现的分析,得出此人的能力的大小。

做到察其所长,用其所长,做出量才任用,人适其位。

墨子不仅主张大力选拔人才,而且认为应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考察他的能力,根据能力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根据德行给予相应的官位。

(3)监督方法:即任前试用制、任上监督制、任后评论制。

墨子的“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都是“慎予官”的体现,其实这就是任前考察和试用制,考验合格后方可正式任命为政长。

应按劳动的业绩确定奖赏,按照功勋来发给俸禄。

所以官不可能永远富贵,民不可能终身下贱。

有才能的就举拔他们,没有才能的就撤消他们。

墨子对政长(特别是对君主)提出了任后评论制。

(4)提高贤能的政治、经济地位,墨子主张要给贤者提供优厚的条件对贤者,必须使贤者富裕,令他们显贵,尊敬他们,称誉他们;给他们高官,给他们厚禄,给他们事做,给他们决断的权令。

显然,这条件既包括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激励。

就是说,既要给予优厚的物质待遇,又要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授予其职权使其充分施展才能。

墨家因成于儒道两家,人才思想也承袭了儒家的贤才,但其贤的内容又扩大了一些,更为广泛,同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选拔、使用、管理人才的方法。

使得墨家在当时快速壮大,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其人才管理的制度和思想在后世也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4.兵家的人才思想兵家的思想主要以研究作战、用兵的军事思想,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兵家对于人才的要求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德、学、识、才四个方面。

“德”即道德操守。

如要有“能清、能静、能平、能整”,“仁、信、忠”的高尚情操,“将必先己”,“劳逸必以身同”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作风,“以身殉国,一意而已”的献身精神等等。

兵家认为,人才的道德操守有高尚与卑劣之分,这种差别会对人才进行谋略运筹的最终结局产生巨大影响。

“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知识的占有量。

一切企盼成功的人才,都应该是“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的饱学之士,至少也应当是自己所涉足领域中的专家、权威。

“学”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善于向他人学习。

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而众人的智慧才是力量的无穷源泉。

“识”指分析、判断能力,孙子称之“庙算”。

“才”指处理事物的能力。

它包括使用权柄的能力,当需要行使权力时,应该做到“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

对于人才的考察和使用,兵家的思想是“举贤授能”。

选拔任用贤才能士,是关系到事物能否顺利进行的大事,甚至国家兴衰也与此密切相关。

兵家还十分重视对人才进行考察,总结出了许多“察才”的经验方法。

《六韬》就提出了“六守八徵”的观人知人之法。

“六守”为“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