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国漫与日漫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国漫与日漫对文化传承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国漫与日漫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支力量。
作为动漫文化的代表,他们不仅在娱乐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国家的文化传承与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国漫与日漫对文化传承的贡献,聚焦于两国动漫产业的经济服从、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
一、经济服从以日本为例,日漫产业是其重要的文化输出方式之一。
日本拥有庞大的动漫产业链,涵盖了动画制作、漫画发行、周边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
这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同时,随着日漫的国际化发展,动漫产业也成为了日本的重要出口行业,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同样,国漫作为中国动漫的代表,也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动漫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产业结构升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文化传播国漫与日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成为了两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传播媒介。
日漫以其精湛的画面表现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全球众多动漫爱好者。
著名的《火影忍者》、《死神》等作品,成为了自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动漫形式传播给世界。
同样,国漫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也通过作品传递出中国的历史、哲学、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元素。
例如《大闹天宫》、《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三、文化自信国漫与日漫的崛起,使两国人民在自身文化自信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长期以来,亚洲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较大压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
然而,随着国漫与日漫的崛起,两国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动漫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
从服饰、建筑、风俗等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两国动漫作品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展示。
这种文化自信不仅在国内凝聚了人们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
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
新。 形 成 了独 具特 色的 日本 文化 。 因 此 , 日本 的 汉 字 、 儒学、 律 令制 度 、 佛教 以及技 术等 方 面 均残 存 着 大 量 的 中国元 素 。
关键词 : 中 国文 化 : 日本 传 统 文 化 ; 儒佛 思想; 文 化传 播
日本 传 统 文 化 在 发 展 过 程 中受 到 中 国 文 化 影 响 的 因 素 较多 。 日本 在 学 习 中 国文 化 的 基 础 之 上 , 不 断 对 其 进 行 吸 纳
主 照古 王 以牡 马 一 匹 , … … 王 又 贡 横 刀 及 大 镜 。又 命 百 济 国 道: ‘ 如有贤人 , 亦上 贡。’ 于是 , 名 为 和 迩 吉 师 受 命 进 贡 的 人
交 流 和 往来 , 据统计 , 总 共 派 出遣 隋 使 者 多 达 五 次 。儒 学 思 想 在 指 导 大 化 改革 以及 促 进 改 革 取 得 良好 成 效 方 面 发 挥着 十分 积极的作用 , 做 出 了巨 大 的 贡 献 。嗍 然而 , 在这 一 阶段 , 提 高 皇 室 的 内涵 和 文 化 素养 ,将 大化 改 革 的相 关 理 念 得 以 宣 传 是 儒 学 的主 要 作 用 , 行 为 规 范 和 道 德 准 则 也 有 所涉 及 , 但 是 对 于 广
学 习 和 吸纳 的 同时 ,也 向 中国 派 遣 使 者 促进 两 国之 间 的友 好
地 。《 宋书》 记载 , 倭国曾经在 5世纪 就已经开始 向东晋人贡 ,
在 这一 时 期 , 汉 字 以及 汉 籍 逐 渐 传 人 到 了 日本 , 成 为 日古事记 》 中有相关记载 , “ 百济国
和融合 , 造 就 了今 天 丰 富 而 独 具 特 色 的 日本 文 化 。 据 相 关 数
国漫与日漫文化交融
国漫与日漫文化交融在当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漫与日漫作为两种重要的动漫文化形式,各自拥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融逐渐增多,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探讨国漫与日漫文化交融的现状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国漫与日漫的异同点国漫与日漫作为两种不同的动漫文化形式,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首先,国漫更注重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而日漫则更多地展现日本独特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
其次,国漫作品通常较长,追求叙事的连贯性和复杂性;而日漫作品则常常采用章回体和片段式的叙事方式,强调情节的跳跃和多样性。
此外,在角色设计上,国漫注重表现人物的个体特点和形象塑造,而日漫则更多地强调角色的情感丰富和内心戏的展示。
二、国漫与日漫的交融现象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漫与日漫之间的交融也越来越明显。
首先,在角色设计方面,一些国漫作品开始采用日漫的风格和人物设定,增加了可爱和萌系元素,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观赏性。
其次,在叙事方式上,一些日漫作品借鉴了国漫的传统章回体叙事方式,增加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延展性。
此外,国漫与日漫在题材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借鉴与融合,比如一些国漫作品借鉴了日本的奇幻题材和恋爱题材,而一些日漫作品则融入了中国的历史传说和武侠元素。
三、国漫与日漫交融的影响国漫与日漫文化交融给两者各自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影响。
首先,交融使国漫向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国漫作品借鉴了日漫的画风与叙事手法,增加了观众的多样性和观赏性,使国漫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交融带动了日漫的中国市场扩展。
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庞大,一些日漫作品通过借鉴中国元素和故事背景来吸引中国观众,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市场影响力。
交融还促进了两种文化艺术形式的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四、国漫与日漫交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国漫与日漫文化交融还有更大的潜力与空间。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字,汉字作为众多文字中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笔画和形状,而纵观众多文字,我们会发现,还有一种语言――日文中也有部分文字与中国汉字相类似。
回望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汉字也受到汉字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日中两国进行了各方面的交流。
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在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单词。
据说在隋唐时期,当大量汉字被引入日本时,日本开始系统地使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起初,汉字被用作音标,也就是说,当日语中有几个音节时,使用几个汉字。
这些字符逐渐演变成笔名。
“假”表示“借”,而“名”则表示“字”。
它只借用汉字的音形而没有意义,因此被称为“笔名”。
那些直接跟在音、形、义后面的汉字叫做真名。
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汉字的形成。
在日本,和服是民族服饰,人们会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穿上端庄的和服。
和服给人一种庄重、宁静、安稳、美观的感觉,和服承载了近30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近50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
可是,殊不知,原来和服的形成也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为重大,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
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虽然和服不断得改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
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服饰的纹样,服饰的设计,服饰的用途以及穿法等,都能在和服上找到与我们中国唐代服饰相类似的地方,而我们中国的唐代正是与日本交往较为频繁的一个时期。
所以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和服也有着相当的影响。
日本的茶文化也起源于中国。
据说中国茶是在秦朝传入日本的。
自唐朝以来,中国的饮茶习俗被引入日本。
国漫与日漫二次元文化在两国的影响
国漫与日漫二次元文化在两国的影响二次元文化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国漫与日漫作为东方二次元文化的代表,在两国文化交流和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漫与日漫二次元文化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两国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一、背景介绍国漫是中国国内产生的二次元动漫作品,而日漫则是指日本产生的类似作品。
二者都源自于日本的动画文化,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国漫与日漫的兴起离不开当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这些作品更加便捷地传播,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和创作者。
二、国漫与日漫在中国的影响1. 观念变革:国漫作品通过传播普及了动画艺术的基本概念以及二次元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国观众对动漫的认知和接受。
同时,国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对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创作激发:国漫的兴起激发了中国许多有创作潜力的年轻人。
他们受到国漫作品的启发,开始投身于动画创作领域并积极探索自己的风格。
这种现象促进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并为国漫产业链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3. 经济拉动:国漫作品的成功推广对相关产业链形成了较大的经济效应。
从衍生品销售、漫展活动、影视改编等方面来看,国漫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机会,并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三、国漫与日漫在日本的影响1. 文化输出:日漫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故事内容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观众。
这些观众对日本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对日本的兴趣和向往。
2. 经济影响:日本的动漫产业以及相关产业链得以蓬勃发展,为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动漫衍生品销售、游戏、音乐等产业的兴起,为日本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日本进行朝圣式的二次元文化体验。
3. 影响社会:日漫作品影响了日本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念。
其中,一些作品所传达的友爱、勇气、梦想等正能量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浅议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日本文化传统中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馨香。
例如:宋朝时日本僧侣带回了茶叶的种子以及饮茶器具,著书介绍我国种茶、制茶技术以及茶的效用。
茶叶开始在日本栽培并被人们广泛饮用,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文化的代表———茶道。
日本和服则源自中国南北朝时缝织工艺的传入,在唐朝服饰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形成。
今天雍容典雅的和服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被称为书道的日本艺术,更是起源于用汉字抄写从中国传入的佛经,在中国书法基础上发展成为深受日本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日本国土狭窄,人口拥挤,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这也强化了日本人的危机感。
为了解除危机,更好的生存,日本民族养成了好学、奋进的性格。
与此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与岛国心态的自我封闭、与世无争相反,海洋国家却包含着面向世界、冲破束缚、探索冒险、气概宏大和进取参与等积极特征。
最后,自强心理和独特的岛国环境都促进了日本民族的发展。
日本文化则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集合体。
今天的日本文化,既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充满东方情调却又有其独到的特点,也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特别是与中华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距离日本最近的大国。
元前108年,也就是汉武帝元封二年出兵灭卫氏朝鲜,建安十年又分乐浪南部为带方郡。
两汉主要通过乐浪、带方二郡,将势力扩张到半岛南部,继而打开汉倭之间的通道。
到了公元618年隋灭唐兴,中国进入空前的持续繁荣时期.此时的中国汇集了各国的文化精品,秦汉以来初露端倪的东亚文化圈,经过东西文化的交融而日趋成熟,大放异彩。
如此强大的中华大陆文明自然吸引了当时还处落后的日本。
也就是在那时日本开始全面的学习中国。
710年,元明天皇下令迁都平城京.平成京仿照唐都长安营构布局,上至制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下迄服饰、节庆、建筑、饮食、习俗,无不受到唐风熏染。
本文将从文字、佛学儒家思想、农耕技术几个方面,就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做一个浅显的研究和分析,以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日本文化。
透过动漫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中日文化本源相同但走向分化日本动漫的题材视角比较广涉及面大面向各种群体这种开放的感觉就比我国仅仅面向少儿的动漫要好但日本动漫中也折射出本民族的心里举例反叛的鲁鲁修关于日本灭国后世界三方格局的形式正是民族内心不安的表现又如少年阴阳师中出现来自大陆(我国的妖怪)这显然是对我国的不安对侵略的惶恐再有死神中犬夜叉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考打日本是崇尚强权的国家谁有实力听谁的就是日本的国民性强者即使真理再有日本人对自身文化怀着极大自豪感本身阶级意识明确年龄级别之间的服从向学长学弟之间啦各部动漫都有提及日本的传统节日文化先说这些想起来再告诉你我喜欢动漫,仅仅提供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主要说动画。
非专业啊。
1.日本动漫比中国动漫从许多方面来说都要先进。
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起步早,技术好,投入资金更多,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重要的文化产业。
所以各个方面都要成熟一些。
2.就动漫本身来看。
日本动漫的种类更齐全,内容丰富有趣。
分类众多,比如热血啊,竞技类,美少女类,玄幻类啊等等的。
然后现代古代穿越的,历史的架空的,人物的动物的。
都有。
但是中国的感觉内容比较单一,比较侧重神话传说什么的,而且,说教意味特别浓厚,台词。
比较二。
其实我说,神话传说什么的,真的是很棒的题材,也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推广,但是不管内在多么好,如果没有好的载体,也不会有人愿意去看的。
如果不能以一种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呈现它,就只能被人晾一边了。
3.日本动漫的制作要比中国动漫高好几个档次吧。
不同于欧美动漫的风格,日本动漫是独树一帜的,欧美动漫人物都是以他们自己为参照,当然外形上区别很大,同时表情动作丰富到极致了。
也很能感染人。
跑题了。
就是,日本动漫的画风,很有自己的特点,或可爱或华丽,而且都做的非常细腻。
从漫画到动画的筛选也很严格。
制作的技术很棒,因而打斗场面什么的,平时的场景,也要比中国动漫好上许多。
没当看到中国动漫粗糙的画面及呆滞的表情动作,简陋的背景时,我的心就在滴血。
汉日语言中“萌”字的词义词性流变考释_0
汉日语言中“萌”字的词义词性流变考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及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近年来,大量日源新词通过互联网、游戏、动漫等载体源源不断地注入汉语中。
其中,“萌”字以其生动到位的表达效果广受中日两国民众的热烈追捧。
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萌”的词源、词义、词性和文化生态。
标签:“萌” “萌え”词义词性文化生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日本动漫——ACG(animation、comic、game 的缩写)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其携带的日源新词也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其中,“萌”字频频出现在各大电视节目、论坛、小说、报纸新闻中,备受民众喜爱,成为日常口语及媒体用语的新宠。
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主要通过分析“萌”字的词源、词义、词性等来比较研究中日两国“萌”的文化生态。
一、“萌”的词义流变《说文解字》中把“萌”字解释为“草木芽也”。
《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萌”字有以下含义:①植物的芽。
如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记载:“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②草木发芽。
后常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
如《礼记·月令》中的记载:“是月也,安萌牙。
”③开始,产生。
如《战国策·赵策》的记载:“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④古同“氓”,表平民。
如《后汉书·黄琼传》中的记载:“故必躬郊庙之礼,亲籍田之勤,以先群氓,率劝农功。
”⑤除草。
如《周礼·秋官·薙氏》中的记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
”现代汉语中的“萌”义为“萌芽、萌生、发端”。
由此可知,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在日语新词“萌え”传入中国之前,汉语中的“萌”没有太大的词义演变。
在古日语中,“萌え”“萌え出づ”的词义也是“植物发芽”,与汉语“萌”的词义基本相同。
这在《万叶集》(成书于8世纪后半叶)第1418首志贵皇子的诗歌中的诗句“石ばしる垂水の上のさわらび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清澈瀑布泻岩壁,嫩蕨吐芽瀑布边,应是春来访)中得到了证实。
“萌文化”的视觉语言力量与设计反思
“萌文化”的视觉语言力量与设计反思摘要:艺术与设计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同时,大众开始成为新颖的艺术视觉语言的创造者,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典型案例——“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反映的社会性与人性变化。
此外,设计师则应从这一文化流行现象的表面看到其需求本质,在设计中融入更多时代的人性。
关键词:文化传播视觉语言人性化设计时至今日,艺术与设计的价值在国内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大众传媒的内容中渗透了大量艺术视觉语言,同时,普罗大众开始主动创造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状态的艺术视觉语言。
所谓的“萌”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萌”这个用法来自于日本的动漫文化领域,日文写作“萌え”。
“萌”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现象被确认出现是在2003年左右,动漫爱好者开始频繁使用这个词汇,其具体来源已不可考。
“萌”在汉语和日语中本来都是发芽的意思,被动漫爱好者用来赞美他们所喜爱的角色,这类角色的特点是能让观看者处在一种强烈的喜爱与思恋的状态中,这也就是“萌”文化的一个关键点,“萌”文化可以说是人们与虚拟形象相爱的一种文化。
这种情结在过去的文艺界可找到蓝本,如描述中年男性对少女产生迷恋的“洛丽塔情结”。
实质上,“萌”文化不仅包涵精神上的喜爱,还带有一定程度的性意味。
“萌”文化在日本产生并广为传播,绝非偶然现象。
森永卓郎在《萌的经济学》指出,它来源于日本人恋爱观和婚姻观的转变:离婚率的上升,自由恋爱的不稳定,都导致单身人士数量的增加。
日本动漫业的发达,提供了成熟完美的动漫角色,使得从虚拟世界中寻找感情对象成为情感缺失者的一个情感宣泄方法。
“萌”文化以日本动漫作品为载体传播到中国并引起巨大共鸣,在发展与传播中,脱离了其较狭窄的原意,用于泛指一切可爱、美好、让人心生怜爱的事物。
成为一个新的大众用词。
表示特别有情感共鸣的说法如:戳中“萌点”,等等。
1 被形容为“萌”的事物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外型特点:圆;饱满;毛绒感圆作为单纯的形态,本身就带给人亲和感、圆满感、团结感的视觉心理,人们心底的感觉经验使得人对于圆形事物会有莫名的好感。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中心浅析日语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中心浅析日语的发展历程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绵延两千多年。
在日本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接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
日本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以及从中国去日本定居的“归化人”给日本带来了中国的汉语汉字、历法律令、儒学佛学等中国传统文化。
从语言书写上,日本从最开始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状态下只用汉字书写,到通过长期的历史学习中逐渐发展自己的假名文化,用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再加上近代西方外来语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当代日语。
从语言发音上,日语受中国读音影响极大,分为模仿汉字传入时读音的“音读”和借字形、字音但保留日语原有意义的“训读”。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日语发展日本文化一、引言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多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在日本文化尚未成熟的文化早期时代,以日本接受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
日本内藤虎次郎博士曾说:“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日本民族好比是豆汁。
中国文化好比是卤水。
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一经接触,立即变成了豆腐”,以此形象地比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
日本原有特殊的岛国环境使日本形成了较封闭的日本固有原始文化。
但日本人民对外来的文化接受和包容度极高,尤其是古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日语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原始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原始社会主要分为绳文时代、弥生时代,下面分别阐述在两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绳文时代距今约3000年左右,对应着中国的夏、商、周时代。
在绳文时代的后期,中国大陆开始有小规模集团的大陆居民从山东半岛出发,经过朝鲜半岛,辗转到达日本。
从民俗上来看,商代的一些民俗习惯,如鸟崇拜、支石墓等,在朝鲜民俗中普遍存在,在日本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民俗,中日的文化交流就从这个时期开始。
弥生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日本出现了水稻种植和开始使用金属器工具。
浅析流行语在日本新时代文化中的效用
浅析流行语在日本新时代文化中的效用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精神纽带,能够体现出一个时期社会群体独特的思想观念,亦能够作为一种价值观对时代发展给予精神指引。
其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迈向全球化,唯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才能紧跟时代脚步,作为社会的映射和精神的指引持续存在和发挥效用。
流行语便是时代不断变更下应运而生的文化产物之一。
流行语是具有时效性的、生动而鲜活的语言形式,是对某一段时期人们最为关注热门话题和热度事件的反映,涵盖着政治、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大的文化影响力。
在日本语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日语流行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日本文化中的“盛行”——它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
新语·流行语大赏作为广受日本民众关注的言语类评选大赏,在日本国民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那么,流行语何以保持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其对于新时代中的日本文化发展又有何效用?通过分析近年来日本的年度流行语,并由之窥探出现代日本文化发展的独特历程,我们可以略有所得。
首先,流行语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时代流行和国民文化生活的精准聚焦,也是对社会动向、思想变化的精炼记录,发挥着凝聚时代思想共鸣的作用。
作为记录的载体,文字相比于图片、视频而言,更能简洁凝练地总结事件,进而言之,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流行语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典型性,更易于清晰地展现事件的特点,应发人们对于特定时期、特定事件的共同记忆。
如2018年,在罕见的高温酷暑环境下,「災害級の暑さ」作为“对灾害的认识”的词语成为年度流行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步,移动支付逐渐开始在日本流行,「○○ペイ」随即成为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而人们对于新冠疫情的时刻关注,更使得与疫情息息相关的「3密」(“密闭、密集、密接”)成为了2020日本流行语的年度“大赏”;2021年,随着全球各地新冠疫情防控意识不断增强,「黙食/マスク会食」(默食/口罩聚餐)等防控措施的相关名词,也被评选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
从传统元素的运用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动漫作品是日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在文化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传统元素的角度,分析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特点。
一、角色形象1.日本动漫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源于传统日本文化的角色形象,比如武士、忍者、神话中的神仙等。
这些角色以其独特的外貌和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这些角色的形象也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比如,武士代表着日本的战国时代,是坚忍勇敢、专注于荣誉、忠诚和义务感的代表。
2.而在中国动漫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源于传统文化的角色形象,比如刻苦钻研的书生、身手矫健的武侠、峨眉派的女侠等。
这些角色形象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不同价值观和美学观念。
二、绘画风格1.日本动漫作品的绘画风格一般偏向萌系,而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也对动漫的绘画风格产生了影响。
日本动漫中的“萌”与日本的“娇美”美学相关联。
而娇美美学是日本历史上的一种审美观念,它强调女性的柔弱和美。
这一审美观念在日本的男性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2.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动漫作品的绘画风格偏向于线条的浓重与细腻。
中国传统的人物画讲究线条的精细,以笔墨勾勒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因此中国动漫的绘画有很强的中国画风格。
三、情节桥段1.在情节桥段上,日本动漫作品常常融入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元素,包括武士、神话、战争等等。
比如《火影忍者》中的“忍者村”背后就是日本中世纪的战争和文化背景。
《银魂》中的幕末时代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而在中国动漫作品中,也经常将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融入情节,比如《大剑》中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美学融入其中,体现出强大而历史感的情感内涵。
总之,中日动漫作品的文化表达方式因文化传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将传统元素融入了现代文化中,以此表达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这种文化交流的形式,不仅能够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也能让观众更加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交流意识。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正因为这个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中日两国自古就交往频繁,中国的古文化更是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日本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中成长起来的。
例如日本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被称为书道的日本艺术,更是起源于用汉字抄写从中国传入的佛经,在中国书法基础上发展成为深受日本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日本国土狭窄,人口拥挤,地震频繁,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这也强化了日本人的危机感,为了解除危机,日本人养成了好学,奋进的精神。
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海洋国家,四面临海。
与岛国自我封闭,与世无争的心态相反,海洋国家却具有着冲破束缚,勇敢探索,积极进取等特征。
最后,自强心理和独特的岛国环境都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今天的日本文化既有日本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传统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不断交织,融合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结果。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来向大家阐述。
(1)中国汉字的传入和日本文字的发展日本名族和世界上其他名族一样,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口头语言,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却是在中国的汉字逐渐传入日本以后才逐渐产生的。
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是全面学习和引进汉字,并且根据日本原有的语言对它滴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史籍之记载汉字汉学之正式传入日本者,当为应神天皇之世(约当公元三世纪末叶,即二四八年王仁从百济渡日,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为汉字汉学传入日本的开始),自汉字输入日本后,历经岁月,至八世纪中叶,日本人开始用汉字楷书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以为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
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女式和服色彩缤
纷艳丽,腰带很 宽,而且种类、 款式多样,还有
许多附属品
和服:
日本的民族服饰——和服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因为是由当时遣唐使从吴越地区带去了当地服装的特点,所以和服 也被称作为吴服.
相较于汉服,和服有款式单一、穿着复杂等缺点.
一 二 四三 五六、、、线 领 腰袖 下衣条 口 带子摆缘
裏卷ura-maki,反過來用海苔裹着最中心的配料,再裹米飯. 最外面灑一層或有芝麻、魚籽、蟹籽等. 軍艦卷gunkan-maki,米飯用海苔裹成橢圓形狀,配料放上面.
拉麵 起源:源自中國.日本最早關於中國麵條的記載是明朝遺臣朱舜 水流亡到日本後,用麵條來款待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水戶藩藩主 德川光圀 製作:將使用手工或機械製作的麵條煮好,加上利用豬骨日文: 豚骨或雞肉、蔬菜、小魚乾等熬煮的湯頭,大多都會再搭配日式叉 燒、筍子、蔥花等配料 湯底: 醬油味:本州最主流的風味,使用日本醬油、雞肉和蔬菜.可 隨個人喜好加入油辣和胡椒. 豚骨味:最早發源自九州,使用豬骨長期熬燉出白色的濃湯. 鹽味:麵湯清澈,源於大正時期的北海道函館,因此又被稱為 「函館拉麵」.和其他風味相比,更能突出湯底材料本身的味道. 味噌味:使用雞肉熬製湯底,再以日本傳統的味噌醬調味.
什么是汉服
所谓汉服,就是指汉族传统民族服装. 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至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 汉服延续了超过四千年的时间.
疑问:汉服是汉朝的服饰
汉服的汗指的是汉族; 汉朝的服饰属于汉服系统,但是汉朝的服饰不能概括汉服.
辨析:唐装也是汉服的一种
唐装并非是唐朝服饰,而是当初的设计师人为命名的. 这种服装带有强烈的满族特色,并不能代表所谓的中式特色.
日本三大面:荞麦面、拉面、乌龙面
“萌”与“萌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其中,“萌文化”作为一种独 特的文化形态,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品牌形象设计中,“萌文化”的应用 也变得日益普遍。本次演示将从“萌文化”的特征、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性、 “萌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品牌形象设计提供更 好的建议。
在日本动漫中,“萌”文化有着多种表现方式。首先,从角色塑造方面来看, 许多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具备了“萌”的特质。例如,一些女性角色通常拥有 大眼睛、娇小的身材以及可爱的服装和发型;而男性角色则常常有着帅气的外 表和温柔的个性。此外,动漫中的场景设置和故事情节也会刻意强调“萌”的 元素,如奇幻、科幻、校园等题材,以迎合观众的喜好。
四、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萌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指出“萌文化”在 品牌形象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消费者的 需求和心理,将“萌文化”的元素与品牌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高品牌的吸 引力和亲和力。“萌文化”的应用也需要结合品牌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使用 而导致品牌形象的混乱。未来,“萌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将会更加 广泛,对于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萌”与“萌”——试析中国流行文化 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基本内容
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次演示化的受容逐渐成为 了一个引人的话题。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萌”这一主题,来探讨中国流行文 化对日本次演示化的受容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文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在众多流行文化元素 中,日本次演示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的年轻人对日本动漫、音乐、时尚、 美食等有着极高的接受度。这种文化受容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 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者:刘丹来源:《大观》2017年第02期摘要:中国有着长远的历史发展,古时期创作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和科技创作,并随后传往众多国家,促进这些国家和区域的发展。
日本是和我国相邻的国家,其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文化的传输为日本古时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据文献记载,中日两国进行文化交往从汉朝时期开展,目前已有2000多年往来,中国文化已经深入到日本文化的体系中。
文化是各国当前发展的主要构成之一,为了使国家综合实力得到强化,各国纷纷开展文化建设。
本文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入手,从语言文字、农业文化、思想信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中国文化在日本发展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影响前言:文化是当前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对人们生活有着直接影响,人们的饮食生活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精神信仰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
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同样各国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有着相互融合的文化部分。
日本和中国文化就存在融合或是相似的部分,这是因为从汉朝时期两国就进行文化的往来,古时期主要是日本向中国进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引进,例如文字、农业生产等方面。
这些文化的输出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体系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中国文化已经融入日本文化中,形成重要的建设作用。
一、中国文化中的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字起到重要影响成为日语组成部分中国要远远领先于日本创作自己的文字,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就呈现繁荣的态势,处于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前列。
而那个时期的日本还是一个孤立岛国,整体发展水平较为原始,只形成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1]。
在西汉建立初期,人们已经开展海上探索,当时有一部分汉朝居民从朝鲜半岛过度海洋来到日本,为日本人带去文明,主要是汉字的使用方法、具体发音和词义等文化。
日本人深深被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所深深折服,他们通过运用自身智慧对汉字文化进行学习和创新,对汉字文化中的字体和音等内容进行吸收,用词义和假名文字等形式进行结合,形成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
从流行语“萌”和“萌え”来看中日审美心理
近年来,“萌”这个词频频出现在人的眼球。
关于萌的研究也是称为研究日语借词的一个热点问题。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当前社会动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而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
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流行是满足他们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流行语则成了满足人们表达个性、标新立异的工具。
本文将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汉语流行语“萌“以及日语的“萌え”进行探讨。
一、中日对“萌”的解释萌在汉语中主要有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
如:《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萌,艸芽也。
从艸,明聲。
武庚切。
较早的对“萌”的记载有: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
另外,在汉语中,萌还可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
如:圣人见微而知萌(韩非子·说林上)。
流行语的“萌”来自日语“萌(もえ)(mo e )。
“萌”在日语中,音读为ミョウ(ミャウ)、モウ(マウ)、ホウ(ハウ)、ボウ(バウ)。
训读为:もえる、きざす、めばえ、きざし、もえ。
“萌”本来在日语中意为,草木发芽。
事情的开端。
如:春日野の下萌えわたる草の上につれなくみゆる春のあは雪(『百人秀歌』より源国信の歌)(春日野上已经发满了新芽,但是淡淡的薄雪却像不知道一样依旧盖在草面上。
)可以看出,萌在日语当中,最初还是草木发芽之意。
但是,据黄宇雁(2012)考证,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中“オタク”(宅)文化兴起,“萌え”作为其一个新的语义符号,产生了“萌”文化。
此后,“萌え”的语义就不仅限于萌芽,发芽了。
它作为“オタク”一族(御宅族)的俗语,是对动漫、漫画,以及游戏中的对象、人物,表示好感、倾倒、执着、兴奋等情感的一种语言表达。
在2011年8月29日每日新闻山梨版对“萌え”作了如下描述,萌用于对对象物抱有狭隘又深厚的情感,却又不能用“好き”这个表示比较浅而博的同类情感的词去形容的时候。
流行语“萌”的模因论阐释
流行语“萌”的模因论阐释以网络流行语“萌”为基础形成了新的词族,如“卖萌”“萌妹子”“呆萌”,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本文根据模因论,认为“萌”可看作一个语言模因,是承载语言文化信息的最小单位,因而广为复制和传播。
从“萌”作为语言模因在日语和汉语中的源义出发,阐释其意义的延伸及相关语义限制,最后分析“萌”的复制与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社会文化语用条件。
标签:萌模因论语言模因一、引言在《咬文嚼字》发布的“2011年十大流行语”中,“卖萌”位列第六。
时至今日,以“卖萌”为代表的“萌”类群族词语仍旧在各类媒体中广泛使用,并成为日常口头语之一。
如:(1)《新闻联播》卖萌浪漫结尾:2014爱你一世①(人民网2014-01-02)(2)黄金周宠物嘉年华明星萌宠聚天下(新浪网2014-04-29)(3)6月,一起卖萌吧!(《金陵晚报》2012年6月17日)以“卖萌”为例,表1是“卖萌”一词在国内几大搜索引擎上检索的结果:表1中,“卖萌”一词较高的检索结果数量表明其使用的普遍性。
本文将结合相关语料,分析“萌”的语义,包括其本义和延伸义。
鉴于语言模因“萌”为日源外借词,其本义部分的分析包括日语源意义及汉语源意义。
延伸义方面,主要在“萌”之新义语料中分析出其主要的三种词性的使用方法及搭配习惯。
进而讨论语言模因“萌”的复制及传播过程,以及“萌”最终成为强势语言模因的内在语言原因及外部社会语用原因。
二、模因论及其应用研究模因(meme)最初是由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的。
即社会文化中扮演“基因”角色的,用以传播和继承文化信息的一个单位。
[1]何自然首次将“meme”译为“模因”,并详细介绍了模因论及语言中的模因现象。
[2]刘桂兰针对“XX门”之类的特殊语言现象,从模因论概念和模因论周期理论角度分析了其来源、复制、传播及意义演变的过程。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2012年5月第3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y 2012No.3收稿日期:2012-04-30作者简介:黄宇雁(197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黄宇雁(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近年来中日两国都流行使用“萌”字表示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
文字先于文化被接受,致使传播到中国的“萌”与日语“萌え”语义上有出入,在文化上的表现也相应有所不同。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萌”文化很难取得像日本“萌え”文化那样的规模和发展。
关键词:萌;萌え;おたく;中日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2)03-0015-05近年来,网络文化盛行,表现之一就是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其中有网民们自创的中文词汇,也有直接来自外语的流行词汇。
因日语文字与汉字及汉语无法割裂的深刻渊源,众多日本流行词语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开来。
比如早先的“超”“宅”,如今的“萌”。
但因为语言使用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中国流行的“萌”字的语义以及衍生出的“萌”文化与日本的“萌え”及“萌え”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萌”字进入中国后的语义变化及“萌”文化表象入手,探索和分析两国流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萌”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一、“萌”字中日语义流变之分析“萌”字出现于中国典籍中年代久远,《周礼·秋官·薙氏》中有“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的句子,郑玄注“萌”为“耕反其萌芽”,即耕地覆草之意①;《礼记·月令》有“(季春之月)萌者尽达”,意为植物发芽;《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明者原见于未萌”,意指事物的开始和发端[1]。
“萌”与“萌ぇ”——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萌" (meng) and "萌ぇ" (moe) :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Acceptance of Japanese Culture in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作者: 黄宇雁
作者机构: 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页码: 15-1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萌 萌ぇ ぁたく 中日文化比较
摘要:近年来中日两国都流行使用“萌”字表示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
文字先于文化被接受,致使传播到中国的“萌”与日语“萌之”语义上有出入,在文化上的表现也相应有所不同。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萌”文化很难取得像日本“萌之”文化那样的规模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5月第3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y 2012No.3收稿日期:2012-04-30作者简介:黄宇雁(197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黄宇雁(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近年来中日两国都流行使用“萌”字表示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
文字先于文化被接受,致使传播到中国的“萌”与日语“萌え”语义上有出入,在文化上的表现也相应有所不同。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萌”文化很难取得像日本“萌え”文化那样的规模和发展。
关键词:萌;萌え;おたく;中日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2)03-0015-05近年来,网络文化盛行,表现之一就是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其中有网民们自创的中文词汇,也有直接来自外语的流行词汇。
因日语文字与汉字及汉语无法割裂的深刻渊源,众多日本流行词语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开来。
比如早先的“超”“宅”,如今的“萌”。
但因为语言使用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中国流行的“萌”字的语义以及衍生出的“萌”文化与日本的“萌え”及“萌え”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萌”字进入中国后的语义变化及“萌”文化表象入手,探索和分析两国流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萌”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一、“萌”字中日语义流变之分析“萌”字出现于中国典籍中年代久远,《周礼·秋官·薙氏》中有“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的句子,郑玄注“萌”为“耕反其萌芽”,即耕地覆草之意①;《礼记·月令》有“(季春之月)萌者尽达”,意为植物发芽;《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明者原见于未萌”,意指事物的开始和发端[1]。
千百年来,“萌”字在中国一直传承上述动词及名词语义,鲜有变化。
而在日本,早前使用“萌”字时,也一般取其动词义,如《万叶集》(8)中有诗句“さわらび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表示植物萌发新芽;在《新敕撰和歌集·恋》(1)中,出现“雪の下草下にのみ萌え出づる恋を知る人ぞなき”的句子,表现一种从心底萌生出的情感和相思[2]。
可见除了表示植物发芽,日语中用“萌”来表示一种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语义也由来已久。
至此中日两国对“萌”的理解和使用基本类似。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萌”字的语义首先在日本发生了延展。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中“おたく”②文化兴起,以“萌え”一词新语义的产生为符号,作为其分支之一的“萌”文化在稍后也隆重登场。
“萌え”最先是“おたく”一族之间使用的一个隐语,表示面对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动漫人物造型或网络游戏角色时,突然涌起的一种狂热喜爱之情。
“萌え”以其生动到位的表达效果,自诞生之日起便迅速走红,如今已成为“おたく”界使用最广泛的流行语之一。
作为语义新添加的一个证明,2005年“萌え”获得日本流行61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语大奖,2006年三省堂出版社将“萌え”正式收录进《大辞林》,将其定位为年轻人用语,表示对某种人或事物产生极为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喜爱、倾慕、执著,兴奋等,其对象既包括实物,也包括虚构的对象[3]。
现代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强大的传播能力,加上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使得流行语“萌え”在日本走红后不久便进入中国,在近年来成为一个新兴网络用语。
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中国年轻人用自己的理解为日语“萌え”和日本“萌え”文化中的“萌”字加上了注脚,致使中文“萌”与日语“萌え”的原意产生了偏差。
究其当前语义,中文“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意为萌文化或某种可爱属性,如:小海豹可爱翻滚卖萌;(2)形容词,意为可爱,如:宝宝超萌;(3)动词,意谓为某事着迷或癫狂,如:可把我萌翻了。
互联网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就“你对萌的第一感觉”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约有70%的中国网民认为“萌”的意思就是“可爱”,也即“萌”的形容词语义,这与日本“萌え”意识由“萌え”这一动词产生的背景大相径庭。
另一选项“表示对某事物强烈的好感”的认同率只有3%,与日语“萌え”的原始本意也相去甚远[4]。
由此可见,“萌”在传入中国时,因汉字先入为主的影响,文字先于文化传播,导致其在中国的语义与日语本身产生了较大的不同。
二、“萌”文化在中日两国的不同表现文字先行可以被认为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显著特征。
作为“萌”文化的载体,中国大众接受的首先即是“萌”这个汉字,如今中国媒体网络上流行的“萌”,其实是一个在日本“萌え”文化模糊影响下的新名词,由此衍生的特殊的中国“萌”文化也有诸多异于日本“萌え”文化的地方。
首先,中日两国“萌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性质不同。
日本催生“萌え”文化的旗手是“おたく”一族,一群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制造“专业或爱好迷恋”情绪的年轻人。
他们多是动漫作品的爱好者,对某个动漫作品、人物及相关产品有着不同一般的钻研和狂热。
随着电子产品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其迷恋对象逐渐拓展到电子产品、电脑游戏模型和其中的角色等。
据矢野经济研究所调查,2010年日本人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人认为或被认为属于“おたく”族[5],可见衍生“萌え”文化的土壤相当肥沃。
“萌え”文化秉承了“おたく”文化的精髓,专指对动漫或电子游戏中的角色特别是女主角产生强烈的好感。
它的创造者同样是倾心于某个领域并沉湎其中的ACG③爱好者。
他们大多有着特定的喜欢对象,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大量的信息交流活动,既传播“萌え”文化,又开展积极的创造活动,在满足自身精神追求的同时为经济政治发展作贡献。
可以说,日本“萌え”文化的推手已经形成一个较有规模的、特殊的、有作为的群体。
与此相比,中国“萌”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虽然包括一部分日本动漫文化爱好者,但主流却是普通网民。
他们所进行的是一种“萌”元素的传播活动,即将自己理解的各种“萌”的现象、行为在互联网上进行展示。
从性别年龄上看,中国“萌”文化的追捧者以年轻女性为多,这和日本“萌”友年龄层分布广泛,男女比例接近的情况相差较大。
更因为对“萌え”精神理解的偏差,“萌”文化追捧者只是在模仿中形成了一种有异于“萌え”文化的流行风尚,而并未如日本“萌え”一族那样对其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付诸实践。
其次,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年轻层中流行的“萌”,于表于里,从范围到深度都与日本的“萌え”文化是有差别的。
日本的“萌え”文化有了“おたく”文化这个雄厚的基础,已形成了有规模有系统有秩序的一支队伍。
从“萌え”本身的分类上看,其类别极为细化,根据“萌”对象的性质,既有对动漫作品虚构人物的“萌”,又有对真实人物及事物的“萌”,如“AKB(日本偶像团体)萌”等,甚至还有对非生物类对象的“萌”,甚至出现了为政治经济活动特意创作的“萌”角色。
根据“萌”对象的身份可以分成妹萌、姐萌、哥萌、弟萌、正太萌、人妻萌、人偶萌、机器人萌、女仆萌等,类型对象不一而足。
从“萌”感受上来说,除了喜爱、迷恋等基本情绪之外,还有兴奋、狂热、性激动等各种情感。
与此相比,在中国“萌え”意义上的“萌”基本上还是动漫迷们的专享,远远没有达到分类细化的程度,有动漫文化的爱好者制作专门网站交流探讨“萌”文化,用猫耳朵、蝴蝶结等“萌”系装扮在网络上宣传和展示“萌点”,网络文化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萌え”意义上的审美倾向,如萝莉、正太等,但这些接受模仿尚处于初级阶段,广大网民对“萌”的感受也都还停留于“可爱”这一单纯的视觉认同上。
除各种“卖萌”之外动漫迷们似乎鲜有作为。
再者,日本“萌え”文化影响深远,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经济效益。
日本的“萌え”不仅形成了一个看似小众却已然风格独特、系统分明的“萌え”文化群体,其巨大影响力在政治、经济界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日本自卫队频频利用萝莉美少女海报招兵买马,各地政府利用各种“萌”角色进行招商宣传都是“萌え”文化在政治界发挥独特作用的典型例子。
在商业领域,“萌え”经济更是表现强劲。
矢野经济研究所2010年出具的关于“おたく”文化市场规模的调查报告显示,作为“萌え”文化的代表性产业,模拟恋爱游戏市场规模比前一年增长83%,达到86亿日元;COSPLAY 服装市场同比增长5.5%,达到406亿日元;同人志市场同比增长4.7%,达到640亿日元;人偶模型市场同比增长2.9%,达到283亿日元;偶像文化市场同比增长1.9%,达到542亿日元[5]。
可见“萌え”文化创造出的经济增长点颇具规模。
该报告显示,今后“萌え”文化和产业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果。
这是尚处于文化接受和模仿阶段,尚未完全将“萌”与产业相关联的中国“萌”文化无法比拟的。
三、试析日本“萌え”文化形成的土壤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在接受日本文化的时候,由于中日间大量同形异义汉字的存在,常常先于文化而接受文字,并以本国语言使用习惯理解和接受日本文化,导致由此发展起来的文化常常与原文化的趣味有所偏离甚至迥然不同。
除此之外,互联网环境、著作权带来的限制,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的对异文化本能的抗拒,都影响了中国对日本文化接受的广度和深度。
但笔者认为,中国流行文化之所以对日本文化受容有限,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历史传统和文化土壤方面的差异。
以下试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一)“萌え”的历史渊源“萌え”成为一种风潮,虽然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但细细分析“萌え”的种种特质,会发现它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典型,在日本历史上不乏与“萌え”一脉相承的文化类型。
日本关西大学人类学学者奥野卓司教授曾撰文提出,17—19世纪的江户时代曾出现诸多“萌え”要素[6]。
江户时代是一个庶民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表现之一就是庶民由“外行”成为某一文化领域的“专业”推手,这与“萌え”的庶民精神十分类似。
在江户时代,为创造精深的艺术,庶民们自发地形成许多团体进行艺术探讨,并形成了各领域的各种专家级带头人,如家元(宗师)、目利き(鉴定家)等,这从本质上接近于现在的“おたく”。
另外源自江户时期的独特的美意识“粹”也和“萌え”有着渊源关系。
它追求一种风流潇洒让人产生类似于恋爱之感的美,这与“萌え”如恋爱般的感觉是一致的。
以上分析证明,“萌え”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也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萌え”文化才不至于昙花一现。
中国的有些学者断言“萌”文化在中国不会长久,并罗列出种种原因,缺乏历史的根基恐怕是其中之一。
(二)日本“萌え”文化与“神道教”的泛神信仰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是一种泛神信仰。
它相信世间有“八百万神”,这个“八百”只是虚指,意为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