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导学)第四部分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指导。
首先,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要想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必须改变社会存在,改变社会关系。
其次,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再次,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
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它们的变化都是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总之,唯物史观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们必须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
政治必修四唯物史观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唯物史观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啥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呢,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就好比咱们每天看到的高楼大厦、马路上跑的汽车、工厂里生产的东西,还有大家的生产方式(是靠种地呢,还是在工厂打工之类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这就是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呢,就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像咱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艺术作品、宗教信仰啥的。
比如说,中国人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这就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咱们传统的过年习俗。
2. 它们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就好比人穷的时候啊,想法可能就是怎么能吃饱饭,这时候的社会意识就是围绕着基本生存需求的。
等到生活富裕了,人们就开始追求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这些东西了,社会意识就变了,为啥变呢?就是因为社会存在变了,生活条件不一样了嘛。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好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比如说,大家都有环保意识了,都知道爱护环境,那社会就会朝着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要是一些落后的社会意识,像封建迷信之类的,可能就会阻碍社会进步。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 生产力是啥。
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就像咱们干活的本事一样。
这里面包括劳动者(就是干活的人啦,比如工人、农民这些)、劳动资料(像工具啊,以前是锄头,现在是各种先进的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就是干活的对象,比如土地、原材料啥的)。
这三个要素组合起来就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
2. 生产关系又是啥呢。
生产关系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在一个工厂里,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谁占有生产资料(像工厂的厂房、机器这些是归老板所有还是大家共有呢),产品如何分配(工人拿工资,老板拿利润,这个分配的方式就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等等。
3. 它们俩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就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的手工作坊生产关系就不行了,就得变成大工厂的生产关系。
为啥呢?因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效率低,大工厂用机器生产效率高,生产力变了,生产关系就得跟着变。
考研政治马哲理论四大模块透析
考研政治马哲理论四大模块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具体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包括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原理,即“三观两原理”。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物质观和实践观,难点在于实践观和意识观。
唯物辩证法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它研究的是世界上的物质是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两个总特征,具体来说,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五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即“二个总特征、三大规律、五个基本范畴”。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难点在于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研究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是怎么得到认识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真理与价值、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个方面。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难点在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基本结构及其本质,同时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对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个方面。
这部分的重点是两对矛盾运动规律。
学习哲学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相关知识间的逻辑框架体系,这样就能够全面、联系、发展地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习过程中提纲挈领,完整地把握知识要点,从而能在考场中取得好成绩。
高三唯物论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三唯物论知识点思维导图唯物论是一种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强调物质是本质的,而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对唯物论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以下是一份高三唯物论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唯物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1.对立统一规律1.2.质量互变1.3.否定之否定2.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2.1.质量互变规律2.2.否定之否定规律2.3.对立统一规律3.唯物辩证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1.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方法3.2.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3.3.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点第二部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1.物质的本质1.2.物质决定意识1.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2.1.精神的本质2.2.意识决定物质2.3.物质是意识的产物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3.1.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3.2.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反驳第三部分:实践与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1.1.实践的基本形式1.2.实践对认识的指导作用2.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1.认识的产生与发展2.2.认识的主观与客观联系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2.认识指导实践的发展第四部分:唯物史观1.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社会的历史演变2.1.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2.2.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历史的物质性3.2.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3.3.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这个思维导图涵盖了高三唯物论的基本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通过对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实践与认识、以及唯物史观等内容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培养辩证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并不断探索,掌握好这些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在这个基本原理下,历史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是事物矛盾的内在要求。
在这个基本原理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都要从整体和矛盾的角度来看待,这就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基础。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基础。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指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不同的社会制度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历史被理解为一种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形态的变迁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主要线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性的运动。
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局限性和相对性,而它们的消亡和取代则源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不是偶然的或意识形态的产物。
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总结,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变迁,从而指导社会的发展和改造。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原理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历史发展的方法论。
它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四章
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四章
正文
第7 页
一、
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基础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 类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从自然界演化到人类社会,是自然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这次飞跃的产生,既有生命 以及类人猿产生的自然前提,还有以劳动为转化基础的现实条件,其中劳动是自然界得以 演变到人类社会的最重要因素。劳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 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还需要有借以进行的社会形 式,这就是所谓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 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 类 社 会 基 本 结 构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自然界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是统一的 物质世界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比起来,是一种更高级、更特殊 的运动形式。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由地理环境、人 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构成。简单而言,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 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与之相对的是社会意识,社
社会存在的物质性活动过程。但是,社会生产实践作为物质胜的活动,具有不同于物质实
体的复杂性,必须把它抽象为生产方式范畴,才能准确地把握。从这点来看,生产方式是
第四章
把握社会生产实践的逻辑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观之一(11、1——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原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小贴士]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我们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类: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包括: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客观规律办事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第二部分: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反复性与无限性的一个过程。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研究世界的规律,状态)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普遍性,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3.矛盾的观点:(同一性与斗争性)①矛盾的普遍性要求事物是一分为二的,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求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重点统筹兼顾(常发生在多个矛盾中)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常发生在一个矛盾中)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坚持辩证否定观与革命批判精神发挥创新意识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包括: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人生观,价值观,(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唯物史观何以“唯物”
唯物史观何以“唯物”唯物史观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历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由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唯物史观反映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
那么,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唯物”的呢?唯物史观何以“唯物”?这就需要从唯物史观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来加以阐释。
唯物史观是“唯物”的,是因为它根植于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论,要求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以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明确指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决定的,是以人们的物质生活为基础的。
唯物史观是“唯物”的,是因为它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和决定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
这说明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约束和影响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变革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的。
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是受到物质条件的支配的。
这就是说,历史并不是一种偶然性的产物,而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
唯物史观何以“唯物”?唯物史观之所以“唯物”,是因为它根植于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是坚持历史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是因为它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的;是因为它对不合客观规律的历史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既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又为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武器。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总结,《文科必备》《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应用于根据客观实际情况或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等;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例: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弘扬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受到惩罚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事倍功半;揠苗助长;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4、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取得成功;审时度势;奥运或亚运健儿的顽强拼搏;事半功倍第二部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的观点,又要注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例:分析说明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吃一堑,长一智。
6、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和检验、发展真理。
7、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8、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1世纪唯物史观
21世纪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人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唯物史观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进生产关系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学说。
历史是发展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向前的,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最有名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产物,马克思的理论到每个时代,会产生时代特色的具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我们现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就是以它为依据的。
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理论,都是唯物史观在具体新时代的思想体现。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首先,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决定的,意识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和变化所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规律性进行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和
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主张历史唯物变动的原因是物质基础,以及物
质基础变化所进一步产生的经济社会变动,人类活动仅为这一变动提
供了自觉、思想的形式。
因此,唯物史观指出,物质力量是社会发展
的本源,而精神力量仅具有表现的意义,是物质力量的产物。
唯物史观有四大原理:
1、物质唯物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客观认识只能对客观的
物质世界产生作用。
2、历史唯物论: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
只有
物质基础的变化,才能使社会变化和历史变迁。
3、辩证唯物论:把世界观视为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客观事物变化的
规律是否定和肯定的综合体,唯有经过辩证分析,才能真正反映实际,实现科学了解客观事物。
4、实践唯物论:唯物史观还强调实践,说明社会发展的运动,只有通
过实践动态的过程,才可以形成特定的社会模式,实现历史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唯物史观的四大原理,这些原理有助于解释社会变革的物质基
础、精神力量、历史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石。
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是一种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客观认识观,以及一种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的意识形态。
它更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并以此为处理社会思想和实践根源的基础,驾驭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 引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基本原理、历史背景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等方面。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以及阶级斗争原理。
2.1 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统一实在,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物质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头脑活动中。
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指出物质决定意识。
2.2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表达,是受物质生活条件限制和决定的。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社会意识的阶级性和相对性。
2.3 阶级斗争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
阶级斗争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机制。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指导。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和理解,可以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4.2 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举措用原理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开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理论。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举措用的唯意识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沿袭守旧,碌碌无为的思想。
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哲原理思维导图知识点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物质观物质与意识及辩证关系物质的含义及意义意识的起源及本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和运动、静止及时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实践的含义、特征与形式实践观实践是人与自然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正确的实践观点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发展的动力分方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作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②矛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③盾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④析法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⑤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⑥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方法论⑦质、量、度的含义质变与量变及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第二部分肯定与否定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过程及方法论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注:图中矛盾分析法包括:①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②承认矛盾普遍性的方法、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④批评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⑤抓重点的方法、⑥看主流的方法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同构性:主体客体中介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本质)认识与实践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部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然与自由真理的客观性与具体性真理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价值论价值的含义与特性价值评价的含义、特点与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与运动规律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与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用: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第四部分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阶级的产生与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社会重点直接动力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的社会作用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科学技术科技革命的重要动力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现实的人及其本质唯物史观考查历史操作问题的原则 人们群众的内涵和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名师阮晔解析政治新大纲:马原理之唯物史观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 阮晔:第四部分内容是唯物史观。
这个没有什么变动,也是一些字眼的变动,比如说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的对立,现在变成了叫旧历史观的缺陷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这样一种变化会带来什么变化?让你了解唯物史观的时候,了解维新史观的时候把握两个点,缺陷是什么?维新史观创造的利益是什么?角度不同。
我们来看第三段,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时候,一个建筑核心就是国家,增加了一个知识点,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这样的话看一下整个唯物史观有没有多大的变动?整个哲学部分内容做一个总结,总论部分最根本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唯物论里面,物质观、意识观,重点把握实践观,怎么处理好主观能动性。
三大规律,主动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尤其是矛盾的统一性和动能性的关系。
谈中美关系。
认识论里面没有实质的变化,把握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会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的哲学依据,唯物史观,就是一个基本的知识点变化,就是要了解维新史观的缺陷,增加了一个国家的权和本质。
唯物史观 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首要实体,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则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方法论,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各种思想观念都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这就导致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物质决定意识。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观念的焦点必然以实际的人为准绳”的原则。
这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只有通过改变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由于唯物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着重研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
同时,唯物史观也强调了历史的相对性和客观规律的存在,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
总体而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它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把人民群众
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的原理
唯物史观的原理
唯物史观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它的核心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唯物论: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意识和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
2. 辩证法:唯物史观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矛盾的、循环的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 阶级斗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来自于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5. 社会形态的演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发展的。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各种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相继出现和消亡。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阶级斗
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形态的演进。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一系列等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本部分的基本原理比较多,也比较重要,是我们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内容的重要工具,但直接做为命题点出现在材料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在选择题上,也只有1-2分,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是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着重把握要点。
1、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2、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也叫英雄史观。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社会规律)
要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在历史观中的反映,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
3、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其中,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私有观念是在私有制基础上才可以产生)
5、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要点:
1、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还包括科学技术(不是基础要素),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3、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4、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本关系、决定性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哲学基础)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经济基础(制度)不同于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6、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哲学基础)
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根本的矛盾。
2、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革命与改革。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推进社会发展的质变;社会改革是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推进社会发展的量变;
革命与改革的目的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一是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二是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三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双刃剑”。
要点:
1、英雄史观产生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群众观点(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和群众路线
毛泽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江泽民:“三个代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习近平:“中国梦”,重视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推进历史前进。
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人、人民群众、个人。
第一,人
人的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人与动物的区别,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是劳动。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其二,人与人的区别,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属性: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根本属性即本质在于社会属性。
第二,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第三,个人:
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对历史都有作用,但有小有大。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但其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但其作用是整个历史进程的偶然现象,只能是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
历史人物的作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符合则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便会走向反面。
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分析方法(看他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分析方法(属于什么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