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校杭井波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偏废的问题,《课标》里也没有明确规定到底人文性应该多一点还是工具性应该多一点,这让一线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特别困难。
本文以实际的教学案例入手,试图寻求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与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文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要和作者对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就不能光是训练语言文字。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语文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现象。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注重提升他们语文应用能力的理念。
本文首先探讨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培养学生语文工具性的能力。
接着介绍了如何在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强调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的关键作用。
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呼吁教育者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讨论,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人文性、工具性、统一、含义、关系、提高、培养、能力、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两个重要而又相互关联的方面。
人文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和沟通交流。
这两者之间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应该统一起来,使教学既能够传授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2. 正文2.1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和关系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含义和作用。
人文性指的是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表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而工具性则是指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和运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由人类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工具性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和欣赏人文性的内涵,也需要使用和掌握工具性的技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成就,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典籍、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即它是一个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说、听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情感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性。
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表达。
2.注重融合语言技能的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的,而文本也是语言技能的实践场。
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融合朗读、听说、写作等各种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例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书、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
3.注重文本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科,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则是语文教学难点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则是语文教学难点问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谓语文学科“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起纽带作用;除此以外,其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
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因此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
孩子从生下来就要呀呀学语,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达,还要会听懂别人说的话;到了学校就要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理解书面语言,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会作文。
(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际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言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和意识、情感、思维等思想具有统一性。
因此,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语言的工具,也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应该说“人文性”与“工具性”分别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
“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工具性”则是“人文性”的载体。
正如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技要发展,文明要升华,企盼着健康个性的形成。
具体到语文教学,也常常遇到现实的挑战。
对于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小学语文界历来是争论不休。
是工具性为主,还是人文性为主?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等等。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哪一种因素都有,但哪一种也不能单独占领语文教学阵地。
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正确途径。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立足文本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组学生构建意义。
如课文《妈妈的帐单》,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帐单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都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另一方面一步一步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去品味语言的精妙,读懂文字背后的寓意。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触发了学生相似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过的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熏陶。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
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学会积累语言。
”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
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
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1.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悟人生真谛,了解道德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而人文性教学注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的魅力。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活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工具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呈现有声有色的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阅读材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谢潇然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0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
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那到底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呢?在语文课堂上又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
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
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一。
”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