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合集下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校杭井波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偏废的问题,《课标》里也没有明确规定到底人文性应该多一点还是工具性应该多一点,这让一线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特别困难。

本文以实际的教学案例入手,试图寻求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与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文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要和作者对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就不能光是训练语言文字。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语文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现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由人类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工具性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和欣赏人文性的内涵,也需要使用和掌握工具性的技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成就,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典籍、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即它是一个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说、听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情感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性。

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表达。

2.注重融合语言技能的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的,而文本也是语言技能的实践场。

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融合朗读、听说、写作等各种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例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书、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

3.注重文本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科,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文”就是指书面语。

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

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无疑应以学生练习为主,也就是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条原则。

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

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

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语文训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判断、分析、推理、创新的思维能力。

语文训练要联系社会生活,符合实际需要,切不可陷于“应试教育”的误区,大可不必用怪题、偏题、难题为难学生,甚至难倒像王蒙那样的作家。

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

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

”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实行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

语文课文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反映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

其中,作为“人学”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doc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doc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1.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悟人生真谛,了解道德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而人文性教学注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的魅力。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活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工具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呈现有声有色的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阅读材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要性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的本身考察,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吸收信息的工具。

第三,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就整个课程系统而言,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要性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第一,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

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剖析。

第二,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

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第二,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自成体系,所以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及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而提出来的。

然而遗憾的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阐述非常模糊,在阐述原则性的问题时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阐述具体实施细则时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所谓人文,广义的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义的人文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与科技相对。

语文学科是因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及情操的熏陶感染这个特点而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其他课程的人文性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偏重于狭义的人文,并侧重指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理性情操、价值态度等。

其实,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大体触摸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也根据三维目标来设计,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就是专门针对人文性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工具论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也是语文学科的最根本目的。

语文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语文教学仅着重于工具性的学习,势必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枯燥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便犯了这样的错误,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性,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语文技能训练课或语文知识传授课。

课堂教学体现为:阅读课易将课文肢解,侧重字词句段的零碎分析,而忽视整体情感的传达和共鸣;侧重教师的分析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从而使众多学生厌学语文。

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下滑,可以说,重工具而轻人文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非常让人遗憾 。
明 文 、 论 文 、 叙 文 、 文 、 文 等 文 体 的 写 作 训 练 , 记 议 记 散 杂 忘 了 应 用 文 是 生 活 中使 用 最 普 遍 的 文 体 。在 平 时 作 文 训 练 和 考 试 中 ,虽 然 文 体 不 限 , 但 绝 大 多 数 学 生 选 择 的 是 议 论 文 体 , 师 也 重 点 训 练 学 生 写 作 议 论 文 , 于 应 用 文 的 写 作 相 教 对 对 少 得 多 。但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用 文 随 处 可 见 , 时 可 能 用 应 随 上 . 果 语 文 教 师 不 去 引 导 学 生 了解 、 习 , 至 不 教 不 学 。 如 练 甚 这 样 , 单 的 应 用 文 反 而 就 变 成 学 生 的 一 个 写 作 弱 项 。 有 简 我 次 规 定 学 生 练 习 写 一 篇 书 信 , 多 学 生 的不 符 合 规 范 。 很 长 此 以往 , 们 为 了考试 不 又 陷 入 了“ 试教 育 ” 模 式 么 ? 我 应 的 2 1年 的高考语文 卷 . 有 了以往 的字音 字形 两类题 型 . 00 没 结 果 很 多老 师 直 接 就 不 再 让 学 生 做 这 类 的 训 练 ,学 生 更 是 对 这 种 题 不 屑 一 顾 。他 们 的 观 点 就 是 : 考 就 不 用 学 。如果 说 不 出来 的话 尽是 读音 错误 , 出来 的字 总是别 字 、 字满 篇 , 写 错 语 文也算 学得好 么 ?如果这样 的人 做 了教育者 , 了领导 , 做 站 在 讲 台 上 , 对 众 多 的 人 群 , 错 字 , 错 音 , 么 岂不 是 面 读 发 那 要 贻笑大 方? 高 考 的确 是 教 学 的一 个 目标 ,但 这 个 目标 只 是 一 个 大 方 向 . 能 让 我们 丢 弃 最 本 质 的 东 西 。语 文 就 是 “ 文 嚼 字 ” 就 不 咬 . 是 “ 文弄墨”就是“ 舞 , 能说 会道 ” 。它 是 我 们 生 活 的一 个 工 具 , 它是 丰 富精 神 世 界 的 关 键 , 一 点 毋 庸 置 疑 。 这

谈谈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

谈谈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

我们要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就是要学生掌握进行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工具的能力。

同工具性一样,人文性也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容丰富而深厚,是挖不尽的宝藏。

汉字、汉语、汉文学、汉文化体系,构成了我国语文课程的根基。

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之一,就是要弘扬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它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它们间的区别,而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的联结。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弄清楚,然后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领会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一篇优美的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应该是统一的,即"文道统一".我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学习重点就是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认识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是如何通过对荷塘的荷花荷叶及朦胧月色的描写语言中表现出来的。

我首先让学生诵读,然后是对文段中具体语句的品味。

如果没有对鲜活的写景语言和别致的抒情语言有感觉和理解,就无从谈起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无从去欣赏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造诣,无从了解类似朱自清的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了。

所以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文学审美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就不能深入作品情致理趣的探寻,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审美享受和人文精神熏陶会被架空。

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
问题呈现
1.不知道什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 2.教学偏向工具性。 3.给思想性贴标签。
研修主题
语文教学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
问题探究
一、语文的工具性。
1.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2.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思维 的工具。 3.语文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工 具。 4.语文是文化积淀和传承、传播的 工具。
总之,工具性是“皮”,人文性 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 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 肉才是鲜活的 生命。工具性是“躯体”, 人文性是“灵魂”,失去灵魂便是行尸 走肉。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工具性,人 文性无从谈起。没有人文性,语文只有 孤立的字、词、句、段、篇,孤立的语 言训练。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走进去, 从人文性挑出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语文的人文性。
1 .它不只是教材的思想,而且指教材渗 透的文化。 2 .不只是思想认识,而且关系到人的 感情,性格和气质。 3.不仅包括教材向学生传播的价值观, 还包括学生本身的活动。 4.不仅涉及公认的道德准则,还牵涉 思维品质,个性特点
实践策略
1.语文课要体现人文关怀。
2.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含。 3.变大量的机械训练为语文实践。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与中介作用。

语文就是个人与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就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就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就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就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就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就是学习的工具,就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与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她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与思想观念的内容,它就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就是花,草就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

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您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就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就是雨。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强教师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其它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这点。

学习语文不要仅停留在学习字、词、句上面或者认为理解了教材内容就理解了语文。

我们更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起来呢?首先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呢?笼统说语文是一种用语言进行思维、交际的工具。

具体说语文的工具性指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那么什么又是指语文的人文性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对而言的。

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个性的培养上,也即便更注重语文的诗意美、情感美。

如果把语文的工具性比作一个机械的机器的话,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大树。

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语文的人文性,也只有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

只有把二者合而为一,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发挥语文的作用。

其次要培养性感,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语文学习要须知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关键是什么?是情感地培养。

所谓“文章不是无性物”“人性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一个“情”字,只有“情”才能使文章充满血肉,文章才能生动起来。

只有“情”的熏陶才能使自己日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那么在整个的语文学习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情感呢?1.朗诵吟读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书读多了“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步。

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吟读,读懂文章、读出情、读出美,从而入情入景入境入心,达到一种沉醉艺术境界的效果。

此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作者所说的眼睛在旅行,心灵在散步,我们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诵篇中优美片断,从而拔动心弦,体会出作者所描绘的那种人间仙境般美景,徜徉在作者对大自然一种美好享受的氛围中去。

2.情境再现怎样才能体会作者情感之后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呢?那就是接着进行形象的感受。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得人文性与工具性一、语文学科得工具性说语文学科得“工具性”就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得实用功能与中介作用。

语文就是个人与社会都离不开得重要工具。

1、语文就是思维得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表达出来得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得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得“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得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得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就是人类得交际得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就是人类相互沟通得桥梁,相互联系得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得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得讨论,朋友在生活中得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得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就是语文使我们得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得。

丰富得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得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就是我们沟通得最好方式。

3、语文就是学好其它学科得工具。

各门学科得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就是学习得工具,就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与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得基础,其她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二、语文学科得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与思想观念得内容,它就是不同于自然之物得。

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就是客观存在得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花就就是花,草就就是草,不会因为人得意志而以身改变。

而语言文字得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您得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得时候,雨也就是晴,心雨得时候,晴也就是雨。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详解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详解

三、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 和谐之美。
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我 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将它们生生地 割裂开来。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 “理”;也有人说,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也 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这些观点都说明了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

3、锤炼品德,完善人格。
正所谓“文以载道”,世界上无论哪一 种语言都是用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或见解的。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其 思想内容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 的作用,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让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在内心深处留下 不可磨灭的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 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读懂文字背后的寓意。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发了 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触发了学生相似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熏陶。
2、设计目标多元化的训练,实现和谐统一。 新课标中 多次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 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 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 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 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 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 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 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 创新能力的开发。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 这一思想,
1、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教 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须以人的发 展为着力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 文素养和学识水平,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 计理念。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我而设计,而是 为学生而设计。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 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一种自主、合作、互 动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 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妙,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论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什么答: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

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

”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山亏,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通盯唯烂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学习语文的意义如下:在倡导素养教育、人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经常要用文字与别人交流,为了学习、工作的需要,为了人的精神需要,为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语文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的需求。

学习语文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

学习语文使人拥有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

学习语文使人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

文的重要性决不仅止于此。

事实上,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凯漏其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学术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语文对于学术研究,就像赛跑对于整个体育运动一样。

问: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

答: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得人文性与工具性一、语文学科得工具性说语文学科得“工具性”就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得实用功能与中介作用。

语文就是个人与社会都离不开得重要工具、1、语文就是思维得工具、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表达出来得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得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得“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得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得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就是人类得交际得工具、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就是人类相互沟通得桥梁,相互联系得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得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得讨论,朋友在生活中得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得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就是语文使我们得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得、丰富得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得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就是我们沟通得最好方式。

3、语文就是学好其它学科得工具。

各门学科得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就是学习得工具,就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与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得基础,其她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得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与思想观念得内容,它就是不同于自然之物得。

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就是客观存在得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花就就是花,草就就是草,不会因为人得意志而以身改变。

而语言文字得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您得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得时候,雨也就是晴,心雨得时候,晴也就是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浅谈语文课程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
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
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2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
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
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二、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

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

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1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
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

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

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
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
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

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


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景美,《威尼斯的小艇》的异
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海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美……使学
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这样一来,还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呢?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多年以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

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
无美感;其后又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这都对当时语文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新课标”小组组长宗祺教授对此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

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

如“穿衣”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来的蔽体、御寒上升为一种装饰了吧。

如果说工.
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

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会显得晦涩,干瘪,所以我们在谈语文课程时二者不可偏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