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九: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AB卷: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AB卷: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A卷全国卷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首先要整体把握诗词,读懂诗句大意,弄懂作者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描写江水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尤其要注意抓住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注意组织答案要分点作答。

分析用意要考虑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中的用典首先要明白典故本身的含义,这是注释④显示的信息。

然后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追求作答。

答案(1)①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蓄积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仁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答案

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注(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㶚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 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 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

应该是由实到虚。

故选B。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

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2019年广东各地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

2019年广东各地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

2019年广东各地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汇集附答案惠州三调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

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

木笔:又名辛夷花。

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B.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细处动态。

C.诗中写放翁心中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似。

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全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3分)*B.【“颔联是近处静景”“颈联是远处动态”判断失误。

】15.(6分)【答:家居在湖山处,乡间小路横斜,槐柳成荫,居处静幽;鹭鸟时时往下飞至水面,处处能听到蛙鸣,用动态反衬幽静;故交难觅,无人共赏共谈,写出人事幽远。

每答对1处得2分。

】揭阳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登九峰楼寄张祜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

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

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

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9)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9)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9)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唐)白居易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 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 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全品高考】2019年新课标语文:专题9-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含答案)

【全品高考】2019年新课标语文:专题9-古代诗歌阅读ppt课件(含答案)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技法精要
①诗句语序要符合诗的节奏。古诗诗句的节奏有一定之规。五字诗的节奏通常是“二/二
/一”或“二/一/二”,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七字诗的节奏通常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审 题 思路 分析
分析,分条作答。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思是一切凡马在此马面前都
不免相形失色。这说明题干要求回答曹霸画的马有什么样的突出特点。诗人先 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奇,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
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
出”两句作答,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 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 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016年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2016年全国卷Ⅲ 内宴奉诏作 2015年全国卷Ⅰ 发临洮将 赴北庭留别
2015年全国卷Ⅱ 残春旅舍
2014年新 课标全国卷Ⅱ 含山店梦觉作 宿渔家
①点明了季节(残春);②点明了地点(旅舍)

2019届人教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统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统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统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1. 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

2. 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 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 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 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周朴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 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进行赏析。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丙寅① 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张元幹②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 。

故人何处。

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

还知否。

燕将雏去。

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幹已去官多年。

②张元幹,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

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高中语文必修下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解析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解析版)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解析版)(2021·福建莆田市·莆田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①李之仪清溪咽。

霜风洗出山头月。

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歊②望断音尘绝。

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二年,词人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贬太平州,这首词作于居太平期间。

②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避暑离宫。

1.下列对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忆秦娥》一词的上片写景,清溪哽咽,霜风料峭、山月皎洁,白云飘浮,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秀淡远的景色。

B.《卜算子》一词借水寄情,全词假托女子之口,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

C.《忆秦娥》全词不加雕琢,感情含蓄隽永,韵味悠长,谪居远地,空怀盼想之念,感情幽怨哀婉,缠绵悱恻。

D.《卜算子》一词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决绝语,将女主人公缠绵而又深挚的感情表现得透人心骨,同时也使全词呈现出一股俊逸的风韵与优美的旋律。

★2.这两首词中的划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分析其效果【答案】1.C2.相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忆秦娥》借对清溪、霜风、山月的景物描写,表达了盼回帝京的心怀。

《卜算子》借对长江水的绵绵不绝的描述,抒发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①《忆秦娥》采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咽”字写出了“清溪”湍流的状态;“洗”字,赋予了“霜风”以人的动作和意识,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山头月”的皎洁。

②《卜算子》:采用了比喻(比兴、直抒胸臆)手法,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相思离别之恨的沉重与绵长。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不加雕琢”错误。

词的上片写到清溪、月、云,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十:古代诗歌鉴赏(词曲鉴赏)(解析版)

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十:古代诗歌鉴赏(词曲鉴赏)(解析版)

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十:古代诗歌鉴赏(词曲鉴赏)(解析版)一、培优典例分析(一)鉴赏词曲形象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宋]朱敦儒①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竹笋的壳皮。

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

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

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

天寒人心更寒。

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解析】“雨湿清明”交代了时间是清明,是应回乡祭祀先人的日子,又加上冷雨纷纷,烘托出诗人内心悲凄,“香火残”写出了无人祭祀的悲凉,表达出诗人无法回乡的凄苦之情。

这种情形之下,诗人更觉时间过得慢,只能“独自倚阑干”,突出了寂寞与怅惘的诗人形象。

(二)鉴赏词曲语言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胡铨百年强半。

高秋犹在天南畔。

幽怀已被黄花乱。

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

羽觞到手判无算。

浩歌箕踞巾聊岸②。

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③。

【注】①庆符:名张伯麟。

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

此时作者亦因上书力抵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

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

③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

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圆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

2020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九 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学生版

2020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培优点九古代诗歌鉴赏(古诗鉴赏)一、培优典例分析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徐昭玉案山房兰茂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请简要赏析“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艺术效果。

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②。

【注】①洮河:水名,在甘肃。

②吐谷浑:敌军首领。

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二、对点增分集训(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许浑①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①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

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

②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

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九: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解析版)一、培优典例分析(一)鉴赏诗歌形象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

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

颔联中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

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

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二)鉴赏诗歌语言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藏”字,使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一联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之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清廉克己的志向。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游历路途的艰险;大风吹来,衣服挡不住寒意,说明他衣衫简朴至于贫寒。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徐昭玉案山房兰茂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请简要赏析“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两句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解析】首联“乐从容”是对朋友隐居生活的赞美,“第一峰”则是对其居住环境的称颂。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意思是:倚靠在枕头上就可以听到潺潺的泉水声,窗外云气缭绕,像龙在天空飞舞。

这两句用雨声喻泉声,将云气比作游龙,比喻手法拟声绘形,渲染了徐昭玉案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颈联“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写朋友扛着长锄踏雪寻药材,托着腮帮看窗外青松翠绿,透露出作者的羡慕。

尾联“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直言享受这样的乐趣的知音的人并不多,我什么时候才能抱着琴寻觅他的踪迹呢?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渴望知音、希望隐居在乡野以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的愿望。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②。

【注】①洮河:水名,在甘肃。

②吐谷浑:敌军首领。

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因为军队的主动骁勇,战事大捷,振奋人心,所以全诗洋溢着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军队骁勇善战,战事捷报传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诗人想要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背景下,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本诗描写边塞独特风光,抒发作者从军的豪迈之情。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二、对点增分集训(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A2.(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

【解析】1.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绿’借喻指酒”错误,这不是借喻,是借代,这是以颜色代指物体“酒”。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误,“炉存火似红”,意思是“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

D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杜甫为叛军所羁押,又听到唐军新败的消息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愁苦之情。

故此题答案为A项。

2.本题要求答出“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用意”,考查对诗歌意境及诗句作用的鉴赏能力。

解答时可抓住意象来分析。

第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选用的意象主要有“云”“雪”“风”,其中“云”是乱云,“雪”是急雪,“风”是旋风,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的景象。

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从内容上看,这两句先写云后写雪,层次清楚,暗示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坐到急雪回风,这样就通过写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身处战乱之世内心的悲凉。

从结构上看,第二联所写之景是诗人看到的景象,照应了标题中的“对雪”二字,而雪急风大也意味着天气寒冷,因此就需要取暖的物品,也使诗人更加思念亲人的消息,因此这两句为下文写酒器、酒、炉火等室内景象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①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剌史。

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

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

②桡(ráo):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颔联写诗人归路所见。

一个“重”字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卢橘沉重而低垂。

卢橘硕果累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第四句写棕榈树高叶大,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树叶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

一个“风”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C.“烟波澹荡摇空碧”,写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寒烟似有似无,碧波共长天一色。

“淡荡”二字写出清爽闲适之情。

D.颈联对句中的“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点,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的瑰丽情景。

E. 尾联中前一句“到岸请君回首望”照应诗题中的“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后—句“蓬莱宫在海中央”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

请简要赏析。

【答案】1.BE2.本诗首联先是写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

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

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

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西湖晚归”画面,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解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应是一个“凉”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