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五讲 中世纪教父哲学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它支配了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哲学不过是用理性解释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学的婢女。

中世纪的科学也和哲学一样屈服于宗教的支配。

这时人们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脱离世俗的天国。

中世纪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

◇德国科隆大教堂天主教会“教会”在希腊文化里是召告公民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表决的公民集会。

天主教会是指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天主拣选了以色列民族做他的子民,并且和以色列民族订立盟约;“教会”这个名词就被以色列民族引用为“上主的集会”。

集会时,以色列人敬拜上主,聆听上主的诫命。

到了新约初期教会时,基督徒沿用“教会”一词。

天主教会认为以色列民族完成了天主救恩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和天主订立盟约。

而真正新而永久的盟约,是到了天主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生成人,在十字架上完成的。

教会不是平常的团体,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

中世纪(约476~1453)西欧历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欧洲在政治上战争频繁,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停滞,文化上教会统治非常严厉,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圣职买卖现象严重,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因此中世纪在欧美普遍称做“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A.奥古斯丁(354~430)中世纪哲学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

早年曾信仰摩尼教。

他先后在塔加斯特、迦太基、罗马、米兰等地教授语法和修辞。

他在青年时代生活极为放荡,但求知欲甚强,思想颇为敏锐。

33岁时皈依了基督教。

396年被提升为北非希波城的主教。

奥古斯丁第一次在哲学上系统论证了基督教教义,完善了基督教的教义系统。

哲学简介西方的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

哲学简介西方的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

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原文地址: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作者:cappuccino在前面已经说了,哲学就是哲学史,所以要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究竟是什么,就必须了解哲学史。

可以说在哲学所有问题中几乎无处不掺杂中、西哲学史的内容,一说哲学也必定要说哲学史。

没有哲学史,哲学就会变成空架子。

所以下面就用最简略的篇幅介绍一下中、西方哲学史。

所谓略述嘛,就是一个大纲、一个纲要而已,目的只是让大家对中、西哲学史有一个极粗略的印象而已,可以说下面对中、西哲学史介绍中的每一段的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成一个和这个"哲学简介"系列篇幅差不多大的系列文章。

但在这里都只提一句就完,不展开说。

下面就来看看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1000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也是约1000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大约400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称为"现、当代哲学"。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

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在东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从神话传说中崭露出来以后,首先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与本性的问题,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追问。

宇宙间的现象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它们究竟由什么东西构成?怎么会产生这么多变化?哲学源于惊异,古希腊人惊异地追问这类问题。

哲学产生以前人们用神话传说解释这类问题,哲学的产生意味着开始用理性、思维来解释。

最早作这种解释和回答的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把这些叫作"自然哲学家"或"宇宙论者"。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1、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宗教教义,将哲学与神学整合起来,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种子理型论,主观时间说,固有观念论,神圣光照论,对自由意志与恶的探讨以及神学历史观。

著作包括《忏悔录》《上帝之城》2、奥古斯丁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存在大链条,将事物按照存在的程度将宇宙万物排列成一个大链条。

存在的程度可以理解成为“实在的程度”,“真实的程度”,“完善的程度”。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存在的程度,即分有善的程度。

奥古斯丁还吸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事物的完善性或存在的程度可以通过数来加以规定。

3、为了解释《圣经》中对于时间问题的矛盾,奥古斯丁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种子理型”概念,提出种子理型论。

“种子理型”就是在实践中有待发展出事物的胚种,即上帝置于实践之中有待将来进一步展开的事物的不可见的潜能。

是一切事物的直接原因。

上帝创造出种子理型,再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产生有形的事物。

4、奥古斯丁认为,对事件的度量其实是在现在之中对过去与将来的度量,现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记忆与对将来的期望。

时间不过是心灵的伸展,他将实践归结为了主观的东西。

他将时间的样态区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分别是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

奥古斯丁的主管时间说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将时间归结为现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由此成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但他也同时强调客观时间,认为实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有开端并于事物的存在结合。

5、奥古斯丁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有限的心灵如何认识无限的真理,他强调记忆和感觉。

他认为知识只是认识上帝,获得“至福”的手段,真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心灵受到上帝的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天然具有对上帝的“记忆”,而后才认识上帝。

a.感觉论:奥古斯丁指出心灵在感知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内在激活。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一、希腊哲学的起源1、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关注自然学和宇宙论,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等。

2、苏格拉底哲学:关注伦理学和人类学,以对话和质问的方式探究真理和美德。

3、柏拉图哲学:创立了理念论和灵魂三重结构,影响了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

4、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关注实体、真理和逻辑原理。

二、中世纪哲学1、教父哲学:主要关注基督教信仰和神学,如奥古斯丁、拉克坦提乌斯等。

2、经院哲学: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发展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如安瑟尔姆、阿奎那等。

三、现代哲学1、文艺复兴哲学:关注人文主义和人类自由,如伊拉斯谟、弗朗西斯·培根等。

2、经验主义哲学:关注经验和实践,强调观察和实验,如霍布斯、洛克、贝克莱等。

3、理性主义哲学:关注理性和演绎法,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4、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关注先验论和绝对精神。

四、20世纪哲学1、分析哲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2、现象学:关注经验和意识,探究人类的本质和意义,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3、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存在意义,探究人类的自由和责任,如萨特、加缪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关注多元性和相对性,批判现代性和宏大叙事,如福柯、德里达等。

五、其他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1、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现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和现代性,提出了超人概念和永恒轮回学说,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对现代物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言西方哲学史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观点、方法和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第五章 教父哲学新(《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第五章 教父哲学新(《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 神正论来源于希腊词“神”(theo)和“正义”(dike),意义是: 在恶的存在面前显示上帝正义。
• 奥古斯丁采用新柏拉图主义的灵魂观,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帝、灵魂和身体作为由 高到低的秩序。他认为,灵魂的正当目标应追求高于灵魂的上帝; 当灵魂追求低级的身体时,造成秩序的颠倒,产生伦理的恶,恶产 生于人类灵魂的内在缺陷。
三、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 对恶的思考在奥古斯丁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他早年因为基督教教 义无法解决恶的起源和性质问题,而采用摩尼教的二元论解释。摩 尼教教义认为,代表善的光明之神与代表恶的黑暗之神进行永恒斗 争,因此世间的恶普遍存在。当时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利用恶存在的 事实否证了基督教信仰的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总之,恶的存 在与上帝的全善、全知、全能相矛盾。这些严重困扰着神学家。奥 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合理地解释恶, 以为基督教教义辩护。他关于恶的起源和性质的神学解释,是最早 的神正论(theodicy)。
• 奥古斯丁认为,“现在”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第一,任 何时间都可以被度量。第二,过去和将来都可被归结为现在。
• 奥古斯丁进而提出了关于时间的定义:“时间是心灵自身的延伸。” 他这里的“心灵”专指上帝的心灵,在他看来,上帝是永恒的,并 不是时间中的存在。上帝心灵中的“现在”在创世的开端瞬间被造。 与世界同时被造的“现在”是一切时间的原型,人所知觉到的连绵 不断的时间是对时间原型的摹仿。他利用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摹仿 说,同时吸收亚里士多德关于心灵度量时间、“现在”是时间单元 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有重要位置。罗素认为奥古斯丁阐述时间 学说的《忏悔录》第11卷是其著作中“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 在《与蒂尔弗的对话》中,他谈到皈依基督教就能成为真正的哲 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真正使命是探求神圣的真理,为此他先后 向斯多亚派、漫步派、毕达哥拉斯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请 教,但未能得到令他满意的答案,最后是在一位基督教长老的启 发下,领悟了基督教就是自己寻觅已久的神圣真理。他得出结论: “我发现只有这个哲学才是可靠、有益的,我因此而成为哲学 家。”

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有利于基督教信仰和罗马教会统治 的实在论观点被奉为正统思想,唯 名论被斥为异端。
❖实在论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的“理 念论”,唯名论的哲学基础是亚里 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的思想。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 1、信仰高于信仰,信仰排斥理性
❖ 德尔图良:“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这事实却是确 凿的”;“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 时间:持续的知觉,是心灵(上帝的心灵) 的延伸。上帝是永恒的,并不是时间中的存 在。时间的理念“现在”是上帝心灵的瞬间 创造。上帝心灵之中的“现在”理念是一切 时间的原型,人所知觉到的流逝的时间是对 时间原型的模仿。
“现在”是时间的全部(过去、将来 都不能度量)。
“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 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 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 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 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 在便是期望”。人的思维就有三种功 能:记忆、注意、期望。
第二节 教父哲学
基督教哲学的历史是由2世纪的 护教学者们开启的。
教父是基督教的理论家,学说的内容是反对异 端,申明教义和宗教理论。思想倾向是利用希 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思 想来论证宗教理论。教父必须是遵循正统学说、 过圣洁生活、被教会所册封,生活在2-6世纪。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 的基本态度
第一节 概论
1、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孕育而生
2、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 高权力中心,笼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3、早期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都与基 督教关系密切,沦为神学的婢女。 哲学家就是神学家。
4、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灵肉对立和 唾弃世俗生活的唯灵主义。
❖5、上帝和天国是中世纪人们追求的 终极目标,灵魂的归宿问题成为中 世纪一切意识形态关注的焦点。

西方哲学史第五讲 中世纪教父哲学

西方哲学史第五讲 中世纪教父哲学
5.上帝存在的证明
奥古斯丁不仅通过原罪与恩典学说表达了一种神正论思想,而且也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虽然他强调基督教真理的奥秘性,但是他与极力贬抑理性的德尔图良不同,在保证信仰至上性的前提下,并不拒绝运用理性来为信仰提供支持。奥古斯丁是教父派中最早尝试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人之一,在这一点上,他与教父派中盛行的那种通过非理性的神秘体验来确信上帝存在的做法不尽相同。奥古斯丁把基督教称为真正的哲学,认为上帝的智慧已经铭刻在《圣经》之中,而信仰的特点就在于以赞同的态度思想来对待表现在《圣经》和各种教义中的基督教真理。因此他坚持相信,然后理解的基本立场,在坚持信仰至上性的前提下承认理性的作用。
4.光照说
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根据《圣经·约翰福音》中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第1章第9节)的说法,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他认为,由于灵魂本身就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在被造的心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真理的成分,这种观点与柏拉图的回忆说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是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理性对真理的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经验的剌激,而是依靠上帝的光照。奥古斯丁说:因为光就是上帝本身,而灵魂是被造的。所以,当它被带走,并且在身体的感官撤退之后,以一种更完善的方式面对着这光时,它也能看到在它上面的那光本身。正是在这光的照明里,它才能够看到它所看到并理解的万物。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
2.原罪与救赎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在这个问题上,奥古斯丁的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罪恶问题是奥古斯丁一生关注的焦点,早年信奉摩尼教的奥古斯丁曾经把罪恶看作是与善良同样具有本质性的实体。在皈依基督教之后,他改变了早年的观点,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奥古斯丁说:我探究恶究竟是什么,我发现恶并非实体?而是败坏的意志叛离了最高的本体,即是叛离了你天主,而自趋于下流。由于始祖亚当对自由意志的滥用,导致了人类永恒的罪性,即原罪。因此,尽管最初的人性是纯洁无邪的,但是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人性就被注定成为有罪的和邪恶的。作为对原罪的公正惩罚,上帝使人由原来与上帝一样不朽而变成有死的。由此可见,正是原罪注定了人类的先验罪性、邪恶本质和必死命运。奥古斯丁写道:一个人既已用自由意志犯了罪,为罪所胜,他就丧失了意志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Grace),才能使一部分人的意志重新获得自由向善的能力,摆脱必死的惩罚而获得灵魂的永生。

西方哲学史 第五章 经院哲学

西方哲学史 第五章  经院哲学

第一节 早期经院哲学
中世纪哲学之父: 一、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 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 系,成为这一时期独具一格的哲学家, 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
(一)理性与信仰 在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爱留根纳第一个明确 地提出信仰应当服从理性。爱留根纳重申了教 父哲学的命题“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 是真哲学”,但却把强调的重心移向了哲学和 理性。 (二)论自然的区分 四种自然:(1)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指的 就是上帝;(2)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指的 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其统一就是逻各 斯;(3)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指的是世 界上的万事万物;(4)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 然,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指的仍是上帝。 这样,万物产生自上帝,又复归于上帝。
感觉认识论: 托马斯提出了自己新颖的认识论,其特点就 在于反对柏拉图主义强调理性认识、排斥感 性认识的传统,肯定了感性认识在整个认识 过程中的地位。 他认为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 觉到理智知识的发展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共相理论: 首先,一方面以单个的和个体的事物为对象 的感性认识是以普遍的事物为对象的理智认识的 起源。因此,感性的认识先于理智的认识,殊相 先于共相;另一方面认识又是从潜能到现实,从 不完全到完全,从混乱不清到清楚明白,从“种” 到“属差”的发展过程。其次,共相是和普遍性 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普遍性的概念来自理 智的抽象,所以共相是在我们的已有知识之后获 得的,因此共相在殊相之后;但另一方面,共相 是潜存的东西,殊相是由于分有了潜存的共相而 存在,所以共相又先于殊相。 托马斯这种观点为“温和的唯实论”。
唯实论认为,一般或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真 实存在,并且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因此, 它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个别事物是依赖 于它的。 唯名论认为,一般或共相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一般只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符号、 概念,它只存在于人的思想或语言中,因此,只 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一般是后于个 别事物而存在的。

西方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父哲学)

西方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父哲学)

第4章教父哲学4.1 考点归纳一、概论1.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产生(1)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①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的母体中孕育而生的;②公元1世纪上半叶,彼得和保罗等人把原始基督教的福音传播到外邦人中,使其在罗马帝国的广阔域界内得到发展;③313年《米兰敕令》颁布,基督教被罗马帝国统治者承认为合法宗教,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④公元5世纪以后,基督教成为凌驾于分散混乱的西欧封建社会之上的惟一的宗教信仰和绝对的意识形态。

(2)中世纪基督教对哲学的影响①中世纪哲学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②基督教的理想是只有灵魂才能达到的圣洁天国,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把柏拉图“理念论”中的二元分离思想推向极端,一味强调灵魂与肉体、彼岸与现世、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完全否定二者之间的统一,从而发展出一种彻底唾弃世俗生活的唯灵主义。

③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

从根本上是一种关于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具体表现为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

它所追问的核心问题是精神的本质。

2.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分为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

(1)教父哲学教父哲学的实质是用希腊形而上学的泉水来浇灌基督教的教义之花。

早期基督教神学所讨论的教义问题主要集中于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教父哲学最后达成的正统观点往往都具有超理性或反理性的神秘色彩,它们既不能被理性所理解,也不能被经验所证实。

(2)经院哲学①经院哲学,又称繁琐哲学,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

从形式上看,经院哲学培养出一种理性的精神,通过逻辑的论证来确定真理。

②一切哲学问题的最终答案都要视其是否符合正统的神学教义,是否有利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统治。

中世纪几乎没有纯粹的哲学问题,中世纪的哲学家同时是神学家。

但在经院哲学中,曾一度出现过一个具有真正哲学意味的问题——共相问题。

西方哲学中古哲学

西方哲学中古哲学

欧洲经院哲学的前身,产生于罗马帝国后期。

一批神职人员为基督教自身理论建设需要及应统治阶级需要并统一思想,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理论。

这些人对制订和论证基督教教义作出了贡献,因而被尊称为“教父”。

教父哲学因此而得名。

主要代表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

他们把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新斯多葛主义等唯心主义哲学和原始基督教相结合,制定并论证了基督教中创世说、三位一体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国报应说等一整套教义。

奥古斯丁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确认真理的客观有效性,而在于寻找它们的形而上学根源。

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就在于它们分有了绝对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帝。

在这样的意义上,真理也就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

感性经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因为物质世界虽然景象万千,奇妙无比,但都是些变化无常的东西,在这里是不可能找到上帝的。

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

人的理性只能借助“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真理。

“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要转入你自身。

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

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下,因为我是它创造的。

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

这个永恒或真理不是别的,就是上帝。

上帝(即神)创造了一切。

在上帝创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

包括时间,而对上帝来说,他是独立于时间以外的绝对存在。

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对上帝来说都是现在。

圣父、圣子、圣灵并非分开的个体。

他们的本质相同,位格相依而不离散。

神的所有本性应用单数表示,因本性是独一的。

三一神有单一的意志因本性相同,行动一致而不可分,因位格相依。

在奥古斯丁之前,奥里根曾把圣父、圣子、圣灵按照顺序排列成等级,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三神论的危险。

奥古斯丁力图运用哲学的思维清除希腊传统多神论不彻底的尾巴,他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对人的思索将有助于领会上帝的三位一体。

西方哲学史之中世纪哲学部分复习重点

西方哲学史之中世纪哲学部分复习重点

西方哲学史之中世纪哲学部分复习重点第一篇:西方哲学史之中世纪哲学部分复习重点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教父哲学原罪说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唯名论与实在论《上帝之城》《忏悔录》《神学大全》奥卡姆的剃刀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1、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2、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论理性和信仰3、罗吉尔.培根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4、阿奎那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1、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2、唯名论与唯实论分歧及其争论的理论意义。

3、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第二篇:西方哲学史复习重点西方哲学史复习重点一、西方哲学史七个重要板块1、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线索2、柏拉图;3、亚里士多德;4、上帝存在的证明5、启蒙运动;6、康德的批判哲学;7、黑格尔(包括被黑格尔批判的哲学,费希特、谢林的绝对唯心论)二、复习重点1、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线索【解释】“是”(Being)【解释】“是者”【解释】“存在”【解释】元哲学,智慧(Sophia),Philosophia(对Sophia的迷狂)【解释】逻各斯【解释】“努斯”【解释】真理“去蔽”(P43)【解释】“美德即知识”(P48)【】柏拉图的四个比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8、77、88)(三段话,亚里士多德关于学科划分的思想和意义)【】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逻辑学【简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作出评论?(两方面:可不可信,可不可行)【解释】普纽码(P100)【】评价怀疑论(皮浪、休谟、康德的怀疑论)(人生的悬搁,不动心态度,人生的态度)【】上帝存在的证明(西方哲学史上的几个人、几种证明)(P126,140,158,216)【】上帝是什么?为什么要证明上帝的存在?为什么要对其怀疑?【】哲学与科学的关系?(P200)【解释】普遍怀疑【解释】普遍数学【简述】“我思故我在”?【简述】笛卡尔方法论的四条原则?【论述】为什么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要点:是奠基人;奠了什么基;以后的哲学是否在其基础上】【】白板说【】洛克: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P248)【】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如何理解?(P265)(感觉之外是否有世界存在、映像、印象)【】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三点)【】德国与法国、英国启蒙运动(哲学)的比较【】卢梭《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利于风俗的敦化》对我们的启示(P281)【】在工业化社会进程中人的地位?(结合三大启蒙运动)【解释】先天综合判断(使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内容为什么称为“哥白尼革命”?“哥白尼革命”的含义?【】康德哲学为何是批判哲学?【】传统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自我意识第一原则(费希特)【】天启哲学(谢林)(哲学要不要统一宗教?)【】人如何实现自由?如何在历史中自由?(《精神现象学》)第一章(导言、前序)【】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线索【解释】逻各斯【解释】努斯【解释】“是”(Being)【】“S是”和“S是P”的区别:【解释】“存在”【解释】元哲学,智慧(Sophia),Philosophia(对Sophia的迷狂)【解释】逻各斯第二章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解释】本原第三章:希腊古典时期的哲学【解释】“美德即知识”(P48)【解释】相(Idea)【解释】柏拉图“四线段喻”【】两个世界的划分和柏拉图的辩证法【】柏拉图的四个比喻一、“太阳比喻”二、洞穴比喻(两个领域及哲学家的使命)三、“灵魂马车”比喻四、爱的迷狂比喻【】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逻辑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8、77、88)(三段话,亚里士多德关于学科划分的思想和意义)第四章:晚期希腊哲学【简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作出评论?(两方面:可不可信,可不可行)【解释】普纽玛(pneuma)【】评价怀疑论1、皮浪(前365-270)的怀疑主义:2、休谟(1711-1776)的怀疑3、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第五章:基督教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1、奥古斯丁: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2、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证明:(补充)4、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5、莱布尼茨:上帝存在的两个证明。

中世纪 讲稿

中世纪  讲稿

一、基督教哲学概况中世纪哲学同历史上的中世纪(6-16)不太一样:这里是哲学史的分法,1500年。

基督教哲学:基尔松首次用之来称呼中世纪时期的哲学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2~5世纪的教父哲学,5世纪为其鼎盛时期。

希腊教父、拉丁教父。

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

第二种形态是9~15世纪的经院哲学,13世纪为其繁荣时期。

以托马斯主义为主导思想。

第三种形态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经院哲学,即新托马斯主义。

代表人物有利奥十三世、曼尔西埃、格拉布曼、J.马里旦、.H.吉尔松、Y.西蒙、G.A.韦特尔、波亨斯基等。

广义上说有基督教的内在构成意义上的哲学都是基督教哲学。

通俗说,基督教构成某种哲学的要素。

这里发生着哲学与宗教的相遇:改变哲学,也改变宗教。

哲学与宗教:理性(反思和概念)和信仰(启示和直觉、体悟)哪些改变?超验性、内在性、自由、超自然主义观念基督教哲学的诞生:自身理论建设,对哲学的追求,伦理学中的神和安宁,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与其它宗教的论争。

来源:希腊哲学:理性、必然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主义。

犹太教,圣经。

特点:一神论与绝对性,原罪与意志自由;复活与历史原则(尘世与天国:经验与先天)二、德尔图良东汉曹丕称帝时代。

也出生在北非。

德尔图良所使用的神学方法,主要以写作思辩性的基督教神学与反对异端的著作为主。

有人称德尔图良是“希腊最后一位护教士”,亦有人说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德尔图良对于三位一体与基督的神人二性这两个教义的阐明,为后来东方与西方两个教会的正统教义奠定了基础。

因他首先发现理性有极限,人在冲破这个极限的时候,就应该有信仰做指南,发展人生的未来,他以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观之外,还有理性,在理性之上,还有信仰,人的感观所不能达到的极限,由理性可以补足,在理性所不能达到的极限,便由信仰可以补足。

当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约书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称基督教的经典为《新约》。

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约》一千八百多处,有消极反对当时的异端又有“护教学”,积极的为教会的学说辩护,将自己的信仰用希腊哲学,罗马辩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思想:1.信仰与理性的对立: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什么共同之处。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二节 教父哲学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浪子回头的典范 “恩典博士” 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
(Augustinus,354—430年)
第二节 教父哲学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上帝创世说:
为基督教“无中生有”的创世说进行理论 辩护,使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 形式学说与基督教有关创世的教义相结合
第二节 教父哲学
(William of Occam,1285—1349年)
以唯名论开启近代民主化运动思潮
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前,教父们的职责 是为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
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后,教父们的主要 职责是通过对各种异端思想的批判来确立正统 性的教义
第二节 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
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希腊教父)
查士丁第一个提出了“基督教哲学”的概念, 并将其作为一切希腊哲学的最终目标,这种调 和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基调是希 腊教父的共同特征
第三节 经院哲学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4.灵魂学说
用形式与质料来说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肉体 是质料,灵魂则是决定一个人的本质特性的 “实体形式”
第三节 经院哲学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5.温和实在论
与阿伯拉尔一样力图将辩证法引入关于共相问 题的讨论中,将其形式与质料、理智活动的性 质与过程等问题联系起来,历史地和辩证地说 明共相的性质与特点
(Thomas Aquinas,1224—1274年)
第三节 经院哲学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2.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
与本体论证明相对的“圣托马斯五路证明” 基督教哲学追求信仰与理性和解的阶段

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

基督教哲学的贡献

首先是它的超验性 其次是内在性 再次是自由的问题
护教学者:从游斯丁到德尔图 良


哲学之为哲学乃源于理性,而宗教之为 宗教诉诸的则是情感和信仰,所以基督 教哲学从一开始就遭遇到了理性与信仰 的关系问题。 基督教哲学的历史是由2世纪的护教学者 们开启的。与哲学、异教、异端的论战 迫使有文化修养的基督教徒用哲学来论 证、捍卫自己的信仰,从而奠定了基督 教哲学这座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一、论自我意识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 证基督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条寻找 上帝的路径。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人的 自我意识 ,在他看来,人可以怀疑一切, 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论自我意识-2

除了“我思”这种经验的事实真理之外, 奥古斯丁还在逻辑、数学等领域发现了 “理性的真理”,奥古斯丁认为,哲学 的任务不在于确认这些真理的客观有效 性,而在于寻找它们的形而上学根源。 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就在于它们分 有了绝对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 帝。
四、灵魂的不朽、堕落与获救


上帝创造的世界构成了一个等级的秩序, 人及其灵魂是其中最高的等级。 灵魂具有三种基本力量,即记忆、理智 和意志,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志。意志是 自由的,自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消极的方面是灵魂不受任何外在的强制, 积极的方面是灵魂具有自我规定的能力。
“原罪说”

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至善,因而善是绝对 的,是实体。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 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 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 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 是恶。恶是善的缺失。人的恶就是滥用自己的 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善,背离了上帝,因而也 就是犯罪。人类始祖亚当受到撒旦的诱惑犯了 罪,这就使亚当的子孙都通过遗传获得了“原 罪”,从而使人类落在了恶的原罪统治之下 。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教父哲学 第一节 概论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 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 教义。

因此,哲学家们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为正统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理论依据,就被 视为滋生各种异端观点的危险温床。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投向 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

因此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从根本 上来说是一种关于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具体表现为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 哲学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它对于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深化仍然具 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大致上以公元 11 世纪为界)。

在教父哲学中,一切哲学问题都采取了神学的形式,教父 哲学的实质就是用希腊形而上学的泉水来浇灌基督教的教义之花。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通常又被称为繁琐哲学,它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

经院哲学导致了理性神学的产生(托马斯•阿奎那是理性神学的最著名的代表),理性神 学虽然仍旧承认信仰的至高无上性和不可动摇性,但是它所倡导的那种注重逻辑证明的方 法却无疑为近代理性主义的勃兴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由于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神学非常复杂地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着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这一主线,分别对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特点、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 各种证明以及“共相”之争等问题进行论述。

第二节 教父哲学教父是继使徒之后出现的一批具有希腊哲学素养和基督教信仰的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出任重要的神职),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奠基者和诠释者。

教父们的职责是为处于受压 抑状态的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他们一方面将深刻的希腊哲学思想引入基督教的基本信条 和教义中,使基督教从一种朴素的信仰转变为一种深奥的神学理论;另一方面则力图说明 基督教神学与希腊哲学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对立性,从而凸显出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和至高 无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及手段
结合课堂交互式讨论,教师进行理论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改进设想
一、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是教父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奠基者。奥古斯丁出身于北非努米底亚省,早年曾信奉摩尼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并沉溺于感宫享乐。后来又曾一度对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思想深感兴趣。387年,奥古斯丁在米兰受洗,正式加入基督教。回到北非家乡后,奥古斯丁潜心于著书立说和讲经布道,成就斐然,395年被推选为北非希波城主教。奥古斯丁后半生为奠定基督教神学理论和反对多纳图派、贝拉基派等异端而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论自由意志》等。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以优美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描述了自己版依基督教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基督教信仰的独特感受。该书成为西方思想史中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之一,奥古斯丁本人也被罗马教会树为浪子回头的典范,因其创立的上帝恩典学说而被教会奉为恩典博士。
3.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日耳曼蛮族中的一支)劫掠了罗马,使罗马这座不朽之城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一些异教徒认为这是朱庇特(罗马多神教的主神)对背叛多神教而改信基督教的罗马人的惩罚。为了回答这种责难,奥古斯丁于413年至427年间写成了《上帝之城》一书。在这本书中,奥古斯丁反驳了异教徒的指责,指出罗马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邪恶的民族,因此西哥特人的劫掠体现了上帝的天惩。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前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后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它们在现实中是交织、混合在一起的,实际上它们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这种对峙在一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肉体(魔鬼的采邑)与灵魂(上帝的采邑)之间的对立,在历史中则表现为以巴比伦为象征的异教文化与以耶路撒冷为象征的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对立。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的对立进一步发展为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的对立。
奥古斯丁认为,运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宇宙的秩序,二是通过万物的等级,三是通过人心的内省和思辨。前两者都属于宇宙论证明,后者则属于本体论证明。奥古斯丁本人对前两种证明方法都不太感兴趣,他主张用第三种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的论证过程是,凡存在于记忆中的东西,都有着事先的原因,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平时只要一听到人们说起上帝,马上就能在心中想起他来,可见关于上帝的观念是早就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而我们心灵中的上帝观念必定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某物事先放于心灵中的,这个某物作为原因要比作为结果的心灵更加优异或伟大,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真理,而真理本身就说明了上帝的存在。奥古斯丁对他的论证总结道:只要我能证明存在着某种高于我们的东西就足够了。因为假如有某种东西是比真理更优异的,那么它就是上帝。假如没有,那么真理本身就是上帝。所以不管如何,你都不能否认上帝存在。从这个论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柏拉图回忆说的影响,也可以找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思想渊源。
西方哲学史课程讲稿
授课题目第一章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第五讲上帝的时代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奥古斯丁的原罪和救赎;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熟悉奥古斯丁的上帝创世说;阿奎那温和实在论。了解他们的其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知识点:
重点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奥古斯丁的原罪和救赎;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难点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关键知识点:证明;形式和质料;灵魂学说。奥古斯丁的上帝创世说;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
2.原罪与救赎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在这个问题上,奥古斯丁的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罪恶问题是奥古斯丁一生关注的焦点,早年信奉摩尼教的奥古斯丁曾经把罪恶看作是与善良同样具有本质性的实体。在皈依基督教之后,他改变了早年的观点,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奥古斯丁说:我探究恶究竟是什么,我发现恶并非实体?而是败坏的意志叛离了最高的本体,即是叛离了你天主,而自趋于下流。由于始祖亚当对自由意志的滥用,导致了人类永恒的罪性,即原罪。因此,尽管最初的人性是纯洁无邪的,但是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人性就被注定成为有罪的和邪恶的。作为对原罪的公正惩罚,上帝使人由原来与上帝一样不朽而变成有死的。由此可见,正是原罪注定了人类的先验罪性、邪恶本质和必死命运。奥古斯丁写道:一个人既已用自由意志犯了罪,为罪所胜,他就丧失了意志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Grace),才能使一部分人的意志重新获得自由向善的能力,摆脱必死的惩罚而获得灵魂的永生。
二、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4一1274)出身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洛卡塞卡城堡,是阿奎那大封建领主郎杜尔夫公爵的第七子。托马斯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著名的卡西诺修道院当修童,15岁时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开始接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1244年托马斯加入托钵僧团多明我修会,不久后追随第一个全面、系统介绍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拉丁学者大阿尔伯特(1200-1280)研习亚里士多德主义,并在后者的推荐下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1256年托马斯获神学硕士学位后开始在巴黎大学执教,他一面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物理学》等主要著作进行了评注,一面用亚里士多德思想来注释和讲解基督教神学。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有《反异教大全》(又称《哲学大全》)和《神学大全》。前者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基督徒和异教徒共同认可的理性来证明基督教信仰;后者则运用亚里士多德学说和经院式的繁琐论证方法,将基督教的全部信条,从上帝、天使、人性一直到魔鬼编篡为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其中也涉及法律、道德、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托马斯的这些鸿篇巨著奠定了他在经院哲学中的权威地位,晚年的托马斯又通过与激进的阿威洛伊主义以及保守的奥古斯丁主义的论战而名声大振,成为自奥古斯丁以来基督教神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台柱,并且形成了与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相对立的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传统。托马斯的学说曾一度遭到教会中保守派的抵制,但很快就占据了统治地位。1323年,教皇追封托马斯为圣徒,他的哲学一再被天主教会确立为正统的官方哲学,在教内的影响至今未衰。
4.光照说
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根据《圣经·约翰福音》中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第1章第9节)的说法,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他认为,由于灵魂本身就是上帝创造的,因此在被造的心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真理的成分,这种观点与柏拉图的回忆说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是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理性对真理的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经验的剌激,而是依靠上帝的光照。奥古斯丁说:因为光就是上帝本身,而灵魂是被造的。所以,当它被带走,并且在身体的感官撤退之后,以一种更完善的方式面对着这光时,它也能看到在它上面的那光本身。正是在这光的照明里,它才能够看到它所看到并理解的万物。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
5.上帝存在的证明
奥古斯丁不仅通过原罪与恩典学说表达了一种神正论思想,而且也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虽然他强调基督教真理的奥秘性,但是他与极力贬抑理性的德尔图良不同,在保证信仰至上性的前提下,并不拒绝运用理性来为信仰提供支持。奥古斯丁是教父派中最早尝试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人之一,在这一点上,他与教父派中盛行的那种通过非理性的神秘体验来确信上帝存在的做法不尽相同。奥古斯丁把基督教称为真正的哲学,认为上帝的智慧已经铭刻在《圣经》之中,而信仰的特点就在于以赞同的态度思想来对待表现在《圣经》和各种教义中的基督教真理。因此他坚持相信,然后理解的基本立场,在坚持信仰至上性的前提下承认理性的作用。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救恩已经通过基督代替人类蒙难和死而复活的奇迹昭示给我们,这恩宠的实质就是把信、望、爱注入我们的心中。上帝在创世之初就已经根据他自己的理由,这理由是我们人类无法理解的奥秘,预定了哪些人将被拯救,就此而言,拯救表现了上帝的仁慈,因为它是上帝白白赐予的恩典;至于那些未被上帝拣选的人,他们应该为始祖所犯的原罪而承受惩罚,因为惩罚表现了上帝的公正。奥古斯丁强调,得救并非我们自己功德的结果,相反,我们的一切功德都是上帝恩典的结果。上帝通过我们做好事,他又为此报答我们,好像这些好事是人自己做的,并把这些功绩归于我们。这种决定论的原罪和救赎理论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论像上帝论和基督论一样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原罪是先验的和形而上学的罪,而救赎同样也是先验地被预定的。人的自由意志遭到了贬抑,人的邪恶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拯救。至于亚当的一次滥用自由意志为什么就会造成人类的永罪?上帝依据什么预定了一部分人将得到拯救?这些都是神圣的奥秘,只能在虔诚的信仰中服膺其结果,无法妄用理性来追问其理由。
1.上帝创世说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个赋形于质的工匠,后者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世者。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描述了神如何将各种理念加诸原始物质、从而构造出感觉世界的情景。在那里,神只是创造了事物的形式,而事物的质料却是原来就有的。与此不同,《圣经·创世记》中却描写了一个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的上帝,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言说(GodSaid)的结果。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的这种无中生有的创世说进行了理论上的辩护,他认为希腊哲学家对自然原素的追问并不能产生确定的知识,基督徒只须承认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上帝的仁慈而受造的就足够了。宇宙间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任何存在者不是由上帝那里得到存在。上帝创世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连时间和空间也不需要,他仅凭语言就足以产生出整个世界。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写道:你创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为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创造宇宙,因为在造成宇宙之前,还没有创造宇宙的场所。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这种不由你创造而你借以创造其他的工具又从哪里得来的呢?哪一样存在的东西,不是凭借你的实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