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

合集下载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进行讨论和指导,分别是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阅读思维水平的培养。

一、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基础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是学生阅读理解和阅读思维的起点。

所谓基础阅读能力,包括了语音、字词、句子和篇章四个方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

首先是语音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模仿、默读训练等多种方式,掌握标准的语音和语调,提高阅读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其次是字词的识记和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识字训练、词语搭配练习和词义理解等多种方式,掌握常用字词和词汇的使用方法和含义,为后续的阅读理解和阅读应用奠定基础。

再次是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语法教学和句子成分分析,掌握句子的结构和成分,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最后是篇章的阅读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训练,掌握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提高整体的阅读理解水平。

首先是注重细节的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细致分析和理解,掌握文章的细节信息,确保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

其次是强调主旨的把握。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提高抓住文章核心内容的能力,确保对文章主题的准确把握。

再次是培养推理和拓展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推理和拓展训练,提高对文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能力,确保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其次是强调归纳和总结能力的提升。

学生需要通过归纳和总结训练,提高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确保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掌握。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阅读要求,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成为阅读教学环节中的根本性问题。

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阅读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层次,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的需要,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下永远得不到满足。

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就要把这种需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激励法,即运用欣赏鼓励的语言、行动等,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其自信心和能动性,主动地阅读思考。

用激励法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其阅读和思维的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有效的运用激励法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应贯穿于阅读课程的始末。

首先应该重视课堂导入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好的导语可以营造—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语又要运用学生的注意规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投入教学活动中。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心里不跑野马,才能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阅读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启开学生注意的大门,学生就会置身在教学活动之外,教学内容就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开课讲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给你们上课了。

”这一句话,使学生震惊,把学生的心完全牵引过来了。

在国土沦丧、不能使用本国语言的时刻,这最后一课谁不动情呢?这最后一课终身难忘,与韩麦尔先生开讲的导语是紧密关联的。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需要。

好的开头,是一堂课成功的第一步,如何使学生在课文阅读理解中继续保持高昂的情绪,教师可设置一些有趣的、难易适中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主动去思索探究。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
文学文本具有三个层次的表现形式:语言层面、文学形式层面和思想意蕴层面。

这三个层次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也是文学文本更深层次理解和研究的入口。

首先,语言层面是文字、语句及语言艺术形式等文字内容,语言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是文学文本中表达真理、感染人心的关键。

语言形式主要有现实叙述和寓言、拟人手法和借古讽今等,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

其次,文学形式层面分析的文体特征,主要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文学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性和知识性,能够帮助人们去更广泛地了解文学文本,可以从结构体系和细节技巧等方面去解读作品,从而获得更充分的收获。

最后,思想意蕴层面,即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意蕴,也是文学文本创作的核心所在。

思想意蕴蕴藏着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可以从一些细节技巧中去查看作者的思想写作创作概念,努力弄清文学文本作者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文学文本的理解和研究,需要充分考虑文字、文学形式和思想意蕴三个层面。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要把握到不同层次之间的细节关系,以全面浅显地把握作品的内容深度。

同时,文字形式和思想意蕴也是不容忽视的基本特征,也是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解入口。

此外,文学文本的理解和研究,还需要考虑到文字背景、批判论述和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不仅要把握文本内容,还需要注意文本
与读者之间的社会思想互动关系,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在研究分析过程中,语言层面、文学形式层面和思想意蕴层面是不可分割的三大层次,只有全面综合考量这三个层面,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学文本的内涵。

例谈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2019年文档

例谈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2019年文档

例谈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指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通过深入文字,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开放性、多元性、深入性、个性化的体验。

文本解读有其内在的规律与层次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要真正读懂、读深、读透文本,必须要走进文本,把握文意;潜味文本,涵泳语言;跨越文本,感悟意蕴。

一、读懂——走进文本,把握文意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准确把握文意,才能真正读懂文本。

“把握文意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基础阅读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往往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大环节。

不同的文本,“把握文意”的切入角度也不尽相同。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文本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结尾,或承上启下的语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把握文意:1.扣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

标题的作用或设置悬念;或概括内容;或揭示主旨;或提示线索;或阐明观点……有的课文,紧紧扣住标题,进行扩充、分析、评价、修改、重拟等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从而展开层层解读。

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看到这个标题学生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谁在斜塔上做实验?做的是什么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要证明什么问题?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去阅读文本,把标题扩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请学生评价标题:以“斜塔上的实验”为题,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再次细读文本发现,文章不仅仅写了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的内容,还包括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原则的经过和孩童学生时代的经历。

所以以“斜塔上的实验”为题,不能完整概括内容,不够全面。

自然而然地就引导学生修改标题,重拟标题,如:追求真理的道路、伽利略的伟大发现、伟大的伽利略……这样一步步来讨论标题,也就展开了对文本的解读,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从而能把握文意,领悟文本内涵。

文学欣赏的三个层面

文学欣赏的三个层面

文学欣赏的三个层面指的是什么
1、审美感知阶段:即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逐渐确定、完整、鲜活起来。

2、审美判断阶段:在艺术形象得以复制,再现并获得一定感染和感受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审美分析、评价,理解艺术形象包孕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3、审美体味阶段: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用有限的艺术语言,展示无限的艺术空间.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优美深邃的艺术意境,浓缩着人生的精华。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摘要】大学语文课本内容主要是由很多经典文本组成,对于每一个经典进行细致微观分析,可以找出很多问题所在。

对于文本的细读和解释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寻找文本关键词的断裂和空白,是文本深层次文化内涵体现。

所以对文本进行细读才是最重要的。

细读有三个模式,也就是“三层次”教学模式,深刻掌握文本的症候,断裂和空白地方,并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然后在反思和穿越时空中对文本进行细读,体会文本最核心的思想内涵,掌握文本最重要的精神建构意义,这才是大学语文组织文本最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盲目崇拜,如何对文本进行细读,在大量文本解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文本“三层次”教学模式策略目前我国的高等大学语文教学研究重点问题都是在教材上,最重要的就是切合学生,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培养方式,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大学文本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文本内涵的解读,提高大学文本教学效率是最关键问题。

研究学生文本解读方式,能更好地解决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重大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

一、大学语文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语文教育工作一直都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质的特点,所以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一直都相对模糊,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都有很多问题,比如教育学派认定问题,各派系呈现很多现象。

专家指出,学科定位认识不同,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著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目标都会很大影响,使得大学教育教学方式无所适从。

同时大学语文教学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导致大学语文文本吸引不了学生兴趣,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养成很多不好的学习方式,所以要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市场化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中,大学语文不被重视,相比英语,更多人对语文缺少兴趣。

论文本解读的三个层面

论文本解读的三个层面

论文本解读的三个层面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如何解读文本,一直是让语文教师举棋不定的难题。

这里所说的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人类用以表情达意的形式。

既然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那么就要从研读语言入手,感悟文本整体所赋予的内涵。

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象征,解读文本不应该不解读作者。

当作者创作文本并把它发展成公共资源以后,每个读者都有权利自主地解读文本,并在此过程自觉地去伪存真、扬善惩恶、甄美别丑,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

基于上述思考,尝试着将文本的解读分为三个层面,即文本解读的语言层面、作者层面和作品层面。

文本解读的语言层面对文本的解读,多数情况下,必须以语言文字为依据,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和个性化体验,这是学语文的依据,也就是上语文课的依据。

由语言之径,探文本之奥妙,走进去,你会发现其乐无穷,这才是语言课的魅力所在。

老舍《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将“文”和“道”有机结合的散文。

解读这篇文本,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景物,几乎全是以“人”的情态呈现出来,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在作者笔下,小山不再是一个无生命的客观物象,它犹如一位善良而又温和的母亲,精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再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请注意,作者把顶着小雪的矮松想象成日本看护妇,日本看护妇有什么特点呀?日本看护妇是以温和出名的。

因此,这是柔美而不乏可爱的小雪,她让人产生了自然的亲近感。

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不胜枚举。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写景?因为作者热爱着这方水土,济南是作者的亲人,甚至是他的爱人,所以在他的笔下,我们能读到远山的慈善、老城的安适、小雪的柔美、绿水的温和。

这就是通过品味语言来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这就是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的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很多时候还需从咬文嚼字开始。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对一个有诸多毛病和缺点的小人物——阿长,她仅仅是做了一件朴素的好事,作者为什么用“伟大的神力”来礼赞她?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为什么用“伟大”修饰,“悲剧”的“悲”又该如何理解?《醉翁亭记》中,太守缘何而“醉”,又缘何而“乐”?因此,语文教学的魂应该附“体”,这个”体”就是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就会“魂不附体”。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任何一部文学文本都有自己的特点,蕴藏着多种丰富的内涵。

在文本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语言层次、文学思维层次和文化层次。

首先,文学文本的语言层次是指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和内容。

它包括一定的语言规则,如语法、句法、修辞等,以及有意识的意象构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情感和内涵。

文本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叙事技巧、语言技巧和文体技巧,这些技巧使得作家能够更好地表达本文的主题和作者的原创思想。

其次,文学文本的文学思维层次是指文本中作者的观点。

作者使用多种逻辑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学语言。

由于文学思维层次的特殊性,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拥有某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并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最后,文学文本的文化层次指的是文本中作者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以及作品中潜在的文化意义。

文化层次主要涉及当代社会的发展走向、民族主义、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以及家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文学文本的文化层次能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主人公的性格、思想形态和文化价值取向,这使得文本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文本有着三层次:语言层次、文学思维层次和文化层次,这三层次可以构成文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能够使读者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它们贯穿于文本的始终,并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只有当读者能够从这三层次上看到文本的深层含义,才能够发掘出文本的最大价值。

因此,文学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仅需要我们懂得语言层次、文学思维层次和文化层次之间的联系,而且需要我们把握文本的主旨,才能够看清文本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实质表达。

只有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读者才能够更好地获取文本的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发掘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

总之,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语言层次、文学思维层次和文化层次,共同构成了文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文本理解和分析的重要参照系。

只有把握这三层次,才能够提升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从而使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欣赏文学文本的精髓。

文学阅读的层面

文学阅读的层面

文学阅读的层面一、理解阅读层面这是阅读的基础层面,也是现实阅读中最普遍的层面。

作品作为阅读的客体,有其独立性,它表达着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更准确的说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信息。

阅读要理解作品的词句、段落,筛选、提取作品的信息,把握其思想内容,观点方法,感情、意象等。

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的理解阅读要求我们去感知它的情思韵味,意象境界:深秋长夜,客居孤舟,夜泊于枫桥之下,月光在水面荡漾,闪烁的渔火星星点点,岸边的枫树、山寺隐约朦胧,孤寂冷落之中羁旅之感油然而生,于是愁思萦绕,难以入眠;夜半寂静,几声悠长的钟声更增愁绪,不知不觉,栖乌啼叫,月亮西斜,秋霜清冷中已是拂晓,于是一夜愁眠。

理解阅读并不简单。

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古人今人都寻求它的微言大义。

张惠言说:“庭院深深,闺中既为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

章台游冶,小人之径。

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

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

殆为韩范作乎?”赋予这首诗政治性,他说宫中深远,楚怀王又不觉醒。

屈原被放逐,感叹见不到怀王。

又说这首词暗示政治黑暗,小人横行,贤者被放逐等等。

这种说法并无确切根据。

又如“帘幕”真意是:庭院株株杨柳,烟笼雾罩,像无数重帘幕。

这样,使庭院不知深几许了!但有人就说庭院里外有无数重的帘幕,帘幕之外又有杨柳。

或说烟雾笼罩着杨柳,深院里帘幕重重数不清。

虽说古人庭院之中帘幕较多,但从诗意看,还是黄廖园说得好“杨柳烟多,若帘幕之重重者”。

只有知道了二十世纪初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知道了鲁迅先生的生活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理解作品中的愤怒、冷峻、决绝。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作品艺术美,除了作品背身,还有作品之外的赠予。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短短两句,即为千古绝唱。

除了诗句自身魅力外,荆轲故事与之交相辉映,人因诗而显,诗引人而扬,慷慨悲壮的荆轲故事,拓展了诗的内涵与想象空间。

语文文本阅读的三个解读层次

语文文本阅读的三个解读层次

语文文本阅读的三个解读层次
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分别为:词语解读、句子解读、段落解读。

第一,阅读文本的关键词
一、层次词
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最后、总而言之、也、还、更、尤其、最……或者
二、关联词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那么……
三、高频词
某一个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反复出现。

比如记叙文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地点的词语、人物的名称等。

某一类词性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

第二,阅读文本的句子
反复出现的高频句子
中心句(主题句)用以概括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内容核心的句子。

过渡句、总结句、展开句
句子关系类型:子的关系有十种,分别是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折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解说关系、目的关系。

第三,阅读文本的段落
段落之间的关系:并列、因果、总分总、总分、分总
总写短、分写短、承接段、递进段、因果段、总结段。

语文阅读理解层次与踩点

语文阅读理解层次与踩点

语文阅读理解层次与踩点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关注阅读理解的层次与踩点,以确保阅读训练的有效性。

首先,阅读理解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

表层理解是指对文本内容的基本把握,包括对文本的字面意思、主要事件、人物关系等的了解。

深层理解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意图、文本的主题、象征意义等。

评价性理解则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踩点是非常重要的。

踩点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的关键信息点,这些信息点往往是理解文本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踩点:1. 关键词语: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理解文本的重要线索,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它们能够揭示文本的主旨和情感色彩。

2. 重要句子:文本中的某些句子可能包含了作者的主要观点或者关键信息,这些句子需要特别关注。

3. 文本结构:理解文本的结构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整体框架,如段落划分、时间顺序、空间布局等。

4. 修辞手法:作者在文本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也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面。

5. 文化背景:文本中可能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社会习俗、地域特色等,对于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

6. 作者信息: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文学风格等,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特色。

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从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再到评价性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踩点,如何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何分析和评价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关注阅读理解的层次与踩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名词解释: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高中语文文本深度研读的三个层次

高中语文文本深度研读的三个层次

高中语文文本深度研读的三个层次作者:王莉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11期深度解读文本是文本解读的内在诉求,如何从感知、分析和综合三个层次来分析文本,提升文本解读能力,理应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

一、整体感知要以激趣为导向解读文本,整体思维是关键。

“整体感知”主要指全局思维和集聚意识,比如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和主要情感态度倾向等,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这对培养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要以激趣为导向来助推整体感知,其最核心的就是要抓文本的主要矛盾,找到能激发自己兴趣的支点,并以此为内核,寻绎文本的其它细枝末节。

如何激趣?这考量着教师研读文本的基本功和内在素养,比如在一些精彩的观摩课上,授课者在激发学生趣味、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就是一词或一句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教学苏教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一文,抓住了金岳霖先生是个“有趣”的人,就能够迅速切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当然,具体的激趣方法还要因文体和文本的内容而定,不能定于一尊。

二、局部分析应扎实有效分析的目标旨向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但反观现实,很多教师倾向于以泛泛的定论来代替具体的思维和情感分析,学生往往缺少亲身分析的体验,不太可能直抵文章的内质,无法修炼研读文本的“真经”和王道。

笔者认为,局部分析要从几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厘清文章脉络结构图式理论告诉我们,文章有三种图式,其中形式图式或结构图式是文章的支架结构,它是勾勒文章主题思想和丰富内容的支撑点。

结构分析的基本任务即是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开头结尾、厘清层次段落,以及过渡和前后照应等等。

作者的思路虽无形,但正是通过脉络结构将无形化为有形,才能让文章形神兼备。

其实,文章无非就是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以及抒情和议论等手段,来说理叙事,从而寄寓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具体而言,文章思路有两种,一种是纵式,一种是横式。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摘要:“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个经典文本组成的,但是对经典文本的教学依然缺少对文本的微观分析。

本文重提文本细读对经典文本阐释与教学的重要性,尝试构建“寻找文本的关键词句——寻找文本中的症候、断裂、空白点——走向文本深层与文化诗学”三层次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价值透视与反思,以期穿越时空的经典文本经过文本细读的烛照,发挥其在学生精神建构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本细读;价值透视一、源于经典文本教学的困惑与反思“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个的经典文本组成的,经典文本是具有原创魅力、并能经得住时间检验和历史涤荡的优秀文学作品,由于经典文本的内涵比普通文本具有更多的意义结构,并“沉淀着许多‘永恒’的人文问题”,因而具有可阐释的潜力,并被不断阐释且常读常新。

然而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却不尽人意。

首先,在教学理论上大多仍沿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忽视文学理论方法的更新与多元化的理论视野。

即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大都机械地、冷漠地、千篇一律地使用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进行格式化阐释与教学,至于艺术特色的分析也总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光明“尾巴”,缺少对作品美学意味的深入开掘。

正如孙绍振教授所指出的:“在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化语境方面,他们一个个口若悬河,学富五车,但是有多少能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1]其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多数人徘徊在经典文本的外部,或者仅仅停留文本的浅层,无法进入经典文本深层人类精神的奥秘,学生自然也在千篇一律的教学中失去了对经典的热情与兴趣。

最后是对语文教育最终目的迷失。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的灵魂转向与精神生成,任何模式与变革,如果脱离这一最终目的,只能是缘木求鱼。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如何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的深层,体验与揭示经典文本深层的人文问题,并影响学生的心灵追求与精神塑造?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课对经典文本的教学应引进加强文本细读的理论视野,从文本的细微处入手,达到对经典文本的立体与多层次的整体把握,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但不可否认,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获取取决于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引导和张扬。

语文教师应深入文本,亲历亲为地阅读文本,真正体验阅读过程,如果教师缺少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本文试从文本解读思维所涉及的文本范围加以分析和思考。

一、品味性解读——指向单一文本解读文本的关键是要细细地品味,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看,才能从中享受到阅读的美,品味到文学的美,欣赏到别人不曾领略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语)⒈沉入词句,品味语言魅力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文本,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结尾。

找准关键词句,突破一点,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如解读《穷人》,抓住关键词“穷”,虽然全篇不着一个“穷”字,但可以从桑娜家的屋内装饰、吃穿、桑娜和渔夫的忙碌中读出桑娜一家在物质上的“穷困”。

以一“穷”字引开来,从桑娜家的整洁与温馨、夫妻的恩爱、关心生病的女邻居、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中,读出桑娜一家在精神上的“富有”,读出的是“穷人”不穷,这就是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

⒉揣摩细节,品味表达艺术很多文本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文本融为一体。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三次鲁迅先生“笑”的细节描写。

第一次是谈《水浒》:“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是伯父委婉地批评“我”读书时囫囵吞枣,是一种幽默、宽容的笑,有关爱之意。

第二次是伯父与“我”谈碰壁之前的拉家常:“‘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是一种随和、慈祥的笑,有舔犊之情。

第三次是笑谈碰壁:“……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举例说明

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举例说明

什么是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答案解析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

(2)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层,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包括语音与语义两部分,其作用是将审美意识符号化,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可以传达与接受的审美信息;第二,现象层,是文学文本的内容,即由文学文本的语言描绘所构成的形象体系,它在文学文本中占有核心地位。

叙事类文本的现象层体现为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和变换的环境,抒情类文本的现象层主要体现为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

第三,意蕴层,是文学文本的蕴涵所指,即现象层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它是文学文本以及文本形象的灵魂所在。

文本细读的三个层面

文本细读的三个层面

想的内涵 、 去感受文本语言 的魅力 、 去琢磨文本表 达 的特 点 、 去 捕捉文本 训练 的重 点 , 只 有这样 , 教 师在课堂上才能心 中有数 、 底气十足 , 而使 自己的
教学挥洒 自如 、 出神入化。
“ 老 人 把 饼 干 丁 很 小 心 地 放 在 湖 边 的 围 栏 上 卜 { ∽ ~ ( = = 《
引经据典 、 纵横 古今 、 上牵下联 、 引领 学生 向文 章 的深处探 究 , 向文章 的外延漫溯 , 向文章枝节扩 展
… …
以一个普通读者 的眼光来欣赏文学作 品 ,以求获 得 自然的阅读体 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而后 “ 潜心 会文本” “ 入境始与亲 ” , 保持 着对文本言语 的一种 高度敏 感 , 对 每一句话 、 每 一个词 、 甚至每 一个 标 点符号 , 都抱着林黛玉第一 次进贾府 的那种警觉 , 去品读 , 去咀 嚼。 或作者崇拜 , 或文本崇拜 , 或读者
多数青年教师拿 到一篇课 文 ,往往只顾着 考 虑教法之巧妙 , 只顾着思考 课件之亮丽 , 或 急急拜 读教参 , 或匆匆拼凑他人之作 。 我认为这些都是不
可取的 。

二、 宏观层面整体地读
个好 的语 文教 师首先 应该 用放松 的心态 ,
现 在有的公开课 ,教 师在有 限的四十分 钟 内
崇拜 , 真正地走到语言文字 的背后 , 去感悟文本思
∞ . 基 层
但往 往这样 一个劲往 “ 细” 处钻 , 教 学却容 易
出现顾 此失彼 、 支离破碎 、 断章取 义 、 剑走 偏锋 等
问题。

篇课 文是一个整体 。“ 细 节决 定成败” 的前
提 条件是 “ 细节服 从全局 ” , 因而 我认为 这种文本

试析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

试析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

试析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摘要]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并不反对对文本做细致、深入的探究。

而对文本的探究和理解其实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语言构成系统的诠释,具体来说是从语言符号层、艺术结构层和内在意蕴层三个层面来完成的,学生只有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意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由整体感知向理性审视的转化。

[关键词]文学文本阅读语言符号艺术结构内在意蕴阅读中对文本的探究和理解其实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语言构成系统的诠释,尤其是文学文本,只有具备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意义,否则,就不可能对文本作力透纸背、鞭辟入里的解读判断。

因此,文学文本的阅读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完成。

一、语言符号层语言组成了属于人的意义世界和文化世界。

它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关键,因为意义储存在语言中,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提示意义,而要理解语言就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符号关系中才能显示意义,也就是说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产生。

比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举过一个例子:“譬如‘妈的’一句话,乡下人是有许多意义的,有时漫骂,有时佩服,有时赞叹。

”究竟是什么意义,只有在具体语境或上下文的关系中才能体现。

正如老舍说的:普通的话,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中说出来,就能变成有文艺性的话了。

因此探究文本的意义须从语言入手,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去品味、揣摩、感悟,不能单凭工具按图索骥,机械地照搬词条义项,否则将无法理解甚至曲解作者的本意。

例如,鲁迅小说《故乡》末尾一句“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

”尽管从文字的表层来看意义十分明了,然而这看似一览无余的背后却隐含着需要阅读主体去探究的意味。

本是“我”乘船离去,应当表述为“我离老屋愈远了,我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山水”才确切,然而从特定的语境出发,对语法规范的特殊处理,将促使学生探究原因,寻求答案,并通过对表述言语形式的探究,结合文章主题,搜取阅读信息,获得新解,即“主客倒置”突出了“我”的一种隔膜,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从而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并丰富其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文学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
[摘要]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并不反对对文本做细致、深入的探究。

而对文本的探究和理解其实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语言构成系统的诠释,具体来说是从语言符号层、艺术结构层和内在意蕴层三个层面来完成的,学生只有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意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由整体感知向理性审视的转化。

[关键词]文学文本阅读语言符号艺术结构内在意蕴
阅读中对文本的探究和理解其实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语言构成系统的诠释,尤其是文学文本,只有具备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语言载体内部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意义,否则,就不可能对文本作力透纸背、鞭辟入里的解读判断。

因此,文学文本的阅读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完成。

一、语言符号层
语言组成了属于人的意义世界和文化世界。

它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关键,因为意义储存在语言中,只有理解语言才能提示意义,而要理解语言就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符号关系中才能显示意义,也就是说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产生。

比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举过一个例子:“譬如‘妈的’一句话,乡下人是有许多意义的,有时漫骂,有时佩服,有时赞叹。

”究竟是什么意义,只有在具体语境或上下文的关系中才能体现。

正如老舍说的:普通的话,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中说出来,就能变成有文艺性的话了。

因此探究文本的意义须从语言入手,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去品味、揣摩、感悟,不能单凭工具按图索骥,机械地照搬词条义项,否则将无法理解甚至曲解作者的本意。

例如,鲁迅小说《故乡》末尾一句“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

”尽管从文字的表层来看意义十分明了,然而这看似一览无余的背后却隐含着需要阅读主体去探究的意味。

本是“我”乘船离去,应当表述为“我离老屋愈远了,我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山水”才确切,然而从特定的语境出发,对语法规范的特殊处理,将促使学生探究原因,寻求答案,并通过对表述言语形式的探究,结合文章主题,搜取阅读信息,获得新解,即“主客倒置”突出了“我”的一种隔膜,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从而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并丰富其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

二、艺术结构层
“结构”是指部分组成整体的构成方式,就文本而言是指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文本的整体营构秩序,也是作者思维方式的物化形态。

明代王骥德在《曲律•论章法》中说:“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

”任何创作都要先有起结、展开和衔接的整体安排,而后才能动笔结撰。

这既是写作者所要做的,更是探究文本所应关注的重点。

文本作为一个完整的意蕴生动的有机体,它通过其艺术形式能传达出一种超越自身的意义。

阅读教学原理认为文本结构的把握应从行文线索和层次衔接入手,发现文本结构的隙缝,即段落层次的衔接处,操刀砉然,则结构自截,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也就昭然明白。

正如朱熹所说:“读书须是看看那缝隙处,方寻的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隙,无由入得,看见缝隙时,脉络自开。

”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依据文本特征来梳理线索、探究结构,注意文章内部的起承转合,把握整个营构秩序,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文本浑然天成的整体布局,从而感悟文本的内在气韵和无限意味。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它的意义与其叙述结构有极大关系,然而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忽略文本的叙述结构,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探究文本中的两重世界,一是以大哥为代表的常规世界;一是狂人的病态世界,小说的结构就是呈现为两个世界的互相缠绕。

这两个世界的重叠和分离,实际上是对历史和现实把握方式的变换,狂人“变态”心理表现实际上就成为一种结构,这样学生就能从超脱常规的语境来审视那所谓平常的生活。

因为从常规的角度来看,狂人的所谓“吃人”的说法实在太荒唐了,但在狂人的眼里却是一种普遍的真实存在,这样就可打破历史和常规的不可怀疑性,道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吃人”。

三、内在意蕴层
大多数文学类文本中都包含了意象和意境,其中意象是其“语象”艺术构造的形象元件。

一篇具有美学价值的语言艺术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性的散文佳作,无一不是由一组组美的意象按照美学规律组织而成的艺术整体,是“意”与“象”的契合统一,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客观世界的“象”一旦与作家的“意”相结合,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

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的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方式。

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会马上给唤出来。

”因而作品中凡是美的意象,都是把作者的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从而具有“隐秀”的审美特征。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创造的外在之象,透过外在之象的体系层次,于“秀”
中索“隐”,探究作品的内在之意,领略作品的内在情韵和深层意蕴的美,就可拓开意象内隐外秀而被视为有着神秘色彩的艺术奥区,从而深入地把握作品语象世界创构的艺术匠心。

正因如此,教师要促使学生能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与文本相交流,调动自己的原有期待视野,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在文本中的生命。

使学生在审美感知的理解阅读中获得的对文本整体的直观认识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我们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阶段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所看到的只是一幅商山早行图,图中有一位在商山里徒步行走的早行旅人,至于对该诗中蕴含着的深的意义,其体会却很寥寥。

然而当中学生再次读到该诗时,就应对该诗作进一步的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其表层意义上,而应深入一步的探索该诗的内在意蕴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意象,可以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会很快找到诗中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几个高度简约化的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然而这些高度简约化的意象却为人们理解诗句提供了一种召唤结构,它的意义是潜在的,它的境界还有待读者去填补、去现实化。

此时可以让学生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接着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分析这些意象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进而师生共同总结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因为这六个简约的意象经过组合后成为一个整体性的格式塔,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情感物质:羁旅怀乡的孤独和愁思,由此学生们也就把握揣摩了诗人的心境。

因此,只有让学生深入文本用自己的直觉、想象、体验、思索来探究文本,并在对文本意义的重构中渗透自身的生命体验就可使文本的内在意蕴得以呈现。

意境则是文学意义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一种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情景交融。

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荷塘月色》中对荷塘月色之美景的描绘,还是《社戏》中对江南水乡景物的描写,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

其中的“境”是被“意”重新组合了的“境”,而“意”则是被过滤了的“境”,所以意境中的“景中情”和“情中景”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意象的同时,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帮助学生自己体味文本的意境,主动地去探寻文本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从而对文本进行哲理上的思索和探究,在更高层次上对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作诗性化的探索和形而上的审思,从而赋予文本更深刻的意义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韦志成.现代阅读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