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

农家参谋农业研究-54-NONG JIA CAN MOU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王鑫1闫佳2(1.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洛阳,471000;2.安阳市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站,河南安阳,455000)【摘 要】植物组培技术属于一门新兴技术,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应用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本文从材料带菌、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控要求。

【关键词】植物组培污染;原因;防控1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植物组培污染,主要指组培的时候,由于培养的温度、湿度及营养条件等刚好符合微生物的生产需求,植物组织材料可能会在这个环节出现培养体系污染问题。

一般来说,植物组培污染都是在材料表面或者附近等部位,污染痕迹各不相同,是影响植物组培种苗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植物组培时,跟霉菌污染相比,细菌污染的比例更高一些,大约占百分之八十。

在细菌污染过程中,情况更为复杂的属于内生细菌污染。

产生污染的污染源比较多,有真菌、病毒,还有植物病原细菌等。

以真菌为例,真菌的来源是空气,当袍子在合适的环境中落下能够迅速的繁殖,从而对组培容器产生污染;以植物病原体细菌为例,一般分布在外植体的表面部门,也有分布在内部的,而病毒基本就是在植物内部,需要有传播载体,其中细菌污染最为严重。

1.1 材料带菌在植物组培污染中,一个不可避免的污染途径就是材料带菌,这跟生长环境及取样时间等都有关系,同时也跟外植体的消灭细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关联。

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从一种外植体中分离出来的杂菌种类有数十种,在热带植物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而随着植物材料年龄的增加,其健康度在减小,加剧了组培污染。

就内源菌污染来说,因为其污染的来源是外植体材料内部的微生物,一般的表面消毒是不能被消灭的,是随着材料带入从而产生危害。

1.2 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这种污染的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无菌室灭菌操作不到位,还有的是超净工作台滤出来的空气中带有细菌;第二个方面,培养基细菌消灭的不彻底;第三个方面,操作中可能导致的交叉污染;第四个方面,人员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

组织培养中产生污染的原因

组织培养中产生污染的原因

植物组织培养中产生污染的原因1、外植体①年龄、种类和大小。

成年植株带菌多;生理年龄老的材料带菌多;杂菌和内生菌多的外植体、有病虫害的植株,均易污染;室外生长的材料带菌多;表面有泥土的材料、地下器官均带菌多;表面积大的材料比表面积小的材料带菌多[1-2]。

②取材时期和部位。

雨季菌类繁殖旺盛,此时材料带菌多;阳光最强时紫外线较强,杀菌效果好,此时材料带菌较少;选取了不清洁、生长不旺盛部位的材料带菌多。

③灭菌效果。

外植体灭菌是组织培养的关键,灭菌效果直接决定了组织培养的成败,灭菌方法和灭菌剂处理不当导致灭菌效果差,使外植体带菌。

2组织培养过程中各技术环节操作不规范①培养基。

使用长菌的母液配制培养基;培养基pH值高、添加的有机成分均可导致细菌污染;培养基分装好后没有及时封口或封口后没有立即灭菌;培养容器口没有封严导致灭菌后细菌和真菌孢子再次进入培养容器使培养基污染;封口用的塑料盖、封口膜长时间在日光灯照射下易老化、破裂,导致密封性差,不慎使用后可能导致培养基污染;橡皮筋长时间在日光灯照射下也易松动、断裂,杂菌可能趁机进入培养容器;灭菌方法不当导致培养基污染;灭菌时间过短导致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灭菌时间达到后立即打开灭菌锅,导致容器内压力差过大,使外部杂菌有可能被倒吸入容器中;过滤较多溶液后,滤膜过滤效果较差,使过滤后的溶液有菌,加入培养基后造成污染。

②培养容器和接种器具。

培养容器不清洁;培养容器被污染后灭菌不彻底,再次使用时导致污染;高压灭菌锅或烘箱内培养容器、接种器具装得过满,影响灭菌效果;培养容器、接种器具灭菌时间过短导致灭菌不彻底;灭菌结束后立即打开高压灭菌锅或烘箱,强烈的冷热对流会导致冷空气被吸入包扎层内而重新造成污染带菌。

③接种人员。

过长指甲;双手未清洗干净;衣服和头发有很多灰尘,接种时不换拖鞋、接种服、帽子和口罩;不慎将已污染的培养材料拿入超净工作台,转接后再次污染;培养容器中接种的培养物过多;超净工作台上物品摆放过多、过高使气流被挡住,导致灭菌效果差;接种时说话或咳嗽会呼出大量细菌;操作时手超出工作台面;手接触培养容器边缘,放在器皿、接种器械上方致使微生物落入培养容器中;打开培养容器的塞子、盖或封口膜时空气进入带来灰尘;接种过程中器械被手或带菌材料污染后未经消毒,再次使用后又污染了材料;没有在超净工作台下风方向操作而使菌类随风飘落到容器中[3];中途离开超净工作台后马上又继续接种,将培养基、器械等物品拿入超净工作台继续接种而带入灰尘,顺风飘入器皿。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李建忠(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工程系02应生班)摘要: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谨慎操作,否则随时都有可能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大规模生产的顺利进行。

污染通常是由于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的不干净或消毒灭菌不彻底;接种环境和培养环境不清洁;操作人员操作不慎以及培养材料消毒不过关或携带内生菌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针对以上几方面介绍相关的防治措施,来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措施,消毒灭菌。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能否很好地解决污染问题,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大规模生产的顺利进行。

所谓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外界真菌,细菌或培养材料的内生菌所侵染,而使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污染来源主要分为外界污染和内部污染两种。

具体原因可分为:①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的不干净和消毒灭菌不彻底;②接种环境和培养环境不清洁;③操作不谨慎;④外植体消毒不过关;⑤培养材料携带内生菌。

针对以上污染源,现将各相关防治措施分别介绍如下:1. 培养容器、操作器械和培养基不干净与消毒灭菌不彻底1.1培养容器的清洗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于培养的容器有试管、三角瓶、培养瓶和培养箱等。

目前主要以培养瓶的使用为主。

对于培养瓶的洗法,根据桂林莱茵应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加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经验,先将瓶内的培养基去掉,然后置于淡洗衣粉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再在浓洗衣粉水中涮洗。

涮洗时要认真,瓶内瓶外都要涮洗到不能遗漏任何一处。

最后在流动的自来水下将残留的洗衣粉泡沫冲洗掉。

洗后的瓶子应明亮,内壁水膜均一,不挂水珠。

将洗干净的瓶子倒放在盘中或筐内,滤干水后,置于干净、明亮、干燥的地方备用。

需要注意的是,应将未污染的与污染的分开来洗。

先洗未污染的,再洗污染的。

并且分开放,以免造成交叉污染,而加重下一步的灭菌工作。

而对于瓶盖,也应严格的用洗衣粉水来认真涮洗,凉干后与瓶子一起存放备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3
二、传播途径
(1)户外风传播 菌类细小如尘 随风飘散,由上下落,见湿就长,有风就有 沙,有沙就有尘,有尘就有菌,菌尘混共存 (2)涡流传播 超净工作台上,摆放物品太多,当无菌风吹过时,就会在 物品周围形成涡流群,菌类就会在涡流群中停留。 (3 )接种传播 脏手每只带有细菌4万~40万,干净的手,指甲盖大小也有 3200多个细菌。指甲缝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如果手上带菌 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就难免有菌落入培养基或植物材料上, 而导致污染。
问题及解决办法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
第一节 组培污染及防治
一、污染来源
1、真菌:种类丰富,分布 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 无处不在。 2、细菌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 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 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 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 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 死细菌,却充满了化学物质。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5
四、污染原因判断及污染苗抢救
(1)若污染菌类是零星分散在培养基中,则可确定是人为引 起的污染。若是外植体,菌类从材料培养基以上部分长起,且发 生在5天以后,则说明是材料带的内生菌。若从培养基以下开始长 菌,发生时间较早,且有从里向外的趋势,则说明是切口引起的 污染。 (2)真菌污染后,如果已形成孢子,则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扔 掉。但若是细菌污染,因此只要及时发现,将材料上部未感菌的 部分剪下转接,材料仍可以用。 (3)用抗生素等杀菌药剂的处理,会影响植物材料正常生长。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20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一、褐化现象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变褐,有 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变褐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 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 变化所致。在褐 变过程中,会产 生醌类物质,它 们多呈棕褐色, 当扩散到培养基 后,就会抑制其 他酶的活性,从 而影响所接种外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7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植体的培养。

组织培养中产生污染的原因

组织培养中产生污染的原因

植物组织培养中产生污染的原因1、外植体①年龄、种类和大小。

成年植株带菌多;生理年龄老的材料带菌多;杂菌和内生菌多的外植体、有病虫害的植株,均易污染;室外生长的材料带菌多;表面有泥土的材料、地下器官均带菌多;表面积大的材料比表面积小的材料带菌多[1-2]。

②取材时期和部位。

雨季菌类繁殖旺盛,此时材料带菌多;阳光最强时紫外线较强,杀菌效果好,此时材料带菌较少;选取了不清洁、生长不旺盛部位的材料带菌多。

③灭菌效果。

外植体灭菌是组织培养的关键,灭菌效果直接决定了组织培养的成败,灭菌方法和灭菌剂处理不当导致灭菌效果差,使外植体带菌。

2组织培养过程中各技术环节操作不规范①培养基。

使用长菌的母液配制培养基;培养基pH值高、添加的有机成分均可导致细菌污染;培养基分装好后没有及时封口或封口后没有立即灭菌;培养容器口没有封严导致灭菌后细菌和真菌孢子再次进入培养容器使培养基污染;封口用的塑料盖、封口膜长时间在日光灯照射下易老化、破裂,导致密封性差,不慎使用后可能导致培养基污染;橡皮筋长时间在日光灯照射下也易松动、断裂,杂菌可能趁机进入培养容器;灭菌方法不当导致培养基污染;灭菌时间过短导致培养基灭菌不彻底;灭菌时间达到后立即打开灭菌锅,导致容器内压力差过大,使外部杂菌有可能被倒吸入容器中;过滤较多溶液后,滤膜过滤效果较差,使过滤后的溶液有菌,加入培养基后造成污染。

②培养容器和接种器具。

培养容器不清洁;培养容器被污染后灭菌不彻底,再次使用时导致污染;高压灭菌锅或烘箱内培养容器、接种器具装得过满,影响灭菌效果;培养容器、接种器具灭菌时间过短导致灭菌不彻底;灭菌结束后立即打开高压灭菌锅或烘箱,强烈的冷热对流会导致冷空气被吸入包扎层内而重新造成污染带菌。

③接种人员。

过长指甲;双手未清洗干净;衣服和头发有很多灰尘,接种时不换拖鞋、接种服、帽子和口罩;不慎将已污染的培养材料拿入超净工作台,转接后再次污染;培养容器中接种的培养物过多;超净工作台上物品摆放过多、过高使气流被挡住,导致灭菌效果差;接种时说话或咳嗽会呼出大量细菌;操作时手超出工作台面;手接触培养容器边缘,放在器皿、接种器械上方致使微生物落入培养容器中;打开培养容器的塞子、盖或封口膜时空气进入带来灰尘;接种过程中器械被手或带菌材料污染后未经消毒,再次使用后又污染了材料;没有在超净工作台下风方向操作而使菌类随风飘落到容器中[3];中途离开超净工作台后马上又继续接种,将培养基、器械等物品拿入超净工作台继续接种而带入灰尘,顺风飘入器皿。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1):61~62Guizhou Agr icultur al Sciences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文章编号]1001-3601(2004)01-0024-0061-0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赵佐敏,艾勇(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顺562109)Con tamin ation R eason an d its Control Measu re in Plan t Tissue CultureZHAO Zuo-min,AI Yong(Anshun Agricultural Institute,Anshun,Guizhou562109,China)[关键词]组织培养;控制污染[中图分类号]Q813.12[文献标识码]B根据笔者多年组培工作经验,将组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总结如下。

1污染原因1.1培养材料带菌表现为接种后在外植体周围出现细菌、霉菌污染,可能原因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或外植体组织内部带有细菌、霉菌等杂菌。

1.2生产器具带菌生产器械、器皿带菌,包括镊子、剪刀、刀片、三角瓶、培养皿、封口膜等,超净台滤布不洁也会造成污染。

1.3培养基污染表现为接种前后培养基出现大量污染。

若菌落只存在于培养基表面且多为真菌时可能是由于瓶塞不严或扎[收稿日期]2003-09-23;2003-11-01修回[作者简介]赵佐敏(1967-),女,农艺师,从事园艺及生物技术研究。

贡献就越小。

结果表明,以双穗率最为重要,其对鲜食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行粒数,其余对产量贡献大小为:空秆率>出籽率>穗行数>株高>穗位高>千粒重。

株高、穗位高、千粒重3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虽然较小,但它们的作用发挥是通过其它性状表现的,对产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2不同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品种中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也不同从表2还可以看出:不同的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的品种中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也不同。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研究植物发育、代谢和遗传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组培外植物材料易受微生物污染,因此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逐渐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内生细菌指的是存在于植物体内且无害或有益的细菌。

它们往往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参与植物的养分吸收、有机物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等生理过程中。

然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也会存在污染问题。

1. 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内生细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例如,一些内生细菌会导致植物细胞分裂和分化受到抑制,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内生细菌还可能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使用,引起叶片发黄、萎缩等症状。

2. 影响植物代谢内生细菌的存在会改变植物的代谢途径,导致植物代谢产物的类型和数量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药用成分产生影响。

例如,内生细菌可能改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导致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3.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内生细菌污染可能会引起实验结果的误差,降低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植物材料受到内生细菌污染,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内生细菌的干扰,从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复制性。

1. 消毒试管、培养基和器具对需要使用的试管、培养基和器具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防止细菌污染。

消毒的方法可以选择热处理、化学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2. 选择无内生细菌的植物材料在进行组织培养实验时应选择没有内生细菌的植物材料,以尽量避免内生细菌污染。

如果需要使用含内生细菌的植物材料,应该进行合适的处理,如洗涤、消毒和筛选等。

3. 建立污染检测体系建立污染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去除污染物。

可以使用常规的菌落计数法检测细菌污染量,或者使用PCR技术检测特定的内生细菌存在情况。

总之,内生细菌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人员重视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只有保证组织培养环境的卫生和无菌,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1微生物污染问题1.1造成污染的原因(1)外植体材料本身带菌;(2)接种过程中接种工具灭菌不彻底或者交叉污染;(3)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1.2防治措施(1)外植体灭菌要彻底。

首先可以选择组织内部无菌材料;其次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时间;第三外植体消毒要细心,比如茎段消毒,经过消毒处理后,要把两端切去约0.5cm,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的概率。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在进入接种室前一定要洗手,然后换上接种服,带上口罩,操作之前先用75%的酒精擦拭双手,接种工具要经常灼烧一保证不会带菌或者交叉污染。

(3)加抗生素。

在培养基中适当的加入抗生素可以有效防止污染。

(4)无菌培养环境。

培养室内要定期进行灭菌,可在室内装紫外灯,或者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或者利用其它的熏蒸剂进行灭菌。

(5)控制外植体的接种数量。

每个培养瓶中尽量接种少量的外植体。

(6)及时继代培养。

定期检查组培苗的生长情况,发现有污染苗头的组培苗及时转接到新鲜培养基上。

2褐变问题2.1影响褐变的因素(1)外植体材料的基因型;(2)外植体的生理状态;(3)培养基成分。

2.2防治措施(1)选择适当的外植体。

选择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的外植体,对于容易褐变的植物注意对其不同品系的基因型进行筛选,选择褐变率较低的材料作为外植体。

(2)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性物质或者吸附剂。

在培养基中加入偏二亚硫酸钠、抗坏血酸、柠檬酸等抗氧化剂;或者加入0.1-1%的活性炭吸附培养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酚类、醌类物质,但是要注意活性炭也可以吸收培养基中的激素使之浓度降低。

(3)对培养材料进行预处理。

用抗氧化剂溶液进行预处理或者在接种前用无菌水洗净切口渗出的酚类物质。

(4)适当的培养条件。

在培养初期保持较低温度(15-20℃),可以降低PPO活性,防止酚类物质氧化,减轻褐变。

(5)其他措施,培养初期进行连续转接。

3玻璃化问题3.1影响玻璃化的因素(1)外植体材料;(2)培养的环境条件;(3)培养基成分,琼脂的浓度、碳源的种类及含量等;(5)封口材料。

组培污染

组培污染

1、植物组培污染防治问题(1)污染的来源。

植物组培污染主要是霉菌、细菌和酵母菌引起的污染。

霉菌和酵母菌在培养条件下生长快,很容易观察到,而细菌潜伏期长,植物组织一般不表现症状,所以很难在前期和肉眼观察到[1]。

国外有关学者认为细菌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材料内部灭菌处理不好,这样造成的污染占污染总数的1/3~1/2。

二是在正常的灭菌的条件下,内生菌能够存活,这样的污染占污染源的1/4。

三是来自寄生植物的污染占1/4~1/2。

同时认为有些植物的昆虫和螨虫的体表带有霉菌的孢子和细菌,在九、十月份是重要的污染源,因多种植物昆虫处在大量繁殖阶段,此时大量昆虫造成的污染源最易造成组培污染的严重发生。

近六年来,我们通过对猕猴桃、樱桃、托柄菝葜及大花非洲菊初级培养污染的研究中发现,高温、多雨的环境更有利于污染的发生,而且随着植物材料年龄的增长,植物材料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组培污染也会更加严重。

另外,外植体的状况,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也是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

(2)抗生素对细菌污染的防治。

植物组培污染的控制取决于灭菌技术、灭菌设备、外植体年龄和环境条件等许多方面。

尽管在植物组培过程中尽量使无菌条件更完善,但是污染还是经常发生,甚至有时整个实验室的组培苗突出污染而全部死亡,这是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人们对细菌污染研究的较多。

细菌污染的消除有些研究人员希望用抗生素防治,抗生素可以直接加入到培养基中,也可以用抗生素喷洒或浸泡外植体。

但植物种类不同,所用抗生素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也不同,还有的抗生素对污染消除根本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对不同植物采用不同的抗生素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进行实验探讨。

一般情况下,为消除革蓝氏阳性菌对有些木本植物污染茎段组培苗,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氨中噻肟头孢菌素、四环素、利福平和多粘菌素B分别以25mg/L、25mg /L、6mg/L和6mg/L浓度的混合物,可使细菌完全被消除。

另外,用头孢菌素Ⅱ和链霉素消除某些观赏植物外植体中的内生菌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工程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无菌植物组织和植物体细胞。

在实际操作中,植物组织培养往往会受到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从而影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内生细菌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生细菌的来源内生细菌的来源主要包括原植物体、空气、培养基、操作人员和器皿等方面。

1.原植物体:植物体内生细菌是植物体内固有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物体共生。

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如果植物体不经过充分的无菌处理,就会导致内生细菌的污染。

2.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在无菌操作环境不严谨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内生细菌会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一大污染源。

3.培养基:培养基中的原料和添加剂可能含有内生细菌,如果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不严格控制无菌操作,就有可能导致培养基中含有内生细菌。

4.操作人员和器皿:操作人员和器皿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污染源。

操作人员身上可能携带有内生细菌,而器皿则可能存在细菌残留。

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会带来以下危害:1.影响培养的质量:内生细菌的污染会导致培养物生长缓慢、愈伤组织形成受阻,甚至无法正常生长。

2.引发病变:一些内生细菌可能对植物组织产生病原性,导致植物组织发生病变。

3.污染培养基:内生细菌对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消耗和改变,降低培养基的营养价值。

4.传播病原体:某些内生细菌可能携带病原体,进而通过培养物传播病害。

为了有效防治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1.选择健康的原植物材料: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前,对原植物材料进行充分的无菌处理,确保原植物材料是无菌的。

2.严格控制无菌操作环境:在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操作环境,确保操作场所、器皿、培养基、工具等都是无菌的。

3.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选用高质量的无菌培养基原料,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制备培养基。

组培污染的控制

组培污染的控制

组培污染的控制一、组培污染来源1. 真菌:室内真菌种类主要有芽枝孢霉属、曲霉属、铰链孢霉属、镰刀霉属、青霉属等,春、夏季,尤其是南方的梅雨时节,温暖潮湿,非常适合真菌生长。

如果长期使用空调而不注意通风,可引起室内真菌污染。

室内有空调比没有空调情况下曲霉菌落数多4倍。

2. 细菌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死细菌,却充满了化学物质。

3. 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源(1)户外风大菌类进屋机会多(2)屋内太潮菌类繁衍多(3)物品带菌多(4)屋内不干净(5)屋内清理带菌组培苗(6)接种不正确二、传播途径(1)户外风传播菌类细小如尘随风飘散由上下落见湿就长有风就有沙有沙就有尘有尘就有菌菌尘混共存(2)涡流传播超净工作台上,摆放物品太多,当无菌风吹过时,就会在物品周围形成涡流群,菌类就会在涡流群中停留,从而降低净化效果,增加污染机会。

(3)接种传播脏手每只带有细菌4万~40万,干净的手,指甲盖大小也有3200多个细菌。

指甲缝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

如果手上带菌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就难免有菌落入培养基或植物材料上,而导致污染。

另外,不正确操作也会增加污染机率掀盖生硬,灭菌不够,操作过慢等。

接种过程应该轻开盖,火灭慢,操作快。

三、预防措施(1)通风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使室内真菌数量减少。

通风方法简便易行,应多使用。

(2)去湿保持室内空气干燥,如使用空调“除湿”功能,也可减少真菌生长繁殖。

(3)光照紫外线能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对减少室内真菌污染大有好处。

(4)防霉污染物品和污染培养基不要在培养室近距离开瓶洗刷。

四、污染原因判断及污染苗抢救(1)若污染菌类是零星分散在培养基中,则可确定是人为引起的污染,比如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超净工作台长时间不换滤网,致使净化能力降低;接种用具灭菌不彻底;操作不正确,动作生硬缓慢,开瓶时间太久,接种台摆放物品杂乱,操作中心在人体范围之内;接种室长期不灭菌,菌类太多。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1、污染原因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组织培养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常见的污染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常在接种1-2d 后表现,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菌斑。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 以后才表现,主要症状时培养基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孢子层。

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1)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灭菌不彻底(2)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 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4) 接种和培养环境不清洁(5) 培养容器原因,包括盖子和封口膜等。

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以及封口膜破损等主要引起真菌污染。

2、污染的预防措施(1)灭菌要彻底在组培生产中,各种培养基以及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要严格灭菌。

首先是培养基的灭菌,耐高温的培养基需要在121-123'C条件下灭菌20-30min。

若出现灭菌时间不足或温度不够,培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细菌性的污染。

一些不耐高温的物质,可采取细菌过滤器除去其中的微生物。

其次,接种用的器具除了经过高温霉菌外,在接种的过程中,每使用 1 次后,都要蘸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特别是在不慎接触到污染物时,极易由于器具引起污染。

第三,对于被污染的培养瓶和器皿要单独浸泡,单独清洗,有条件的灭菌后再清洗。

(2)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要认真地选择外植体,减少外植体上的带菌量。

一般多年生的木本材料比一二年生的草本材料带菌多;老的材料比幼嫩的材料带菌多;田间生长的材料比温室生长的材料带菌多;带泥土的材料比不带泥土的材料带菌多。

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应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进行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营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植物组织培养已经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植物发育、繁殖、基础遗传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实践中,植物组织培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培养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文将就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污染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此类污染往往源于致污物的不洁、操作人员的不洁以及环境的不洁。

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对器皿、培养基、辅助物质等实验关键点的消毒操作必不可少;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勤洗手、不闲置的原则;尽可能在清洁的环境下工作,如实验室的净化处理等。

二、温度温度是组织培养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组织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温下培养,组织分化发育快,营养物质吸收速率增快;低温则能有利于激发细胞分裂。

但如操作者不去细心调节温度,则会造成培养组织养分不充足或异常分化等不良现象。

因此,对于植物组织培养,科学家们应该注意温度的调节,使其在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以达到最理想的培养效果。

三、培养基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制和新鲜度都会影响培养的效果。

无论是配制过量、欠量,还是老化的培养基,都会降低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化能力,从而影响分化速率, 使组织无法正常分裂,影响胚胎质量。

要想避免上述情况,科学家应该严格控制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投入量,及时更换过期的培养基,以保证最好的培养效果。

四、光照光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光照将有助于培养出优质植物组织。

而适应不同光照强度的植物,其光合作用速率也不同,从而影响到组织细胞的分裂能力。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科学家应该给予足够的光照,同时根据植物的特性和需求设置光照强度,并注意避免光照过度或不足,以及光照时间不均等问题,保障植物组织的健康发育。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性一方面取决于实验者的经验与技能,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齐备的实验设备和极为细致的操作。

降低植物组培苗的污染方法

降低植物组培苗的污染方法

摘要:控制污染是植物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本文从外植体消毒、操作污染和环境污染、继代培养中污染的防治、减少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等方面讨论了减少污染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方法植物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势必引起组培苗成本的提高,经济损失很大。

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1]。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方面预防解决。

1 外植体的消毒要尽量选取带菌少的材料,如果室外栽培的材料污染太严重,就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先将植物样本挖出,改为室内盆栽,喷布杀虫剂和杀菌剂,不便移栽的,可套塑料袋,等它们长出新枝条后,再行采样接种。

邢震等对比野外直接采用外植体和经室内黄化处理的外植体组织培养效果分析发现,经黄化处理的外植体污染率低,但分化明显没有野外直接采用的外植体强[2]。

先对材料进行低温预处理也有利于降低污染率,于福科等把刚采回的玫瑰枝置于冰箱7d后,选取带芽茎段培养,并与未经低温处理的材料作对照,发现低温处理后的材料,污染和褐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带芽茎段的萌动也明显提早。

这可能与杂菌或某些酶的活性在低温下受抑制或被冻结有关[3]。

高成伟等在夏橙的组织培养中用10mg/L培福朗溶液预处理56h接种枝条也取得了较好的消毒效果[4]。

外植体消毒常用药剂有:70 %~75%的乙醇溶液,0.3-0.6%的次氯酸钠溶液和0.1 %的升汞溶液。

选用何种灭菌剂和灭菌时间根据操作者的经验来掌握,既要求将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彻底杀死,又要求尽可能少伤害外植体组织和表层细胞。

先用75%的酒精棉花擦拭外植体材料再使用消毒药剂常能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尤其对有毛的材料。

周俊辉等对玛丽安万年青采用减压灭菌,利用减压抽走植物组织中的气体使消毒剂更易进入植物内部,从而增强杀菌效果,使污染率从对照的93.3 %降低到40.0 %[5]。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植物组培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植物培养技术,旨在培养和繁殖植物组织和细胞。

在组培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污染问题,对培养物质的成功率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植物组培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常见的污染问题包括细菌污染、真菌污染、酵母污染和病毒污染等。

细菌污染是植物组培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细菌污染会导致培养物质的变色、溶解或堆积等现象。

为了预防细菌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保持手部和操作台面的清洁,并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如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和器具。

其次,使用无菌试剂和培养物质,并确保培养环境中的空气得到有效的灭菌处理。

最后,选择对细菌具有抗性的植物种子和材料以进行培养。

真菌污染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组培中使用培养基含有较高的葡萄糖浓度时。

真菌污染会导致培养物的变色、形成白色霉菌菌丝等现象。

为了预防真菌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具有耐真菌性的杀菌剂,如氯化汞、苯甲酸钠等,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杀菌剂。

其次,在进行培养前,可以将材料或容器使用酒精或消毒液进行浸泡和消毒处理。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真菌污染。

酵母污染是植物组培中较少见的问题,但仍然需要引起注意。

酵母污染会导致培养物表面的黄色或棕色斑点。

为了预防酵母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保持手部和操作台面的清洁,并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如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和器具。

其次,在培养环境中添加适量的抗酵母剂,如白三烯、苯顺微篮等。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酵母污染。

病毒污染是组培中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因为病毒会导致植物死亡和产量下降等现象。

为了预防病毒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健康的植物种子和材料,避免使用病毒感染的材料进行培养。

其次,在进行培养前,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毒。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病毒污染。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摘要:控制污染是植物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

该文主要污染的原因、外植体的选取与消毒、组织培养过程中各环节操作等方面,讨论了减少污染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防治0 引言植物组织培养又称植物克隆,指通过无菌操作把植物的外植体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环境下进行离体培养的一套技术。

植物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势必引起组培苗成本的提高,经济损失很大。

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方面预防解决。

1 污染的原因污染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在培养过程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

污染的原因,从病原菌方面来分析主要有细菌及真菌两大类。

真菌性污染主要指霉菌引起的污染。

一般接种后3-10d可在培养基中发现各种颜色的菌斑。

真菌性污染,一般多由接种室内的空气不洁净、超净工作台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操作不慎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污染的主要症状是材料附近出现黏液状物,或在材料附近的培养基中出现混浊和云雾状痕迹。

一般在接种后1-2 d即可发现。

细菌性污染除外植体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外,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不慎造成。

除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操作外,外植体带菌引起的污染与外植体的种类、取材季节、部位、预处理方法及消毒方法等密切相关。

【1】2 污染的预防措施2.1 外植体外植体的选取和预处理首先应控制外植体采摘的季节、时间和部位。

外植体一般在材料休眠末期或萌动前期取材较为有利,因为此时材料积累了较丰富的营养和内源激素,其抵抗病菌的能力较强、同时病菌也还未活跃起来。

其次应选取无病毒的外植体,如外植体带有病毒,则应采取预栽管理、促发新枝、黄化处理、热击处理、添加抗生素等措施进行处理,以培养出无病毒的外植体。

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防治措施陈玉生,梁秋月,洪向平(广东省农垦科技中心,广东广州510507)摘要:在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及其污染性状的基础上,从外植体处理及外部环境控制两个方面阐述了防治污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原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Q94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874X(2008)01-0028-02收稿日期:2007-10-22作者简介:陈玉生(1979-),男,硕士,E-mail:yusheng7074@sina.com植物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初,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植物种苗繁殖技术。

经过近1个世纪的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植物的工厂化育苗方面。

但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难以回避;在生产中,污染率的增加必然提高组培苗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防治污染是工厂化育苗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本文在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及其性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污染的措施,以期为植物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参考。

1污染原因及其特性1.1内因污染内因污染,又称内源性污染,是指由于外植体的表面或内部带菌(内生菌)而引起的污染[1]。

这些病菌主要为内源性细菌或真菌,如黄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霉菌属等。

在初代培养中,表面细菌引起的污染通常在2~3d内即能在外植体周围或培养基表面形成明显的水污状、油污状、气泡状或干缩状菌落,颜色有红色、黄色、乳白色等。

若在外植体接种后3~5d内仍未发现细菌污染,但是以后不断出现明显或不明显的菌落,这就可能是由内生细菌引起的污染[2]。

在某些植物的初代培养或前几代的继代培养中,污染可能并不形成明显的菌落,而只在培养基内部形成不易被肉眼发现的丝状物或晕状物,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细菌数量不断增加,一段时间后即会在培养基上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一般可以利用背光检查法进行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 污染的原因
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组织培养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常见的污染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常在接种1-2d后表现,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菌斑。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以后才表现,主要症状时培养基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孢子层。

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
(1)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灭菌不彻底
(2)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
(3) 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
(4) 接种和培养环境不清洁
(5) 培养容器原因,包括盖子和封口膜等。

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以及
封口膜破损等主要引起真菌污染。

2 污染的预防措施
2.1灭菌要彻底
在组培生产中,各种培养基以及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要严格灭菌。

首先是培养基的灭菌,耐高温的培养基需要在121-123℃条件下灭菌20-30min。

若出现灭菌时间不足或温度不够,培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细菌性的污染。

一些不耐高温的物质,可采取细菌过滤器除去其中的微生物。

其次,接种用的器具除了经过高温霉菌外,在接种的过程中,每使用1次后,都要蘸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特别是在不慎接触到污染物时,极易由于器具引起污染。

第三,对于被污染的培养瓶和器皿要单独浸泡,单独清洗,有条件的灭菌后再清洗。

2.2选择适当的外植体
要认真地选择外植体,减少外植体上的带菌量。

一般多年生的木本材料比一二年生的草本材料带菌多;老的材料比幼嫩的材料带菌多;田间生长的材料比温室生长的材料带菌多;带泥土的材料比不带泥土的材料带菌多。

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应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进行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
营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

然后以这种新抽的嫩枝作为外植体,可大大减少材料的污染。

或在无菌条件下对才采自田间的枝条进行暗培养,从抽出的徒长黄化枝条上取材,也可明显地减少污染。

2.3外植体消毒
外植体上可能附着外生菌和内生菌。

外生菌可以通过表面消毒方法杀灭;而内生菌生长的植物材料内部,表面消毒难以杀灭,培养一段时间后,病原菌自伤口处滋生。

防治内生菌首先将欲取材的植株或枝条放在温室或无菌培养室内预培养,再在培养液中添加一些抗生素或消毒剂。

2.4环境消毒
不清洁的环境也会使培养的污染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污染率更高。

接种和培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熏蒸或喷雾消毒。

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效果好,但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一般每年熏蒸2-3次。

平时读接种室和培养室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或喷2%来苏尔消毒。

臭氧消毒机对环境消毒效果较好,而且使用灵活方便,对人体的伤害也相对较小。

2.5严格无菌操作
在接种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污染。

为了使超净工作台有效工作,防止操作区域本身带菌,要定期读一过滤器进行清洗和更换。

对内部的过滤器,不必经常更换,但每隔一定时间要检测操作区的带菌量,如果发现过滤器失败,则要整块更换。

此外还需要测定操作区的风速,通过调压旋钮使操作区的风速达到无菌操作需要的20-30m/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