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做一个管理学教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该如何做一个管理学教授?

原创2016-11-01蒋青云白丁白丁

PlanetDing2019丁敏(白丁)是美国宾州州立大学Smeal 商学院Bard讲席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顾问教授,复旦可持续创新和增长研究所(iSIG)所长。【白丁注】蒋青云教授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AboutUs/preview.aspx?UserID=1808。青云友可以算中国文革后第一代正统大学培养的管理人才。80年代后期我在复旦读本科的时候,青云友已边读管理学,边兼任我们校园里的学生商店的经理。多年来教学过大量各个层面的学生(本科,硕士,博士,EMBA,DBA,。。。),并和大量企业合作,参与实践。在复旦这些年来,为营销学科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贡献,包括很多年轻老师的发展。哦,他还写的一手好字!

引子

最近一段时间,“管理学教授有没有用”这个话题在网络世界颇有些热度,引发不少网络大V发声。比如,陈春花教授发表了《大学的意义:管理学教授可以贡献什么?》,比如王汉生教授的推文《从养猪的角度看管理学教授到底有啥用?》,等等。在市场营销学者群里,上海财大晁钢令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鲜明的观点。陈春花教授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管理学教授和所有知识工作者一样,其所生产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只有通过其他人,把他的产品当作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王汉生教授的意思差不多,意思是管理学教授不能手把手教会学生如何管理,而只能通过做教练(Coaching)帮助学习者成为更优秀的管理者或创业精英。晁钢令教授则重点强调管理学教授应当具备足够的对管理实践观察、体验乃至咨询经验。

其实,我关注这个问题是在两个月以前。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丁敏开了一个叫“白丁”的公众号,约我写一篇稿子。我答应时就想写一篇“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做一个旁观者”的杂文,来论述管理学教授的自身价值定位问题。为此,我特地又买了德鲁克的《旁观者》来看,以体察他为何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的那种心境。后来看这个话题热了,我反而不着急写这篇文章了,等大家说完总结一下,这是作为管理学教授的长项啊!

管理学的性质及其展望

在我读管理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诉我们“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科学意味着存在规律,艺术意味着需要创新;第二天,老师又告诉我们“管理具有两重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意味着可以复制,社会属性意味着受价值观驱动;第三天,老师再一次告诉我们,“跟化学相比,今天的经济学还处于炼金术时代”,“跟经济学相比,管理学还处于古典主义时代”(后一句是我说的,嘿嘿)…...

简要地总结一下。作为一门科学,管理学远未成熟,经验主义当道在所难免,所以严介和先生会说“中国90%的管理学教授不懂管理”;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科学,管理学被认为是一门综合科学,因此其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来源广泛,任何一个相关学科的人如果懂得一些管理问题,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研究,从而可能成为管理学教授,而这样的管理学教授最容易被人认为是不懂管理学的管理学教授。

发展中的管理学需要多样化的管理学教授

既然管理学是一门不断迈向成熟的综合性实践性科学,那就意味着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范式,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统一的研究方法,及统一的知识传递方式。那么,就要允许多样化的存在,通过荟萃多彩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汇聚多学科的学者及其交流,汇集多方面的人才及其学习成果,来推动管理学的发展。任何妄自尊大、拒绝融合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就我所熟悉的大学管理学院或商学院来说,我认为管理学教授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种自我定位(如下图),他们对学生培养和学科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关注

实践

关注

理论

旁观视角亲历视角

(1)学者型教授。他们是关注理论的旁观者。这一类教授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商学院人数最多的,他们一般都通过正规的博士课程训练,至少懂得某一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善于把管理实践中的现象凝练为特定的理论问题,然后遵循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模型(理论的或实证的)和研究结论,以突出自己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正是因为这些学者型教授的协同努力,当代管理学的科学性大大提高,知识体系也日臻完善,因此也使得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因为他们基本上是一群从理论到理论的人,所以他们常常被认为是不懂管理的管理学教授。但中国大学如果缺了他们,也就没资格嘲笑蓝翔了。

(2)经验型教授。他们是关注实践的旁观者。这一类教授在管理学发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们大多数是经验主义学派的信徒,他们崇尚德鲁克式的审视式的案例研究,从纷繁复杂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一般性研究结论,他们对现代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贡献,对当代管理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是一群了解管理实践的管理学者,一方面受企业欢迎,另一方面也受学院欢迎,左右逢源,常常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管理学教授。

(3)实验型教授。他们是关注理论的亲历者。这一类教授实际上有三个亚类:A.

先做理论后做实验者。以大学资深教授居多,不少学者在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授职位以后,以自己创办企业,或加入企业管理团队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论或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实践。他们一般没有放弃自己在大学里的教授职位,常常会在亲历管理实践之后,做出更有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而成为管理学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播的中坚力量;B.先做实验后做理论者。这部分人很少,却常常是管理学教授中的翘楚,如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滕森。他们本来并没有把学术当志业,但在管理实践中渐渐领悟到管理理论的价值,于是转身上岸投身于理论研究。由于他们对管理实践的真实问题把握到位,所以研究成果常常很接地气,也容易形成影响力;C.

边做理论边做实验者。这部分教授也很少。一般出于理论研究的需要,或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或研究成果有价值,或者为了证明自己具有实践能力等,一部分管理学教授会在自己的职业之外,通过有意识的创业,或进入公

司管理层,来寻求自己的理论或研究成果、研究能力被实证的机会。比如,金融学教授常常会通过实践操作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模型的经济价值,营销学教授也有运用自己的营销研究和策略规划能力创造成功的产品营销案例以证明自己的理论价值的……

这部分教授亲自投身于管理实践,常常能够赢得社会的尊重。

(4)临床型教授。他们是关注实践的亲历者。实际上他们的角色是管理专家或曾经是企业高管,由于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教学的需要,被聘任为管理学教授。他们一般具有多年的管理经验,拥有较高的行业声誉,并且擅长演讲或教学技巧,因此他们常常成为MBA这类实践导向管理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很受学生们的推崇。一般而言,只有他们才具备教会学生管理思维方法和管理技术的能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会从事案例、教材乃至学术著作的写作,从而为管理知识的推广做出更多的贡献。

今天我们该如何做一个管理学教授?

还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例展开论述。

在中国,研究型大学也开始逐步导入终身教授制度,或者虽然暂时没有导入终身教授制度,但是对年轻教授的学术考核要求远远比以前提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学教授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尤其不能以一种模式要求他们成为奋斗的目标。我认为,管理学者的职业生涯也有多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由学者型教授起步,通过终身教授考核之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管理实践的考察、咨询和研究方面,从而转型为经验型教授。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既符合管理学者自我成长的需要,也与现有管理学教育体制较为契合。尤其适合那些经过严格博士阶段学习,在研究型大学取得助理教授职位的年轻学者。

第二种选择则由学者型教授起步,在取得一定的理论进展或研究成果之后,处于研究的需要或出于能力认同的需要,转而开始尝试成为一个实验型教授。或浅尝辄止,只是通过做科学实验(尤其是社会实验或思想实验)来验证、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深度涉入,在实验中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或管理方法,就像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一样。

第三种选择也是由学者型教授起步,但由于机遇或其他原因脱离大学进入业界创业或加入公司管理层,多年后再回到大学担任临床型教授。由于他们的特殊经历,会对管理学理论有特殊感悟,对管理知识传授技巧有真切的把握,所以常常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明星教授。我的同事中就有这样的明星教授。

第四种选择是中国历史原因造成的,估计以后就没有这样的选择机会了。由于以前没有终身教授制度,很多年轻管理学教授为了教好课程,一开始就投身于案例研究和企业咨询,从而成为经验型教授。其中的一部分,可能通过创业或其他形式成为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转型为临床型教授。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尚不成熟而在走向成熟的综合性实践科学,它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多种形式的学者共同努力,因而,管理学教授也必然是多种类型的。每个管理学教授可以通过自身的价值定位,为管理学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