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doc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11本文1皇姝玥1117034207 摘要:经过21世纪前10年的课程改革,人们渐渐认识并熟悉了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词,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也逐渐清晰。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在践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吋兼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是我们教育亟需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 统一在学《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这门课程的过程屮,我们通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巾书上我们讨以了解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
而语文课程的人文语文性则意味着,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言语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言语生命的积极互动过程。
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定义上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还要让学生得到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两者相得益彰时,我们才可以有力而全面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为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种特性是缺一不可的呢?我们知道,要想使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对一篇文章真正的有所理解的话,就要使他们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那么就绝不能停留在落实单纯的语言文字这一层面上。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伉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祌的熏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似乎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倾向,那就是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认为这两者在语文课程教育中都是不可取的!由此,我想提一下日本的语文教育。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统一”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针砭时弊的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有如下认识: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说了千遍万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以下是两个有待反思的案例。
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么样明白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阳早格格创做《语文课程尺度》中指出:“语文是最要害的接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要害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础特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战谐统一的,歉富多彩的人文真量以柔好的工具而愈隐出其风采,柔好的工具借歉富多彩的人文真量而愈超过其魅力.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提教科,它是语文科教又是培养科教,其脚段正在于指挥教死举止读、道、听、写的锻炼,使教死不妨粗确明白战使用祖国的谈话笔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当前以下几个圆里:人们以谈话为工具举止思维,表白思维感情,与他人举止接流;各门教科的教习皆需要听道读写等语文基础功,果此语文是教习其余教科的前提;谈话笔墨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纪录战传启.由此可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自己是表情达意、思维接际的工具.然而是,如果语文教教把语文的工具性太过超过,以知识为目要,以锻炼为主体,把知识收会成一个个锻炼面,写做教教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天照搬模仿,那样的语文教教将引导语文课程仄浓有趣,不血肉,截止教死也将被工具化,本性的死少被消除.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谈话不然而仅是一种系统标记,而是一种文化,它本去不是独力存留的,它是人类思维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稀切相通联的,与人的社会履历文化是稀切相通联的.语文动做人文教科,蕴含了歉富的文化知识、价格与背、人死哲理、民族粗神等,它能正在思维上给人以开迪,正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竭普及人的文化品位战审好情趣,逐步产死主动的人死做风战粗确的价格瞅.脆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教死周到死少的包管.果此,语文教教不克不迭不过杂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咱们不妨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收,通过对于字、词汇、句、段、篇的充分掘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格,带收教死对于其粗确体验战思索,使教死正在耳濡目染的历程中,普及思维认识,陶冶公德情操,死少健壮本性.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克不迭摆脱人文性,咱们知讲,要干到对于谈话笔墨的准确明白是不克不迭摆脱简直的语境的,共样要粗确天掌握本去量,也不克不迭摆脱它所表白的思维感情.人文性不克不迭摆脱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培养不克不迭摆脱语文知识与语文本收的教教,即不克不迭摆脱文本本抽象、孤坐天举止人文性培养,而应是正在西席的带收下,通过教死的阅读去明白文本自己的思维意思,通过感悟、熏染去耳濡目染天收挥效率、爆收效率.扔开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沉探供意趣、感悟地步,而记却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战使用.而扔开了人文性去明白工具性,往往会使谈话抽象枯燥.语文教教,不克不迭走工具性的极度,大概者是人文性的极度,而应是二者有机天混合.语文课本中波及了洪量歉富多彩的人文性真量,文本的表白办法也多种百般.语文教教不然而央供教死明白死字词汇,相识并掌握文章的表白要收等基础知识战技能,共时还央供教死能粗确天明白、表白情感做风战价格瞅,而且饱励教死本性化的睹解战创制性的思维.四、怎么样正在教教中降真1、正在阅读教教中,掌握课文的沉面字词汇、文章的写做本收、表白的思维真量是教教的基础任务,对于课文真量的明白不正在于对于课文的综合是可周到、粗确,而该当注沉让教死去体验战收会做家的思维情感.正在阅读教教中,咱们要沉视教死正在阅读历程中的主体职位,为教死的个体阅读提供良佳的环境战条件,强调教死阅读的自决性战独力性,文本的意思是教死正在阅读历程中自止创制、修构起去的,每个教死的死计体味战本性气量皆纷歧样,果此咱们要沉视教死的特殊体验战体验,饱励教死对于阅读真量做出有本性的反应,不要去刻意探供“尺度问案”.2、正在使用谈话中,要从聚集进脚,将二句话合成一句话,饱励教死多种表白,隐然那是谈话笔墨的锻炼,然而将此锻炼融进到情感体验之中,便将语文锻炼与情感体验分离得了无痕迹.语文教教历程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历程,是正在特定的环境下西席与教死单背互动活动的历程,是人真止自尔死少的历程,咱们既要齐力提下教死的人文修养,又要把语文锻炼与人文粗神的熏染分离正在所有,以赢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分离、共共死少效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战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咱们语文西席要以课堂教教为阵天,科教、充分天降真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战“工具性”,齐力于教死语文修养的周到产死与死少.。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若何【2 】懂得语文课程是对象性与人文性的同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外交对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象性与人文性的同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色.”语文课程的对象性与人文性是互相依存.协调同一的,丰硕多彩的人文内容以幽美的对象而愈显出其风度,幽美的对象借丰硕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凸起其魅力.一.语文课程的对象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分解性的基本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导科学,其目标在于指点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练习,使学生可以或许精确懂得和应用故国的说话文字.语文课程的对象性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说话为对象进行思维,表达思惟情绪,与他人进行交换;各门学科的进修都须要据说读写等语文根本功,是以语文是进修其它学科的基本;说话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录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对象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外交的对象.但是,假如语文教授教养把语文的对象性过火凸起,以常识为纲领,以练习为主体,把常识分化成一个个练习点,写作教授教养服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拟,如许的语文教授教养将导致语文课程平庸无味,没有血肉,成果学生也将被对象化,共性的成长被抹杀.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说话不仅仅是一种体系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自力消失的,它是人类思惟内在的表现,与人是慎密相接洽的,与人的社会汗青文化是慎密相接洽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硕的文化常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平易近族精力等,它能在思惟上给人以启发,在情绪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进步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慢慢形成积极的人生立场和精确的价值不雅.保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周全成长的保证.是以,语文教授教养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常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色动身,经由过程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发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诱学生对其精确感触感染和思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进程中,进步思惟熟悉,陶冶道德情操,成长健康共性.三.对象与人文的同一对象性不能离开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说话文字的精确懂得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精确地控制其内容,也不能离开它所表达的思惟情绪.人文性不能离开对象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导不能离开语文常识与语文才能的教授教养,即不能离开文本来抽象.孤登时进行人文性教导,而应是在教师的引诱下,经由过程学生的浏览来懂得文本自身的思惟意义,经由过程感悟.陶冶来潜移默化地施展感化.产生影响.抛开对象性的人文性,往往只重视寻求意趣.感悟境界,而忘记了语文对象的控制和应用.而抛开了人文性来懂得对象性,往往会使说话抽象死板.语文教授教养,不能走对象性的极端,或者是人文性的极端,而应是两者有机地融会.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丰硕多彩的人文性内容,文本的表达方法也多种多样.语文教授教养不仅要肄业生懂得生字词,懂得并控制文章的表达办法等根本常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肄业生能精确地懂得.表达情绪立场和价值不雅,并且勉励学生共性化的看法和创造性的思维.四.如安在教授教养中落实1.在浏览教授教养中,控制课文的重点字词.文章的写作技能.表达的思惟内容是教授教养的根本义务,对课文内容的懂得不在于对课文的归纳分解是否周全.精确,而应当重视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思惟情绪.在浏览教授教养中,我们要看重学生在浏览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别浏览供给优越的情况和前提,强调学生浏览的自立性和自力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浏览进程中自行发明.建构起来的,每个学生的生涯经验和共性气质都不一样,是以我们要看重学生的奇特感触感染和体验,勉励学生对浏览内容作出有共性的反响,不要去锐意寻求“标准答案”.2.在应用说话中,要从积聚入手,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勉励学生多种表达,显然这是说话文字的练习,但将此练习融入到情绪领会之中,就将语文练习与情绪体验联合得了无陈迹.语文教授教养进程就是对象性与人文性同一的进程,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运动的进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进程,我们既要尽力晋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把语文练习与人文精力的陶冶联合在一路,以获得对象性与人文性有机联合.配合成长后果.语文课程的对象性和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对象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对象性.我们语文教师要以教室教授教养为阵地,科学.充分地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对象性”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周全形成与成长.。
1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拿最基本最简单的识字写字这一语文学习过程来看,孩子们在一笔一划地学写汉字和一个音一个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识汉字的过程中就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当学生把一个个汉字写得越来越工整越来越好看时是否就意味着其审美能力一点一点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个写字的修炼过程就是在消磨着孩子们的野性,化解着孩子们的不羁,在中规中矩的写字训练中把孩子们纳入到一种尺度之中,同时也是在磨练着孩子的耐力、毅力和恒心,这过程本身是否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们传递着一些难以言传的东西,渗透着一些思想情感、哲学意识、艺术品位甚至是人格的砥砺,这时的孩子们就是在接受着既象“工具性”的训练又象“人文性”的熏陶这种双重的教育与感化。
例举自己的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片断。
2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教师在实验中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为突破口,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封闭、沉闷的气氛,使学生在活的氛围中获得发展。
于是,我们的课堂有所变化,“下面大家讨论讨论……”、“现在可以开始小组合作……”、“大家谈谈自己的观点……”“请你边读边演……”等等,由此开始引发了一种不同于以前的课堂气氛。
[案例1] :一位老师上《两只小狮子》一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采用了直观、表演的形式,读到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就让学生表演滚、扑、撕、咬;读到“学本领”,就让学生伸手打拳;读到懒狮子原话,就让学生打个哈欠,躺在桌上说;进行朗读指导时,拿出来一支假玫瑰花让学生闻“花香”,读到逗号就轻轻闻一闻,读到句号就站起来使劲闻。
国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参考答案
国开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一参考答案题目1答案: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工具性:-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人们用来沟通、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拼音、词汇、语法等,以便能够正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工具性体现在语文教育中的基础训练,如字词句段篇的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2. 人文性:-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价值观念、历史和情感等人文元素。
通过语文,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
语文课程也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审美情感,提高思辨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3. 统一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
只有掌握了语言的工具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文内涵;而只有关注人文性,才能使语文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和机械应用上,更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创造性的表达。
因此,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于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使语文教育既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注重文化、情感和思维的发展。
总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语言的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相互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使他们不仅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工具,还能够深刻理解语言的文化和人文价值。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社会和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挑战。
题目2答案:理解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意味着认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以下是关于语文课程多重功能的一些理解:1. 语言技能培养:语文课程首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方面。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语法、词汇、拼音等基本语言工具,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2. 思维能力培养:语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判断、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
浅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摘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了解语文课程、解读教材以及实施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要以语言文字为基点,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工具性;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工具性是主要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人文性是重要任务,主要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这只是两者的表面界定,而在实际中,两者是紧密相连并共同统一于语文课程这一整体的。
正确认识和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语文课程,也为教师解读课文和实施教学提供了落脚点。
所以,要避免“泛工具性”和“泛人文性”等现象出现,应达到二者的统一。
一、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工具性,是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
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务、环境的主观能动反应的特性。
[ ]”我们可以以衣服为例来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区别,人们穿衣的一个基本的目的是为了保暖御寒,这是衣服的实用价值,即工具性;但是衣服同样具有象征功能,比如衣服还可以是某一群体的象征,古代布衣象征草民,即一种人文性。
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工具性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
[2]”因此,不能只为了目的而教语文,不能抛开作品,直接告诉学生朗读技巧,而是应该在作品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体悟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比如朱自清的《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学生如何读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那种感觉。
“‘人文’一词,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文化对人的化育作用,另一方面是指人对事物、环境等选择与创造的能动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bb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bb
课程工具性是指运用教科书、资料、教学工具等,人文性则是指师生共同学习,融入教学,这是一种新课标提出的课堂教学。
如:《年的来历》,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活跃课堂气氛,也充分利用了教学工具。
这个问题我也曾考虑过,我认为还是应当因材施教,语文作为我们的国学,真正需要学习的深刻知识并不多,可是往往也容易在教学中出差错,所以更加应该注重趣味性,要让听课的人感觉到语文的魅力,而不是语言的的枯燥。
另外,很多时候,教学工具上的内容也有鸡肋的感觉,有的地方感觉教了没用浪费时间,不教又怕误人子弟,此时还是要因材施教,跟学生提几句,作为次要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
私以为,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对语言的更好掌握,对文字的更好理解。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内容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工具人文统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应该理性地审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发挥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
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语文是广泛运用于人们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熟练掌握,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精编版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课标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
(课标语)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
”的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
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
其具体的范畴。
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因此,《语文课标》传承了一切《语文大纲》的提法。
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则是在原有《大纲》“很强的思想性”基础上的发展,完善。
它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
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就是语文。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
只是“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
而语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语文”就具有了“人文性”。
这个不说大家也明白。
如果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么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实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准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 (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1.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通过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培养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内涵、实践性、综合性。
P13-18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8-11-23 00:00:00浅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落实二者的统一,是中国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保障。
关键字: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定以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始终存在不同的意见,主要有:语文即语言文字;语文即语言文章;语文即语言文学;语文即语言文化。
从人们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见解看,说明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展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过程中正在逐渐深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生发和展开的。
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抛开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重追求意趣、感悟境界,而忘却了语文工具的掌握和运用。
而抛开了人文性来理解工具性,往往会使语言抽象枯燥。
语文教学,不能走工具性的极端,或者是人文性的极端,而应是两者有机地融合。
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人文性内容,文本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了解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
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1、在阅读教学中,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文章的写作技巧、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在于对课文的概括是否全面、正确,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2、在运用语言中,要从积累入手,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鼓励学生多种表达,显然这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将此训练融入到情感体会之中,就将语文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得了无痕迹。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活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既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把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以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效果。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
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充分地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