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合集下载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③阶级斗争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 历史的,发展的。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 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 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 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构成要素:一是劳动对象。 二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三是劳动者。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 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②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有效 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及发现和创造 新的劳动对象,都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 切相关; ③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 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 技术的武装。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 证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 力量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
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 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 历史,是劳动发展史。

唯物史观多选

唯物史观多选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所包括的物质要素有()
A人口因素
B生产方式
C实践活动
D地理环境
【答案】ABD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故A、B、D三选项正确。C选项“实践活动”虽确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性活动,但已经被包含在生产方式之内,将其与其他三要素并列是错误的。
8一位伟人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说明了()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B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作用
C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D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A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是毛泽东1949年9月建国前夕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的,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除旧布新,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但毛泽东在这里并不是从“人口”的角度去论述“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是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从历史创造主体的角度来论述人的因素的。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人”和“人口”,所指内容有重合,但角度完全不同。“人的因素”不等于“人口因素”。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人口则是社会存在的客观要素。人口因素虽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认为它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故B选项排除。D选项文字的内容本身虽正确,但与题干中毛泽东观点的角度不同,也予以排除。A、C两项与毛泽东观点相符合,为正确选项。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哎,今天咱们聊聊两个有意思的观念,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对吧?别担心,咱们慢慢说,肯定不会让你听得一头雾水。

首先说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这玩意儿呢,就是说历史是由一些伟大人物推动的。

换句话说,伟人都能撬动历史这块大石头,像是那些风云人物,成就了一番伟业。

你看看那些英雄,诸葛亮、拿破仑,甚至是现代的那些政治家、企业家,都是个中翘楚。

你要是问我,他们真的是历史的主宰吗?我觉得,他们也只是时代的一个小点缀。

就像是咖啡里的奶泡,没错,加了就更好喝,但没有也没啥大不了。

真正推动历史的,是人们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

历史的车轮总是需要广大群众的力量来推动,单靠几个英雄可不行。

再来聊聊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这可有意思了,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大家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改变历史。

想想那些抗争的民众,多少人站出来,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像那春风化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

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几位英雄的故事,而是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活拼凑而成的。

就像拼图,缺了哪个小块,整个画面都不完整。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要问,咱们到底该相信谁呢?是那些历史大佬,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群众?其实呢,我觉得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英雄和群众就像是亲兄弟,缺一不可。

没有英雄的引领,群众的力量也可能被埋没;而没有群众的支持,英雄再强大也难以立足。

就像你要做一顿美味的饭,光有调料没有米也不行,光有米没有调料,味儿也不对。

两者结合,才能出好菜。

再想想咱们的生活,谁能说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呢?大多数人其实都在为家庭打拼,为生活奋斗。

那些平凡的日子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虽然不一定光彩夺目,但却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

就像一块大理石,上面雕刻的每一处,都是那些日复一日的小故事。

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那高高在上的英雄,却忘了那些在底层默默奉献的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0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0章

历史活动和群众队伍: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历史活动的深入程度是不同的, 因而群众的组织程度也是不同的。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不仅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而且 群众的历史作用也越来越大。 历史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是群众积极性不断提 高的过程。 群众作用的发挥和群众积极性的增强, 既依赖于历 史发展的状况,也依赖于群众发动、 组织的状况。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相互关系,主要包含着这 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这四者之间依次递进和内在需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领袖、政党对阶级、群众的代表、依靠和 服从的关系。
要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看作一 个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 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条 件的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大体上可以 区分为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
经济条件。广义上讲,经济条件作为人民群众 历史活动最基本的制约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两方面。
政治条件。社会的政治条件包括广泛的内容, 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同人民群众的 历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总结: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 盾运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 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 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 推动着社会前 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 程。
历史活动的发展与群众队伍的变化是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吉大马原唯物史观辨析

吉大马原唯物史观辨析

1.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经济决定论。

答:该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

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但经济基础并非单单仅指经济这一因素,而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发展除了经济决定外,还包括其他因素的综合合力而成。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是仅仅指经济。

(3) 把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画等号实际上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把历史简单的看成一个仅仅由经济因素起作用的过程,否认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割裂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2.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答:该观点错误。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是正确的,“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与英雄主义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与英雄主义史观

马哲素材收集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史观是英雄史观。

这种历史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了人民群中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创造历史。

把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的作用。

(二)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具体活动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广大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前提。

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共产党宣言》中的群众史观及其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写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回答现实中的阶级斗争,回答为什么会存在阶级斗争,根源是什么、结局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的根源。

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消极等待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自行消亡,还是依靠人的活动,依靠人去解决?是依靠人的精神力量,还是依靠物质力量?是依靠少数人的活动,还是依靠大多数人的活动去解决?这就提出了一个历史观问题。

马克思主义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英雄史观。

这种历史观主要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历史就是精神创造的历史。

它又区分客观精神创造的历史如上帝、神、绝对精神等,再有就是主观精神即人的主观意志、主观动机创造的。

二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是少数权力者、统治者、大人物。

普通群众、大多数人在权力者面前只能是任人宰割的奴隶、群氓,这种关系不可颠倒。

奴隶文化、封建文化本质是英雄史观文化,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以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观本质也是英雄史观文化,如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消灭私有制”,但他们主张依靠思想家、理论家自身的试验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发现阶级斗争的客观现象后,发现阶级斗争、阶级剥削压迫的经济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因此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

由此必须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主张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不因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同时,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这种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方面是改造自然,一方面是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即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这个观点就是群众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宣言》之前,基本上确立了群众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1、阐明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群众的批判斗争。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谁更胜一筹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谁更胜一筹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谁更胜一筹?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它们各自在历史研究和思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谁更胜一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

英雄史观强调历史中个别英雄人物和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它注重研究和记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政治家、军事将领等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英雄史观认为这些个别人物的非凡才能和决策力是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这种观点认为历史是由少数出色的人物主导和塑造的。

相比之下,群众史观更注重广大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社会的集体力量和群体行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群众史观关注群众的意识形态、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认为这些变化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它认为历史是由广泛的社会力量、群众运动和社会变革推动的。

无论是英雄史观还是群众史观,都有其优势和适用性。

英雄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评估个别人物的贡献,他们的智慧和领导能力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转变。

通过研究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决策,我们可以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

然而,仅仅关注英雄人物可能会忽视社会其他成员的作用。

群众史观强调社会中底层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基层动态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群众史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根源,揭示社会运动和革命的推动力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并将它们结合起来。

通过对英雄人物和群众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历史进程。

历史是一部包含众多个体和群体故事的复杂图景,单一的史观难以涵盖历史的全部。

因此,在评判谁更胜一筹时,我们可以说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透过英雄史观可以突显个别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力,而群众史观则强调广泛社会力量的决定作用。

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史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的维度和多元性,以绝对的群众史观来否定绝对的英雄史观是愚蠢的,以绝对的英雄史观来否定绝对的群众史观是恶毒的。

政治辨析题

政治辨析题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3、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因此,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2、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因此,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3、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正确与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2、鬼神等荒唐的观念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反映,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因此,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4、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1、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因此,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5、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

2020德宏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查漏补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20德宏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查漏补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观1、英雄史观与群众观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具体表现为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们群众创造历史。

2、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现实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社会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是劳动。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其二,人与人的区别。

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根本属性即本质在于社会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

人的本质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所有个体的抽象物,而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各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并且伴随其变化而变化。

总之,与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而非生物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历史的而非永恒不变的。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圣才出品】

第10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1 复习笔记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1.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1)英雄史观①含义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②主要形式a.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上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思想智慧、品格才能、愿望意志等,是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是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

b.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认为历史是由某种客观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等决定的。

少数英雄人物充当着这种客观精神力量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人民群众只能完全听从这种精神力量及其代理人的支配。

③历史根源a.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以及阶级对立的出现,劳动群众长期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遭到严重的束缚和摧残。

b.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将人与人之间地位、才能等社会的、历史的差别说成是永恒的、自然的差别,极力贬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贬低劳动群众的历史作用。

④认识论根源a.历史的必然性总是深藏于内,历史的偶然性则显露于外。

b.历史活动直接的主观动机总是与个别人物相联系,而这种主观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却是间接的和隐而不显的。

c.体现历史必然性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往往会被遮蔽、忽视,而引人注目的则是给某些具体历史事件、历史情节打上特殊印记的少数历史人物。

(2)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①含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②理论原则a.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b.历史唯物主义从整体的历史过程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c.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上考察人的历史活动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活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①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

②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

英雄史观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兴 旺,大多数人从事生产劳动,少数人从事政治 统治,垄断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在私有制的社 会条件下,广阔人民群众处于无权的地位,他 们受剥削、受奴役,积极性受到压抑,聪明才 智无法发挥。而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处 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那么高高在上,独断专 横,似乎能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这就强化了 产生英雄中史观的现实可能性。
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
孟子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君以 此思危,那么危将焉而不至矣。 〞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树立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文明的开展,都是 社会的主体——人活动的结果。离开了人 的活动,社会历史范围内的一切就无从谈 起。那么,在历史活动中,究竟谁是社会 开展的决定力量呢?在这个问题上,历来 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英雄史观的阶级根源是这种历史观符合剥削阶 级的利益,适应了剥削阶级的需要,因而受到一 切剥削阶级统治者的维护和支持。历代剥削阶级 为了维护对广阔人民群众的剥削和统治,总是对 历史开展的真相作种种歪曲的宣传,百般吹捧他 们的领袖人物和政治代表,竭力贬低人民群众的 历史作用。这就是英雄史观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 实,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的重要原因。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 “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 力;
农民和手工业者是 “神〞用“铜〞和“铁〞 做 的,只能被人统治。
英雄史观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 和阶级根源。
英雄史观的认识根源在于片面夸大英雄人物在 社会历史开展中的作用并把它绝对化。社会历史 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 然情节显露于外,就如庞大的乐队深处乐池,乐 队指挥立于前台一样,这就很容易使人们停留在 历史的外表,产生一种错觉,即只看到杰出人物 的活动,而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把人们的认识引入歧途。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2、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
①群众路线的地位: 群众路线的地位: 地位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 方法。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 屈原的《离骚》 九歌》 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2)《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 《水浒》 三国演义》 西厢记》 浮士德》等世界名著, 《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 富产生的源泉 源泉。 富产生的源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局限性
(1)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 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 (2)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 造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造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精神文化是制约人民群众 (3)精神文化是制约人民群众 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人 民 群 众
(2)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 从量上说, 多数。 多数。民群众的最稳定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 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3)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群体概念 历史范畴 (4)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 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5)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 (6)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社会主义劳动 在我国,人民群众包括--------社会主义劳动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建设者+ 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 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最新】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最新】

第七讲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国际歌》曾经被列宁称赞为“时代的歌中之歌”。

歌词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谁创造了人类历史?而且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是我们劳动群众。

自从有文字的历史产生以来,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存在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把几千年来英雄创造历史的旧案翻了过来,还了历史本来的真面目。

但是,对于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在当代,各种各样的“精英”说不绝于耳。

所以,究竟是谁创造了历史,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一讲,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播放《国际歌》片段)、(歌词曲谱版面图片)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上字幕)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四、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五、科学认识“以人为本”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对于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的不同回答,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一个焦点,如何看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的对立同如何解决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一)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字幕)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示意图: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1)表现为唯意志论这种观点,把个别人物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认为历史是由少数“天才人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的,少数英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的面貌,左右历史的进程。

而人民群众不过是盲目追随少数“天才人物”的愚昧无知的“群氓”,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主要观点字幕)例如,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说“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说什么“中国今日之问题在于没有英雄”,“只要有二、三个豪杰”出来“整顿乾坤”,中国便可以得救了,这是彻头彻尾的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梁启超:“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英国思想家:“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伟人的历史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即使有些政治家,甚至开明的封建帝王有贵民、重民的思想。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但是,他们仍不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以往一切历史观理论的共同特征产生这一切思想的原因:社会历史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然情节显露于外;体现这一必然性的大多数群众默默无闻,而给历史事件情节打上印记的代表人物则名垂青史我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没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

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并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任务创造的。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古代的医药学、农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广大的普通劳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原料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民间发现的基础之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的;明代写《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指人民大众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所有社会活动和政治变革中,人心的向背代表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胜败的关键。

如: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成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法资本官僚的成功,根本上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杰出人物往往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提出超越时代性的杰出见解;杰出任务往往比人民大众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可以引导一些社会思想和舆论;杰出任务往往有非常的魄力,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留下重要的一笔但是这些无法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影响相提并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才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首先,让我们来解释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是历史学上的观点,用于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

1. 群众史观: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进程主要是由广大群众的力量所推动和决定的。

按照群众史观的观点,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个别英雄或统治者的决策所主导,而是由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行动所决定的。

群众史观强调社会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群众的意识和行动所决定的。

在群众史观下,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点是由群众运动和群众力量所推动的。

2. 英雄史观:相对于群众史观,英雄史观认为历史进程中个别英雄或伟大人物的作用和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个别英雄和伟大人物的决策和领导所主导的。

英雄史观将历史事件和发展归因于个人的英勇和智慧,强调个人的决策和行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在英雄史观下,伟大的领袖和英雄被视为历史进程的关键推动者。

这两种观点有着不同的重点和偏向,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实际上,在历史研究中,有时候可以同时运用这两种观点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群众史观强调广大群众的作用和影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群众运动和群众力量所推动的。

群众史观关注社会的底层力量和社会运动的动力源泉。

它强调社会变革是由广大群众的觉醒和行动所推动的,而不是由个别英雄的决策所主导的。

群众史观认为,群众的意识觉醒和集体行动是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比之下,英雄史观则注重个别英雄和伟大人物的作用和贡献。

英雄史观将历史的进程归因于个人的英勇和智慧,将伟大领袖和英雄视为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转折点和重要事件是由个别英雄的决策和领导所引起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并不是彼此排斥的观点。

实际上,在历史研究中,这两种观点经常被同时运用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进程常常是由广大群众的行动和个别英雄的决策所共同推动的。

群众的行动可以促使个别英雄的崛起和发挥作用,而个别英雄的决策和领导也可以引领广大群众的行动。

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3、“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6、采用“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方法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7、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8、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国家政权C.生产资料公有制D.唯物史观1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12、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全面的社会化B.全面的商品化C.全面的市场化D.市场的计划化二、多项选择题16、中国汉语“危机”一词,涵义是危难与机会的结合,在哲学上是要求我们看问题应该坚持(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对立统一观点D.折衷论观点17、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A.资产阶级政党B.军队.警察C.监狱.法庭D.政府机构18、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是因为()A..没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B.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C.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D.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19、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A.长期的历史过程B.隐蔽的历史过程C.曲折的历史过程D.复杂的历史过程20、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辨析题21、“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梁启超:“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
英国思想家:“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伟人的历史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即使有些政治家,甚至开明的封建帝王有贵民、重民的思想。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但是,他们仍不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以往一切历史观理论的共同特征
产生这一切思想的原因:
社会历史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然情节显露于外;体现这一必然性的大多数群众默默无闻,而给历史事件情节打上印记的代表人物则名垂青史
我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没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

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并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任务创造的。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古代的医药学、农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广大的普通劳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原料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民间发现的基础之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明代写《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指人民大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所有社会活动和政治变革中,人心的向背代表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胜败的关键。

如: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成功,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法资本官僚的成功,根本上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杰出人物往往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提出超越时代性
的杰出见解;
●杰出任务往往比人民大众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可以引导一些社会
思想和舆论;
●杰出任务往往有非常的魄力,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留下
重要的一笔
但是这些无法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影响相提并论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才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