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黔西一小王玲何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单从词面便可知:“工具”,其实是一种比喻,它很明确地界定了语文课程“实用”、“中介”的含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着眼于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其实是指“人性”、“文化”,它从另一个方面明确了“人性”与“文化”的辩证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无论是曾经的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1年修订改版后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很明确地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线语文教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个词的理解本就或有偏差,一旦要将其与每一堂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那不同程度的恐慌与教学目标偏颇也就随之而衍生了。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呢?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准确定位语文课程“人文性”,降低“人文性”的意义门槛,树立语文课程人文意识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可见语文的工具性是为大家所认同的,同时也是在语文老师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对来说,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对“人文性”望而生畏,实则是理解上的偏颇。
如果仅仅在脑海中植入“人性”与“文化”这样的概念,那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只能成为神龛上供奉着的神灵:令人敬畏却无从接近。
要想真正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第一要做的便是降低“人文性”的意义门槛,将其准确定位在普通语文教师都能理解的实际位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
如此一来,困扰语文老师的人文性难题当然就更好解决一些,因为人文性贴近教学实际的准确定位能更大程度地提醒语文老师不要只盯着语文的“分数”,只要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分点余光瞟瞟人文这一块,那么就有了在语文体现人文性的意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校杭井波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偏废的问题,《课标》里也没有明确规定到底人文性应该多一点还是工具性应该多一点,这让一线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特别困难。
本文以实际的教学案例入手,试图寻求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与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文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要和作者对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就不能光是训练语言文字。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语文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现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由人类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工具性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和欣赏人文性的内涵,也需要使用和掌握工具性的技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成就,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典籍、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即它是一个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说、听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情感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性。
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表达。
2.注重融合语言技能的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的,而文本也是语言技能的实践场。
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融合朗读、听说、写作等各种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例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书、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
3.注重文本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科,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
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学会积累语言。
”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
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
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1.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悟人生真谛,了解道德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而人文性教学注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的魅力。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活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工具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呈现有声有色的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阅读材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河西学院马金满 734000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5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5篇)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我有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性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中环境描写和桑娜心理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尽而感受到渔夫夫妇的善良,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多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来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内容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工具人文统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应该理性地审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发挥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
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语文是广泛运用于人们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熟练掌握,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
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摘要:语文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人文。
本文将探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阐述这种统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自我、建立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属性,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语言文字的载体,是学生进行思维、学习和表达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从而获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了解并体验人类的文化成果,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
同时,语文也承载着学生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并体验人类文化成果,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两者的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出既具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
摘要: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具有双重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课程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基础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新课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人文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将语文教学搞成支离破碎的语言分析的状况。
课堂上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遨游于文学之海,学生由原先对语文课厌烦到现在爱上语文课了。
这是教改中出现的令人欣喜的变化。
但许多学生字音读错,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甚至有的语文课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
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后反映出来: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很理想,这固然与考试内容与形式有一定关系,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注重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其工具性。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语文教师必须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感悟能力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要“渊”,更要“博”,仅仅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做到博才众学,触类旁通。
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是当前语文教改的要务之一。
因此,教师除了广泛涉猎,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在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上不断提高,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
教师不仅要有信息知识的量增,更要有“悟得”。
要养成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洞察。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必须了解,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不是矛盾体,我们应在教学的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和谐地统一。
标签:工具性人文性统一教学实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育观念直接指导和影响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育观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性质观,也就是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它统领了语文教学的全局,对语文教育起着导向性作用。
一、问题缘起在培训中接触到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提出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转变的观念。
吴教授认为“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的目标来落实设计教学过程,处理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性任务的落实,要明白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语文的课堂围绕语言训练点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学习了这个语言点,就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个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
吴教授认为语文课堂承载了过多的内容,一些课堂教学过度追求多学科的整合,使得语文课变得四不像。
他用数学课为例进行比较,一节数学课一般只需要掌握一个公式的推理和运用,而后就进行公式的运用练习。
一堂语文课老师却希望三维的教学目标都得以实现,语文课堂似乎像行驶在高速路上不堪重负的超载卡车一样,摇摇晃晃。
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似乎又感觉到这样专注于语言训练点的课堂,缺少一些咬文嚼字,少了对于文章的品读,语文课似乎少了些语文的味道。
语文的课堂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内容表达形式的教学时,如何兼顾文本的内容和作者希望通过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这就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的问题。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于漪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阶段她都亲历了,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有着科学的审视和理解。
她创造性地提出来了语文学科的定位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她对于语文的核心语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不能够脱离人的思想而产生,古语云“文以载道”,语言它承载着人的情感和人生体验,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产生影响;抛开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重追求意趣、感悟境界,而忘却了语文工具的掌握和运用;而抛开了人文性来理解工具性,往往会使语言抽象枯燥;语文教学,不能走工具性的极端,或者是人文性的极端,而应是两者有机地融合;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人文性内容,文本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了解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1、在阅读教学中,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文章的写作技巧、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在于对课文的概括是否全面、正确,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2、在运用语言中,要从积累入手,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鼓励学生多种表达,显然这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将此训练融入到情感体会之中,就将语文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得了无痕迹;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活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既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把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以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效果;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共存的、相辅相成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充分地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刘松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提法已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育中,怎样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文试图以阅读教学为例,对此做一些探讨。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语言—思想—语言,整体—局部—整体,语文—生活—语文。
坚持这三个原则的阅读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语言—思想—语言。
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从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是统一的,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文道统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
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都是模糊不清的”。
洪堡特也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的一般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实际上,1986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指出,要根据语文训练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进一步提出,阅读教学中要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循环往复。
不久前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当前,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
在我国近百年语文教育史上,这个失误一再发生,教训极为沉重。
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
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指出:“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注重提升他们语文应用能力的理念。
本文首先探讨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培养学生语文工具性的能力。
接着介绍了如何在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强调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的关键作用。
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呼吁教育者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讨论,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人文性、工具性、统一、含义、关系、提高、培养、能力、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两个重要而又相互关联的方面。
人文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和沟通交流。
这两者之间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应该统一起来,使教学既能够传授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2. 正文2.1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和关系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含义和作用。
人文性指的是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表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而工具性则是指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和运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注重人文性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工具,注重工具性的运用。
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这一角度,探讨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统一的问题。
引言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需要教师注重课程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通过感性认识起步的,因此,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性的培养。
首先,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展现人文关怀,培养包容和尊重不同观念和文化背景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语文教学还需要配备科学的教学工具,例如编写教案、设计活动等。
教师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
同时,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思考教学工具与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必须实现的。
成功的教学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工具,还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和认同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工具设计和课程安排时,注重学生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注,让学生在教育中得到更多的自我认识体验。
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计划的连贯性,让小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建立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感情,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性的要素,例如文学、诗歌、散文等文本,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规范地掌握语文知识。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是必须实现的。
人文性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科学的教学工具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同感,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真正的关爱和认同。
打造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
打造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既要注重工具性,又要重视人文性,这是一门需要综合考量的学科。
在当下社会,语文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打造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中,注重工具性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性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口语交际的也能培养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
一、注重工具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口语交际课堂首先应该注重工具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丰富的口语练习和实践,让学生能够准确、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交流场合。
1.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设计各种口语练习活动,如口头表达比赛、情景模拟对话、口语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听力训练、模仿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使他们的口语表达更加流利和自然。
2.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与人交流时更加自如和得体。
二、重视人文性,培养学生语言情感和文化素养除了注重工具性,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还应该重视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和文化素养。
语文口语交际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载体。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和文化素养,让他们在语文口语交际中感受情感、传承文化。
1. 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
通过诗歌朗诵、情感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感受情感的力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真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发表时间:2020-12-10T13:11:30.96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5期作者:徐坤兰[导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
徐坤兰重庆市垫江县高峰小学校 408300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需要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能力的训练;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完美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决定了语文是生活的工具,人们凭借语言文字倾述内心情感,直抒胸臆,它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手段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交流。
学生的表达和交流,都必须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指明了方向。
语文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工具,即学习的工具。
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帮助自己正确理解其他课程的内容,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中华民族渊源五千年,悠久文化流传至今靠的是什么?它主要依靠的就是文字的记载。
人类将优秀文化传承至今,一代又一代,或文字或语言,这不就是语文的工具作用吗?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交流、文化传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作业,都需要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工具性便成了它的本质属性。
二、语文的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的人文之作,灵魂之笔。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极大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
《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
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尤其要偏重于工具性,着重于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而人文性仅仅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辅助手段,潜藏于语文文本之中。
五、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语言的积累
积累,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言的积累,应从两方面入手:(1)重视课内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小学生除了继续掌握一些常用的生字、生词以外,对于一些精彩的课文或片段,要熟读成诵。
另外要逐渐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使学生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重视课外积累。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书”的习惯,并随时记下书中的好词、好句,养成随手查字词典的好习惯,为日常的语言交流,写作积累下好的素材。
除了阅读书面的材料,积累知识外,我们还能够从日常的言语交流中,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语言信息,要让学生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记下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
2、训练学生扎实的语言水平
训练学生的语言水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二是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除了要让学生多实行生生、师生、学生与家长的口语对话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还能够实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另外在学生学习文本时,也能够实行口语表达水平的训练。
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会留下很多的空白和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再造想象和表达水平。
书面表达水平的训练。
小学语文课本为小学生的书面表达提供了范本,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借鉴范文的形式,使用自己积累的素材逐渐模仿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
可见,学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
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
自己带着感情领悟了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
在小学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渗入人文性,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工具性技能知识的掌握、吸收,同时有利于小学生的个体精神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没有或缺乏人文精神,无论他的知识多么渊博,他也不会造福于社会,甚至于会利用知识危害社会。
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与学习知识和技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的。
只有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语文课程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任何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倾向都是违背小学语文基本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