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及意思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及《望洞庭》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下边分享三首诗的原文和译文。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详解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山行——————山中行走【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山峦。
白云深处有人家。
———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晚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单个字词意思: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思想感情:《山行》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见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赠给好友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最是橙黄橘绿时。
———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单个字词意思: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擎——举,向上托。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思想感情:《赠刘景文》描写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突出了菊枝傲霜凌寒的气概,说明了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深秋时节,以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见到的情景。
【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让客居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单个字词意思: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思想感情:《夜书所见》通过描写诗人客游在外时的所见,表达了诗人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望天门山—————远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所见》【作者】袁枚【朝代】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①牧(mù)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zhèn):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第二单元课文④古诗三首《山行》【作者】杜牧【朝代】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jìng):石子的小路。
5.斜(xiá):为倾斜的意思。
6.生:生产,生出。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朝代】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翻译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翻译意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著名寺庙。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别样:格外,特别。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空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头。
毕竟是西湖的六月美景,特有的风光与别时不同。
一片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被阳光映照的荷花显得格外艳红。
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人间很少听到。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篁:幽深的竹林。
幽,深。
篁,竹林。
深林:指“幽篁”。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相照:与“独坐”相应,是说,度左右晃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嘯。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告诉儿子。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死去后,什么都不是你的,什么事都和你无关。
但:只九州:代指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开:开掘;开通。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三年级#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希望帮助到您。
【早发白帝城】原文:早发白帝(dì)城朝[zho]辞②(cí)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líng)一日还③[huán]。
两岸猿(yuán)声啼(tí)不住④,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词句注释: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一作“尽”。
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编部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编部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山行①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②,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处一作:深处)③停车坐爱枫林晚④,霜叶红于二月花⑤。
注释: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用石子铺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③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生成(形成)白云的地方)④车:轿子。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枫树林的晚景。
⑤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红过,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过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径小路上到寒山的远处;在那白云生成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轿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秋霜染过的枫树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二四句押韵:末字是:家jiā,花huā,都有相同韵母a,而且二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运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一二句和三四句都不对仗。
七绝允许不对仗。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早發白帝城】原文:早發白帝(dì)城朝[zho]辭②(c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líng)一日還③[huán]。
兩岸猿(yuán)聲啼(tí)不住④,輕舟已過萬重[chóng]山。
詞句注釋:發:啟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
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築。
初,公孫述至魚複,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複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
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
”朝:早晨辭:告別。
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
白帝: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於長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
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岩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
空穀傳響,哀囀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猿:猿猴。
啼:鳴、叫。
住:停息。
一作“盡”。
輕舟已過:一作“須臾過卻”。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譯文:清晨告別白雲之間的白帝城,千裏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達。
江兩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著,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絕句】原文: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注釋:①含:窗戶對著西邊的山嶺,就像把遠山裝在窗框裏一樣。
②千秋雪:指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
③泊:船隻停靠岸邊或碼頭。
④萬裏船:從遙遠的地方來的船。
譯文: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九课《古诗三首》诗意
精品文档
. 《元日》译文:
在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迎来新的一年,人们迎着和
煦的春风,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年春节,人们总要拿新的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诗人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理想和乐观自信的感情。
《清明》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哪里可以买酒消愁,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时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带着茱萸,只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古诗词+日积月累)带拼音带译文带注解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古诗词+日积月累古诗语文园地一 《所见》课文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课文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语文园地六 《早发白帝城》 语文园地七 《采莲曲》日积 月累 语文园地三 “讲理”名言 语文园地四 “团结”名言 语文园地八 “与人相处”名言【语文天地一】【日积月累】所suǒ 见jiàn清qīng·袁yuán 枚méi牧mù童tóng骑qí黄huáng 牛niú,歌gē 声shēng 振zhèn林lín樾yuè。
意yì欲yù捕bǔ鸣míng 蝉chán,忽hū然rán闭bì口kǒu立lì。
注释: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鸣:叫。
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课文4】【古诗三首】山shān 行háng唐táng·杜dù 牧mù远yuǎn 上shàng 寒hán 山shān 石shí 径jìng 斜xié,白bái云yún 生shēng 处chù 有yǒu 人rén 家jiā。
停tíng车chē坐zuò 爱ài 枫fēng 林lín 晚wǎn,霜shuāng 叶yè 红hóng 于yú二èr 月yuè 花huā。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解释意思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解释意思
以下是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解释:
1.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山林的景色。
寒山指的是深秋时节的山,石径斜则表示山势陡峭。
白云生处有人家,意味着在高山之巅,还有人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停下车来欣赏这美丽的枫林景色,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
2.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释:这首诗通过对荷、菊、橙、橘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祝福。
诗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表示荷花已经凋谢,而“菊残犹有傲霜枝”则意味着菊花虽然已经残败,但仍然有着不畏严寒的品质。
作者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这也是对朋友的祝福,希望他能够珍惜这样的美好时光。
3.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释:这首诗通过对萧萧梧叶、秋风、篱落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表示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中发出的声响,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而“江上秋风动客情”则表现了作者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则描绘了一个深夜的场景,有孩子在捉蟋蟀,而篱笆间有一盏灯亮着,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意思
以下是三首三年级上册古诗的意思:
《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兄弟们登高的时候,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望天门山⑴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⑴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⑵,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⑶。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话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