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解读
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整体解读(一)本册教材的整体分析1.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开始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相应地,其生活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总体而言,儿童生活将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文化式”“文明式”状态,由原来依循自然需要的生活方式,转为一种有目的的理性生活方式。
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一年级正是这一过程的开始。
因此,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利开启另一种存在样态,是一年级学生生活引导中的大主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就是适应新生活,帮助儿童顺利实现这种转变。
本册教材共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四个单元。
每单元四课,共计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完成一课进度安排。
前三个单元的主题是沿着“去上学一在学校一回到家”这一日常生活的叙事逻辑展开;第四单元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天气变化的生活现实,以及在这段自然时间内的社会时间(节日)和心理时间(成长)组织与安排的,具体框架及基本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本册教材的框架(注:表中的A、B、C、D分别代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3.本册教材的主要栏目本册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需要,主要设计了以下栏目。
活动栏本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
特别对低年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语言及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尚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发展的阶段,故活动对其道德发展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或某种体验,而是指向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智慧的获得。
例如,本册教材中的《爱新书,爱书包》环节,就是一个活动栏目,它先有一些关于新书以及书包里放哪些东西的引导与讨论,然后是学装书包的一个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理装书包。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结构分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结构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对于一年级学生要求不能太高,编写教材时,我们考虑到刚入学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发现新生面临最大的是入学适应问题。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转折。
小学新生对于新的学习生活一般都充满期盼和憧憬,但也伴随着紧张和对生活变化的不适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主要任务。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新生的需要和特点,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设计纬度,以第一学期学历时间为顺序,其中蕴涵的设计思想有三点。
一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入学教育为先,目的是让学生尽快了解、熟悉学校生活;国庆节前夕,进行浅近的国家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此时结合社会大背景,便于学生观察、感受祖国的“美”;第三单元继续进行学校生活常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新年来到之际,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年文化,进行生动有趣的新年和春节传统节日教育。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册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自我意识。
第一人称的课题,使学生很容易将自身融入教材,以“我”去感受各个范畴的世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
以“我”是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员,自觉感悟体验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能促进其生活能力的提升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是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结合。
本册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期的特点,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自觉提出自己的行为要求,并学会相应的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为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经验的发展过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步入学校,走进课堂,学生需要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的节奏,加强集体意识、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将为他们今后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本教材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包含四个单元。
本文将分析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为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研究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守规矩等道德和法律原则。
2. 教材内容分析2.1 故事情节第四单元的教材通过一系列小故事来传递道德和法律的理念。
这些小故事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背景,如交通安全、公共秩序、环境保护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2 教育目标本单元的教材旨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教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了解并遵守社会准则,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研究和讨论,学生将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行为惯。
2.3 研究内容本单元的研究内容包括:- 交通安全知识:如过马路时的安全规定、乘坐交通工具时的注意事项等。
- 文明礼仪:包括社交场合中的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隐私等。
- 公共秩序:了解并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如排队、不乱扔垃圾等。
- 环境保护:研究爱护环境,不随意破坏植物和公共设施。
3. 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3.1 教学方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应注重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加深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
3.2 活动建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掌握本单元的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活动:- 组织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如实地观察交通标志、安全过马路的小游戏等。
- 进行礼仪训练,模拟社交场景,引导学生学会礼貌待人和尊重他人。
- 安排环保实践活动,如种植小树苗、清理校园垃圾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 教材评价本教材以具体的例子和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教材内容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道德和法治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然而,教材的内容较为简单,可能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会觉得有些单调。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析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析一、教材特点▼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
1、明暗两线,相辅相成。
(1)、明线:指的是时间、日常(一天)、季节、文化节、空间(家庭、学校、社会)心里空间(自我认识,成长的变化)。
(2)、暗线:指的是生活中儿童遇到的问题。
2、体现学生喜欢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大量儿歌、绘本故事、童真童趣。
3、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生需要,直面学生问题,关注当前生活。
4、多维渗透德育(1)、显性教学目标(安全教育、习惯养成、规程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构建等)。
(2)、隐形教学目标(尊亲敬长、文明礼貌、交流、合作、沟通、乐群、互助、分享等)。
学生品德的形成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
5、突出德育的活动性调查、访谈、表演、社会实践、故事游戏等。
6、体现四种教学方式讨论法、体验法、讲解法、实践法。
7、课程性质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征。
8、一条主线:充分体验的活动。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9、彰显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的启蒙。
10、实现课程综合,促进儿童获得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
《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有机整合了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内容,使儿童的学科素养得到综合培育。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融入其中。
11、反应儿童成长的需要(1)、多重的生活空间(家、学校、社区),多重生活角色(家的成员、学校的学生、社会的公民)(2)、生活领域不断拓展,生活的问题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书包是重要的标志和伙伴,教室是主要的空间,上课与课间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形式。
二、法制与法治的区别的理解▼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表现为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及使用建议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一、教师用书的构想1、教师用书是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助手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在于教师对所掌握资料的创造性运用,在于他们将知识与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创造性相结合。
任何教师用书都不可以以权威的姿态向教师发布命令,只能是教师建构自己课堂的助手。
2、教师用书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自觉的教育者,不只是倾听者,还必须是反思者,要有自己的思考。
好教师会不断进行提问与教学反思。
二、本册教材解读1、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将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文化式”“文明式”状态,由原来依循自然需要的生活方式,转为一种有目的的理性生活方式。
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一年级正是这一过程的开始。
因此,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利开启另一种存在样态,是一年级学生生活引导中的重大主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就是适应新生活,帮助儿童顺利实现这种转变。
2、教材框架:四个单元本册教材共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四个单元。
每单元四课,共计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完成一课的进度安排。
前三个单元的主题是沿着“去上学------在学校------回到家”这一日常生活的叙事逻辑展开;第四单元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天气变化的生活现实,以及在这段自然时间内的社会时间(节日)和心理时间(成长)组织与安排的。
3、主要栏目:五个栏目本册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需要,主要涉及了以下栏目。
活动栏本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或某种体验,而是指向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智慧的获得。
如,《爱新书,爱书包》环节,就是一个活动栏目,它先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新书以及书包里放哪些东西的引导与讨论,然后是学装书包的一个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理装书包。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解析教材的基本结构1.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上下册各设计了4个专题。
每个专题下4课,每册共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一课的进度安排。
上册:1.我是小学生啦2.校园生活真快乐3.家中的安全与健康4.天气虽冷有温暖下册:1.我的好习惯2.我和大自然3.我爱我家4.我们在一起2.教材有两条线索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
空间既指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或者领域(自我、自然、家庭、社区、国家),也指学生心理空间。
教材各册单元的设计是这两个非物理空间的延展过程。
有时,时间与空间也会重叠,如在低级孩子的心理空间上,基本是遵循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这样的不断向外延伸的逻辑,同时,穿插了季节与时间的线索,如在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冬天与新年的内容,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节假日的内容。
暗线: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以每册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单元位置:本单元是一年级教科书的起始单元,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前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情趣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
建议将相关内容整合到入学教育中进行。
单元目标:1.感知角色的转换,体验到上学的快乐,能尽快地适应、喜欢上小学生活,并融入到校园生活里。
2.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初步树立安全及遵守规则的意识,学习保护自己。
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第2-3页编者目的:体验上学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情,帮助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自豪感,同时缓解一些孩子紧张、不安的心理。
教学建议1: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开展“我的开学第一天”“你的心事我来猜”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2:对于紧张和焦虑的孩子(图中小女孩)教师要尊重、鼓励他们,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第4-5页编者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新书以及书包里面的各种物品的用途,懂得爱惜学习用品,学会整理书包,加快入学适应。
教学建议1: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孩子,如不识字的孩子,认识新书就有一定的困难,要理解、认可,积极帮助她。
2024年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我上小学了(第12课)认识校园、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礼貌用语。
2. 校园里的一天(第34课)3. 我爱我家(第56课)了解家庭结构、尊重家庭成员、学会感恩。
4. 我们都是好朋友(第78课)学会与人交往、尊重他人、团结友爱。
二、教学目标3.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父母、关爱他人的品质。
4. 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热爱家庭、与人友好交往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礼貌用语。
2.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知识,如:如何遵守校规校纪、如何与人友好交往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如:模拟与人交往的情景、制作家庭树等。
4. 课堂小结(5分钟)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2024年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2. 板书内容:以四个单元为主题,分别列出各单元的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上小学了:画出你心中的学校,并标注出你最喜欢的场所。
校园里的一天:列举出你在学校遵守的校规校纪,至少写3条。
我爱我家:制作一个家庭树,写出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
我们都是好朋友:写一段话,表达你如何与同学友好交往。
2. 答案:示例:学校有操场、教室、图书馆等,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图书馆。
示例:按时到校、不乱扔垃圾、排队有序等。
示例:略。
示例:我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教材 解析
《别伤着自己》教材解析一、教材分析《别伤着自己》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和第10课《玩得真开心》、第9课《吃饭有讲究》、第8课《早起早睡》同属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本单元是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家庭中屡见不鲜的意外伤害事故,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单元以“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为主线,围绕以上四个主题开展教学,既各有侧重,有相互关联。
其中,第11课《别伤着自己》是为小学一年级的新生进行家庭安全健康生活指导而设计的。
让孩子健康地生活,是每位家长的良好愿望。
本课围绕学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让孩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体会意外伤害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必要,知道居家安全的做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初步形成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与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过渡到儿童这一阶段,好奇心和思维的开放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自然习得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与技能,但自然的、自发的教育常常显得过于零散和随机,以致孩子之间相关能力的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尤其在孩子的自我保护与能力方面这种差异更大。
因此,需要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与训练。
家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活部分,一年级学生自我性较强,对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缺乏了解,对家庭中的意外伤害缺乏认识,不太会主动习得关于家庭安全的知识与技能。
《别伤着自己》一课,就是帮学生唤醒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感受防止意外伤害的重要性;了解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知道居家安全的一些做法,初步掌握一些处理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案完整版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参照课标提出的课程框架,创建有内在逻辑的教材单元框架。
《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科书将课标提出的三经四纬课程框架,三经,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纬,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2. 营造儿童文化,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
新教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彰显儿童生活中的德育要素,着力营造浓郁的儿童文化,使之更加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需求,利用儿童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影响儿童的人生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
3.倡导现代学习方式,引领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教材中的“观察哨”、“碰碰车”、“实践园”、“体验馆”等活动栏目,通过形式多样的情境创设,在碰撞、探究、思辨、践行中,帮助儿童获得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为儿童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维和行动空间。
4.实现课程综合,促进儿童获得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
《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有机整合了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内容,使儿童的学科素养得到综合培育。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融入其中。
二、课堂教学建议第1层次:认真学习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与逻辑,按教材编排的活动步骤教学。
因为苏教·中图版低年级教材内容编排逻辑性较强,便教利学。
第2层次: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或学校德育活动需要,重组教材进行教学。
可以是一篇课文内的活动顺序调整,也可以配合学校德育主题活动调整课序。
第3层次: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
第4层次: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文为基础资源,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出彩。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
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
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解析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解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意义重大,需引起广泛重视。
本篇文章将对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进行深入解析,为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思想品德篇《思想品德》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第一篇文章,篇幅较短,但意义深远。
该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良好的品德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包括遵守规则、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方面。
此外,该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描写,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每个品德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生命与安全篇《生命与安全》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第二篇篇章。
该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生命的宝贵和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意外事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该篇文章通过实用性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生命不可逆的事实,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树立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
三、社会公德篇《社会公德》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重要篇章。
该篇文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公德的内涵和重要性,涵盖了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等多个方面。
该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描写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对社会公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四、法律意识篇《法律意识》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最后一篇文章,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篇章之一。
该篇文章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除此之外,该篇文章还涉及了普法知识和学法方法,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秩序,为他们今后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四篇文章都是直接面向青少年的,它们贯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道德和法治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就像一颗启蒙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着道德与法治的意识。
而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解析一下《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
这套教材的编排具有明显的儿童视角。
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插画,都充满了童真童趣,能够迅速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可爱亲切,就像是孩子们身边的小伙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内容设置方面,一年级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它从孩子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比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引导孩子们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
比如,在家庭单元中,通过讲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互助,让孩子们懂得尊敬长辈、关爱亲人;在学校单元中,教导孩子们要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老师和同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材的编排还遵循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一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中大量运用了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简单的儿歌,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道德和法律概念。
例如,通过讲述一个小动物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用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记住要爱护环境。
此外,教材强调了实践与体验。
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比如,在“爱护公物”这一主题中,让孩子们分组去校园里寻找被损坏的公物,并讨论如何爱护它们,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护公物的意义。
而且,教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它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涉及到环保、网络安全、文明礼仪等热门话题,让孩子们从小就关注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
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故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解析帮助学生了解交朋友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研究如何保护自己。
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交朋友的乐趣,同时引导他们了解如何与同学相处。
教学建议2:教师要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拒绝不良的邀约,同时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3课小学生的规矩第8-9页编者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小学的规矩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和惯。
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引导他们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
教学建议2: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好惯,如按时到校、按时上课、离校前打招呼等。
第4课安全第一第10-11页编者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危险,如火灾、电器触电等,同时教授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建议2: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如不轻易离开家、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等。
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应以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和设施,熟悉学校生活规律和纪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
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学校、观察校园环境、体验学校设施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校园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道饮食的营养搭配和多样化,养成健康的饮食惯。
2.理解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懂得珍惜粮食,避免浪费。
教学建议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引导他们珍惜粮食,避免浪费。
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营养搭配和多样化的饮食,养成健康的饮食惯。
教学建议2:推荐一些有益健康的食谱,让学生可以在家中亲手制作,了解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教学建议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学校等组织的公益活动,了解饮食安全和环保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析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析《道德与法治》(Moral and Law)是一套针对一年级中学生使用的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法律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该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解析:一、课程内容1、介绍法律概念。
在这一课时,教材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法律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规则,这些规则是由政府制定的,有助于我们维护公正和和平。
学生还会听到有关法律在保护我们的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以及维护我们的社会公正方面的重要性。
2、法律的类型。
此外,本单元还展示了不同的法律类型,以及它们的关系,如国家法律,行政法,民法,刑法,合同法等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识别各类法律,了解其如何运作以及怎样符合各种法律所规定的要求。
3、司法制度。
在这一部分,学生了解了司法制度,包括法院,检察官,律师,法官等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学生还会听说如何审判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者如何处理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法律,如何遵守法律等。
2、掌握不同类型的法律有哪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熟悉司法制度,包括法院,检察官,律师,法官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4、了解关于犯罪的处理有哪些,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维护正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教材与学生认知情况,让学生能够明白法律概念以及如何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法律的知识,包括不同类型的法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3、引导学生理解司法制度,包括法院,检察官,律师,法官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4、让学生明白必须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我们的社会正义。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
让学生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学习法律与司法制度,也就是让学生拿一个具体的案例,从中学习相关知识,例如从一个犯错的小学生看学校的纪律管理,从一个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例子看法律的效力,以及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等。
一年级上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开开心心上学去教材分析:《我是小学生啦》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旨在通过“开开心心上学去”“拉拉手,交朋友”“我认识您了”“上学路上”四个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
从而实现“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方面的课标要求。
“开开心心上学去”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单元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铺垫与引领作用。
“上学啦,真高兴”作为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旨在针对学生刚刚入学的不同心理,帮助他们感受自己角色的转换,体验上学的快乐,逐步适应、喜欢上小学生活,获得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
在学生对自己学生的身份认同与校园生活充满期待之后,本课的第二个教学内容“爱新书、爱新本”不仅进一步的引领学生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对今后的学习充满好奇,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1.绝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在家长或学前教师的引导下,入学前就已经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了。
他们懵懂地知道上小学就意味着自己“长大了”,他们愿意步入校园,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
2.虽然学生在开学前,都会经过短暂的新生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多停留在日常行为规范上。
开学后,随着校园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老师与同学”,会让部分学生变得比较敏感和脆弱,他们会感到校园生活既新鲜又陌生,既期待又恐惧。
3.由于刚刚开始小学的学习生活,家长和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全新的学习用具与书,这些物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与使用,但是怎样保护他们,却知之甚少。
4.虽然学生年龄较小,但是部分家庭的父母已经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了,因此班中一部分学生能够自己整理书包,但还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没有或者没意识要自己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1.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解析教材的基本结构1.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上下册各设计了4个专题。
每个专题下4课,每册共16课,基本上可以按照一周一课的进度安排。
上册:1.我是小学生啦2.校园生活真快乐3.家中的安全与健康4.天气虽冷有温暖下册:1.我的好习惯2.我和大自然3.我爱我家4.我们在一起2.教材有两条线索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
空间既指学生的社会生活空间或者领域(自我、自然、家庭、社区、国家),也指学生心理空间。
教材各册单元的设计是这两个非物理空间的延展过程。
有时,时间与空间也会重叠,如在低级孩子的心理空间上,基本是遵循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这样的不断向外延伸的逻辑,同时,穿插了季节与时间的线索,如在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冬天与新年的内容,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节假日的内容。
暗线: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以每册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单元位置:本单元是一年级教科书的起始单元,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前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情趣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
建议将相关内容整合到入学教育中进行。
单元目标:1.感知角色的转换,体验到上学的快乐,能尽快地适应、喜欢上小学生活,并融入到校园生活里。
2.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初步树立安全及遵守规则的意识,学习保护自己。
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第2-3页编者目的:体验上学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情,帮助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自豪感,同时缓解一些孩子紧张、不安的心理。
教学建议1: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开展“我的开学第一天”“你的心事我来猜”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2:对于紧张和焦虑的孩子(图中小女孩)教师要尊重、鼓励他们,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第4-5页编者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新书以及书包里面的各种物品的用途,懂得爱惜学习用品,学会整理书包,加快入学适应。
教学建议1: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孩子,如不识字的孩子,认识新书就有一定的困难,要理解、认可,积极帮助她。
教学建议2:学生整理书包有很多困难,教师要提出细致的要求,带着学生一步步练习,给予具体的方法、技能、关注学生在整理书包的过程中的情感---是否做到了“爱护书本”,关注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第6-7页编者目的:1.了解班里的同学,愿意和同学交朋友,感受和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的快乐。
2.乐于认识新朋友,学习和同学友好相处的方法和技能。
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锻炼口语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1:明确课堂游戏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宗旨。
网小鱼时,要认真听“小鱼”的自我介绍。
游戏结束还可以问问有没有发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鼓励孩子课后进一步交往。
教学建议2:学生的自我介绍可以形式多样,可以提前让学生进行准备,还可以请学生带来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制作名片、展示台)第8—9页编者目的:1.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彼此相互之间的了解。
2.感受和好伙伴在一起时愉悦的心情,体会和伙伴交往的快乐。
教学建议1:关注班级中的一些内向、不太敢交朋友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关注、主动站到她的身边,充分调动肢体语言、用眼神、用动作,给予孩子关心,表达对孩子的喜爱,给予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感。
教学建议2:《交朋友》这个童话故事既可以在第一课时中作为引入环节,也可以放在本课学习结束时作为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第3课我认识您了第10—11页编者目的:1.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沟通的愿望,也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2.引导学生去了解校园生活中更多的人,帮助学生很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教学建议1:一年级学生的描述、表达能力都会受到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建议教师在进行本话题的教学时,能够做好充分地准备,把校园中一些老师的工作进行搜集,多准备一些老师们的照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2:不要只停留在猜出某位老师,还要说说这位老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自己和这位老师之间的小故事……建构起老师与“我”生活的关系,激发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第12—13页编者目的:1.知道在遇到困难或者麻烦时,寻求老师们的帮助。
2.在学校里要听从老师的教导,要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
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校园生活,呈现师生关系中常见的问题,教会学生尊重老师的具体做法。
如:和老师说话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老师,进办公室,要先敲门,不要在老师的办公区域追打等,体现教学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建议2: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呈现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情境。
如受伤了、饭菜凉了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请谁帮助、校工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引领者、陪伴着、守护者。
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感受校工对我们的付出,知道校园里可以帮助我们的人很多,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
第4课上学路上第14—15页编者目的:1.表现了学生从家到学校的快乐情景。
2.关注到自己的上学路,感受到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孩子有不同的上学路,都要平安、快乐地来到学校学习。
教学建议1:不同的上学路也是不同生活方式的反映,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生活方式,建立多元生活观,珍惜自己的上学机会。
(提供视频资料)教学建议2:图中人物从走出家门开始,礼貌地道别,画面渗透了快乐上学的信息。
右图中的留白,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上学路上的快乐记忆。
教学建议3:安全到校为重点,不要比较各自的上学路。
第16—17页编者目的:1.如何做才能安全、关注到学生上学路上具体的安全行为,培养安全意识。
2.通过生活场景,去发现、感受自己生活中的受到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温暖的、愉快的。
教学建议1:借助教材中呈现的学生的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回忆,发现上学路上的不安全现象,再有针对性地商量解决办法。
(充分表达)教学建议2:执教《路上的温暖》中的挑战—学生对自己的上学路习以为常。
对策:1.感受安全,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2.课前布置观察任务,记录上学路上的事件。
3.回望自己的生活,挖掘温暖与感动。
第18—19页编者目的: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信号”,要听从“信号”指挥,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保护自己的安全。
教学建议1:本部分内容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因此在认识标志的基础上,这个环节更多的要提示学生如何按照标志的要求去做。
教学建议2:有条件,可把教室地面布置为学校周边的路况。
如在地面画上斑马线,路上有红路灯等。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单元位置:学习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转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过渡,适应学校生活。
单元目标:1.了解、熟悉学校环境以及学校设施等。
尝试着利用学校设施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
2.了解、熟悉学校生活的规律、规则,懂得并遵守学生生活的规则与纪律,逐步适应并喜欢上校园生活。
第5课我们的校园第20—21页编者目的:1.熟悉学校设施、设备与学校生活的关系。
2.消除对校园的陌生感,萌生喜欢校园的情感。
教学建议1:校园探秘这一提法充分体现了儿童的视角。
设计探秘路线、任务、组织地展开,从“任务完成、文明礼貌”等方面自评、互评、确保安全、有效。
教学建议2:渗透对学校各种工作人员的尊重,注意校园安全。
(把孩子们探秘的过程录下来,活动结束后回放。
)第22—23页编者目的:1.在全面了解校园的基础上,聚焦学校里喜欢的某个地方,了解校园设施与学校生活的紧密关系。
2.进一步感悟校园生活的乐趣,萌生喜欢校园的情感。
教学建议1:学生眼中的美丽校园是儿童的视角,可能仅仅是某一处并不起眼的设施,或一花一草。
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视角。
教学建议2:在学生分享时,注意追问“为什么喜欢”注重了解学校设施与自身的关系,激发热爱校园的情景。
提醒: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校园设施和学校生活,还要随机渗透安全文明地使用设施的观念。
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第24—25页编者目的:1.认识校园铃声,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能根据铃声、广播等提示开展学校生活。
2.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做到遵守学校作息时间。
教学建议1:教学的落点要放在借助铃声引导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形成规则意识。
注重将“遵守校园铃声”落实于实际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建议2:设计“寻找身边的口令”的活动,如,教师组织课堂纪律时的“1、2、3”,让学生感受集体生活中号令的重要性,再由近及远,由身边到班级、再到校园。
第26—27页编者目的:1.听到国歌声响起时严肃认真,立正站好、目视国旗、高唱国歌。
2.认真按照音乐节拍做好眼保健操、广播操。
遇到困难愿意想办法解决。
教学建议1: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影音、图片等资料展开教学。
教学建议2:可以借助一些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帮助学生记住升旗和两操中的一些动作要领。
提醒:本课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侧重地关注。
如:特别注意升旗仪式中的规则,国歌声响起,就不要走动、随时站立、行注目礼。
第7课课间十分钟第28—29页编者目的:通过参与自己喜欢的室内外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有规则的游戏、安全的游戏,寻找游戏成功的窍门,在游戏中发展智慧,感受课间游戏的快乐。
教学建议1:开展游戏的目的是安全、有序、快乐地度过课间十分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而并非就游戏说游戏。
关注的落点在于快乐地玩、安全、文明地参与游戏活动。
教学建议2:引导学生有创意的生活,从游戏中收获智慧。
提醒:课间游戏的安排,要具有针对性,考虑学生的地域、学校的建设、学生性别和个性等因素,开展适合学生的课间游戏。
第30—31页编者目的:1.知道课间需要做好准备,并学会合理安排顺序,保证下节课的顺序进行。
2.结合自己的课间生活,通过辨析知道哪些做法可取,哪些不可取。
教学建议1:围绕下面三点:一是游戏要达到要适当放松的目的;二是要适于课间短时间,选择符合学生活动空间的游戏参与。
三是有安全保障。
教学建议2:可以试着找一找课间游戏时的不安全因素,让孩子充分倾诉自己遇到的麻烦事。
让孩子理解遵守规则,确保安全,游戏才能更开心。
提醒:前三幅图呈现的是课间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却需要安排的重要事情:上厕所、喝水和课前准备。
要告诉学生:只有合理安排,十分钟才会更有效率,更有意义。
第8课上课了第32—33页编者目的:1.知道做好课前准备的方法和重要性。
2.知道课上多提问、勤举手对学习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学会“提问的好方法”。
教学建议1:做好课前准备的指导。
例:通过“看(播放提前捕捉学生课前准备状况)一说(这样好吗?该怎么做)一练(模拟训练)”教学建议2:“多提问是在多思考基础上产生的;多多提问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多提问,充满好奇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活中。
教学建议3:学生不提问,不举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方法,并且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