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关于成语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成语的典故有哪些
1.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死守教条,拘泥成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解决问题。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多此一举,否则会弄巧成拙。
3.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外表,不看本质,要有眼光,有见识。
5.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死守经验,不知变通,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
这些典故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寓意,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源自古代故事或寓言的成语
源自古代故事或寓言的成语
1.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述一个楚人在船上宝剑落入水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等船靠岸后再去寻找宝剑的故事。
这个成语讽刺那些拘泥成法、不知变通的行为。
2. 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讲述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野兽的故事。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3.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讲述一个人在羊逃跑之后才去修补羊圈的故事。
这个成语意为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讲述一个宋人在田中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他便不再务农,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再次出现的故事。
这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妄图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5. 叶公好龙:出自《新序·杂事五》,讲述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可当真正的龙出现时,他却吓得转身就跑的故事。
这个成语讽刺那些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吕氏春秋成语典故
吕氏春秋成语典故
1. “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可是权势滔天啊,他让门客编了那本《吕氏春秋》,还说谁能改一个字就赏千金呢!你说牛不牛?就好比现在有个大富豪悬赏,说谁能挑出他写的东西一个错字,就给一大笔钱,肯定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看呀!这可真是一字千金呐!
2. “奇货可居”:当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吕不韦就觉得他是个奇货呀,可以先投资,以后能换来大回报呢!这不就是像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潜力但还没被大家重视的机会,然后赶紧抓住,说不定就能大赚一笔呀!吕不韦真有眼光,奇货可居,厉害厉害!
3. “刻舟求剑”:哎呀,这可真是个笨蛋的做法呀!有人乘船,剑掉水里了,他不赶紧去捞,反倒在船上刻个记号,说等船靠岸再找,这不是傻嘛!这不就跟有些人做事一样嘛,情况都变了,还死抱着原来的方法不放,最后能有好结果吗?真是的!
4.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耳朵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到别人就听不到啦?这人也太可笑了呀!这就像有的人明明犯了错,还装作不知道,自欺欺人呢,最后还不是被发现!真是掩耳盗铃,愚蠢至极!
5. “引婴投江”:那人想把孩子扔到江里,就因为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这啥逻辑呀!这多荒唐呀!就好比说因为爸爸是飞行员,就觉得孩子生下来就会开飞机,这不是胡闹嘛!这种想法简直太奇葩啦!
6. “循表夜涉”:根据以前的标记在晚上过河,也不想想情况是不是变了,不就等着出事嘛!这就好像有人一直按照老规矩办事,也不管适不适用现在,那能不出问题吗?真得好好想想呀!这就是死脑筋呀!
我觉得这些吕氏春秋里的成语典故都特别有意思,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道理,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呢!。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不教之教读音:bù jiào zhī jiào释义: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
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出自:《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造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不教之教。
用法: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
按兵不动读音:àn bīng bù dòng释义:按:止住。
使军队暂不行动。
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出自:《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造句:又听得寨前炮响,史文恭按兵不动,只要等他入来,塌了陷坑,山后伏兵齐起,接应捉人。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博闻辩言读音:bó wén biàn yán释义:博:多。
闻:传闻。
辩言:巧言。
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不偏不党读音:bù piān bù dǎng释义:不偏向任何一方。
出自:《吕氏春秋·士容论·士容》:“士不偏不党。
”不知轻重读音:bù zhī qīng zhòng释义: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出自:《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造句:婆子们不知轻重,说是这两日有些病,恐不能就好,到这里问大夫。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九回)尝鼎一脔读音:cháng dǐng yī luán释义: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
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造句: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尝鼎一脔。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一】1.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原为“掩耳盗钟”,范氏灭亡了,有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又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把钟抢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
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
最终也被别人抓获了。
寓意: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其果。
2.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的劝导之下,他又放下心,开心极了。
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的解释虽然不科学,但是他关心他人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寓意:该故事辛辣的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比喻不必要的或者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3.夜郎自大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同汉朝的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更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寓意: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的行为。
4.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死了。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5.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漂亮,便来到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
没有学会,反而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最后爬着回了燕国。
寓意: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还把自己原来的本事弄丢了。
6.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楚国有一个人请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约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1、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適也。
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2、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
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3、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
”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4、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於夫子。
’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
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
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5、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
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此之谓也。
”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6、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
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7、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8、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写出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写出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下: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井底之蛙、亡羊补牢、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
详解:1、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楚国有个人过江,不小心把剑掉在了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宝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
寓意:比喻拘泥于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者办法。
2、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5、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6、滥竽充数,出自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7、黔驴技穷,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8、天女散花,出自《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9、鹬蚌相争,出自。
《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吕氏春秋的成语故事
吕氏春秋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9 条关于吕氏春秋的成语故事:1. 一窍不通:从前有个人自以为很聪明,啥都懂。
别人就说他:“你别自以为是了,有些东西你就是一窍不通!”这就像那只没见过大世面的青蛙,以为自己的小天地就是全世界。
你说可笑不可笑?这个成语就是说一个人对于某些事完全不懂啊。
例子:他对音乐简直一窍不通,还说自己是音乐大师,真是太好笑了。
2. 刻舟求剑:嘿,你听过那个笨家伙的故事吗?他坐船的时候剑掉水里了,他不赶紧捞,却在船上刻个记号,说等靠岸了按记号找剑,这不是傻嘛!就好像你掉了东西不立刻去找,还觉得它会在原地等你一样。
这就叫刻舟求剑呀,形容人办事死脑筋,不懂得变通。
例子:时代都变啦,你还按照老一套做事,简直是刻舟求剑嘛。
3. 掩耳盗铃:哇哦,有这么个人,居然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还以为别人听不到呢!这不就像遮住自己的眼睛就觉得别人看不到他一样可笑吗?这就是掩耳盗铃呀,说的是那些自欺欺人的人。
例子:你以为瞒住大家就没事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吗,迟早会露馅的。
4. 三豕涉河:从前有个人读到“晋师三豕涉河”,以为是三头猪过河呢,其实是“晋师己亥涉河”,瞧这闹的笑话!这不就像有些人稀里糊涂地理解事情,结果错得离谱嘛。
三豕涉河这个成语就是提醒我们读书做事可别这么马虎哦。
例子:你这么粗心大意,把简单的事都弄成三豕涉河啦!5. 盗钟掩耳:有个家伙去偷钟,怕钟声响被人听到,就捂住自己耳朵,哎呀,他怎么不想想钟响别人还不是能听到!这和掩耳盗铃是不是很像呀?都是那么愚蠢!盗钟掩耳就是形容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例子:你不去解决问题,光想着逃避,这和盗钟掩耳有什么区别!6. 引婴投江:哇塞,听说有个人想把婴儿扔到江里,就因为他看到孩子的父亲善于游泳,这算什么逻辑呀!简直荒唐至极!就像你看到别人擅长跑步,就以为你也一定行一样。
这就是引婴投江啊,说的是那些不考虑实际情况就乱来的人。
例子:你不能因为别人成功了,就盲目模仿啊,小心变成引婴投江!7. 循表夜涉:嘿,你能想象吗?有人按照旧的标志物夜里过河,却不知道水位已经变了,结果悲剧了!这不就像你一直按照老办法做事,不考虑情况已经变了一样吗?循表夜涉就是提醒我们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啊。
与吕氏春秋有关的成语
与吕氏春秋有关的成语
1、不知轻重,意思是指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出自《吕氏春秋·本生》。
2、户枢不蠹,(户枢:门的转轴;蠹:蛀蚀)指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外物的侵蚀。
出自:《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3、按兵不动,成语最早出自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4、纲举目张,最早出自于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
纲举目张指提起大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
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环节,就可带动一切。
5、竭泽而渔,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高诱注:“竭泽,漏池也。
”
6、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7、舍本逐末,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上农》。
“舍本逐末”的意思是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舍:放弃。
本:根本。
逐:追求。
末:树梢,枝节);后用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
节上用力气。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背景刻舟求剑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
意思是指船行在河上,一把剑掉进了河里,人们不断地在刻木板上刻剑的形状,想要把它找回来。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诫人们不要在错误的地方寻找东西,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寻找。
成语的解释和用法刻舟求剑的意思是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东西,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无法适应变化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能正确处理问题的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固定的规律或解决办法,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寻找答案。
因此,刻舟求剑这个成语也可以引申为追求创新和发展的态度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坚持陈旧思想和做法。
成语的故事据说在中国古代,有个人名叫庄周,他经常到河边去散步。
一天,他在河边看到一艘船,船上的人掉了一把剑进了河里。
庄周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捞回来呢?”他们回答说:“我们正在刻船板,等把形状刻清楚了,就能把剑找回来了。
”庄周听了十分惊奇,觉得他们的做法很愚蠢。
因为他们既然已经知道剑掉进了河里,就应该沿着水流的方向找剑,而不是在刻船板。
庄周告诉他们不应该继续在错误的地方寻找,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找剑。
成语的应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我们可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发扬团结协作、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
在学习中,我们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方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来制定学习方案。
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遵循这个成语的精神,比如寻找失物、修缮家居等等。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虽然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但是其含义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真正地理解这个成语的精神,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
《吕氏春秋》里的成语
《吕氏春秋》里的成语《吕氏春秋》——成语成语解释不知轻重轻重:分量大小。
不明事理,行事冒昧处堂燕鹊比喻居安忘危的人户枢不蠹枢:门上的转轴;蠹:蛀。
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
也比喻人经常运动可以强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户枢:门转轴;蠹:虫蛀。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
指传写或刻印中的文字错误按兵不动按:止住。
使军队暂不行动。
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
必定不会失败。
尝鼎一脔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
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伐性之斧伐:砍伐;性:性命,生机。
砍毁人性的斧头。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分形同气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纲举目张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
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
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
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竭泽而渔掏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三豕涉河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舍本逐末舍:舍弃;逐:追求。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贪小失大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
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亡戟得矛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兔起凫举凫:野鸭。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
比喻行动迅速。
五色无主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
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殃及池鱼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一窍不通窍:洞,指心窍。
没有一窍是贯通的。
吕氏春秋成语
吕氏春秋成语吕氏春秋是一部有着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古代文献,自然也蕴藏了大量的成语。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吕氏春秋中出现的经典成语。
1. 铤而走险含义:形容处于绝境时不顾一切地作出冒险行为。
出处:吕氏春秋·安民:韩景王晋国连年征伐,疲于应对,辅臣魏颀奉劝王听取各国劝降之言,不要再赌气,结果韩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得以保全,降伏的国家也亦受到韩国的宽纵。
此时,韩景王得以铤而走险,方得以立国安民。
2. 逃之夭夭含义:逃之夭夭,指逃走时轻轻松松地离去,同时也表示逃脱成功的喜悦。
出处:吕氏春秋·著寡:相传鲁公伯禽之子就是这样逃之夭夭地逃到了外地。
3. 精卫填海含义:比喻十分努力,力图克服不可能的事情。
出处:吕氏春秋·哀公问策:《精卫填海》记载了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试图将已经淹没在海里的父亲的身体填平,其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努力精神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4. 深思熟虑含义:仔细思考,深入熟悉,不草率行事。
出处:吕氏春秋·申考:深思熟虑的人可以取得一定的优势,因为这种精神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做出明智、理智的决策。
5. 恍然大悟含义:忽然明白过来,恍然大悟。
出处:吕氏春秋·齐师:当齐王听到三个世界级战略智囊的一份研究报告,恍然大悟地明白了自己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
6. 顺手牵羊含义:用手顺着羊的背毛拽一把把走,比喻趁机行窃或者取巧利用机会。
出处:吕氏春秋·权谋:明知对方疏忽大意,就应该把握这个机会,打顺手牵羊的主意。
7. 拔苗助长含义:比喻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急于求成。
出处:吕氏春秋·缪公问:《拔苗助长》故事记载土地被干旱所困扰,农夫为了加快稻谷生长的速度,用刀把稻苗都割短了,结果导致稻子枯死。
这个成语意味着追求过早的成功,可能会带来无可挽回的后果。
8. 苦心孤诣含义:形容一个人花费很大的心思和精力,为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惜孤军奋战。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政治家、思想家,是杂家的代表人物。
]《爱类》:裂裳裹足(liè cháng guǒ zú),也作——裂裳裹膝:词意:指撕破衣服包扎受伤的脚。
比喻事情或行路的急切与艰苦。
《本生》:不知轻重(bù zhī qīng zhòng):词意:分不清哪是重要的,哪是次要的。
也指言行冒失,不明分寸。
疾风暴雨(jífēng bào yǔ),也作——疾风骤雨:词意:急遽(jù)而猛烈的大风雨。
《本味》:殚精竭力(dān jīng jié lì),也作——殚智竭力:词意:竭尽智慧和力量。
形容做事尽心尽力。
《不屈》:烟视媚行(yān shì mèi xíng):词意:比喻寡妇行为举止安详。
《察传》:三豕涉河(sān shǐ shè hé):词意:用以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的讹误。
一夔已足(yī kuí yǐ zú):词意:比喻专门人才只要有一个就足够了。
《察今》:尝鼎一脔(cháng dǐng yī luán):词意:品尝鼎中的一块肉,就可知道鼎中所有肉的味道。
比喻由部分可推知全体。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词意: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鲁鱼亥豕(lǔ yú hài shǐ):词意:篆文中的“鲁”和“鱼”、“亥”和“豕”字形相似,容易弄错,因此指书籍在传抄或刊印过程汇总出现的文字错误。
《察微》:满而不溢(mǎn ér bù yì):词意:器物已被装满而不流出。
吕氏春秋成语故事
吕氏春秋成语故事
吕氏春秋中有一个成语故事是掩耳盗铃,原意是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故事中讲到春秋时期,有个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愿劳动,见到别人的财物,总要想办法弄到才心安。
有一天,他听说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便急忙赶到范氏家去,想趁乱捞点儿油水。
谁知范氏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他好不懊恼,真后悔白跑这一趟。
突然,他发现院中柴堆里露出一片亮光,便走过去,扒开横七八的柴火一看,原来是一口大钟。
他仔细审视了一番,断定这口大钟是用上等的黄铜做成的,不禁喜出望外,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他迫不及待地去背钟,可是那钟又大又高,沉甸甸的,不要说背了,连移动一下都不可能。
眼看快到手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他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他在院墙脚看见了一把大铁锤,心里顿时有了主意,高兴地自语道:“真是天助我也。
”他忙不迭地抡起铁锤,想狠地割大钟砸下去,想把大钟砸成碎块,然后再用麻袋装回去。
可是大钟发出的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并且那“嗡嗡嗡”的余音久久地在院子上空回荡,把他的耳朵都要震聋了。
他很害怕别人听见了钟声会跑来抢他的钟,就赶快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
于是他听不见钟声了。
他以为自
己听不见,别人也一定听不见,就放心大胆砸起钟来。
每砸一下,都要用双手括住耳朵,待钟声响过后,才松开手再砸。
这样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吕蒙成语有关的成语
吕蒙成语有关的成语
1. 吕蒙粉墨:形容文采光彩照人,才气出众。
2. 羽扇纶巾:形容文采飞扬,才华出众。
3. 左右逢源:比喻处于两种有利的条件中,得到双重好处。
出自《吕氏春秋·杂行》。
4. 视死如归:形容勇敢无畏,心态坚决,不惧死亡。
5. 百战百胜:形容斗志高昂,战无不胜。
6. 隔靴搔痒:比喻事情只触及表面,没有实质效果。
7. 触类旁通:比喻通过对某一事物的了解,可以推知其他相关事物。
8. 墨守成规:形容人固执守旧,不肯变通改进。
9. 墨迹未干:形容刚刚写完的字迹或刚刚完成的事情。
10. 逆水行舟:比喻不进则退,必须不断努力向前。
以上成语中,吕蒙粉墨、羽扇纶巾、百战百胜都与吕蒙有关,其他成语则是常见的与吕蒙无直接关联的成语。
元代 成语
元代成语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以下是5 个元代的成语及其赏析:
1. 管鲍之交:出自《列子·力命》,通常用来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2.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暗示人们要勇于面对现实,不要自欺欺人。
3.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该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固守成规。
4. 按图索骥:出自《汉书·梅福传》,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依靠理论或模式,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对。
5. 画龙点睛:出自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原意是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深刻的寓意,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教之教读音:bù jiào zhī jiào释义: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
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出自:《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造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不教之教。
用法: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
按兵不动读音:àn bīng bù dîng释义:按:止住。
使军队暂不行动。
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出自:《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造句:又听得寨前炮响,史文恭按兵不动,只要等他入来,塌了陷坑,山后伏兵齐起,接应捉人。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博闻辩言读音:bï wãn biàn yán释义:博:多。
闻:传闻。
辩言:巧言。
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不偏不党读音:bù piān bù dǎng释义:不偏向任何一方。
出自:《吕氏春秋·士容论·士容》:“士不偏不党。
”不知轻重读音:bù zhī qīng zhîng释义: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出自:《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造句:婆子们不知轻重,说是这两日有些病,恐不能就好,到这里问大夫。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九回)尝鼎一脔读音:cháng dǐng yī luán释义: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
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造句: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尝鼎一脔。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读音:yāng jí chí yú释义: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出自:《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
’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
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造句:我是个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时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端惹出许多是非。
(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登高望远读音:dēng gāo wàng yuǎn释义:登上高处,看得更远。
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出自:《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伐性之斧读音:fá xìng zhī fǔ释义:伐:砍伐;性:性命,生机。
砍毁人性的斧头。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出自:《吕氏春秋·本性》:“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造句:旧社会,烟馆赌局到处都是,在这些伐性之斧下丧生的大有人在。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分形同气读音:fēn xíng tïng qì释义: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出自:《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近义词:分形共气分形连气桴鼓相应读音:fú gǔ xiāng yìng释义:桴:鼓槌。
用鼓槌打鼓,鼓就响起来。
比喻相互应和,配合得很紧密。
出自:《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
譬之若桴之与鼓。
”《汉书·李寻传》:“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造句:“好!”慈禧太后桴鼓相应地说,“别的差缺慢慢商量吧!”(高阳《清宫外史》上册)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付之丙丁读音:fù zhī bǐng dīng释义:指用火烧掉。
出自:《吕氏春秋·孟夏纪》:“其日丙丁。
”鸿鹄之志读音:hïng hú zhī zhì释义: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
比喻远大志向。
出自:《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造句: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雄心壮志胸怀大志反义词: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竭泽而渔读音:jiã zã ãr yú释义:掏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金鼓齐鸣读音:jīn gǔ qí míng释义:金鼓:指金钲和战鼓。
金钲战鼓一齐响起。
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出自:《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
”造句: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枕地,一路都是火把。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回)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近义词:刀光剑影金鼓连天反义词:偃旗息鼓刻舟求剑读音:kâ zhōu qiú jiàn释义: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造句: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黎丘丈人读音:lí qiū zhàng rãn释义:黎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城县北;丈人:古时对老人的统称。
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鲁鱼亥豕读音:lǔ yú hài shǐ释义: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
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出自: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近义词:阴阳背谬阴差阳错鸣琴而治读音:míng qín ãr zhì释义: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
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出自:《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贫无立锥之地读音:wú lì zhuī zhī dì释义:没有立锥子的地方。
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
后常形容贫穷。
出自:《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吕氏春秋·为欲》:“无立锥之地,至贫也。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一文不名一贫如洗反义词:腰缠万贯金玉满堂磬竹难书读音:qìng zhú nán shū释义:磬:古同“罄”,空,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
用尽竹子也难写完。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出自:《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造句:三臣罪状,磬竹难书。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罪大恶极数不胜数反义词:微乎其微三豕涉河读音:sān shǐ shâ hã释义: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三豕渡河舍本求末读音:shě běn qiú mî释义:舍:舍弃;求:追求。
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自:《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造句: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求末。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射石饮羽读音:shâ shí yǐn yǔ释义: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
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
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
后也形容武艺高强。
出自:《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
”造句:李广终身不侯,而能射石饮羽,借以为喻,其所以吐胸中之气而置生平之怨毒者,两为精当也。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用法:李广终身不侯,而能~,借以为喻,其所以吐胸中之气而置生平之怨毒者,两为精当也。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视死如归读音:shì sǐ rú guī释义: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
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造句:我们已经是视死如归,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诗)用法:我们已经是~,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诗贪小失大读音:tān xiǎo shī dà释义: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
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出自:《吕氏春秋·权勋》:“达子……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