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教案: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4.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资料、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0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皇帝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等。
三、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5分钟)1. 分析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2. 探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以及政治决策和实施等;四、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概括与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强化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参观博物馆等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知。
教学方式:1. 讲授与互动结合:通过讲解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思考;2. 视频与图片展示: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2.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思考和观点的表达能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
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
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
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
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清朝的内廷机构。
原为康熙帝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
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1、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周代称天子。
2、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治的结合。
1、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2、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子以母贵原则和长子原则。
3、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4、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进京朝觐和缴纳贡品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选管制逐渐代替了“世卿世禄制”。
6、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皇帝制度创建于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2、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3、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太傅,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4、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南北朝政归门下。
5、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6、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7、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8、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开篇语绪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五节宋朝的兵制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九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参考书目资料部分专著部分后记序言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时为了规定人与人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形成的不易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俗称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官政治文化官僚体系(选拔平衡)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政治上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经济上:随着生产发展,使得这部分人拥有更多剩余财产,贫富分化军事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度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利的家族将权利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利金字塔的雏形,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设六卿六事牧正;服外: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7夏制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
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
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嫡长所在,就是宗庙所在按宗法网络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的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2、领主封建制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
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
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
3、政事堂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
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
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
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
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
4、宗法制度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
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
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
5、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
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
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
6、行省制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
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世官制度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讲
3、中西语境下的“封建社会”
• 封建(feudalism)原意为西欧中世纪分封式的 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 • 领主、封臣(附庸)和采邑。 •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封建社会” (feudal society)是五种社会形态之一。 • 封建社会在中国的革命话语下则指代了自战国至 明清两千年间以地主-农民为主要阶级关系的社 会形态。 • 欧洲社会史分期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 夏人尚鬼。
政治行为需要从祖 先灵魂中获得力量 和启示。统治的合 法性也离不开对祖 先的顺从和礼敬。
2、分土封侯
• 内服与外服 • 同族方国与异族方国
3、职官设置
• 太史(历法)、大理(刑狱)、牧正(畜牧)、 庖正(膳食)、车正(车服)、工正(百工)。 • 存在世代掌管某些工作的家族。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 子·梁惠王下》)
四、封建制的鼎盛:周
1、严整的宗法制度
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与“礼”结合。 政权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基层政权分配于血缘关系。
2、分封制度
包茅裂土仪式 朝觐盟会制度 • 周代封建制与 欧洲封建制的 同异
3、世卿世禄的官制
(1)辅弼重臣:太师、太傅、太保 (2)政务和事务管理类: • 太史寮(负责宗教礼仪和文书档案):太史、史、 太祝,司卜等。 • 卿事寮(负责政治、行政、军事事务):司徒、 司空、司马——三有司。
第一讲“封建时代”的政治 制度
一、中国的“封建时代”
1、从部落联盟(or酋邦)到封建国家
黄帝时期 •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 “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 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 中官为黄云”; •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史记·五帝本纪》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及其出处的赏析:
1.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历史,认为政治制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发展史。
作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史的开端,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
2.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政治史推荐书目:这个推荐书目是由北大历史系列出的,包括了多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参考。
3.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这本书是由阎布克老师编写的,是北大最受欢迎的通选课之一。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4.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卷)》:这本书更加注重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
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5.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卷)》:这本书延续了上一卷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历经千余年的演变与变革,构建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时期、近代以及当代三个时期,简要介绍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首先,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体制。
这一制度追求稳定和统一,在推行和发展过程中对民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政权的传承也主要是通过家族世袭完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也培育出了一些与之不同的元素,如儒家思想中的君主臣民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法家思想中强调法律的制约。
其次,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带来的危机,政治制度也随之改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此举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治局势持续动荡,民主化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它的政权夺取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了另一个分水岭。
最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体制注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及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个制度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多的发言权。
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民主集中、稳定统一的理念,以及着重推动发展的经济政策。
总之,中国政治制度历经古代封建社会、近代以及当代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与变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无论在哪个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于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阶级对阶级的斗争,阶级、政党、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有关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的活动,各种类型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学说及其发展的历史,等等。
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社会效果等方面充实了政治学的研究,其经过科学总结得来的结果,可以与政治思想学说的研究相互验证。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2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
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专制政体所存在的普遍意义的矛盾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1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 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 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 力
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 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0.3.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0.3.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
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及现代产生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各种有关政治的学说 5.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原创版4篇】目录(篇1)1.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和影响4.结论正文(篇1)一、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二、发展历程1.夏朝至秦朝: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始于夏朝,经过商朝、西周、东周等时期,最终在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至唐朝:在秦朝之后,汉朝至唐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3.宋朝至清朝:在唐朝之后,宋朝至清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逐渐分散,地方自治程度逐渐提高。
三、特点及影响1.君主专制: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即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独裁和腐败。
2.封建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即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地方自治程度的提高,但也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分裂。
3.君主立宪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干预和操纵。
4.共和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共和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
四、结论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目录(篇2)I.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A.政治制度史的定义B.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II.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II.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A.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V.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代影响A.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政治的影响B.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国 家 起源说
契约说 贸易说
冲突说 战争说
水利灌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 国 关于国 家起源 的脉络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职掌军政、军赋)
(管理工程营造) (执掌司法) (宫廷总管) (掌王之食饮膳羞) (掌管王的衣服) (保卫王的安全)
宫廷事务属官
膳夫 缀衣 虎贲
周 王
3、宗庙祭祀
•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 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即宗庙所在。 • 周王的国都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 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 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 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 却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宗法制
• 商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 配偶有了正庶之分,王的后代也有嫡庶之分。 • 王权在传承中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还 是要求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 则。由于王的正妻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嫡子 也较多,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 • 嫡庶之分导致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一分 族,也有相应大小之分,由此逐渐形成王族树 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直辖区域的贵族及同姓诸 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宗法血缘网, 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
先秦时期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初期阶段,先秦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以君主为核心,贵族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个时期,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如仁政、君子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法家的政治思想,强调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汉朝修改了秦朝的一些法律政策,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国家:魏、蜀、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
虽然这个时期的政权更加分散,但仍然保留了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鼎盛时期。
隋朝和唐朝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恢复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唐朝。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更好的选拔机会。
此外,唐朝也实行了律令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末期时期。
明朝继承了前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然而,明朝的统治逐渐衰落,进入了末期。
清朝于1644年建立,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其统治一直延续到1912年。
现代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在20世纪初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随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包括北洋政府、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国共内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1政治制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1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归属。
即由哪个阶级或由某一个阶级的哪一个集团按照什么原则,总揽和掌握,运用统治权。
2政权结构,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采取什么方式,按照什么原则来处理,也是政权体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实行一个阶级的专制,以及如何使一个国家保持在秩序范围内。
3政府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哪些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管理国家,行使权力和权力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政府行政对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发挥,并协调,处理政府与居民的关系。
4政权主体者和客体者的关系。
即各自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权利义务是政治权利的延伸和体现,又是政治权利的保证和制约条件,因此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尺度之一。
2政治制度的本质: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社会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2它集中表现和体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动的要求,并对其或者积极辅助起保障作用,或者消极地起阻碍作用3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方面,当阶级产生之后,当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时,它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其发生作用的范围,改善或改变他自己存在的形式与面貌4在国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发展阶段上,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指人们如何参与国事,行使权利以及怎样组成上层建筑,并实现其不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运营运转。
最后,他在国家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上,在一定国土范围内和在涉及一定领土上的全社会所有居民规模上,其“公共权力”必然地与维系全社会的秩序、公共的事务相关联。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君主专制长期性,其权力的无所不包和高度集中性2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同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融会在一起,其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3神权、政权、族权紧密结合,形成束缚被压迫阶级的极大绳索4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专政,政治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官民关系的尖锐对立5体现封建专制集权的要求,封建政治机构膨胀臃肿,效率低下,并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寄生虫群4部落首领产生的四个要素:1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带有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需要2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执需要由本部落的首领人物出面干预和处理3部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调和时,便诉诸武力,而战争史需要统帅任务来指挥的4部落议事会的议事也需要一个组织者5部落首领特殊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他与氏族成员之间不再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是高于氏族成员2他虽然还间接对氏族全体成员负责,但在实际上,他只是直接对各部落首领负责3他还是依赖自己这种特殊地位来逐步扩大增强自己的势力6国家和旧的世俗组织的不同点:1国家把按地区划分国民代替亲族来阻止人民的旧办法2公共权力的设立,而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国家产生以后氏族首领职能产生了变化:1这时的氏族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已经从站在社会之中的地位,转变成超群的,站在社会之上的地位2他已经由原来的社会公仆转变为对人民可以发号施令的社会的主人,主宰者3旧日的血缘基础之上完全平等的关系让位给剥削和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7夏朝奴隶主国家政治制度是我国阶级社会初始的政治制度,它具有以下特点:(重点出大题)1神权政治制度,夏朝时,人民刚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无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识还处在蒙昧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还抗拒不了自然界的影响,统治阶级便把自然加以神秘主义的幻觉化,并自名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幻化为“天命”和“神意”,对奴隶的反抗,以所谓天讨,天伐的名义加以镇压,从而形成一种震慑力量,奴隶主阶级以及后来的封建地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政治统治涂上神权的政治色彩,以神权作为政治的庇护。
2奴隶主阶级王权的至高无尚性,奴隶主国家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占有和役使权,绝对的统治权和任意处罚权的基础之上,在政治上奴隶绝对的无权,被剥夺了生存权,自由权和社会活动的自主自卫权,奴隶主阶级的王权至高无上性就是奴隶主阶级这一特性的集中表现3族权和政权的紧密结合,夏朝奴隶主社会从国王到宫廷高官及地方官都是按宗法等级原则分配政治权利的,并同财产上的继承和再分配相适应,也是世袭的。
按等级继承和再分配的族权和政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后来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础,而族权与政权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宗族关系掩盖阶级关系,把阶级统治蒙上了宗族亲缘的面纱,另一方面,政权加上神权的庇护再加上族权的护卫,就使努力和广大群众受到了几重的压迫。
4奴隶主国家作为国家的第一个意识形态,是寄生在社会机体上的毒瘤,由于奴隶主国家的本质所决定,官民关系和国民关系是尖锐对立的,这是因为奴隶主国家的权力机构不仅有暴力机器,即以军队作为它的主要支柱,而且有强制性工具,即法律作为它的重要镇压手段,以及行使权力的官吏,为了维持着一切就需要民众来缴纳捐税,臃肿庞大的奴隶主国家机构是浸透了广大奴隶的血汗,和建筑在广大奴隶的尸骨上的。
8商朝初期奴隶制统治采取的三种方式(措施):1在商王权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即腹里地区实行直属统治2在商都以远的地区由商王派其亲族和近士代理商王实行统治2在边远地区由商王授权给原来的氏族首领,实行委任统治9商朝奴隶制政治制度在本质上和夏朝一样,它是奴隶制政治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时期,它在具体制度上比夏朝更进一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大题)1王位世袭制度:商朝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宗法的、种族的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形态,奴隶制等级金字塔的顶峰是国王,所谓朕即国家,王即国家,国王掌握行使国家统治权,因为王位之所在即国家权力之所在,王位之转移即国家权力之转移,王位之所系,即国家前途命运之所系,王位继承的问题在商朝政治制度中具有首要的突出的地位和意义。
2封邦建国制度:商朝封邦建国制度的实质是为了实现高度集中的王权,解决事实上的王族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及关系问题,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A国家不同于世俗组织的特征之一,是按地域关系即划分地区来组织管理统治它的居民,因此便产生了中央与地方这一政治关系中行政区划的问题B国家从政治权利组织意义上来说,不仅有机构问题,而且有一个结构的问题,国家机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在国家主权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前提下,中央如何管理地方,实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工问题C商朝由于王位确立为嫡长子继承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就产生了权力再分配的问题,即嫡长子以外的王子以及国王的嫡亲属在国家中的权力地位3奴隶主贵族的绝对君主专制的政权体制:在商朝商王是奴隶主阶级的总政治代表,是奴隶主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者,权自君出,统治权集于一身,法自君出,而王命是法令的唯一根源4商朝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法律化:为了维护商朝奴隶主专政的政治秩序,商朝统治者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A镇压奴隶的反抗和反对派的工具B法残刑酷,镇压百姓C维护奴隶主国家的所有权D创制了司法审判和监狱制度总的来说,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经济基础的,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野蛮残暴的统治的,它的本质就是把奴隶主制度的统治加以制度化和法律化,它对于奴隶主阶级来说是借助神权和族权的形式构筑天堂,而对于广大奴隶平民来说是黑暗的地狱,它的野蛮残酷迫使广大被压迫阶级起来反抗,也促使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政策危机导致了商朝的灭亡,由周朝取而代之。
10西周奴隶制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法等级分封制(名词解释)宗法制度是承袭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旧制,在夏商时代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到了西周,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奴隶主阶级实行等级特权的需要,建立健全了宗法等级分封制,西周王室是西周等级特权金字塔的塔顶,他以“天下共主”的名义和权力自居于最高统治地位,为了把他的统治权力推广到全国,它承袭商朝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原则,以宗周为核心,实行大规模的封邦建国。
宗法等级分封制的作用从总的来说有两点(重点)一,它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维护奴隶主生产资料所有制,维护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对奴隶的占有奴役剥削制度二,在政治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维护显贵家族的族权和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特权11春秋时期大变动带来政治制度一系列重大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法等级制开始动摇: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根基是井田制,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宗法等级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封建官僚制度萌芽:封建官僚体制的萌芽是伴随着宗法等级制的动摇而来的,是新兴地主阶级抬头得势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同奴隶制政治制度过渡到封建制政治制度的重要条件和显着标志,在当时它作为新制度其封建阶级的性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3国家机关组织的变化:封建主义代替奴隶制,是以一种新的剥削制度代替一种旧的剥削制度,以新的剥削阶级统治代替一种旧的剥削阶级的统治,他不是彻底摧毁原有的国家组织,而是在原有的国家组织内通过变更其机构形式,改造旧有方式,为自己准备条件的国家机关组织变化的表现:A军制的变化具有突出意义B国家机关组织变化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原有某些官职、地位、性质的变化和新增设了许多适应需要的官职4县郡——郡县制的出现县郡制出现的意义:从官职制度来说,它打破了过去那种由显贵宗族依靠权势垄断官职的局面,代之以论功德才能授任的制度,在人事制度历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从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及地方行政管理来说,它是一个质的飞跃,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也为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并由县郡过渡到郡县一县两级定制,其意义是深远的。
1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废井田,行阡陌。
这是明确的宣布废除奴隶主阶级的所有制,从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这是一个重农抑商的政策,它对于鼓励小农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旧的经济基础,从根本制度上进行封建统治改造,其政治意义是重大的2废除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建立封建等级制和官僚制,商鞅废除了旧制度是与生俱来的世袭制度,它实行的新制度是按人的才智和功劳确定等级,即论功行赏,这对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促进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重大作用3建立和健全封建法制,商鞅是极力主张“以法治国”的,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推行连坐法,明确规定告奸者与杀敌同受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罪,在封建秩序建立伊始,封建法制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反抗新势力的旧势力,它一方面严厉了封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强化了对人民的统治,另一方面起到了维护新社会制度,巩固封建国家,地主阶级专政的作用意义(作用):商鞅变法的结果:使秦国在各国中首先强大兴盛起来,也促进了各国对变法运动的展开,就其历史意义来说,在客观上加强了封建经济和政治统一的纽带和基础,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业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及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商鞅作为新社会道路开拓的先锋,其历史地位和变法功绩是不可磨灭的13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A废除了政府官员的是世袭制,实行任免制,这一改变是政治上的巨大进步,因为世袭制的最大问题是按家族血缘关系来处理人事上的交替,其基本路线是“任人唯亲”,实行任免制是用人路线上的根本改变,它主要是论功行赏,这就决定了不以亲缘为转移,克服了原有旧制的弊端,有利于新兴势力的壮大成长B部门权力分工趋于细腻,并明确的划分了职权范围,它表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