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2. 学习测量物质的比热容的方法;3. 进行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差异。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热容器、热量计、烧杯、热水、冷水、不同物质的样品(如铁、铝、铜等);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3.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教学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塑料瓶,询问学生这两个瓶子在相同温度下触摸时的感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
2. 引导学生思考热量传递的原理,提出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
探究实验:1. 将热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并记录其初始温度。
2. 将不同物质的样品(如铁、铝、铜等)分别加热至相同温度,并记录其初始温度。
3. 将加热后的样品迅速放入热容器中,记录下热容器内的温度变化,并计算出各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结果分析: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大小。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会有差异,并引导他们回顾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结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并提出相关实际应用(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热水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如通过改变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进行实验。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有关物质的比热容的实验或研究案例,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比热容进行能量转换和储存。
评估与反馈: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测试学生对物质的比热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强调重点。
教案扩展: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实验难度,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 可以在教案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报告分享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科学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节关于物质比热容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设计意图在这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物质的比热容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 理解物质的比热容概念;2. 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3.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计时器、烧杯、热水、冷水、物质样本。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向孩子们介绍了物质比热容的概念,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速度不同。
2. 实验操作: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然后用温度计测量物质样本的初始温度。
接着,我们将相同温度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然后将物质样本放入两个烧杯中,用计时器记录物质样本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所需的时间。
3. 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我让孩子们用画笔在实验记录表上画出物质样本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温度升高速度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5. 结论得出: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孩子们得出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的结论。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是物质的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活动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回顾实验过程,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并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我还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索物质的比热容现象,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物质的比热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认真记录数据,并在分析数据时能够主动思考。
10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10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章节一:物质的比热容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比热容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暖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现象。
2. 讲解物质的比热容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和意义。
3. 演示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比热容。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二:物质的比热容与热量传递【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比热容与热量传递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原理。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热量传递现象。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比热容与热量传递:物质的比热容越大,热量传递越慢。
2. 热量传递原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3. 热量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太阳辐射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比热容与热量传递的关系。
2. 讲解物质的比热容与热量传递的关系,解释热量传递的原理。
3. 演示热量传递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量传递现象。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和热量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三:物质的比热容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比热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比热容在工程、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比热容在工程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汽车发动机等。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秀3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秀3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
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
你认为谁的建议好?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明确探究问题)提出问题: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
(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
(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案标题: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量计、烧杯、温度计、不同物质的样品(如水、铁、铝等);2. 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与热有关的现象,如热水瓶保温、铁锅传热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相同温度的物体,有的感觉热,有的感觉冷?为什么相同的热量加到不同物质上,温度变化不同?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物质的样品(如水、铁、铝等),测量它们的质量和初始温度。
2. 将样品放入烧杯中,加热到一定温度,记录下加热前后的温度变化和所加的热量。
3. 计算每种物质的比热容,并让学生填写实验数据表格。
讲解:1.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
2.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的规律,并指导学生解释这种差异的原因。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量计的使用、热水器的选择等。
2.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巩固与评价: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比热容。
2. 分组讨论和展示实际应用场景,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课堂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推荐相关的实验、视频和阅读资料。
六、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初中物理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第一篇:初中物理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1.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反映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的物理量,知道比热容的单位J/(kg·℃)及其读法、含义。
⑵会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一特点,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进行实验。
⑷经历计算并比较吸热情况相同时砂石与水的温度变化的过程,深化对比热容概念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联系实际,分析与比热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体会物理知识的魅力,养成探索、思考物质世界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逐步发展学生对物理和科学的感情。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热学特性,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的基础概念,也是分析许多有关现象的理论依据。
因此,本节课在热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的编写思路直接而简明:首先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由此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个结论,然后顺势引出比热容的概念,给出定义、单位,再通过表格介绍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分析水的比热容较大对气候的影响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一个学生活动计算并比较吸热情况相同时砂石与水的温度变化,深化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这个过程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典型,即展示情景——建立概念——给出定义、单位(有时还有公式)——深化理解——拓展运用。
本节教学的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做好前面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实验,让学生充分认识物质在吸、放热性能上存在差异则是本节课的关键。
本节教学的难点:本节课中的探究实验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理解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上的不同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让学生亲自做好这个探究实验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12.3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教学重点】1、探究物质比热容2、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教学难点】1、制定探究物质比热容的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2、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准备】1、组织学生复习热量的概念、预习本节内容;2、准备好所需器材:(每实验小组)烧杯2只、温度计2支、搅拌器2个、电加热器2副、盖板2块、水、煤油、停钟(或记时秒表)1块。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开半壶水相比,谁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3、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由此可见,水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也和温度升高的程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习物质的比热容。
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猜想: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液体名称液体质量m/g 液体初温t1/℃ 液体末温t2/℃ 升高的温度t1- t2/℃ 通电时间t/min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理解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酒精灯等。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冬天暖气片取暖,夏天用水降温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4. 实验演示: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关系。
5.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6.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沿海地区夏季比内陆地区凉爽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比热容在工程中的应用,如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
2. 探讨比热容在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如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的能量平衡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强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搜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解释。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023最新-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篇一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将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放热能力,也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然后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二、学情分析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并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知识。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三维角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能用比热容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比热容这一特性的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过渡句)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初中物理《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初中物理《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学会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比热容,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能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比热容公式的运用。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天平、热水、冷水、盐、沙子等)。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单,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比热容现象,如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2. 知识讲解:(1)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
(2)介绍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释各物理量的含义。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比热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4. 随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2)强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
3. 例题解答过程。
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质的温度变化和质量,求比热容。
(2)应用题:解释生活中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依据比热容公式,代入已知数据进行计算。
(2)应用题答案:结合比热容概念,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是否达到预期,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定义。
2. 学会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 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差异。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和定义。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对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吗?”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发现规律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将相同质量的热水分别倒入玻璃杯和铁杯中,用温度计测量两者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和定义介绍物质的比热容是指物质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1°C所需要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将其定义为“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1°C所需要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4. 计算比热容提供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 表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的变化。
让学生自己计算实验中水的比热容。
5. 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通过实验结果和计算,让学生发现和总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之间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会不同?”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6. 拓展应用探讨比热容对实际生活的应用,如根据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来选择适当的锅具,或者用比热容来计算热源所需要的能量等。
7.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新知识,梳理学习方法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温度计2. 玻璃杯和铁杯3. 相同质量的热水4. 实验记录表五、教学评价1. 实验结果和记录表的准确性。
2. 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对于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之间差异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4. 学生对于比热容在实际应用中的思考和拓展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3.2第2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3.2 第2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物质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意义:反映物质温度变化时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大小。
3.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常用实验方法有水槽法、热水袋法等。
4. 比热容的应用:了解生活中比热容的运用,如取暖、冷却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单位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判断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测定方法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水槽、热水袋、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取暖和冷却现象,如冬天用热水取暖,夏天用冷水冷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质比热容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质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比热容的测定实验,如水槽法或热水袋法,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计算物质的比热容,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水的比热容较大,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单位及计算方法3.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4.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某物质质量为1kg,温度升高10℃吸收了2000J的热量,求该物质的比热容。
答案:2000J/(kg·℃)2. 题目:为什么水的比热容较大,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了物质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初中物理《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初中物理《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内容:1. 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4.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3. 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3.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不同物质的样本(如木块、铁块、铜块等);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如热水袋、暖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质的比热容有何关系。
2. 概念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
同时,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实验观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样本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的温度变化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温度变化来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4.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
学生可以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应用实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汽车发动机等,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来解释这些实例的工作原理。
6.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热容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某种物质的比热容、解释某种热现象等。
板书设计:1. 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4.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计算某种物质的比热容,并解释计算结果;2. 举例说明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其原理。
以实验为主:物体的比热容教案2
以实验为主:物体的比热容教案2。
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熟悉物体的比热容测量实验方法及步骤。
3.掌握物体的比热容与物体温度、质量、加热方式、所用时间等因素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引言:比热容的定义和重要性。
2.实验环节:(1)实验器材:热量计、恒温水浴、容器、称量器、电磁炉、热敏电阻等。
(2)实验步骤:①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器材,将热量计装好,将恒温水浴加热至所需温度。
②选取一定质量的物体,通过称量器测量出物体的质量。
③将物体放入容器中,并记录好容器和物体的质量。
④将容器放入恒温水浴中,等待物体温度达到水浴温度后,在物体中央直径方向上打上一小孔,并将热敏电阻放入孔中,记录下物体自加热开始所用时间。
⑤通过电磁炉对容器加热,当物体温度上升Δt摄氏度时,将容器与热量计与水浴分开。
⑥记录下实验结束时水的质量变化量Δm1,湿度变化量Δm2以及实验所用时间Δt,计算物体的比热容量。
3.实验分析:(1)实验中的误差及其来源。
(2)物体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加热方式、所用时间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模式1.讲授与展示教学:通过PPT与视频介绍比热容的概念及实验步骤。
2.探究式教学: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3.讨论式教学:在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
2.问题导向法。
3.学生中心教学法。
五、教师思路1.强调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加强学生实验技巧的训练。
2.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比热容的实际应用及其重要性。
六、教学成果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将会更深入地认识比热容的概念和重要性,会熟悉物体的比热容测量实验方法及步骤,并掌握物体的比热容与物体温度、质量、加热方式、所用时间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比热容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演绎法。
教学用具: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烧杯、电热水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想想议议”,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
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课题: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设计人:郑跃军王光亮许星审核人:范雄文宋细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②会查比热容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②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②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自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
会查比热容表。
二.自学检测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一般是的。
2.物质吸收的热量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以外,还与物质的有关,物质的这种性质在物理学上叫做。
3.物理学中规定:叫做物质的比热容4.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
三.教学指导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秀3篇
比热容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学会对知识的探究、应用和迁移。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难点:实验中的热源及加热时间的控制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点拨法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境导入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的发烫,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开启我们的探究之旅吧。
【课堂探究】1.探究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1)实验猜想我们知道,物体吸热,温度一般会上升,那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实验方法根据前面的学习,当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时,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探究①提出问题如果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思考】a.那么实验中怎样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想到热源相同时,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b.实验时如何获得相同的热源?实验热源用酒精灯,调整两只酒精灯的灯芯,使两灯的火焰基本相同。
则近似认为它们是两个相同的热源。
②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③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④分析论证【思考】相同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如果将水换成煤油呢?实验表明:无论是相同质量的水还是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
根据上述实验和分析可得: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一、学习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三、教具准备
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同学的猜想,导入课题。
2、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观察烧水投影图片,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1)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
(2)加热后的温度
(3)升高的温度
组织讨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
将一壶水烧开比烧成半开吸热多,将一壶凉水烧开比将温水烧开吸热多。
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要进行实验探究
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肯定优点,矫正错误。
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得出正确结论。
一定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初温可以不同,末温可以不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3、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展示铜块和铝块,问: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由此提出怎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
(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还是固体好;如何控制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
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二)比热容
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引入物理量——比热容。
正确引导,给出比热容的概念:
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单位质量
升高温度相同:1℃
1、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板书)。
学习单位,强调书写。
2、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
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
(3)液体的比热容一般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等等
(三)比热容的应用
让学生思考交流
(1)冬天,暖气管道中用热水取暖
(2)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为什么?
4、热量的计算
在明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比热容计算物体吸放热呢?
举例:将2kg 水加热,升温10℃,水吸热多少?
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
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说明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特别明确⊿t、t、t0代表什么温度。
例题1、投影显示题目,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解法示例。
变式训练:利用公式,分别会计算Q吸、Q放、c、m、t、t0、⊿t
5、练习巩固:
题目见随堂练。
学生板演,为其他学生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教师指导做题,及时反馈矫正。
6、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