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概念解释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常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许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高中历史常识的简要概述:
1. 历史时期划分:历史通常被划分为古代、中世纪、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史指的是从人类文明起源到公元5世纪左右的历史,中世纪史指的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历史,现代史指的是从15世纪至今的历史。

2. 重要历史事件:高中历史课程中会涉及到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例如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

3. 历史人物:高中历史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例如中国的秦始皇、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美国的乔治·华盛顿等。

4. 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包括文物、古迹、艺术作品等。

5. 世界历史格局:世界历史格局是指世界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格局,例如欧洲列强在19世纪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6.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是指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包括史论、考据、考古等。

7. 历史与现实联系:高中历史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通过分析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来理解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通过研究历史上的人类文化交流来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等。

以上是一些高中历史常识的简要概述,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高中历史教材或咨询高中历史老师。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今社会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有一些核心概念是必须要掌握的。

本文将介绍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包括历史观、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价值观。

一、历史观历史观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指导历史教育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观的培养。

学生应该了解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历史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二、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评价等多种思维方式。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历史事件的细节,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推理历史事件的可能性,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历史的认识水平。

三、历史方法历史方法是指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三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方法能力。

历史方法包括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重建和解释,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等。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搜集和整理史料,分析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重建历史事件的过程,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通过培养历史方法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提高历史的研究水平。

四、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之四是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包括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学生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对历史人物的贡献和错误进行客观的评价。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素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一、区分史实与解释,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认识到,史学家本身由于受到时代、经验、理念、材料充足程度等的限制,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尽管史学家们努力避免)来选择历史材料,这使史学家们在解释历史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偏差。

有了这种“以史家为中心”的认识后,学生才会去区分史实与解释,并大胆地对各种历史解释投以审视的目光,进而为开展理解和评析奠定心理准备。

不同的历史解释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侧重点不同,不同的历史解释之间不存在实质的冲突。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史观作为观察历史的视角,解释历史的模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相对性,还要帮助学生界定和理解各种史观。

另一种是观点的对立,即不同的解释之间,互有出入,构成了实质的冲突。

这就涉及不同解释的正误、深浅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明了各方解释、评判的不同之处,并能从来源、依据、理念、目的等多个方面,解释彼此的矛盾冲突之本质所在。

二、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想客观论述、有理有据,就要求教师提供足够的、合适的材料,预设好学生思维推进的逻辑路线。

三、能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为通过教师“教材问题化”的努力,将静态的教材打造为问题的素材。

四、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所谓以史为鉴,就是要通过对已有历史的解读,孕育出历史智慧,以形成、提供一种特殊的视角,来涵养出“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以更有效地审视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

注:以上内容选编自周云华、黄飞老师的文章“例谈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2017年05期。

高中历史专有名词概念

高中历史专有名词概念

高中历史专有名词概念以下是一些高中历史中常见的专有名词概念:1.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 14 世纪到 16 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2.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 17-18 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倡导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

3. 工业革命:是指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中期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4. 鸦片战争:是 1840 年至 1842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5.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6. 新文化运动:是 20 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7. 五四运动: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 解放战争:是 1946 年 6 月至 1950 年 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内战。

9. 抗日战争:是指 20 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这些只是高中历史中一些常见的专有名词概念,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概念和事件。

对于每个概念,都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讲义全套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讲义全套

高一历史基础知识讲义全套1. 历史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研究。

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指导当下和未来的发展。

历史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口述史等。

2.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工具的使用和社会的分工,人类逐渐形成了定居和农业社会,进而发展成为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

3. 古代文明的兴衰和交往古代文明的兴衰与各种因素有关,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比如古代的丝绸之路。

4. 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5.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影响世界古代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等。

这些文明对世界历史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法律制度、艺术、哲学等方面。

6. 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以及文学、艺术、哲学等文化成就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7.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世界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古代的亚历山帝、君士坦丁大帝,近代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世界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历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历史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高一历史基础知识的讲义全套,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 28.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
特权。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 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 29.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的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
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实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 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称“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 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有些不平等条约 中,往往只片面规定一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另一缔约国则无对 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 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 的政权组织形式。
• 4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30.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 的政策。
• 31.“拜上帝教”:又称“太平基督教”,是中国太平天国领袖
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揉合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思想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 32.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曾国藩是
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 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 35.新军: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开始筹练于1894年;甲午战 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1903年清朝在中央设练 兵处;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将新军的 编练推行于全国。

高中历史学习入门基本概念【材料】

高中历史学习入门基本概念【材料】

高中历史入门基本概念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概念和关系1、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3、生产资料,也称作生产手段。

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

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是企业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的范围很广,品种规格十分复杂,涉及许多部门,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按购买者的不同,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两大类。

4、经济基础即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思想、观点体系或意识形态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某些管理科学无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6、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更需要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更重要的是,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并运用历史概念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和现象。

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界在长期研究、实践和积累中总结出来的概念系统,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解释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理解历史概念至关重要。

一、历史概念的分类历史概念不同于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它是对历史事实和事件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所以历史概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

历史概念根据不同的类别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指基本的历史学概念,包括历史、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辩证法等。

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历史事实和事件的本质意义至关重要。

2.历史时期概念:这些概念是指用来区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概念,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等。

这些概念是历史学家用来区分不同时期发展特点的重要工具。

3.历史主题概念:这些概念是指用来概括历史发展的某些主题的概念,包括殖民主义、不平等条约、文化多元主义等。

这些概念是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概括的重要工具。

4.历史概念:这些概念是指用来描述和解释某些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概念,包括革命、军国主义、自由贸易等。

这些概念是对于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重要工具。

二、历史概念的解释和运用理解和运用历史概念,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历史概念的解释和运用:1.历史概念的解释历史概念的解释是为了理解概念的本质意义。

例如,对于“革命”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外在特征和内在要素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外在特征包括:政权更迭、一定程度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等;内在要素包括:社会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的激化、政治体制的不合理性等。

在解释历史概念时,我们应该全面考虑概念的外在和内在属性。

2.历史概念的运用历史概念的运用是为了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和现象。

高中历史名词概念大全

高中历史名词概念大全

高中历史名词概念大全
一、中国古代史
1. 炎黄子孙: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2. 井田制: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是土地国有。

3. 封建社会: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

4.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5.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掌各项行政事务。

二、中国近现代史
1.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2. 戊戌变法:1898年发生的改良主义政治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4.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5.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三、世界史
1. 文艺复兴: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

2. 宗教改革: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旗号发动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3. 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发起的第二次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

4.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过渡到使用机器的过渡时期。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1. 历史事件: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发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历史事件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多个方面。

2. 历史人物:指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人物。

历史人物可以是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3. 历史时期:指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组合。

历史时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等。

4. 历史地点:指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地理位置。

历史地点可以是城市、乡村、山区、河流等,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5. 历史背景:指在特定历史事件发生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

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历史影响:指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反映了历史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7. 历史原因:指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历史原因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它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8. 历史事件细节:指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情节。

历史事件细节对于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和深入理解其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9. 历史评价: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和评估。

历史评价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认知。

10. 历史教训:指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的教训和启示。

历史教训可以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反思和总结,它对于指导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1、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2、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习惯法的作用大大减弱了,除了在非洲一些国家习惯法仍然在实际上起着比较大的作用外,在其他主要法律体系,习惯法已经不是主要渊源。

但是,习惯法仍然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内阁制』(parliamentalism):应称之为『国会制』或『议会内阁制』。

议会内阁制是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

而且不同于总统制的制衡(check and balances)理念,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

4、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5、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6、票拟权:专属明清两朝内阁成员,相当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即拟定大政方针.不同的是,票拟须皇上朱批才行,而中书省的提案要经门下省的审核.7、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史学基础理论一、什么是历史1.中文“历史”.在古代“历”与“史”两个字是分开的.“历”的甲骨文写法.原意是“一块平地上长满庄稼,勤劳的农夫经常在地里巡视,留下深深的脚印”,引申为“人过去发生的事”。

“史”的甲骨文写法.原意是“一个器皿中放着竹简,一双手很稳重地端着”,引申为“人记录发生的事”,双手持中,强调立场中立,态度不偏不倚。

“历”与“史”合到一起的意思就是“人记录过去发生的事。

”历史包罗万象,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必然包含以下因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因为什么原因、具体做了某一方面的事,即5个w:when. where. who. why. What。

2.英文历史是“history”.“his”指“他的”,“he”可以指代“任何人”,“story”是“故事”,就是“人过去发生的事”。

综上所述,不管东西方,“历史”的含义就是“人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

注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人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存在的;而“人记录”就带有人的主观性。

二,为什么学历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在有时间间隔,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历史呢?而且时间不能倒流,过去发生的事已经不能改变,学历史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关于学历史的意义说法纷纭,我们只牢牢把握一点,学历史的最大意义不是为了记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指导今天的活动,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古鉴今。

三,怎么学历史历史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

也就是不能保证真实,学历史当然希望学到客观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虚构的历史。

如何才能做到呢?㈠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史观内容我后面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做阐发。

㈡史料搜集:确定主题后,要围绕主题进行史料搜集。

首先注意史料的分类:按来源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前者研究者亲自搜集,可靠性高,后者直接引用别人研究成果,可靠性不能保证.按类型分为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可信度依次降低.注意口述史料虽然可靠性低,但也有史学价值,它是对历史的扭曲的反映。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历史解释第一部分:理论部分1.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2.初中课程目标: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3.素养要求(1)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1、时代背景2、立场不同(阶级、民族、政治)3、掌握史料多寡的差异4、研究的方法、角度和史观的不同5、研究的深入程度、认识水平5、如何实现在比较正确的历史解释1、以史料为依据、充分论证,孤证不立,有理有据表达看法。

2、用辩证的唯物史观作为指导,从表象出发分析,本质上进行揭示。

3、把要解释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从历史背景下去解释。

4、正确辨析史料,正确进行价值判断。

第二部分 经典例题1.(2023春·福建泉州·八年级校联考期中)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B.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C.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体现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所以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

高中历史教材的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教材的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教材的名词解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名词解释是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的关键术语和概念。

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1. 文化文化是指一定地区或社会群体内共同创造、积淀并传承下来的思想、价值观念、习俗、风俗以及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科技、制度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精神和风貌。

通过研究文化,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和地域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2. 政治政治是指关于统治权力、治理体系和公共事务组织的学科和实践。

它涉及到权力的分配、运行机制以及社会集体决策的过程。

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机制,体现在国家、政党、选举、法律等方面。

通过研究政治,我们可以了解各种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的运作方式,以及政治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 经济经济是指关于资源配置、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学科和实践。

它研究人们如何生产、交换和使用物质财富,以及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研究经济,我们可以了解各种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以及经济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福祉的影响。

4. 文明文明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现象。

它包括思想、信仰、价值观念、艺术、科技、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研究文明,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以及文明的衰退与复兴,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5. 革命革命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根本性的变革过程。

它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矛盾所引发,通过一系列斗争和行动来推翻旧的统治体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革命往往伴随着社会阶级、政治力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从而理解现在的社会和世界。

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必须学习和理解各种历史概念,这些概念涵盖了不同的时期和领域。

本文将浅谈关于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的解读。

首先,历史概念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和总结后得出的概念。

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后果。

其中一个典型的历史概念是“变革”,指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发生的重大和持久的变化。

学生通过学习变革的概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并对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有更准确的理解。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国家建设”,指的是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国家建设涉及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国家建设的概念,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建设历程、发展模式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同时,他们也可以对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有更清晰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

除了上述的概念,历史课堂也需要学生学习其他的历史概念,如“革命”、“帝国”、“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等。

这些概念都代表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现象,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学生可以理解历史的不同方面和多样性。

同时,这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

然而,仅仅学习历史概念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来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历史课堂中的案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法国大革命这一案例来理解“革命”的概念,通过分析殖民地独立运动来理解“民族主义”的概念。

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掌握历史概念,并运用到其他类似的历史事件中。

此外,历史概念的学习也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历史与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复习 概念辨析

高中历史复习 概念辨析
历史事实:即史实。是指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一 是未被发现或未被书写的客观存在;二是被发现的文物或被书写的客观 存在(史料不等于史实)) ,不带任何主观性、功能性(或影响、作用) 定位,即“是什么”。在众多史实基础上得出一定规律性、相似性,就 是历史现象。
历史叙述: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以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 史解释的形式出现。 (同一个历史事实会出现不同的历史叙述)
必须分清题中所涉及的三个概念才能做好本题。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 带任何主观性、功能性(或影响、作用)定位,即“是什么” 的问题,如本题的B、C两项;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史实)、历史解释、历史 观点(评价)等。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孔子,名丘,字仲尼,系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也 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历史解释指对历史事实(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客观 的原因背景解释,过程分析及功能性定位(作用、影响)的问 题,如本题的A项; 历史观点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定性和评判,带有较强烈的 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 题,如本题的D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历史观点:新 航路开辟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给亚、非、拉 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价值判断)
历史解释:新航路的开辟是多因素共用作用的结果。欧洲 一批航海家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潮流。

(2017.海南.19)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
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需
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概念

高中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
必修一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5.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6.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7.明朝的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内阁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8.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而不是君主负责,要执行的是议会的法律而非君主的意志;内阁是国家的权力重心,君主不干涉内阁,更不能任意撤换内阁。

9.票拟权:指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或者是批阅同意等字眼),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

10.君主制:以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政体。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

高中历史课堂的“历史概念”解读历史是指人类在不同时期内所创造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总和。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总称,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历史概念,下面就对其中一些进行解读。

1. 历史时期:历史时期是指一段时间内历史发展的阶段,通常以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为划分标准。

例如,中国历史时期可以划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2. 史书:史书是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的正式记载,通常由专业历史学家编撰。

古代的史书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等,现代的史书包括《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等。

3. 文化:文化是指一定民族、国家、地区及时期内的人类精神生活的总和,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

4.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包括各级政府机构、领导人选举、政党组织等。

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5. 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等级关系,通常包括贵族、地主、富农、平民、工人等。

社会阶层的不同,会导致社会贫富不均、社会利益与矛盾等问题。

6.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成分相对单一,自身独立,具有主权地位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成的基础,而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

7. 世界史观:世界史观是指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把握,强调世界各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世界史观旨在减少对于单一民族、国家、文化的偏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上仅是举例,历史概念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拓宽我们的视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高中二年级如何理解历史概念

高中二年级如何理解历史概念

高中二年级如何理解历史概念在高中二年级阶段,学生们开始深入理解历史概念,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社会和自身的重要时期。

历史不仅仅是一系列事件和日期的堆砌,它承载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如何塑造现今社会面貌的关键元素之一。

那么,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呢?首先,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一位古老的导师。

她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她向学生们展示人类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历程。

像一个智者般,历史用她的眼睛去审视过去的成就与错误,让学生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引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其次,历史是一位讲述者。

她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事实和数据的堆砌,而是通过讲述者的身份,将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通过她生动的描述和细腻的描绘,学生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影响力。

第三,历史是一位引导者。

她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指引未来的方向标。

她通过教导学生们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帮助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历史的指引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为未来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智慧的引导。

最后,历史是一位启迪者。

她通过她的故事和经验,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她让学生们意识到,历史不仅是过去的一段时光,更是一面照妖镜,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和意图。

因此,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历史概念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与一位智者、讲述者、引导者和启迪者的亲密接触。

通过与历史这位“人物”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之光,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宝贵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上传: 李忠苟更新时间:2013-1-29 17:05:05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

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家国一体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说的是国家与帝室的关系,在华夏文明的帝国时代(秦始皇之前是封建时代,秦始皇之后即中央集权时代,即帝国时代),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国和帝室是分不开的。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

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

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内阁首辅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明中期后,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

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

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

北洋军阀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元、明为中书省。

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翰林院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大理寺官署名。

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

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文渊阁之名始于明代,其阁亦始建于明代文渊阁的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

著名的大类书《永乐大典》,藏书、编书而外,文渊阁也是“天子讲读之所”,皇帝不时在此翻阅书籍,并召集翰林儒臣讲论经史议会,parliament,又称国会,议会起源于英国,是从封建性质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

1265年贵族S.de孟福尔以摄政名义召开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参加的会议。

后来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于1689、1701年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赋予议会立法、决定财政预算、决定王位继承、监督行政管理等权力,从此议会成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最高立法机关。

以后为美国、法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

一、代议制的含义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重大事情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主要行使立法的职能,其权力受到行政机关的制约。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新型的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

二、代议制的主要类型目前,代议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采用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指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君主统而不治,仅作为国家的象征。

实行的国家主要有: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西班牙、澳大利亚、瑞典、泰国、日本。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掌握行政权,而议会掌握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首相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实行的主要国家有: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明治维新到二战时的日本.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

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

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议会制共和制是指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权、组织、监督政府的权力,总统拥有虚位没有实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实行的国家主要有意大利、德国、芬兰、奥地利、印度、新加坡。

总统制共和制是指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国家的元首、又是政府的首脑,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决定内外政策,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议会行使立法权,实行的国家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

三.内阁制亦称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或责任制内阁。

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十八世纪初产生于英国。

内阁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组成,经国家元首任命。

内阁以总理或首相为首脑,下设有阁员,称为部长或大臣。

内阁通常只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

1911年4月清廷以成立“责任内阁”欺骗群众。

中国历史上正式决定采用此制,始见于1912年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责任内阁制包括以下内容:①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其他阁员由首相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②国家元首不负行政责任。

发布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和有关阁员的副署,否则无效。

因这一文件而发生的责任由内阁承担。

③内阁代表元首对议会(或众议院)负责。

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

如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就要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

新议会选出后,对内阁仍不信任时,内阁必须辞职。

④议员得兼任内阁阁员。

责任内阁制和责任制内阁的区别:是一样的意思,但责任内阁制主要说的是这种政治制度。

责任制内阁主要讲的是内阁。

因为内阁是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发展时期才发展成为责任制内阁的。

内阁在君主专制时期就有的,责任制内阁是在君主立宪制确立后,首相沃波尔上台开始确立,19世纪中期才基本定型下来的。

邦联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完全主权的国家为维持它们对内对外独立的目的,根据它们之间共同缔结的国际条约建立的国家联合体,其存在以联邦国家的宪法为根据。

英联邦,独立国家联合体,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以及一些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地区性或跨地区性国家组织均属于此范畴。

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

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民主主义: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的主义。

人民在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有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利,民主是使得人民辛苦劳作的发展成果真正为人民所共享的唯一手段,是预防腐败的最好利器。

民主革命(democratic revolution)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甚至包括产业工人这个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或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

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其压制资产阶级自由贸易的旧的生产关系。

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1911年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就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