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教案第一课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第一课:天地万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
- 掌握一些与天地万物有关的常识
-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天地万物的概念
2. 天地万物的范围
3. 天地万物的分类
4. 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天地万物”是什么概念。
2. 介绍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分类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天地万物的分类,然后展示并分享结果。
4. 观察练: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他们观察并猜测与之相关的天地万物。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天地万物。
教学工具
- 图片或实物
- 班级黑板或白板
- 学生小组分配表
扩展活动
-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分享给同学。
评估方法
- 学生参与度和互动交流情况观察
- 学生分类讨论和分享结果
- 学生观察练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资料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师用书- 互联网资源(确保资料来源可靠)。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家庭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的定义和组成成员- 认识家人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懂得彼此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掌握用中国语言问候家庭成员的方式教学准备- 家庭照片或图画- 物品或卡片,代表家庭成员的角色(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已编写的问候语句子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上展示家庭照片或图画,并让学生根据图像形容家庭的特点。
2. 研究家庭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的定义,并给出简单明了的解释。
-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家庭的成员,或利用家庭照片进行介绍。
3. 认识家人角色和职责- 使用物品或卡片来代表家庭成员的角色。
- 让学生看到每个角色代表的职责,并引导他们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帮助。
4. 彼此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关爱。
- 通过故事或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关爱和尊重的重要性。
5. 用中国语言问候家庭成员- 准备已编写好的问候语句子。
- 让学生逐句模仿问候语,并教他们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第二课季节教学目标- 了解四季的名称和特点- 掌握描述不同季节的五官感受词汇- 了解季节与衣物、食物的关系教学准备- 描述四季特点的图片或卡片- 季节相关的衣物图片或实物- 描述季节食物的图片或卡片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图片或卡片展示四季的特点,让学生猜测对应的季节名称。
2. 季节名称和特点- 教授四季的中文名称。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
3. 描述季节的五官感受词汇- 教授与每个季节相关的五官感受词汇,例如寒冷、舒适、炎热等。
4. 季节与衣物的关系- 展示季节相关的衣物图片或实物,并引导学生讨论何种衣物适合不同季节穿戴。
5. 季节与食物的关系- 使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与每个季节相关的食物,并让学生描述为什么这些食物在特定季节会更受欢迎。
第三课植物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掌握描述植物的基本词汇和概念教学准备- 植物图片或卡片- 描述植物特点的词汇卡片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一些常见植物,并让学生尽量描述植物的特点和用途。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天气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天气的特征和表现- 掌握描述天气的词汇- 能够根据天气情况采取适当的行为教学准备:- 天气图片或卡片- 天气描述词卡片- 模拟天气变化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1. 通过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究描述天气的词汇,例如:晴朗、阴天、多云、下雨、刮风等。
3. 制作一个模拟天气变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天气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对天气的影响。
4. 练使用天气描述词进行口头表达,让学生描述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天气,并说明原因。
5.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天气情况思考适当的行为,如晴天时可以户外活动,下雨时要带上雨具等。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 带领学生制作天气预报板,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学生能否根据不同天气情况进行适当的行为第二课:四季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四季的变化特点和原因- 研究描述四季特征的词汇- 能够用简单语句描述四季的变化教学准备:- 四季图片或卡片- 描述四季特征的词卡片教学过程:1. 展示四季的图片或卡片,向学生介绍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2. 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描述四季特征的词汇,例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炎热、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寒冷等。
3. 讨论四季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和倾斜引起的影响。
4. 练使用四季特征词进行口头表达,让学生以简单语句描述每个季节的变化。
5.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描述当前的季节及其特点,并比较不同季节的差异。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 带领学生制作四季变化的手工作品,表达对不同季节的喜爱。
教学评价:- 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学生对当前季节及其特点的描述是否准确。
科学 三年级开学第一课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开学第一课——钟南山院士的故事【学情分析】学生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这个年段的孩子对科学家的故事非常感兴趣。
从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结合疫情的社会大背景,了解医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防控的整体过程,进而渗透科学研究的精髓。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了解了动物学家、植物学家的故事,本次课以医学家的故事入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初步掌握新冠病毒的来源,形态结构与传播途径;(2)进一步掌握疫情防护措施,并了解不同防控手段的目的与差异;(3)简单了解钟南山院士的生平。
2.科学态度目标(1)基本了解科学课的上课要求;(2)了解科学研究对人类生活、生产带来的便利。
3.HTSP目标(1)人类活动与生活环境互相影响,应该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新型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传播途径等特点;难点:认识科学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树立正确的科学学习观。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说明科学课的上课基本要求(预设5分钟)T:大家已经学习了两年的科学课程了,说说你知道的科学课的上课要求。
S:做实验要认真,听清老师要求等【出示PPT】T:大家总结的非常好,到了三年级的新学期,我们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教师讲解三字要求——净、静、尽。
二、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直接导入提问:大家知道每年的8月19日是什么节日吗?(预设:学生基本不了解这个节日,引发认知冲突。
)揭示主题—教师解释并追问:8.19是医师节。
那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伟大医生有哪些?(预设:张文宏,钟南山,屠呦呦等)T:伟大的医生为保卫人类健康做出了很大的奉献和牺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医生。
【PPT展示钟南山的图片】2.学习钟南山的伟大事迹T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钟南山爷爷的呢?(预设:2003SARS,2020年新冠疫情的防治主力)三、探究研讨:新冠病毒知多少(预设15分钟)1.揭示课题:新冠病毒(板书)T提问:既然钟南山爷爷是英勇的病毒斗士,那大家对病毒有哪些了解?(PPT出示冠状病毒的形态,解释病毒命名的缘由。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课:植物种子的孵化篇章概述:本课主要教授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以及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将了解到种子的结构和发芽的条件,并学会制作简单的观察台。
引入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到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以及植物种子如何发芽生长。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种子吗?我们平时吃的苹果、梨子里面都含有一颗果核,这颗果核就是种子。
学习目标1. 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和发芽条件;3. 学会制作简单的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4. 培养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重点1. 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3. 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学习过程一、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板书:种子的结构)植物种子一般由外果皮、种皮、胚乳和胚珠组成。
种皮是种子的保护壳,起到保护作用。
胚乳是种子的储存器官,能够为胚芽提供养分。
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就会发芽,胚乳中的养分被胚芽吸收,胚芽逐渐成长为新的植物。
二、植物种子的孵化过程(板书:种子的孵化条件)为了让种子顺利发芽,我们需要提供一些适宜的条件。
首先,种子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而适度的湿度则有利于种子吸收水分和激活生长。
其次,种子需要适量的光照。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而有些植物在阴暗的环境下也能发芽。
最后,适宜的氧气供应也是种子发芽的重要条件。
实践操作: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材料:透明塑料杯、纱布、种子、水步骤:1. 将透明塑料杯洗净并擦干;2. 在杯底铺一层湿润的纱布;3. 将准备好的种子均匀撒在纱布上;4. 适度浇水,保持纱布湿润;5. 将杯子放在明亮的位置,但避免直射阳光;6. 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三、总结与拓展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种子的结构、发芽的条件和种子发芽的过程,并学会了制作观察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植物种子是植物繁衍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孵化和发芽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蜻蜓与麻雀
第一课蜻蜓与麻雀萧县龙城镇中心小学汪敬洲一、教材说明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
先从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入手,按照"空中飞"的运动方式,对昆虫(代表动物为"蜻蜓")与鸟类(代表动物为"麻雀")两种动物类群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式,在观察比较各类动物身体结构的异同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两类群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材力图通过这种编排方式,以小见大,让学生能从身边的常识出发,学会科学学习的方法。
在活动的选择上,强调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观,主要安排了一些观察活动,以小组研讨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对图片资料、实物或标本、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材料的观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学习知识,提高探究的能力。
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鸟类和昆虫类的不同,激发学生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昆虫和鸟类,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观察昆虫、鸟类的实物或标本和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二)能力培养:1、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2、学习比较的方法。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3、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观察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和外形的不同,认识昆虫类和鸟类动物。
四、教学准备1、教具:鸟类和昆虫类的标本若干,演示课件。
2、学具:蜻蜓和麻雀标本或实物、模型、探究活动记录卡等。
五、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活动一: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师:蜻蜓和麻雀都能在天上飞行,知道它们是靠什么飞行的吗1、谈话:蜻蜓和麻雀都有翅膀,它们的翅膀一样吗看来同学们都知道蜻蜓和麻雀的翅膀不一样,(课件:蜻蜓与麻雀的翅膀)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蜻蜓和麻雀标本,你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翅膀有什么不同,也许你们会有新发现哦!2、学生合作观察探究:观察比较蜻蜓和麻雀的翅膀,边观察边记录。
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多种多样的食物》教案
多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思路】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食物的多样性,了解食物的主要来源。
教科书循序渐进地安排了认识常见食物的名称、记录常吃食物、给食物分类等活动。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我们的食物是多样的,体会自然界食物种类的纷繁多样。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基本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事物的特征,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食物是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的东西,但是熟悉的事物往往会被忽视,所以对于常见食物的科学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学目标】(一)能调动多种感官观察食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食物的特征;能通过对多种食物的比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给食物分类。
(二)知道食物的丰富多样;知道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
(三)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关注饮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及其来源。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同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指导学生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和图片(或自带一些食物);食物统计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一)课件出示谜语: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面条)。
(二)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吃饭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平常,而又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呀。
你们平时都最喜欢吃什么呀?(学生回答。
)3.展示交流:先让学生列举一些常吃的食物再介绍虽然不常吃,但自己知道的一些食物;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爱吃的食物并说说爱吃的理由。
4.教师多媒体展示食物:鸡、鱼、肉、蛋、芹菜、白菜、藕、蘑菇、木耳、苹果、桃子、西瓜、香蕉、馒头、水饺、面条、纯奶、酸奶、粥、鸡蛋汤、稀饭……5.学生展示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表,并交流。
(二)活动二:给食物分类1.我们的食物可真是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吃的食物都是从哪里来的?2.小组讨论探究、汇报交流。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第1课时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2.学会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
3.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1个水槽、1个牙签、纸条若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装有空气的袋子。
我们是根据什么辨别出来的?对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1.引出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列举空气的应用,引起学生对空气的求知欲。
师:你们知道气球为什么能飞起来吗?有谁坐过热气球?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空?生:略。
(老师讲述这些原理的应用都和空气有关系)师:空气一直都存在在我们身边,而且还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即将学习——空气。
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你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呢?生:略。
2. 介绍空气的基本特征。
师:大家把课本打开,看到气泡图,先一起讨论讨论:关于空气,你知道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生,讨论并填写)3.同学们交流,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
师:同学们能真棒,我们一起把空气的大气泡图填满吧!生:略。
4.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师:空气真奇妙,和水比起来真是各有特色,那我们这些想法都是正确的吗?接下来我们将一步步的去证实它们。
(二)空气的存在1.提问授新知。
师:同学们,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生:略。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呢?生:略。
2.分组讨论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教学重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引言1.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你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三、回忆中的大树1.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2.活动与评价: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3.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2、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教学重难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的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树的相同之处: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教学目标了解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准备几种常见的小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小草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为什么叫狗尾草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比较完成对比表格:茎、叶、果实2.交流汇报: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3.总结: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教学目标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教学重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第五节植物的叶教学目标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教学重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学准备捡一些落叶.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2、讨论: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3、比较: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描述: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第六节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重难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教学准备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1、活动: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钟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第七节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CAI课件;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教学过程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了解植物的一生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向日葵的一生: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三、寻访活动的准备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学生分组寻访第二课蜗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四、饲养蜗牛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第三课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第四课蚯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第五课蚂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找蚂蚁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二、观察蚂蚁一室外观察蚂蚁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三、交流发现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第六课金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鱼食.教学过程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4、学生观察并记录.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第七课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教学过程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3、回教室汇报.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第三单元材料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2.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第2课谁更硬一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教学过程一、比较硬度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1.易传热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2.能导电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3.延展性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4.有金属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饮料罐的故事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2.讨论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第一课采集土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3.科学态度、STSE对研窕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膜点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填出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
(二)新课学习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①采桀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2.采集本地的土培(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上填,贴上标卷,带回教室准备研究,(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卜士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上填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第二课土侦的成分一、教学目标I.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弑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上填的成分。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
3. 观察和描述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冰块、盐、塑料袋、塑料杯、小锅、水温计、纸巾。
2. 教具:图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可以用一张展示水的图片,询问学生水是什么?水有哪些形态?水有什么用途?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水的认知和兴趣。
步骤一: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预计时间:10分钟)1.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实验,大家知道实验是怎么做的吗?2.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引导他们提供一些实验的基本要素,如材料、步骤、观察、结果等。
3. 教学讲解:依次介绍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准备材料、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注意安全等。
4. 案例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简单实验的步骤和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步骤二: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预计时间:15分钟)1.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水有哪些形态?有什么变化?2.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引导他们说出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
3. 教学讲解:简单介绍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4. 实例演示:借助图片或实物,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和转化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5. 学生互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形态和转化。
步骤三:观察和描述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预计时间:25分钟)1.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凝固和融化吗?你们见过这些现象吗?2.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可以分享他们对凝固和融化的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3. 实验展示:教师通过实验展示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具体步骤如下:a. 将一块冰放在教室温度下的桌面上,观察冰的变化。
b. 提问学生:冰是什么态?它在教室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c. 引导学生:冰会慢慢融化成水,水是什么态?d. 继续提问:如果我们想让冰融化得更快,有什么办法?e. 学生回答:可以加热。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水的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水的存在。
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3.生活实例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容器、热水、冰块等。
2.课件: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2.呈现(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每组实验包括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将水放入冰块中,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水的状态变化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例如,为什么夏天洒水可以降温?为什么云会下雨?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重要性。
青岛版小三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备课设计注意: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教学目标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目标)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科学知识目标)每一课教学目标都是最低目标教材说明活动准备(课前自主探究活动)一是提出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准备一些玩具玩一玩,看看能发现什么。
”二是教材中展示了气球、皮球、玩具汽车、毽子、滑板车、泡泡盒、机器人等玩具。
提示本课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
活动过程(课堂探究活动)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我们来玩一玩带来的玩具吧。
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玩玩具。
第二个环节是:说一说我们的玩具。
活动二:这些玩具真有趣,我想知道体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先根据玩玩具的生活经验来提问题,再有目的的玩,然后再提出问题)自由活动—自由选择和利用的课堂探究活动主题为:我们来设计或改进一件玩具。
教材中一位同学在用图画形式设计玩具,两位同学在对玩具进行改进。
设计意图是: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或者设计一件玩具,或者改进一件玩具,条件允许也可以先设计再亲自制作一件玩具。
学生可以合作进行活动,也可以独自进行活动。
其目的是通过设计或改进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评价教材设计了一个星级评价表。
三项内容:“我的兴趣”、“我的问题”、“我的设计”。
三个等级:三颗星表示三星级;两颗星表示两星级;一颗星表示一星级。
星星表示等级,星越多,等级就越高,说明表现就越出色。
可以用星级、画卡通图、随机评价等。
拓展活动—课后活动(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与延伸)我们来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
教材展现的画面中,有两位同学在玩玩具。
启发学生制作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简单玩具并且玩一玩。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
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
主备人使用人教案序号
课题1、玩具里的科学 Nhomakorabea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难点
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生:“我的兴趣”和“我的问题”都得了三颗星,“我的设计”得了两颗星,因为我设计的玩具的玩具使用价值不大。
6、拓展活动
师: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5、教学反思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兴趣高涨,但是由于是第一次上科学课,尤其是带着玩具来的,学生的纪律没有得到保证,并且有学生光想着玩了,没有把心放到对玩具里得科学的探究上去。
生:我都得了三颗星。因为非常喜欢这节课,课上我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提的问题同学们都没有回答上来,另外老师还夸我设计的玩具有新意,所以我认为自己可以得三颗星。
生:我也非常喜欢上科学课,所以“我的兴趣”这一项得了三颗星,课上我不敢提问题,“我的问题”这一项得了一颗星,以后还要努力,我的设计不是最好,但我感觉还可以,得了二颗星。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一课什么是科学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3. 能够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教学重难点1. 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应用2. 科学技能的研究和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科学是什么”,引入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概念:播放科学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含义3. 研究科学的方法:解释科学方法的概念,帮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方法了解科学的方法和过程4. 研究科学技能: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掌握科学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学生实验成果第二课科学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和科学知识2.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科学常识的研究和了解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常识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科学常识2. 研究科学常识:介绍一些科学常识,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昆虫的蜕变等3. 观察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训练学生发现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力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观察实验报告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课生活中的力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力的作用2. 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学会如何利用力教学重难点1. 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和效应2. 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力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力是什么”,引出课堂主题2. 研究力的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例如重力、摩擦力等3. 力的测量:让学生研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等4. 利用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力的实验,学会如何利用力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四课生活中的定向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2. 掌握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难点1.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2. 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定向”,引入课堂主题2.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介绍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3. 定向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如何使用地图和罗盘进行定向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定向实践成果第三单元声音传播第五课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声音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是什么”,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的源头和产生方式,例如乐器、嗓子等3. 声音的传播: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例如声音的传播速度等4. 声音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六课声音的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学会利用声音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利用声音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的作用和用途”,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的常见用途,例如广播、聆听音乐等3. 利用声音:引导学生设计并实践利用声音的小项目,例如制作乐器、录制广播等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践项目成果总结本教案以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基础,设计了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和第三单元声音传播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1、水到哪里去了〈〉()【研究内容】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研究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惯。
【讲授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第一课:晴雨表教学目标:- 了解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 研究如何根据晴雨表的变化预测天气情况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晴雨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
3.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晴雨表是如何根据气压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情况的。
4. 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晴雨表,观察气压的变化对晴雨表指针位置的影响。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天气预报进行对比。
6. 练巩固:通过小组活动或绘画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晴雨表的理解。
教学资源:- 晴雨表模型- 图片或视频素材- 绘图纸和彩色笔第二课:空气和水教学目标:- 了解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掌握一些简单的空气和水的实际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空气和水的重要性的思考。
2.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实际应用: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水的多样化用途。
4.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例如比较水的沸点和冰的融点,观察水的分子运动等。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空气和水的特点和用途。
6. 练巩固:通过小组活动或问答活动让学生巩固对空气和水的理解。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实验用材料:水、冰、烧杯等第三课: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目标:- 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研究一些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3.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4. 常见物品分类: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的一些物品,按照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类。
5. 观察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将水和糖分别加热,观察变化并讨论。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第一课:物体与物体的关系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前后、上下等关系。
-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物体模型或图片-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物体间关系的思考。
2. 引入: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前后、上下等关系。
3. 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4.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物体关系,并将其记录在板书上。
5. 拓展: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新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描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此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让学生真实感受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次实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天气预报教学目标- 了解天气预报的概念和作用。
- 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 天气图标或图片-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入:向学生解释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图标或图片。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4.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并将其记录在板书上。
5. 拓展: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新的天气现象,观察并描述出来。
教学反思此节课的教学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不同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继续编写备课教案以备后续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自己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
学
过
程
课堂设计
修改案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教学内容
第一课科学是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