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初探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一、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理性,追求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寻找真理。
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推理和归纳总结形成了他的“十类”理论。
而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式有所不同。
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分析,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细观世界、观察现象和对其规律的总结。
中国哲学常采用对自然观察的方法,如道家的“观天下之道”和儒家“观察法”。
这两种方法在寻求智慧和真理上有所不同。
二、观点差异中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注重理性推理和争论。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和个体的思考,注重逻辑和规范性的论证。
例如,康德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谷底”,认为道德规范应该通过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倾向确定。
而中国哲学则强调的是整体和宇宙的思考。
他们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和谐。
中国哲学在道德和伦理思考中也更加强调的是集体和社会群体的规范。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系的道德理念,而不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哲学还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权利和博爱。
他们追求个体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而中国哲学更加强调的是和谐、忍让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
中国哲学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角色,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体的行为应符合社会道德。
总结起来,中西方哲学在方法论、观点和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分析,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个人自由意志和权利。
而中国哲学注重细观数天地之间的和谐和整体,关注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哲学在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
比较哲学:东西方思想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东西方思想,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人权利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二、人性观的差异东方哲学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更加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追求,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成功。
三、知识观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经验和直觉的重要性,注重实践和体验。
东方文化注重传统和经验的积累,追求智慧和内在的领悟。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追求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西方文化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现代化和进步。
四、时间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长期的发展和持久的价值,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
东方哲学强调人生的循环和无常,追求生命的平衡和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短期的效益和即时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成功。
西方哲学强调人生的线性和有限性,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进步。
五、社会观的差异东方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东方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责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综上所述,东西方思想在价值观、人性观、知识观、时间观和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比较东西方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
中西方哲学研究比较1.历史与发展: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关注人类行为、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等问题。
而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主要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西方哲学注重探讨真理、知识和存在等问题。
2.方法论:中西方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感知,强调“道”与“理”的悟性。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逻辑、证明和分析,采用严谨的推理和辩证思维。
3.价值观与人性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价值观和人性观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并将人的本性视为本善。
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权利,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将人的本性视为自私和自利。
4.社会与政治:中西方哲学在社会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哲学关注社会稳定和秩序,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提倡君主专制的政治模式。
西方哲学则更加倡导个人自由和民主,追求法治和平等的政治制度。
5.影响与传播:中西方哲学在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哲学主要由儒家学派在整个东亚地区传播,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哲学通过古希腊哲学传入欧洲,并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而传播到全世界。
对于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从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关注人类存在、真理追求和伦理观念等共同问题。
而差异之处在于其起源、方法论、价值观和人性观、社会与政治观念以及影响与传播等方面。
通过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种哲学传统的不同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自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并丰富自己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方法。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大量西方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孔子、老庄和释迦牟尼等东方哲学家的思想也逐渐传播到西方世界,导致了一系列中西哲学对比研究的产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深,一些西方哲学家开始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并试图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进行对比分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中西哲学史通论》中首次系统地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比较和探讨,认为中西方哲学在一些方面有共同点,但在其他方面又存在重大差异。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的兴起和西方哲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热门话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等思想巨匠也对中西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思考。
在20世纪后半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潮流,吸引了大量哲学家、学者和学生的关注。
这一时期,不仅有许多专门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学者,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为中西哲学对话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
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多个方面和领域。
从逻辑学到伦理学,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经深入到哲学的各个方面,并为人类探索哲学真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有了一些雏形,到近现代逐渐兴起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随着社
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将继续发展壮大,并为人类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中西方哲学之对比
浅谈中西方哲学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参考西方先进的经济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由此可见,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腾飞,就必须借鉴西方的先进成分,形成中国自己的东西。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
此外,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不等于面包,但是哲学相当于吃面包时涂的蜂蜜。
哲学的任务是更好的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有人说,一个苹果,东方思想在于领会整体,而西方则一层层剖析...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作为西方哲学初始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如此,中国哲学也不例外。
我列了一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但是却适合种植果树,其尤为盛产的是葡萄和橄榄,其生产的葡萄酒多数用于对外出口,因此从根本上说,古希腊还是农本经济,而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商品经济。
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自然因素这一条件中,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为中国与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不同,首先,中国有着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之间的互通有无,而不必也难以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1. 引言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是两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哲学传统。
尽管它们都致力于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本质,却以不同的途径和观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源自古希腊,以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为基础。
它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如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
西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尼采等。
2.1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实在。
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唯有理念是真实、永恒且完美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则通过观察自然界提出了具体存在的四因素理论,并强调了物质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2.2 伦理学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探讨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康德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认为人应该根据普适原则行事,而不受个体欲望和外部条件的左右。
尼采则强调个体超越传统道德规范,追求个人意志和权力。
2.3 政治哲学西方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关注社会组织和权力分配。
柏拉图提出了由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家模型,强调了才德兼备的领导者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洛克则主张个人拥有自然权利,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3. 东方哲学东方哲学以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为代表,强调阴阳平衡、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等思想。
它通过内省、观察自然以及修炼心灵来探索世界及生命的意义。
东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玄奘等。
3.1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追求“道”的境界,认为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万象之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即指认识世界不能局限于言语和概念,需要通过内省和心灵修炼才能感知到真实的本质。
3.2 儒家哲学儒家哲学重视人际关系、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提倡以德治国。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并推崇礼仪。
3.3 佛教哲学佛教哲学追求净化心灵和解脱生死轮回。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哲学是一种对人类生命、世界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是文化的核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西方古代哲学是指自古希腊以来,直到中世纪的哲学学派,包括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斯多伊哲学等等,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是指自先秦时期以来,直到晚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等。
本文将探讨西方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1. 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它关注的是实在的存在、本体、本质等问题。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柏拉图哲学强调的是超越世界的理念世界,他认为世界是带有形而上学的“表象”,而理念世界则是真正的实在。
因此他断言,希腊神话中的神都来源于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哲学则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包含在具有形式和物质的实体中,这些实体通过内在的形式和感性经验的理解来达到对它们的理解和描述。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世界的表象和内在构造的关系。
儒家的“天人合一”、“性”论,认为人性和天性相通,也是世界的内在原理。
而道家则关注的是“道”,即世界的本质,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在道的支配下而存在。
在本体论上,中国哲学着重强调的是“道”,而西方古代哲学则相对强调理念和实体。
2. 伦理学伦理学是对人类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的探究,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并取得幸福。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柏拉图哲学认为美、善和真是终极目标,而人必须追求这种理念世界的真理,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哲学则将幸福视为理性行为的最终目标,将德性和自我实现作为人类幸福的本质。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则强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问题。
儒家的义、礼、仁等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人际关系的规范。
道家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反对权力和暴力的运用。
因此,在伦理学上,中西方哲学强调的方向和内容有所不同。
3.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探究存在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非物质的实体、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关于中西方哲学差异的探索
关于中西方哲学差异的探索受实际生存的地域性文化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干预,西方哲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在探究切入点,逻辑推演路径,以及基本观点构成体系层面均具备着较为显著的相互差异特征,因此切实做好中西方哲学理论体系基本差异的认识和分析工作,对于保障和支持现代哲学研究与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具备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中西方哲学差异论题,择取两个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不间断求索,是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获取的基础性生存本能之一,因而对于生存于差异化历史环境实践背景之中的独立化人类个体而言,其实际建构和秉持的基础性思维认知模式和内在逻辑推演结构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互差异特点。
中西方哲学理论体系在研究基点层面本身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且在经历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基本传统。
从宏观性学理分析的角度展开阐释,西方哲学在研究语境中主要侧重于规范的逻辑分析,而中国哲学在研究语境中主要注重综合性和道德性,这是西方哲学学术体系与中国哲学学术体系之间最为显著的分野。
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中西方哲学差异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一、西方哲学体系与中国哲学体系的起源差异西方哲学理论体系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并且其早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实际经历的基于漫长历史实践背景之下的发展演进过程,本身与周边性环境影响因素的发展演化特征之间具备着较为密切的相互关联特征。
遵照现有的基础文献记载揭示,古代希腊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以海洋地质环境类型为主的国度,由于其实际占有和控制的土地资源要素长期处于相对贫瘠状态,因而诱导其基础农业的发展演进状态遭遇了显著且鲜明的干预和限制。
与此同时,古代希腊具备数量充足且类型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曲折回环的海岸线,为古希腊历史时期手工产业和海洋交通产业的繁荣有序发展,构筑和提供了稳定且坚实的环境背景支持条件。
古希腊历史时期手工加工产业和矿产资源要素开采生产产业的繁荣发挥,诱导了古希腊民众逐步产生和形成了探索和认识自然的基本思想倾向,并且诱导西方古典哲学在基础性理论构成体系的建构发展过程中,切实展现出了较为稳定且充足的开放包容的基本特点。
比较即生成--中西哲学比较方法初探
关 键 词 中 西 哲 学 比 较
方 法 生 成
黄 启 祥 , 京 大 学 哲 学 系博 士 研 究 生 北
1 0 71 0 8
一
、
可 比性 问题
哲 学 是 否 一 定 就 具 有 可 比 性 ? 种 哲 学 的 发 展 历 各
程 体 现 了 历 史 的 不 同 时 性 , 一 种 文 化 中 是 古 老 在
相 比 , 等 , 没 有 考 虑 它 们 之 间 有 无 可 比 性 的 等 而 问 题 。 一 种 观 点 则 问 : 一 历 史 跨 度 中 的 中 西 另 同
一
1 — 3
维普资讯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
■ l _
专
誉蔓曩、 ≥ j
把 既 能 够 涵 盖 中 、 两 种 哲 学 的 统 一 性 , 时 西 同
又 能 显 示 出 它 们 各 自差 异 性 的 尺 度 。 …在 对 可 比 ” 性 或 者 比 较 尺 度 的 探 讨 中 有 两 个 相 对 引 人 注 目 的 观 点 。 种 观 点 认 为 , 中 西 哲 学 的 可 比 性 在 于 一 “ 它 们 具 有 时 代 的 共 通 性 , 它 们 处 于 同 一 历 史 背 即 景 。 口 而 过 去 中 西 哲 学 比 较 多 是 拿 当 代 西 :- 学 ” h哲 与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相 比 , 如 , 怀 特 海 与 老 子 相 比 拿 比 , 胡 塞 尔 的 意 向 理 论 与 王 阳 明 的 “ ” 学 说 拿 意 的
下 ”[ , 方 法 都 是 根 据 现 成 的 标 准 进 行 辨 析 , 7 其 1 都 把 比 较 看 作 对 各 种 观 点 的 归 类 整 理 , 度 都 是 朝 维 向 过 去 的 。 通 过 条 分 缕 析 , 出 彼 此 的 异 同 优 它 指 劣 , 此 大 功 告 成 。 然 比 较 的 任 务 是 辨 别 “ ”、 就 既 异 “ ” “ ”、 劣 ”, 就 决 定 了 它 要 把 相 似 与 否 同 与 优 “ 这 作 为 比较 的基 础 和 前 提 。 克 服 这 种 缺 陷 的 出 路 在 于 面 向 比较 本 身 , 描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智慧。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作为两个主要的哲学传统,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思维方式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强调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获得真理。
西方哲学注重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追求普遍性和客观性。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康德等,都倡导了理性主义和推理的重要性。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则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感知和内观的力量。
东方哲学强调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思量,追求和谐和平衡。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都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价值观念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人类的尊严和自主性。
西方哲学倡导个人主义和人权,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例如,伦理学家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本身”和尊重人的自主性的观点,体现了西方哲学对于人的价值的重视。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佛家思想中的“慈悲”都体现了东方哲学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四、方法论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注重分析和推理,追求理性的思量和科学的方法。
西方哲学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证科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例如,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占领重要地位。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则注重体验和内观,追求直觉和内心的洞察。
东方哲学强调修养和实践,注重个体的内在修炼和道德的提升。
例如,禅宗的坐禅和道家的修炼方法都是通过内观和体验来实现智慧的提升。
五、总结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各自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方法论。
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智慧的比较分析一、中国哲学智慧及其发展特点19至20世纪是中华民族威风扫地的世纪,也是它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自惭形秽的世纪。
从那时起,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渐渐蚕食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领地,终于在1949年之后形成哲学界马哲一花独秀,科学领域只认西方实证科学为科学的局面。
1978年以后,在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实证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中国学界乘着国门开放的机会把西方哲学渐渐学透,在哲学上也就渐渐地完全钻入西方哲学思维模式中。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几千年来中国人胸有成竹堪为国宝骄傲的民族哲学智慧几乎被马克思主义荡涤一空。
再后来,西方文化和哲学伴着改革开放大量涌入,使不少中国文化人把西方哲学当成了衡量是否哲学,以及哲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
不但中国独特的哲学大智慧不被炎黄学子理解,且连中国哲学的哲学身分的合法性也被置疑。
“中国有无哲学”成了需要引经据典论证的问题。
学者们在争辩论证中国有无哲学时,也都是拿着西方哲学作模子,翻出自己的家底儿,一个思想家,一种范畴地去与那个模子相套。
无论是“中国压根儿就没有哲学”的蠢话,还是“中国从来就不乏哲学”的自信,都由一种标准而来,这标准就是西方哲学的套路和形式。
要全面而恰当地展示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非是本书一章的有限篇幅所能尽述,也非是笔者现在的学识修养所能胜任。
但是笔者所领悟的中国哲学却仍有助于对西方哲学做比流行见解远为深入的把握,进而也就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较深入的分析。
所以对中国哲学之特点作一种大纲式的概括,就成了本书这一篇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性环节。
对于中国哲学及精神和特点的把握是相对于西方哲学及精神而言的。
首先,中国哲学是从实际出发的。
一说到“从实际出发”,不少人会想到从物质的客观实在出发。
这是按照西方经验科学的实体化习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教条对中国哲学的误解。
这种误解甚至在我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都有体现,如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作为“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方哲学的方法对比
中西方哲学的方法对比一、哲学起源与发展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与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密切相关。
这些学派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理念,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处,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的哲学家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开创了西方哲学的先河。
西方哲学在探索自然、逻辑、形而上学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理性精神。
二、基本研究方法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采用直观、体悟的方式,强调内省和自我修炼。
它倾向于从整体、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倾向于分析、演绎和归纳,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精神。
它倾向于从个体、微观的角度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认知论与知识论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认为认知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的过程,强调直觉和体悟的重要性。
它认为知识不仅来自外部世界,更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和修炼。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强调理性认知和客观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它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适性。
四、形而上学与方法论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多关注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
在方法论上,它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方面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结构,试图找出普遍的规律和原理。
在方法论上,它倾向于分析性和精确性。
五、道德伦理与价值观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强调道德伦理的核心地位,注重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培养和实践。
它倡导和谐共处、重义轻利等价值观。
2、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同样重视道德伦理问题,但在价值观上可能更加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
它倾向于从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等角度探讨道德问题。
六、政治哲学与社会观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在政治哲学方面强调君民一体、以德治国等理念,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对人类存在、知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两个主要的哲学传统。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二、西方哲学智慧1. 西方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哲学经历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等不同的派别和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2. 西方哲学的特点(1)理性思维: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注重通过思辨和分析来寻求真理。
(2)个体主义:西方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权利和个人发展,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实证主义:西方哲学倾向于以实证和经验为基础,注重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
3. 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1)苏格拉底:强调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提出了“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的思想。
(2)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世界的理论,认为真理存在于超越感觉世界的理念之中。
(3)亚里士多德:注重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提出了“万物皆有目的”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三、东方哲学智慧1. 东方哲学的起源与发展东方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印度等地。
东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内省和修身养性。
2. 东方哲学的特点(1)综合性思维:东方哲学倾向于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的观念。
(2)和谐与平衡:东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追求内外的和谐统一。
(3)修身养性:东方哲学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觉醒。
3. 东方哲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1)孔子:强调人的仁德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有三畏”的思想。
(2)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强调自然和道的观念。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强调人的解脱和慈悲心,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观等基本问题,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结晶。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世界上两大重要的哲学传统,各自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思量方式。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二、西方哲学智慧1. 理性主义思维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理性思量和逻辑推理,重视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开始,西方哲学向来强调通过理性思量来寻求真理。
西方哲学家如笛卡尔、康德、休谟等,都以推理和分析为核心手段,通过推理和逻辑来发现智慧和真理。
2. 个人主义和人权观念西方哲学智慧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从启蒙时代开始,西方哲学家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和政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西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实用主义西方哲学智慧强调实用性和功利主义。
西方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尼采等,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和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人的价值和目标。
实用主义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中广泛应用,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东方哲学智慧1. 和谐与整体观念东方哲学智慧注重和谐与整体观念。
东方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东方哲学智慧中的整体观念强调宇宙的统一和整体的平衡,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2. 内观与内省东方哲学智慧注重内观与内省。
东方哲学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养,通过内观和内省来认识自己和探求真理。
东方哲学智慧中的禅宗、道家等思想,强调静心、冥想和超越自我的修行,通过内观来达到超越个体的境界。
3. 非对抗性与无为而治东方哲学智慧强调非对抗性和无为而治。
东方哲学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与自然和社会对抗。
东方哲学智慧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无为而治,通过道德和智慧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笔者当今研究与思考的对象,即西方与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思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有些文化学者说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文明。
在具体形式上,两种思想流派差异很大,但仔细研究起来,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概念和思想的。
本文主要探讨和总结了西方和东方哲学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两种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方哲学。
一般而言,西方哲学通常被认为建立在科学、宗教以及实用主义思想之上,以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为代表,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以及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西方哲学的主要著作有:《苏格拉底查究》、《尼各马论》、《枢密院》等。
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有:宇宙的运动群既是历史的运动,它们的本质由因果、真理和正义构成;唯物主义、根据数学方法推断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进步认识人类行为的基础;游牧社会主义等。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东方哲学。
一般而言,东方哲学被认为建立在佛教、道教以及大乘佛教思想之上,以孔子为代表,从形而下学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以及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东方哲学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庄子》、《道德经》等。
东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有: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界的完整性;儒家思想,“仁义礼智”的实践、仁慈与忍耐的行动以及追求安和的修养;天人合一等。
总体来说,西方哲学认为人类可以研究自然界,把握它的客观规律,以数学方法推断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改进现有的社会秩序,具有进步的性质。
东方哲学则认为自然界是由大道被普遍的遵循的,遵循大道的道理,以慈爱仁慈的态度,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归于大道的道德精神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归根结底,两种哲学思想流派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他们共同追求普遍真理的探寻,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贡献。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传统,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开展独特的思考。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进行对比,并分析它们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差异。
认识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与判断,重视逻辑推理和经验观察。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康德和笛卡尔,西方哲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理性来发现真理。
其中,康德强调先验认识与经验认识的融合,将人类理性能力视为建构现实认知的关键因素。
东方哲学的认识论: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倾向于直观体验与内省。
例如,在佛教中,修行者通过冥想来亲身感悟真理,而非依赖于外界的知觉和推理。
东方哲学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融合,通过超越形式化的逻辑来体验最深刻的真知。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表现出较强调研究本质和存在问题的倾向。
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现代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西方哲学家们一直探索宇宙、人类和意义等重大问题。
他们试图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来解释世界的本源。
东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相较之下,东方哲学更注重于揭示和平衡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道家思想中有着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原则,并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佛家思想则侧重于探索生命和宇宙背后的真实性质,并通过放下对世俗欲望的执着来追求解脱。
伦理学西方哲学的伦理观念:西方伦理学注重个体权利、普遍道德准则和行为后果等。
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至善主义”到康德推崇的“以义务为基础的伦理”,西方哲学家们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权衡得失来规范行为。
他们追求社会正义、个人自由以及道德责任感等普世价值。
东方哲学的伦理观念:东方伦理注重平衡、谦虚、奉献和个体内心状态等。
例如,儒家伦理追求谦恭礼让、尊重他人,并以人际关系为中心;佛家强调慈悲善良、无私奉献,并培养内心平静和解脱。
东方伦理更关注个体与整体之间和谐共生以及人性修养。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哲学是研究存在、真理、价值等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学问,是一种思辨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
中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下面就中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的本质中西方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西方哲学思想都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是有情有性、有知有德、有灵有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和“道德”。
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意志”和“本能”。
中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各具特色。
二、世界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是有道有法、有韵有节、有序有理的,意味着宇宙是一种有序和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中,则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和意义所在,宇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性和意义的存在。
中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趋向,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特点。
三、价值取向中西方哲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取向是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西方哲学则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价值,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和国家政策目标。
中西方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人生态度、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差异和特点。
四、思想方法中西方哲学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
中国传统哲学倡导“思维反思”,以“以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为出发点,强调“自我的完善”,有“反思”、“内省”、“静虑”、“修身”等重要理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推理”,强调科学和实证,在理解人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结论。
中西方哲学思想方法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特别是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等领域的差别。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备受关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历史、方法和意义三个方面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西方哲学开始进入中国,启发了中国哲学家对西方思想的关注。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系统性地比较中西哲学,提出“中国哲学要走向世界,必须通过同西方哲学的比较” 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逐渐兴起,并在当代哲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和综合比较两种。
对比分析侧重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进行横向对比,着重于发现差异和相似之处;综合比较则更注重于将中西哲学思想进行纵向整合,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共通之处。
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哲学的异同,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我们的哲学视野,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流的挑战。
此外,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超越单一文化观念,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其次,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他们对不同哲学思想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
综上所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哲学比较初探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会通成为文化自觉的表现。
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哲学思想,各有长短,互有优势,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
比较中西哲学思想各自特点,在把握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精华之时,充分借鉴和吸收他国文化的精义,在相互借鉴中灵犀相通,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标签: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比较世界哲学之源分东西两流,作为东方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由于民族禀赋、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很大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和同一,又有诸多的个性和差异。
共性和同一是双方需要互学互补的理由和动力。
一、中国哲学侧重于人生观,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胡适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切要的问题”,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
中国哲学把人不同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德性,中国哲学是主善的,由此孕育了伦理主义的人生论传统。
以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主题是关乎人生智慧,儒道的共同特点是重人生,重为道,而轻知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主张以“仁”为根本,“君子学以致其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为仁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六艺之本,诸德之帅,闻道、为道是人生之本。
一部《论语》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训,是以仁为基础的人生之道。
在论语中,几乎不讲知识,甚至把学习具体知识看作是下等人的事情。
道家区别了为道与为学,并以“为道”是人生之首要义务。
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主张“绝圣弃智”;虽然崇尚自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道德经》并不是一部关于研究自然的著作,而是通过对自然之道的感悟获得人生之道。
如从“水滴石穿”和“强风折树”中领悟了“贵柔”与“守雌”;从“海纳百川”中领悟了“谦和”与“无为”。
人之道就是无为,顺其自然,做到“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去伪存真、返璞归真。
庄子以“道法自然”为指引,以自然解释人生,让人参透自然,悟透人生,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人境界。
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老子否认知识,反对追求学问,学得越多,离道越远,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相反“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只有“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常使民无知无欲”,方能无所不知;向往“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不仅认为追求知识,明辨是非没有必要,而且用个人的有限生命去否认追求无限知识的可能性。
西方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传统是重求知,重为学。
西方哲学把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理性,西方哲学是主知的,它由此孕育并衍生出科学主义的知识论传统,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以“爱智”、求知为目标。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虽然以研究万物之本源或始基为己任,但是他们是用认识具体事物的方法去把握始基。
柏拉图在其学院大门上书“不懂几何者请勿入此门”,可见他在招收学生时对知识重视;亚里斯多德更是把求知、理性作为人的本性,解读了人们对知识追求的所以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至理名言表达了他对知识的追求、真理的热爱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
西方近代哲学以重求知、重认识论为特征,是认识论哲学。
西方近代开端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哲学自我觉醒的时代,人文主义精神使人们的思想从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现实的此岸,从清静的僧院走到了纷扰的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
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教会的桎梏,要求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当时人们的一般精神面貌。
随后,无论是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哲学,还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对认识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研究,重视对知识的探究,解答人们怎样探索自然、世界和获取知识,知识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二、中国哲学侧重于辩证思维,西方哲学侧重于逻辑思维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
中国哲学侧重于辩证思维方式,西方哲学侧重于逻辑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没有像西方那样经过从16世纪至18世纪自然科学的洗礼,没有受到像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创立的科学方法的影响,因而也没有产生像西方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传统。
中国哲学始终是沿着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向前发展的。
它注重从整体上、宏观上、联系上把握事物,而极少用逻辑推理分析方法。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
矛盾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
中和论强调的是中庸之道,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因此,中国人偏重于整体的、辩证的思维,善于运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看成是普遍联系的,习惯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宏观上的概括,促进事物整体功能的发挥和事物之间的融汇与和谐。
它的不足是缺乏对事物的复杂性、个性的认识,很少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和分析,对自然现象的解剖研究尤其不够。
这就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形式逻辑和实证分析不足,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正如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
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
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因此,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虽也有整体性思维,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以个体思维、机械思维为特征的实证分析方法。
它往往重视每一个事物的状况,在具体细节上穷极分析,善于从解剖个别具体事物中看问题。
这种重个体、实证、重分析的思维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它的不足是容易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和整体功能的发挥。
由此片面夸大了科技理性的作用,忽视人文价值的功能。
三、中国哲学重和谐,西方哲学重竞争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讲究竞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趋向也是中西哲学区别的表现。
中国文化向来具有中道的文化品格,而中道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早在春秋时期,史伯,晏婴等思想家就对“和”与“同”之间的区别作了鲜明而又生动的说明。
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即真正的“和”是不同事物的相融相汇、协调统一,而不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单一重复。
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学都强调并追求和谐。
孔子把“和”运用到伦理道德上,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要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道家“以相忘于江湖”,顺应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佛家以“无念”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我表现的和谐。
和谐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思想与精神财富,在中国先哲看来,和谐是宇宙生命的源泉与存在方式,和合就是“生生”;“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和合万物生”。
从人道的意义看,和合是人类生命得以繁衍的本体和前提,是社会制度规范的内在精髓,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坚持“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原则,倡导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
和谐的思想使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境界,欣赏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风格,遵循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也有和谐的思想,如毕达哥拉斯提出过“美德就是一种和谐”的命题,亚里斯多德提出“中和”的原则,但重视竞争的思想更为突出。
西方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认为统一是由斗争产生出来的,特别强调对立和斗争的意义。
他说:“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
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这就明确把竞争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西方近代传统哲学也过分夸大了斗争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倾向来源于近代以来的笛卡尔主体中心哲学。
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将哲学注视的中心从上帝转变为人自身,扭转人类思维的方式功不可没。
但他在确立主体中心哲学的同时,也创立了主客二分性的思维模式。
这种主客二分性的思维模式,是把外在的客体看作是主体支配与征服的对象。
随后哲学家霍布斯主张“人与人像狼一样”的生存方式,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一种“一方克服另一方”的发展趋势,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
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期待。
追溯人类历史轨迹,从原始的血族复仇到相互妥协盟约,从战争的解决到谈判解决,从掠夺征服到契约交换,都表明人类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理智地选择共生双赢的策略。
历史一再证明:是和平而不是暴力才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我们不可设想一个永远充满暴力与流血的社会。
对抗性暴力冲突仅仅是社会生活个别状态,但绝不是社会生活的一般状态。
因此,树立和谐观念,消解冲突,化解矛盾,便是人类的智慧选择。
四、中国哲学重群体与道义,西方哲学重个体与功利中国古代把维护群体的协调,社会安定作为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把社会整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个人对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利,奉献大于索取。
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群体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
个人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偏重道义,看轻利益,突出刚健自强的个人修养。
孔子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恪守道德规范,将道义放在首位,人的生活才能充实。
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有德之君子追求的是道义,无德之小人追逐的是功利。
人的生活目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追求富贵,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富贵。
但是要加以限制,限制就是道义,即“以义制利”,只有符合道义的富贵才可以取,不符合道义的富贵绝不可取。
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主张人为道义而活,非为富贵而生,人生才有真正的价值,始终把功利置于道义之下,反对见利忘义,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孟子的“舍生取义”,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无不表现出重视道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