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融合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兴起,我国的融合教育也在随之发展着,在我国具体体现为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如今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日趋升高,众多专家和教授也在研究我国融合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就各专家教授关于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观点总结归纳,并结合我国融合教育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状况来谈谈自己对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发展趋势

前言:融合教育者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教室接收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适合儿童不同学习特点的、没有歧视的教育。尽管融合教育的效果没有为实证研究所证明,它却成功地导致了对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全否定,并顺理成章地占领了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与伦理的制高点,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产生深刻的影响。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具体形式为随班就读,这种模式是融合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产生的。本文结合各个专家的理论进行分析我国融合教育发展趋势。

正文:关于融合教育的起源和概念,李拉教授表示过,教育时期,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分别居于不同的安置方式,泾渭分明,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并行的双轨,极少存在互通。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公平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传统的隔离教育逐渐受到质疑,普通教育与社会开始向特殊儿童开放,融合教育的理念遂逐渐产生和形成。对融合教育作历史考察,我们需要回溯到整个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之中。我们知道,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由隔离走向融合。“回归主流”和“一体化”运动形成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如“最少受限制环境”、“个别教学计划”、“资源教室”等,极大地推动了融合教育的实践和发展。从概念起源上来看,融合教育的概念来源于特殊教育领域。融合教育概念及理念的提出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残疾人实施公平教育的应然选择。换句话说,特殊教育是融合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背景。融合教育发端于特殊教育领域,是专指将特殊儿童融入到普通教育与社会中的教育方式,因而从研究领域与范围上来看,融合教育主要关注的是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是特殊儿童。换句话说,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特殊教育领域内的核心与专有词汇。这就使得,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随班就读这种将特殊儿童融入到普通学校就读的安置方式,以及其它的“所有试图将特殊儿

童全部或部分融入到主流社会中”的教育方式,都是融合教育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这也是我国融合教育发展方向。

综观我国近年来对于融合教育的研究,外国名词与理论介绍多,本土化的理论探索与生成少;游说与动员式的论述多,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少;结合各地特有文化特点的分析也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对融合教育的本质特征进行理的批判性的分析尤为重要。

观察邓猛教授从九十年代开始对融合教育的研究可看出,在一九九九年发表的从隔离到全纳的论文通过研究和借鉴美国特殊教育变革来总结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方向。之后在二零零一年提出在普通班使用合作教学教育模式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在二零零三年邓猛教授又提出融合教育相关思想及启示,表明了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并不是所有特殊儿童都在普通班级的完全全纳教育,而是只是提供给特殊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的融合教育。这是我国结合国情提出的,丰富了融合教育的理论。邓猛教授在二零零四年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论述了融合教育课程改革思考,随班就读教师对随班就读行为的态度以及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的看法。该文分析了美国“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的特点,并在对这一模式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融合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西方特殊教育发展模式的主要变迁。然后,作者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应调整为“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资源中心,大量的随班就读结合资源教室或巡回辅导教师制为主体”的基本格局。他在二零零八年发表了关于融合教育方面的哲学基础方面的看法,分析了融合教育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认为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交织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融合教育理论体现了建构对实证、人文对科学的批判与颠覆。融合教育及其所秉持的理想主义与后现代式的激进教育观点只是特殊教育发展理论范式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它的存在不应以取消、禁止其他理论范式为基础。在西方融合教育者宣称:融合教育超越任何经验或实证研究的时候,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需要克服研究方法中个体经验式和纯哲学思辨式的两种流弊,加强实证研究的规范与传统,使特殊教育学科体系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二零零九年发表关于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分析了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同时说明了后现代主义哲学视野和融合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我国特殊教育范式的生成与发展应扎根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探索适合我国的融合教育。

此外,邓猛教授在发表的融合教育和随班就读,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比较的论文在回顾西方融合教育和中国随班就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随班就读的概念及其与西方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随班就读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随班就读属于全球范围内的融合教育运动范畴,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融

合教育模式。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不同点: 随班就读参照了西方融合教育的做法,例如,也是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教室,逐渐重视学生的潜能的鉴定与开发;另一方面,它也保留了某些前苏联的影响,例如,重视对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与矫正,这些缺陷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特殊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其效果也为实践所证明。融合教育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而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生长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并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教育理念。随班就读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简单、粗糙,并不像融合教育那样是一个理想的教育哲学或完备的教育目标、方法体系;随班就读只是解决我国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西方“瀑布式体系”较系统、供选择的层次较多,而我国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较简单、层次较少。融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在普通教室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目前来说还是以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为主,许多中重度残疾、综合残疾儿童以及其他残疾类型的儿童还没有进入普通学校,还没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

邓猛教授在二零一二年发表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与再生成: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上分析出西方融合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是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产物,并体现了从文化的移植与到嫁接的转变。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是西方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儒家文化是融合教育在中国本土再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融合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新课程改革为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教育背景,这些都促进了嫁接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都相继规定或确认:要发展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格局。这个格局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回归主流思想以及相对应的“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相似。虽然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中可选择的安置形式较少,却也遵循了从隔离逐渐走向融合的原则。从本质上来看,我国80年代以来实施的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以及后来的融合教育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改变了我国百余年以建特殊学校为唯一发展特殊教育途径的做法,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是实现我国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途径。一九九三年初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的亚太地区的特殊教育研讨会上,inclusion一词被翻译成“全纳”介绍到中国。之后,在国内掀起了介绍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