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个人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一、从品词析句入手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
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
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
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
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
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出长城“长”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成龙。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实现统一?——兼论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

了 它 在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中 的重 要 地 位 。 ” 小 学 语 文 奠 定 了基 石 j I ; 教 育 的 一 块 重 要 基 石 .甚 至 可 以 说 是 最
重 要 的 那 块 。因 为 . “ 语言 文字是 思维 的T具 , 是 获
程 在 这 …・ 方 面 遭 到 了 不 少 质 疑 与 批 评 。 这 种 批 评 大概 可 以分为 乍看相 互矛 盾 的两种 :
写 字 和运 用 语 言 的 习惯 . .另 一 方 面 , 在 新 课 程 改
语 言 为前 提 。 冈此 , 1 一 具 性 也 是 语 文 的 基 本 属 性
教
革 的 推 动下 . 很 多 语 文教 师 没 有 正 确 地 理 解 新 课
程 的 理 念 。 其结 果 是 。 在 一 些 小学 语 文课 堂 上 , 教 师 为 了 实 现 “自 主 、 合 作 、 探 究 的学 习 方 式 ” , “ 尊 重 学 生 的差 异 性 和 独特 性 ” . 一 味 顺 从 学 生 的 独 特 看 法 , 导致 一 种 “ 你 好 、 他 好 、 大 家好 ” l 2 l 的散 漫 、 乡 愿 的 学 风 。 这 种 乡愿 式 的 自 由 , 缺 乏 对 学 生 进 行 基 本 而适 度 的 规 范 训 练 . 学 生 既 没 有 获 得 独 立
起 所 期 望 的 职 责 。 本 文 将 要 探 讨 的 是 其 中 的 一 种
批 评 , 即 有 关 语 文 教 学 中 丁具 性 与 人 义 性 的 统 一
问 题 。 这 个 问 题 涉 及 到 语 文 的 基 本 性 质 和 教 学 方 向 , 冈而值得 我们给予 优先 的注 意。
、
批评 : 工具 - 陛与 人 文 性 之 间 的 摇 摆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请看下面案例: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则是语文教学难点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则是语文教学难点问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谓语文学科“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起纽带作用;除此以外,其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
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因此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
孩子从生下来就要呀呀学语,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达,还要会听懂别人说的话;到了学校就要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理解书面语言,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会作文。
(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际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言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和意识、情感、思维等思想具有统一性。
因此,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语言的工具,也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应该说“人文性”与“工具性”分别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
“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工具性”则是“人文性”的载体。
正如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在教学环节中体现;通过考试评价体现;紧密联系生活体现。
[关键词] 工具性人文性教学环节考试评价联系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反思语文教学现状,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重书面语言的培养,轻口头语言的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学成绩,轻个性发展,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从根本上背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针对现实,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一、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通过诵读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有一个时期一些重视诵读的老师提出了批评:现在的语文课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这还怎么能称为语文课?其实诵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从工具性角度说,诵读有助于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个语言表达的模式和形成语言反应机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有些学生平时不爱诵读,看书时、“全省各国”、“送门上货”、“恶路挡狗”等,闹出不少笑话。
其实这正是他缺少诵读,记忆不深,虽有了语言模式,而没有形成正确的语言反应机制的缘故。
从人文性角度说,对于情感浓郁的课文,入情地朗读,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一条心灵通道。
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自然会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在诵读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请看下面案例: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文道合一,返璞归真——例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文道合一,返璞归真——例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我们组织语文教学的纲。
在教学中,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的佳境。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
大多是“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跑”,这也就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1.紧扣文本细解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
”当前,老师们都重视了对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有一双“慧眼”,探寻到文章里的精彩语句,咬文嚼字。
然而,细解文本并不是死抠一字一词,更不是脱离了教材文本的“脚踩西瓜皮”似的悟到什么就是什么。
譬如一教师在执教《黄河颂》一文时,没有引领学生对诗歌中表现黄河波澜壮阔气势的语句加以分析、揣摩,而是分析到了“黄河为什么这样黄?”的问题。
这种脱离文本的解读,学生既不会体验到诗歌的语言魅力,更不会感受到黄河作为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自己作为英雄的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荡然无存,于文本无效,于学生无益。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或者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引领学生品析文中写山水的语句:“水皆缥碧”---颜色---视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清澈---以游鱼衬托水之静---动静结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手法---以弓箭、奔马显现水之急速。
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解读,紧扣住了文本,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感受到富春江秀丽的风光,体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南康市第四小学刘玉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语文具有工具性,它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大脑思维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更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然而,语文又是具有人文性的,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丰富和陶冶着人的思想个性和感情的重大任务。
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
“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
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
简言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又是和谐统一的。
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也正是它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新课程观念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立足于学科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认知向重情感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
在新的教学观阳光里,师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种“解放”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
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转化为个性的内在。
学生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就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吸收精神营养。
这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变的。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更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总之,做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并肯定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才能放下架子,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因此,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前提。
二、把握三个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是落实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新课标更是凸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
从语文课程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从语文教学内容看,文本难度降低了,强调了实效性,多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能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有价值的问题的内容;从语文的学习方式看,则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探索语文教学的丰富底蕴;从语文的评价标准看,要求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还要慎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
总之,语文的性质渗透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方方面面,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彼此兼顾,落实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三、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中同构共生。
首先,利用教材的范本阅读,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范本,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的首要材料,我们教师要善于在重视字、词、句、段、篇和讲解的同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种子。
其次,从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感受人文熏陶。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范本,要想更多的感受阅读的乐趣,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课外经典名著的拓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在生活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培养。
四、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是新课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就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
综合性实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去收集生活资料、观察生活,积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适应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一方面注重具体的字、词、句、章等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积累,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实践与体会融为一体,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主的学识时,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取得语文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