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之山顶:价值观教育(上)

合集下载

两岸三地学生核心素养的比较

两岸三地学生核心素养的比较

台湾教育也注重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 养,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 好的心态。
台湾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中华传 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内地学生核心素养现状
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
内地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 ,并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内地教育也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勇于尝试,并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教学能力。
师德师风建设
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树立 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质。
教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 师的素养和教学质量作为评价的 重要指标,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两岸三地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水平相当,但在具体领域
存在差异。
02
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责任
04
团队合作
香港教育也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 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协作,共
同完成任务。
台湾学生核心素养现状
自我管理
人际交往
台湾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够自主规划学习、生活,并具备 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台湾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 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善于与他人合作。
情绪管理
文化素养
这种课程设置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核心素养 上的不同。香港的学生更擅长跨文化交流和 团队合作,澳门的学生更擅长基础学科知识 和研究能力,而台湾的学生更擅长实践操作
和职业技能。
教师素质差异
两岸三地的教师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香港的教师 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国际化视野,澳门的教师 则更注重教育热情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台湾的教师则 更注重教学实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香港回归后的社会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

香港回归后的社会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

香港回归后的社会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随着香港回归中国的历史性时刻到来,社会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在香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后,社会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在香港的发展状况以及对香港青年的影响。

一、香港回归后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香港回归后,社会教育在香港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社会教育的投入,建立了更多的社区教育机构和资源,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教育课程和活动。

香港社会教育中心、香港社区学院等机构成为了香港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香港回归后,社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他们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展览、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和香港的特殊地位。

此外,社会教育还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香港回归后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状况回归后,香港加强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力度,旨在培养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

政府在学校教育中加入了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并在公民教育方面设立了专门的机构。

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使香港居民了解国家法律和政治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国家宪法、基本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此外,公民意识教育还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通过模拟选举、社交礼仪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社会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对香港青年的影响香港回归后,社会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对香港青年的影响显著。

首先,社会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他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关心社会发展,并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其次,社会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提高了青年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具备了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素质。

最后,社会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促进了青年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结:香港回归后,社会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在香港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推动。

特别的学科 特别的教师——香港教育印象

特别的学科  特别的教师——香港教育印象

通 识 科 的第 四个 特 点 是 “ 虚 实 结
合” 。所 谓 “ 实” , 即引导学 生关注并 探究
些 当前 社会 各界 广泛 讨论 的话题 , 例
的都是他们 身边 的事物及 与生活 息息相 关的话 题 。所谓 “ 虚” , 则指在讨论过程 中
如“ 政府 是 否应 该增 加建 设公 租房 ” 等。
式 。在探究过程 中 , 学生有思考和讨论的
分 ,公开考试 内容分 为卷一 :资料 回应
题, 分数 占总分的 5 0 %, 考试时 间为 2小
人 生态度 , 使学 生思维 开阔 , 善于处 理相 互 冲突 的价 值观 ,使 学生成 为对社会 负 责 任 的公 民。通识 教育科有 如下 四个 特
料 ,教师 在教学 中也不会完 全拘 泥于教 科 书 ,单 纯讲授教科 书 的内容是教 不好
的能力 、 自我管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在学
通 识科 的。 通识 科 的第 二个 特点 是 “ 教 法活 ” 。 这个科 目的 日常教 学一般采 用 “ 议 题探 究 法” , 提倡 小组合作 探究 。教师会 选取

程也有许 多异 曲同工之妙 ,但并 不完全
照搬 国外模式 。
生未来 的个人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
当然 , 对通识 科教学 , 香 港各界历来 也有一些 不同 的声音 。有部 分受访教 师 认为通识科 范 围太广 太深 ,而学生能 力 有差异 , 使得通识科教学 出现困难。也 有
的课 时 , 三年共约 2 7 0小时。通识科 的公 开评 核 包 括 公 开 考试 及 校 本 评核 两 部
学 生建构 知识 ,使其 适应社 会 日新 月异
的变化 , 发展 与终身学 习有关 的能力 。该 科 目使学生 树立正 面的价值 观和积极 的

把英语作为课堂语言,教师是关键 专访中国香港宝血会上智英文书院院长柯何艳青

把英语作为课堂语言,教师是关键 专访中国香港宝血会上智英文书院院长柯何艳青

双 语教 学仍像 “ 褓 中的婴儿” 襁 。要实现 采 用英语作为课堂教学 的主 要语言, 一直 更好 更快地成长 , 就必须向外界学 习有 益 持 续至今 。此外, 我们 也非常强调另外两 的经验做法。香港地 区是离我们最近的行 门主课 即中文和数学 的教学。 目前这两方 而且我们必须这么做 。 动模板 。 也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对象之一。 面我们都做得不错 ,
有 些 老 师 在 上 课 时 滔 滔 不 绝 , 学 生 但
立 的一所 英文中学, 中一到 中七 的 7个 思路、 有 新做法给予支持, 比如在课程灵活性 的学 习效 果怎么样 呢 ?有 些老 师埋 怨学
年级 。这里需 要说明的是, 香港 目前实行 上敢于突破 。第三, 创造正面、 积极、 和谐 的 生 , 我在课堂上都讲 了三遍 了, “ 学生怎么 的是 1 3年免 费教育制度, 政府在全港设立 学校文化 , 让身处其 中的教师在语 言教学 还是弄不清 楚” 。我们希望老师 的这种观
F GURE 面孔 I SJ
《 环球教 育时讯 》: 上 海教 育) 0 1 官立或津 贴资助学校, 《 ) 1 2 为适龄 学童提供六
年 1 B做 了关于 “ 0 上海市开展中小学双语 年制免费小学、 三年制免费初 中课程 ( 中一 教学实验+年” 的一组报道。从全 国来看 , 至 中三)两年制 免费高中( 、 中四、 中五)两 、 中六、 中七) 。 上海在用英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方面走 年制免费大学预科课程 ( 在前列 , 但与香港地 区及国外相比。 我们 的 从校名可 以看出, 我校从建校之初 , 就
所仍可 以继续使用 英语授课, 这些 中学通 的英语水平 。我有以下一些信仰: 首先, 教 难 , 却又无法 从家庭 中得到支持 。学 生之

香港回归日二十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学术进步

香港回归日二十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学术进步

香港回归日二十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学术进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内地成为特别行政区,标志着香港的教育改革和学术进步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二十年来,香港的教育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子,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香港回归日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学术进步。

一、全面优化教育体系自回归以来,香港政府对教育系统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革。

政府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在校舍、师资、教材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

同时,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加了社会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培养实际能力。

二、聚焦高等教育发展二十年来,香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大学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香港的大学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提供了大量支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为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研究经费。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香港回归后,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不再只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香港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屡获佳绩,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的提升教育改革的成果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的支持。

回归后,香港政府大力提升教师的学历要求和教学水平,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同时,通过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学者,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香港与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国际论坛等在香港举办,为学者和专家提供了研讨的平台。

同时,香港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海外交流项目,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香港的学术界在国际间的声誉日益提升,为香港的教育改革和学术进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香港甲寅年中学校训

香港甲寅年中学校训

香港甲寅年中学校训在香港许多中学中,都有各自的校训和教育理念,这些概括性的语句常常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其中,2024年的甲寅年对于各高中学校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里,将会介绍一些香港中学的校训并探讨其与教育的关系。

学校文化的意义中学是年轻人的重要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中学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学习热情。

而中学的校训和教育理念通常能够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涵盖了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

各中学的校训德明中学:”品德、学识、奉献、关怀”德明中学的校训凝聚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品德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学识是自己的素质提升;奉献和关怀则强调了关注他人的意义。

这些理念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核心。

罗桂祥中学:“追求卓越、国际视野、智慧品格”罗桂祥中学把追求卓越定为校训第一要义,希望学生在学习、生活、品行等各个方面都能达到最优秀的水平。

同时,学校也注重国际化的教育,鼓励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智慧品格指的是培养学生先进人格和思维方式。

宣道小学:”为善自信、助人自强”宣道小学的校训是一句简短而强大的话,鼓励学生自己有信心,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来提高自己。

这样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备人本主义精神的社会责任感的求知者。

探讨校训与教育的关系学校的校训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管理和教育的核心,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各个方面都有直接关系。

通过实践与教学,学生可以慢慢地了解学校的校训,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并加以实践,成为吸纳学校文化的学生。

这样的理念是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学生、领袖的基础。

在普遍的观念中,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学校训的宣传和践行,为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学校文化和学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选择一所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学校,会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香港教育大学线上授课教案

香港教育大学线上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策略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跨文化交流的定义与重要性2. 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与解决方法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策略4.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准备:1. 线上教学平台(如Zoom、Microsoft Teams等)2.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案例分析材料等)3. 分组讨论任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PPT展示跨文化交流的图片和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2. 简要介绍课程目标和内容。

二、讲解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解释跨文化交流的定义。

2. 强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包括增进理解、促进合作、提升个人素质等。

三、分析跨文化沟通的障碍(20分钟)1. 列举跨文化沟通的常见障碍,如语言、价值观、习俗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障碍在实际沟通中的影响。

四、探讨解决跨文化沟通障碍的方法(15分钟)1. 介绍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策略,如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对方文化、换位思考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

五、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提出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案例分析(30分钟)1. 展示一个具体的跨文化沟通案例。

2. 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跨文化沟通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2. 角色扮演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沟通障碍。

四、总结与反馈(10分钟)1. 各小组分享角色扮演的经验和收获。

香港教育理念

香港教育理念

香港教育理念香港的教育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旨在为学生提供平等、多元化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成为独立思考、富有创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首先,香港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主导学习,探索新知识、新领域,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例如,在香港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会通过大量的项目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通过实践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慢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香港教育注重透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术以外的领域展现自己,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并学习其他技能。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加入学校的音乐、体育、戏剧等社团,发掘自己的潜力,并有机会在各种比赛和表演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此外,香港政府和其他机构也会提供各种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和环境保护,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再者,香港的教育理念非常注重多元化和开放性,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不仅局限于学术领域,而且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培养跨文化的素养和国际化视野。

例如,香港的大学广泛吸引全球学子。

此外,香港教育部门不断致力推广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的学习,以期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促进他们之间的多元化和开拓视野。

最后,香港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并提供多种配套措施,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发展个人的兴趣所长,为未来人才选拔和培养打下好的基础。

例如,香港各所高校有着不同的课程设置,转学计划、学分转移等机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规划设定自己的课程。

此外,各校会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成长及时难关,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总之,香港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开放性探索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健全人格。

香港教育制度

香港教育制度

香港教育制度香港教育制度是世界认可的一套与世界接轨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香港的教育体系具有多元化和高效性的特点,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香港教育制度的特点、问题和可能的改进措施。

香港教育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尊重。

在香港,教师致力于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潜力,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和支持。

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此外,香港的教育制度还鼓励学生在校外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社交能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香港教育制度追求高效性。

学校和教师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力求提供有效的教育。

香港的教育机构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成果。

此外,香港的教育制度还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鼓励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虽然香港教育制度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教育压力过大。

香港的学生经常面临高强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

一些学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一些学校则缺乏必要的支持和设施。

这不公平的现象会导致教育机会的失衡,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就。

为了改进香港的教育制度,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减少过度应试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非学术课程,如艺术、体育和实践技能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确保每个学校都能获得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政府可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好的设施和师资。

此外,鼓励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总之,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一套与世界接轨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尊重,追求高效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压力过大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

为了进一步改进教育制度,我们可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改善资源分配,并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交流。

从港开设国民教育科中看时代教育精神论文

从港开设国民教育科中看时代教育精神论文

从港开设国民教育科中看时代的教育精神近日,港府教育局宣布,将于2015年在香港中小学全面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此举一出吸引了国人的眼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此举乃香港被“和谐”的表现形式,也有人更极端的指出此是“愚民”、“洗脑”之举,还有国人因为此新科内容中删掉了“培养学生、以身为中国人自豪”的字眼而对此斥责连连。

港局出台此策是否经得起多方考量和时间的验证,笔者不敢妄下断言,自留给历史去评述,但其整个制定过程与内容实质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品味一番。

笔者认为所有的教育活动中一定折射着,印刻着同属时代的某些精神,香港推行德育与国民教育科新政出炉的始末以及其相应内容的变化,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

“教育精神”其内涵、外延都极其丰富,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本文意在进行实然性的分析与思考,而非学理性的讨论,特将抽象的教育精神作具象的表述,为此采用的教育精神理解界定为:一、教育精神是教育活动的神采和韵味;二、教育精神为教育活动的内容实质。

港府此举既充满着香港教育独到的神采与韵味,同时其内容与实质更强烈的彰显着时代的教育精神,笔者尝试从这个的角度对毗邻之教育强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下个人的解读。

一、锐意进取的教育改革精神折射香港作为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融会了东西文化的特点,既保持了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又不断吸收西方现代教育的最新观念、理论和经验,其中小学,向来积极推动德育及国民教育,除了于课堂讲授,亦会运用早会、班主任节及其它相关学习经历,例如:内地交流、参观体验、服务学习、专题研习等,加入德育及国民教育的学习元素,为学生提供一个整全和多元化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品德及国民素质。

但在知识型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香港教育界始终在敏锐注视着时代的动态和趋势,从2001年明确提出课改开始,教育创新改革从未停息,进行着教育思维的调整,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开设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延续,顺应着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新科的开设是基现有基础及学校优势,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有系统并具备延续性的德育及国民教育课程。

港大的核心价值观

港大的核心价值观

港大的核心价值观
港大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作为一所世界级的高等学府,香港大学一直以来秉持着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中,更是港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港大以卓越为目标。

学校鼓励师生在学术和专业领域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和突破。

港大提供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培养学生具备世界级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

港大强调多元和包容。

学校鼓励师生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上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

港大注重社会责任。

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

港大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社会意识,成为有担当、有影响力的社会领导者。

港大强调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培训项目,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和领导能力。

港大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挑战。

港大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卓越、多元、社会责任和个人团队发展。

这些价值观的贯彻不仅让港大成为一所世界级的学府,也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作为港大的一员,我们应该秉持这些价值观,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

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

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香港学制的演变确实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还与文化息息相关。

从文化角度来分析香港学制的演变,可以发现一系列的变迁和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香港学制的演变: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

首先,传统价值观在香港学制的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历史中,香港社会受到传统华人价值观的影响,包括重视教育、尊重师长、强调责任和效率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在香港学制中得到体现,比如严格的纪律、注重考试成绩、对教师的尊重和师长的权威等。

这种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使得香港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具有较为保守和权威的特点。

其次,外来文化对香港学制的演变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后,香港面临来自中国大陆的文化冲击,如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

中国教育体制的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香港教育系统原有的个人主义和自治原则。

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香港教育在制度和课程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试图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再次,公民意识的觉醒也给香港学制带来了重大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年轻一代的成长,香港学生的意识开始觉醒,对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批评。

例如,追求独特的香港文化、注重政治参与和社会公民责任感等。

这种公民意识的觉醒使得香港学制开始关注更多的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同时,也促使香港学制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包括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和教育评估等方面的。

总之,文化在香港学制的演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华人价值观、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都对香港学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未来,香港学制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革,需要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各种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香港中学中国语文新课程简介与评议

香港中学中国语文新课程简介与评议

香港中学中国语文新课程简介与评议何文胜香港教育学院:(852) 2948 7179:(852) 2948 7207电邮:由独立设科开始,语文是一门备受争议的学科,但是在争议的前后都引发语文教育的改革。

过去的改革零碎地修改的比较多,系统地进行改革的就比较少。

世纪之交,两岸三地别离进行了系统的语文课程改革论证。

踏入世纪之初,改革的工作正式展开。

本文就香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作出反思。

世纪之交,反集权、反知识本位、反精英的时期精神1,和随之而来的全世界一体化、知识为本经济、多元文化等现象,加上多元智能研究的进展,促使教育进行改革。

由于课程、学科不断的分化,使课程的割裂情形愈来愈严峻;课程的进展远追不上社会的转变。

因此,香港的中国语文课程都在进行大幅的改革。

面对社会的改变,香港政府由九十年代初开始,针对课程及教学的问题,前后推出课程剪裁、目标为本课程、校本课程、课程统整、课程调适等方法。

只是,这些只是小系统内的改善工作,而对教育作出全面的检讨,进行整体的改革,仍是近一两年的事。

香港专门行政区教育统筹委员会在1999年9月提出《教育制度检讨:改革方案--廿一世纪教育蓝图》的咨询稿。

文件先对香港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检讨,初步提出教育改革的建议。

建议以为改革首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学生具有「乐于学习、擅长沟1陈伯璋(2000):《九年一贯课程的理念、内涵与评析》,见。

通、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精神,达到「自强不息,终身学习」的教育理想2。

2000年5月委员会依照各界的意见发表咨询文件摘要稿,提出「制造空间、追求卓越」的改革方案。

2000年9年发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

2000年11月课程进展议会发布《学会学习.课程进展路向》(咨询文件);2000年发表《终身学习.全人进展》的教育改革报告书。

2001年6月课程进展议会公布《课程进展路向.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进展》。

21世纪香港教育目标是「让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进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试探、探讨、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合群的精神,情愿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尽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奉献」。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到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旨在维护香港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认同。

1.教育体制概述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

根据香港特区的基本法,教育由特区政府负责管理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和合理发展。

香港的教育体制与英国的教育体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上也有独特的特点。

2.语言教育香港特区的教育系统以双语(中文和英文)为基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语言能力。

中文教育以普通话和香港的粤语为主,英文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

此外,学校也鼓励学生学习其他语言,如日语、法语等,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3.教育课程香港特区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同时,也接受英文、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训练。

此外,香港特区的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注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并重。

普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或就业做好准备。

职业教育则提供了各种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取实用的技能,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

5.教师培训与发展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注重教师培训与发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特区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如香港教育大学,提供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

此外,特区政府还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交流和研修项目,拓宽他们的教育视野。

6.校外活动和社区参与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鼓励学校组织各种校外活动,如实践教学、社区服务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校外活动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总结: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特区的教育体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香港高等教育理念及启示

香港高等教育理念及启示

香港高等教育理念及启示◎吴巨慧申玮徐向阳李金林摘要:高等教育理念是当前社会与教育界热点话题。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高等教育也正努力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的成功发展道路,为推进内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也引发了内地高等教育发展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香港地区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一、香港高等教育理念的内涵香港共有11所可以颁授学位的高等学校,其中9所是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而政府授权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予以资助的有8所大学,其中除香港大学是成立于1911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外,其他如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香港理工大学成立于1972年,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于1991年,历史都不太长,其办学理念、模式主要参照借鉴于英国。

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拨款委员会(UGC)组织专家对香港高等教育进行了多次研究、教学与管理的评估。

1994年,UGC根据研究评估改变了基于历史情况和学生人数的传统出资办学模式,构建了以绩效为本的出资模式。

2002年,UGC发表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蓝图(也称《宋达能报告》),其核心与重点内容是实施“角色划分”理念,即是由每所高等院校都对自身的功能和面向的市场进行定位,UGC引导不同高校向不同方向发展,鼓励深度合作、战略联盟,鼓励大学不要互相模仿,鼓励各院校形成自身的特色,并发挥出各自独特的作用,这一角色定位、分工、协作机制的执行非常严格规范,所有院校都必须严格遵守②。

基于UGC的规划,虽然香港各院校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定位,比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定位于建设成为理工科的研究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定位于建设成为应用研究型大学。

香港高等教育形成了自身的系统理念与特征。

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UGC要求香港各高校要面向市场定位,并认为高校自身发展建设(如学科建设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必须接受社会的评判和市场的检验,以市场为评价和配置人才的主体。

文化视阈下香港学校德育概览

文化视阈下香港学校德育概览

文化视阈下香港学校德育概览摘要:香港地区的文化具有"华洋杂处、中西交汇"的特色,集中表现在动态、多元、自由及务实方面,其德育呈现出与文化遥相呼应的特点,概括起来即为德育历史的阶段性、德育性质的多维性、德育内容的开放性、德育方式的渗透性。

关键词:香港;文化;德育文化即自然的人化,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

香港的文化因其特殊的发展历史而呈现出中西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殖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存的特色。

在这种“华洋杂处、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香港德育呈现出一系列与之遥相呼应的特点,彰显了德育自身与文化的微妙关系。

一、动态文化背景下德育历史的阶段性在古代,香港地区一直处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行政管辖之下,深受中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的影响,推行传统的中华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自近代历史以来,香港开始一段长达156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历史,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香港德育深受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

1997年,我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香港德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近代历史上,由于不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不同,香港德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1.1842—20世纪70年代:殖民教育时期1841年英国侵占香港后,便开始推行以传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教育。

基督教和天主教随着英国殖民者进入香港,教会通过宗教活动来传授宗教信条和道德箴言,并通过新闻传媒以至日常生活灌输等多种途径,对香港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价值观,例如用历届港督命名的街道■甸乍街、轩尼诗、罗便臣道、坚尼地城、乐善美道及德辅道等。

1901年,港英政府的教育政策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将教育经费和资源集中提供给少数上层华人子弟,让他们接受教育,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服务。

英国当局毫不讳言地声称,要培养一批华人中的精英人士以维护英国在港的利益。

二是强调英文教育,此举措的目的在于淡化政治、淡化国家观念及民族意识,使华人对英帝国产生好感。

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57期香港教育“关键词”

发表于《特区教育》第457期香港教育“关键词”

香港教育“关键词”文/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徐珣6月中旬,笔者有幸走访了香港葛量洪校友会黄埔学校和位于深水埗的英华小学。

这次交流学习,让我深切体会到对学生个体的“关爱”“激励”与“尊重”是香港教育的三大“关键词”。

方寸场室里的关爱图书室香港学校的图书室里,根据学生的身高情况,设置了不同高度的书架。

在英华小学,我还看到了一种可以拉动的书袋。

矮小的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拉扯书袋,轻而易举地取到书袋里装着的书。

图书室里,有专门为低年级学生布置的非常温馨的阅读角落。

在这个角落里,地面上铺着柔软的地毯,靠墙堆着许多毛绒公仔,小朋友随时可以拿起一本书,抱着自己喜欢的公仔,舒舒服服地坐在地毯上,享受他的阅读时间。

阅览室的负责老师告诉我们,尽管阅览室里同时也放置了许多形状可爱、颜色漂亮的桌子、椅子,但那些桌子椅子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孩子没办法在硬邦邦的凳子上坐那么久,所以特地为他们准备了这么个舒适的角落。

看着阅览室的布置,我忍不住想往地上一坐,也拿本书来看看,心里不禁感叹香港学校对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关爱。

医务室英华小学的医务室是一间很温馨的小房间。

里面除了有放药品的柜子之外,有床、枕头、被子,学生不舒服的时候就在躺下来休息。

小角落里还摆放了一些书和玩具,让孩子在休息的时候不至于很无聊。

医务室离校长室很近,英华小学的校长经常会到医务室看看,关心生病的孩子。

大厅两所学校有个显著的共同点:学校大厅成为了成果展示厅。

学生们所得的各种奖项、荣誉的奖杯、证书,全部摆放在特制的大玻璃展台、展柜里。

放眼望去,明晃晃、金灿灿的一片,让人一踏进校门,就感觉到“这所学校有这么多出色的成绩,这所学校的学生肯定很棒!”奖杯就在那么显眼的地方放着,我相信,奖杯的主人必定非常的自豪,而这种自豪感,会激励着更多的学生力争在展台上能有“一席之地”。

另外,不管是哪种评比,学校会将评比结果用非常漂亮的海报在大厅处通报全校。

黄埔学校有一项“超级新星”评比。

港大的核心价值观

港大的核心价值观

港大的核心价值观港大核心价值观:自由、法治、民主、平等、爱国、包容、敬业、诚信。

自由是港大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作为一所开放的学府,港大倡导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

在这里,学生可以追求他们热爱的学科,探索新的思想,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中。

港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多样性,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法治是港大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在港大,法律是统治的基础,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必须遵守法律和校规。

港大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精神,使他们成为守法公民和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通过法治教育,港大希望培养学生具备公正、公平和公正的价值观。

民主是港大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港大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决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

学生会是一个重要的组织,代表学生的声音,并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

港大相信通过民主的决策和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利益。

平等是港大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港大致力于建立一个平等和包容的学术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取教育资源和机会。

无论学生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或性取向如何,港大都将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港大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差异,并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包容精神。

爱国是港大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港大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港大鼓励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关心国家的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包容是港大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港大倡导包容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学生可以尊重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港大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敬业是港大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作为学术机构,港大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追求学术卓越和专业精神。

港大重视教学和研究的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港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教育之山顶:价值观教育(上)
作者:彭敬慈
来源:《中国教师》2017年第17期
继介绍了香港教育的均衡教育后,本文主要介绍并讨论香港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即价值观教育。

以前,香港教育对此重视得不多,现在随着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价值观教育己被公认为是教育的一个核心部分,尤为重要。

德育、公民教育、国民教育、
价值观教育的演变
作为一个植根中华文化的地方,香港一直以来的教育都包含德育。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常常是五育(德、智、体、群、美)之首。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中学、小学或幼儿园,都会提供德育的培养,如班主任会在班主任课教导学生要有礼貌,做个有品德的好人等。

语文教师也会就有关课文讨论及教导德行,并让学生写作相关文章。

学校的成绩表,会特别列出每个学生的“操行”等级。

在家庭中,父母也非常着重家教,在五六十年代,他们会从小教导孩子要有礼貌、谦卑、礼让、诚实、助人、友爱等的素质,并以身作则,进行身教。

20世纪80年代,香港政府着重德育。

1981年,教育署特别编制了德育指引,为学校提供建议,在校内有系统地进行德育。

90年代,随着香港教育的发展,德育被扩展为“德育与公民教育”,包含品德及伦理教育、《基本法》教育、人权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跨学科价值教育范畴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在2000年香港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后,它的重点从科目学习转移到两大方面的成果:一是九种共通技巧;二是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共通技巧、态度与价值观,这比独立各科的知识更重要。

随后,自2001年起,“德育及公民教育”便被教育局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

2002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建议学校应首要培育学生的五种价值观和态度,即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和承担精神。

其后,2008年推出《新修订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建议学校再加上诚信和关爱,成为七种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大部分香港学校会规划固定的课时,設计校本课程,或运用多元化学习模式,系统地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到2010年代,一些香港学校,特别是直资学校,开始引进国际文凭课程(IBDP),带动课程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因为这些课程极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世界性价值观,如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s)、国
际心(International-mindedness)、世界和平(World Peace)、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等。

所以,香港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价值观的性质及重要性
从早期的德育、公民教育、国民教育到现代的价值观教育,重点都是放在布鲁姆教育目标三大分类之一的“态度”范畴的培养。

笔者曾在早期有关教育目标的文章引用过布鲁姆的教育目标模式,指出三大范畴的教育目标:(1)思维(Cognitive,知识与不同层次的思考);(2)态度(Affective);(3)技巧(Psychomotor,与肌肉有关的动作)。

价值观属于“态度”这个范畴,是这个范畴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态度”范畴包括一切思考以外和情感、情绪、理想有关的方面,最基本的便是价值观,然后是不同层次的态度。

价值观是每个人对什么是重要、正确、美好等的“信念”,如尊重、尽责、关爱、有礼、宽恕、赞美、诚实、自律、正义、和平等,道出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判断原则”。

每人的价值观重点也因应其背景,如家庭价值观、教育、朋友、社会/国家/世界风气、人生目标、理想等影响,各有不同。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如尊重/歧视、诚实/欺骗、尽责/苟且、关怀/自我、助人/自私、贡献/斤斤计较等。

价值观是态度、行为之本。

每个人所持的价值观是他们重要的素质,因为这些基本信念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

即价值观→态度→行为。

例如,迟到这个行为,源于一个人“不重视”那个约会的“态度”,而“不重视”的态度,源于他“不尊重”的价值观。

如果他尊重一个人,便会重视彼此的约会,会早点出门,尽量守时,就算迟到了,也一定会真心地说一句“对不起”。

又如,一个“自私”的人,便凡事都只想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持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做事时忽略考虑对其他人的影响,只顾争取自已的利益,最后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

不同价值观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试想以下两个具有截然不同价值观的人,是两个怎样的人?
甲:尊重、诚实、尽责、关怀、助人、贡献。

乙:歧视、欺骗、苟且、自我、自私、斤斤计较。

从他们的价值观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是会做出怎样行为的人,会不会被人接纳,会不会对社会做出贡献,会不会被选为领导,是不是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人?
甲肯定是一个容易受他人接纳与欢迎,也喜欢与他一起的人,具备一些可以培养成为有贡献的人或领导的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希望培养出来的人;相反地,乙是一个不容易被接纳和受欢迎的人,不一定会做出贡献,也没有做个好领导的理念基础。

甲、乙的重要分别,主要是他们是否持有正面、正确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价值观,特别是持有正面与正确的价值观,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就像驾驶的方向盘,决定人生的方向。

这比我们聪明与否更重要,主要是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是聪明而没有培养、发展正确及正面的价值观,可能会对周边的人、家庭、社会、国家甚至全世界,造成负面的影响或破坏。

价值观要从很小的时候便会慢慢形成,所以要想培养出好孩子,一定要从小教育他们持有正面、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每个人都持正面、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

国家如此,世界也是如此。

香港学校多方位地推动价值观教育
香港学校会透过课程内的不同科目推动价值观教育。

2000年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非常重视各科一起基于本身的学科基础,培养新一代学生的思考及价值观。

例如,中国语文科、常识科、通识科、体育科,会着重教导学生养成中国文化、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社交、运动等的基础价值观。

其他各科也会教导学生养成相关价值观,以助其全面发展。

例如,英文科可引导一些与西方文化有关的价值观,如尊重文化间的差异;生物科可引导学生对生命尊重、环保重要性的关注;商业科可引导双赢理念等。

在课程改革中,价值观教育也特别成为新课程的四大关键项目之一。

为此,所有香港学校在学科以外引入一些相关的校本计划,透过学科以外的课程以加强价值观教育,如成长课、生活教育、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服务行动计划等。

在课程以外,香港学校的课外活动中也有参加成为制服团队成员的机会,透过课程以外的制服团队课来做活动,让学生在定期参与活动时,得到正面、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童子军/女童军:透过日行一善,培养学生助人的价值观;圣约翰救伤队:透过急救工作,培养学生关爱的价值观;红十字会:透过医疗辅助工作,培养学生服务的价值观……
此外,香港学校还会透过课程以外的自愿参与奖励计划进行价值观教育。

不少香港学生在学校会参加“香港青年奖励计划”(以前称为爱丁堡奖励计划)的个人发展计划。

这个计划鼓励学生善用余暇时间,通过在服务、技能、野外锻炼、康乐体育、团体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发奋自励,挑战自己,服务别人,以一个国际性的嘉许制度(金、银、铜章),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毅的价值观。

香港的许多学校也很重视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建立良好的校风与文化,上上下下以身作则。

透过学校的每个环节,从每天校长、教师欢迎学生进入校门开始、到早会、上课、一切活动及人与人的交往中,校园充满着互相尊重、关爱、诚实、公平、正直、鼓励、包容、欣赏等的氛围,把学生沉浸在一个良好的价值观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价值观。

再加上香港的许多学校是宗教团体,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兴办与管理的。

这些学校特别重视培养其宗教所重视的良好价值观,会通过宗教的学习与活动,加强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爱、良善、无私、互助、服务和奉献等价值观的培养方面。

以上不同的课程内外安排,为香港学生在学阶段提供了全面的价值观教育。

(作者系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总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