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篇1: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我可以从詹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并知道科学是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读等不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故事的梗概。
(2)问题: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秦娜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故事开头他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3)因为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之后他分别做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根据上面的提示复述秦娜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示范活动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家庭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的定义和组成成员- 认识家人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懂得彼此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掌握用中国语言问候家庭成员的方式教学准备- 家庭照片或图画- 物品或卡片,代表家庭成员的角色(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已编写的问候语句子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上展示家庭照片或图画,并让学生根据图像形容家庭的特点。
2. 研究家庭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的定义,并给出简单明了的解释。
-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家庭的成员,或利用家庭照片进行介绍。
3. 认识家人角色和职责- 使用物品或卡片来代表家庭成员的角色。
- 让学生看到每个角色代表的职责,并引导他们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帮助。
4. 彼此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关爱。
- 通过故事或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关爱和尊重的重要性。
5. 用中国语言问候家庭成员- 准备已编写好的问候语句子。
- 让学生逐句模仿问候语,并教他们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第二课季节教学目标- 了解四季的名称和特点- 掌握描述不同季节的五官感受词汇- 了解季节与衣物、食物的关系教学准备- 描述四季特点的图片或卡片- 季节相关的衣物图片或实物- 描述季节食物的图片或卡片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图片或卡片展示四季的特点,让学生猜测对应的季节名称。
2. 季节名称和特点- 教授四季的中文名称。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
3. 描述季节的五官感受词汇- 教授与每个季节相关的五官感受词汇,例如寒冷、舒适、炎热等。
4. 季节与衣物的关系- 展示季节相关的衣物图片或实物,并引导学生讨论何种衣物适合不同季节穿戴。
5. 季节与食物的关系- 使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与每个季节相关的食物,并让学生描述为什么这些食物在特定季节会更受欢迎。
第三课植物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掌握描述植物的基本词汇和概念教学准备- 植物图片或卡片- 描述植物特点的词汇卡片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一些常见植物,并让学生尽量描述植物的特点和用途。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天气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天气的特征和表现- 掌握描述天气的词汇- 能够根据天气情况采取适当的行为教学准备:- 天气图片或卡片- 天气描述词卡片- 模拟天气变化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1. 通过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究描述天气的词汇,例如:晴朗、阴天、多云、下雨、刮风等。
3. 制作一个模拟天气变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天气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对天气的影响。
4. 练使用天气描述词进行口头表达,让学生描述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天气,并说明原因。
5.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天气情况思考适当的行为,如晴天时可以户外活动,下雨时要带上雨具等。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 带领学生制作天气预报板,可以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学生能否根据不同天气情况进行适当的行为第二课:四季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四季的变化特点和原因- 研究描述四季特征的词汇- 能够用简单语句描述四季的变化教学准备:- 四季图片或卡片- 描述四季特征的词卡片教学过程:1. 展示四季的图片或卡片,向学生介绍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2. 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描述四季特征的词汇,例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炎热、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寒冷等。
3. 讨论四季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和倾斜引起的影响。
4. 练使用四季特征词进行口头表达,让学生以简单语句描述每个季节的变化。
5.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描述当前的季节及其特点,并比较不同季节的差异。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 带领学生制作四季变化的手工作品,表达对不同季节的喜爱。
教学评价:- 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学生对当前季节及其特点的描述是否准确。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小组材料】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黑卡纸、实验记录表、前测单【教师材料】展台、一杯水、湿毛巾、板贴、课件、切换笔、板书勾画【教学过程】一、前测:水到哪里去了1.水是怎样的。
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
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
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3.学生填写前测单。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
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
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
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2.指导操作。
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
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3.视频指导。
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
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
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消失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水的不同状态,对水的三态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水的消失现象,以及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的消失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
2.难点: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消失现象。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杯子、水、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水的消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消失现象,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部编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课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位置。
- 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 培养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重点- 人体主要器官及其位置。
- 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看一张人体器官图,询问学生有哪些器官,分别是什么,位于哪个部位。
2. 分组活动,让学生集体讨论并绘制自己所分配的人体部位,强化对不同器官的认识和记忆。
3. 整合讨论,让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器官图,由全班一起检查完成度和准确性,并补充遗漏的信息。
4. 教师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人体器官的功能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教学扩展- 邀请医生或健康专家到班级上,让他们为学生讲解更详细的人体生理知识;- 带领学生一起设计并制作有关人体器官的模型。
第二课大自然中的动物教学目标- 能够选择出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性;- 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不同的动物,它们的性;- 热爱、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选择出不同的动物,并初步了解它们的性。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了解大自然之美,并通过图片展示来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观学校附近的自然公园或动物园,并分组观察不同动物的外貌、行为和生活性,并记录下来。
3. 将结果进行汇总,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让其他同学了解这些动物的特征和性。
4.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热爱动物和自然,提倡保护动物。
教学扩展- 让学生组织“保护动物”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 带领学生一起参加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水的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水的存在。
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3.生活实例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容器、热水、冰块等。
2.课件: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2.呈现(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每组实验包括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将水放入冰块中,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水的状态变化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例如,为什么夏天洒水可以降温?为什么云会下雨?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二是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知道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贴近生活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探究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故事教材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空气: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无色无味特性。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性,探讨空气的密度、溶解性等性质。
4.认识空气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空气的宝贵。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一课什么是科学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3. 能够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教学重难点1. 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应用2. 科学技能的研究和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科学是什么”,引入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概念:播放科学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含义3. 研究科学的方法:解释科学方法的概念,帮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方法了解科学的方法和过程4. 研究科学技能: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掌握科学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学生实验成果第二课科学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和科学知识2.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科学常识的研究和了解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常识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科学常识2. 研究科学常识:介绍一些科学常识,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昆虫的蜕变等3. 观察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训练学生发现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力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观察实验报告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课生活中的力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力的作用2. 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学会如何利用力教学重难点1. 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和效应2. 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力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力是什么”,引出课堂主题2. 研究力的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例如重力、摩擦力等3. 力的测量:让学生研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等4. 利用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力的实验,学会如何利用力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四课生活中的定向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2. 掌握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难点1.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2. 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定向”,引入课堂主题2.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介绍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3. 定向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如何使用地图和罗盘进行定向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定向实践成果第三单元声音传播第五课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声音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是什么”,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的源头和产生方式,例如乐器、嗓子等3. 声音的传播: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例如声音的传播速度等4. 声音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六课声音的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学会利用声音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利用声音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的作用和用途”,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的常见用途,例如广播、聆听音乐等3. 利用声音:引导学生设计并实践利用声音的小项目,例如制作乐器、录制广播等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践项目成果总结本教案以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基础,设计了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和第三单元声音传播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蒸发的概念。
2.通过实验,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知道蒸发时会吸收热量,使物体表面降温。
3.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实施的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学生们在三、四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内容比较直观。
而进入五年级,同样是有关水的知识,但学习内容就比较抽象了,学生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完成。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蒸发时会吸热使物体表面降温。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分析出水蒸发时会降温。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你们以前都看到过春天的雨,夏天的露,秋天的霜和冬天的雪,也一定思考过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谁的世界,感受水的神奇变化吧!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活动2【导入】引发探究1.教师用毛笔在黑板上写“水”字,请同学们观察“水”字是怎样变化的?2.教师提问:水到哪里去了?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我们知道了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那么你能从书中找到蒸发的概念吗?5.学生找一找、读一读蒸发的概念。
6.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水蒸气什么特点?7.学生回答:水蒸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8.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
9.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3【活动】实验探究1.活动:用棉棒在手背上均匀地涂一些水,感受一下,当水蒸发时,手背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2.学生活动,回答体验的感受。
3.探究实验:水蒸发时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
4.学生通过观察报告册的实验内容进行自学。
5.通过自学,让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与补充。
6.教师提出实验注意事项。
7.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1)测量室温,并记录。
(2)水温计插入湿的吸水纸中,观察温度变化,并记录。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水到哪里去了教科版1、水到哪里去了〈〉()【研究内容】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研究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惯。
【讲授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1课身边的动物教案新人教版
校园里的小动物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
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
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一、组织探究活动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师生讨论后总结出: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
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第2课时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操作,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空气有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水杯、水、漏斗、小口瓶、水槽、纸团、气球、塑料瓶、注射器、橡皮、凤尾夹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学生两人一组交流。
二、空气能被压缩吗1.教师引导:空气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空气可以被压缩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实验: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
学生看一看操作图,并读一读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小泡沫。
教师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注意点。
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时,不要用力过大,把活塞完全拉出来。
用针筒口顶住橡皮推、拉活塞的时候,要记下活塞的位置。
推拉活塞的过程中,活塞扣都要顶住橡皮。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针筒中的小泡沫发生了什么变化,还要注意手的感觉。
这个实验可以重复多做几次。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纠正学生操作不当的动作。
3.交流实验的结果。
针筒中的小泡沫有什么变化没有?(泡沫被挤压)在用手推拉活塞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推拉活塞要很用力才行,推的时候感觉很吃力,推不下去,有弹性。
拉的时候也是这样。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4.空气压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空气压缩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一些例子。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这些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动物的四肢》
学 法
探究
小组合作
电教教具
多媒体
教学学具
毛巾,细线等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个性备课
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它们的四肢构造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动物四肢的构造及其作用。
板书课题:动物的四肢
活动一:观察猫的爪子的构造,说一说说一说这些构造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二:实验,模拟猫足的肉垫,试一试
教后 反思
课时授课计划
( 科学 )学科 第( 一)单元 备课人:金 使用人:金
课题
1动物的四肢
Hale Waihona Puke 课型新授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猫足的特点,并知道这种构造是为了生存。
2.了解鳄鱼、猴子、青蛙等动物四肢的特点,并知道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猫足的特点,并知道这种构造是为了生存。
难点:了解鳄鱼、猴子、青蛙等动物四肢的特点,并知道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
把抹布包在板凳腿上,挪动板凳看看发出的声音跟没包布的板凳挪动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1.鳄鱼的四肢很短,以为他主要生活在水中,不用来奔跑。四肢主要用来划水。
2.青蛙的后腿比前腿长,比前腿粗壮。主要是利于跳跃捉虫和逃跑。足上有蹼,利于游泳。
3.猴子前肢发达,便于抓住树枝攀援
4.羚羊的四肢细长有力,便于奔跑。
5.海龟的四肢退化成了鳍一样,便于游泳划水。
6.猩猩的上肢特别发达,便于攀援着树枝跳跃。
7.袋鼠的后肢粗壮,便于跳跃。
拓展探究:了解骆驼脚掌的哪些特点让骆驼适合在沙漠中行走。
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必做题目。拓展项目选做。《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和《大自然的奥秘》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可以节选部分适合课堂观看的视频用于教学
第一单元第一课测量气温(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大象版)
测量气温【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提出问题”为主要探究目标,能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提出想要探究、能够探究的问题。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教师要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从现象到问题,利用相关工具进行观测。
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活动,许多活动需要去室外观察,教师需组织好学生,注意安全。
【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已经有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索经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出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提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用实验来收集证据,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2.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学习正确的识读温度计3.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段的气温,观察并测量有效的数据资料4.能够根据数据资料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5.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气温计、记录册。
(2)活动场地:阳光直射处和阴凉通风处。
【教学过程】提问:“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里,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回答:“热!很热!非常热!”提问:“你们所说的热指的是什么呢?”回答:“温度”“气温”提问:“很好,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感觉都是不准确的,就像这个太阳一样,有的时候看上去很大,有的时候会看上去有点小,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太阳的大小是不变的。
所以我们需要对温度进行规范准确地描述,你们知道怎么描述温度吗?”回答:“加上单位”“用摄氏度”“度”“华氏度”提问:“非常好,我们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那你们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据此引出摄氏度°C就是生活中的温度,,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教授“华氏度℉ = 32+ 摄氏度× 1.8”提问:“我们之前已经知道长度的单位是厘米、分米、米,测量的工具是尺子,那么测量气温的工具又是什么呢”引出气温计的答案后适当总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在家中研究科学、观察研究记,让手动起来,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会了解家中常见的物品和所处环境,提高其实践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课程名称:在家中研究科学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将能够了解家中的电器,如电饭锅、电风扇等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这些电器的注意事项。
2. 研究内容:- 讨论家中的电器和他们的作用- 研究电器对人体的危害,如用电注意事项等- 观看有关电器使用的视频,了解一些科学原理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电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研究科学原理4.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5. 检测方式:课堂打分第二节课程名称:观察研究记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了解常见家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能够运用观察和研究技能进行探究2. 研究内容:- 用眼睛观察家具的形态特征- 运用观察研究的技能,探究不同家具的用途- 讨论家具的价值和意义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进一步认识家具的用途和价值4. 教学方法:绘画、课堂讨论、实践操作5. 检测方式:手绘课堂实践记录第三节课程名称:让手动起来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实践和操作,掌握简单的手工制作技能,并理解手工制作背后的科学原理2. 研究内容:- 研究制作简单的手工,如剪纸、折纸等- 了解手工制作的核心原理- 小组互动,分享手工经验和心得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手工制作的核心原理,并能够反映在实践中4. 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课堂讨论5. 检测方式:手工成品展示第四节课程名称: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并在观察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2. 研究内容:- 研究制作标准的观察记录文档- 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小组内互相检查和讨论自己的观察记录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制作标准观察记录的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事物的特点和变化4.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课堂讨论5. 检测方式:小组合作完成观察记录以上是本文档的主要内容,但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第一课:晴雨表教学目标:- 了解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 研究如何根据晴雨表的变化预测天气情况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晴雨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
3.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晴雨表是如何根据气压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情况的。
4. 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晴雨表,观察气压的变化对晴雨表指针位置的影响。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天气预报进行对比。
6. 练巩固:通过小组活动或绘画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晴雨表的理解。
教学资源:- 晴雨表模型- 图片或视频素材- 绘图纸和彩色笔第二课:空气和水教学目标:- 了解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掌握一些简单的空气和水的实际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空气和水的重要性的思考。
2.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实际应用: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水的多样化用途。
4.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例如比较水的沸点和冰的融点,观察水的分子运动等。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空气和水的特点和用途。
6. 练巩固:通过小组活动或问答活动让学生巩固对空气和水的理解。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实验用材料:水、冰、烧杯等第三课: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目标:- 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研究一些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3.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4. 常见物品分类: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的一些物品,按照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类。
5. 观察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将水和糖分别加热,观察变化并讨论。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第一课:物体与物体的关系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前后、上下等关系。
-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物体模型或图片-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物体间关系的思考。
2. 引入: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前后、上下等关系。
3. 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4.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物体关系,并将其记录在板书上。
5. 拓展: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新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描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此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让学生真实感受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次实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天气预报教学目标- 了解天气预报的概念和作用。
- 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 天气图标或图片-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入:向学生解释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图标或图片。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4.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并将其记录在板书上。
5. 拓展: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新的天气现象,观察并描述出来。
教学反思此节课的教学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不同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继续编写备课教案以备后续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交流回答。
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设计意图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பைடு நூலகம்树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3.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树是活的植物,有生命的,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
教学后记:
学课是一门重视观察,重视实验,重视探究的实践性学科,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既有新鲜感,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观察信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今后学好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绝对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去牺牲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时间和兴趣。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2.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通过让学生们从熟悉的植物开始,引入新课观察大树。
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发现自然、寻找自然的能力。
通过回忆大树说说,在生活中的树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组,并且制定好观察计划,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能力。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