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合集下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校杭井波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偏废的问题,《课标》里也没有明确规定到底人文性应该多一点还是工具性应该多一点,这让一线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特别困难。

本文以实际的教学案例入手,试图寻求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与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文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要和作者对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就不能光是训练语言文字。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语文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现象。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但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个人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品词析句入手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

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

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文献标识码 】 A
的好奇 心 ,从 而不 断激 发他们 探 究的 兴趣 ,以达到 训练学 生 思维 创 新 能 力 的 目的 ; ( 4 )作 为 教师 也 应 该注 重 培养 学 生 的 自主 意识 , 同时尊 重学 生个 性 化方 面 的发展 。人 类 的发展 是一个 渐变 的过程 , 对 小学 生 而言 ,他 们 的身体 、理 智 、精神 、情感 以及 价值 观 等方 面 还 处于 发展 的初 期 ,换句 话来 说 就是 还不 成熟 ,所 以他们 还 没有 固 定 的思 维模 式 ,还保 持一 定 的独 特天 性 。因此 , 在 语文 教学过 程 中 , 教 师 应 该做 到积 极 引 导 学生 在 学 习 过程 中正 确 树 立 自己的 自主 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 “ 工具性” 其实 , “ 工具 性 ”是运 用 了 比喻的修 辞手 法 , 以便 于人 们可 以 识 ,尊 重学 生在 个性 化方 面 的发 展 ,使学 生的 个性 可 以得 到 更进 一 形 象 的理解 这 一名 词 。首先 ,语 文 的工具 性表 明语 文是一 门基 础学 步 的 张扬 和 发展 。 科 ,学 生们 可 以利 用这 一工 具 正确 而熟 练地 运用 我们 祖 国的语 言 文 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字 ,能 够顺 顺 利利 地参 加社 会 上的各 种 交 际活动 ,以达 到表达 自 己 小 学语 文教 学过 程 中的工 具性 与人 文性是 相辅 相成 的 ,两 者缺 的思想 感情 ,相 互 交流思 想感 情 ,传递 文化 的 目的 。 不可 。对 于如 何 实现教 学过 程 中工 具性 与人 文性 的统一 ,具体 可 另外 ,语言 的工具 眭主要表 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 1 )语 言是 思 以从 以下几个 方 面人手 : 维 的工 具 。在认 识 人类 世界 的 过程 中 ,人 们总 是倾 向于通 过我 们 的 首 先 ,在语 文 的实践 教学 过程 中 ,注 重将 解读 文本 与感受 人 文 思 维活 动 以语 言来 表达 我们 的 感觉 和情 意 。因而 ,语言 对 于人 们认 自然有 机结 合起 来 以达 到彼 此促进 的 效果 。 因此 ,教 师要 让 小学 生 识 客观 世界 和 主观 世界 有着 极 其重 要 的意义 。例 如 ,叶圣 陶老 前辈 们尽 可 能充 分地 阅读 ,在 不 断地 反复 阅读 中与 文章 中的作 者进 行 心 曾经说 过 的那 样 ,正是 由于 我们 人 类语言 里所 用 的材料 本 身是 思维 灵上 的对话 ,从 而使 自己感悟 作 者所 要表 达的 思想感 情 ,深 刻地理 的 材料 ,所 以才会 导致 语言 不仅 是 思想 的定 型 ,同时 也是 思想 质料 解 文章 的主 旨和其 所 阐述 的道理 。 的 定 型。如 果 思想 拿不 出来 ,就 会被 定 型成 为语 言 ,但如 果 思想 拿 其次 ,找 准支 点 ,注 意读 写结 合 的方 式 。叶 圣陶先 生有 言 “ 语 出来 了 , 就 可以通 过说 出来 和写 出来让其他 人知道 你的所 思所想 ; ( 2 ) 文 教学 的根 在 听说读 写 ,是 听说 读写之 内的挖掘 与创 新 ,而 不是游 语 言是 学好 其 他学 科 的工具 。在 所有 的 学科 中 ,语文 是一 门基 础学 离 于 听说读 写之 外 的花样 翻新 。”所 以 ,在 教学 过程 中,教师 应该 科, 一个 人只有 在语文方 面具备 一定 的知识 , . 有了一 定的语言 积累 , 根据 教学 的内容 正确 引导 学生 们进 行相 对 应的 写 的训 练 ,或模 仿 , 掌 握了必 备的语法 知识 , 才 能有 条件地 学好 并掌握其 他学科 的知识 。 或 续 写 ,或记录 点滴 感受 ,形 式 多样 。例如 ,有 的老 师在 对学 生讲 因为语 言文 字 是所 有学 科教 材所 必 须的 ,信息 的 传达和 表 达也 离不 解 《 老 人与海 》 这篇 文章 的 时候 ,首先 是让 学生 闭上 眼 睛静静 地感 开 语言 文字 ,与学 生之 间建 立好 联 系 ,学 生 也只 能在借 助 语言 文字 受 老人 去世 以后 海 鸥盘旋 上升 的 场景 ,当 学生进 入状 态后 就 接着 假 的 前提下理 解消化 教材所 包含 的 内容后 , 才有将信 息 内化 的可 能。 “ 工 设 :如果 你 是那 只海 鸥你 会对 老人 说什 么 ?然后 再要 求学 生立 刻 写 欲 善其 事 ,必 先利 其器 ”讲 的就是这 个道理 ; ( 3 )语文 是人 类 的交 出来 。 在 这 个时候 , 学 生 的思维 正处 于 比较活 跃的状 态 ,兴致 盎然 , 际工 具 。随着现 代技术 的飞速发展 , 人 类的交 流越发 的快捷和 方便 , 纷纷 写 下 自己作为 “ 海 鸥 ”的感 言 。每个 学生 都有 自己独 到 的想法 , 从 而使 语言 的 交 际功 能达到 了新 的 高度 。并且 通 过交 流我 们可 以搜 用 不 同的语言 表达 海 鸥对老 人深 深 的不舍 与思念 之情 。 集 信息 、增 加 知识 、开 拓视 野 、丰 富我们 的生 活 ,使我 们 的生 活变 再次, 确立 以学 生为本 的观 念 , 尊重 学生 在个性 化方 面 的发展 , 得更 加多 姿多彩 。 表 达感悟 。在 以往 的传统 教学 上 ,教师 总 是存在 “ 唯我独 尊 ”的观 念 ,总是 命令 学 生跟着 自己走 ,想 自己所想 答 自己所 问,忽视 学生 二 小 学语 文教 学过程中的 “ 人文性 ” 所 谓 人 文. 胜其 实就 是指 人类对 完善 自身的 关注 与追求 ,即对人 各 种学 习 的权 利 ,致 使师 生关 系僵 化 ,学生 独立 思考 的 能力 下降 , 的个 性 、理念 、品德 、情 操 、尊严 、价值 等方 面 的塑造 出现 知识 匮乏 、学生 学 习能力 下 降等各 种不 良后 果 。所 以 ,当代教 如 果 具 体说 到 语 文的 人 文性 ,其 实 就 是意 味着 : ( 1 )教 师应 师在 教学 实践 中应 该 以学生 为主 体 , 充 分发挥 学生 独立 思考 的能力; 该 引导学 生 们 平时 多读 书 、读好 书 、多积 累 、多学 习 ,从 而让 学生 着重 培养 学生 的 个性 化发 展 ,为促 使学 生获 得全 面 发展打 下坚 实 的 获得 情 感体 验 。 比如 ,教导 学生 从对 文章 的 品词析 句人 手 ,让 学生 基础 。 体 会 了作者 所要 表达 的 思想感 情 ,有 效地 突 出 了语 文课 程 的工 具性 四 结 语 与 人 文性 ; ( 2 )尽 可能 地 开 发语 文 的学 习资 源 ,使 学生 在 阅读 中 工 具是基 础 ,是 传承 的载体 ;而人文 则是 熏 陶感 染学 生 的思想 获得 开 阔视 野和 陶冶 情操 的 机会 。语 文 的学 习并 不是一 朝 一夕 就可 感情 ,是 全面 提 高学 生的 文化 素质 、开 阔视 野 、陶冶情 操 、净化 思 以完 成 的 ,而是 一个 长 期积 累和 循序渐 进 的过 程 , 因此 学 生应 该在 想境 界 、塑造 完美 自身的 重要途 径 。在小 学 语文 教学 过程 中 ,教 师 老师 的帮 助 下尽 可 能多地 掌握 语 文 的学 习资源 ,以达 到丰 富 自身知 们应 该采 取工 具性 与 人文性 相 辅相 成 的教学 模式 ,改 变 以往禁锢 学 识 ,提 高 自身素 质 的 问题 ; ( 3 )教 师 必 须把 培 养 学 生 的创新 精 神 生 的做 法 ,为学 生综 合语 文 素养 的提升 打下 坚实 的基础 。 放 在 重要 的 位置 上 。正 是 由于 语 文具有 强 大 的人文 性 ,所 以语 文也 ( 编 辑 :龙 贤 东 ) 给予 学生 无 限 的大胆 幻想 、尽 情 幻想 的资 源和 空 间 ,充 分挖 掘他 们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1.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悟人生真谛,了解道德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而人文性教学注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的魅力。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活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工具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呈现有声有色的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阅读材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

浅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

浅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摘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了解语文课程、解读教材以及实施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要以语言文字为基点,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工具性;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工具性是主要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人文性是重要任务,主要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这只是两者的表面界定,而在实际中,两者是紧密相连并共同统一于语文课程这一整体的。

正确认识和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语文课程,也为教师解读课文和实施教学提供了落脚点。

所以,要避免“泛工具性”和“泛人文性”等现象出现,应达到二者的统一。

一、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工具性,是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

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务、环境的主观能动反应的特性。

[ ]”我们可以以衣服为例来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区别,人们穿衣的一个基本的目的是为了保暖御寒,这是衣服的实用价值,即工具性;但是衣服同样具有象征功能,比如衣服还可以是某一群体的象征,古代布衣象征草民,即一种人文性。

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

[2]”因此,不能只为了目的而教语文,不能抛开作品,直接告诉学生朗读技巧,而是应该在作品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体悟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比如朱自清的《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学生如何读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那种感觉。

“‘人文’一词,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另一方面是指人对事物、环境等选择与创造的能动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表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安徽芜湖庄华涛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表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表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无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

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表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满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

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

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全面把握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策略

全面把握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策略

全面把握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策略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牢牢把握这一基本特点,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并将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淡化语文学习的应试性,突出其工具性,感悟其人文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实践 ;能力训练前言: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能力检测手段的单一已经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情感表达,沟通交流,组织计划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农村语文教育还具有单纯注重学生检测成绩倾向,侧重于学生阅读解题和习作的技术训练,让语文学习和学生自身生活脱节,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甚至对语文学科学习产生厌倦。

这种倾向已经开始偏离了语文的课程特点。

将语文的各种能力训练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将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有机结合,可以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契合学生实际的能力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进行已经近二十年,其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2011年修订。

课程标准对总体目标与内容说明是:“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性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语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互为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

但是当前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评价机制与方法却没有跟上,导致教学效果评价相对滞后和缺失。

对学生评价以量化分数为主。

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考评,都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

教师与家长关心较多,分量较重的也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请看下面案例: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文道合一,返璞归真——例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文道合一,返璞归真——例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文道合一,返璞归真——例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我们组织语文教学的纲。

在教学中,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的佳境。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

大多是“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跑”,这也就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1.紧扣文本细解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

”当前,老师们都重视了对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有一双“慧眼”,探寻到文章里的精彩语句,咬文嚼字。

然而,细解文本并不是死抠一字一词,更不是脱离了教材文本的“脚踩西瓜皮”似的悟到什么就是什么。

譬如一教师在执教《黄河颂》一文时,没有引领学生对诗歌中表现黄河波澜壮阔气势的语句加以分析、揣摩,而是分析到了“黄河为什么这样黄?”的问题。

这种脱离文本的解读,学生既不会体验到诗歌的语言魅力,更不会感受到黄河作为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自己作为英雄的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荡然无存,于文本无效,于学生无益。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或者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引领学生品析文中写山水的语句:“水皆缥碧”---颜色---视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清澈---以游鱼衬托水之静---动静结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手法---以弓箭、奔马显现水之急速。

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解读,紧扣住了文本,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感受到富春江秀丽的风光,体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652019年33期总第473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陆玉兰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开展主题讨论,深化课文理解。

目前初中阶段所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是按照话题编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sports、school life、nature and environment等。

教师应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结合相关主题,选取适当的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最后通过英语小报等形式展示成果。

这样的讨论交流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家的学习体会、感悟和经验得到交流、讨论和分享,学生学会了合作,分享,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良好人际关系,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品味作品语言,挖掘思想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篇优美的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应该是统一的。

发掘人文性的内涵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直接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

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平台,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课程时感受到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和美的感觉,真正将人文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如教牛津英语Unit6 pets Reading ,学生学习英语诗歌,在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不仅很轻松掌握了知识,还更加喜爱英语,也更理解作者对宠物的喜爱之情。

一个个踊跃尝试自己写英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怀。

3.有效利用资源,改善语言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多渠道的、有意义的言语输入,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录音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媒介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基础上 , 就能够创造 出新 的形象来 。 以 , 所 在教学 中, 教 师要注 意多引导学生发挥他们 的想象力 ,让学 生对生
情” 小组 ,国 内观察 ” “ 小组 , 国际嘹望 ” “ 小组 ,家 乡新 “ 闻” 小组等 。 凡是 印象深刻 , 能拨动心弦 的都可以 , 每组 选拔优秀者 。有 一次生活课 , 了身边 的一件小 事 : 我谈 班上有一个女生 , 漂亮 的女生 。我们 单独谈话 时 , 很 我 的视线不经意 间落到了她的脚上 , 思绪顿住 了 , 那是 一 双手工布鞋 , 浅紫色的 , 散发着朴 素的光华 。她告诉我 ,
【 阅读与写作】
浅谈 阅读教学 中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 一
刘 丹
( 河北省大厂 回族 自治县第二幼儿 园 , 河北
大厂
0 50 ) 6 30
摘 要 : 文 学 科 的 重要 特 点 是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和谐 统 一 。 语 阅读教 学 中既 不 能 只 注 重语 文的 工 具 性 而 忽略 了
女儿 。听 了这 件小事 , 学生 们低下 了头 , 一片静 默 , 显 然, 母女 的真情 、 纯朴 的美打动 了他们 。生活是 习作 的 源头 , 生活就是作文 , 生有 了生活积 累 , 学 情感 的体验 , 才有了习作的渴望 , 倾诉 的激情 。
五、 展示 自我 , 立写作信心 树 建立“ 班级作 文嘹望 角 ”学 生 的优 秀作 品可 以随 ,
在怎样体 现工具 性与人文性 统一 的问题 上 ,一部 分人认为 : 语文教学 应当凸显语文学科 的个性 , 足工 立 具, 弘扬人文 。在这 方面 , 当前倾 向性 的问题是 阅读教 学往往 “ 得意 而忘 言” 一 味注重 内容理解 、 文感 悟 , , 人 忽视语 言的理解 和运用 , 甚至 以“ 意” 得 为唯一 目标 , 忽 略语言 的学习 。 这种失衡 的做法 , 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

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统一——以阅读教学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提法已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育中,怎样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文试图以阅读教学为例,对此做一些探讨。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语,言一思想一语言,整体一局部一整体,语文一生活一语文。

坚持这三个原则的阅读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从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是统一的,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文道统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

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都是模糊不清的”。

洪堡特也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的一般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实际上,1986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指出,要根据语文训练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进一步提出,阅读教学中要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循环往复。

不久前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当前,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足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

在我国近百年语文教育史上.这个失误一再发生,教训极为沉重。

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

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指出:“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备 了一 定 语 文 知识 , 有 了一定 语 言 积 累 , 掌握 必 备 的语 法 知识 后 , 才 有条 件学 习其 他学 科 。
2 。 语文 学科 的人 文性
张 田若 曾说 过 : “ 用 课 文 中规 范 的语 言 去 规 范
学生 不够 规范 的语 言 , 用 课文 中丰 富的 语言 去 丰富 学 生 不够 丰 富 的语 言 , 语文应该走 ‘ 反 复 朗读— —
人 文 的 内涵 非 常广泛 ,涵盖 人类 的各种 文化 , 绝不仅 限 于思 想性 和情感 性 。因此 , 语 文学科 的人
自主感 悟—— 合 作 交 流 —— 积 累背 诵 —— 表 达 运 用’ 的基 本 路 子 , 让 学生 不 断 理解 语 言 和 积 累新 的 语 言词 汇 、 句式 和表 达方式 , 然 后通 过 语 言活 动 , 发
男, 四川大竹人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文学博 士, 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明清小说 与戏 曲。
7 4
在语文教学 中如何实现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 死抠 时代 背景 。而 就单 元重 点 “ 整体 感 知 ” 来说 ,
的角度 去 引导学 生从 整体 上感 悟作 品 的思想 感情 。 近些年来 , 在 语 文 教学 实 践 中 , 有 两 种 偏 颇 的 教学 方式 : 一种 是 在语 文教 学 过程 中不 同程 度 地弱
语文教学研究
语 文知识
2 0 1 3年第 1 期
在语文教学 中如何 实现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一
卢 小丹 蒋 玉斌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0 )
摘 要:工具性与人 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终极 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技 能, 但 它 又是 一 门人 文 性很 强 的学科 , 因此 , 能 否正确 认 识和 理 解 两者的 关 系, 对 我们 进行 语 文教 学有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内容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工具人文统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应该理性地审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发挥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

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语文是广泛运用于人们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熟练掌握,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也正是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新课程观念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立足于学科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认知向重情感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

在新的教学观阳光里,师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种“解放"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转化为个性的内在。

学生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就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吸收精神营养。

这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变的。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更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总之,做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并肯定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才能放下架子,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8-11-23 00:00:00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落实二者的统一,是中国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保障。

关键字: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定以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始终存在不同的意见,主要有: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章;语文即语言文学;语文即语言文化。

从人们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见解看,说明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展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过程中正在逐渐深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生发和展开的。

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告别昨日的迷惘——浅谈小说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告别昨日的迷惘——浅谈小说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加 强 了 一 堂 课 的 工 具 性 。语 文 的 人 文 性 础上 , 加强 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 , 让学生深切感悟到 “ 女 主 人 公 是 一 个 虚 荣 排 山蹈 海 的表 现 气 势 让 学 生 仿 写 , 的追 求 享 乐 的 女 人 ” 这一主题 。在挖掘 人物特 点的 同时 , 该 教 师 还 利 用 此 是载体 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 内容、 人文 精神 以及特定 的文化 内涵 , 它潜 段 的强 烈 排 比 修 辞 表 现 人 物 特 点 的 写 法 对 学 生 做 了 进 一 步 的 仿 写 训 练 。 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熏陶感染作用 , 它 是 语 文 的 内质 , 是语 文的神 , 是 语 文 的 语 文 的工 具 性 是 学 习语 文 这 一载 体 时 必 须 采 用 的诸 如 听 说 读 背 写 讲 演 由此 一 下 子 把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统 一 起 来 , 令 人 排 版 叫 绝 !“姜 还 是 老 的 根 ; 辣。 ” 老 教 师不 疾 不 徐 , 逐 步升华 , 恰 到 火 候 地 引导 学 生 的 方 法 不 禁 令 人 叹 练等 的 方法 , 它是 语 文 的 外 壳 , 是语文的形 , 是 语 文 的 枝 叶 。 人 文 性 是 建 立 语文教学 如果脱离 了工具 性而去 谈人文 性, 那 只 能 服 。而 另一位 年轻教师对于这个优美 的段 落干脆就没 有设计到 , 也 就无从 在 工具 性基 础 之 上 的 , 谈 起 对 人 物 形 象 的 深 刻 挖 掘 了。 通 过 听 课 对 比 分 析 , 我 对 小 说 教 学 时 的 迷 是泛 泛 的 、 虚无 的 , 难 以积 淀 出 扎 实 的 语 文 素 养 。 小 说 教 学 , 必 须 要 保 证 人
完全 可 行 的 。对 比 不 同老 师上 小说 教 学课 的课 堂情 况 , 在 反 思 中顿悟 : 其 一, 在 把 握 小说 内容 时 , 取 舍 教 材 很 重要 , 不应 该 被 教 材 牵 着 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
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
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

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

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

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

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

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

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

所有这些唯读为重。

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因为任何文章都由其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

如《桂林山水》是赞美、惊叹、欣赏,《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痛、追思、怀念,《泼水节》是欢乐、喜庆、幸福,《匆匆》则是惋惜、追悔、自责,等等。

)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以“中华不振”贯穿课堂,抓住描写租界不公的段落,来感悟文本,既进行读写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爱国、报国之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

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

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

《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

”而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充分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这一要求。

而且,笔者认为,这也是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

”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就如我们今天观摩到的《最后一头战象》。

课堂开始让学生读完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时,他教给学生遇到长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内容。

当学到“披挂象鞍”一段时,他先让学生读文,找一找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唆对象鞍的情感,当学生找到“泪光闪闪”“摩挲”等词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对嘎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这是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想象嘎唆见到象鞍时,会想到什么?然后板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这样就读懂了嘎唆的心,运用这样的方法,带着你们的激动来读,这是训练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可以说整节课,老师都用这种训练意识来引导学生,犹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觉。

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