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

经济学理论的价值

众做周知,大家现在所谈论的“经济”,其含义已经演变为如何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比如我们研究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各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资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学习宏观经济学,则是探究经济波动原因、国民经济增长和政府作用的问题。

从这种含义出发,我们可以推断,微观经济学一定是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到一定程度、出现物质资料对于人口规模相对匮乏的社会阶段。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则一定与市场机制失效、经济衰退相联系,因为只有当微观经济理论中“看不见的手”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时,才会促使人们转而研究对经济衰退和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对策进行分析的新理论。事实与推断确实是相符的。所以微观、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应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知的结果。

一.新制度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十分明确,就是“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为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和历史一样,其本身都是人类社会在矛盾中运动发展的结果。制度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自身去寻找,而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去寻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特定的社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解决形式,则决定了特定的制度的性质和特征。马克思本人就十分重视制度的研究,不过他对制度的定义与新制度学派有所差异。马克思更多的是从生产关系的基本范畴,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意义上来研究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新制度学派强调的制度分析、结构分析方法,包括权力分析、利益集团分析、规范分析等。尽管如此,二者的分析视角本质是相同的,并且有着趋近的趋势:近几年来,新制度学派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心和关注。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因素出发和新制度学派从制度因素出发来

考察问题的方法,其本质是相近的,受共同的方法论指导。尽管和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有所区分,西方新制度学派的兴起仍说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利用科学方法论看待中国发展

2012年2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了其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的成果——《2030年的中国》报告,用大量篇幅批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腐败滋生的诟病,并且呼吁国企应尽快私有化。报告一出,毁誉参半。以国资委为首的一些官员和学者严厉质疑报告的数据和结论,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国企私有化的大争论。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优秀国企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国有企业在效率、垄断、腐败上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对于“国企私有化”和“保持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两种不同的观点。

根据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于国企改革的命题,可以简述为:1. 市场制度是最有效的交易安排形式,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2.人(包括消费者、企业经营者、政府官员等)是利己的,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3.在这里制度变量内生,有两种选择:国企私人所有和国企全民所有 4.均衡结果要考察在不同制度安排下国企的经营效率、国家经济活力、失业率和社会整体福利状况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命题可以分解为几个步骤:1.国企是否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怎么样;

2.如果存在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必然及偶然原因是什么;

3.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对症下药进行改革,那么改革“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4. 改革的方向、方式和速度应该怎么把握。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学分析注重界定规则解释现象,如果单纯用经济学的框架来分析问题,可能停留在现象本身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在判断他人观点和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分析视角,而应该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相结合,分析现象的时候要以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牢记存在的“第一性”地位,不能人云亦云、时刻保持警醒,努力使自己的思维“真实地”反映世界。这一点看似是做学问的最基本原则,但是在实践中总是难以做到。我们从小就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自身是中性的,唯有使用得当,才能帮助我们客观真实地认识世界、正确地改造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