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共5卷)_9页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
机械设计的努力目标是:在各种限定的条件下设计出最好的机械,即做出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需要综合地考虑许多要求,一般有:最好工作性能、最低制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重量、使用中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环境污染。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目录.doc
容简介:《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 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 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 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 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 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 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自1969 年第一版出版发行以来,已经修订至第五版,累计销售量超过120 万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影响力最强、销售量最大的机械设计工具书。
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科技图书,《机械设计手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其中,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 年获化工部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 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 年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年获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3 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械设计手册 之 详细目录
内容简介:《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自1969年第一版出版发行以来,已经修订至第五版,累计销售量超过120万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影响力最强、销售量最大的机械设计工具书。
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科技图书,《机械设计手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化工部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2002年,连续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推荐下载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第一卷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第一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第二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第三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和结构要素第四章、焊接和铆接设计的工艺性第五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第六章、热处理第七章、表面技术第八章、装配工艺性第九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第十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第十一章、符合造型、荷载、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第十二章、装备要求及设备基础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一章、机械制图第二章、极限与配合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第四章、表面结构第五章、孔间距偏差第3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一章、黑色金属材料第二章、有色金属材料第三章、非金属材料第四章、其他材料及制品第4篇:机构第一章、机构分析的常用方法第二章、基本机构的设计第三章、组合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第四章、机构参考图例第二卷第5篇:连接与紧固第一章、螺纹及螺纹连接第二章、铆钉连接第三章、销、键和花键连接第四章、过盈连接第五章、胀紧连接和型面连接第六章、锚固连接第七章、粘结第6篇:轴及其连接第一章、轴和软轴第二章、联轴器第三章、离合器第四章、制动器第7篇:轴承第一章、滑动轴承第二章、滚动轴承第三章、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第8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第一章、起重机械零部件第二章、输送机械零部件第9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一章、操作间及小五金第二章、管件第三卷第10篇:润滑与密封第一章、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第二章、润滑剂第三章、密封第四章、密封件第11篇:弹簧第一章、弹簧的类型、性能及应用第二章、圆柱螺旋弹簧第三章、截锥螺旋弹簧第四章、蜗卷螺旋弹簧第五章、多股螺旋弹簧第六章、蝶形弹簧第七章、开槽蝶形弹簧第八章、膜片弹簧第九章、环形弹簧第十章、片弹簧第十一章、板弹簧第十二章、发条弹簧第十三章、游丝第十四章、扭杆弹簧第十五章、弹簧的特殊处理及热处理第十六章、橡胶弹簧第十七章、橡胶---金属螺旋复合弹簧(简称复合弹簧)第十八章、空气弹簧第十九章、膜片第二十章、波纹管第二十一章、压力弹簧管第12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第一章、螺旋传动第二章、摩檫轮传动第13篇:带、链传动第一章、带传动第二章、链传动第14篇:齿轮传动第一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第二章、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第三章、锥齿轮传动第四章、涡杆传动第五章、渐开线圆柱齿轮行星传动第六章、渐开线少齿查行星齿轮传动第七章、销齿传动第八章、活齿传动第九章、点线啮合圆柱齿轮传动第十章、塑料齿轮第四卷第15篇:多点啮合柔性传动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悬挂安装结构第三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第四章、柔性支撑的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第五章、专业技术特点第六章、整体结构的技术性能、尺寸系列及选型方法第七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动力学计算第16篇:减速器、变速器第一章、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第二章、标准减速器及产品第三章、机械无极变速器及产品第17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及升降机第一章、常用电机第二章、常用电器第三章、电动、电液推杆及升降机第18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第三章、线性振动第四章、非线性振动机随机振动第五章、振动的控制第六章、机械振动的利用第七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第八章、轴和轴系的临界转速第19篇:机架设计第一章、机架结构概论第二章、机架设计的一般规定第三章、梁的设计与计算第四章、柱和立架的设计与计算第五章、桁架的设计与计算第六章、框架的设计与计算第七章、其他形式的机架第20篇: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一章、塑料制品设计第二章、塑料注射成型工艺第三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四章、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模具第五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实例第六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标准模架第七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程序与CAD第五卷第21篇:液压传动第一章、基础标准与液压流体力学常用公式第二章、液压系统设计第三章、液压基本回路第四章、液压工作介质第五章、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第六章、液压缸第七章、液压控制阀第八章、液压辅助件及液压泵站第九章、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第22篇:液压控制第一章、控制理论基础第二章、液压控制概述第三章、液压控制元件、液压动力元件、伺服阀第四章、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第五章、电液比例系统的设计计算第六章、伺服阀、比例阀及伺服缸主要产品简介第23篇:气压传动第一章、基础理论第二章、压缩空气站、管路网络及产品第三章、压缩空气净化处理装置第四章、气动执行元件及产品第五章、方向控制阀、流体阀、流量控制阀及阀岛第六章、电--气比例/伺服系统及产品第七章、真空元件第八章、传感器第九章、气动辅件第十章、新产品、新技术第十一章、气动系统第十二章、气动相关技术标准及资料第十三章、气动系统的维护及故障处理。
机械设计手册 之 详细目录
内容简介:《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自1969年第一版出版发行以来,已经修订至第五版,累计销售量超过120万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影响力最强、销售量最大的机械设计工具书。
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科技图书,《机械设计手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化工部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2002年,连续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
机械设计的努力目标是:在各种限定的条件下设计出最好的机械,即做出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需要综合地考虑许多要求,一般有:最好工作性能、最低制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重量、使用中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环境污染。
各产业机械的设计,特别是整体和整系统的机械设计,须依附于各有关的产业技术而难于形成独立的学科。
因此出现了农业机械设计、矿山机械设计、泵设计、压缩机设计、汽轮机设计、内燃机设计、机床设计等专业性的机械设计分支学科。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卷常用设计资料第1篇常用资料、常用数学公式和常用力学公式第1章常用符号和数据第2章计量单位和单位换算第3章常用数学公式第4章常用力学公式第2篇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钢铁材料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第3章非金属材料第4章复合材料第3篇零部件设计常用基础标准第1章技术制图及图形符号第2章公差与配合第3章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第4章表面结构第5章螺纹第4篇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1章概述第2章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3章锻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4章冲压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5章粉末冶金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6章工程塑料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7章热处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8章橡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9章焊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10章金属切削加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第11章零部件的装配和维修工艺性第2卷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第5篇连接与紧固第1章连接总论第2章螺纹连接第3章键、花键和销连接第4章过盈连接第5章焊、粘、铆连接第6篇带传动和链传动第1章带传动第2章链传动第7篇摩擦轮传动与螺旋传动第1章摩擦轮传动第2章螺旋传动第8篇齿轮传动第1章概述第2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第3章圆弧齿轮传动第4章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传动第5章蜗杆传动第9篇轮系第1章轮系概论第2章渐开线齿轮行星传动第3章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第4章谐波齿轮传动第5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装置第10篇减速器和变速器第1章一般减速器设计资料第2章标准减速器第3章机械无级变速器第11篇机构第1章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第2章机构选型第3章连杆机构设计第4章共扼曲线机械设计第5章凸轮机械设计第6章棘轮机构、糟轮机构和不完全齿轮机构第7章组合机构第8章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应用第9章机构系统方案第3卷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 第12篇轴第1章概述第2章轴的结构设计第3章轴的强度计算第4章轴的刚度校核第5章轴的临界转速第6章钢丝软轴第7章低速曲轴第13篇滑动轴承第1章滑动轴承的应用第2章无润滑滑动轴承第3章固体润滑滑动轴承第4章含油轴承第5章脂、滴油、油绳或油垫润滑滑动轴承第6章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第7章可倾瓦块滑动轴承第8章液体动压止推轴承第9章液体静压轴承第11章其他轴承第12章滑动轴承座第14篇滚动轴承第1章滚动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第2章滚动轴承的特性与选用第3章滚动轴承计算第4章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第5章滚动轴承支承设计实例第6章常用滚动轴承的基本尺寸与数据第15篇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第1章联轴器第2章离合器第3章制动器第16篇弹簧第17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和操作件第18篇机架与箱体第19篇管道与管道附件第20篇润滑第21篇密封第4卷流体传动与控制第22篇液压传动与控制第1章常用液压基础标准第2章液压流体力学基础第3章液压基本回路第4章液压传动系统设计计算第5章液压泵第6章液压执行元件第7章液压控制阀第8章液压辅件第9章液压泵站、油箱、管路及管件第11章液压伺服控制第12章电液比例控制第13章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故障诊断第23篇气压传动与控制第1章常用气动基础标准第2章气压传动的特点和气体力学基础第3章气源装置及气动辅助元件第4章气动执行元件第5章气动控制阀第6章气动控制系统第7章气动真空元件第8章气动系统的设计计算第9章气动系统的维护与故障处理第24篇液力传动第1章概述第2章液力偶合器第3章液力变矩器第4章液力机械变矩器第5卷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第25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设计第1章机电一体系概述第2章基于工业控制机的控制器及其设计第3章可编程序控制器第4章基于单片机的控制器及其设计第5章传感器及其接口设计第6章常用的传动部件与执行机构第7章常用控制用电动机及其驱动第8章机电一体化设计实例第26篇机电系统控制第1章概述第2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第3章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第4章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第5章先进控制理论基础第6章机械运动控制系统第27篇工业机器人技术第1章概述第2章工业机器人本体第3章工业机器人驱动系统第4章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第5章机器人传感器第6章机器人视觉第7章机器人人工智能第8章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第28篇数控技术第1章概述第2章数控系统的点位和轨迹控制原理第3章数控程序编制第4章数控伺服系统第5章数控检测装置第6章计算机数控装置第29篇微机电系统及设计第1章微机电系统概述第2章微机电系统制造第3章微机电系统设计第4章微机电系统实例第30篇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第1章概述第2章信号采集系统的组成第3章机械故障诊断中的信号处理第4章旋转机械运行状态的振动监测技术第5章机械故障诊断中的模式识别方法第6章旋转机械和典型零件的故障诊断方法第31篇激光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第1章激光加工概论第2章激光打孔第3章激光切割第4章激光焊接第5章激光淬火第6章激光熔覆与合金化第7章激光冲击强化第8章激光在其他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第9章激光加工的安全防护第32篇电动机、电器与常用传感器第1章常用交直流电动机第2章控制电动机第3章电器与常用传感器第6卷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33篇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综述第1章现代机械及制造技术发展趋向第2章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一般过程及几个关键问题第3章现代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简介及分类第4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及其特点第34篇普适设计与功能设计第1章概论第2章普适设计理论与方法第3章功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第35篇创新设计第1章创新的基本理论第2章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第3章创新设计的分析与描述第4章创新设计中的技术系统进化理论分析第5章创新设计中的技术冲突及其解决原理第6章创新设计中的技术系统物-场模型分析方法第36篇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第37篇机械系统概念设计第38篇机械系统的振动设计及噪声控制第39篇机械结构的有限元设计第40篇疲劳强度设计第41篇机械可靠性设计第42篇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第43篇摩擦学设计第44篇优化设计第45篇虚拟设计第46篇智能设计第47篇并行设计与协同设计第48篇反求设计与快速成形制造技术第49篇快速响应变型设计第50篇计算机辅助设计第51篇公理设计与质量功能展开(QFD)设计第52篇产品综合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目录——机械设计手册 (第五版) 1-6卷 阎邦椿主编
第05篇 连接与紧固 第06篇 带传动和链传动 第07篇 摩擦轮传动和螺旋传动 第08篇 齿轮传动 第09篇 轮系 第10篇 减速器和变速器 第11篇 机构
第12篇 轴 第13篇 滑动轴承 第14篇 滚动轴承 第15篇 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 第16篇 弹簧 第17篇 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和操作件 第18篇 机架与箱体 第19篇 管道与管道附件 第20篇 润滑 第21篇 密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33篇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综述 第34篇 普适设计与功能设计 第35篇 创新设计 第36篇 绿色设计与和谐设计 第37篇 机械系统概念设计 第38篇 机械系统的振动设计及噪声控制 第39篇 机械结构的有限元设计 第40篇 疲劳强度设计 第41篇 机械可靠性设计 第42篇 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 第43篇 摩擦学设计 第44篇 优化设计 第45篇 虚拟设计 第46篇 智能设计 第47篇 并行设计与协同设计 第48篇 反求设计与快速成形制造技术 第49篇 快速响应变型设计 第50篇 计算机辅助设计 第51篇 公理设计与质量功能展开(QFD)设计 第52篇 产品综合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第22篇 液压传动与控制 第23篇 气压传动与控制 第24篇 液力传动
第25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设计 第26篇 机电系统控制 第27篇 工业机器人技术
第28篇 数控技术 第29篇 微机电系统及设计 第30篇 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第31篇 激光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第32篇 电动机、电器与常用传感器
《机械设计手册》 (第五版) 1-6卷 阎邦椿主编
第1卷 常用设计资料
机械设计手册目录.doc
容简介:《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 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 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 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 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 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 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自1969 年第一版出版发行以来,已经修订至第五版,累计销售量超过120 万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影响力最强、销售量最大的机械设计工具书。
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科技图书,《机械设计手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其中,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 年获化工部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 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 年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年获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3 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械设计手册目录.doc
容简介:《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 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 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 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 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 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 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自1969 年第一版出版发行以来,已经修订至第五版,累计销售量超过120 万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影响力最强、销售量最大的机械设计工具书。
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科技图书,《机械设计手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其中,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 年获化工部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 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 年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年获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3 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共5卷)_9页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第1卷包括: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3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4篇:机构;第2卷包括:第5篇:连接与紧固,第6篇:轴及其连接,第7篇:轴承,第8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第9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第10篇:润滑与密封,第11篇:弹簧,第12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第13篇:带、链传动,第14篇: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第15篇:多点啮合柔性传动,第16篇:减速器、变速器,第17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第18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第19篇:机架设计,第20篇: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第21篇:液压传动,第22篇:液压控制,第23篇:气压传动等第1卷目录第1篇一般设计材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第6章热处理第7章表面技术第8章装配工艺性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第2章极限与配合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第4章表面结构第5章空间距偏差第3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第3章非金属材料第4章其他材料及制品第4篇机构第1章机构分析的常用方法第2章基本机构的设计第3章组合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第4章机构参考图例第5篇连接与紧固第1章螺纹与螺纹连接第2章铆钉连接第3章销、键和花键连接第4章过盈连接第5章胀紧连接和型面连接第6章锚固连接第7章粘接第6篇轴及其连接第1章轴和软轴第2章联轴器第3章离合器第4章制动器第7篇轴承第1章滑动轴承第2章滚动轴承第3章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第8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第1章起重机械零部件第2章输送机械零部件第9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1章操作件及小五金第2章管件第10篇润滑与密封第1章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第2章润滑剂第3章密封第4章密封件第11篇弹簧第1章弹簧的类型、性能及应用第2章圆柱螺旋弹簧第3章截锥螺旋弹簧第4章蜗卷螺旋弹簧第5章多股螺旋弹簧第6章蝶形弹簧第7章开槽蝶形弹簧第8章膜片弹簧第9章环形弹簧第10章片弹簧第11章板弹簧第12章发条弹簧第13章游丝第14章扭杆弹簧第15章弹簧的特殊处理及热处理第16章橡胶弹簧第17章橡胶——金属螺旋复合弹簧(简称复合弹簧)第18章空气弹簧第19章膜片第20章波纹管第21章压力弹簧管第12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第1章螺旋传动第2章摩擦轮传动第13篇带、链传动第1章带传动第2章链传动第14篇齿轮传动第1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第2章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第3章锥齿轮传动第4章蜗杆传动第5章渐开线圆柱齿轮形星传动第6章渐开线少齿差形星齿轮传动第7章销齿传动第8章活齿传动第9章点线啮合圆柱齿轮传动第10章塑料齿轮第15篇多点啮合柔性传动第1章概述第2章悬挂安装结构第3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第4章柔性支承的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第5章专业技术特点第6章整体结构的技术性能、尺寸系列和选型方法第7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力学计算第16篇减速器、变速器第1章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第2章标准减速器及产品第3章机械无级变速器及产品第17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第1章常用电机第2章常用电器第3章电动、电液推杆与升降机第18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第1章概述第2章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第3章线性振动第4章非线性振动与随机振动第5章振动的控制第6章机械振动的利用第7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第8章轴和轴系的临界转速第19篇机架设计第1章机架结构概论第2章机架设计的一般规定第3章梁的设计与计算第4章柱和立架的设计与计算第5章桁架的设计与计算第6章框架的设计与计算第7章其他形式的机架第20篇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1章塑料制品设计第2章塑料注射成型工艺第3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4章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模具第5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实例第6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标准模架第7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程序与CAD第五卷目录第21篇液压传动第一章基础标准及液压流体力学常用公式第二章液压系统设计第三章液压基本回路第四章液压工作介质第五章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第六章液压缸第七章液压控制阀第八章液压辅助件及液压泵站第九章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第22篇液压控制第一章控制理论基础第二章液压控制概述第三章液压控制元件、液压动力元件、伺服阀第四章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第五章电液比例系统的设计计算第六章伺服阀、比例阀及伺服缸主要产品简介第23篇气压传动第一章基础理论第二章压缩空气站、管道网络及产品第三章压缩空气净化处理装置第四章气动执行元件及产品第五章方向控制阀、流体阀、流量控制阀及阀岛第六章电气比例、伺服系统及产品第七章真空元件第八章传感器第九章气动辅件第十章新产品、新技术第十一章气动系统第十二章气动相关技术标准及资料第十三章气动系统的维护及故障处理。
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第5卷
目录
第25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设计 第1章机电一体化概述 1机电一体化概念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类 3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4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 5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 第2章基于工业控制机的控制器及其设计 1工业控制机的种类与选择 2工业控制机的总线 3工业控制机常用I/O模板及选择
谢谢观看
本书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有关专业师生使 用和参考。
本书是在前4版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 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撰写而成。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和现代设 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内容先进、信息量大、取材广、规格全,实用性强,数据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
本版手册在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设计的理念引领下,进行了较大篇幅的修改和补充,为我国现代机械产品 自主创新设计提供了保障。例如,在手册中重点介绍了产品绿色设计、和谐设计与系统化设计,也介绍了产品的 创新设计等内容,这有利于产品设计师们采用手册中介绍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产品开发。
本版手册汇总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设计资料,以及在产品设计时必须采用技术标准,同时还介绍了设计中许 多不可缺少的相关设计知识。因此,可以说手册是设计师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必需的数据库和知识库,目前它 已成为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利器”及其他设计器具无法取代的重要的设计工具,这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也会 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第5版前言
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依托的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与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是当今,也是未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依 靠科技进步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使我国由制造大国过渡到制造强国的核心因素和关键。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中文名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目录内容如下:第1卷目录第1篇一般设计材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第6章热处理第7章表面技术第8章装配工艺性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第2章极限与配合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第4章表面结构第5章空间距偏差第3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第3章非金属材料第4章其他材料及制品第4篇机构第1章机构分析的常用方法第2章基本机构的设计第3章组合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第4章机构参考图例第2卷目录第5篇连接与紧固第1章螺纹与螺纹连接第2章铆钉连接第3章销、键和花键连接第4章过盈连接第5章胀紧连接和型面连接第6章锚固连接第7章粘接第6篇轴及其连接第1章轴和软轴第2章联轴器第3章离合器第4章制动器第7篇轴承第1章滑动轴承第2章滚动轴承第3章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第8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第1章起重机械零部件第2章输送机械零部件。
机械设计手册_之_详细目录教材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第1卷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1常用资料和数据1-3字母1-3国内标准代号及各国国家标准代号1-4机械传动效率1-5常用材料的密度1-6松散物料的密度和安息角1-6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摩擦因数1-8金属材料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10材料线胀系数αl1-10液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气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22.1法定计量单位1-12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摘自GB 3100—1993)1-12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摘自GB 3102.1~3102.7—1993)1-122.2常用单位换算1-30长度单位换算1-30面积单位换算1-30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31质量单位换算1-31密度单位换算1-31速度单位换算1-32角速度单位换算1-32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32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33压力单位换算1-33力单位换算1-34力矩、转矩单位换算1-34功、能、热量单位换算1-34功率单位换算1-35比能单位换算1-36比热容与比熵单位换算1-36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36热导率单位换算1-36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一(摘自GB/T 1172—1999)1-37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二(摘自GB/T 1172—1999)1-38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83.1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8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14数表与数学公式1-444.1数表1-44二项式系数np1-44正多边形的圆内切、外接时,其几何尺寸1-45弓形几何尺寸1-45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 3102.11—1993)1-464.3数学公式1-51代数1-51平面三角1-55复数1-59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60常用曲线1-61几种曲面1-65微积分1-66不定积分法则和公式1-67定积分及公式1-69微积分的应用1-70常微分方程1-74拉氏变换1-75应用拉氏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1-77传递函数1-78矩阵1-78常用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及重心位置1-875常用力学公式1-89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89运动学基本公式1-89动力学基本公式1-90转动惯量1-92一般物体旋转时的转动惯量1-93常用旋转体的转动惯量1-100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01主应力及强度理论公式1-101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107截面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1-110各种截面的力学特性1-111杆件计算的基本公式1-119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1-123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1445.3接触应力1-1475.4动荷应力1-151惯性力引起的动应力1-151冲击载荷计算公式1-153振动应力1-154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55厚壁圆筒计算公式1-155等厚旋转圆盘计算公式1-157薄壳中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1-1575.6平板中的应力1-160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68等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68变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75梁的稳定性1-175线弹性范围壳的临界载荷1-180第二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1811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181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190铸铁和铸钢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0用灰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制造汽车零件和钢锭模的技术经济比较1-192常用铸造有色合金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43铸件的结构要素1-195最小壁厚1-195外壁、内壁与筋的厚度1-196壁的连接1-196壁厚的过渡1-197最小铸孔1-197铸造内圆角及过渡尺寸(JB/ZQ 4255—1997)1-198铸造外圆角(JB/ZQ 4256—1997)1-198铸造斜度1-199法兰铸造过渡斜度(JB/ZQ 4254—1997)1-199凸出部分最小尺寸(JB/ZQ 4169—1997)1-199加强筋1-199孔边凸台1-200内腔1-200凸座1-2004铸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00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 4169—1997)1-2016铸铁件(摘自JB/T 5000.4—1998)、铸钢件(摘自JB/T 5000.6—1998)、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 5000.5—1998)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09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101锻造1-210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10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模锻斜度(摘自GB/T 12361—2003)1-211圆角半径(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截面形状变化部位外圆角半径值(a)和内圆角半径值(b)(摘自GB/T 12361—2003)1-212收缩截面、多台阶截面、齿轮轮辐、曲轴的凹槽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2最小底厚(摘自JB/T 9177—1999)1-213最小壁厚、筋宽及筋端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4腹板最小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最小冲孔直径、盲孔和连皮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 扁钢辗成圆柱形端尺寸1-216圆钢锤扁尺寸1-216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162冲压1-218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18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19冲裁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弯曲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拉深件和翻孔件的结构要素1-220铁皮咬口类型、用途和余量1-221卷边直径1-221通风罩冲孔(摘自JB/ZQ 4262—1997)1-222零件弯角处必须容纳另一个直角零件的做法1-222最小可冲孔眼的尺寸(为板厚的倍数)1-222翻孔尺寸及其距离边缘的最小距离1-222加固筋的形状、尺寸及间距1-223弯曲件尾部弯出长度1-223冲出凸部的高度1-223箱形零件的圆角半径、法兰边宽度和工件高度1-223冲裁件最小许可宽度与材料的关系1-223箍压时直径缩小的合理比例1-223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13915、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 15055—1994)1-224平冲压件和成形冲压件尺寸公差1-224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6—2002)1-229 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0冷挤压件的分类1-231确定结构要素的一般原则1-231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2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323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 5000.8—1998)1-235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361焊接1-236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361.2金属的可焊性1-240钢的可焊性1-240铸铁的可焊性1-241有色金属的可焊性1-242常用异种金属间的可焊性1-243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46不同焊接方法采用的焊接材料及其作用1-246焊条、焊丝及焊剂的分类、特点和应用1-249对焊条、焊丝及焊剂工艺性能的要求1-256不同药皮类型焊条工艺性等比较1-258选择焊条的基本原则1-260几种常用钢材的焊条选择举例1-261几种常用钢材埋弧焊焊剂与焊丝的选配举例1-266焊条的型号和牌号1-271不锈钢焊条型号表示1-273焊条、焊丝和焊剂1-2801.4焊缝1-304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及注法(摘自GB/T 5185—2005)1-304焊缝符号表示方法(摘自GB/T 324—1988、GB/T 12212—1990)1-305碳钢、低合金钢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985—1988)1-318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接1-322有色金属焊接坡口型式及尺寸1-322焊缝强度计算1-323焊缝许用应力1-327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29角度尺寸公差1-3291.6钎焊1-331各种钎焊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范围1-331钎料和钎剂的选择原则1-332钎料的选择1-333典型钎焊的接头型式1-334钎焊接头的间隙1-335钎料1-336钎剂1-3401.7塑料焊接1-343热塑性塑料的可焊性1-343塑料焊接温度1-343硬聚氯乙烯塑料焊接接头型式及尺寸1-343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3442铆接1-350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350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351等边角钢1-351不等边角钢1-353热轧普通槽钢1-355热轧普通工字钢1-356板材最小弯曲半径1-357管材最小弯曲半径1-358扁钢、圆钢弯曲的推荐尺寸1-359角钢坡口弯曲c值1-360角钢截切角推荐值1-360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3—1998)1-360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362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3622一般标准1-365 标准尺寸(摘自GB/T 2822—2005)1-365标准角度(参考)1-366锥度与锥角系列(摘自GB/T 157—2001)1-366棱体的角度与斜度(摘自GB/T 4096—2001)1-367莫氏和公制锥度 (附斜度对照)1-36860°中心孔(摘自GB/T 145—2001)1-36875°、90°中心孔1-369零件倒圆与倒角(摘自GB/T 6403.4—1986)1-369球面半径(摘自 GB/T 6403.1—1986)1-370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和静配合连接轴用倒角1-370燕尾槽(摘自JB/ZQ 4241—1997)1-370T形槽(摘自GB/T 158—1996)1-371砂轮越程槽(摘自GB/T 6403.5—1986)1-372刨切、插、珩磨越程槽1-373退刀槽(摘自 JB/ZQ 4238—1997)1-373滚人字齿轮退刀槽(摘自JB/ZQ 4238—1997)1-374弧形槽端部半径(摘自GB 1127—1997)1-374分度盘和标尺刻度(摘自JB/ZQ 4260—1997)1-375滚花(摘自GB/T 6403.3—1986)1-375锯缝尺寸(摘自JB/ZQ 4246—1997)1-375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376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1998)1-387第6章热处理1-3901钢铁热处理1-390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390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392整体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2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7形变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403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12材料在热处理中的特性1-412淬透性曲线图及其应用1-414合金元素对钢组织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影响1-417常用材料的工作条件和热处理1-420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31工作图上应注明的热处理要求1-431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的表示方法(摘自GB/T 12603—1990)1-432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表示方法(摘自JB/T 8555—1997)1-434常见的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错例1-438制定热处理要求的要点1-439几类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实例1-446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454一般要求1-45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殊要求1-4622有色金属热处理1-464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464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465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5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7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468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4692.5镁合金的热处理1-470第7章表面技术1-473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473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4731.2表面技术的功能1-474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477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477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4853电镀1-486电镀层的分类1-487金属镀层的特点及应用1-488镀层选择1-4894复合电镀1-492复合电镀的优缺点1-492复合电镀的类型和应用1-4925(电)刷镀1-494不同工况下镀层的选择1-494在不同金属材料上的电刷镀1-495单一镀层安全厚度和夹心镀层1-4966纳米复合电刷镀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原理、特点和应用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层的性能1-4977热喷涂1-499不同热喷涂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1-500喷涂基体表面基本设计要求1-501热喷涂材料的选择原则1-501涂层类别、特性及其喷涂材料选择1-502热喷涂应用实例1-5078塑料粉末热喷涂1-510塑料粉末热喷涂的特点、涂料类别、涂层性能和应用1-511 塑料粉末喷涂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1-512塑料涂层的应用实例1-513塑料喷涂对被涂件结构的一般要求1-5149粉末渗镀锌(摘自JB/T 5067—1999)1-514镀层厚度等级及厚度值1-51410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15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的特点及应用1-515离子镀TiN、TiC化合物镀膜1-51611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16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的特点与应用1-516金属着色处理1-51712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18喷丸原理与应用1-518滚压原理与参数1-518滚珠滚压加工对碳钢零件表面性质的改善程度1-519表面强化使疲劳强度增加的百分数1-519各种表面强化方法的特点1-520表面纳米化1-52013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21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的含义、特点及比较1-521激光束、电子束表面强化和离子束注入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52114涂装1-528涂装技术的涂层体系和涂料的设计选用1-528按不同因素选择涂料1-529耐热涂层1-532三防(防湿热、防盐雾、防霉菌)涂层系统1-533各种涂装类别所用油漆的通用技术要求(摘自JB/T 5000.12—1998)1-535涂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 JB/T 5000.12—1998)1-53715复合表面技术1-53915.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39电镀、化学镀复合材料及其复合涂层1-539多层涂层1-542功能梯度涂层1-545含表面热处理的复合强化层1-546含激光处理的复合强化层及其他表面技术的复合1-55015.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54耐蚀复合镀层和多层镍-铬镀层1-554镍镉扩散镀层和金属-非金属复合涂层1-555有机复合膜层1-557自蔓延技术制备钢基陶瓷复合材料和耐高温热腐蚀复合涂层1-55815.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61复合镀固体润滑材料和气相沉积复合膜和多层膜1-561含扩渗改性的表面膜层1-565金属塑料复合材料1-567黏结固体润滑膜1-56815.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57116陶瓷涂层1-57217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57517.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57517.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57817.3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58017.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58117.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58717.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588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1-588表面涂料涂覆(摘自GB/T 4054—1983)1-59018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5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591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594第8章装配工艺性1-5971装配类型和方法1-597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5973转动件的平衡1-6063.1基本概念1-606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07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 9239—1988)1-607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88)1-609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114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0—1998)1-6124.1一般要求1-6124.2装配连接方式1-6124.3典型部件的装配1-6134.3.1滚动轴承1-6134.3.2滑动轴承1-6144.3.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164.3.4带和链传动装配1-6164.3.5联轴器装配1-6174.3.6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174.4平衡试验及其他1-6174.5总装及试车1-6185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1—1998)1-618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21工程用塑料零件设计要素1-6221.1塑料分类、成形方法及应用1-6221.2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1-6231.3工程用塑料零件的结构要素1-6241.4塑料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塑料轴承的配合间隙1-6251.5工程用塑料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6262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92.1粉末冶金的特点及主要用途1-6292.2粉末冶金零件最小厚度、尺寸范围及其精度1-6292.3粉末冶金零件设计注意事项1-629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1-632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6321.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摘自GB/T 12985—1991)1-632 1.2以主要百分位和年龄范围的中国成人人体尺寸数据(摘自GB/T 10000—1988)1-6341.3工作空间人体尺寸(摘自GB/T 13547—1992)1-640人体立姿尺寸1-640人体坐姿、跪姿、俯卧姿及爬姿尺寸1-6411.4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原则及其数值(摘自GB/T 14776—1993)1-6431.4.1工作岗位尺寸设计1-6451.4.2工作岗位尺寸设计举例1-6472人体必需和可能的活动空间1-6492.1人体必需的空间1-649 2.2人手运动的范围1-6492.3上肢操作时的最佳运动区域1-6492.4腿和脚运动的范围1-6493操作者有关尺寸1-6503.1坐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最佳尺寸1-6503.2工作坐位的推荐尺寸1-6513.3运输工具的坐位及驾驶室尺寸1-6523.4站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有关尺寸1-6524手工操作的主要数据1-6534.1操作种类和人力关系1-6534.2操纵机构的功能参数及其选择1-6555工业企业噪声有关数据1-6576照明1-6587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舒适度区域和振动引起疲劳的极限时间1-6588安全隔栅及其他1-6598.1安全隔栅1-6598.2梯子(摘自GB 4053.1,4053.2—1993)及防护栏杆(摘自GB 4053.3—1993)1-6608.3倾斜通道1-662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1-6631符合造型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32符合载荷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43符合公差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94符合材料及其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铸钢、铸铁件等及材料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 镁合金件合理的结构设计1-674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1-6781装运要求1-6781.1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3—1998)1-678 1.2有关运输要求1-6792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要求1-6812.1混凝土基础的类型1-6812.2地脚螺栓1-682地脚螺栓的种类和选用1-683地脚螺栓的外露长度1-6832.3设备和基础的连接方法及适应范围1-6833垫铁种类、型式、规格及应用1-685参考文献1-687第二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2-31图纸幅面及格式(摘自GB/T 14689—1993)2-32标题栏和明细栏(摘自GB/T 10609.1~2—1989)2-43比例(摘自GB/T 14690—1993)2-44图线(摘自GB/T 4457.4—2002)2-55剖面符号(摘自GB/T 4457.5—1984)2-76图样画法2-96.1视图(摘自GB/T 17451—1998、GB/T 4458.1—2002)2-96.2剖视图和断面图(摘自GB/T 17452—1998、GB/T 4458.6—2002)2-156.3图样画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1—1996)2-22 7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摘自GB/T 4458.2—2003)2-398尺寸注法2-398.1尺寸注法(摘自GB/T 4458.4—2003)2-398.2尺寸注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2—1996)2-45 9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摘自GB/T 4458.5—2003)2-5510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摘自GB/T 15754—1995)2-561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摘自GB/T 4459.1—1995)2-58 11.1螺纹的表示方法2-5811.2螺纹的标记方法2-5912齿轮、花键表示法(摘自GB/T 4459.2—2003、GB/T 4459.3—2000)2-6213弹簧表示法(摘自GB/T 4459.4—2003)2-6614中心孔表示法(摘自GB/T 4459.5—1999)2-6815动密封圈表示法(摘自GB/T 4459.6—1996)2-6916滚动轴承表示法(摘自GB/T 4459.7—1998)2-7417齿轮、弹簧的图样格式2-8017.1齿轮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2—2003)2-8017.2弹簧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4—2003)2-8118技术要求的一般内容与给出方式(摘自JB/T 5054.2—2000)2-8219常用几何画法2-8420展开图画法2-88第2章极限与配合2-911极限与配合基础2-911.1术语、定义及标法(摘自GB/T 1800.1—1997、GB/T 1800.2—1998)2-911.2标准公差数值表(摘自GB/T 1800.3—1998)2-942公差与配合的选择2-952.1基准制的选择2-952.2标准公差等级和公差带的选择2-952.2.1标准公差等级的选择2-952.2.2公差带的选择(摘自GB/T 1801—1999)2-1012.3配合的选择2-1032.4配合特性及基本偏差的应用2-1032.5应用示例2-1102.6孔与轴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4—1999)2-111 3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摘自GB/T 1804—2000)2-1533.1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2-1533.2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2-1533.3一般公差的标注2-1544在高温或低温工作条件下装配间隙的计算2-1545圆锥公差与配合2-155 5.1圆锥公差(摘自GB/T 11334—2005)2-1555.1.1适用范围2-1555.1.2术语、定义及图例2-1555.1.3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2-1565.1.4圆锥公差的数值2-1575.2圆锥配合(摘自GB/T 12360—2005)2-1595.2.1适用范围2-1595.2.2术语及定义2-1595.2.3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2-1615.2.4内、外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2-162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2-1671术语与定义(摘自GB/T 1182—1996、GB/T 4249—1996、GB/T 16671—1996)2-1672形位公差带的定义、标注和解释(摘自GB/T 1182—1996)2-171 3形位公差的符号及其标注(摘自GB/T 1182—1996)2-1824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2-1895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值或数系表及应用举例2-204直线度、平面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4圆度、圆柱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6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8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0 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2第4章表面结构2-2141概述2-2141.1表面结构的概念2-2141.2表面结构标准体系2-2142表面结构参数及其数值2-2152.1表面结构参数2-2152.1.1评定表面结构的轮廓参数(摘自GB/T 3505—2000)2-215 2.1.2基本术语和表面结构参数的新旧标准对照2-2212.1.3表面粗糙度参数数值及取样长度l与评定长度ln数值(摘自GB/T 1031—1995)2-2212.2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摘自GB/T 10610—1998)2-2232.2.1参数测定2-2232.2.2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2-2232.2.3参数评定2-2242.2.4用触针式仪器检验的规则和方法2-224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摘自GB/T 131—2006)2-2263.1标注表面结构的方法2-2263.2表面结构要求图形标注的新旧标准对照2-2333.3表面结构代号的含义及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示例2-2344表面结构参数的选择2-2364.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2-2364.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2-2374.3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2-2374.3.1选用原则2-2384.3.2表面粗糙度参数值选用实例2-238第5章孔间距偏差2-2501孔间距偏差的计算公式2-2502按直接排列孔间距允许偏差2-2512.1连接型式及特性2-2512.2一般精度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2.3精确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3按圆周分布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1用两个以上的螺栓及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2用两个螺栓或螺钉及任意数量螺栓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53.3用任意数量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7参考文献2-258第三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3-31黑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3钢铁产品牌号中化学元素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 钢铁产品牌号中表示名称、用途、特性和工艺方法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221—2000、GB/T 700—2006)3-4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代号及其含义3-82钢铁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条件3-112.1一般用钢3-11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700—2006)3-11优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699—1999)和锻件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13低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591—1994)3-19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3077—1999)和锻件用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22弹簧钢及轴承钢(摘自GB/T 1222—1984、GB/T 18254—2002)3-38不锈钢、耐热钢(摘自GB/T 1220—1992、GB/T 1221—1992)3-41大型不锈、耐酸、耐热钢锻件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摘自JB/T 6398—1992)3-55工具钢(摘自GB/T 1298—1986、GB/T 1299—2000)3-57耐候钢(摘自GB/T 4172—2000、GB/T 4171—2000)3-63大型轧辊件用钢(摘自JB/T 6401—1992)3-652.2铸钢3-67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摘自GB/T 11352—1989)3-67大型低合金钢铸件(摘自JB/T 6402—1992)3-68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摘自GB/T 7659—1987)3-69 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摘自GB/T 8492—2002)3-70高锰钢铸件(摘自GB/T 5680—1998)3-72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摘自GB/T 2100—2002)3-722.3铸铁3-75灰铸铁件(摘自GB/T 9439—1988)3-75球墨铸铁件(摘自GB/T 1348—1988)3-77可锻铸铁件(摘自GB/T 9440—1988)3-78蠕墨铸铁件(摘自JB/T 4403—1999)3-79耐磨铸铁与白口铸铁3-79耐热铸铁件(摘自GB/T 9437—1988)3-81高硅耐蚀铸铁件(摘自GB/T 8491—1987)3-823钢材3-833.1钢板3-83常用钢板、钢带的标准摘要3-83热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9—2006)3-85冷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8—2006)3-86钢板每平方米面积理论质量3-87锅炉用钢板(摘自GB 713—1997)3-88压力容器用钢板(摘自GB 6654—1996)3-89镀锡板、镀铅板(摘自GB/T 2520—2000、YB/T 5130—1993)3-90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摘自GB/T 2518—2004)3-91不锈钢冷、热轧钢板(摘自GB/T 3280—1992、GB/T 4237—1992)3-93耐热钢板(摘自GB/T 4238—1992)3-97花纹钢板(摘自GB/T 3277—1991)3-993.2型钢3-100热轧扁钢(摘自GB/T 704—1988)3-100弹簧扁钢尺寸(摘自GB/T 1222—1984)3-102热轧圆、方钢和六角钢(摘自GB/T 702—2004、GB/T 705—1989)3-103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交货状态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78—1994)3-104热轧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7—1988)3-105热轧不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8—1988)3-110热轧槽钢(摘自GB/T 707—1988)3-114热轧工字钢(摘自GB/T 706—1988)3-116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摘自GB/T 11263—2005)3-119通用冷弯开口型钢(摘自GB/T 6723—1986)3-124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8—2002)3-131客运汽车用冷弯方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39 客运汽车用冷弯矩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40 起重机钢轨(摘自YB/T 5055—2005)3-141重轨(摘自GB 2585—2007)3-142轻轨(摘自GB/T 11264—1989)3-143轻轨接头夹板(摘自GB/T 11265—1989)3-144重轨用鱼尾板(摘自GB/T 185—1963、GB/T 184—1963)3-1453.3钢管3-146低压流体输送焊接管(摘自GB/T 3091—2001)3-146直缝电焊钢管(摘自GB/T 13793—1992)3-147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摘自GB/T 12771—2000)3-150传动轴用电焊钢管(摘自YB/T 5209—2000)3-153结构用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摘自GB/T 8162—1999、GB/T 8163—1999)3-153无缝钢管尺寸、质量(摘自GB/T 17395—1998)3-157不锈钢无缝钢管尺寸系列(摘自GB/T 17395—1998)3-162结构用和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摘自GB/T 14975—2002、GB/T 14976—2002)3-164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摘自GB/T 3639—2000)3-167冷拔异型方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69冷拔异型矩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713.4钢丝3-173一般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294—2006)3-173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尺寸、质量(摘自GB/T 342—1997)3-175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032—1993)3-176优质碳素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3—2006)3-176合金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1—2006)3-177碳素弹簧钢丝(摘自GB/T 4357—1989)3-177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力学性能(摘自YB/T 5311—2006)3-178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摘自GB/T 18983—2003)3-179不锈钢丝(摘自GB/T 4240—1993)3-181高电阻电热合金(摘自GB/T 1234—1995)3-1824各国(地区)黑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1844.1各国(地区)结构用钢钢号对照3-1844.2各国(地区)不锈钢和耐热钢钢号对照3-1924.3各国(地区)工具钢钢号对照3-1994.4各国硬质合金牌号对照3-2024.5各国(地区)铸钢钢号对照3-2064.6各国(地区)铸铁牌号对照3-2104.7各国(地区)钢铁焊接材料型号与牌号对照3-212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3-2171有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217常用有色金属和合金元素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专用合金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加工产品的状态名称和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合金铸造方法和热处理状态名称及其代号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340—1976)3-218变形铝及铝合金产品基础状态、T细分状态代号及新旧代号对照(摘自GB/T 16475—1996)3-2192铸造有色合金3-220铸造铜合金(摘自GB/T 1176—1987)3-220压铸铜合金(摘自GB/T 15116—1994)3-226铸造铝合金(摘自GB/T 1173—1995)3-227 压铸铝合金(摘自GB/T 15115—1994)3-230铸造锌合金(摘自GB/T 1175—1997)3-231压铸锌合金(摘自GB/T 13818—1992)3-231铸造轴承合金(摘自GB/T 1174—1992)3-232铸造镁合金(摘自GB 1177—1991)3-2353有色金属加工产品3-2363.1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3-236常用铜及铜合金板(带)、管、棒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3-236 铜及铜合金板材牌号、状态及规格(摘自GB/T 2040—2002)3-239 铜及铜合金带材牌号、状态和规格(摘自GB/T 2059—2000)3-240 铜及黄铜板的理论质量3-241常用铜及铜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527—2006、GB/T 1528—1997)3-242常用铜及铜合金棒规格(摘自GB/T4423—1992、GB/T 13808—1992)3-244常用铜及铜合金线材的力学性能和规格3-245加工铜材牌号的特性与用途3-2463.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3-250常用铅及铅锑合金板、管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1470—2005、GB/T 1472—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板规格(摘自GB/T 1470—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472—2005)3-2513.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3-253变形铝及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3190—1996)3-25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的力学性能3-254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的室温纵向力学性能(摘自GB/T 6892—2006)3-256铝合金板材理论质量(摘自GB/T 3194—1998)3-258铝及铝合金花纹板(摘自GB/T 3618—2006)3-259常用冷拉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0常用热挤压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 铝及铝合金冷拉正方形、矩形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等边角铝型材3-262不等边角铝型材3-265槽铝型材3-269加工铝材牌号的特性及用途3-2713.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3-274钛及钛合金板材规格(摘自GB/T 3621—1994)3-274钛及钛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3624—1995)3-274钛材的室温力学性能(摘自GB/T 3621—1994、GB/T 3624—1995)3-275加工钛材的特性与用途3-2763.5变形镁及镁合金3-277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摘自GB/T 5153—2003)3-277 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的命名规则(摘自GB/T 5153—2003)3-278 4各国有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278第3章非金属材料3-2911橡胶及其制品3-291。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
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
《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四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
《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全套共5卷由天下书城网上书店负责
网上销售。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于2008年5月出版。
机械设计手册_之_详细目录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第1卷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1常用资料和数据1-3字母1-3国内标准代号及各国国家标准代号1-4机械传动效率1-5常用材料的密度1-6松散物料的密度和安息角1-6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摩擦因数1-8金属材料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10材料线胀系数αl1-10液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气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22.1法定计量单位1-12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摘自GB 3100—1993)1-12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摘自GB 3102.1~3102.7—1993)1-122.2常用单位换算1-30长度单位换算1-30面积单位换算1-30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31质量单位换算1-31密度单位换算1-31速度单位换算1-32角速度单位换算1-32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32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33压力单位换算1-33力单位换算1-34力矩、转矩单位换算1-34功、能、热量单位换算1-34功率单位换算1-35比能单位换算1-36比热容与比熵单位换算1-36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36热导率单位换算1-36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一(摘自GB/T 1172—1999)1-37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二(摘自GB/T 1172—1999)1-38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83.1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8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14数表与数学公式1-444.1数表1-44二项式系数np1-44正多边形的圆内切、外接时,其几何尺寸1-45弓形几何尺寸1-45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 3102.11—1993)1-464.3数学公式1-51代数1-51平面三角1-55复数1-59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60常用曲线1-61几种曲面1-65微积分1-66不定积分法则和公式1-67定积分及公式1-69微积分的应用1-70常微分方程1-74拉氏变换1-75应用拉氏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1-77传递函数1-78矩阵1-78常用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及重心位置1-875常用力学公式1-89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89运动学基本公式1-89动力学基本公式1-90转动惯量1-92一般物体旋转时的转动惯量1-93常用旋转体的转动惯量1-100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01主应力及强度理论公式1-101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107截面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1-110各种截面的力学特性1-111杆件计算的基本公式1-119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1-123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1445.3接触应力1-1475.4动荷应力1-151惯性力引起的动应力1-151冲击载荷计算公式1-153振动应力1-154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55厚壁圆筒计算公式1-155等厚旋转圆盘计算公式1-157薄壳中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1-1575.6平板中的应力1-160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68等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68变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75梁的稳定性1-175线弹性范围壳的临界载荷1-180第二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1811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181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190铸铁和铸钢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0用灰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制造汽车零件和钢锭模的技术经济比较1-192常用铸造有色合金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43铸件的结构要素1-195最小壁厚1-195外壁、内壁与筋的厚度1-196壁的连接1-196壁厚的过渡1-197最小铸孔1-197铸造内圆角及过渡尺寸(JB/ZQ 4255—1997)1-198铸造外圆角(JB/ZQ 4256—1997)1-198铸造斜度1-199法兰铸造过渡斜度(JB/ZQ 4254—1997)1-199凸出部分最小尺寸(JB/ZQ 4169—1997)1-199加强筋1-199孔边凸台1-200内腔1-200凸座1-2004铸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00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 4169—1997)1-201 6铸铁件(摘自JB/T 5000.4—1998)、铸钢件(摘自JB/T 5000.6—1998)、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 5000.5—1998)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09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101锻造1-210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10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模锻斜度(摘自GB/T 12361—2003)1-211圆角半径(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截面形状变化部位外圆角半径值(a)和内圆角半径值(b)(摘自GB/T 12361—2003)1-212收缩截面、多台阶截面、齿轮轮辐、曲轴的凹槽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2最小底厚(摘自JB/T 9177—1999)1-213最小壁厚、筋宽及筋端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4 腹板最小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最小冲孔直径、盲孔和连皮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 扁钢辗成圆柱形端尺寸1-216圆钢锤扁尺寸1-216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162冲压1-218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18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19冲裁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弯曲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拉深件和翻孔件的结构要素1-220铁皮咬口类型、用途和余量1-221卷边直径1-221通风罩冲孔(摘自JB/ZQ 4262—1997)1-222零件弯角处必须容纳另一个直角零件的做法1-222最小可冲孔眼的尺寸(为板厚的倍数)1-222翻孔尺寸及其距离边缘的最小距离1-222加固筋的形状、尺寸及间距1-223弯曲件尾部弯出长度1-223冲出凸部的高度1-223箱形零件的圆角半径、法兰边宽度和工件高度1-223冲裁件最小许可宽度与材料的关系1-223箍压时直径缩小的合理比例1-223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13915、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 15055—1994)1-224平冲压件和成形冲压件尺寸公差1-224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6—2002)1-229 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0冷挤压件的分类1-231确定结构要素的一般原则1-231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2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323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 5000.8—1998)1-235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361焊接1-236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361.2金属的可焊性1-240钢的可焊性1-240铸铁的可焊性1-241有色金属的可焊性1-242常用异种金属间的可焊性1-243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46不同焊接方法采用的焊接材料及其作用1-246焊条、焊丝及焊剂的分类、特点和应用1-249对焊条、焊丝及焊剂工艺性能的要求1-256不同药皮类型焊条工艺性等比较1-258选择焊条的基本原则1-260几种常用钢材的焊条选择举例1-261几种常用钢材埋弧焊焊剂与焊丝的选配举例1-266焊条的型号和牌号1-271不锈钢焊条型号表示1-273焊条、焊丝和焊剂1-2801.4焊缝1-304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及注法(摘自GB/T 5185—2005)1-304焊缝符号表示方法(摘自GB/T 324—1988、GB/T 12212—1990)1-305碳钢、低合金钢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985—1988)1-318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接1-322有色金属焊接坡口型式及尺寸1-322焊缝强度计算1-323焊缝许用应力1-327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29角度尺寸公差1-3291.6钎焊1-331各种钎焊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范围1-331钎料和钎剂的选择原则1-332钎料的选择1-333典型钎焊的接头型式1-334钎焊接头的间隙1-335钎料1-336钎剂1-3401.7塑料焊接1-343热塑性塑料的可焊性1-343塑料焊接温度1-343硬聚氯乙烯塑料焊接接头型式及尺寸1-343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3442铆接1-350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350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351等边角钢1-351不等边角钢1-353热轧普通槽钢1-355热轧普通工字钢1-356板材最小弯曲半径1-357管材最小弯曲半径1-358扁钢、圆钢弯曲的推荐尺寸1-359角钢坡口弯曲c值1-360角钢截切角推荐值1-360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3—1998)1-360 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362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3622一般标准1-365标准尺寸(摘自GB/T 2822—2005)1-365标准角度(参考)1-366锥度与锥角系列(摘自GB/T 157—2001)1-366棱体的角度与斜度(摘自GB/T 4096—2001)1-367莫氏和公制锥度 (附斜度对照)1-36860°中心孔(摘自GB/T 145—2001)1-36875°、90°中心孔1-369零件倒圆与倒角(摘自GB/T 6403.4—1986)1-369球面半径(摘自 GB/T 6403.1—1986)1-370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和静配合连接轴用倒角1-370燕尾槽(摘自JB/ZQ 4241—1997)1-370T形槽(摘自GB/T 158—1996)1-371砂轮越程槽(摘自GB/T 6403.5—1986)1-372刨切、插、珩磨越程槽1-373退刀槽(摘自 JB/ZQ 4238—1997)1-373滚人字齿轮退刀槽(摘自JB/ZQ 4238—1997)1-374弧形槽端部半径(摘自GB 1127—1997)1-374分度盘和标尺刻度(摘自JB/ZQ 4260—1997)1-375滚花(摘自GB/T 6403.3—1986)1-375锯缝尺寸(摘自JB/ZQ 4246—1997)1-375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376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1998)1-387第6章热处理1-3901钢铁热处理1-390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390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392整体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2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7形变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403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12材料在热处理中的特性1-412淬透性曲线图及其应用1-414合金元素对钢组织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影响1-417常用材料的工作条件和热处理1-420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31工作图上应注明的热处理要求1-431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的表示方法(摘自GB/T 12603—1990)1-432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表示方法(摘自JB/T 8555—1997)1-434常见的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错例1-438制定热处理要求的要点1-439几类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实例1-446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454一般要求1-45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殊要求1-4622有色金属热处理1-464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464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465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5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7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468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4692.5镁合金的热处理1-470第7章表面技术1-473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473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4731.2表面技术的功能1-474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477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477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4853电镀1-486电镀层的分类1-487金属镀层的特点及应用1-488镀层选择1-4894复合电镀1-492复合电镀的优缺点1-492复合电镀的类型和应用1-4925(电)刷镀1-494不同工况下镀层的选择1-494在不同金属材料上的电刷镀1-495单一镀层安全厚度和夹心镀层1-4966纳米复合电刷镀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原理、特点和应用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层的性能1-4977热喷涂1-499不同热喷涂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1-500喷涂基体表面基本设计要求1-501热喷涂材料的选择原则1-501涂层类别、特性及其喷涂材料选择1-502热喷涂应用实例1-5078塑料粉末热喷涂1-510塑料粉末热喷涂的特点、涂料类别、涂层性能和应用1-511 塑料粉末喷涂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1-512塑料涂层的应用实例1-513塑料喷涂对被涂件结构的一般要求1-5149粉末渗镀锌(摘自JB/T 5067—1999)1-514镀层厚度等级及厚度值1-51410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15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的特点及应用1-515离子镀TiN、TiC化合物镀膜1-51611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16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的特点与应用1-516金属着色处理1-51712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18喷丸原理与应用1-518滚压原理与参数1-518滚珠滚压加工对碳钢零件表面性质的改善程度1-519表面强化使疲劳强度增加的百分数1-519各种表面强化方法的特点1-520表面纳米化1-52013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21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的含义、特点及比较1-521激光束、电子束表面强化和离子束注入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52114涂装1-528涂装技术的涂层体系和涂料的设计选用1-528按不同因素选择涂料1-529耐热涂层1-532三防(防湿热、防盐雾、防霉菌)涂层系统1-533各种涂装类别所用油漆的通用技术要求(摘自JB/T 5000.12—1998)1-535涂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 JB/T 5000.12—1998)1-53715复合表面技术1-53915.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39电镀、化学镀复合材料及其复合涂层1-539多层涂层1-542功能梯度涂层1-545含表面热处理的复合强化层1-546含激光处理的复合强化层及其他表面技术的复合1-55015.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54耐蚀复合镀层和多层镍-铬镀层1-554镍镉扩散镀层和金属-非金属复合涂层1-555有机复合膜层1-557自蔓延技术制备钢基陶瓷复合材料和耐高温热腐蚀复合涂层1-55815.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61复合镀固体润滑材料和气相沉积复合膜和多层膜1-561含扩渗改性的表面膜层1-565金属塑料复合材料1-567黏结固体润滑膜1-56815.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571 16陶瓷涂层1-57217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57517.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575 17.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57817.3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580 17.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58117.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587 17.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588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1-588表面涂料涂覆(摘自GB/T 4054—1983)1-59018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5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591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594第8章装配工艺性1-5971装配类型和方法1-597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5973转动件的平衡1-6063.1基本概念1-606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07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 9239—1988)1-607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88)1-609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114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0—1998)1-6124.1一般要求1-6124.2装配连接方式1-6124.3典型部件的装配1-6134.3.1滚动轴承1-6134.3.2滑动轴承1-6144.3.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164.3.4带和链传动装配1-6164.3.5联轴器装配1-6174.3.6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174.4平衡试验及其他1-6174.5总装及试车1-6185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1—1998)1-618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21工程用塑料零件设计要素1-6221.1塑料分类、成形方法及应用1-6221.2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1-6231.3工程用塑料零件的结构要素1-6241.4塑料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塑料轴承的配合间隙1-6251.5工程用塑料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626 2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92.1粉末冶金的特点及主要用途1-6292.2粉末冶金零件最小厚度、尺寸范围及其精度1-6292.3粉末冶金零件设计注意事项1-629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1-632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6321.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摘自GB/T 12985—1991)1-632 1.2以主要百分位和年龄范围的中国成人人体尺寸数据(摘自GB/T 10000—1988)1-6341.3工作空间人体尺寸(摘自GB/T 13547—1992)1-640人体立姿尺寸1-640人体坐姿、跪姿、俯卧姿及爬姿尺寸1-6411.4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原则及其数值(摘自GB/T 14776—1993)1-6431.4.1工作岗位尺寸设计1-6451.4.2工作岗位尺寸设计举例1-6472人体必需和可能的活动空间1-6492.1人体必需的空间1-6492.2人手运动的范围1-6492.3上肢操作时的最佳运动区域1-6492.4腿和脚运动的范围1-6493操作者有关尺寸1-6503.1坐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最佳尺寸1-6503.2工作坐位的推荐尺寸1-6513.3运输工具的坐位及驾驶室尺寸1-6523.4站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有关尺寸1-6524手工操作的主要数据1-6534.1操作种类和人力关系1-6534.2操纵机构的功能参数及其选择1-6555工业企业噪声有关数据1-6576照明1-6587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舒适度区域和振动引起疲劳的极限时间1-6588安全隔栅及其他1-6598.1安全隔栅1-6598.2梯子(摘自GB 4053.1,4053.2—1993)及防护栏杆(摘自GB 4053.3—1993)1-6608.3倾斜通道1-662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1-6631符合造型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32符合载荷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43符合公差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94符合材料及其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铸钢、铸铁件等及材料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 镁合金件合理的结构设计1-674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1-6781装运要求1-6781.1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3—1998)1-678 1.2有关运输要求1-6792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要求1-6812.1混凝土基础的类型1-6812.2地脚螺栓1-682地脚螺栓的种类和选用1-683地脚螺栓的外露长度1-6832.3设备和基础的连接方法及适应范围1-6833垫铁种类、型式、规格及应用1-685参考文献1-687第二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2-31图纸幅面及格式(摘自GB/T 14689—1993)2-32标题栏和明细栏(摘自GB/T 10609.1~2—1989)2-43比例(摘自GB/T 14690—1993)2-44图线(摘自GB/T 4457.4—2002)2-55剖面符号(摘自GB/T 4457.5—1984)2-76图样画法2-96.1视图(摘自GB/T 17451—1998、GB/T 4458.1—2002)2-96.2剖视图和断面图(摘自GB/T 17452—1998、GB/T 4458.6—2002)2-156.3图样画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1—1996)2-22 7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摘自GB/T 4458.2—2003)2-398尺寸注法2-398.1尺寸注法(摘自GB/T 4458.4—2003)2-398.2尺寸注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2—1996)2-45 9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摘自GB/T 4458.5—2003)2-5510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摘自GB/T 15754—1995)2-561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摘自GB/T 4459.1—1995)2-58 11.1螺纹的表示方法2-5811.2螺纹的标记方法2-5912齿轮、花键表示法(摘自GB/T 4459.2—2003、GB/T 4459.3—2000)2-6213弹簧表示法(摘自GB/T 4459.4—2003)2-6614中心孔表示法(摘自GB/T 4459.5—1999)2-6815动密封圈表示法(摘自GB/T 4459.6—1996)2-6916滚动轴承表示法(摘自GB/T 4459.7—1998)2-7417齿轮、弹簧的图样格式2-8017.1齿轮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2—2003)2-80 17.2弹簧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4—2003)2-8118技术要求的一般内容与给出方式(摘自JB/T 5054.2—2000)2-8219常用几何画法2-84 20展开图画法2-88第2章极限与配合2-911极限与配合基础2-911.1术语、定义及标法(摘自GB/T 1800.1—1997、GB/T 1800.2—1998)2-911.2标准公差数值表(摘自GB/T 1800.3—1998)2-942公差与配合的选择2-952.1基准制的选择2-952.2标准公差等级和公差带的选择2-952.2.1标准公差等级的选择2-952.2.2公差带的选择(摘自GB/T 1801—1999)2-1012.3配合的选择2-1032.4配合特性及基本偏差的应用2-1032.5应用示例2-1102.6孔与轴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4—1999)2-1113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摘自GB/T 1804—2000)2-1533.1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2-1533.2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2-1533.3一般公差的标注2-1544在高温或低温工作条件下装配间隙的计算2-1545圆锥公差与配合2-1555.1圆锥公差(摘自GB/T 11334—2005)2-1555.1.1适用范围2-1555.1.2术语、定义及图例2-1555.1.3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2-1565.1.4圆锥公差的数值2-1575.2圆锥配合(摘自GB/T 12360—2005)2-1595.2.1适用范围2-1595.2.2术语及定义2-1595.2.3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2-1615.2.4内、外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2-162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2-1671术语与定义(摘自GB/T 1182—1996、GB/T 4249—1996、GB/T 16671—1996)2-1672形位公差带的定义、标注和解释(摘自GB/T 1182—1996)2-171 3形位公差的符号及其标注(摘自GB/T 1182—1996)2-1824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2-1895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值或数系表及应用举例2-204直线度、平面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4圆度、圆柱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6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8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0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2第4章表面结构2-2141概述2-2141.1表面结构的概念2-2141.2表面结构标准体系2-2142表面结构参数及其数值2-2152.1表面结构参数2-2152.1.1评定表面结构的轮廓参数(摘自GB/T 3505—2000)2-215 2.1.2基本术语和表面结构参数的新旧标准对照2-2212.1.3表面粗糙度参数数值及取样长度l与评定长度ln数值(摘自GB/T 1031—1995)2-2212.2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摘自GB/T 10610—1998)2-2232.2.1参数测定2-2232.2.2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2-2232.2.3参数评定2-2242.2.4用触针式仪器检验的规则和方法2-224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摘自GB/T 131—2006)2-2263.1标注表面结构的方法2-2263.2表面结构要求图形标注的新旧标准对照2-2333.3表面结构代号的含义及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示例2-2344表面结构参数的选择2-2364.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2-2364.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2-2374.3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2-2374.3.1选用原则2-2384.3.2表面粗糙度参数值选用实例2-238第5章孔间距偏差2-2501孔间距偏差的计算公式2-2502按直接排列孔间距允许偏差2-2512.1连接型式及特性2-2512.2一般精度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2.3精确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3按圆周分布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1用两个以上的螺栓及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2用两个螺栓或螺钉及任意数量螺栓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53.3用任意数量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7参考文献2-258第三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3-31黑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3钢铁产品牌号中化学元素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钢铁产品牌号中表示名称、用途、特性和工艺方法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 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221—2000、GB/T 700—2006)3-4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代号及其含义3-82钢铁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条件3-112.1一般用钢3-11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700—2006)3-11优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699—1999)和锻件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13低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591—1994)3-19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3077—1999)和锻件用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22弹簧钢及轴承钢(摘自GB/T 1222—1984、GB/T 18254—2002)3-38不锈钢、耐热钢(摘自GB/T 1220—1992、GB/T 1221—1992)3-41大型不锈、耐酸、耐热钢锻件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摘自JB/T 6398—1992)3-55工具钢(摘自GB/T 1298—1986、GB/T 1299—2000)3-57耐候钢(摘自GB/T 4172—2000、GB/T 4171—2000)3-63大型轧辊件用钢(摘自JB/T 6401—1992)3-652.2铸钢3-67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摘自GB/T 11352—1989)3-67大型低合金钢铸件(摘自JB/T 6402—1992)3-68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摘自GB/T 7659—1987)3-69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摘自GB/T 8492—2002)3-70高锰钢铸件(摘自GB/T 5680—1998)3-72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摘自GB/T 2100—2002)3-722.3铸铁3-75灰铸铁件(摘自GB/T 9439—1988)3-75球墨铸铁件(摘自GB/T 1348—1988)3-77可锻铸铁件(摘自GB/T 9440—1988)3-78蠕墨铸铁件(摘自JB/T 4403—1999)3-79耐磨铸铁与白口铸铁3-79耐热铸铁件(摘自GB/T 9437—1988)3-81高硅耐蚀铸铁件(摘自GB/T 8491—1987)3-823钢材3-833.1钢板3-83常用钢板、钢带的标准摘要3-83热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9—2006)3-85冷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8—2006)3-86钢板每平方米面积理论质量3-87锅炉用钢板(摘自GB 713—1997)3-88压力容器用钢板(摘自GB 6654—1996)3-89镀锡板、镀铅板(摘自GB/T 2520—2000、YB/T 5130—1993)3-90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摘自GB/T 2518—2004)3-91不锈钢冷、热轧钢板(摘自GB/T 3280—1992、GB/T 4237—1992)3-93耐热钢板(摘自GB/T 4238—1992)3-97花纹钢板(摘自GB/T 3277—1991)3-993.2型钢3-100热轧扁钢(摘自GB/T 704—1988)3-100弹簧扁钢尺寸(摘自GB/T 1222—1984)3-102热轧圆、方钢和六角钢(摘自GB/T 702—2004、GB/T 705—1989)3-103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交货状态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78—1994)3-104热轧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7—1988)3-105热轧不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8—1988)3-110热轧槽钢(摘自GB/T 707—1988)3-114热轧工字钢(摘自GB/T 706—1988)3-116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摘自GB/T 11263—2005)3-119通用冷弯开口型钢(摘自GB/T 6723—1986)3-124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8—2002)3-131客运汽车用冷弯方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39 客运汽车用冷弯矩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40 起重机钢轨(摘自YB/T 5055—2005)3-141重轨(摘自GB 2585—2007)3-142轻轨(摘自GB/T 11264—1989)3-143轻轨接头夹板(摘自GB/T 11265—1989)3-144重轨用鱼尾板(摘自GB/T 185—1963、GB/T 184—1963)3-1453.3钢管3-146低压流体输送焊接管(摘自GB/T 3091—2001)3-146直缝电焊钢管(摘自GB/T 13793—1992)3-147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摘自GB/T 12771—2000)3-150 传动轴用电焊钢管(摘自YB/T 5209—2000)3-153结构用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摘自GB/T 8162—1999、GB/T 8163—1999)3-153无缝钢管尺寸、质量(摘自GB/T 17395—1998)3-157不锈钢无缝钢管尺寸系列(摘自GB/T 17395—1998)3-162结构用和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摘自GB/T 14975—2002、GB/T 14976—2002)3-164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摘自GB/T 3639—2000)3-167冷拔异型方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69冷拔异型矩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713.4钢丝3-173一般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294—2006)3-173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尺寸、质量(摘自GB/T 342—1997)3-175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032—1993)3-176优质碳素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3—2006)3-176 合金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1—2006)3-177碳素弹簧钢丝(摘自GB/T 4357—1989)3-177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力学性能(摘自YB/T 5311—2006)3-178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摘自GB/T 18983—2003)3-179不锈钢丝(摘自GB/T 4240—1993)3-181高电阻电热合金(摘自GB/T 1234—1995)3-1824各国(地区)黑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1844.1各国(地区)结构用钢钢号对照3-1844.2各国(地区)不锈钢和耐热钢钢号对照3-1924.3各国(地区)工具钢钢号对照3-1994.4各国硬质合金牌号对照3-2024.5各国(地区)铸钢钢号对照3-2064.6各国(地区)铸铁牌号对照3-2104.7各国(地区)钢铁焊接材料型号与牌号对照3-212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3-2171有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217常用有色金属和合金元素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专用合金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加工产品的状态名称和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合金铸造方法和热处理状态名称及其代号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340—1976)3-218变形铝及铝合金产品基础状态、T细分状态代号及新旧代号对照(摘自GB/T 16475—1996)3-2192铸造有色合金3-220铸造铜合金(摘自GB/T 1176—1987)3-220压铸铜合金(摘自GB/T 15116—1994)3-226铸造铝合金(摘自GB/T 1173—1995)3-227压铸铝合金(摘自GB/T 15115—1994)3-230铸造锌合金(摘自GB/T 1175—1997)3-231压铸锌合金(摘自GB/T 13818—1992)3-231铸造轴承合金(摘自GB/T 1174—1992)3-232铸造镁合金(摘自GB 1177—1991)3-2353有色金属加工产品3-2363.1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3-236常用铜及铜合金板(带)、管、棒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3-236 铜及铜合金板材牌号、状态及规格(摘自GB/T 2040—2002)3-239 铜及铜合金带材牌号、状态和规格(摘自GB/T 2059—2000)3-240 铜及黄铜板的理论质量3-241常用铜及铜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527—2006、GB/T 1528—1997)3-242常用铜及铜合金棒规格(摘自GB/T4423—1992、GB/T 13808—1992)3-244常用铜及铜合金线材的力学性能和规格3-245加工铜材牌号的特性与用途3-2463.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3-250常用铅及铅锑合金板、管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1470—2005、GB/T 1472—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板规格(摘自GB/T 1470—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472—2005)3-2513.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3-253变形铝及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3190—1996)3-25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的力学性能3-254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的室温纵向力学性能(摘自GB/T 6892—2006)3-256铝合金板材理论质量(摘自GB/T 3194—1998)3-258铝及铝合金花纹板(摘自GB/T 3618—2006)3-259常用冷拉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0常用热挤压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 铝及铝合金冷拉正方形、矩形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等边角铝型材3-262不等边角铝型材3-265槽铝型材3-269加工铝材牌号的特性及用途3-2713.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3-274钛及钛合金板材规格(摘自GB/T 3621—1994)3-274钛及钛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3624—1995)3-274钛材的室温力学性能(摘自GB/T 3621—1994、GB/T 3624—1995)3-275加工钛材的特性与用途3-2763.5变形镁及镁合金3-277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摘自GB/T 5153—2003)3-277 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的命名规则(摘自GB/T 5153—2003)3-278 4各国有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278第3章非金属材料3-2911橡胶及其制品3-2911.1常用橡胶品种、特点和用途3-2911.2橡胶的综合性能3-292通用橡胶的综合性能3-292特种橡胶的综合性能3-2941.3橡胶制品3-295工业用橡胶板(摘自GB/T 5574—1994)3-295设备防腐衬里用橡胶板(摘自GB/T 18241.1—2001)3-296压缩空气用橡胶软管(摘自GB/T 1186—1992)3-297输水、通用橡胶软管(摘自HG/T 2184—1991)3-297耐稀酸碱橡胶软管(摘自HG/T 2183—1991)3-298织物增强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摘自GB/T 15329.1—2003)3-299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的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件(摘自GB/T 10544—2003)3-300 液化石油气(LPG)橡胶软管(摘自GB 10546—2003)3-301岸上排吸油橡胶软管(摘自HG/T 3038—1997)3-302计量分配燃油用橡胶软管(摘自HG/T 3037—2000)3-302输送无水氨用橡胶软管压力及尺寸规格(摘自GB/T 16591—1996)3-303氧气胶管的规格和性能(摘自GB/T 2550—1992)3-304乙炔胶管的规格和性能(摘自GB/T 2551—1992)3-304蒸汽橡胶软管及软管组件(摘自HG/T 3036—1999)3-305车辆门窗橡胶密封条(摘自HG/T 3088—1999)3-3052工程用塑料及制品3-3062.1塑料组成3-3062.2塑料分类3-3082.3工程常用塑料的综合性能、用途及选用3-310工程常用塑料的综合性能3-311工程常用塑料的特点和用途3-314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3-3172.4硬聚氯乙烯制品3-318硬聚氯乙烯层压板材(摘自GB/T 4454—1996)3-318化工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摘自GB/T 4219—1996)3-319 化工用硬聚氯乙烯管件(摘自QB/T 3802—1999)3-3222.5软聚氯乙烯制品3-325软聚氯乙烯压延薄膜和片材(摘自GB/T 3830—1994)3-325软聚氯乙烯管(流体输送用)(摘自GB/T 13527.1—1992)3-3262.6聚乙烯制品3-326聚乙烯(PE)挤出板材的规格及性能(摘自QB/T 2490—2000)3-326聚乙烯管的规格(摘自GB/T 13018—1991)3-3272.7聚四氟乙烯制品3-328聚四氟乙烯板、管、棒的规格3-328聚四氟乙烯制品的物理力学性能3-3292.8有机玻璃3-329浇铸型工业有机玻璃板材、棒材和管材(摘自GB/T 7134—1996)3-329浇铸型珠光有机玻璃板材(摘自HG/T 2713—1995)3-3302.9尼龙制品3-331尼龙1010棒材及管材规格(摘自JB/ZQ 4196—1998)3-331尼龙1010棒材及其他尼龙材料性能(摘自JB/ZQ 4196—1998)3-3312.10泡沫塑料3-332泡沫塑料制品的规格、性能及用途3-332泡沫塑料的物理力学性能3-332泡沫塑料的化学性能3-3333玻璃3-333钢化玻璃(摘自GB/T 9963—1998)3-333普通平板玻璃尺寸(摘自GB/T 4870—1985)3-334平端玻璃直管3-3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
第1卷包括:
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
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3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
第4篇:机构;
第2卷包括:
第5篇:连接与紧固,
第6篇:轴及其连接,
第7篇:轴承,
第8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
第9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
第3卷包括:
第10篇:润滑与密封,
第11篇:弹簧,
第12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
第13篇:带、链传动,
第14篇:齿轮传动;
第4卷包括:
第15篇:多点啮合柔性传动,
第16篇:减速器、变速器,
第17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
第18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
第19篇:机架设计,
第20篇: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
第5卷包括:
第21篇:液压传动,
第22篇:液压控制,
第23篇:气压传动等
第1卷目录
第1篇一般设计材料
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
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
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
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
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
第6章热处理
第7章表面技术
第8章装配工艺性
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
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
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
第2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
第1章机械制图
第2章极限与配合
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
第4章表面结构
第5章空间距偏差
第3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
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
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
第3章非金属材料
第4章其他材料及制品
第4篇机构
第1章机构分析的常用方法
第2章基本机构的设计
第3章组合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第4章机构参考图例
第5篇连接与紧固
第1章螺纹与螺纹连接
第2章铆钉连接
第3章销、键和花键连接
第4章过盈连接
第5章胀紧连接和型面连接
第6章锚固连接
第7章粘接
第6篇轴及其连接
第1章轴和软轴
第2章联轴器
第3章离合器
第4章制动器
第7篇轴承
第1章滑动轴承
第2章滚动轴承
第3章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第8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
第1章起重机械零部件
第2章输送机械零部件
第9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
第1章操作件及小五金
第2章管件
第10篇润滑与密封
第1章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
第2章润滑剂
第3章密封
第4章密封件
第11篇弹簧
第1章弹簧的类型、性能及应用
第2章圆柱螺旋弹簧
第3章截锥螺旋弹簧
第4章蜗卷螺旋弹簧
第5章多股螺旋弹簧
第6章蝶形弹簧
第7章开槽蝶形弹簧
第8章膜片弹簧
第9章环形弹簧
第10章片弹簧
第11章板弹簧
第12章发条弹簧
第13章游丝
第14章扭杆弹簧
第15章弹簧的特殊处理及热处理
第16章橡胶弹簧
第17章橡胶——金属螺旋复合弹簧(简称复合弹簧)
第18章空气弹簧
第19章膜片
第20章波纹管
第21章压力弹簧管
第12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
第1章螺旋传动
第2章摩擦轮传动
第13篇带、链传动
第1章带传动
第2章链传动
第14篇齿轮传动
第1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
第2章圆弧圆柱齿轮传动
第3章锥齿轮传动
第4章蜗杆传动
第5章渐开线圆柱齿轮形星传动
第6章渐开线少齿差形星齿轮传动
第7章销齿传动
第8章活齿传动
第9章点线啮合圆柱齿轮传动
第10章塑料齿轮
第15篇多点啮合柔性传动
第1章概述
第2章悬挂安装结构
第3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
第4章柔性支承的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
第5章专业技术特点
第6章整体结构的技术性能、尺寸系列和选型方法第7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力学计算
第16篇减速器、变速器
第1章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
第2章标准减速器及产品
第3章机械无级变速器及产品
第17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第1章常用电机
第2章常用电器
第3章电动、电液推杆与升降机
第18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
第1章概述
第2章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
第3章线性振动
第4章非线性振动与随机振动
第5章振动的控制
第6章机械振动的利用
第7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
第8章轴和轴系的临界转速
第19篇机架设计
第1章机架结构概论
第2章机架设计的一般规定
第3章梁的设计与计算
第4章柱和立架的设计与计算
第5章桁架的设计与计算
第6章框架的设计与计算
第7章其他形式的机架
第20篇塑料制品与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
第1章塑料制品设计
第2章塑料注射成型工艺
第3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
第4章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模具
第5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实例
第6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标准模架
第7章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设计程序与CAD
第五卷目录
第21篇液压传动
第一章基础标准及液压流体力学常用公式
第二章液压系统设计
第三章液压基本回路
第四章液压工作介质
第五章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第六章液压缸
第七章液压控制阀
第八章液压辅助件及液压泵站
第九章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
第22篇液压控制
第一章控制理论基础
第二章液压控制概述
第三章液压控制元件、液压动力元件、伺服阀
第四章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五章电液比例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六章伺服阀、比例阀及伺服缸主要产品简介
第23篇气压传动
第一章基础理论
第二章压缩空气站、管道网络及产品
第三章压缩空气净化处理装置
第四章气动执行元件及产品
第五章方向控制阀、流体阀、流量控制阀及阀岛
第六章电气比例、伺服系统及产品
第七章真空元件
第八章传感器
第九章气动辅件
第十章新产品、新技术
第十一章气动系统
第十二章气动相关技术标准及资料
第十三章气动系统的维护及故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