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的差异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2d921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b.png)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不同点:
1. 哲学的定义:在西方,哲学通常被定义为对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存在、知识、价值、真理等。
而在中国,哲学更强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问题。
2. 研究方法: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论证和反驳来探究问题。
而中国哲学更注重体验、感悟和实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
3. 历史发展:西方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哲学传统。
而中国哲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4. 哲学流派:西方哲学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等。
而中国哲学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也存在一
些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地方。
了解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5b058a6d1f34693daef3e6e.png)
中西哲学对比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
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
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
[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
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
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
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
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b0777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f.png)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前言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与价值的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哲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中、西方在哲学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以比较的角度,试图探究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在或存在的学科。
在中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哲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于“实在”或“存在”的认识。
在西方哲学中,存在是一种本质,即存在就是实在。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是一种状态。
比如说,《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男女老少、善恶美丑,都是万物中的不同状态。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与行为的学科。
在中西方伦理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人普遍认为,伦理规范是理性的产物,可用推理证明。
而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例如,孔子倡导“人性善,而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人性本善,但在实践中容易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道德修养。
人性观中西哲学在人性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持有一个天赋性和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而无仁不可以为人。
”认为人的基本天性是善良的,而且善良是有规律,可培养和发展的。
相反的,西方哲学中较坚信人性本恶或者说人性持有原罪论的观点。
亚当斁子史崔认为人本性邪恶,需要受到外界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
总体来说,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伦理学和人性观方面存在很大的根本差异。
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虽然中西哲学存在很多的根本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将分别从自由、知识和正义探讨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
自由西方哲学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选择能力。
已成立的成立的十的自由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都生来是自由的,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人的这种自由。
这个观点也被一些中国哲学家借用。
二十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对自由进行了广泛、深入而有分寸的探讨。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https://img.taocdn.com/s3/m/d6b29b0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0.png)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与对话哲学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石,是一种探究人生、世界和宇宙本质的学科。
中西方哲学思想积淀深厚,其中包含着转变人们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方式的根本思维模式。
虽然中西方哲学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通过对话交流,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视角。
一、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传统背景、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关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从传统背景上看,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起源具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石,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
而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分野则可以追溯到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儒家、道家、墨家的优越性。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西方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
西方哲学倾向于通过逻辑思维、理性推理等方式来解决问题,重视因果关系、证明和辩论。
而中国哲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更加强调对整体的把握与感悟。
在问题关注上,中西方哲学思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在20世纪以来更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文明的发展,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中国哲学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
二、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对话尽管中西方哲学思想存在差异,但对话可以为思想的碰撞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首先是在认识论方面的对话。
中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
通过对话,可以为彼此提供不同的视角,帮助双方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本质。
例如,西方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理顺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则可以提醒西方哲学思想的合宜与和谐。
其次是在伦理学方面的对话。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伦理学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例如西方哲学强调自由与权利,而中国哲学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双方对伦理问题的全面思考,提供更加多元的伦理观和价值判断,进而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伦理指导。
最后是在宇宙观方面的对话。
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
![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e578b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1.png)
中西哲学的差异中西方的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渐渐形成了迥然各异的文化精神,从总体上来讲,中国哲学思想上体现出来的传统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现实性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主要强调学以致用,哲学上说就是有实用主义的倾向。
而西方哲学上体现出来的西方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主要强调学以致知,在哲学上它往往表现为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而遨游于永无定论的形而上学问题的倾向。
为什么我们中国可以保持几千年的先进,而在近一百多年却落后于西方世界呢?我个人觉得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回答。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都知道,西方哲学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的,第一位哲学家、被称为“哲学之父”的泰勒斯就是希腊人,其中第一个能称得上是哲学观点的思想主张就是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原”。
当然,希腊哲学鼎盛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家是希腊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从具体事物背后去寻求一般定义的做法,为西方哲学后来的研究方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西方为学术而学术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态度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当然,哲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每一个现世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中国哲学在思想观念上有一定的超脱和先进等特点,也许这正是我们没有像西方人那种“学以致知”和“为学术而学术”的求知态度的原因所在。
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我们中国哲学由始至终都追求着实用性,而且很明显地中国哲学和政治有着太密切的关系了。
我们不可否认,西方人比我们中国人更适合搞学术,我们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合适搞政治,所以我们中国哲学思想让我们在各方面的学习上少走许多弯路,但是最终正是因为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所以没有了西方人那种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2e3f77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8.png)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620d622cfc789eb172dc82c.png)
中西方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心态及历史进程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哲学体系。
分析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对于加深对中西方哲学的理解把握,进一步认识中西文化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哲学以茫茫宇宙为根本研究对象,形成了物本论和神本论两个基本流派,前者认为宇宙本原是物质实体,后者认为宇宙本原是精神实体。
这两大派别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线索,从此也可以看出西方古代是不存在人本哲学的。
文艺复兴时期,少数非主流哲学家将人本哲学“合法性”问题提上日程,到了近代,人的经验与理性逐渐成为哲学架构的原生点。
发展到今天,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传统哲学采取了“颠覆”立场,科学主义思潮甚至认为传统哲学应该“终结”、“消亡”。
然而,传统的影响力是深远的,西方哲学至今仍摆脱不了天本传统影响。
中国哲学以“人”为根本研究对象,儒道两家在中国哲学史长期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中国哲学的“道”“性”“理”“心”“名”等基本范畴都围绕“人”的问题形成、以儒与道的学说为主心骨。
中国哲学基本框架体系自形成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鸦片战争后在西学冲击下,也开始了自我更新进程。
客观说来,西方哲学长于知天,擅长用自然科学模式论证社会,甚至连人本哲学也把人看作“社会原子”。
中国哲学则专于知人,借天道表述一定价值诉求,致力于追求“内圣外王”的哲学价值。
如果用西方传统模式来衡量,则中国传统哲学缺乏实体追究智慧与科学理性精神;如果用中国传统模式来衡量,则西方哲学(至少是传统哲学)只是科学或神学的附属,缺乏应有的社会价值担当。
因此,中西方哲学只有结合起来,相互汲取营养,才能从理论体系上,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建立起科学化的终极价值目标。
对于中国哲学来说,随着当代西方哲学的面目日新和中国国情的深刻变化,需要以科学的理性精神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展开思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则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价值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开展中西方哲学的平等对话,不断扩大在世界哲学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8be0991d0d233d4b14e6941.png)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家喻户晓,大家多以诡辩视之,但这 只不过是公孙龙为故意违背常识,吸引眼球的一个小伎俩罢了,实 际上,白马非马是为了印证公孙龙“离”的观点的,之所以容易引 起大家认为其是诡辩的误解,是因为他的话只是说了一半,按照公 孙的思路,完整的表达应该是:白马非白,白马非马,唯白马为白 马。如此,逻辑就通顺了。 这样就和公孙龙另一个著名观点“离坚白”一致了,白也好, 马也好,离开了白马的整体概念,都是“离”,只有综合了白与马 的整体概念,方能称为白马。
二、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注重直觉性,注重了悟,而西方哲学善于逻辑推理, 注重论证。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哲人惯于直觉思维,西方哲人惯于 科学思维。直觉思维富于想象,科学思维精确严密。西方哲学重实 际、重科学,一丝不苟地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这 种思维方式叫“科学思维”,它必须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正确推 理,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
一、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 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伦理、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而西方 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分而析之的哲学,关注自然和科学。西方哲学侧 重于科学和思维,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中国哲学倾心于现实政治,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在哲学中侧重于研究社会 和人生。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 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三、中西方哲学的方法论
中国哲学的思想核心“天人合一”把自然和人伦看作是达到主 体心理与宇宙本体的应合,看作是天意之显示与象征,并把通过自 身的修养达到的主体心理与宇宙本体的应合看作是人生的一种至高 境界,所以在方法上一般求助于神秘的直觉体验而不重视科学的分 析,中国哲学不以“逻辑”为工具,而是带有更多的论断、宣布式 的形式,往往以圣人宣布和讲述为形式。 西方哲学关注主客二分,强调人与物的分离,认为人是获得了 意识后,将世间万物作为自己的对象进行思考。由此发展成熟的认 识论恰恰是符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样一来,西方哲学不可避免地 打上了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的印记,以致知性分析的方法一跃成为 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浅析中西哲学差异
![浅析中西哲学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b560551f524ccbff0218440.png)
社科文化浅析中西哲学差异程至立(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摘 要:中西哲学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异。
本文从中西哲学的起源出发,跟随二者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在发现相同和差异后,继续探究其成因,大体认为与二者有所差异的核心内容、研究目的和处世态度有关。
关键词:中西哲学;兴起;发展;特点;差异一、中西哲学的兴起略有相似一方面,古希腊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古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脱胎之后,古希腊哲学才逐渐成形。
另一方面,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其宗教有着较大的联系。
他们有着宗教与理性无关的信仰,虽然这种信仰是没有理由的,看起来毫无根据,但是将其与科学进行比较,它与科学都有着理性的反思,二者都是理性思考的产物。
但即使如此,它与科学又有着较大的差别,科学具有实践性,其公理可以进行二次实验亲自加以证明,是实证性的,但哲学的全部问题都是无法证明的。
而对于中国哲学的起源,其实也与中国神话有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创造神话其实也是对宇宙起源的一种探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神话哲学的源头。
同时,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原始宗教的发展也密不可分。
[1]作为古代宗教里的观念,“神人交通”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将二者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哲学的脱胎都是源于神话,也均与宗教有着紧密联系。
二、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不大相同2.1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纵观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史程,古希腊哲学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其特点,研究学者将其大致分为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古希腊存在哲学时期和古希腊综合哲学时期这三个时期。
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又称作古希腊早期哲学,公元前6世纪左右,哲学家大多为自然哲学家,自然哲学分析的基本问题就是万物的本原问题,在这一时期,存在大量有关万物生成本原的理论。
紧接着的第二个时期——存在哲学时期,其兴起于南意大利。
其主要研究哲学与树立科学的关系,认为一切科学都要数理化。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80fdc2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3.png)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哲学,作为智慧的探究和思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维的重要领域。
东西方哲学在历史长河中各自发展,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两种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交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注重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例如,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印度的吠陀文化和瑜伽思想追求解脱、涅槃。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理性和逻辑,强调理智的探究和推理。
希腊哲学强调辩证法和逻辑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波普尔的科学哲学都体现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
二、价值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强调个体在整体中的定位和作用。
例如,儒家强调仁爱、孝道、中庸,佛教强调慈悲、舍己,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权利和责任。
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现代伦理学强调人的权利和尊严。
三、历史观念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循环、轮回和变化,强调万事万物都是流转不息的。
例如,印度教和佛教认为生死轮回,道家认为万物变化。
而西方哲学更加线性和进步,强调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推动。
四、对人生的态度差异东方哲学强调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达观,追求心灵上的解脱。
而西方哲学更加强调个体的努力和奋斗,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的意义。
尼采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观念和对人生的态度上。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人类的思维和智慧。
我们应该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汲取两种哲学传统的精华,探索智慧的更广阔领域。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交流互鉴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的哲学传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64260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d.png)
中西哲学文化比较一、思维方式:二、价值观念:中西哲学的价值观念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而中国哲学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注重家庭、社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西方哲学注重个人独立和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国哲学则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
三、文化传统:中西哲学的文化传统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推理。
而中国哲学则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体系,注重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探讨。
西方哲学注重科学和理性的发展,强调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和探索;中国哲学注重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对自我的内在修身养性。
此外,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更加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中国哲学和文化则更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提倡和平相处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承。
四、认知范畴:中西哲学的认知范畴也有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抽象和理论,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而中国哲学则更注重具体和实践,强调对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和体验。
西方哲学强调可量化和可验证性,追求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中国哲学则强调直观和内在的体悟,注重对自我和自然的直觉认识。
总而言之,中西哲学文化比较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中国哲学则注重整体性和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尽管两种哲学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都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世界和塑造自我的思想资源。
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
![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07719876529647d2728528f.png)
自然哲 学
”
。
最早
、
的 希腊 哲 学 家 同 时也是 自然 科学 家
,
例如
,
米 利 都 学 派 的 代表人 物泰勒 斯 就 善 于 观 测 天 文
,
,
气象 他的 弟 子 阿拉 克 西 曼 德善于 绘 制地 图 毕达哥 拉斯 是 著名 的 数学 家 德 漠 克 利 特 可 谓 原 子 学说 之父 阿 拉 克 萨 哥 拉 是最 早研 究天 体 物理 的 人 恩 培 多克勒 是 希腊 医 学 的始 祖 亚
”
一
、
、
中 国人倾 向
“
“
天 人相 应
、
” ,
西 方人 重
夭人 相 争
,
、
,
二
、
中 国 立足于
,
“ “
社会 哲学
” ,
西方 立足于
”
自然 哲 学、 三
中 国 哲 学 的神学 西方 形 而 上 学 较
成 分较 少
盛, 五
西方 经院 哲学 纯 粹 是
神学 的 蟀女
,
四
中 国 辩证 思 想 发达
。
,
中 国人 惯 于 直 觉 思 维
鸡 犬 升天
,
所以
,
建 功立 业 是 为 了 光 宗 耀 祖
,
、
“
” 一 人 得 势 便可
” ,
一 人 当罪
,
”
、
则要
“
株 连 九族
”。
个 人 的 思 想 言行 要 严 格 规
、 、
范
” 人 际 关 系 家族 关 系 政治关 系上 浮 到 社 会 表 层 正 心 诚 意 修 身 治 国 平天下 成 , 了 哲 学 研 究 的重 大 课 题 因 而需 要 人 生 哲 学 伦 理 哲 学 政 治 哲 学 历 史 哲 学 和 宗 教 哲 学 一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5f2db7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7.png)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哲学是研究存在、真理、价值等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学问,是一种思辨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
中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下面就中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的本质中西方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西方哲学思想都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是有情有性、有知有德、有灵有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和“道德”。
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意志”和“本能”。
中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各具特色。
二、世界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是有道有法、有韵有节、有序有理的,意味着宇宙是一种有序和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中,则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和意义所在,宇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性和意义的存在。
中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趋向,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特点。
三、价值取向中西方哲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取向是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西方哲学则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价值,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和国家政策目标。
中西方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人生态度、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差异和特点。
四、思想方法中西方哲学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
中国传统哲学倡导“思维反思”,以“以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为出发点,强调“自我的完善”,有“反思”、“内省”、“静虑”、“修身”等重要理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推理”,强调科学和实证,在理解人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结论。
中西方哲学思想方法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特别是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等领域的差别。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e42f62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a.png)
英汉语言比较视野下的中西哲学中西哲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体系,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中西哲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比较的视野下来探讨中西哲学的异同,分析两种哲学体系的特点。
一、语言的不同1. 词汇表达的差异英语是一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词汇丰富,表达方式直接,简洁明了。
而汉语则是一种以象形、指事和会意文字为主的语言,词汇量较大,表达方式抽象、复杂。
这种语言文字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哲学在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上的区别。
2. 句法结构的差异英语的句法结构较为灵活,强调主谓宾的表达方式。
而汉语则更注重在句子中使用修饰成分和补语,句子的结构更加复杂。
这导致了中西哲学在逻辑推理上的差异,英语更加直接,汉语更加抽象。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1. 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哲学在逻辑推理上存在着差异。
西方哲学在逻辑思维上较为直接,讲究因果关系和逻辑的严谨性。
而中国哲学更注重整体性和抽象性,在逻辑推理上更富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中西哲学的风格和方式上。
2. 观念的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哲学在观念上存在着不同。
西方哲学更加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哲学更注重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这种观念的差异也在文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上得到了体现。
三、哲学思想的比较1. 价值观念的差异2. 哲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中西哲学在传播与交流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国际性的哲学体系。
而中国哲学则更多地局限于东亚地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较小。
这种差异在全球化时代尤为突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成为了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四、译文表达的差异1. 语言表达的难度由于中西哲学在语言文字上的差异,将中西哲学的思想译成对方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西方哲学的翻译涉及到对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而中国哲学的翻译也需要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把握。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5b058a6d1f34693daef3e6e.png)
中西哲学对比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
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
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
[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
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
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
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
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5ae726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5.png)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哲学可以说是人类思考的最高层次,许多思想巨匠都探索着人类本质、宇宙意义等这些宏大的课题,使得哲学成为一门永恒的学科。
中国和西方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方向,其哲学思想自然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三个有序列表的形式,为大家介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
一、关于宇宙观中国哲学强调的是自然的整体性与伦理的价值,而西方哲学则更关注宇宙的物质性与客观规律。
1.中国哲学视角: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自然万物是由人、物、天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而宇宙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流转。
通过坚持道德伦理,人们可以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进而推动宇宙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2.西方哲学视角:西方哲学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是有规律可循的。
物质、力和空间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理性是认识宇宙的起点。
理性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累积,是推动宇宙发展和利用资源的主要手段。
二、关于人的本质中国哲学创始与保持了与西方哲学有本质区别的人性论,相信人性的本真和善良,缘起缘灭,生死无常;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
1.中国哲学视角: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性的本真和善良。
人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天赋”和自我实现。
同时,中国哲学还相信人生命的缘起缘灭,生死无常。
2.西方哲学视角:西方哲学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拥有自由意志,同时又受到来自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限制。
人可以通过开放的理性来认识自我、世界和真善美的追求。
三、关于道德伦理中国哲学强调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而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派的哲学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实用主义、权利与公义等。
1.中国哲学视角:中国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的道德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仁、义、礼、智,注重家庭和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些道德准则的约束,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相得益彰,顺应了人民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6dbb7b8b5ef7ba0d4a733b89.png)
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
窄的范围内,能够进行讨论、研究和辩论的空
间较小,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
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
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春秋战
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
都无法超越传统,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
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四、产生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条件 三、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西方 1、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在陆路交通
不畅和不具备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 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 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流,所以,古希腊在海上 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2、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 同的文明(例如对亚细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等当时先进文 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 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 哲学-科学文化。
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 使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 从事脑力劳动。
在古希腊,探讨政治和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 后获得了物质前提,他们更关注于自然和现 象之后的原因,用理性而不是经验去探求现 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试图寻求在各种自然 现象后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试图用理 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逻辑 的严密,进而产生古希腊独特的哲学-科学思 维方式
中西方哲学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异同,可以从一下 几个方面来比较:
一、各自的定义 二、特点 三、起源 四、产生条件
一、定义
“哲学” (philosophy), 它源于希腊文, 原义为爱智慧(love of wisdom), 或是对智 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 一词 意义十分广泛, 用现代的说话来说, 它泛 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罗 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 问”。
中西哲学的大致区别
![中西哲学的大致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0ad85e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c.png)
中西哲学的大致区别
1,中国哲学重社会伦理,西方哲学重外界自然。
2,中国哲学重道,德,佛的反身内省,西方哲学强调对物质的外部认识。
3,中国哲学形成对道,德,佛内省的修炼,体验和顿悟的经验直观的方法,西方哲学形成对外物认识的感性知性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与实证方法。
4,中国哲学范畴直观,论点分散(格言警句式),不注重逻辑体系,而西方哲学强调范畴精确,论点论证集中,重视哲学体系的逻辑严谨性。
5,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的特点是,经验直观的领悟,整体模糊直观的描述,分散警句式体系,为先哲代言不思创新的“我注六经”,朴素的辩证直观以及欠缺对哲学结论真实性与正当性的验证方法。
西哲研究的特点暂略。
中西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者各有特点,应相互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有观点扬中哲反西哲,甚而认为西哲源自于东方文化。
但要得出中哲多么高超,西哲多么糟粕以及西哲源自于东方文化的结论,恐怕得静下心来,大概了解一下中西哲学的内容,尤其是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特点。
啥都不知,妄下结论,恐怕不是讨论研究哲学的科学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十一章说明的正是大哲学家罗素他们搞不明白的“2+2=4”的问题。当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说明“有”消失于“无”时,西方哲学家们还在讨论2+2=4的逻辑是否真实的问题。由于中国哲学的进步,也就是世界观的进步,中国人早就没有什么“神”的概念。中国文化中的‘天命’、‘道’实际上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论语·述而》里“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儒家不信神鬼的最有力证明。而西方哲学在十七世纪以前还是以教会学派为主的哲学。以后才有脱离以‘神论’为中心的唯物学派,唯物论才得以慢慢慢慢推行。虽然早在希腊时期就有关于原子论的论述,可这样的世界观在以基督教为主的社会里是没有市场的,也是不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从思想层次方面来讲中国的哲学也要比西方的哲学高一个层次。
再来看中国哲学关于“一”的定义:“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随之而不见其后,迎着而不见其首。”(《道德经》14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39篇)。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道德经》41篇。
总的来讲,中国古代的哲学已经经过了现在西方哲学的思辨期,早以摆脱了现在西方哲学的学术困境。中国古代哲学只给出事物的框架或性质,接着就是由读者自己去理解、思考。如对待一个木做的方桌子,中国哲学的描述就是木的、长方形的,这样就算完成了对桌子描述。而像罗素等西方哲学家,如果描述一张桌子,为了极力精确要从观察着角度考虑,要从光线变化考虑等等,因此难以对桌子有精确的描述。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跳过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困惑,进行了抓住本质的描述。
正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先进和超脱才使得我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追根探底”,应该说中国的先哲们为后辈提供了思维和学习的范式,使得后来人免遭现在西方人一样的哲学困惑,但这也使得中国人失去了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中庸”、“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以后的中国人。这就像现在的学生有了计算器以后就很少有人去追究圆周率、平方根怎么求一样,现在一千人中也找不到几个人可以算平方根和圆周率的。计算器发明才几十年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众多使用计算机者,只知道怎么使用而不知道编程或计算机原理一样。因为已经存在好的模式可以方便我们操作,大家都不太会去考究计算机的原理和怎么编程了。
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并机械的认为像数学和几何一样从已知的知识可以推出未知的结论。大家知道要进行逻辑思维首先要进行定义,可是定义往往难以精确,推理的过程也经常的与事实不符。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困境。因此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结尾这样说道:“哲学之所以应该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写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写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在这段话里罗素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西方哲学家要求精确定义的哲学是根本精确不了的。
罗素在《哲学问题》中用 ‘2+2=4’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就是他用数理的概念来替代原来的主谓概念。它们应该比其他的事物具有更纯的逻辑性。即使是“2+2=4”这样被哲学家罗素经常举例的例子,也难以真确不能够成为真理。两个苹果加两个苹果就是四个苹果。可是两个人加两个人就不一定是四个人,这里还需要时间或其他的条件加以限制等式才能成立,要不然就会出现两个人加两个人生多少个人的问题;还会出现人与人争斗仇杀减少人数的问题。因此看上去明白无误的真理却不是真理。还有我们平常经常有的概念:明天太阳会再出现。可是也不是真理,因为在南极或在北极都有可能出现明天看不见太阳的情况,因此也不是真理。还有一天24小时是固有的概念,可是这样大家认为精确的概念也是不精确的,因为地球自转的加快每年还有零点几秒的误差,因此也不能有精确的概念。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困境。也是西方哲学流派繁多却难以统一的原因,因为他们超越不了,找不到事物的本质。
先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并机械的认为像数学和几何一样从已知的知识可以推出未知的结论。大家知道要进行逻辑思维首先要进行定义,可是定义往往难以精确,推理的过程也经常的与事实不符。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困境。因此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结尾这样说道:“哲学之所以应该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的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在这段话里罗素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西方哲学家要求精确定义的哲学是根本精确不了的。
[ 转自铁血社区 / ]
先说西方哲学的困境: 第一个层面,哲学的基础是定义和逻辑。而西方哲学家们发现就是对简单的1都难以科学的定义。例如一张椅子它由一些木头组成,而木头又由众多的纤维组成,而纤维又是由有机分子组成,有机分子又是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即使面对自然界最简单的物质氢气都难以定义“一”,因为氢分子由两个原子组成,而氢原子又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在推究还能到中微子、以至到超玄的结构。这就是西方哲学界的“哲学丑闻”。还有西方哲学赖以生存的逻辑也出现了问题,先是发现“主”、“谓”结构的推理会出现谬误和混乱,后来又发现逻辑悖论。第二个层面,传统西方哲学有三大主题:上帝(第一存在)、物质(自然界)和灵魂(精神界)。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上帝在哲学中占有的地盘越来越少,上帝只存在于宗教哲学里,可以说根本不是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哲学对自然世界的一般性原理和结论即对物质的研究也被各相应的自然学科所替代;近代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语言分析也独立成为了心理学科,它替代了哲学对精神的研究。因此说哲学面临失去研究对象的危机。
本文由yuiq0504贡献
"哲学" 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 它源于希腊文,语根为philo 及sophia, 原义为爱智慧(love of wisdom), 或是对智慧的追求(strivefor wisdom)。 "智慧" 一词意义十分广泛, 用现代的说话來说, 它泛指一切人类理性的思考和反省活动。罗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现在中国官方的定义是:“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方法论。”这应该是最为科学的定义。
中西哲学的差异也可以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保持几千年的先进,而在近一百多年才落后于西方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整个西方哲学可以说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模式,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因此瓦特看到锅盖跳,就会追究为什么,也因此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掉地,也追究为什么,因此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中国的哲学思想来源于讲究阴阳的“周易”,当西方哲学‘犯困’于怎么定义“一”的时候中国人的思考已经超出了对于词的定义范畴,也明白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追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随之而不见其后,迎着而不见其首。”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 (《道德经》)。而现在的西方哲学还苦于对“一”的定义怎么完成。可以说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高一个层次。
[ 转自铁血社区 / ]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字画就是比西方油画高一等级的艺术。西方油画在于写实的反映,只有到了现代才有了什么抽象派、野兽派等不是写实的画法。而中国画的留白,又是另一境界,它写出的意境与观赏者的感觉是对应的,是白云就是云;是青草的留白也能看出是青草;是山峦也能看出是山峦;这是一个印象,它与人们内心的概念是吻合的。中国画家把这些印象做为留白画下来,观画者自然明白。中国画的精义就是“神似”,完全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中国的哲学不拘泥于精确的定义,而只要求对事物本质的描述。是否能明白要看读者自己修养的水平,能明白“知天命”则是自己的造化。这里的‘天命’乃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迷信无关。不能明白哲理乃是修养不够是他们自己的损失。中国哲学影响生活的还有语言,语言也是照这样的思维模式进行。文言文能明白就明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怪乎连朱熹这样的大学士也只能说他对大学的释语才准确,而对其他的解释可能产生歧义。
而“定义不能精确,推理不能精确,也因此难以有精确的定论”这样的认识,中国人的祖先早以了然于胸,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就出现了这样的理念。它说明了规律与实质性的真理难以精确描述出来,而且真理会随时间和事物变化而变化。
再看西方哲学的思维律是:同一律“是就是是”;矛盾律“任何东西不能即是又不是”;排中律“任何东西必须或者是或者不是”。这是西方哲学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根据。这样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矛盾,也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概念。如:朋友—敌人、和平—战争、对与错、……。由此西方人的思维容易走极端,完全忽视了事物发展的中间环节。大家都知道人与人的关系除了敌人、朋友还有非敌非友。而中国古人的哲学概念早已脱离对立的概念,儒家的基本点就是“中庸”。由于中国的文化是从周易演化而来,因此大家早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凡事取‘中庸’用其不满不溢之意。“过犹不及”是一个普遍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